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

篇1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 、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 、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 、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 、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认知过程

B 、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 )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理论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5、(B )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 、社会心理学

B 、应用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比较心理学、

6、(F )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 )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 、比较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实验心理学

E 、发展心理学

F 、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

A 、社会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应用心理学

D 、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

A 、减少人为性, 提高真实性

B 、减少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C 、提高人为性, 增加真实性

D 、提高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9、(C )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 、笛卡尔

B 、洛克

C 、冯特

D 、缪勒

10、(B )年, 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 、1789

B 、1879

C 、1798

D 、1897

11、(A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 、冯特

B 、洛克

C 、笛卡儿

D 、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 是(C )创立的

A 、笛卡尔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

A 、精神分析

B 、行为主义

C 、认知

D 、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 )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 、罗杰斯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C )

A 、心理过程

B 、认知过程

C 、个性心理

D 、情感过程

E 、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 ,E ,G )

A 、感知过程

B 、知觉过程

C 、认识过程

D 、注意过程

E 、情感过程

F 、行为过程

G 、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 ,C ,E )

A 、认知

B 、能力

C 、气质

D 、情感

E 、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 ,D )

A 、理论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普通心理学

D 、应用心理学

E 、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 ,B ,D ,E )

A 、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教育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E 、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 ,C ,D ,E )

A 、社会心理学

B 、教育心理学

C 、咨询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E 、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B ,C ,E,F )

A 、心理学学科性质

B 、心理学方法论

C 、身心问题

D 、学习心理机制

E 、心理的生理基础

F 、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 ,B ,D )

A 、客观性

B 、可验证性

C 、准确性

D 、系统逻辑性

E 、描述性

9、(A ,B ,C )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 、人的社会性

10、(A ,C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E 、机械唯物主义

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 ,B ,C ,D )

A 、客观性原理

B 、系统性原理

C 、发展性原理

D 、教育性原理

E 、协同性原理

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 ,E )

A 、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B 、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 、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 、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 ,C ,D ,E )

A 、每次尽可能长

B 、有明确观察目的

C 、随时记录

D 、可利用现代手段

E 、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 ,B )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人脑

D 、客观世界

15、实验法可分为(A ,D )

A 、实验室实验法

B 、情景实验法

C 、参与实验法

D 、自然实验法

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 ,B ,C ,D )

A 、实验情境

B 、控制被试

C 、控制实验刺激

D 、控制被试的反应

17、调查法可分为(B ,C ,D ,E )

A 、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

B 、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

C 、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D 、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

E 、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

18、调查法的缺点是(B ,C ,D )

A 、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B 、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

C 、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

D 、问题措词不易确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 ,B ,D )

A 、实验和研究设计

B 、对数据的统计处理

C 、抽样法

D 、逻辑思维法

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 ,C )

A 、孕育阶段

B 、转折阶段

C 、确立阶段

D 、发展阶段

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 ,B ,D )

A 、心理学的确立

B 、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 、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D 、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 ,B ,C )

A 、意识

B 、前意识

C 、潜意识

D 、后意识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 ,B ,C )

A 、潜意识理论

B 、梦的解释

C 、泛性论

D 、本能学说

E 、人格理论

三、判断题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应。(-)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4、在实验法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16、个案研究法把个案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

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

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

第二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

A 、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 、信息的识别

C 、信息的选择

D 、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B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舌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B

A 、阈限

B 、绝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 、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

A 、大小恒常

B 、形状恒常

C 、颜色恒常

D 、亮度恒常

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B

A 、感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D

A 、注意广度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D

A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 、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A

A 、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语词逻辑思维

D 、抽象思维

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C

A 、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B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 、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D 、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ABCD

A 、温觉

B 、冷觉

C 、痛觉

D 、触觉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ABCE

A 、映象小鬼

B 、特征小鬼

C 、认知小鬼

D 、判断小鬼

E 、决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BCD

A 、选择

B 、保持

C 、调节

D 、监督

E 、伴随

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BDE

A 、刺激物是新奇的

B 、刺激物亮度增加

C 、刺激物静止

D 、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

E 、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BDE

A 、注意范围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转移

E 、注意的分配

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BCD

A 、动机

B 、神经系统的特点

C 、后天的训练

D 、兴趣

E 、刺激物的特点

7、自动加工是ACE

A 、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

B 、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

C 、经过大量统习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8、控制加工是ACDE

A 、受资源量限制

B 、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

C 、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AB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CD

A 、物理特性编码

B 、言语听觉特性编码

C 、语义编码

D 、表象编码

E 、行为编码

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BCD

A 、信息错误

B 、记忆痕迹消退

C 、信息的干扰

D 、意识的抑制

E 、信息不能再认

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ABCDE

A 、尝试错误

B 、顿悟

C 、类比

D 、启发式

E 、反推法

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BCD

A 、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B 、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

C 、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D 、缺乏灵活性E 、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判断题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6、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7、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8、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内隐记忆。(-)

9、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10、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

11、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第三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B 、动机

C 、兴趣

D 、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

A 、气质

B 、性格

C 、兴趣

D 、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 、荣格

B 、谢尔顿

C 、威特金

D 、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

A 、艾森克

B 、卡特尔

C 、哈撒韦

D 、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Y-G 人格测试

C 、主题统觉测验

D 、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D )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 、不可遏制型

B 、活泼型

D 、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

A 、l 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 、C ,E )

A 、需要

B 、气质

C 、动机

D 、能力

E 、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 ,C ,D )

A 、需要

B 、气质

C 、性格

D 、能力

E 、兴趣

3、信念是(A ,B ,C ,D ,E )

A 、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 、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 、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 、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 、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 ,C ,D ,E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思维力

D 、想象力

E 、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 ,B ,C ,D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E 、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 ,B ,C ,D ,E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归属和爱的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C ,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钠

D 、班杜拉

E 、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 ,C ,E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罗夏墨迹测验

C 、主题统觉测验

D 、16人格因素问卷

E 、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A ,B ,C )

A 、再测信度

B 、等值信度

C 、分半信度

D 、内容信度

E 、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 ,C ,E )

A 、强

B 、弱

C 、平衡

D 、不平衡

E 、灵活

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 ,C ,E )

A 、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 、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 、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 、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三、判断题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2、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3、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的投射测验。(-)

4、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5、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

6、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7、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8、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9、韦克斯勒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10、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

(D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 )

A 、华生

B 、加德纳

C 、皮亚杰

D 、斯腾伯格

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 )

A 、同化

B 、顺化

C 、平衡化

D 、自动化

6、在《超越IQ 》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 )

A 、皮亚杰

B 、加德纳

C 、斯腾伯格

D 、戴斯

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 )

A 、强化学说

B 、先天决定论

C 、相互作用论

D 、循序渐进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 ,B ,C 、D )

A 、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B 、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 、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 、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E 、是无规律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 ,B ,C 、D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E 、波动性

