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1.隐性教育的内涵
20多年来,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对什么是隐性教育有诸多争议。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承认: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显性教育的效果越来越不显著的时候用于强化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罗剑明认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指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对象客体的思想、行为、情感、心理等发生影响的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等方式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徐安鑫、何义圣等认为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制度、管理、服务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中,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形式,强调一种自然的教育和学习。
2.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特点
要总结隐性教育的全部特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主要从教育目的的隐藏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及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出发加以阐述。
(1)教育目的的隐藏性
从不同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隐性教育是一种学生心理上未察觉到的教育,因而决定了它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能否以一种含而不露的方式将教育的目的隐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交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与熏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和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藏而不露(藏,但不深藏,不藏死),不主观上强加于人,而且还要达到理想效果。
(2)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从隐性教育的定义可知隐性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隐性教育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实力和软实力,而且包括学生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不同发育阶段生理、心理和身心健康等各种内外因素。因此,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内容丰富、分散、随处可见。
(3)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选择教育方式方法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隐性教育既不是刻板的说教,又不是生硬的灌输,它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借助多种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校园文化、网络建设、人文环境及世界焦点热点等。还可以采用其他教育方式,如参观访问、体育比赛、实践劳动、自由演讲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无意识地受到熏陶。
(4)教育途径的开放性
学生是在不受任何教育因素的控制下,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为学习内容,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与观察获得知识或感悟等。它是一种非封闭的、非课堂的自我学习,不是按着固定标准或模板生产出的产品,不会为过于追求产品的达标性而采用的教育,是完全开放的教育方式。
(5)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通过学习自身的接受认可而发生作用的,因而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这就使教育形成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约束力,因而保证了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二)实施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从近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思想政治中隐性教育的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有它内在的合理性及现实的独特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政治思想信念、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这就意味着要想实现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功能,单靠正面进行理论灌输是不够的,更多的则是需要经常性的引导、影响和熏陶及学生自身的能动实践,从而使学生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等习惯。这就决定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非强制的渐进过程。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间接暗示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来说,它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这种方式给予活动主体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受教育者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在教育中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被动的,而是自愿的、主动的。这种方式对他来说是乐于接受的,它满足了活动主体自主、自尊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各种各样的观念相互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至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传播,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年人深受其害。这些影响着他(她)们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从而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面临巨大挑战。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是“灌输式”的说教方法。这种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就很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逐渐削弱。当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当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创造。如果在这样的情景下研究隐性教育能够覆盖学生的生活空间,消除他们的学习逆反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的途径。
要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需要四方面的努力。
(一)学生自身的努力,即学生要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在学校、在社会、在生活中,应该有一种要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想法,并能自觉主动吸收一些对促进自己思想道德品质有帮助的东西。总而言之,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二)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有隐性教育的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真挚的爱影响学生,努力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三)需要学校的努力。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它们都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素材。学校的学术氛围、校园精神风貌等能够集中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及学术素养等。这些都能够反省学校的价值体系、目标追求、行为模式,是一种富有渗透性的教育因素。
(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有成型的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讨论
