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

篇1

8月5日,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委托“野生动物猎捕专家委员会”召开行政许可专家评审会,通过了两起外国人来华狩猎的评审。如果行政许可下发,来华狩猎的7名美国人将于今秋奔赴青海都兰国际狩猎场猎捕岩羊6只、藏原羚4只。

此事一经披露引发社会热议,国内多家媒体列席旁听了专家评审会。70多家动物保护组织对此表示抗议,并表示一旦成行,将派人全程跟随狩猎活动,进行监督并对狩猎场的情况进行评估。

其实,早在五年前,相关部门就拟在成都举办首次秋季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拍卖会,公告刊出后,便在公众和媒体间引起广泛质疑,此后外国人来华狩猎活动一直暂停。

一次不欢而散的讲座

此次狩猎活动被称为运动狩猎,或者叫做国际狩猎。委托4名美国狩猎爱好者的北京正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巍解释:“它的特点是猎人需要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来猎杀野生动物,取得猎物身上很有代表性的“战利品”,比如角或头骨。这些费用反过来用于保护当地野生动物的种群上。”

与传统的狩猎相比,国际狩猎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业规则。它的狩猎动机不在于获得野生动物产品或者出售商品,而侧重娱乐、消费。狩猎时间、对象、场所、手段也受到严格的限制。猎人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获得狩猎资格后方能狩猎,并且要严格遵守“打公不打母、打老不打幼”的原则。

8月11日,在NGO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举行的讲座上,王巍与众多关注狩猎的媒体和动物保护组织成员见了面,解释狩猎的目的和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各方对于狩猎的看法分歧很大。

王巍在现场展示了一些狩猎动物的图片和非洲国家狩猎数据图表,试图向听众阐明狩猎运动在国际上早有惯例。在最后一张图片中,他总结到狩猎是一种游戏、是劳动,是生活的格调,也是一种收获。

这一番言论立刻遭到动物保护组织者的批评。更多的质疑声音还是在对国家林业局委托的“野生动物猎捕专家委员会”评审上。他们要求相关部门公开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举办公众听证会。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认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国际狩猎市场的前提下,贸然引入西方式的狩猎将对国内野生动物保护带来新的难题。他质疑这次专家委员会的评估是否公正,是否有任何利益偏向性,并警告如果开启国际狩猎,会向社会宣导一种负面的暗示:保护野生动物并不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规则,有钱有地位的人可以通过特权捕杀野生动物。

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蔡先凤在接受《方圆》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外开放狩猎虽说是“有限度狩猎”,但一旦变成了商业项目、旅游项目,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很容易在短期内迅速异化为“无限度滥杀”。而地方林业部门既然有了经济利益目标,当“野生动物保护”遭遇“野生动物产业”时,他们将无法抵御金钱的诱惑和冲击,也无法保证这个“限量版”的狩猎会完全遵守既定的“游戏规则”。因此,是否有必要培育狩猎野生动物的市场,应当三思而行,否则将得不偿失。

此外,针对通过开放国际狩猎,在多大程度上如林业部门所宣称的提升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保护了当地的野生动物,动物保护组织者也希望将野生动物数量、收益、分配等信息都一一公开。

狩猎有理有据

此次外国人来华狩猎之所以引起争论,还有一方面原因在于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有外国人才能猎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实,外国人到中国狩猎,审查手续比中国人在国内狩猎更严格。

“国内的人喜欢打鹿、野猪之类非国家重点保护的猎物;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他们本国就有野猪,没必要到中国来打。而盘羊、藏原羚之类的动物则是亚洲特有的。”王巍解释为什么国内没有兴起狩猎运动,其中要求猎手受过专门的培训、枪法准。而1996年枪支管理法出台后严禁个人持枪,这一点就限制了国人参与狩猎。

王巍说,中国人也参与了国外的狩猎运动,比如北京正安旅行社每年就组织几十名国内猎手,到非洲、南美等地捕猎100多种野生动物,国外的专题狩猎旅游市场是对国内开放的。

其实,中国的法律也从来没有规定过不能猎杀野生动物。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同时也规定: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此次狩猎的岩羊、藏原羚就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国际狩猎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85年第一个国际狩猎场桃山狩猎场成立到2005年底,国内65家狩猎场一共接待国际猎人1101人次,狩猎野生动物总数1347头(只),狩猎收入3639万美元。狩猎对象涉及15种野生动物,包括盘羊、岩羊、羚牛等等。

三十多年的中国国际狩猎业,尽管少为人知,但其发展的历程也是曲折缓慢的。从事动物调查与监测研究的高级工程师龚明昊通过对中国国际狩猎业发展的研究表明,国内环境和一些重大事件对国际狩猎业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出现公众事件时,由于对政策和时势把握不准,各部门就采取暂停的办法应对。如2003年的非典使得狩猎业发展回落谷底和2006年的拍卖风波导致延续至今的暂停国际狩猎。

我国国际狩猎一直采用配额制,每次狩猎发生前都必须得到国家林业局的配额管理。并且我国于1980年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管制国际贸易的物种,但其精神在于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的国际贸易,其用物种分级与许可证的方式,以达成野生物市场的永续利用性。

“黑犀牛在全世界只有4000头,但纳米比亚的可狩猎的黑犀牛配额仍然有5头。”王巍讲到,开展合法狩猎并没有证据表明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大的影响。他以非洲狮子为例,说明坦桑尼亚每年准许2%的狩猎量,种群数量一直维持在15000头左右;而肯尼亚禁止狩猎,种群数量反而下降了50%,目前只有2500头左右。

合理的猎杀其实是一种保护

狩猎不破坏生态,还能保护野生动物?利用狩猎费用支持保护区的市场经济手段是否恰当?这在专家和普通民众之间产生重大争议。

在专家评审会上,野生动物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总工程师严旬就曾向外界透露,林业管理部门会根据狩猎场的情况确定不同种类动物每年允许打猎的数量,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打猎,总量都要控制在这个规定的数量内。

“野生动物有自然死亡率。狩猎者会选择角大的羚羊去打,而角大也意味着成熟或者老年,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种群造成较大的影响。”

都兰国际狩猎场负责人在专家评审会上也表示,“此次捕猎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对当地野生动物影响可忽略不计。”在会场上,都兰国际狩猎场提出了2011年至2012年狩猎限额,其中该狩猎场拥有岩羊种群数量为42621只,申请猎捕量520只,猎捕率1.22%;藏原羚种群数量1525只,申请猎捕量53只,猎捕率3.48%。

