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常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1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武术教学逐渐受到重视,但很多人经常将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混为一谈,使得武术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文章将从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入手,重点研究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别。

关键词 武术教学 体育教学 差别

早在上世纪初期,武术就被列入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但并不意味着武术教学已经在各级院校普及,尤其是现阶段,很多部分学校依然将武术教学当做体育教学的一部分,而没有将武术教学与w育教学区分开,严重影响了武术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异。

一、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概述

(一)武术教学

武术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知识,了解武术技能,增强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能力,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与爆发力。通过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害怕心理的能力,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一定好处。

(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1]。意在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与良好品质。体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统一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别

(一)价值上的差异

尽管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大体上的价值相同,即都是为增强学生体质与运动水平而开展的,但两者在价值上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对于武术教学来说,属于本土教学活动,且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隐含在武术教学中的价值也被挖掘出来,如“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等,这些在常规体育教学中是不存在的[2]。其次,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学都是外来品,民族色彩并不浓重,如篮球是国外的体育活动,其价值只有强身健体与娱乐。学生从体育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很少,而在武术教学中则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好处。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由于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并不相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闭锁式与开放式两种,前一种教学方法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注重个人本性的体现,而后一种教学方法则需要多人参与。在武术教学中既可以采用闭锁式也可以采用开放式,闭锁式教学方法多引用在武术套路教学中,而开放式教学则多在散打教学中应用,之所以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套路学习需要学生自我感悟与揣摩,找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散打则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了解怎样的散打方式能够提升自身的武术技巧。

而在体育教学中则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并不需要闭锁式教学,其原因在于多数体育活动都需要多人参与才能完成,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只有在开放式教学方法下才能更好的认识体育教学。基于此,在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分别做好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评价标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武术教学注重学生对武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掌握,不注重学生人素质与情感变化,而体育教学则存在相反的情况。

(三)组织形式的差异

对于现代体育教学来说,在组织形式上多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即按照班级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由教师安排授课时间,并按照教学目的与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可以保证教师同时教授多名学生,还有利于教学效率与规模的提升,但却无法实现学,且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武术教学中,常用的组织形式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与武术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在我国古代武术教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尽管有些学校在武术教学中摒弃了这种方式,但在很多民间武术教学中依然使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优缺点与体育教学优缺点正相反,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还能实现精英化教学,学生所学到的技能更加扎实,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有一定好处[3]。

由于两者组织形式各有利弊,为做好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最好将两者的有点综合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组织形式,这也是有利于武术教学活动与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所以在开展两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现实情况的联系,避免采用单一教学理论与方法,最好将两者的优点融合在一起,规避缺点与不良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聪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5(2):73-75.

篇2

一、武术套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重要性

前面已经提到,武术套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魅力展示的主要形式,有的人喜欢进行武术学习是因为武术可以帮人强身健体;有的人喜欢武术是因为偏爱我国这种独有的武术文化,被武术的文化魅力所吸引;更多的人喜欢武术是由于喜欢优美的武术动作和连贯的武术套路。他们通过武术学习可以增强个人魅力,随心所欲的参加各类问题活动,并从中感受快乐。所谓武术套路指的是一整套武术动作串联在一起,每个动作之间具有非常好的连贯性,而且武术套路在锻炼人们身体素质的角度也有所侧重,通过一套武术套路的学习可以说锻炼了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在我们的大学武术课堂上太极拳几乎是作为一门必学武术套路存在的,通过一整套太极拳的学习几乎锻炼了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和关节,非常有助于我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武术套路作为武术最主要的学习部分,决定着学习者对武术的兴趣爱好走向,注重武术套路的可以提高武术教学课堂的魅力,让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变得日趋强烈,无形之中提高了武术教学的效率,有助于我国武术的推广。

二、如何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注重单一武术动作的教学创新

武术套路是由一串联武术动作进行串联后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武术套路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通过先对单一武术动作进行教学,然后将单一的武术动作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单一武术动作的教学至关重要。在单一武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所学武术动作的标准化教学,老师先做示范,同时将单一武术动作的动作要领告知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动作结合老师所讲的动作要领进行武术动作的学习是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学生的模仿能力不同,不同学生对武术动作要领的悟性或者说理解程度也不同,在老师没有进行规范教学的前提下,学生所做出的单一武术动作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武术单一动作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对每一个学生的武术动作进行纠正,确保他们所学动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如果学生人数较多,这种进行每个学生动作纠正的方法固然不可行,为了尽可能的规范学生的武术动作,可以在教学课堂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武术套路教学经验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最容易出错的动作,加强对武术动作要领的讲解,提高学生武术动作学习的规范性。

(二)注重武术套路整体性的教学

武术套路是由多个单一的武术动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对于武术的表演性来讲,武术套路的整体性非常重要,单一的武术动作做的再标准,如果连贯性不好,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整体性不好,对于武术学习者来讲也是非常不利的。很多人认为武术套路的整体性练习只能等到整套的武术套路学完以后才能进行,其实不然,武术套路的整体性练习可以说贯穿着整个武术套路学习的全部过程,只要我没学习了两个货两个以上的单一武术动作就可以进行武术套路整体性的练习,通过对武术套路整体性教学的重视,可以很好的提高武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也可以使武术学习者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烈。

(三)让学生自编武术套路增强学生对武术的创新能力

无论是单一武术动作的学习还是整个武术套路的整体性学习都是针对初级的武术学习者而言的,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学习者来讲,他们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会认真学习老师所讲的每一套武术套路,还会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武术动作和要领,进行武术套路的自编。结合学生的武术基础实际情况,老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武术套路的自编,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所编的武术套路总结一些动作要领,老师根据他们的武术套路和动作要领给予相应的辅导和纠正。通过武术套路的自编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武术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武术文化的精华。

