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土壤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创新思维被窒息。因此,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我在讲《我的空中楼阁》时,先让一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了一幅画,准备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上课时,我这样导入: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或是一种花,或是一棵树,或是一支歌等等。今天我们来欣赏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请大家在钢琴曲中观看水墨山水画,然后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在听完、看完后,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体验式的导入中,学生产生了积极愉悦的情绪,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自主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创新思维也被激发出来了。

二、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学会思维。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我在处理第一册第一课练习四时,先讲解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我让学生质疑,你同意老师的分析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起初提不出来,我就启发他们,要反复朗读,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细细品味。终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在词中“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的叙写,说明“打渔船”是作者批判贬斥的对象。我就抓住这个问题,给学生讲了1954年中国的社会情况。我对提出问题的同学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并引导他们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是从旁适时点拨。学生最后解读出:“打渔船”也可以理解为帝国主义的象征,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大潮中落荒而逃。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这一过程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激发联想和想象,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1.通过阅读,丰富想象

阅读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在想象和联想中加深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比如把握文章的特色,抓住关键词句引发开来,帮助学生开启想象。在教《荷塘月色》时,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的裙”,而不是“亭亭的少女的裙”,进而想象那荷叶自然舒展的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着重让学生体会“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而想象那缥渺朦胧的优美意境。

2.练写“续篇”,丰富想象

写“续篇”就是根据原文的材料,补写其未写完的篇章。如《项链》的结尾,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自己的钻石项链是假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合理的结尾:或悔恨不已,一蹶不振;或喜怒无常,精神崩溃;或争吵不休,诉诸法律;或讨回巨款,重新生活;或面对现实,劳动致富。在学生自由的想象中,创新思维的闸门也就被打开了。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0.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作用。中学的语文教学创新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把握好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开发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应具备的特征

其一,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其主要指的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反映了语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体现出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学生善于深入、逻辑清晰的思考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整体中,能够充分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从而掌握语文知识[1]。

其二,灵活性。语文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的是语文思维的灵活程度,思维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随之发生改变。灵活性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思维方向的灵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其次,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综合灵活转换的能力。再次,迁移能力较强。学生要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最后,思维结果比较灵活。

其三,批判性。语文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正的能力。思维批判性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性,能够不断的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反复检验所拟定的假设和方法。(2)全面性,善于客观地分析正反两个方面的依据,明确正确的方案并及时修改错误的部分。(3)策略性,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相应的策略、方案、步骤、手段等,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4)独立性,善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保持自身独特的观点。(5)正确性,通过缜密的思考,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并使得结论能够具有正确性[2]。

其四,独创性。语文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思维的创造,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创性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具有独特性,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次,新颖性,学生需要采用各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最后,发散性,善于在广阔的领域中独立思考问题。

其五,敏捷性。语文思维活动的敏捷性主要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速度和正确性是思维敏捷的两个重要内容。中学生思维敏捷性主要是指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并在脑中消化。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知识,正确的解决问题。

2.培养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策略

2.1明确课堂目标,制定思维培养计划

首先,需要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要求学生进行缩写、扩写、改写文章都属于语文思维能力的范畴,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其次,根据各部分知识或培养思维能力的任务,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规划和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另外,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将同一种思维能力放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进行锻炼。例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色,春天的特征。在文中多处运用到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2.2创造教学环境,激发思维培养

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积极进行思维活动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环境。根据相关教育学家的观点,情境创设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3]。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氛围中来。另外,还需要对待学生的提问时,态度要积极肯定,支持、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3结合语文知识教学,传授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好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取思维方法,语文的思维方法包括观察、想象、联想、比较、分类、发散思维等。这里主要从观察法进行分析研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计划、时间较长的知觉行为,在语文思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观察法主要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顺序观察指的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系统性的顺序进行观察。对比观察指的是把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微的观察中完成的。教师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的时候,需要重点分析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观察法,并学会运用观察法。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云朵的变化,在云朵变化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天气。

3.总结

通过对语文思维能力应该具备的综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规划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计划,教会学生使用思维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1):147-148.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情境;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编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25-01

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根据中央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作为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工具学科,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依据近年在的教学经验,笔者谈一点认识。

一、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想。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学生思维心理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它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如何进行训练呢?