王巍,这位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管理专业,曾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多年,现在干着国际狩猎“掮客”的经理人,也在讲座中提到狩猎可缓解野生动物与牲畜间的争食矛盾,并有利于当地的环境保护。

王巍谈到保护区的居民以前通过偷猎、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放牧来获益,为了让他们放弃一部分过度的生存行为,就得给他们新的、更加生态的生存方式作为替代。而运动狩猎就是以很小的野生动物获得很高的经济价值,最终达到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价值。

此前,王巍曾向采访的媒体算了一笔狩猎的账,2006年以前国际狩猎活动中,狩猎一只岩羊的价格是7900美元,一只藏原羚的价格是1500美元。青海省在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开展国际狩猎中,每年猎杀数量在100只内,年创收163.2万元。其中15%-35%用于牧民草场补偿和地方管理部门开展资源保护。这将有利于当地形成民间反盗猎防控体系。

并且,某些繁殖过多过快的野生动物将对当地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比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一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对生态环境破坏很大。由于其进食量非常大,如果在一个地区聚集大量羚牛,对食物链有着非常大的伤害。

若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进行适当狩猎活动,亦可以帮助当地民众安居乐业。“在云南,野生动物所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非常大,政府每年支付的补偿金超过4000万元。如果允许狩猎,政府每年至少可以减少一半的补偿金开支。”

“野生动物是国家的,当地人不管不理,反而让盗猎有可乘之机。”王巍引述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专家乔治・夏勒博士的观点:保护野生动物一定要与当地的人民生活相关联起来。

无法消解的公众疑虑

这次外国人来华狩猎掀起一阵舆论风波反映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中若干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法律缺陷较大,然后是在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对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方面,国家做得不够。”蔡先凤讲到,作为全球狩猎业的领头羊美国,对于用运动狩猎促进动物保护,其经验很值得学习。

美国国会于1973 年通过《濒危物种法》。它宣布在联邦财政支持和激励体制下, 鼓励各州和其他利益团体发展和维持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的保存项目,该法宣布两项国家政策: 第一、所有联邦政府部门和机关都必须努力保护濒危物种并运用其权力促进《濒危物种法》立法宗旨的实现;第二, 所有联邦行政机关必须同州和地方政府合作, 以与保存濒危物种相一致的方式解决水资源问题。在基本制度的设计方面,它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如规定了财政援助制度、超级基金制度。据2002年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当年参加狩猎的人员超过1400万,狩猎对当年经济影响超过650亿美元。以市场的手段利用并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了美国的惯例。

早在1937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继续对猎枪弹具征收10%的提案,利用这一部分税款用于野生动物保护。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联邦政府野生动物回复决议援助计划》,又称P―R决议。该决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购买土地,整个基金的60%用于购买、改善、维持和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

P―R基金中的26%用在科研上,利用现代手段,准确监控动物分布、数量变化、种群结构,为野生动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对于外国人来华狩猎保护动物,交纳的费用分配情况,严旬表示,除了狩猎场自留的一部分外,剩下的费用中,有40%归省里,4%归州里,56%归县里。大部分归县里安排,也是体现了补贴基层的意思。

“在没有审计部门介入情况下,没能打消公民的疑虑,也没人知道这些费用去了哪儿?是否用到野生动物保护上?”蒋劲松这样质疑狩猎收入去向。

篇2

基于高中英语的重要性,教师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希望以此保持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从而保证英语教学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英语成绩。运用核心素养理论落实高中英语教学,则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核心素养可以说是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但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核心素养理论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核心素养指的是情感、知识、观念、人品等,而高中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想要在核心素养理论下开展英语教学,则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有详细的了解,并能够将核心素养与英语知识紧密联系。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变化、以及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等,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核心素养,才能使核心素养理论运用得当,才能起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为学生做榜样,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愿意向教师学习[1]。高中阶段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若是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来良好的形象,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失望,故而影响教学活动。良好的核心素养理论基础,是顺利开展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重视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理论水平,从而强化实践效果。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

(一)合理设计教学问题

运用教学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解决英语问题,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满足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需要。例如:学习《The Olympic Games》时,教师可以分别提出有关奥林匹克和运动会的??题,而后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教师的讲解,准确得出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问题的答案。同时,运用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了解,透过英语学习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可以实现高中英语的全面训练,是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教学目标[2]。

(二)采用情感式教学

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运用核心素养理论的重要措施。高中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且学生的性格也比较偏向情绪化,重视情感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需求,落实英语教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互动,积极与学生交流,在与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和观念时,观察学生的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感方向。同时,将学生的情感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Wildlife protection》,教师与学生互动中谈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自身对于野生动物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化,增加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情感式教学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与西方国家的保护做对比讲解,学生不仅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体验不同的文化,并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人们情感的不同。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三)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保持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探索新的知识,逐渐成为一种能力,有利于在核心素养理论下进行高中英语教学。例如:教师利用英语原声电影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傲慢与偏见》中的英语发音标准,适合高中学生观看,可以强化学生的口语发音,且有很好的英语听力训练作用,且学生可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全面改善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成绩。同时,《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生道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将核心素养深埋于学生心中。此外,以电影的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始终对英语教学充满兴趣,并主动学习电影中自身没有学过的英语知识,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索能力[3]。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体现出核心素养理论的作用和价值。

(四)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核心素养理论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学延伸至课堂外。主要是教师为学生布置英语作业,运用课外作业督促学生复习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探究更加深奥的英语知识。具体的延伸形式可以是:第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续写文章故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想象力和对文章的理解,续写文章的而另一个结局。第二,改编课文内容。学生按照课文的书写格式和使用的语法,描写自身感兴趣的事件或是景色等,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已学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延伸课堂教学,合理布置课外作业。

篇3

进入冬天,这只金雕的食物更少了。它展开两米长的羽翼,借助上升气流,盘旋着搜寻猎物。候鸟是它的部分食物来源,它们的南迁无疑会影响到它的生存。眼下,因为胃和食囊空瘪,金雕的下丘脑正大量分泌激素,刺激它的饥饿感越来越强。