篇3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在师资、设施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二是合理搭配武术教材;三是改善教学方法;四是扩大交流,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又被称为国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注重内外兼修,练养并存的健身特点。坚持武术锻炼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有壮内强外、全面促进的健身效果。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武术,可以达到培养人们终生体育的意识和锻炼习惯,从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项目的角度来说,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绝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阵地。 

一、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学校武术师资的配备情况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锻炼观念。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武术课教学的学校占一少部分,使得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所调查的东北三省32所省会城市大学、中学和小学时发现,有27.26%的学校开设武术课,而72.74%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好的武术教育缘于好的武术教师,解决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必须培养一定规模的武术专业教师。 

2、学校武术教材实施的现状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武术教材的科研论文,对学校武术教材的调查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教材陈旧和脱离学生实际。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学校生最喜欢格斗和对练,其次是套路。(2)武术教材的结构过于单调,包括:基本功、基本组合、武术套路。(3)武术基本功的创新很少,缺少新颖的武术基本功组合动作,使同学们失去了对武术的热爱。有68%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内容,40%-45%的学生没有体育教材,30%多的教师是没有体育教材,特别是农村学校,情况更加严重。说明了现行的学校武术教材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与教师教学现状的矛盾 

据调查,学生普遍喜欢武术运动,但不愿意上武术课,缘自于体育教师的呆板教学,现实的武术课并不被学生所认同。综合资料显示:有50%以上的大中小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农村学校比例更高一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是一项较为简便的锻炼方法,通过习武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自卫防暴,同时还可以体会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强身自卫是多数学生追求的目标,女生习武更加追求自信和自卫的目标。学生的兴趣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武术固有的健身、修身、防身的作用,也反映了学生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学生喜爱武术,但是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教师难以把武术的教学内容真正的传授给学生,造成了目前武术教学的空洞无力,甚至是流失。有的学校甚至取消武术教学,长期如此,那么这项流传千年的民族传统精髓就会不复存在。 

二、加强学校武术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 

近几年来,我国体育师资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每年从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毕业生是很有限的,而这些毕业生中能到学校一线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是少之又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适合于各种教学,但对于灵巧性和技击性较强的武术教学,稍显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把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武术教师作为长远目标,解决目前武术教师缺乏的现状。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选派责任心强,基本功扎实的年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使这些年轻教师能承担起武术教学的重任,形成一支具有武术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名具有武术专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测验,提升整体教师基本水平。 

2、合理搭配学校武术教材,提高学生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下,各项目教学都进行合理搭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武术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思想的要求。首先,教材要突现武术项目攻防和对抗的本质特点。其次,武术实战技能与文化熏陶并重。在教材的设计上将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并感兴趣的形式,要提升武术教材的科学性,深入了解武术项目的特点,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与分化相结合,把复杂难学的武术竞赛素材进行分解,用其中符合体育教材原则和学生心理的内容作为武术教学的内容,展现武术自身的风格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3、合理改善武术教学方法,选择多种教学手段 

学校很多学生不愿意上武术课,与体育教师呆板的教学有关。要想改变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武术教学方法上做一些尝试。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一种主要的手法进行教学的行为方式。在武术教学中,主要运用念动训练法和表象训练法,这主要是心理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武术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动作的规格,动作路线,攻防含义,引起学生对动作的求知欲望;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生动、具体的直观手法,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示范面、示范位置、选择示范时机、变换示范速度等,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动作,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提高学生兴趣。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乐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动作选择不同的音乐,了解音乐与武术动作的内在联系,使音乐与武术动作的配合恰到好处,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扩大交流,提高影响,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运动是一项群众体育项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作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各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和课外锻炼颇有成效的学校树立典型,让各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扩大影响。各学校应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利用大课间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习练武术,采取多样形式,每个班都能创编出不同特点的武术操、搏击操、器械操、各种套路组合、太极拳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武术运动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学生们自由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技术指导,全班动员、全员参与,形成武术学习的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学校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国在校的学生有两亿多,如果他们能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武术锻炼,掌握武术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习几套拳械,常练不辍,练得体魄健壮,武德高尚,若干年后,我国整个国民的精神风貌,必将大为改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中强国”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武术进入学校并得到广泛普及,势在必得,只要各级有关领导,尤其是决策层,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把武术工作重视起来,加上各基层教育者的认真贯彻落实,那么,中华武术一定会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方理勇.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内容的结合.体育教学,2003.01 . 

篇4

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四个方面促

进高效体育课堂的形成。

【关键词】高效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激活了体育课堂。体育课堂由原来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转变成有效的

课堂。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之上,较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并取得教育教

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怎样让有效课堂变成高效课堂呢?