通过教授课文进行训练。例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马上醒悟是赞扬先生的。于是我又因势诱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这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如此一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的两重性是逆向思维训练;再如教《皇帝的新装》一文,让学生讨论:1、故事中的人物谁最聪明谁最愚蠢? 2、皇帝大臣是否愚蠢,为什么? 经过讨论,皇帝大臣并不愚蠢,只是因为他们昏庸虚伪才造成他们的愚蠢。讨论中逆向思维活跃,讨论的结果,主题明确而清楚。

二、创设思维情境,推动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设思维的情境就是必须倡导质疑。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开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先举例,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举例加以证明,得出的结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更好地锻炼,达到预定的效果。比如教师讲解《大自然的警钟长鸣》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先讲北京一带出现的沙尘暴,长江、黄河泛滥的恐怖,其他国家出现的酸雨,珍稀动物灭绝等例子。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为何会出现如此可怕的现象。这样的处理无疑会大大超出教材的范围,而且有利于了解教材的内容,充分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愉快教育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

愉悦氛围的形式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我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往往对问题会不假思索地举手回答,结果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我采取的办法并不是横加指责回答的学生,而是批判了取笑者,鼓励学生要积极回答问题。同时,对答错者循循善诱,引导其开动脑筋,准确作答。处理的结果,即使学生挽回面子,也充分调动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没有顾虑,放松心情,认真思索,思维活动得到真正开发。

四、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力。由于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教师不仅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当然,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激励学生大胆发问,于无疑处质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教材中充分肯定:“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最终走向死亡”。但刚上完这一课时,有学生却提出“孔乙己并未真的死了呢”这一问题,于是我们在班上展开了强烈的讨论,并鼓励那个学生说出他的见解和主张,他马上说出自己的理由:“中国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喜欢以喜剧的形式来结尾,人们才会感到欣慰,那么当然可以让孔乙己有一个好的结尾。比如,可不可以设想孔乙己受到某慈善机构收留,而安度晚年?”其他同学纷纷发表意见,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憎恶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激发人们的抗争意识。由于学生的积极思索,不仅使他们明白了孔乙己悲剧性,而且明白了社会的悲剧性,同时学生也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五、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时候,能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要求他们能用正确的、独特的、有新意的观点分析和看待问题。这种观点、方法和能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具有首创意义的,它并不是要求学生有理论上的发明和科技上的创造,它只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群体中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见解、新的设计。当学生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就能摆脱机械沉闷的传统学习模式,思维空间就能得到拓展,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以提高。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做到以下四点。

一、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学生眼中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就像一个充满神奇、瑰丽无比的万花筒,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兴趣和幻想,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约束力。正是由于这些天性,可以说孩子是想象的天才,而想象又是发明创造之父。现代教育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新大纲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的各种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时候,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各项语言训练中进行。

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并适时地将学生的这种兴趣引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组织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第二段中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现的五次幻想时。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学习第一次出现的幻想:(1)小女孩为什么要擦燃火柴?(2)擦燃火柴后为何出现这种幻想?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自己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我只在疑难处边点评边总结,给学生尽情思维想象提供了宽广的空间,让他们体验了学习的成功感,自学后四次擦燃火柴的幻想,就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狄德罗曾说过:“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想象是创造之本,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的想象,没有思维就谈不上想象。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矛盾中区,孕育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依据教材提出问题:“在你的想象中,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子?如果你来到小兴安岭,你会看到什么?喜欢哪个季节?能把你喜欢的季节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就会兴奋地把自己的想象用形象的词语来形容,教师不加干预,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假设、构思,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地发散思维,让他们始终在愉悦中思考。有些顽皮而聪明的学生,想象超出了课文内容,教师应该表扬他们这种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课堂就成了一堂新颖而活泼的课堂,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三、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疑难,也可以一人出问题大家议,可自由发言,也可组织智力竞赛等。在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解放思想,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使答案渐趋完美,以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个性。

四、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灵活的迁移运用各种法则、原理、规则,能举一反三。

模仿中创新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方法,例如,我在教《黄山奇石》一文的“猴子观海”“仙桃石”等四块奇石后,引发学生依据“天狗望月”等奇石的名字,借助录像、幻灯、投影来激起兴趣,然后让学生描写其中的两块奇石。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山上蹲着一只黑色的大狗,正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月亮。它可能是嫦娥姑娘不小心走失的“忠实门卫”吧,难怪他忠心不改,日夜仰望着月宫里的主人……此时此刻,学生们完全陶醉在黄山奇景之中,兴趣有了,思维活了,语言也优美了。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分类号】:G72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是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这不仅对学生的良好发展有帮助,而且对于现代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情况并不乐观,体主要体现在:

(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满堂读”等一系列机械、肤浅的教学方式,但是,他们深具权威性的教育领导者的身份地位不没有改变。学生依旧是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下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简单的按照教师的暗示进行回答。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教师:同学们想一想,乌鸦刚找到水时能喝到吗?学生:肯定喝不到啊。教师:为什么呢?学生:水太少,它够不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用费脑子思考,而且还可能会有种“这么简单也是问题”的想法。长此以来,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其思维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二)学生的独立思维得不到锻炼。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锻炼,但教师却常常替学生“包办”了,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例如:在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手捧花盆的孩子”时,教师说:国王最后选择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是因为这个孩子非常诚实,对不对啊?学生:对。在懵懂的小学生的心中,教师就是权威的象征,是正确答案的代表。因此,教师的这种提问方式,很容易误导学生这样想:既然老师说选这个孩子当继承人是因为他非常诚实,那就是对的。这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很大的害处,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得不到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几乎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最大的时期。但在目前的大多数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知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对于学生自身的一些发展根本没有作出指导性的培养,例如:教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然后分段落并找出一些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并没有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比如说其他一些民族都有哪些重要的、特别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意义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能够锻炼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针对目前的教育形式来说,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为学生讲授教材上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做好铺垫,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注意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个性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时,教师可以这样问:我们来想一想,丑小鸭被同伴嘲笑时,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学生1:伤心、难过。

学生2:自卑。

学生3:愤怒。

这样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一定会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假设自己处于丑小鸭的位置,自己心里会怎么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的给与正确的引导与强化,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得以加强,此外,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思维能力也就逐渐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授语文学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该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通常与人们的情感联系比较紧密,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采用“包办式”的提问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开发。例如:讲人教版一年级“手捧花盆的孩子”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国王选空花盆的孩子为继承人是因为诚实。而是要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选择那些带来鲜艳花朵的孩子?如果换做自己去种花,自己会怎么做呢?等等一些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为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小学生还处在态度、习惯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培养其思维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思考。例如:学习人教版“寓言两则”时,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寓言故事,然后找出寓言中要总结的道理,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些与其相关的故事或生活实例等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结语:通过本文以上的全面论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是影响小学生健康、良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时期,努力地采用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而且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罗俊.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1]王建民.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1(09)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黄金路125大院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现状;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对初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当前语文教学者工作中的重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导下,唯有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最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近几年,基础教育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突破,但从总体来看,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显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做试卷,做练习,课堂毫无乐趣与自主选择,课堂气氛相当沉闷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少交流和无交流,课堂互动相当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改后教材缺乏足够的科学理解和解读,没有真正开发出新课改后教材内涵

众所周知,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有几年了,但很多语文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还没有完全解读明白,对新理念下,甚至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都不够明确。因为对新教材解读不够,导致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对初中语文的教学仍旧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仅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应试能力的培养上,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新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出现了脱节,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二、激发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方法探究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借助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三种基本形式,以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一种阅读思维方式。要想激发学生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这三种思维形式的培养。

1.加强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展奠定基础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借自我的直接感觉,对事物本质进行最初的快速识别,并得出自己最直接的结论。反应在语文教学上,直接思维能力强调对语文课内容的最初朗读和表面问题的回答。课文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生字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并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自我的口头复述。通过这种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先进行自我阅读,学生会对课文中讲的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也能大概的复述出课文的内容,同时,在首次阅读中,还能找到自己不认识的新字和词,为把学生的直观思维转入发散思维奠定了基础。

2.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展拓宽发展之路

发散思维是指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问题,进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找到问题可能的多种答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对课文内容所反应的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提质疑。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疑”,从“信书”和“无书”两个角度来思考孟子所说的含义。再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皇帝的角度、大臣的角度、百姓的角度和小孩的角度分别去思考和挖掘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多角度思考问题还体现在设疑的技巧上,要体现出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例如,在讲解《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时,可以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 ,这种提问的趣味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灵感思维的出现,则是在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到达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让自己的灵感思维呈现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

灵感思维能力实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心理学习能力的的外在表现。一切灵感都来自于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因此学生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关键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文章才看出其反应的本质。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要引导学生看到文章是在鞭挞皇权的腐朽,没人敢说真话,也辛辣地嘲笑了那些不作为的大臣们,只有不谙世事的孩子才敢说真话的封建制度的现实。