城市向山林逼近,这是发展中的北京。树木、河流被吞噬,蛇、野兔等动物越来越少。所以,尽管周围100 平方千米内都是它的领地,金雕却可能因为食物资源减少而迁移。不过和大多数南迁的猛禽不同,它会向东或向西迁移。作为北半球的漂移鸟,金雕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甚至西北非都有分布。

一只灰兔在林缘闪现, 任何3000 米高度内的食物都难逃金雕的眼睛。金雕迅速俯冲下去。利爪刺破灰兔身体的瞬间, 一张密网从天而降。全世界金雕仅存几千只,在我国是一级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一个级别。但猎人不会考虑若干年后金雕消失对生态的影响,眼下捉到它,意味着几千元的收入以及家庭生活的改善。

出差路过的王先生从猎人手中买下金雕,随后拨通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电话。中心负责人孙全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据他估计,北京境内的金雕只有几十只。放下电话,工作人员唐国梁和尚玉刚立刻出发奔赴现场。

救助机构

救助所有在北京境内发现的猛禽是孙全辉他们的职责。无论猛禽受伤、中毒或是迷路,在这里都会得到人类在医院里一样的帮助: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照X 光,打针、吃药、输液。尽早把猛禽放飞野外是这个中心唯一的目的。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是目前中国唯一按国际动物福利标准建立的专职猛禽救助机构。中国各省林业站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执法部门,尽管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所有猛禽列入保护对象,但因为资金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很多省市并未完全承担起保护猛禽的责任,非法捕猎、贩卖和饲养猛禽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一些地方将野生动物救助工作委托动物园管理,但救助动物毕竟不是动物园的本职工作,救助力度较弱,还有些动物园只救助保护级别较高的种类。因此,尽管路途迢迢,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每年都会有爱鸟人士将其发现的落难猛禽送到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等国的猛禽救助网络较为完善。例如美国,每个州都有上百家野生动物救助机构,规模大小不一,最小的以家庭为单位。这些救助机构在当地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备案,具备专业医疗设施和技术人才,从事野生动物救助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机构认可的资格,并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管理部门会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在救助濒危动物时伸出援手。

接鸟和救助

金雕被王先生放进一间空房。它被捉已经10 余天,每一分钟都在惊恐中度过。有数据统计,绝大多数被捉猛禽都死于被捉和贩运途中,平均每只活着被卖掉的猛禽背后,都有十多只同类已经丧命。处于紧张状态的猛禽,心跳会从150~180次/ 分钟增加到250 次,有些鸟甚至活活被吓死。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每年救助300多只猛禽,每年秋冬季节以及五六月份的雨季,都是中心接鸟较多的时候。秋冬季节猛禽迁徙,猎人在它们落脚休息的地方设网,这是它们最危险的时候。五六月份幼鸟离巢学飞,常有好心的市民误以为它们受伤而拨打电话,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小猛禽只是还没适应飞行,它们的父母就在附近。

戴上面具和厚手套,唐国梁轻轻推开房门。猛禽的嘴都弯曲带钩,看起来十分锋利,但真正有威胁的是爪子,它们像铁钩般,是捕捉和撕裂食物的最重要工具。唐国梁猛地攥住金雕双脚,尚玉刚用眼罩蒙住金雕双眼,看不见东西金雕就不会使劲挣扎,节省了体力。

唐国梁总结接鸟时碰到的各种情况:“有人是把猛禽当宠物的,它们生病时才不得不向我们求助;大多数是普通市民,发现猛禽受伤通风报信;有人是碰到贩卖的猛禽买下来送交我们的。”

“第一类人最可气,他们可能因为看了《哈利• 波特》就去买猫头鹰,完全不知道猛禽是野生动物,它们不像猫、狗已经被驯化千万年,可以做人类的伴侣动物。猛禽性情桀骜不驯,独来独往,根本不适合作宠物。”唐国梁举例子:很多被人养过的鸟接过来没几天就死了。解剖后发现脏器已长了霉菌、寄生虫或肿瘤。“这是因为猛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激素水平异常。此外它们很难得到在自然界中才能获取的营养元素,机体免疫力下降。幸运活下来被放飞也存在问题,鸟类尤其是幼鸟会有‘印痕行为’,与人类接触会改变它们的行为,影响它们的野性和重返自然界的生存能力。”

王先生没有得到感谢,唐国梁告诉他以后碰到这种情况要报警,虽然是善举,却已经触犯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因为无论是出于同情动物还是其他原因,其结果都是刺激了捕猎者的捕猎欲望。猛禽之所以大量被捕捉,正是由于有市场需求的存在。例如在中东地区和阿拉伯国家,有着富贵和权力象征的猎隼在当地已经被猎捕殆尽。近几年,其价格已经升到每只十几万美元,非法捕猎已蔓延至我国新疆等猎隼分布地区。首都机场海关曾一次性查获非法贩运的60 只猎隼,均被五花大绑一只紧挨一只藏在箱子底层。虽然被截获后进行紧急救助,但因体力和精力耗竭,最终还是有一半猎隼死亡。

放飞,救助的最终目的

金雕被接到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孙全辉手拿相机从办公室迎了出来。在唐国梁和尚玉刚手法熟练地为金雕称体重、观察口腔粘膜(口腔内粘液拉丝代表脱水,红肿可能是炎症)、注射电解液、抽血做血涂片时,孙全辉一言不发地拍照、观察。他的兴奋全体现在按快门的节奏中。

整个检查仅持续了7 分钟,唐国梁抱着4.3千克的金雕,取下眼罩将其放进保温的室内笼舍。“操作必须快,保持安静,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动物的压力。这是‘心理福利’,动物福利理念五项内容之一。”孙全辉说。

“血常规正常,轻度脱水,腿部外伤轻微感染。”唐国梁进行记录。从2001 年成立至今,中心救助的每只猛禽都建立了档案,伤病不治的猛禽都被深埋在了山区。“有标本商人想购买鸟类尸体,这些猛禽在他们眼中似乎不是生命,只是能换取金钱的物品。”孙全辉说。

“如果体检合格, 我们将把猛禽从条件较好的室内移到用于康复训练的室外笼舍。如果飞行强健有力,目标方向可控,两侧翅膀均衡,证明它们已经恢复飞行能力,可以放飞了。”

“中心没有一个不爱鸟的,有名工作人员甚至做了两年志愿者才能进入中心,但我们对鸟类的爱是不和它们过多接触,避免其产生‘印痕行为’。”