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 ,B ,C 、D ,E )

A 、认知

B 、语言

C 、情绪

D 、社会性

E 、个性

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 、D )

A 、经济节省

B 、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

C 、一致性效应

D 、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 ,C 、D )

A 、投入较大

B 、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

C 、会有被试流失

D 、时代变迁效应

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 ,B ,C )

A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 、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 、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D 、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 ,B ,C )

A 、成熟

B 、经验

C 、社会环境

D 、自然环境

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 ,B ,D )

A 、语音

B 、语法

C 、语句

D 、语义

E 、字形

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 ,B ,C ,D )

A 、牙牙语阶段

B 、单词语阶段

C 、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

D 、完整句阶段

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 ,B ,C ,D )、

A 、人际交往

B 、认知

C 、自我调节行为

D 、社会化

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C ,D )

A 、自我意识

B 、自我评价

C 、自我监督

D 、自我控制

三、判断题

1、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2、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5、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6、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8、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9、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10、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11、智力的PASS 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12、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能力称为元认知。(+)

13、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14、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16、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17、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18、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

A 、布卢姆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

A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

B 、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

D 、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

A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 、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 、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 、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

B 、发现法

C 、掌握学习法

D 、头脑风暴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

A 、教学设计能力

B 、教学组织能力

C 、教学决策能力

D 、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 )

A 、第一年

B 、第2-3年

C 、第3——4年

D 、第五年以后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

A 、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 、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 ,B ,C ,D )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对象

D 、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D )

A 、目标

B 、策略

C 、计划

D 、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 ,B ,D )

A 、认知

B 、情感

C 、意志

D 、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 、B ,C ,D ,E )

B 、录象

C 、计算机

D 、黑板

E 、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 ,B ,C ,D )

A 、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 、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 、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

D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 ,C ,D ,E )

A 、产生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 ,B ,C ,D )

A 、独创性

B 、发散性

C 、灵活性

D 、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热爱学生

B 、善于启发

C 、勤学敬业

D 、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 ,B ,C ,D )

A 、个人成就感

B 、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 、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 、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4、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6、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第六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C )

A 、人和动物的学习

B 、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认为学习是不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C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加涅

D 、金布尔

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 )

A 、奥苏贝尔

B 、加涅

C 、布鲁纳

D 、塞伦

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 )

A 、效果律

B 、应用律

C 、失用律

D 、准备律

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 、正强化和负强化

D 、强化和惩罚

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 )

A 、注意力

B 、动机

C 、情感

D 、意志

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意志力

D 、思维力

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 )

A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 、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 、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 )

A 、直接兴趣

B 、间接兴趣

C 、中心兴趣

D 、广阔兴趣

二、多项选择题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A,B ,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加涅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 ,C )

A 、华生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 ,B ,C ,D ,E )

A 、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 、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 、学习需要练习

E 、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 ,B ,C ,D )

A 、知识的学习

B 、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 、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 ,B ,C ,D ,E )

A 、生理性要素

B 、认知要素

C 、情感要素

D 、意志要素

E 、社会性要素

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 ,B ,C )

A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 、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D 、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 ,B ,C )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联结律

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 ,B ,C ,D )

A 、习得反应

B 、条件强化

C 、泛化作用

D 、消退作用

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 ,B ,C ,D ,E )

A 、奖学金

B 、对成绩的认可

C 、表扬

D 、改善学习

E 、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努力奋斗

B 、实事求是

C 、独立意识

D 、创新精神

三、判断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3、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6、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9、负强化就是惩罚。(-)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第七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 )

A 、归因

B 、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C 、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D 、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

A 、能力

B 、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 、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 、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 )

A 、熟悉性和临近性

B 、相似性与互补性

C 、外貌

D 、对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

A 、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

B 、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 、暗示

D 、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

A 、服从

B 、从众

C 、模仿

D 、暗示

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 )

A 、社会促进

B 、社会抑制

C 、社会进步

D 、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 ,B ,C ,D )

A 、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 、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 、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D 、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大众传媒有(A ,B ,C ,D )

A 、报纸

B 、电视

C 、广播

D 、互联网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 ,C ,D )

A 、直接性

B 、间接性

C 、稳固性

D 、综合性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 ,B ,C ,D )

A 、劝导宣传法

B 、群体影响法

C 、活动参与法

D 、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ABCD)

A 、以利他为目的

B 、自愿的

C 、不期望回报

D 、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AB)

A 、给老人让座

B 、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 、抢救落水儿童

D 、与持枪歹徒搏斗

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C

A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 、手段犯行为

D 、目的犯行为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BCD

A 、群体个数

B 、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 、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 、人的心理特点

E 、群体的性别比例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DE

A 、多方面收集信息

B 、利用集体智慧

C 、增加群体凝聚力

D 、费时费力

E 、议而不决

三、判断题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2、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3、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4、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9、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0、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第八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C

A 、非病状态

B 、良好适应状态

C 、理想状态

D 、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C

A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

D 、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B

A 、问题的内容

B 、内在心理根源

C 、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 、问题的性质

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 、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 、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 、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 、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B

A 、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 、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 、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 、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BCDE

A 、情绪较稳定

B 、乐于工作

C 、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

D 、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

E 、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BCDA 诊疗模式

B 、发展模式

C 、教育模式

D 、文化模式

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BCD

A 、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BCDE

A 、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

B 、学习动力缺失

C 、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 、亲子关系问题

E 、学业不适应

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

B 、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

C 、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D 、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

E 、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BC

A 、家庭问题

B 、生活危机

C 、财务问题

D 、生涯发展

三、判断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4、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5、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7、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8、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9、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1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11、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可能性。(+)

12、如果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13、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14、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B )

A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末

D .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C )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务难度

D .运气

3.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C )

A .共同要素说

B .概括原理说

C .关系转换说

D .学习定势说

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B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D )

A .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织网

D .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A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B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并列学习

D .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单维思维

B .思维的不可逆性

C .思维的可逆性

D .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 ( B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消退

D .惩罚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 .有意义接受学习

B .有意义发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探究学习

答案:1-5:DCCBD 6-10:ABCBA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本章提要:

1. 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2.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代表性与可用性五个方面。

测验的信度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测验的效度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等。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一、教学测量的含义: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的形成情况。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于

教学目标保持一致。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教学测验的含义: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测量与测验的关系: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四、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测量一般通过测验的实施得以实现。教学测验可以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分类为: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标准化成就测验1.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2.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二)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般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1. 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2. 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

(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二、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1. 测验的评分,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及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评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2. 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两个方面。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在实际教育中,前述纸笔测验并不是收集资料的唯一途径。教师还可使用许多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尤其是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更需要采用非纸笔的测验。情感教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其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二)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需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1. 行为记录单;2. 轶事记录;3. 等级