篇2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以往主要是依托直接和灌输式的传统显性方式进行。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变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循守旧的传统方法,“填鸭式”的硬性教育已不再适应了新形势的变化,而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佳木斯大学庄重的学术报告厅,朝气蓬勃的体育场馆,寓意深刻的各种校园景观、雕塑都起到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可以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将会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开辟新的教育平台。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孟母三迁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首次将隐性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提了出来,此后,社会教育学家德里本及柯尔柏格等人也开始相继探讨这个问题,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纷纷注意隐性教育的研究和利用,并将隐性教育的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改变以往受教育者被动的、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况,隐藏教育主题,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所处的场景、所接受的文化,所参加的活动、所接受的管理等形式与手段中,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觉的去感知和理解教育内容,使他们在无意识中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是隐藏的,教育形式是间接的,教育方式是迂回的,教育效果是长期的,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隐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采用直接粗硬的灌输说教式,而是把教育意向隐藏在其他与其有关的形式或载体中,只要受教育者接触到这些形式或载体(如场景、活动、管理、网络等),便会不自觉地接受其教育和影响,实现其教育功能。二是依附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隐”,那么就必须离不开某种隐身于其中的载体,载体的设计与选择,直接会影响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佳木斯大学图书馆门口屹立着一尊孔子的雕像,每当学生们看到这尊雕像,便会不自觉地想到孔子的文化,这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三是感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使学生在或愉悦、或激奋、或庄严、或悲痛,甚至是愤怒的情感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道德品质,坚定了情感意志,明确了是非标准,纠正了行为方式。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借助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途径,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隐藏于校园的各个方面。
(一)规范行为功能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室的墙上被同学踢了一个脚印,如果不及时清理的话,很快墙上就会被踢上更多的脚印,甚至会乱涂乱画,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应”,任何一种现象,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不同的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反,清洁、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控制着自己的不良行为。踏实、勤奋、严谨的教风、学风,会引导学生更加积极进取。
(二)完善心理功能
新形势下,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人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格健全、个性独立、心理稳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教育功能日趋重要,教师情感的渗透与人格魅力的感染,校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都会使受教育者在内心进行自省,进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养成健全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参透情感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它以无声无形的“非教育”形式,生动、形象、有趣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使受教育者无论是漫步于校园,还是苦读于图书馆,无论是参加社团活动,还是聆听精彩的学术讲座,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而这种参透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就是情景交融,以情感人,深入人心的教育人,影响人。
三、开发和利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三种形态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这将更加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物质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物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首先,校园建筑物的设计,要做到外形、颜色、装饰协调美观,生动活泼并且体现着教育思想。如佳木斯大学主楼的设计,整体呈现绿色系,意味着蓬勃发展,充满朝气。造型主体为办公楼,两侧为教学楼,好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驻足观看,振奋人精神,激发人斗志。再比如我国著名的爱国华侨陈经伦先生,为家乡捐资兴建的经伦中学,教学楼建筑呈现出笔筒和墨水瓶的形状,使学生触景生情,认识到学习只有饱蘸墨水,辛勤笔耕,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其次,校园的设施布局要合理、美观、健康、高效。如佳木斯大学校园设施的布局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大学占地150万平方米,大学主校区划分为教学区、文体区、学生宿舍区、教师住宅区和综合服务区,各部分的建筑物设计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尤其是四校合一的标志性建筑物,使一、二校区有机地融为一体,即雄伟壮观,又方便安全。再次,重视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工作。
1997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创建绿色校园的号召。所谓绿色校园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对校园内的脏、乱、差问题进行有效地治理,进而形成一个整洁、优美、绿色环保的校园环境。这要求学校首先要保证具有一定的绿化面积,呈现出绿草如荫、树木掩映的自然风光。同时,还注意周边环境的治理,使学生处在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中。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精神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教风和学风,校风和校训等,它已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深淀,深刻地内化到学校师生的精神气质中,并通过各个方面展现出来。同时,对所有的人,尤其是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起到重要的引导和熏染作用。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清华师生的心上,尽管时代在发生着改变,但这种宝贵的精神却始终未变。
1.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高尚师德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所以,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首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使他们有方法,讲效率地做好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再次,要加强教师的自律精神,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一定要严于律己,时刻给学生榜样示范的作用,让学生不能说的话自己坚决不能说,让学生不能做的事自己也坚决不去做,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
2.注重发挥校风、校训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良好的校风、校训能鼓舞人的士气,激励人的斗志,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受教育者的殷切希望和发展要求。比如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西点军校的校训“职责、荣誉、国家”,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佳木斯大学的校训“明德砺学,崇尚实践”。这些校训都是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外化到学生的行为实践中。
3.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潜隐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提高校园讲座的文化层次。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学者,通过高水平的讲座,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如佳木斯大学目前在校园内举行的“晨星讲坛”,专家、学者们渊博的理论,儒雅的风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极好的教育。其次,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使其在活动中更多地融入社会主流思想,更多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文艺、体育、科技、学术和娱乐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勇往直前精神和集体主义情感。
(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制度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和利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项规章制度,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师生言行举止的规范,都起到导向和制约作用。要发挥各项规章制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体现科学性、政策性、教育性、发展性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依法治校”。目前,各大高校都相继制定许多规章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出现许多执行不到位的现象,这都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再次,各项制度的执行必须奖惩分明。奖惩是一种艺术,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教育者要善于运用积极的奖和严厉的罚等方式强化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越.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0.