“我们会选在深山或湿地放飞,那里才是它们的栖息地。”放飞前,它们跗趾上将被套一枚“戒指”,这叫做“环志”:环上有中国鸟类环志中心的地址。全世界的鸟类研究和救助机构相约采取这种做法,以帮助了解鸟类的迁徙。“几年前我们曾救助过一只蒙古救助机构放飞的秃鹫,它后来被我们成功放飞。在和蒙古的救助机构联系后,我们沟通了它的情况,更增加了对秃鹫迁徙路线的认识。”

秃鹫的悲剧

在浙江温州的绿眼睛环境文化中心里,一只秃鹫正不能控制自己的脑袋,它的头神经性地摇晃、颤抖。它的余生将在一个巨大的笼子里度过,永远不能再飞上蓝天。这是种比金雕体型还大的猛禽,身高1.1 米,因为食腐肉,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在讲究“天葬”的青藏高原,秃鹫是实施天葬的核心力量。因为经常要把头伸到动物尸体中,头上没有毛能避免腐肉沾到头颈上,利于保持清洁。秃鹫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样貌。

“其实它没有外伤。骨骼、肌肉、脏器都没有问题,但因为体内有大量有机磷杀虫剂和锰等重金属,中枢神经受到了不可逆的严重损伤。”“绿眼睛中国”负责人方明和介绍说。这个野生动物志愿者保护团体活跃在中国南方,猛禽救助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方明和希望国家能立法为动物实施安乐死:“鸟儿不能飞翔,比死亡还痛苦。这只秃鹫无法放飞,只能被关在笼子里,但笼子就那么多,它占了,其他有希望治愈放飞的鸟就没地方放。”

孙全辉说:“有害的污染物质在自然环境中含量微小,但经过植物―昆虫―青蛙―蛇―猛禽这种食物链的逐级累积,猛禽体内的毒素就有可能超过域值,肝、肾、神经系统或生殖系统都可能出现问题。”

辽宁大学研究鸟类生态保护的万冬梅博士说:“生物链顶端的位置使猛禽不必生很多孩子就能维持种群平衡。现在种群数量减少,而猛禽生育能力降低,31 种猛禽被写进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

2007 年,苏格兰阿伯泰大学科研小组利用冷冻,成功繁育出一只金雕。这项研究的背景是因为仅存的数量有限的鸟都零散地分布在各大洲,鸟类在自然繁育中遇到很大困难。这项技术为那些极其珍惜鸟类的跨国界繁育提供了可能。

“人工繁育并不能给鸟类带来未来。”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分钟30 公顷的速度消失,适于鸟类生存的区域逐年减少。如巴西圣灵州近800 平方千米的热带树林被伐,20年间至少有200 多种鸟类和450 种植物消失或绝迹。鸟类骤减,害虫失去控制大量繁殖;猛禽骤减,鼠类失去控制泛滥。人们被迫求助于农药、老鼠药,但化学药品对鸟类造成伤害,造成恶性循环。“保护栖息地的面积,减少其人类行为影响才是可行方案。”万冬梅补充。

救助者的无奈与信仰

成立于2000 年的“绿眼睛中国”和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救助理念相似,也以动物利益为救助的出发点。但每年5 万元的经费(主要来自民间个人捐助)使工作很难开展,缺少救助的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一年仅能救七八十只猛禽。

方明和说:“每年被人捕杀的猛禽成千上万,我们却只能救助几十只,而且也不知道放飞后是不是又被捕猎。但我相信,我们的工作能够唤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据了解,“绿眼睛”在当地颇有影响力,无论节假日,无论动物的保护级别高低,也无论其伤病多么严重,只要群众拨打救助电话,都会得到回应。“有些救助机构只抢救濒危或稀有动物,这些动物能给他们带来效益,而对于领鸺这类常见的猛禽则不予理睬。试想,群众会如何看待这种价值取向的救助?普通人并不清楚猛禽的级别,如果他们第一次拨打电话不予救助,谁还会拨打第二次?”

方明和的话有针对性。人类针对野生动物该采取何种态度,不同社会阶段、不同国家和组织机构均有不同看法。在孙全辉和方明这些动物保护者看来,野生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保障动物福利是目标,应该尽量减少人类干预,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活动空间,使其享有生存的质量、生命的尊严。

关键词:

一、鸟的分类:

生物学家把鸟类按生活环境和习性等特点分成7 个生态类群:涉禽、游禽、鸠鸽类、鹑鸡类、猛禽、攀禽、鸣禽。按鸟的居留特点分为5 类:留鸟、候鸟、过境鸟、迷鸟、逸鸟。

二、猛禽:

猛禽是一类以捕食其他小动物为生的肉食性鸟类,包括白天活动的各种鹰、隼、雕等(隼型目)和各种夜间活动的猫头鹰( 形目)。作为食肉动物,猛禽具有适应捕猎生活的形态特征,包括轻盈的翅膀构造、具有钩形的喙和大而尖锐的爪,由于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层次,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有的猛禽都是国家一级或二级的保护动物。

三、几种猛禽:

金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 米以上。分布于中国东北及中西部山区,为留鸟。全世界没有人工繁殖过一只金雕,向往自由的它们会撞笼以死相拼。

猎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猎隼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及喀什地区、、青海、四川西部、甘肃、内蒙古。在阿拉伯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国内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猎隼从事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了较大威胁。

红脚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脚隼主要栖息于低山疏林、林缘、山脚平原、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河流、山谷和农田耕地等开阔地区,尤其喜欢具有稀疏树木的平原、低山和丘陵地区。它主要以蝗虫、蚱蜢、蝼蛄、蠡斯、金龟子、蟋蟀等昆虫为食,其中害虫占其食物的90% 以上。“鹊巢鸠占”中的“鸠”就是红脚隼。

秃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秃鹫栖息范围较广,在海拔2000~5000 多米的高山、草原均有分布。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常有人捕杀制作标本,作为一种畸形的时尚装饰。秃鹫也被作为药材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秃鹫除去内脏和羽毛,取肉和骨骼,具有滋阴补虚的功能,骨有软坚散结的功能,治甲状腺肿大。

雕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雕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 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环境中。在中国,雕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地区,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 米左右。人类猎捕、捡拾鸟卵和草原上投放的鼠药使之中毒都是造成雕濒危的原因。