三、结束语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造能力开拓;思维能力培养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瞬息万变,我们的国家发展呼唤着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目标,关系到振兴中华民族、富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创新性思维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与创造的现代高素质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创造性地看法和见解。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模式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强大的动力,并且是起着决定性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要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新奇感的课堂情境,给与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以及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一旦说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并对自己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产生责任心,同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以及长造型学习对于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价值所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兴趣,引发出创造性地活跃的思维意识,创造性创新意识得到探新求异的独特的发展,最终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心情。

二、质疑式创造性学习,树立敢于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固定的范围内循规蹈矩式的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固步冰封。致使学生缺乏开拓与创新精神,学习效率受到限制。要想使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精神,关键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的灵活运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吕叔湘先生认为,一种教学方法就是一把钥匙,而在每一种的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的钥匙,为“灵活式教法”。在灵活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很多问题产生的质疑,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本身是值得鼓励的,也是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的点滴创造性,应该给予适时肯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有意识的使学生产生疑问、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步步为营,逐渐推进课程进展,思考、探讨、发现、创造,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言论精辟到登峰造极。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导引了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发散与整合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基本分为两种形式即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在求异、不遵循常规的基础上,多样性答案在多角度、多方面求得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培养发散思维应该从其特点着手,重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思考并逐渐形成习惯。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方面,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固守一隅是不可取的方式。正确的方式为应该结合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想象力,一个问题多个方向逆转思维。所以,多方向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广阔无垠,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组词的练习题中。进行“一词多组”;填空练习题中“一空多填”,作文写作练习中“一个文题多种模式表达”,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可以从概念的对立面立意,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为“远墨者未必黑”这种反弹琵琶方式,利益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主张的也是真理之言。应该大力提倡并加以鼓励。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形成了,其创新意识会逐渐的自然而然的与日俱增。学生从脱离常规的思维程序中,进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展现出了跳跃式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现象。从而经过缜密的推理式逻辑思维,得出独特而新颖的创新型结论。

四、整合思维

是使学生用概括、判断、抽象的能力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进行重组推理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一种对相关问题收敛式思维方式。教师要正确引导理性分析并掌握推理演绎出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以及相对策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合思维的能力。例如: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中,解释词语时,可以先将词语的所有义项罗列出来,再结合课文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境、意境,来选择义项,或者分析一下课文的语段部分,经过鉴别和比较。从纷繁的相关资料中与各种的理解方式中进行论点和要点的概括总结。这样能够更好地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五、创造性实践学习

理论知识需要事实的证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肥沃的土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可以提高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古人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都充分的说明时间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的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校不但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非常必要的知识储备力量,而且应该为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的全面的素质的高度提高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学校既是让学生提高知识的创新能力、传播新知更是学以致用的重要基地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丁润生.《现代思维科学》,1992年8月第一版

[2]章剑和.《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8月第四期

[3]李暾.《现代语文教育漫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12)

[4]鲁澄南.我看语文教学大讨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3)

篇8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能力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人才。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而创造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能力,都可以进行发明创造。人的各种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创造性活动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的各种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在创造活动中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不怕失败,认真总结经验等。

二、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好奇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又称认识兴趣,它是好奇心、求知欲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研究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得不到支持与扶植,就会泯灭。因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得到鼓励和保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发展。

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创造活动过程是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又由集中思维再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发散思维更能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训练,限制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消极作用来进行。例如,每次作业内容不要太单调,不要机械地死套公式,应多出一些选择题来锻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事多写;出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等。

四、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得出相反的结论。即所谓“反弹琵琶”。这种思维可以避免模式化,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推导的结论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如“玩物丧志”的逆向“玩物焉能丧志”,说正常娱乐的必要性和业余爱好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一心不能二用”的逆向“一心能二用”, “学海无涯苦作舟”与“学海无涯巧作舟”等等。二是在阅读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如《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当代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事不目见耳闻,同样可以断其有无。又如学生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引导另一逆向思维结果:如果齐王不敢纳善纳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巧妙运用逆向思维,可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的调遣、重组过程,有时以从未有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但任何形式的组合都不会脱离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9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辐射 发散 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活和引导学生。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中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小说《项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巧妙的结局构思,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除了课文教学之外,作文教学也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审题,如:以“朋友”为题的记叙文,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作文训,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煞费心机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错,都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现行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在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到:“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而戏剧、诗歌语言中空白则更多。如:《雷雨》、《日出》等里面有好多留白都可以想象。

文学作品中既然存在这些留白,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作出合理推断。

上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要做的“激活”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引导”的工作。