评价量表。(三)情感评价,很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一、测验的信度。(一)信度与信度系数,测验的信度,是指该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进行测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是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间的相关,用来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从这个意义说,信度也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随机误差等于零,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二)信度的类型与估算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估计的是两个假定相等的测验复本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行测验分数的相关。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三)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量信度是策略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随机误差大,信度就低,随机误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测量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

二、测验效度。(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二)效度的类型,一般,效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三)影响效度的因素,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编制测验或选择标准化测验时,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1测验的构成;2. 测验的实施过程;3. 接受测验的被试;4. 所选效标的性质;5. 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目的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有密切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条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证效度一定高。

三、代表性。几乎所有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以取样的原理为依据的。(1)样本必须适当地代表总体;(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义性要求的这个限度内,样本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四、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五、可用性。一般应考虑:1. 测验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义;2. 可行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它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的学生。3. 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记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4. 评分是否客观。

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1. 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答: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

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其特点如下:1测验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查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虽然标准化测验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2. 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3.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手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查明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果。a 、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b 、教学评价是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c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4. 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答: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5. 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从实施教学测评的时机看,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从对教学测评资料的处理方式看,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测评本身的功能来看,分为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从教学测评实施的目的来看,分为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根据教学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6. 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答: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但是,教师的水平有高低,经验有多寡,工作态度有好坏,在编制测验时自觉防止主观化、片面化的意识有强弱,因此,编制测验的质量也有高低。 教师应学习一些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知识,按照测验编制的科学原理去规范教师的测验编制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测验编制技术,努力提高教师自编测验的质量。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 品德的心理结构(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的. 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2.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289-294)---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创立了”临床法”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把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5岁) 、权威阶段(6岁~8岁) 、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10岁) 和公正阶段(约11岁~12岁)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 他概括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个隔三年重复一次, 追踪到22、23岁) 和跨文化研究, 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 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具体如下:(一) 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 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两个阶段:社会签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阶段.

3. 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307-312)品德培养途径包括内在及外界条件. 内在途径就是通过个人特质的培养而外在条件包括家庭及学校集体和社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 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 它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 个人心理特质对大学生品德影响最大. 个人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 大学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影响很大. 学校集体又分班集体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学校集体中其它因素和校园文化的影响. 班集体是构成学校集体的基本单位, 学校集体的特点也是通过班集体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特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活动. 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又包括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 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 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奖惩、身教和榜样等. 品德培养方法包括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 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

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 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 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品德修养方法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生活等. 立志-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 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 大学生通过立志, 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 则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 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 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 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 自省-即反省,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 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 又是新的修养起点. 如此循环往复, 成为习惯, 品德逐成.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13,314-318)智力发展正常, 具有浓郁的学习兴趣; 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 自我发展意识良好; 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 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2.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18-320)?大学阶段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 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时候, 还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 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 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 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 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生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 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20-322).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 一方面大学生智力发育趋于成熟. 另一方面, 在心理内容的关键方面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 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 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系列6发展有明显的不同, 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奥要经历的第一难关, 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 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 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 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 心理逐渐成熟. 但是, 这个时期又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 他们需要面临新的心理适应. 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

4.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23-325)?

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异.1. 环境适应问题2. 学习压力问题3. 人际关系问题4. 感情问题5. 求职择业问题

5. 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既有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原因, 又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原因.(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 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脑损伤.2. 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征和情绪.(二)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总之,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6. 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335-339)(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 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 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学习负担要适量, 生活节奏要合理3. 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篇2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 存在的问题 改革探究

旅游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它主要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们的消费心理、服务心理、交往心理、管理心理以及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等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国内外,旅游心理学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课程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大多都是基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而设计的。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和分析旅游活动中发生的现象,而且可以具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甚至来解决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因此,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旅游心理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评价考核体系

许多高校该课程的考核仍采用期末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的分值采用百分制,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样一卷定成绩、定掌握程度、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是偏颇的。这种考核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快考试的时候把所谓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不符的。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教师方面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应用型学科而言,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践,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成四大项目,编成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八个教学任务,以此来更好的教学和引导学生。项目一:心理分析的认知(任务1:心理学认知;任务2:旅游心理学的认知);项目二:旅游者心理分析(任务3: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任务4:影响旅游活动的环境因素);项目三:旅游服务心理分析(任务5:旅游交通服务心理、食宿服务心理、游览服务心理、购物服务心理、娱乐服务心理、投诉服务心理分析);任务四:旅游从业者心理分析(任务6:旅游从业者心理素养的培养;任务7:旅游从业者人际关系的维护;任务8:旅游从业者心理问题的保健)。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例如:讲授法,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原理、定义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同时在讲授时教师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工具,适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来点评,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境模拟法,这种方法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理解知识点。围绕某个探究的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引导法,是指在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个教学方法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实地调研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动机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的问题先总结出来,设计合适的访问问卷,然后针对旅游消费者动机的街头拦问,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结果,比如报告、网站等。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间通过情景模拟并将交流转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验机会。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旅游心理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偏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一要重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考核评价,平时考核可占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分析占15%,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完成情况占15%。二要将期末考试成绩设定为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可以有效扼杀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这类同学们的心理。试卷采用闭卷的形式,将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了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革创新,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龙慧.《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06).

[2]王海莉.本科《旅游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方法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篇3

作为开展德育工作重要基地的高校,应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优秀道德素质为目标。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以多元化、高校化途径融入到当今高校德育工作之中是目前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部分高校的德育工作现状为研究起点,探究增加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为主导,引入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期实现高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合,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途径

社会中存在的非主流道德观与心理问题处处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基地,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以现况调查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贵州省部分高校教师及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目前贵州省高校道德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以了解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如何根据现实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心理需求改进德育工作现存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索建立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或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秀教学方法,以有效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一、高校德育途径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扫描

1.德育课程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调查表明高校德育途径大多属于显性德育途径,理论课程、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知识竞赛、黑板报宣传、党课团课等是目前采用较多的途径。大多数学生对单纯的理论灌输或说教式教学持反对态度,认为效果甚微或一般,更希望老师能够通过多样的真实案例,将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

2.德育课程之外的教师进行德育的内容较少

除了德育课程的专业教师外,其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虽有一些德育内容的穿插或指导,但内容很少。根据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开展的途径、效果等往往受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基本态度、学生的接受程度等不同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实施效果因人而异、好坏不一。

3.德育课程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高校德育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贵州省情》等,不可否认这些课程对学生道德修养提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厌学心理,理论灌输办法、空泛的教学内容及任务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愿意接受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德育途径,这些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德育途径更具针对性,学生也从中颇有收获。

4.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样化

值得肯定的是,高校除开展核心专业德育教育基础课程外,同时应积极探索种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在进行专业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其他活动,比如设置专业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开展趣味心理游戏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贯穿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案例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来丰富高校德育工作。其中,学生比较喜欢的教育途径包括心理活动或游戏、心理咨询与讲座、校园情景剧等,还有些学生喜欢通过观看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阅读具有心灵感悟的书籍、放松、运动等途径调整自己的身心健康。