一 体育教学设计科学化

体育教学设计可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另一种是新课标提出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当前采用的是后者。实际操作中有人对体育教学设计理解不透彻,因此出现

不良现象。如体育教学设计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体育教学设计等同教案等。

1、体育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

体育教学设计指向一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诸多因素,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

生的知识储备不同,场地与器材不同,因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各异,同时考虑教学过程中生成的

不同内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不可通用,应具有针对性。

2、体育教学设计包含教案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直接指向课堂,它不是教学计划更不是教案,是根据课标、教材、学生、场地器材、教

师等诸多因素,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合理组

织与规则的过程。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是

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二 体育教学目标可行化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的基础。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

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研读课标,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要求,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和科学评价的依据,同时

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与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我们应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2、吃透教材,掌握重难点

新课标下,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用三年。没有了传统的教学大纲,体育教师曾困惑过、迷茫过。长

期学习思考之后,教师悟出只有吃透教材,了解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锻炼价值及每项运动技术的重点

难点,最终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3、 联系实情,摸透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老师的授课行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制定教

学目标之前,首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的水平,心理发展的阶段。其次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对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切实可行。

三 体育教学手段合理化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

用的物质力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1、 场地布置美观实用

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场地有不同的要求。体育教师要精心布置场地,使学生跨入操场的一瞬

间,能感受到体育课的吸引力。从视觉上唤起学生的运动欲望。如长跑练习中,在圆形跑道边插上小红

旗,这不仅可提示学生何时变速跑。同时也装点了操场鼓舞了士气。

2、 器材使用贯穿始终

体育器材在体育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体育课中不是用的器材种类越多教学效果越好,我们应看器材使

用的科学性和使用的频率。在实践教学中,常看到有的教师用一张纸上好一堂短跑课,用一块小垫子上

好一堂身体素质练习课,或一根绳子上好一堂武术课。因此体育课中体育器材的使用要精而不滥。

四 体育教学方法最优化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

的总称[1]。

1、 体育教学方法分类

我国教学方法分类模式有两大类。第一是李秉德教授提出的教学方法,共分为五类,第二是黄甫全教授

提出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语言法(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评价、口头汇报

、默念与自我暗示);直观法(动作示范、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采用多媒体技术、助力与阻力、定向

与领先);完整法与分解法(完整法、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强化概念法、转移法、降低难度

法、信号提示法、外力帮助法);游戏与竞赛法(游戏法、竞赛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领会学习法。

2、课型不同教法有别

体育教学中的课型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不同的课型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①新授课主要是传授

新的体育知识,形成新的运动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评价、动作示范、直观

教具与模型演示、采用多媒体技术等方法等。②练习课是在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

生通过练习巩固运动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竞赛法、合作学习法、领会学习法、默念与自我

暗示法等。③复习课是上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巩固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习惯

,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服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强化概念法、练习法、竞赛法等。根据实际需要教学方

法可任意组合,最终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学目标达成度。以上四个方面是相关的,应进行全面

考虑。这有助于高效体育课堂的形成。

篇5

关键词:学生;主动学习;体育教学

一、学生体育学习的现状

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够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和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在教学中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发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

二、改善现状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组织教法的多样化

1.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是选择学生接触少但是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目标的引领,现在的教学,在能够达成预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往往选择的内容较多,面较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接触较少,或者主观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例如,根据身体健康领域目标预设在游戏中进行多种跳跃的练习,根据此目标,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平时接触的比较少的跳跃内容进行教学的组织(集体开合跳接力游戏、十字跳游戏、障碍跳等等)。

当然,要做到每堂课教学内容的新颖也不太现实,所以较新颖的教学内容在单元或者学期教学计划中占的比重不会很大,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

2.教学手段、组织教法的多样化

在同一个学习内容中,用变幻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有新鲜感,这样也就保证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通过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调控,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水平二障碍跑”时,一般我们都会采取直线过障碍的比赛形式,完成了几次,学生的状态不再那么的投入,组织上也开始松散。这时候就要求改变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将教学推向又一个,始终抓住学生的心。教师此时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将直线的障碍跑形式改成曲线的形式,圆形、三角形等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改变通过障碍的方式,由单个的形式向合作的形式转变,比一比在通过的过程中,哪一小组的学生互帮互助了。其实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再枯燥的形式我们都可以转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学生天生好动,而我们正是他们的设计师,在他们最喜欢的课上始终都是我们陪伴着,还有谁能比我们更了解他们。关键是要愿意多想,愿意多尝试。

3.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强调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该是居高临下地教学生,而需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服务者。新时代的学生,更希望做老师的朋友,希望做老师的助手,所以我们老师应该主动地亲近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上自己的课,这对于激发和延续学生的兴趣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本身的性格、习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有时也会伴随着情绪的影响,我想至少每位老师都能做到这几点:(1)在安排的学练活动中自己也主动参与,体验一下童趣的感觉。(2)在一些技巧类内容的讲解中,蹲下身、弯下腰,放低自己姿态,从而让学生感觉老师就像自己的朋友,让他们忽略师生间的距离。(3)学练时要多给学生语言的肯定和鼓励,在面对那些后进生时,讲话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有耐心。

4.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教师在主动地教,而学生却都在被动地学。学生早已厌倦了老师讲一遍,我就做一遍;老师做一遍,我再做一遍的机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都重点关注过,可是这些都只是基础,教学方法的合理性、适用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不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怎样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取得最好的结果确实需要我们思考。

(二)观察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

在一些体操、技巧、武术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学生会直观看并表达出对优美动作学习的愿望。这时候我常用比较法让学生观察并启发学生做出正确优美的动作,选择动作差异较大的学生示范,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示范动作,提出问题:(1)观察两位同学在完成动作时的肘关节的变化。(学生知道上举和平举肘关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看一下教师和同学在滚翻时额头与膝盖的距离。(学生明白前后滚翻时团身和不团身对动作完成的影响)(3)比较一下两位同学做马步冲拳时的表情和出拳的速度。(学生懂得武术动作要配以神态,出拳的速度快显得有气势)。教学中这样的比较还有很多,很多时候一味的讲学生只是了解了抽象的动作概念,主观上学生也想做好动作,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通过观察、对比、提示,学生形成直观的动作概念并处理了这些信息。