四、碰到受伤的猛禽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患病或受伤的猛禽,在北京地区可拨打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热线电话:010-62205666。对于其他省市,遇到这种情况请与当地林业部门联系。然后按工作人员的指导,把它放在大小合适的纸箱里,置于安静的地方,并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接触猛禽时 要戴手套以免被它们抓伤或咬伤。特别注意不要把猛禽放在鸟笼里,猛禽性情暴躁,笼子很容易让它们的羽毛折损。

五、关于猛禽的其他注意事项:

1. 在野外发现了雏鸟,请不要去捕捉。正在成长时期的雏鸟如果受到人类的干预将会影响它今后的行为和生活。

篇4

当今社会不仅是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法制社会,学校教育不在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要求学生具备社会生存能力的同时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何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就成为每个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不违法乱纪,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达到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词语的讲解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使用不计其数的词语成语等,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词语时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例如:“以暴制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来抵制暴力,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讲完字典中的意思,教师还应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如果别人打了我一顿,我们也一定更加暴力的去打他一顿,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做法,解决了一时一地的小问题,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健全的今天就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当今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就应该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再如,教“赡养”一词时,要与“抚养”联系起来讲学生理解词义后,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的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的全面的了解。

二、在讲授引导中渗透法制。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在执教《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时,大家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极大地消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课堂上学生理解文中“什么都没有了一段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谴责小山村人们行为的同时,也深深地知道了不爱护自然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等于毁坏自己,从而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结合相关水土流失的图片资料告诉学生,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森林保护法》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该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保护文物有这样一段话:“有些地段的长城状况令人担忧大量游人涌入,给长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破坏,塑料袋矿泉水等垃圾随处可见,城墙乱涂乱画,当地村民“靠山吃山”在口处和通往长城的小路上私自搭梯子,设点收费,加速了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凝聚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等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随意破坏将会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文物的法制观念,达到教育学生保护文物的目的。同时,我们可以引用生活中和媒体记者的一些案例,例如:“酒后驾车”这一社会现象就是近期的社会热点之一,教师可列举生活中的此类案例,可让学生评析并表达自己对这一类案例的看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同时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发生这类案件的原因,让他们清楚违法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活生生的案例强化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加深他们对法律法规的进一步认识。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5

关键词:中学生物;生物教学;环境教育;环保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会议签订了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行动新协议。而联合国会议的前身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那次峰会的目的同样使协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需要采取的相关行动计划。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当今世界在人类物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出现了一系列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矿产资源开采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都与生物科学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最广泛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在中学生物学中进行环境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相应的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课堂教学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各项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在中学的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所以,生物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课程的标准与教学要求,仔细专研并充分发掘创新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备课与教学经验中找出与环境教育内容相结合的知识点,结合一系列的生物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环境教育内容讲解。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对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城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将“退耕还林”与“退耕还牧”引导进学生的意识之中。在环境只是的渗透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把握住知识结合点,适时将内容延伸拓宽,而并不是一味按图索骥的牵强附会;二是要按教学内容与课程要求把握好环境教育渗透进生物课程的“分量”,也就是要把握好环境教育内容在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和渗透程度,避免因过分强调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或教学重点本末倒置的现象;三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应用,提倡进行启发式教育,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觉意识,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

二、结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教育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环保等兴趣小组活动

生物老师在课后可让学生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并组织成立环保兴趣小组等实践组织或小团体,一方面让学生培植各类植物与饲养小动物,经常进行一些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巩固并开拓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注意进行适时的引导,将活动的某些内容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引导讲解。比如当学生在观察池塘中鱼的生活方式以及研究鱼的生理构造时,可以适当穿插某些生活环保问题,如王池塘随意倾倒垃圾会对鱼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会对鱼的生理特征产生何种危害等。这样一来,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来开拓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三来也刺激了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这种以实例方式来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以其强烈强烈真实的现实冲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为他们以后形成良好的环境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动物园、植物园或带学生到乡村田野去感受大自然为课堂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去聆听、触摸、嗅闻感受大自然,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大自然进行探索,逐渐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提高他们自觉改善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探访。通过不同地方的不同环境景象相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中气候、空气。水土等式密切相关的,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毁美好家园,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利用环保节假日或环保法规,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的环保节日并不匮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爱鸟周等相关节日。我国已颁布的相关环保法则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利法》等。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学校这些节日和相关法律。不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演讲或征文比赛;还可利用主题黑板报与宣传栏进行全校宣传展[等方式普及与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三、结语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功德常识,公民环保意识的自觉培养提高时遏制当今世界环境日益恶化形式的需要。在中学生物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与相关生态知识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环保的意识。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广泛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树立环保信念,自觉养成环保的习惯,让“关爱地球、珍爱生命”成为全社会共同执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朝霞,刘学山,黄树军.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2.

[2]贺莉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2006.

[3]王淑芳.浅谈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0.

篇6

一。准物权的的概念定位

(一)称谓上的混乱

在称呼有关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等这一类权利的时候,我国学者按照其与民法上规定的典型物权的区别,分别称之为“准物权”、“特别物权”、“特别法上的物权”、“特许物权”等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本文使用“准物权”对上述有关权利进行概括称谓。

(二)外延上的不确定

在使用不同的称谓的同时,这些学者各自所指向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就使用“准物权”这一概念的学者而言,有学者认为,准物权不是属性相同的单一权利的称谓,而是一组性质有别的权利的总称,这些权利通常是指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等组成[1];也有学者认为,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押权为准物权[2];还有学者认为,准物权不限于有准用益物权,还有准担保物权乃至准所有权,为一个不断变化,颇为开放的权利类型,难以固定其具体类型[3].