5.半数以上大学生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调查问卷分析显示,约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辅佐的关系持有肯定态度。笔者认为,两者的相互融合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德育工作开展实效。

二、高校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1.德育目标缺乏“人性化”

德育目标是指按照社会需要、教育目的、文化传统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等要求,实现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最终结果,在高校德育系统中具有指导功能,对整个德育过程起到导向和控制作用[1]。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政治思想教育这一内容模块,由此导致政治理论教育几乎成为德育的代名词,容易将学生的道德问题归结为政治思想问题,不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心理需求,违背了“以人为本、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理念,部分课程内容和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

2.德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情感教育

高校德育的教育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任何事物的认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高校德育课仍一成不变地沿袭以往的内容和方法,忽视社会变化及学生的内在需求,势必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另外,高校德育内容更多侧重政治常识、高尚行为的提倡,而忽视大学生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等最基本的个性心理需求,缺少对心灵、情感的审视,使得学生主观上产生一种印象,即德育与学生的实际心灵困扰、现实生活情境相距甚远,课堂上很多内容难以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无意间助长了学生的抵触心态。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认识与处理和德育问题心理化认识与处理两种倾向兼存[2]

不可否认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内外素质的发展,但实践中往往存在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将两者的重心及性质相混淆。简单来说,容易错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绪失衡、认知偏差、行为偏激等看成政治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容易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功能,认为大学生德行问题的来源是心理问题。上述混淆两者工作性质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两类工作开展不到位,因方向偏差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1.加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学习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995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3]。

2.增加德育工作者心理学知识,强化心理技能,增加情感教育

德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对原有的德育观念及知识加以更新;增进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增加情感投入,尽量消除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抵制情绪。许多专业教师喜欢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认识与技能掌握非常有限,有些教师因备受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而出现心理失调的不良状态,不经意地把课堂之外的负性情绪带入课堂,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应强化心理技能训练,调节身心,觉察自我、治疗自我并创造自我,推动德育的高效课堂。

3.遵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

应予明确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当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如果德育工作的开展背离规律,一味地对其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提出过高要求,或过于满足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而放松正面引导教育,都是偏颇的教育。可见,高校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时展下的开放与多元化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在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方式将传统的德育理念与心理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教学。

4.适当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高校德育方法主要为单向式、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积极性差,甚至还会出现厌学,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能促进德育教学。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交谈互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素质训练等教学方法运用到德育工作中,无疑更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与此同时,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奠定必要的人格条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是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深入推进密切相关。高校德育工作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观念、发展学生丰富乐观的个性、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动机、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简言之,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有利于外在的德育思想内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素质。

作者:王艳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红艳.高校德育途径的现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37.

篇4

[摘要]高等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数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高等数学的可视化教学方法。从最简单的微分概念开始,结合matlab软件,通过步步设问、层层深入、数形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泰勒公式、傅里叶级数以及傅里叶变换等几个概念。这不仅有助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泰勒公式;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

高等数学是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其在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大一新生并没有认识到高等数学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数学无用的思想油然而生。如何在枯燥的数学公式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李大潜院士曾经在《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中提到“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近年来数学实验与可视化教学在掌握数学思想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更好的“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本文从最基本的微分概念出发,结合matlab软件探讨泰勒级数、傅立叶变换等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高等数学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学习高等数学的盲目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微分的近似计算

为了解决“直与曲”的问题产生的微分概念,给出了函数的局部线性近似。Δx越小,则微分近似值y1与函数值y之间的误差oΔ(x)越小。很明显在x0附近,微分近似计算公式(公式(1))是利用x的线性函数近似计算函数值f(x),由于舍掉的是Δx的一个高阶无穷小量,因此随着Δx的增加这种近似计算的精确度并不高。2泰勒公式要提高微分近似计算的精确度,也就是要减少误差oΔ(x)。(3)可以看作微分近似计算公式(公式(1))的推广,其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如果用公式(3)对应的n次泰勒展开式近似计算f(x),那么其误差Rn()x是Δxn的一个高阶无穷小量。为了比较近似效果,对公式(2)所示函数用不同次数的泰勒展开式在x0附近去近似计算f(x)。在matlab中利用y1=taylor(exp(x.^2),3,x,0.6),y2=taylor(exp(x.^2),4,x,0.6)分别获得函数f(x)=ex2在x0=0.6处的2次和3次泰勒展开式。比较图2中两个泰勒展开式的近似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次数的增加,泰勒展开式的近似效果明显提高,尤其是在远离x0=0.6处(图2)。

3傅里叶级数

虽然高次泰勒展开式在x0附近能够给出很好的函数f(x)的近似结果(图2),但是这种近似却不具有整体性,即远离点x0时的近似效果较差。同时,需要函数f(x)满足一定的条件,要求在点x=x0要具有任意阶导数。换个角度,泰勒公式可以看作函数f(x)在基底1,x,x2,x3…上的展开,那么如果换成由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组成的正交三角函数集作为基函数,可能会完善泰勒展开式中存在的问题,这就产生了著名的傅里叶级数。

4傅里叶变

换对于非周期函数f()t,傅里叶变换将其看作周期无穷大的函数,用无穷多个三角函数进行计算。也就是说傅里叶变换是将一个时域非周期的连续函数f()t,用一个在频域非周期的连续函数f(ω)表示,因此也是一种频域分析方法。因为三角函数集是一个完备的正交函数集。

5结论

高等数学是一门推理严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数学课程,将数学实验与可视化方法引入到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借助于数形结合,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提高求知欲。结合图1,为了提高微分近似计算的精确度,很容易掌握泰勒展开式的本质并且从图2中看到效果。傅里叶级数在周期函数展开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理解频域分析方法。结合极限思想,很容易将傅里叶级数推广到非周期函数的傅立叶变换。由此可见可视化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漫谈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与方法.中国大学教学[J],2009,1:7-10.

[2]辛冬梅,闫志来.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以高等数学实验教学为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2016,36(3):96-101.

[3]郭国安.可视化教学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性应用.高教论坛[J],2015,10:58-58.

[4]张勇,付木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可视化教学.高师理科学刊[J],2015,35(6):80-81.

[5]于莉琦,高恒嵩,洪港.泰勒级数傅里叶级数沃尔什级数的比较分析.高等数学研究[J],2015,18(4):14-16.

[6]张霞,陈秀,王贵霞,江立辉,王玉.高等数学创新实训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以傅里叶级数为例.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4,24(2):58-61.

[7]高庆地,李世光,高正中,吴旻.傅立叶变换的数学再认识.数据采集与处理[J],2008,23(s):23-26.