(三)提问设疑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适用、妙用是激发、延续、提升学生运动兴趣的关键,是需要老师不断钻研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要注意形式上的创新,还要注意运用的时机。例如,在教学“对小足球运球”时,常规的教法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然后在规定的线路内进行巩固和练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会明白正确的动作该怎样做。可是,他们会疑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足球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浓厚,探究尝试欲望会很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思考,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正确的答案,不仅享受着探究过程的愉悦,也享受了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结果的成就感。

篇6

关键词:分解教学法 武术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65-05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和练习内容,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能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人的需求,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练习。经常练习武术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卫能力;还能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康品德。目前武术已成为众多学生也喜欢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武术这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来锻炼身体加强体能。如今武术这项体育运动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随着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推广,武术这门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而如何教好、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武术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研究武术动作的基本特点发现,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分解教学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容易学会,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1 分解教学法

1.1 分解教学法的概念

分解教学法即分解法,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分成几个部分,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最后完整地掌握此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动作技术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又可以分解,但用完整法学习又比较困难,在动作技术某一环节需要深入强化练习的情况下,动作多不易掌握时采用。这样就便于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与细节,更好地掌握整个技术动作。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过程按逻辑分解为若干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目标与要求的教学方法。

1.2 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

大多数武术教学中运用动作技术的分解教学法,只注重了分解法与完整法的关系,却忽视了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在武术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是动作技术的教学,而动作技术的教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解教学法,动作技术构成的可分解性,则是分解教学法提出与运用的客观依据。根据动作技术分解性质的不同,动作技术的分解教学法可具体地划分为: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和分化分解法。

1.2.1 分部分解法

每一个动作技术都是通过人体为物质基础来实现的。人体作为客观存在的、活的生物有机体,不仅是体育运动作用与改造的实体对象,也是相应动作技术具体体现的载体。人体的各个环节都是以解剖结构为基础的,以链状结构构成的身体链是人体固有的自然结构,它不仅限定了人体各个环节可能的运动维数或自由度,也限定了人体各个环节可能的运动方向、幅度和方式。因而,身体链是动作技术构成的最基本的空间物质结构。

在体育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身体链的结构特点,对动作技术作局部分解的分解教学法,称为分部分解法。其特征是:动作技术从空间结构上被“肢解”为由不同的环节或环节组合所承担的、相对独立的部分。

1.2.2 分段分解法

动作技术完整的表现出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动作链。它是身体链在重心位置的变化中,所发生的各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具体地分析身体链重心变化的时间曲线与“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是评价动作技术的两个重要的基本方面。身体链重心变化的时间曲线,不仅确切地反映了人体运动的方向、时间和空间范围,也从整体上揭示了动作技术的特征。而环节构相演变的时间序列,是动作技术状况具体的、细微的反映。所谓“环节构相”,严格地说,就是运动过程中不同瞬间身体链各环节的空间分布与造型。“环节构相”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连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通过直接观察动作技术的运动过程,就能获得环节构相演变的大体印象。但想要精确、定量地分析和评判动作技术的细节,就需要借助高速摄影,通过连续变化着的图像来准确地反映“环节构相”演变的具体过程。

1.2.3 分化分解法

现行的武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属于武术动作技术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武术的动作技术教学在武术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动作技术教学的困难,不仅仅是由动作技术内在构成的时空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这种与学生习惯行为的矛盾性所引起的,动作技术的外在规定和限制的成人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适当放宽动作技术的外在规定与限制,来降低动作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难度,以适应大、中、小学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例如:减短器械的长度、加大场地的尺寸、适当放宽技术规则的要求,就能比较容易和顺利地在小学低年级进行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动作技术特定的外在规定与要求进行弱化处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的分解教学法,称为分化分解法。其特征是:在维持动作技术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从程度上被弱化为不同难度水平的、相对独立的层次。也就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教学流程,最后达到在特定的条件下完成动作技术。分化分解法在武术教学中主要应用于年龄较小者或初学者,这对他们动作技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保护,以及对可能发生意外的预防,都属于分化分解法的范畴。

在具体的武术教学中,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分化分解法是一体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通常的教学情况是,在分化的条件下把动作技术分段,然后在分段的基础上把动作技术分解为部分进行教学。总之,一切分解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整掌握动作技术,但无论采用哪种分解方式,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动作技术进行分解时,应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动作的划分不致改变整体的结构;(2)使学生明确所划分的各动作技术的环节在完整动作技术中的位置;(3)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应与完整法结合运用,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分解教学法与完整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运用时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动作技术完成的效果。

2 分解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

在武术教学中,运动表象的形成是影响武术动作技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这就要求武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符合心理学表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解教学法,不仅符合心理学规律,由于降低了动作的难度,使学生容易学会,而且每当学生学会一个动作技术时,就能相应地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同时能够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探究反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运动表象的形成

运动表象是指在大脑中重现出来的技术动作形象,它反映了技术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力量和运动方面的特征。运动表象属于动作技术记忆的范畴,而动作技术记忆的形成是对动作技术的记忆过程,也就是对技术动作进行感知、辨认和记录的学习过程。运动表象是关于动作技术在大脑中的形象,每个动作技术都具有视觉运动特征和完成动作技术过程中机体的肌肉活动的力量特征,这说明任何动作技术在人脑中形成的运动表象的结构中都有不可缺少的动作技术的视觉表象和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正因为运动表象的结构包括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运动表象时应做到:首先,要让学生感知到动作技术的视觉运动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做正确的动作技术示范,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其次,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动作技术进行身体性的模仿练习,以获得关于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因为只有经过身体的模仿练习,才能使学生得到关于动作技术的肌肉活动的用力感觉,即运动表象。教师的示范动作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正确的视觉表象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动作技术示范时,示范方法要以便于学生的观察为原则。学生观察了教师的示范动作后,就会在脑中初步建立动作技术的视觉表象,学生的模仿练习就是在视觉表象的参与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模仿练习,是对该动作的初步学习。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此时的学习属于动作技术的分化阶段,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动作技术的动觉表象。当动觉表象形成后再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段,让学生练习此动作技术的每一段,在充分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再把动作技术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让学生体验关于动作技术的正确的肌肉用力感,通过对技术动作进行分化、分段、分部的分解,让学生形成对该动作技术清晰明了的运动表象。