[2]邓姗.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开展途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3]葛立东.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4]王艳秋.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9).
篇3
关键词:高校;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性的本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价值的实现。高校的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人才,担负着建设国家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了多元化和社会化的发展特征。当今社会,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因素比较多,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场,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在实践中,大学教育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工作。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化管理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分析
(一)人性化管理缺少务实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事业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保守,在教育内容上也比较传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思政教育中,偏重于喊口号、讲道理,“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少务实性。这样的教育形式,缺少趣味性,往往让大学生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很好的贴合现实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远,缺少学生关心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包含基本的政治教育,还需要包含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存在教条化,缺乏实效性,不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仅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人性化管理方式比较固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显性的管理和隐性的管理,充分体现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样化的特点。在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了管理方式比较固化,管理过程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制度管理上比较严格,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忽视,同时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明确的针对性,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不理想。高校在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教育,突出了教育者的地位,而将学生置于被管理、被征服的地位,无形中形成了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不平等的交往模式,而这种“不平等”往往造成大学生心理的不舒服,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并不是理想的管理方式,难以让学生接受,制度越严格,越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不利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人性化管理队伍管理能力有待加强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国高等教育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之前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各大高校每年的招生量逐渐增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结构也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和管理内容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不能紧随高校的教育能力变化而调整,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管理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学历较低、思政理论功底不扎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起“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大学生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的对象。高校作为管理的实施者,要积极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将其落实好,充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人性化管理,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二)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体现民主性和平等性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受到国家方针政策的管控,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国家方面要最大程度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人性化的发展环境,较少不必要的干预,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构建本校的校园文化,体现开放、和谐的文化特色和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校园精神,尽量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和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必须要注重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人性化的管理,认真而真诚的服务好每一位学生,培养他们坚定、良好的政治素养,帮助、指导他们成长成才。
篇4
2.开展大学生生活实践和自我管理实践。杜威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高校德育应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为他们创设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化环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建构及思想行为的规范。从小环境讲,要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使寝室成员之间能和谐相处、关心帮助、共同进步。从大环境讲,要注重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反对学生“死扣书本”的现象,鼓励学生到户外多参加社会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开阔他们的视野,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会应对挫折。还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巩固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感受道德的重要性,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社会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从总体上、个性上、变化发展上了解每一个大学生,尽自己所能帮助同学们,既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又讲道理,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高校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比如:
第一,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贫困生中去,常与他们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困难,及时在思想上感化他们,心理上安慰他们,给予他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如帮助他们通过勤工俭学、申请国家奖助学金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补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同时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在互助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阴影。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自我认同、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交往、与异性关系等等,都会带来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问题,如厌学症、自卑抑郁症、情感困惑症、就业压力症等。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素质培养基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对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安排做心理筛查,通过问卷等科学方式,找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约谈或治疗;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和解决,如可以在学生寝室楼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文章,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三,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各方面比较单纯,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人际关系患得患失。面对这类问题,高校辅导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给学生正确的交往原则如正直、平等、诚信、宽容、换位等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些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社会规范的言行,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学生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篇5