(三)内涵上的模糊

按照通常的理解,准物权主要是单行法或特别法上的物权类型如矿业权、水权、渔业权、狩猎权等一系列在性质、内容等各方面都有相当差异的权利类型的总称。这里须明确的一点是,该表述只是对准物权这一概念的一般解释,而非定义,即并没有明确准物权的具体的外延和内涵,我们不能从该表述中明确准物权的权利主体、客体和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无法具体理解准物权。

造成准物权概念如此混乱的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准物权类型繁多,各种具体的准物权类型内部又有若干类型,同时各种准物权又分别为不同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法规进行规范,各种准物权在权利主体资格上具有较大差异,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权利主体;

第二,各种准物权在权利客体上千差万别,甚至有些准物权客体是复合客体,如矿业权的客体是特定矿区的地下土壤和其中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土地和矿产是两个不同的物);

第三,准物权在权利内容上也差异颇大,在权利构成上具有复合性和特殊性,此参见后文;

因此,无法对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等准物权类型进行抽象出一个相对明确、具体而又统一的定义,也很难形成一个准物权总则性的规定,因此在上只能侧重个别化和类型化的,但在长期的争论中,准物权在学术界形成了一些相对确定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讨论准物权的逻辑起点:

第一,准物权是对矿业权 、渔业权、水权、狩猎权等一些权利的总称,它的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放性。按照通常的理解,上述四种是典型的准物权类型,至于何种类型的权利和上述四种权利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可以被涵盖在准物权此概念之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类型。首先它是一种物权类型,具有一般物权的性质和效力,如采矿权的权利主体得在一定的矿区排他地采取矿产,他人不得非法妨害等等,具有物权性;其次,它与典型的物权类型相比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各种准物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和典型物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第三,准用物权的规定,即在和典型物权具有差异时,适用准物权的特别规定;和典型物权具有一致性时,参照适用典型物权的规定,如在物权法定和物权排他性等方面适用典型物权的规定。

二。准物权制度的功能定位

准物权制度的功能是指矿业权、水权、渔业权、狩猎权等准物权制度对权利人和行政机关或大众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所发挥的效用。

对权利人而言,他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许可程序取得一定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权,而自然资源,特别是稀缺的自然资源是一种财产,具有经济价值,由于准物权制度为权利人提供了一种通过取得准物权而实现一定经济利益的制度选择和法律保障,因此它就有了经济性功能。法律赋予权利人以准物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物尽其用,防止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准物权制度经济性功能的发挥将导致外部化效应,即权利人通过民法上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宗旨,将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第三人,或者将废水、废物等有害物质随意向自然界倾倒,使第三人权利受损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是准物权制度经济性功能的缺陷所在。

另一方面,对行政机关或社会大众而言,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公共性,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也有可能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国家的可持续战略,因此必须对权利人进行一定的限制,即对权利主体在准物权的取得、行使乃至消灭上都强加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公法义务,这种义务是区别于与私权相对的和作为私权保障的私法义务(如登记等)的。准物权尽管在性质上是一种私法上的权利,但权利主体又负有环保和生态方面的义务,且这种义务在地位上是与私法权利的行使具有相当性,这些私法权利(义务)和公法义务都是准物权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行政管理和社会公众的角度看来,准物权制度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准物权制度在生态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在准物权行政许可的过程中,法律规定只有具备一定条件和资质的主体才能取得准物权。如根据《矿产资源法》第15条的规定,设立矿山,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山范围、矿山设计或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方可批准;等等。

(二)准物权的行使过程中,法律规定权利主体负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义务。如《矿产资源法》第32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保规定,防止污染环境,节约用地,对破坏的耕地、林地等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其他利用措施等等;《水法》和《渔业法》也有类似的规定。

(三)准物权行使期满,准物权人仍然负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义务,如渔业权人在养殖期满应当限期拆除养殖设施,清除有可能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漂浮物;等等。

准物权制度的经济性功能和生态性功能两者不可割裂,也不可偏废。这两者都源于作为各种具体的准物权客体的自然资源的两种价值:经济性价值和生态性价值。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财产,自然具有经济价值;同时由于各种自然资源都是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些自然资源甚至具有流动性,由于生态环境的作用,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环,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对生态环境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具有生态上的价值。这两种价值同时存在于一种自然资源上,不能分开实现,因为自然资源具有消耗性,资源的消耗将导致这两种价值的同时消耗。这也是准物权同时具有公法、私法属性和准物权制度同时包括私法性的权利(义务)和生态性的公法义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决定了准物权制度两种功能的不可割裂和不可偏废:

第一,准物权制度的两种功能是不可割裂的。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消耗都将导致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同时消耗。只实现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将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注重生态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是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的。相反,社会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同时、协调发展。

第二,准物权制度的两种功能不可偏废,同等重要。

只注重经济性功能而忽视生态性功能的发挥将使权利人把准物权制度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利益的工具,由于经济性功能的外部性作用,诱使权利人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不注重提高生产的安全性,使第三人的利益受损;把生产过程形成的废物、废水等有害物质随意倾倒,使生态环境遭受损害。只注重生态性功能而不注重经济性功能的发挥将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引进市场机制,使自然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物尽其用和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做法在本质上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

三。准物权制度的立法建构

篇7

关键词:自然资源物权合理限制生态补偿

一、自然资源物权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

(一)自然资源物权的意义

自然资源,从最广泛意义上说,包括在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过程中自然界中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物权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客体的物权,即权利人为满足其权益需要,对自然资源依法或依合同所享有的直接支配与排除妨碍的权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没有分清对土地本身的使用与开采埋藏于地下的矿藏以及采伐生长于土地之上的林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土地是承载其他自然资源的载体,其他自然资源均依赖于土地而存在。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资源是可以与土地分离或相对分离的,或者具有独立于土地的自身价值,同时由于资源本身具有稀缺性、价值性与可支配性,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尤其是从民法的角度来说,资源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而学界也一般将自然资源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土地与除土地以外的其它资源(也有简称资源的)。相应地,自然资源物权亦可分为土地资源物权和与其他自然资源物权。

与一般物权不同的是,自然资源物权属于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基础物权。原因在于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支配,意味着对人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然要素的垄断或专有。在此基础上,学界认为,自然资源物权体系是指由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基本的物权权利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自然资源他项权利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由于自然资源可分为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因此,自然资源物权体系又可分为土地资源物权体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物权体系。

(二)生态补偿的意义

对于生态补偿的意义,国内外有不少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对由于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所起的缓冲和补偿作用。另一种则是将生态补偿理解为一种资源保护的经济手段,通过对损害(或保护)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受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我们认为,生态补偿不单是为了控制生态破坏,而应该包括因自然资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生态功能丧失的恢复和补偿,具体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

(三)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

生态补偿机制是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它以“资源价值论”的观念重新评价生态环境资源的现实价值,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开发、利用、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人们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的对象和政策制定的方向是,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或破坏行为产生的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以经济激励为主要特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其他相关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环境利益是保护活动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提高,或破坏行为造成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经济利益是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价值或效益。纠正后的利益关系应该是,享受因劳动付出而带来的生态服务的主体要支付费用,生产生态服务的主体应得到经济回报;相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主体支付费用,生态服务功能的产权人或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主体(如政府)应得到经济赔偿。