一、教给方法,引导倾听

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他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其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倾听也要做到“三心”,一要专心,二要虚心,三要用心。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经常强调:“听”与“说”同样的重要,“说”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明白,“听”要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老师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也喜欢专心听讲的同学。

二、榜样示范,善于倾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发言的时候,我首先带头用心地倾听,无论同学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绝对做到认真地倾听,用心地倾听。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树立他们的信心,这样一来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善抓典型,鼓励倾听

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我十分注重抓住典型,对其进行真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倾听的喜悦。如:对听得很认真的同学,我会对他说:“你听的很认真,看得出你懂得尊重别人,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对指出别人发言中有细小错误的同学我会说:“这么一点的小错误你都听出来了,你真用心,还帮他改正了不足,你真了不起。”

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老师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周有光.《我国语文的时代演进》第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朱光潜.《回忆朱佩弦先生》文学杂志.第三卷,第五期,第7页.商务印书馆,1948.

[3] 《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第一集,《论白话》,270页;第三集,《论国语教育》,193页;第四集,《国语和普通话》,531~532页;第八集,《语文杂谈》,204页.

[4]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见《完美的人格》,124页,三联书店,1987.

[5] 《朱自清全集》第三集,《论育读》,186页;第八集,《理想的白话文》,359、360页.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情景思维

情景思维主要是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借助直观教学或语言描写的手段,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求知欲望。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接受的情况,根据课文内容的感彩来确定自己在讲授中的情感状态,该喜则喜,该悲伤时则悲伤。在讲课时的内容穿插,课堂提问和诱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灵活多变,以形成一张一弛的有致的节奏,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创新。如教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由这句话,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韩麦尔先生到底想什么,请补充说一说。”同学们回答如下:

“我――我――我恨死了普鲁士兵,他们侵占了我们的祖国。”

“我――我――我们的国家将灭亡了,我们的人民被逼为奴,还连我们的法语都不许学,我深感痛心啊!”

“我――我――我恨战争,是战争使国家不得安宁,是战争使人民流利失所。”

不同的回答,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投入情感,让学生完全置身于情景之中,沉浸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之中,这样在情景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中学课文中很多课文倾注作者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入情地讲解分析,让学生在其中具体地感受各种亲情、友情以及对敌的憎恶等,这样势必扩大他们的情感领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感情,达到“教书不忘育人”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思考问题时的环环相扣,不脱节,主要是为了防止遗漏。这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

如讲授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学生预习课文,读懂课文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说:“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下层知识分之,他中举前总是逆来顺受,中举后,他竟喜疯了。围绕范进的比较主要的一个人是胡屠户,作者为什么要写胡屠户?”问题提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分析讨论起来。

一学生说:“因为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范进怕他,写他对范进的一番臭骂,可以反映出范进中举前的落迫生活,不得不对胡屠户‘唯唯连声’、逆来顺受。”

另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去给范进送钱,并奉承一番,说明胡屠户欺贫爱富,是一个市侩式的典型人物。”

又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报录人叫胡屠户打范进嘴巴,并吓唬他。这说明了封建社会的病态,也说明作者厌恶科举制度。”

教师精心的安排提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培养其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由上例可见,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仔细地回答,同时也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的“问”犹如一个光点,在学生的“思维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从而把学生的所“感”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联系起来,贯穿起来,最后问题迎刃而解。

三、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和联想广度。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其组织引导的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活动引导到既定的目的、要求上。如教读《白毛女》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别以两个字概括课文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内容。”此时,学生会积极发言。通过分组讨论,得出课文就是写杨白劳悲惨凄苦地“躲债”,黄世仁穷凶恶极地“逼债”,这一“躲”一“逼”就形成了这出戏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性。正是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把思维引向全文,把问题放在全文中进行分析、讨论,所以行之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真正理解课文。

四、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要使学生有思维深度,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此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之积极思维,发挥创造精神。正如江泽明同志所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自立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开创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教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中有关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描写,可先让学生找出具有特征描写的词语,如:、飞窜、恐惧、胆怯。体会用词的特点。再提出问题:“海鸭、企鹅、海鸥象征什么?”对于一时难以回答的学生,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幅企鹅的简笔画,让学生想象企鹅的外形像哪一种人,学生会回答:“像绅士!”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托义于物这一表现手法,说明它们象征害怕革命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这样图文并茂,由课文的词的分析引入到图,再由图深入实际生活,最后深入对课文真正用意的理解,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