一是整体性。学术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质地决定了大学是一个充分自由自主的机构,每个个体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决定了大学内部诸要素如学院之间、系所之间、学科专业之间保持一种低结合的状态。因此,这种“有组织无政府”的松散联结组织的各子系统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群,每个专业人群都以自己的领域为着眼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传统、思想体系、专业信条、学术规范、研究方式和研究方向。与此同时,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他们的终身事业是和所在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敏感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更为明显。从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整体从宏观着眼,注意制度上的“苦心经营”并有“放水养鱼”的耐心,不能有“急功近利”的短视,不能从局部的、功利的角度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绩效。
二是暗示性。从制度的规范性而言,“环境——制度”子场具有矢量性,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会给教职工思想行为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制度环境也会给教职工思想行为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公正合理公平的制度环境,这样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主要指组织内多数成员共有的基本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及对组织的态度),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注意“破窗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所谓“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如不及时修复,时间一长,别人就会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理论”体现了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对制度缺陷进行及时修正完善的必要性。制度的公正体现环境的公正,可以暗示教职工通过劳动和创造得到外在环境的认可,通过公平竞争谋求更大的发展,制度的连续性能为教职工提供明确的导向,告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努力的方向。在竞争中“不患寡而患不公”,这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
三是公正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项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就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制度的合理性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改进,但制度执行的公正性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下去。例如,在对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时,考核过程必须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职工对考评工作的神秘感,让教师事先熟悉考评标准、考评程序,事后要及时公示考评结果,让一切都处于阳光之下,否则,再具体再细致的思想工作也解不开教职工心头的愁结。制度的合理性也是制度公正性的重要方面。制度不合理,不但达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还会使教职工产生不公平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公平感是影响高校教职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成效的关键因素。对教职工来说,不仅工资、奖金、福利,而且社会地位、权利、荣誉、发展机会等都渴望能得到一种恰如其分的承认,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会感到受制于环境,就会发出各种抱怨,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驱力的提高。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教育体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1.1脱离、忽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
高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这就使其必然要面向“职业”,要以高职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导向近乎被无视,绝大部分学校都“抄袭”现成的两种模式,套用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或直接照搬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模式,严重脱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
1.2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不当
近年来就业压力逐年增长,许多高职院校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学生就业,重专业而轻人文、轻素质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比重,大量挤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时;甚至个别教师、领导无视教育育人的本质,以“工厂”出产“产品”来看待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退变为职业技能训练,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这种教育倾向将对学生的培养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教育内,只能培养出“工具人”来,丧失了全面发展的能力。
1.3实施方案和教材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全新的实施方案(后简称05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高校学生学习的状况。05方案中却没有出现“高职”字眼,只笼统使用“大专”,忽视了高职院校的需求。05方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方面也没有区别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致使教学内容中“职业”特色缺席。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方针方案上就缺少相应的“职业”特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与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注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乃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必经之路。
2将职业针对性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办法
2.1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
首先,要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使其充分发挥方向性的向导作用,并形成积极有效的纠偏机制。在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及各级教师都应明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从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在观念上根本改变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重视的现状,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2.2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必须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与各专业的职业特点结合。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针对性。这一操作的前提是充分明确各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群,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契合点。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不露痕迹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采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形式,并深入研究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点和应该加强改进的地方。学校要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全面、系统、灵活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独特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3推进校本教材的自主研发
在教材方面,可以针对05方案所要求的通用教材,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化特点,进行二次开发。这一过程要注意突出“职业”特色,形成适用于高职院校体系的教材和教材应用流程。有关部门可进一步下放职权,让各高职院校依照本校各个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研发。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技术支持,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推广。