生态补偿机制涉及生态补偿的法律规范的形成、实施到产生调整社会关系效果的整个运行过程的综合原理,有系统和过程的意义。作为一种法律机制,它是从法律的各个方面的系统性联系和从法律的动态上来考察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的运行过程。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因此,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理解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它是指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促使环境、资源、生态的受益方给予施益方以合理的补偿,实现索取与禀赋的相对平衡,以达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度和法规。由此可见,建立公平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不仅能直接受益于每个人,也是我们最终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

二、我国在自然资源物权受限下生态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研究薄弱

自然资源物权人在物权受到合理限制之下,遭受的损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难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而且补偿对象有时很难准确确定。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对象,成为制约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在全面实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

1、补偿强度难以货币化。要对物权受限者进行合理科学的补偿,就必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的投入成本及效益进行科学的计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保护和重建行为的科学性。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特性,很难计算出间接成本或收益,从而难以科学确定补偿强度的量化。

2、补偿者和补偿接受者问题。产权的界定是生态环境补偿的前提,只有生态环境的产权明晰了,才能确定谁补偿谁的问题。但在资源和环境领域,产权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许多生态环境的产权往往是模糊和虚化的,甚至是不可能清楚界定的,这样在实践中往往使生态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失去主体,导致无法清楚地确定补偿承担者和接受者。在对自然资源物权人进行补偿时,补偿承担者难以确定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3、生态补偿的内容不明确。生态补偿的内容很多,涉及面极广,而且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需要补偿的范围还要增多。由于国家和政府对在重点保护区农民的自然资源物权有更多的限制,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问题日益显现。

(二)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

补偿资金渠道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补偿的重点为西部部分地区,而且以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及其配套措施为主要形式;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地方投入较少;有限的资金主要以毛毛雨的形式,分散用于各个地区,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和浪费。

(三)征收和使用方式不合理

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不能完全依法进行,基本上是采取“搭车收费”的方式,收费和使用主要以部门或行业为界,部门间各自为政,行业、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不能形成合力,也没有真正实现收支两条线。部门行政色彩浓,导致生态补偿不到位,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相脱节。

(四)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

缺乏有效的监督,资金的收取和利用存在很大的漏洞。目前许多证据已经证明国家用于生态建设项目而投入的巨额资金,被广泛用于部分地方和政府部门的私自渔利行为上,“暗箱操作”现象层出不穷,这就导致了权利受限者无法得到充分的补偿,并产生了高额的管理成本,从而危及到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观念上存在障碍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低,“资源无价”的错误观念还未根除,广大民众对生态补偿知之甚少,许多人甚至认为征收生态补偿金是“乱收费”,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是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很大障碍,也为生态补偿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巨大阻力。

(六)资金筹集问题

资金积累和筹措不足,是建立补偿机制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没有充分的资金来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七)补偿强度问题

一般来说,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的直接投入成本进行计算相对比较容易,可等同为将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到正常或预期的状况所需支付的费用。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特性,它的保护和改善对社会提供的服务以及它的破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比较容易感受,但是很难评价到底得到多少利益或受到多少损失,并且在不同地区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值和需求是不同的,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水平也是不同的,因而很难计算出间接成本或收益,从而无法科学确定补偿的强度。

(八)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就目前我国对该方面的立法,还存在不小的缺陷,主要有:

1、立法体系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中资源有偿使用原则未体现资源生态效益价值;有些资源保护法未将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其立法目的以及资源保护法律的有些规定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刑法》对破坏自然资源罪的规定欠缺生态效益考虑。

2、技术上的困难。征收生态补偿税需要准确确定税率,补贴需要确定补贴率,而税率和补贴率的确定都面临技术难题,政府为获取这些信息会支付较高的成本。生态补偿数额的确定应以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量和生态建设或恢复的效益量为标准,而生态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尚未充分开发、建立和普及。

我国的《防沙治沙法》、《土地承包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植树造林、草地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并未对自然资源物权人的权利受到合理限制的情况下,国家给予受损利益的补偿加以规定,即使有体现,约束力也不强,而法律条款之间本身存在着矛盾,更加影响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

三、自然资源物权受到合理限制下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自然资源物权受到合理限制时,生态补偿机制的运作应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一)明晰界定自然资源产权

环境产权界定应该是对环境归属、环境质量及环境侵权程度,从质和量、近期和长期、局部和整体上的权威性、可操作性的行为规定和使用约束。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规定“矿床、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这意味着在我国生态环境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它在本质上不属于单一的个人或某个团体,是公共财产。但在实践中,往往因这种复杂的关系使生态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主体缺失。生态环境所有权的虚化现象在我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所有权的虚化直接导致产权的模糊。建议在国家和集体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分散自然资源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将因生态治理过程中发生的补偿直接分配给自然资源经营者和管理者,并且强化社会经济主体的环境产权意识,把环境资源视为环境资源资产,逐步将其划入资产领域进行有效调整,给予自然资源物权的享有者相应的产权的确定与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权利人以制度上的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建立环境产权的作用和流转机制。

(二)明确补偿主体

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是参与生态活动的各关系人(自然人和法人),它包括两类: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生态补偿机制的公共主体就是政府及各类相应的机构和组织。由于生态经济的公共性,而且本文讨论的是自然资源物权受到合理限制时的补偿主体,这就决定了政府作为公共主体参与生态活动补偿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由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在该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即主张补偿主体行政化。具体表现为对生态治理中的受损权利人的补偿需要政府实施。从而权利人的权利将得到政府稳定而有力的保障,充分体现了补偿机制的有效性。

(三)补偿制度法制化

生态补偿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协调,也是一种矛盾协调。利益协调可以通过经济途径、观念途径、制度途径等多条途径予以实现。利益冲突的制度协调是指针对利益关系直接进行协调,是通过对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对人的利益行为范围的限制来实现利益协调的。从人类社会利益协调的历史来看,利益冲突的利益协调通常是以国家协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利益协调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在对社会利益冲突的制度协调中,法律制度是其中核心的内容之一。通过法律机制的协调,可以有效降低政策协调、经济协调和观念协调的主观随意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利益制度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强调法律制度在生态补偿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对于整个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补偿政策法律化”使补偿制度名副其实地成为使受损权益得到恢复和弥补的一种法律手段。