篇5

摘要: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最具生命力的事业之一,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性明显不足。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型实践活动,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想象,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现代化交通运输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交通科技创新竞赛;实践活动;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最具生命力的事业之一,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性明显不足。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型实践活动,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想象,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现代化交通运输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教育中急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善于创新的人总是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灵感丰富,也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或是从多种原有规范的交叉处着手,或是逆向思考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性思维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过程,在思考的方式和技巧上,以及在某些局部的想法和见解上具有奇特独到之处。敢于创新的人总是在别人以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另外开辟一条路径。创新性思维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类科学研究活动中。

但目前我国教育现状在培养创新性思维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大部分学生则把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

以上这些已经得到了公认,曾有学者指出:“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要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打破传统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好主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培养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教育又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能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它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事业及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就是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自主想象是交通科技竞赛的出发点。使同学们通过比赛之后可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另外,它对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和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素质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有益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现代化交通运输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及专业基础和较强创新思维,并全面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科技型实践活动大多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独立开展研究活动,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设想,并可以独创地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6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是呈几何级数地增加,特别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但是,应该担负起培养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主力的旅游高校,却出现了“行业虽好,院校艰难”的现象,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旅游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旅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少。据估计,毕业两年后还能留在旅游企业里的大专毕业生大约只有50%,本科生不到20%。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旅游管理教学的职业特色不突出,教学与行业严重脱节,教学结构本身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在:(1)主体缺失。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学生没有真正被看作学习的主体。(2)重理论轻实践,知能脱节。传统教学一直比较强调学习者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反映在学习方法上是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良好,而创造能力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足,造成学习与实际脱节,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师主宰,物式灌注。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四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4)课时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表现在:第一,必修课与选修课不协调。必修课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偏大,而选修课比重偏小。第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僵化,课程门数偏多,且叠加重复,导致总体失衡。第三,公共课程的比例偏大。(5)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随着旅游管理学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编越厚,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难于实现。

二、21世纪旅游高校建立新型教学结构模式应有的特点

创新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原则。教学结构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型教学结构的建立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一概否定,要在分析基础上取消那些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课程。西方经济学者早己把“创新精神”列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西方教育的重要目的。经济腾飞的国家都是因为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见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旅游高校在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时,应从形式到内容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教材建设。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旅游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新的内容编入教科书之日竟是其理论部分或全部丧失解释能力之时,这种教学内容的滞后必将与实践严重脱节。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内容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己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加大教材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

2.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现行的教育常把传授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而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具备打破旧框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必须改变这种局面,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思维,怎么去创新。(1)旅游管理教育应突出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强调可操作性和实践能力。(2)知识经济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性,要善于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搜集和整理有用的信息。这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为此必须强调通才教育的重要性。(3)要不断拓展自主研究的新领域,倡导探究型教学。(4)要高度重视旅游管理学中的基础研究,要对旅游管理实践中一些重大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全面、深刻的回答。

3.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概括、鲜明的特点,强化了对人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给人留下了强烈难忘的印象,把教育学中的“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到了极高的程度,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实事求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实践证明是显著的,它可以达到其它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但它又是有局限的,不是一切课程一切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应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不要强行用之。因此,要运用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首先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下功夫,准确地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课件材料的选取和编辑,必须紧扣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到精选,选那些最能说明问题、能达到好的效果的声像资料。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为阐明知识内涵服务的。只有教材钻透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准了,知识要点十分明确了,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正确显示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阐明知识内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

4.转变以传统专业为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使得专业越分越细,虽经多次调整,专业数己由最多时的1039种降到目前的249种,但远多于日本(70多种)和俄罗斯(80多种)。如果旅游管理专业仍囿于传统的“三层楼”结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安排课程体系,专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生的知识面就会过窄,只适宜对口就业而不能广泛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淡化专业、淡化学科、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上可实行“9+X”的主辅修、双专业模式,除9门主干课(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导游业务、旅游法教程)为必修课之外,其余课均可自由选修。在教学体系安排上,应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基础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模块组合,加大选修比例,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5.转变远离社会、自我封闭的教学观。面对新世纪对开放人才的要求和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必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1)敞开大学门户,积极争取和欢迎社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海外学者讲学,积极与企业联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聘请有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任教,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旅游实践活动。(2)建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意识,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适应职业变换、人才流动的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3)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增加开设国际旅游教育、酒店管理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教师在学科专业教学中要注意介绍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在部分课程中逐步实行“双语”教学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篇7

一、职业人格的含义与特征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备的基本人品和资格及心理面貌[1]。职业人格是个体健康人格在职业领域中的自然要求和具体表现,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的要求,又体现了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职业态度的塑造和职业准备的完成,最终都表现为职业人格的形成。职业人格是个体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最核心的基本素质。

职业人格是人格的下位概念,是职业化了的人格,因此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力性等人格的基本特征。但与一般的人格相比,职业人格还具有职业性、主体性、发展性等特征。

职业人格受职业的制约,具有职业性表征是职业人格区别于一般人格的主要特点。职业人格与特定职业的职业规范相联系,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不同的职业人格。职业人格与职业紧密联系的特点决定了职业人格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职业人格是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心理品质做出的职业性规定,其主体是人,因而具有主体性。尽管职业人格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但其形成并非从业者单方面受制于社会职业而被动机械地实现对职业的适应和顺从。相反,职业人格是人这一职业活动的主体能动作用于客观职业环境的产物。人能意识到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人类的智慧主动适应和改造社会职业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之所在是:人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获得新的生命”[2]31。在主动的有意识的职业活动中,人能收获劳动和创造的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达成与职业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并超越自我,提升职业人格,成就新的自我,职业也会因人的能动作用而得到变革与发展。

人的发展性决定了人格和职业人格的发展性。职业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先天和后天的“结晶”,是个体在具备遗传和成熟因素所提供的生理前提下,在后天的现实的职业环境中以理想的职业人格为目标,通过不断的职业实践逐渐养成和发展的。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理想的职业人格的要求,而从业者已有的现实的职业人格并非恰好都符合这一要求,但人本质上具有可反身性、可自控性、可受授性、可暗示性、可超越性[2]417-420,当理想的要求和现有的发展水平产生矛盾的时候,这些与人的自我意识紧密相关的特性使人自觉地利用并创造各种可能的和现实的条件,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塑造,朝理想的职业人格迈进,最终实现内在人格与外在职业要求的和谐统一。

二、职业人格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受“能力本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唯技能”“唯就业”的倾向,而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复杂的职业环境出发,着眼个体的完整发展,指向主体的自我实现的职业人格培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人格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职业活动的需求和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或可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矛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和谐一致。

(一)职业人格契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性必然是第一性的。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或本体价值反映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尤其是对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是技术价值、实践价值、解放价值的辩证统一[3]。技术价值是基础,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具理性满足其技术需求,实践价值是技术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对学生主体交往理性的满足,解放价值是对技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反思和超越,通过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激发其解放兴趣。“锻造学生的批判理性”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主体意识和价值反思意识、合作交往意识。