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当今社会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作用,才能突破狭隘的“工具人”观念,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根本上要求教育观的转变。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将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追求公平与平等、关爱他人、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既便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又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弥补高职教育的不足有重要意义。各个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并将之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将之贯彻、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参考文献
[1] 冯双鹏.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 蒋洁.高职教育管理创新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无论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还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法、必然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的交往,还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环境和能量来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外的交往,都充分说明了交往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性。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实践,处于社会子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其他学科知识都包含于人类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之内,是子类与子类的关系。而相对于人类发展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侧面。此时,其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环境和能量之源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同其他子系统交互渗透,才能借外力打破自身发展障碍、自身理性和非理性力量的局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必须适度开放,与其他学科、其他交往形式之间建立及时沟通,及时补充自己的内部能量。以开放的视野把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学科、实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促成学科之间的互动配合。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物质和信息交换,尤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沟通最为重要。人际交往关系实质上是通过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积淀,其产生、保持和消亡必须遵循人的心理规律,属于非规范性关系。但另一方面,这种交往关系属各自担负各自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事实上一方支配另一方,影响力不平衡的规范性、强制往关系最为常见。规范性、强制性与非规范性、非强制性并存,思想政治教育应持之有度、增强互动性,从以教师主导型交往向以平等沟通交往转变。因为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教育者的富有主导意义的引导教育活动。作为起点的教育引导活动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一方切入。从运作形式上看,道德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根本上取决于教育活动能否激发被教育者的内驱力,即从情感上、心理上认同输入的信息内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求新,求变,要求透视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深刻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才能解答疑惑,满足需要。此外,还必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开放,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力量的增长和功能进化,树立学科反思和创新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延续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一旦形成会在其物质基础消失或者缺位状态下持续,这是由于“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传递信息与沟通情感的精神交往现象,在交往内容和交往形式上具有延续性。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创始以来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工作经验,不断发展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而实践证明“水满则溢”,权威和经验既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章可循,也可能纵容人的惰性生长、抑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形式和内容诞生于特殊时代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思想走向下。随着社会思想矛盾状况日新月异,固守的经验将大大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内容的有效承载,进而限制功能发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必然要有理论反思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警惕和克服理论惰性,不断修剪思想政治教育大树上或老化或多余或旁逸斜出的枝桠,才能保证其健康向上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以内安排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主要指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既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强制性、灌输性特征显著。而合理的道德行为包含道德情感、道德技能和道德认知,道德内容和知识的权威性必须同个人态度作用方向一致,才能激发教育对象产生与社会的道德期望相一致的行为动机。目前虽然体验教育和隐性教育等注重情感共鸣、个体价值的教育形式有了突破和发展,但认知式教育仍然是主导形式,忽视个人自我价值诉求的满足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开发,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存在的交互主体性,容易导致个人自我价值和意义的丧失。这也是当前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精神倦怠趋势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育学科反思和创新意识,果断扬弃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心理环境和精神动态的传统教育形式,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重要经验和优秀成果,强化和加快构建、挖掘和开发互动教育形式和隐性教育模式的步伐,丰富和完善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篇8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育人
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19世纪,当时很多欧美学者认为现代大学学术分科太过狭窄、知识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成为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人。通识教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论衡》中说:“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在我国近代,梅贻琦先生较为系统的提出通识教育思想,指出:大学教育应通专结合,以通识为根本。通识教育是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的教育模式,是高校办学思想的体现,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将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是以“两课”、形势政策课和法律课等课程为主体,融合部分人文社科类选修课、限选课和一切思想教育课程资源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其特点是集中性、普及性、主流性、鲜明性,学生能系统准确地获得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但其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而受到部分学生的抵触,教育效果产生疑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主动性、多样性,高校把教育思想意图通过非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它以校园文化、学生课外活动等形式出现,起到在无形中育人的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受显性教育产生的逆反情绪。隐性思想教育具有教育意图隐性化、教育内容丰富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能有效促进显性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是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更为重要的是能满足当今学生价值观多样化和教育需求广泛性的特点。
3 通识教育与隐性教育契合的可行性