2.2 运动技能的形成

正确而又清晰的运动表象形成了,动作技术才能初步地表现出来。运动表象的形成也是要符合心理学的表象形成规律的,教师只有运用符合心理学表象形成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下面将结合运动表象的形成过程和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分解教学法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1)学生要正确地掌握动作,就要对动作技术形成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运动表象的形成,首先是通过视觉表象来进行的,观看示范动作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视觉的活动,形成对所学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把所获得的视觉表象与相应的动觉神经冲动联系起来。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学生掌握动作主要是借助于视觉表象来控制、调节的,视觉表象越清晰、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完成练习。因此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视觉表象是形成运动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要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视觉表象就需要人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大脑皮层才能形成相应区域的优势兴奋中心,以获得最鲜明、最清晰的反映。但是人的注意在同时间内不可能同时指向和集中到许多方面,尤其在学新动作时,学生注意的范围更为狭窄,知觉的准确性比较低,所以更不容易觉察教师示范动作的全部细节。分解教学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便于学生的注意能指向和集中到所学的动作上,形成清晰而正确的视觉表象。

(3)要形成运动技能,除形成视觉表象外,还应促使动作表象达到明确化的程度,使视觉表象和动作表象结合起来。分解后的简单动作就容易完成这种结合,即视觉神经兴奋中心和动觉神经兴奋中心容易形成通路。另外,分解练习也有助于学生知觉的分化(即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完成动作的准确程度和错误的姿势),因为这样注意力容易集中,便于促进动作表象的明确化,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

3 武术中分解教学法的应用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教学内容的动作数量多、路线复杂且方向多变,还要注意手、眼、身、步法等多种要素的配合。学生掌握一个动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对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武术动作技术要求很高,好的技术动作直接影响到学生武术学习掌握,所以应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十分有利。在武术的教学中不断运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简化动作的过程,缩短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总结一下它主要适用于以下六个方面的武术动作技术。下面将充分运用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以及它符合心理学表象形成规律的特征,通过分部分解法、分段分解法、分化分解法的综合运用加以说明。

3.1 主要的基本动作

武术中有非常多的基本动作,而基本动作也是学好其它一切复杂动作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后一定要把基本动作掌握好,了解它的每一个细节,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对基本动作运用分解教学法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基础步法“歇步”的动作可以分段分解为预备式、插步式、下落式三小段,再把每段进行分部细化练习,如把预备式分为握拳、外旋、屈肘上提三部分;插步式分为提膝和插步两部分;下落式较简单不需要进行分解。又如组合基本动作“弓步冲拳”,就可以分为身体下肢的弓步动作和上肢的冲拳动作两个部分进行教学。预备式之后,先做上肢动作的练习――冲拳,细化为内旋手臂然后伸直;下肢的弓步动作可以分成跨步、屈膝成90°两部分。这样一来,动作清晰连贯,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3.2 方向变换,运动路线复杂繁难的动作

这种动作不用分解教学法,就不容易使学生掌握动作方向路线变化的细节。如二路初级长拳第二节中的“转身弓步顶肘”,此动作技术更适用于分部分解发来分析。右上肢从头顶上方开始到屈肘上架,在过渡中有按掌、悬臂、直腕、抖腕等变化。左上肢从身后开始到屈肘平举,在过渡中也有握拳的变化。两下肢从歇步开始到成弓步,在过渡中有扣脚尖、转脚跟、上半步、蹬腿、屈膝等变化。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学生就无法掌握其中的细节,就会使动作流于形式,大大降低武术动作的质量。

再如初级剑中的“云剑”,它是一个防守性的动作,主要用于挡开击向头部的器械。它的练习开始时较不易掌握,应该先慢慢练,体会动作的要领;待掌握要领后逐步地加快;快速也熟练后可以结合转体、步型进行练习。这样分化分段后,再做分部的细化练习,即右手持剑内旋,肘微屈,平剑于头顶,左手剑指收腰间,剑臂一线,目视剑尖。

方向变换,运动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在采用分解教学法时,分解的节次、部位不应过细,否则最后结合学生就会感到困难,往往顾及到这一部分,顾不到那一部分。