高职学生职业人格培育强调职业主体通过职业实践,在交往合作中体验内化生成,它关注学生在技术操作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的能力和建构自己的职业情感的能力,重视学生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契合职业教育的技术价值和交往价值。职业人格的主体性特征内在地蕴含着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自由的人的主体性诉求,职业人格培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技术责任意识的培养,明确自身的伦理担当;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使他们明确自身的独特价值,在技术活动中释放与实现技术主体的人性力量,自觉地将内在的人性诉求渗透在技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技术活动的开展符合人的内在本性。职业人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4]的价值追求契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二)职业人格指向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过程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有研究者通过职业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分析,将职业教育目的划分为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三个层级,其中基础目的是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即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专业定向性的基本职业能力;高级目的是关注人的生长,即非专业定向性综合职业能力;终极目的是关注人的生成,即培育真善美统一的人格[5]。职业人格具有发展性,其生成是职业主体内部生理机制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发生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作用于主体,经由主体的认知、思维、实践等活动形成主体认同,进而达成自觉实践,并不断调整、提升,最终升华成职业人格。职业人格的生成必须经历由职业知识、技能等认知性职业要素向内生性职业素质的内化,内生性职业素质向外显性职业行为的外化,职业素质向职业人格的升华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包含职业主体的基本专业能力、基本综合能力、基本社会能力等关注人的“生成”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形成,包含职业主体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注人的“生长”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包含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体自我完善目标的实现,即求真、至善、臻美的人格“生成”。由此可见,职业人格培育与现代职业教育关注人的“生存”、“生长”和“生成”的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职业人格是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新的分工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趋向易变、灵活,只要求劳动者掌握某一简单职业技能即可的传统的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已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涌现的新岗位、新职业需要劳动者不再固守僵化的程序,而是讲究优化组合。现代社会从业者更换职业的频率越来越高意味着单一的职业技能不再适应这一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超过能力的概念范畴,从业者的自主性或独立性已逐渐被列为首位。劳动者必须具备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等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在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性品质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现代生产方式对职业人的要求的重心已由职业技能转向更具全面性、整体性的素质和能力,即要求职业人具备健全的职业人格。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担负起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完满职业人的重任。

(四)职业人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职业人格是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等因素的综合体,其中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将模糊的职业意识转化为清晰的职业目标,深入理解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而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唤起学生对职业活动中真善美的追求,确保学生的职业生涯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篇8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师教育;高等师范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进入了创新融合阶段,学校教与学改革和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迎来升级发展新机遇。在教育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升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1]。高校师范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师范教育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原动力,为教育事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教师是当前师范教育紧迫又重要的任务,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未来智慧教育价值落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习方式的嬗变

1.1学习方式变革:从知识获取到智慧提升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从学习环境来讲,智能信息技术将为教育提供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为教与学过程创建智能学习环境。其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与学可以促进学习者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如:个性化学习、正式或非正式学习、协作化学习、定制化学习、沉浸式体验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可实现学习社群联接,达到无缝融合的效果。第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2学习空间: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全空间

未来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全空间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型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构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精准学习分析、构建多元协同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体系[2]。网络学习空间将有效扩充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环境,未来教师要学习并利用好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应用,学会并善于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1.3学习支架: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架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和教师“教”的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和传授者变为學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新的角色下,教师除了要熟悉和精通学科教学内容和全新的知识外,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比如知识检索、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制作等,从而提升自己在信息化时代课程实施能力和服务学生的能力。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研

2.1调查问卷设计

(1)问卷内容设计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测量量表,查阅相关领域研究文献、评价标准和现在已有部分类似问卷,选用并改编了部分已有问题后形成该问卷整体内容。问卷包括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两个部分,共计43个题目,调查维度为:①信息技术意识及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教学环境情况;②学科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应用能力;③使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④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2)信度检验

2019年12月运用该问卷在A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试测分析,试测中被调查的样本总数共有8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之后对80个样本进行分析和信度检验。通过题目遗漏值分析、均值判断、独立样本T检验等环节后删除了问卷两部分各一道题后确定了41个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量表。最后对试测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总体Cronbach系数为0.982,各维度Cronbach系数均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2.2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从陕西、甘肃、重庆等地各选2-3所中小学开展调研,使用问卷星随机发放网络问卷共180份,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对其中的145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得分均值为2.52,均值范围在2.23-2.72之间。根据量表设计内容和被调查教师得分情况,对所有均值水平划分5个等级,并统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频度分布(见下表1),以便更清楚地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目前信息化教学能力整體水平不容乐观:其中,46.89%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还比较低或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表现为在教学中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也不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一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这部分教师有一定的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熟练程度不高,教学应用较浅,占调研总体的45.52%;只有少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高或较高能力水平,这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创新融合发展有独到见解,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与自身水平提升,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仅占总体教师的7.59%。

3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3.1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

师范生作为未入职的教师,具有双重角色,即学生角色和未来教师角色,根据其双重角色特点,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服务于两大目的——支持自身学习以及支持未来教学[3]。在建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时,根据前文调研的结果,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作为逻辑起点,以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需求为依据,制定可顺接在职教师素养能力要求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师范生分类分层渐进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

3.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体系

基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进一步细化师范生各维度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和规范,我们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五维度、三层次”内容体系结构,可以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参考。

(1)维度一:信息意识与责任

①通用要求: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意识;②进阶要求:理解教学改革政策和原理、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③发展要求:深刻理解信息化教学变革的目标,具备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理念,参与设计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计划。

(2)维度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①通用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基本工具和技能,熟悉常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设备性能与使用方法;②进阶要求:熟悉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解决问题,并对学习资源监控和管理;③发展要求:设计基于信息化的学习共同体,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培养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技能。

(3)维度三: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融合

①通用要求:将信息技术和设备融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②进阶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或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广泛接触实际问题;③发展要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模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构建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体验学习并掌握认知技能。

(4)维度四:学科教学分析与评价

①通用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并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②进阶要求: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在各种情境下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计适当问题检验教学效果并合理收集、分析学习数据;③发展要求: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导下能够预测并合理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教育大数据精准分析教学、决策教学。

(5)维度五:信息化与自我发展

①通用要求:具备必须的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②进阶要求:通过网络与同事和外部专家或学术团体交流,支持自身专业发展;③发展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变革的教科研探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4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4.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基础条件和保障

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同时学校要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这个中心,贯彻以学生学为中心和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整合现有信息化环境,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学科特色和师生现状等,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为核心思路,建设简单实用、功能完善、能服务学生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环境。

4.2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融合:立体化多维空间学习支持服务

高校要积极尝试建设多用途灵活性教室、多功能图书馆以及室内外公共开放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智慧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最终形成高校新型一体化智慧学习空间[4],发挥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优势,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新模式,真正实现环境和资源有效利用,变革和提升教与学质量。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和课程体系重构基础上,鼓励师范生利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学习空间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条件和实践价值,如图2所示。