(1)教育目的的相同性。两种教育模式的根本出发点是相同的,两种教育模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终极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体魄强健、专业技能强、知识渊博、优良品格、善于思考和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全面”的人,包括人的身体、技能和品德等一个有机整体,大学教育目的就是要使广大青年打好基础、有较强的学习力、广阔视野、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国家、实现自身价值,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人。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它与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2)教育理念的互通性。两者教育理念都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教育培养模式,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尽管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但现代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仍存在浓厚科学精神,淡薄人文主义气息的现状,更为看重的是知识作为工具的作用,忽略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与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远高于科技的进步。通识教育的倡导与实施者则注重对人的价值的培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进而实现人存在的深刻内涵。同时,随着将“科学发展观”写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推进以及胡景涛同志在清华建校100周年的讲话,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高校“三生”教育的培养,注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互通的。
(3)人文教育的凸显性。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文理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致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隐性思想教育强调的是在综合知识教育中,突出思想性、主动性、拓展性,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提倡人文精神。两者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知识的内涵性,人文教育理念凸显。
4 通识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
(1)以统一的价值观为基础。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本质体现,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识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同样必须共同遵守统一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以为核心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广大青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和谐的校园制度的构建是一项纷繁而复杂的工程,应以民主为前提、公平为准绳,以塑造人、激励人为目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的结合与实施必将要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从外部环境、教育环境、学生思想等方面出发,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制订和完善各种行为准则、校规校纪规章制度和建立诚信档案等约束机制,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刚性管理手段有机结合,在科学管理中体现人本,在刚性制度中体现人文,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以丰富活动为有效载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通过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网络阵地等途径和丰富活动的开展,能使大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得以显著提升。以实践的方式广泛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不同观念的交流、碰撞,真实人生体验,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 并引发他们的改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促使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归向健康、崇高与完善。
(4)以校园文化为外化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外化形式,寓教育于其中。以网络、广播、海报等途径为阵地、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开展活动。
参考文献
篇9
1.1时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人的自我发展和生存的能力,并促进人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1]。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单向强制性灌输学生思想政治,并迫使学生形成统一性思想政治的格局。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多种误区,最为突出的就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思想,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的健康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解放人的个性,并发掘人的思想潜能,促使人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对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统一性的教育格局,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全面发展潜能,是时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1.2适应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其重要内容。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促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以及激励学生开创新的事业,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改变统一、标准、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个性化,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实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压制了学生的个体思想的发展。造成学生单向思维和经验思维的发展,而抑制了多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成长。并因此引发多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少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并且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传统的统一性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思考能力,如批判、怀疑精神,对问题的个人见解和深入思考等[2]。
2[!].2学生中两极分化问题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促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导致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点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忽视了学生间的这一实际现象,导致思想的两极分化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明显[3]。例如,有些家庭优越的学生,过早的离开群体生活,在外自由租房生活,有些甚至雇佣保姆料理生活,生活过于散漫和奢靡。而有些学生却连学费都交不起,生活艰辛,导致自暴自弃的心理偏差等。
2.3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计划生育的成果之一就是独生子女队伍越来越庞大。虽然有利于我国人口的健康发展,但也带来了相关负面问题。独生子女大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弱,加之社会的各种竞争压力,如人际交情感、就业等负面的压力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作为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健康发展的学校,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
3在高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的相关对策
3.1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标准统一化向个性化转变的重要途径。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并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面对家庭较为困难且出现自卑情绪的学生,教师应结合心理学教育,充分考虑这类学生的自尊,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表现出明显的特殊对待迹象。可在私下多给予学生关怀,并引导其走出自卑心理,重拾自信和成就感。