1、确立生态补偿的宪法地位。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而生态补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只有明确生态补偿的宪法地位才能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确立生态补偿的宪法地位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产权进行严格的界定。

2、制定与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修改现有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把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和生态补偿制度确立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修改环境保护单行法,对《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已确立的生态补偿制度要进一步具体化、完善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对其它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增加生态补偿制度,尤其是生态补偿要融入《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通过这些立法措施,对自然资源物权受到合理限制的权利人的权利加以具体规定,并且给予权利受限后的有效补偿。

(四)确定补偿标准

补偿标准的确立是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一大难点。很多人将其归结为生态环境的功能价值的难以计量。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生态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是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权的限制性征收的行政法律行为,生态补偿是基于这一行政行为对法人或个人生态资源财产的收益权限制的行政补偿制度。补偿标准应该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对生态效益的需求间寻求平衡点。

对于建设项目生态补偿金的确定,可以考虑与环境影响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环评的各项数据资料,使环境影响的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同时进行,在环评阶段确定生态补偿金的数额,同时也可提高环评的准确性、科学性,还可以节省环境管理机关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赔偿与补偿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尽管如此,生态补偿机制也要在力求在公平公开的层面上运行,必须有科学核算生态补偿的标准体系。对补偿标准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靠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评估。

(五)确定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生态补偿机制应建立国家、地方、区域、行业多层次的补偿系统,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

1、政策补偿与技术补偿相结合。政策补偿,即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权利和机会补偿。受补偿者在授权的权限内,利用制定政策的优先权和优惠待遇,制定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促进发展并筹集资金。技术补偿,是指中央和当地政府以技术扶持的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治给予支持。具体内容有:补偿主体开展技术服务,提供无偿技术咨询和指导,培训因自然资源受到合理限制的权利人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财富。

2、连续补偿与一次性补偿相结合。以目前的生态补偿政策来看,例如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与退牧还草工程,生态环境的恢复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对于农牧民来说,退还之后失去了部分或全部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为了保障农牧民的利益,使其能维持基本的生计,在项目实施的初期阶段,至少在5~8年内,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连续对项目实施主体进行补偿,以推动其生产经营方式的逐步转型。而对于一些生态环境特别恶劣,退还后失去了生存条件的农牧户,应实行“生态移民”安置,其具体办法可以是一次性发给移民搬家费,再给予工作就业机会或分给承包地。

3、政府补偿和民间补偿相结合。政府补偿是由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或实物进行的补偿。这是由政府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的职责所决定的。政府补偿的实质是建立公共支付体系,其受付方为土地使用者、自然资源的经营者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资金来源广泛而稳定,包括税收、发行债券和对生态环境受益方收费,但事实上,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有必要把政府补偿与民间补偿结合起来。民间补偿通常是指在私人之间即受益人与利益受限人之间相互商议的基础上订立的补偿方法。

(六)规范生态补偿管理

1、生态补偿必须坚持“保护者受益、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基本原则,即环境保护者有权利得到投资回报;环境开发者要为其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行为支付代价;环境损害者要对其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做出赔偿;环境受益者有责任和义务向提供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和人们进行适当的补偿。这里应当特别强调,对于生态治理过程中,其权利受到合理且必要限制的权利人的补偿。

2、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建立起清理、核查、勘测、统计受限权利人的自然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存量,并跟踪、统计自然资源产权变动情况,加速建立对该类自然资源价值的核算体系,完成生态环境资源实物及价值形态的核算,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账户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国家环境督察制度,加强对跨地区、流域经济区以及产业间环境问题的管理,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之间的补偿。

3、实行统一监督办法。建立财政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对各项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使财政生态补偿资金更好地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实施生态补偿的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七)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多样化

生态补偿资金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筹集:

1、生态补偿费与生态补偿税。生态利益补偿资金,首先来源于生态环境税收;其次是依生态环境法所得的罚款、没收所得;其三是国际组织、社会各界为生态环保的捐助资金;其四是设定生态环保彩票,建立环保基金,由统一的基金组织管理,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种生态环保基金。

2、各级财政生态专项补偿。目前进行得较多的是国家财政专项补偿,国家作为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提供者,即作为生态补偿基金的主要来源,由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补偿生态环境利益外溢问题。但这种单一的补偿渠道离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今后要逐步建立起起国家财政补偿与区域内财政补偿及部门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机制。建立不同层级的利益补偿系统、中央补偿系统和地方补偿系统,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央补偿资金和地方补偿资金,中央资金主要针对全局性的补偿问题,而各省、市等地方政府可以就本地区生态环境项目设立地方补偿资金,并可在补偿计划上单列出对物权受限人的补偿,设立这种多层次的补偿资金可以对地方环境保护起到刺激作用,同时形成上下多层的互动机制。同时,建议设立专家组,对各省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同时,地方设立专家组,对项目实施进度、效果进行评估。专家组还要对项目结果进行检验验收,确定资金的发放。

3、建立生态建设补偿基金。可以由国家涉农部门和环保部门牵头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基金”,首先由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垫底资金,在此基础上,号召有关企业、组织和个人捐赠,这既可为社会环保人士提供表达心愿的途径,又开辟了环保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4、优惠信贷[]。优惠信贷是以低息贷款的形式向有利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解决资金缺乏问题,鼓励当地人从事有利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活动,同时贷款还可以刺激借贷人有效地使用贷款,提高行为的生态效率。

5、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将部分生态环境价值市场化,采取生态环境产权交易补偿,例如在旅游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补偿基金。

(八)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制度

1、重新审视现有的GDP指标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或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在规划时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此需建立相应科学的考核指标,明确经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有效约束不顾环境后果,不顾他人利益的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

3、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恢复之间的环境补偿,资源输出与资源受惠地区之间的环境补偿等。

(九)建立生态保护价值增值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机构

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和开发适用于生态资源价值的数量化技术,建立评估机制和评估机构,培训评估人员,使评估尽快掌握生态资源数量化技术,为生态补偿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提供数量化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建立生态资源存量的年度调查与统计制度,掌握区域生态资源存量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变化,根据人们普遍认可的生态环境状况条件和生态资源存量的合理值,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提供依据。

(十)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试点工程

从目前的情况看,对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补偿的原则为大多数人尤其是被补偿地区所赞同。但具体的补偿形式、补偿方法和补偿力度,有些人还有不同的看法,具体操作有难度。可以先逐步在若干地区、若干领域先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