4.3多模态教学与学习支架:数字资源支持的多元学习路径

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教学过程遵循“教师教学支架学习资源学生”的流程的多维互动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概念图、信息化学习指导、问题解决路径和建议等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变革,让老师的“教”变为引导、支持、帮助、协作,让学生的“学”变为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合作地学、创造性地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支架,并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程,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逻辑顺序,使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

4.4以成果导向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教学决策的依据

师范生的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提供的相关技术与工具,及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常态数据,以学习分析结果精确诊断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服务能力进行及时干预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指导服务能力提升。數据驱动的学习分析评价还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数据提取分析,为预测并处理教学行为提供重要依据,为教学评价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弥补当前评价主观型强的缺憾[5]。

4.5终身学习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要为职前教育和职后能力提升教育搭建“立交桥”:在教学形式上要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态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自我发展,有效促进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5],使其获得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学习资源储备上要促进学校教育和职后自我发展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适合师范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的职后发展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第三,高等院校师范专业除了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之外,还要重视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未来职业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为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后信息化教学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通渠道。

5总结

篇9

关键词: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高校;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602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制度。自1999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自学考试在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早些年,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第二学历自考教育,为自学考试开创了新局面。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自学考试与以往各发展时期相比较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第二学历自学考试(以下简称二学历自考)教育若想继续发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优势,保持自学考试事业的繁荣,必须在创新性思维引领下,采取新措施,实现新的突破。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分析

自学考试在20世纪80年代初步完成法制化和制度化,90年代自学考试除了在内涵和外延发生某些“质”的变化,从规模上表现在“量”上,自考赢得“中国第一考”的美称。到了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的主导,学习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更需要掌握新知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得“终身教育”的教育观深入人心。自学考试面向大众,为社会公众提供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这为自考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找到其应有的重要位置,也进一步推动了自学考试的发展。普通高校开展二学历自考将有助于缓解我国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矛盾,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1自考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

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可是目前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十分滞后,这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教育专业培养缺乏特色,使毕业生在职场竞争缺乏核心竞争力,以至于出现大学生毕业后进入非专业工作岗位的现象,即“非对口专业”学生。由于走上了不对口的行业岗位,在其所属行业方面的技能必然会有所欠缺,这时就需要通过再教育获得第二学历,再深造、延展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新专业的工作技术要求,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在我国不少地方,许多行业那些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为了获得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证书也参加自学考试,把自学考试作为继续教育的首选形式。

1.2自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大学生虽然身为21世纪最珍贵的人才,但也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而导致社会负荷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机会供不应求,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形势所迫让大学生不得不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许多在校大学生为了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拥有某种优势,学生们燃起求学的欲望。那些有紧迫感、自学能力强、有理想抱负的大学生将不能满足于教学计划所安排的课程,更渴望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系统、完整地学习与其职业发展有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取得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可谓一举两得。例如,临床医学专业领域,随着世界医学教育的变革,国家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医学生可选择应用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第二学历,在校期间不仅获得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能力,通过应用心理学二学历的学习,能较系统地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以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二学历自考存在的问题

虽然二学历继续教育丰富和改善了高校的传统教育理念,参与人数也较多。但实际上二学历继续教育的背后也存在问题,造成了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高流失率,让成人二学历的前景堪忧。

2.1考试生源方面

二学历与全日制教育不同,它是成人从职业岗位等社会场合回到高校进行成人继续教育,所以参与高校二学历学习的学习者可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一些仅仅为了满足兴趣爱好而进行二学历学习的学生并不在意是否能获得第二张学历文凭,所以此类群体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由于没有目标很容易出现放弃的现象。另外,也存在一部分从稳定的工作岗位来参加二学历学习的学生,他们在工作竞争中的地位很稳固,二学历继续教育对于他们只是为了补充自己,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欲望。如果高校的知识体系与课程安排不够新颖有趣,也会让一些考生产生放弃的念头。中国传统观念,特别重视学历,在“唯学历”的观念作用下,部分专科生参加二学历就是简单的“应试”,自考学历与知识提高没有成正比,这种状况无疑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二学历自学考试的健康及良性发展。要重视助学环节,若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最终将会影响自考的质量,严重影响日后在校大学生的报考热情。

2.2自学考试的制度

2.2.1理论考试制度

在一些高校中并没有为二学历生源设置专门的教学机制,没有建立完整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以考促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多采用标准化试题,常用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简单题和案例分析题。大部分答案内容固定,重识记能力轻理解和应用的做法不符合实用型教育的特点,忽视了二学历自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容易导致考生为了“一次性”通过考试,往往注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难以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内容。许多二学历学生在学习期间并没有学到真才实学,只是靠时间混得一纸文凭而已,严重影响二学历自考的质量。

2.2.2实践技能考试制度

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高校二学历自考的实践课程比较缺乏,还不能与理论知识同步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存在“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例如纸上写写实验过程,编数据、背实验原理的现象。缺乏实践技能环节的锻炼,使毕业生整体专业技能没有得到提高,这显然影响到社会对自考学历的认可程度。

3改革对策

成人的二学历继续教育也需要和我国高校教育一样寻求改革提升,这对社会整合现有资源,发展人才多元化,提升社会生产效率都有极大帮助。所以高校应该重视二学历继续教育在责任、权利和利益三方面的结合,充分活跃教育机制本身,让更多的人投身于二学历教育中。

3.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二学历继续教育应该脱离依存于一学历教育的传统,避免高校成人教育的同质化。从课程内容方面要突出新的技术理念和更加注重社会的实际需求,设法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能力。所以在二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中应该更多体现对学习者岗位的针对性和专业指向性,而克服传统教育中过于注重系统性、理论性且脱离社会生产实际的教学偏见。二学历继续教育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凭,而是学习者真正能通过教育获得具有实战价值的真才实学。

3.2教学评价改革

二学历继续教育需要更加专业的教学评价,它与高校一学历教育不同,二学历继续教育的评价应该将学校评价与社会工作评价相融合,所以评价的主题应该趋于多元化。在这其中社会评价最为重要,而第三方评价便是社会评价的核心。高校成人二学历继续教育是一种对教育的内外结合性质量保障体系,所以应该将学生的校内知识评价与社会的能力评价合二为一,从学生的任职单位,在读学校,任课教师等三方来评价个体的学习能力水准,这也是提升学生积极参与二学历继续教育的关键评价机制。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能够完整的完成二学历继续教育,最终获得形成性评价,真正掌握到技术能力,提高二学历的含金价值。

3.3开展自学考试自办助学专业本科第二学历教育(简称“助学二学历”)

在新形势下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是值得关注的领域,有调查显示,2011年自学考试总报考人数中本科层次考生数达到专科层次考生数的2倍以上。就总体报考人数上,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明显优于专科教育。尝试对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开展自学考试“助学二学历”教育。一方面改革自考制度,建立具体特色目标体系,能有效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学和助学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找准自身培养目标的定位。另一方面改革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兼修其他的学科,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新的建构,把学生塑造成优秀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有利于高校推进自学考试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子凤.浅论普通高校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的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03):7376.