3.2建立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导致,在高校中,任课教师是引导和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的主力军,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理解都源自老师的影响。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并专业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至关重要。高校组建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团队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本身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第三,善于与学生沟通,并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3.3坚持与时俱进,尝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构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以良好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和前提。思想教育的实质就是用精神魅力影响人的心灵,并以实际行动引起他人互动的活动。这要求思想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如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意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只是从思想层面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还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定位自身。这种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政工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目前的最重要的任务,现在的国家政工人员在政治教育方面表现的极为不重视,甚至对政治思想教育认为可有可无。在现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政工人员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有些人却对政治方面一窍不通,这会使得我们以后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拓展变得更加困难。
1增强政工人员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地加快,社会也在多元化发展,但是我们的政工人员大多数还在起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样就导致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被不断地冲击。我们现在还要提升自我文化思想危机感,我们对历史了解完善,责任感不强,很多政工人员对政治一点都不关心,特别是政治思想活动没有一点参与活动的理念。不能从国家的角度上去纵观大局,好多政工人员都是以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为中心,更多的考虑个人利益,没有考虑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政工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人民和国家的双重利益为中心开展整治思想工作,让他们掌握应有的大局观念,随时为社会发展建设任务待命,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展现自己的才华并且去奉献自我的人生价值。
2整治思想教育的具体方法
2.1对政工人员进行心理教育
我们应该先从思想教育人员的教育方式入手,对教育人员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进行改革。在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给予政工人员的正确的现有的国家情况说明。让他们了解我国国情的正式情况,让他们针对我国国情在政治思想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给予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尽可能的引导他们的思想道路,让政工人员明白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然后给予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世界观,在现在多元化的社会里面如何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再就是创新,现在对技术人才的创新要求变得异常的高,它需要先进的理念、符合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先进的动作形式和开发形式、各种创新方法,对于创新改变的方法、对待仿制的方法和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创新机制。打造先进的群众交流平台,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想法和生活状况,这样也能反应群众对我们政工人员的第一印象和对我们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指正。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群众所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也能改正我们在工作上的不足。先进的交流方式还可以方便与我们政工人员之间的交流,便于教育导师在对政工人员进行心理上的治疗和面对面进行心理沟通,解决心灵沟通问题,对于政工人员心理的疑惑进行解答保障政工人员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
2.2对政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在对政工人员进行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思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古话说:“三思而后行”。理论学习是实践基础的引导人。政工人员应该先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的基础上去尝试发挥导师给我们指导的如何提高政工人员的涵养和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听一些教学研究的座谈会来学习别人的思想和世界观,这样我们就可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思想改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以致用,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导师还可以引导政工人员对和党的文件进行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案例给予政工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可以为开放性思维,拓展政工人员的思维深度和对各种理论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党的宗旨和内涵是否真正扎根与脑海中,能灵活运动等。
2.3坚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
我们建设一个网络平台,在平台上,我们要以人为本,对待政工人员要以尊重和信任为角度。从现在社会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来鼓励政工人员积极参加社会组织活动,让政工人员融入到人民群众里面去,这样既方便工作的开展,又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群众走向现代社会主义道路,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多跟群众交流,给予群众最大的帮助,同时我们可以在平台上设立一些民意反馈等邮箱。不定期的有工作人员对这些意见进行解答。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增强我们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我们又是还可以开设一些校园文化主体的政治方面的活动,来推动政工人员的参加并与校园人才进行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学习,这样既能更好的拓展政治工作也能良好的拉动社会发展。
2.4加强对政工人员的管理力度
现在社会很多政工人员从政以后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给人办事还需要收礼,政府现在对待贪污和政工政治审核很严格.为了避免发生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政工人员干部管理,从基层抓起,对基层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坚定地树立为民服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上不贪污,不腐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基层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在群众的教育路线上亲力亲为,在自己亲自实践后,再带领群众走上小康之路。对于贫困人家给予人为帮助,这是我们政工人员应该解决的问题。
3形成长期有效的政工干部培养机制和管理办法
培养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是很难的,我们不但需要一个完善的培养机制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方案制度。这是我们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政工人才的保障。在培训政工干部之前我们首先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专业的培训人员,在对政工人员的政治方面和能力问题培训让他们了解作为政工人员我们需要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素质,在问题的分析上有专业性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政工干部都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思考上也要与时俱进,使用先进的理念去解决问题。建立完善的机制,从国家人才的基本机制出发,让新的政工人员深入基层去进行研究调查,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和探索工作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后出台奖勤制度,针对有创新和工作积极的职工人员进行奖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4结语
我们已经迈入小康社会一大步了,因此我们政工人员也要不断地努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开展有效地政治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和道德思想,给予政工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跟上现代化教育的进程,通过网络等新时代的教育方式来展示出来。而现阶段我们应该增强政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新时代的技术理念意识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对政工人员的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
作者:胡怀军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烟草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娟.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淮海集团为例[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论文库,2014.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