3.3 需要较高协调性的动作

这种动作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很高,如果不用分解教学法就容易使技术动作产生分离,学生做出来的动作会僵化。如更适用于分段分解法的“大跃步前穿”,摆臀与蹬跳要协调一致,先做走步式跃穿动作,体会臀和腿的运动方向和路线;其次做不加手法的跃步练习,体会蹬地提摆动作;最后经上面两步骤联系后,做完整的动作练习。注意要多做走步式跃穿动作,以提高上下肢体的协调配合。再如旋风脚,抡臂、踏跳、转体、里合右腿等环节要协调一致。先做原地的或行进间的“里合腿加转体90度”的练习;其次做原地的或行进间的“左腿外摆――右腿里合”的转体击响练习,再做不加腿法的抡臂旋体跳转360度的“翻身跳”练习,最后做跳起的转体90度的击响练习,逐步增加转体180度、270度的练习。注意多做转体360度的“翻身跳”练习,防止上下脱节,转体角度不够造成动作的不协调。“提膝仆步穿掌”也是一个上下肢动作高度协调的武术动作,学生学习中难度较大、困难较多,可以把分段分部结合起来运用。把它分成上、下肢两部分来教:上肢动作以两臂侧平举准备,转体900、右臂屈臂900于胸前、左臂收于腰间、左臂经胸前和右臂间向上穿出、转体、穿掌;下肢动作以分腿与肩同宽准备,转体转跨、提膝绷脚、弓步、仆步、弓步。这样上、下肢动作分解教完后再进行上、下肢整体分解教学,分腿开立,两臂侧平举准备,转体90°、右臂屈于胸前,左臂收腰间、穿掌和提膝绷脚、伸腿变弓步、转体变仆步、穿掌弓步、收势。

3.4

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

初级拳中有个技术动作“舞花手”,含有攻防因素较多:当对方以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即双手交叉于胸前接住对方的右前臂,随即两手翻转将对方擒住。在练习此动作时,要先做压碗、转腕练习,以提高腕部的灵活性;然后两脚开步站立,进行慢做舞花手练习,体会动作的运行路线和要点;在掌握要点后逐渐加快速度和力量;经过前面三个步骤后,结合各种步法进行练习。这样分段练习后再把整体教学法与分部分解发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整个动作。像这种攻防因素较多的技术动作,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就不容易使学生明白怎样防,怎样攻,更不懂得把它运用于不同的步法中。

3.5 富于顿挫的动作

武术很讲究抑扬顿挫,一个套路里有套路的顿挫,在一个动作里有时也有动作的顿挫。顿挫性动作的好坏,影响动作节奏的强烈与否。但也不是所有的武术动作都富于顿挫性。富于顿挫的动作,一般有三个因素:

(1)在一个动作里,含有轻重之分的因素。组合动作“震脚马步架栽拳”,“震脚”是个重动,为了使这个重动和后面的“马步架栽”形成前呼后应的轻重相映,震脚之后须做稍顿而后接做马步架栽,这样是轻重均有衬托。动作轻重有衬托,节奏就显得强烈。

(2)在一个动作里,含有突然改变方向的因素。如三路长拳中的第八个动作“马步架掌”,前半部分路线是直线,方向是朝前的,后半部前进路线改变为弧线的回环路线,方向有前变后。如果中间没有顿挫,就不能表现出动作的意向、节奏和完整性。

(3)在一个动作里,含有擒纵或拿打之分的因素。如一路长拳中的“推掌弹踢”,左掌变拳回收是个拿势,右勾手变掌推出和左脚的踢伸是个打势。在拿与打之间如果没有顿挫,那么动作的一拿一打、一擒一纵,就显示不出矛盾的对立统一,主宾动无法突出,节奏也无法形成。

富于顿挫的动作,如果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学生就无从知道这一动作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不该停顿。学生不掌握动作的停歇顿挫,在练习时也就无法表现出动作中应有的节奏,动作节奏不强烈,武术味也就不会浓厚。

3.6 技法复杂的器械动作

采用分解教学法教授拳术的时候,一般是将一个完整动作分解成上下肢两部分,或是根据动作的结构或方向,将其分成几小个小结,依次进行教学;教授器械动作时,要先教器械技法,再教身体动作。例如:棍的基本动作“劈棍”,先练习原地的劈棍练习,再做身体转动的劈棍练习。

在武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分解教学法的多层次性,但分解教学时间不宜过长,应与完整法结合起来运用,一般采用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步骤。

4 运用分解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4.1 分解后动作的教学顺序

4.1.1 按动作顺序分解的教学顺序

(1)先学动作的重要技术部分,使之有更多的复习、改进机会。然后学习和重要部分相邻的其他部分,当初步掌握后,马上进行联合。

(2)如果整个动作中前面的分解动作对后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起关键性作用,或后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是以前面的分解动作的完成为基础的,就应先学前面的动作。

(3)如果后面的分解动作是保证前面的分解动作顺利结束或安全的,也可先学后面的分解动作。

(4)不属上述情况的,可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安排。

4.1.2 按身体各部位分解动作的教学顺序

(1)先学复杂动作部分,然后与简单部分联合。

(2)如果简单的动作部分也需要专门学习,可先学,然后再学复杂的部分,最后进行联合。

4.2 分解中应注意的方法问题

(1)分解动作练习之前,教师要先做完整动作示范,使学生对此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再做分解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知道分解动作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为后来的联合动作打下基础。

(2)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确定动作分解的程度。分解后的每个动作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较快基本掌握的动作。

(3)分解动作要考虑各分解的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部分的划分不至改变动作的结构。

(4)做分解练习动作时间不要过长,当基本掌握分解动作后要及早进结动作的练习。

(5)初步掌握完整的复杂动作后再复习时,还应先做些分解动作练习,然后再联结起来,这样对巩固动作有好处。因为复杂动作的条件反射复杂,此时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还不巩固,突然做完整动作可能不易完成,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或破坏原来的条件反射。

(6)掌握完整动作后,为了改进某一部分的动作,也可再分解做或在完成整个动作过程中对某部分技术单独提出要求。

4.3 分解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动作细节方面要严格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明确练习目的,使之从小养成好思想、好作风。对每一基本功,即使动作简单也不能马虎要求,要一丝不苟地反复练习,使之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在练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动作、方向、路线,再及时强调动作规格要求,最后要求用力顺达。还要特别强调“眼”与“神”的配合。做动作时,眼要向前进方向平视,而且做到目不转睛且目光有神。在做综合练习时要求“眼随手走”“手到眼到”。