[2]王新心.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3,(23):237238.

[3]刘玉林.校企合作发展成人高教本科第二学历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08):114115.

[4]郭华.开展第二学历自学考试工作振兴普通高校自学考试教育[J].成人教育,2006,(09):6465.

[5]陈吉彦,张灵敏.高教全日制自考助学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1415.

[6]斯日古楞,冯笑笑.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的第二学历教育功能[J].中国考试,2014,(08):1421.

篇10

关键词:教师评价信息 信息分类 评价信息综合利用

实施教师评价制度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就必须对教师评价所产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归类。因此,在教师评价制度设计时,就应明确教师评价信息的类型、采集及利用,形成科学的教师评价信息体系,以便充分利用好教师评价信息。

一、提高教师评价信息综合利用率是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的现实要求

目前高等学校实施的教师评价制度主要的功能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评价,对教师已实施的教育行为作出奖惩决定。教师评价制度实施后往往只利用这样的信息:被评价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为好、中、差。很显然,学校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并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实施,最后仅利用这些信息,绩效太差。因此,提高教师评价信息利用率是目前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教师评价制度功能的措施之一。

二、教师评价信息的分类及形成

教师评价信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出不同的分类,依据信息的有用性特点,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种分类。

(一)基本分类──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教学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相关方面的信息

(1)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信息:教学工具的运用、备课、对讲授课程班级及学生的了解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信息: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的把握、授课计划实施情况、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可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信息

(3)教学实施结果信息:课程测试结果、教学文件、教学总结等方面的信息。

2.育人方面的信息: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围绕学生思想工作相关方面的信息

(1)学生思想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方面的信息:学生背景(社会背景、学习背景)了解情况、学生思想现状、学生思维方式、学生思想工作规划等方面的信息。

(2)学生思想工作中期开展工作方面的信息:学生思想动态、思想工作规划实施、思想工作方法及形式、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过程等方面的信息。

(3)学生思想工作后期工作方面的信息:学生思想状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信息。

3.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包括教师已经完成的科研教研项目情况、进行中的科研教研项目、将要进行的科研教研项目

4.人才培养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指导青年教师、硕士生、博士生等方面的信息

这类信息是学校实施教师评价所需的基本资料,目前其形成途径主要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自行设计一套表格,由每位教师填报。

(二)衍生分类──对教师评价信息进行基本分类基础上,对形成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形成的信息

高等学校在对教师评价信息做基本分类时,应首先对教育教学环节作详尽地分析,越细越好,然后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本校教师评价制度设计的目的及原则确定采集信息种类、具体信息的表现形式及采集的途径,最后再对所采集的基本信息作进一步分类,以便为相关部门所利用。最主要是根据信息的使用者进行的分类。

1.影响学校重大决策方面的信息

(1)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信息。

(2)学校育人工作总体水平的信息。

(3)学校科研教研总体水平的信息。

(4)学校社会贡献总体水平的信息。

2.影响学校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系、部)决策方面的信息

(1)本教学单位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信息。再分二个层次的信息:一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信息;二是承担教学任务的各学科组、教研室、课程组等教学质量水平的信息,如某一课程所有教师教学质量总体水平。

(2)本教学单位育人工作总体水平的信息。由每一位专职和兼职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育人工作过程方面信息组成,也包括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育人信息。

这类信息是学校教学单位对本部门教学育人工作所作的总结性评语。

3.影响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的信息

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教学方面的信息、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育人方面信息、科研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科研工作方面的信息、人事部门需要掌握的从事教学活动和育人活动教师现状、宣传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信息、物资供应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器材工具使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等等。

转贴于 4.影响教师行为方面的信息

主要是教师本人和同行教育教学活动现状,包括本人教育教学活动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和同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这类信息是教师评价信息体系中最基本的信息,有两大功能:一是通过对该类型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可以衍生出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信息;二是教师通过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发现自身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

5.影响学生行为方面的信息

主要包括任课教师情况信息、班主任(辅导员)情况信息、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学质量水平情况信息等等。

6.影响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等行为方面的信息(社会认知度信息)

学生就业情况信息、学校特色专业情况信息等等。这类信息往往是学校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或专门机构所作的总结性评语,目前其形成途径主要是:各部门自行设计一套表格,由各院系填报后汇总。

以上两种分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基本分类是基础,只有在作好基本分类工作后,才能按照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分类,以便充分发挥教师评价信息的作用。

三、教师评价信息综合利用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管理效能问题

1.教师评价信息的内容比较多,教师评价信息的收集是否涵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

从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来看,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评价信息的收集就应该涵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否则,对教师的评价就容易产生偏差。当所有教师的工作内容或工作重点趋于一致时,采用这种方案较好。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是教师的工作内容或工作重点是不相同的,所以,采用这种方案的管理成本较高。

从教师个体差异性和教师教育行为阶段性来看,不同个体的教师以及教师个体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的内容或工作重点是不同的。因此,不同个体的教师,其评价信息的收集就应该有所区别,即教师评价信息的收集只需反映教师教育活动的主要工作内容。当教师从事各种工作内容的种类不多且比例大致相同时,采用这种方案较好,其优点是管理成本较低。

从节约管理成本上看,根据管理成本孰低原则,在确保全面、公正、准确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两者收集信息产生的成本谁低就采用谁。

2.教师评价信息的形成途径比较多,是否统一

不同的教师评价信息,利用的部门和人员不同,其信息形成途径是不一样的。各部门为方便本部门的工作,自行设计表格,在不同的时间,要求相同的对象填写有重复性的资料。这样的做法,即使不考虑管理成本因素,也会对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影响教师评价制度实施的效果甚至成败。

因此,在建立教师评价制度时,明确教师评价信息的载体的单一性,避免有重复内容的资料产生,明确教师评价信息产生的时间、形成途径、传递过程,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二)保密事项与鼓励先进的问题

保密事项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的评价信息,即教师评价信息基本分类相关的信息。

保护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是科学合理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其教育教学行为由差变好、从幼稚到成熟是一个渐进过程,要使教师积极投入到评价活动中去,并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坦诚和直率的配合态度,就必须使他们相信,有关他们的教育行为评价报告非经本人同意不对外公布。因此,在建立教师评价制度时,在制度上确立教师评价信息保密的事项及保密责任,在实施教师评价制度时,要求每一位评价者严格履行教师评价保密职责。

目前,教师评价信息也是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的依据之一。根据教师评价信息保密性原则,全体教师的评价信息非经本人同意不对外公布,尤其是总体性评价较差者的教师评价资料不得泄露。但对于总体性评价好的教师评价资料,从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的目的角度出发,应作必要的宣传,但也仅限于对教师总体性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赵德成.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