在初学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的练功方法,注意以下几个过程的循序渐进:一是动作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动作幅度要由小到大逐渐过渡;三是动作速度要由慢到快。这样能使人体器官有一段充分的活动过程。否则,可能会造成伤害事故;四是发力从少到多。由少用力到多用力地进行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集中精力学习动作。这样易于掌握正确的动作,而且也可以避免伤害事故。

上述动作的难易、大小、快慢、用力多少是相对的,应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而不是不分对象,不分时间、一成不变的。这样在单个动作较熟练的基础上,就可以过渡到组合练习。在组合练习中要特别注意手、眼、身法和步法的紧密配合,还要注意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为以后练习套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论

篇7

体育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1]。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不仅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与质量,也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对上海体育学院08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期间的体育课教学能力和随堂教学效果的深入调查,剖析实习学生在体育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控制以及教学总结三个环节,对教学能力影响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学能力结构

体育教学能力是包完成体育教育任务的能力,是在学校一个集体氛围中完成的以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为主的能力。完整的体育教学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技能,在每次教学前都应该做足准备,以保证能够应付在教学中出现的应急问题,课后亦应该要求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以达到教学效果。

本研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最终将体育教学能力分为教学准备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和教学总结能力三大类(见图1)。

2.2影响实习生体育教学能力因素调查

对于影响实习生体育教学能力因素的调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研究.例如, 说课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教学应变能力以及体育教学能力薄弱环节。

2.2.1影响说课能力的原因调查

说课是课前的一种实践演示,是教师对其课堂教材内容、教法和教学思路的讲述,也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对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有较大影响。

数据显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专业实习生对说课有较好的认识,但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说课练习的次数、心理素质良好与否以及在说课前是否做足准备工作和对说课内容的熟悉程度都直接影响着说课的能力。

2.2.2影响组织能力的原因调查

队形队列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所需的一种组织手段,学生通过系统的练习,对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和协同一致的集体活动能力;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和陶冶学生品质,促进学生养成“快、静、齐”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作风具有重要意义。[4] 可见,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不同专项实习生在队形对队列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的看法上出现差异,如武术项目本身非常讲究“武德”,整个项目的教学相对严肃,该项目实习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作风也较其他专项实习生严格,他们把队形队列来帮助其树立威信以方便教学;而体操整个项目对动作要求也较为严格,练习起来较为枯燥,所以出现了实习生利用队形队列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现象出现。

2.2.3影响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原因调查

调查显示出实习生所使用教学方法的比例顺排序依次为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游戏比赛法、完整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设置教学法,其比例分别为85.6%、69.4%、44.4%、39.4%、23.8%、6.9%。

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体育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体育动作技能水平的展示,是语言与身体的结合,缺一不可。

调查表明,上体体育教学专业实习生在体育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讲解示范能力法,且课堂教学经验少和语言表达能力差是讲解示范能力欠佳的主要原因。还有大部分实习生常使用分解与完整教学法和游戏比赛法教学,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景设置教学法这类新型教学法的实习生较少。

2.2.4影响保护与帮助能力原因的调查

保护与帮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保护学生安全、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作用,在体操教学中使用较多,是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5]。

通过调查得出,非球类实习生在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学习上比球类实习生好,此类实习生没有未经过学习的现象;两类项目的实习生保护帮助能力较差的原因都集中在“尚未学会此方法”和“课堂经验少”两个选项中,非球类实习生更加侧重于课堂经验少。

实习生的保护与帮助能力受其所学专项限制较大,球类项目本身只是借助球及球拍等器械完成比赛,学生可独立完成基础动作的学习,教师只需要纠正其错误并加之练习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导致教师忽略了对实习生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而非球类项目如体操项目在双杠的学习中,动作需在双杠上完成,对学生上肢支撑力要求较高,且为确保学生动作的完成以及防止其从双杠上掉下,必须有教师的保护与帮助,这也就提醒了教师对实习生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所以由于专项的需求,非球类项目实习生保护与帮助能力会较好一些。

2.2.5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某些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教师良好的应变能力能使其正确处理突发状况,以确保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所以对体育教师良好应变能力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调查得出,实习生认识到优秀运动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还不足以让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应变,更要以周密的备课为管道,牢固专业知识和多领域知识理论为知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解决教学瓶颈的关键,防止出现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束手无策以及无法解决突发问题发生的现象。

2.2.6现体育教学能力薄弱环节的原因调查

实习学校普遍反映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实习生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教法运用能力和一专多能等方面还需要提高。从我们的实际观察中也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教案书写和构思、讲解示范、组织指挥、队伍调动、课中管理等方面能力较差。因此,找出学生存在的体育教学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提高体育教学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很有必要的研究。[6]

学校在课堂设置上的不合理、培养体育教师的课堂中缺乏让学生模拟课堂的练习以及针对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不足也显露体育系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术、轻理论,重传统教学方法、轻创新,突出表现在教学方法上模仿,语言表达不清,实践能力不强。[7] 专项的不同导致实习生体育教学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不一,尤其是武术和体操项目的实习生,由于所学项目对自身素质及动作要求较高,训练较为刻苦,但运动技能水平低仍然影响了其体育教学能力,也使较多实习生对体育没有了兴趣。

3.结语

本研究将体育教学能力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控制以及教学总结三个能力,其中结合专家意见,笔者调查得出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对体育教学能力的影响最大。上体体育教育实习生教学能力过程中最关键在于教学过程控制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对教学能力影响最大。其中,球类项目实习生专项技术能力较强,非球类项目实习生组织调动能力较强。

通过评价发现,上体08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体育教学能力仍出现教案质量差、纠错能力、应变能力较差等现象,实习生的总体教学效果反映较为满意。

参考文献

[1] 陈作松,季浏.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70-371

[2] 陆玉林、高力翔.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33-34

篇8

教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课前预设时,要围绕自主性练习的思想,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基本功和套路的联系;

2.在教法组织上多采用分组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在时间的分配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看图解、自主练习和相互交流;

4.在场地的安排上尽可能与其它班级分开距离,避免注意力的分散;

5.重点和难点一般安排在自主练习之后,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学习;

6.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充分考虑练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在自主学习时根据自身条件注意间歇时间。如我在上“五步拳”这一教材时,把基本的手型、步型变换放在热身活动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五步拳”时把重点放在动作的连接上,不至于顾此失彼;在组织上采用先集中练习基本功和“五步拳”,后分组练习“五步拳”,再集中练习和学生展示的教法,并在分组练习时充分利用图解让学生自主练习,同学间互相帮助,教师巡视,进行分别指导;当部分学生动作技术掌握较好时,我就基本采用分组教学,这样可使技术掌握好的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练习、有更多的时间得到教师辅导。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较理想,学生也满意!

二、练好基本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每个体育项目都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而较高层次的自主学习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下才能有质量地进行,武术也不例外。所以要让学生对武术感兴趣,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练好基本功是关键!例如:在进行“五步拳”的教学前,我先进行基本的拳、掌、勺手型变换,冲拳、踢腿和五种基本步型及变换的教学,等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功后再进行完整套路的教学。从教学结果看,基本功练习好的学生在套路学习时,非但掌握技术快而好,并且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高,同时也激励其它同学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好媒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在武术教学中常用的媒体有图解、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不同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动作,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语言、文字、图像的帮助,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多媒体能把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一些分解动作能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还能把讲解和动作示范有机地展示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领悟动作的要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少年拳”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整套动作录像,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培养学习兴趣,然后进行分解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动作技术时可再观看录像,加深记忆,接下来在分组练习中再利用挂图、分发图解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为同学间互相纠错帮助提供正确的依据;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技术,进行集体练习时,就利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使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感受武术运动的魅力!

四、发挥运动小能手的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运动小能手是指学生中体育素质好、活动能力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武术套路,动作的变化多,练习的密度大,加上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能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教学效果将受到影响。此时如能启用运动小能手,可以在动作示范、帮助纠错尤其是分组自主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少年拳”的集体教学中,我让运动小能手分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示范,教师不必因为运动方向的改变(如弹腿冲拳¬¬¬---马步冲拳,缠腕冲拳---转身劈掌)而来回跑动进行示范,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指导学生,也使练习保持连贯性和完整性;“跃步冲拳”是“少年拳”教学中最难的动作,当练习一段时间后,我让运动小能手上前展示来发现优、缺点,然后进行对比、讲解、纠错,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技术;武术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当整套动作基本掌握后,我再通过小能手的展示来活跃气氛,让大部分学生得到观赏和放松,从而鼓舞和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分组练习时更能发挥运动小能手的组织管理和运动才能。这样,教师巧妙借用同学间的融洽关系,培养运动小能手做好老师的助手,既为同学树立了榜样,又激励了同学刻苦练习,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轻松!

五、做好课后小结,为自主学习再做准备

篇9

关键词:花样跳绳;选修课;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一、学生的花样跳绳学习现状

1、学生体育基础相对较差。据了解,花样跳绳选修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运动基础比较差,运动兴趣不浓。超过一半的同学平时几乎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她们大多数时间都会花在图书馆、教室或宿舍,有些人甚至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受多方面影响,有的学生在学习体育和自己的专业课认识上有冲突;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没什么好学的,这么多年来体育没好好学照样能上好的大学,有学生觉得教师上课风格、不能接受,上课缺少激情。少数学生选择这门课也是因为需要凑够学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男女比例失调。据调查,花样跳绳选修课上女生居多,男生相对很少。有不少男生对花样跳绳这门运动项目的不了解,因为花样跳绳有“花样”二字,所以他们误以为这是专属于女生的运动,因此,在选课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男生选择这门课。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4、花样跳绳师资匮乏。花样跳绳是一项时尚的体育运动,它是在传统跳绳的基础上融合舞蹈、技巧、武术、街舞、音乐等多种运动及艺术形式,将速度与力量、难度与花样结合,逐步发展成集健身、娱乐、竞技、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对于这样一项新兴的的运动项目会的人并不是很多,特别是能把他运用到教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二、激发学生学习花样跳绳兴趣的主要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据了解在花样跳绳授课过程中,最常用的是讲授法和示范法,这两种方法其弊端是学生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易产生学习疲倦,失去学习感兴趣。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新的花样动作时,既可以采取讲授法,也可以采取发现法、讨论法等;可以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研究,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慢慢地有的学生产生了学习花样跳绳的兴趣,可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动作的枯燥,在每节课讲述的基本动作中,变换成组合,进行练习,譬如采用A+B+C+D的形式,先学习A,再学B,串联A和B,掌握后继续学C,串联A、B、C,以此类推。这种方法学习便于记忆,动作不间断。教学中,选配学生喜爱的音乐,进行剪接变频,一节课更换一次音乐,学生们既享受到音乐,又享受到动作之美。

2、加强教师的语言修养。数学教师的语言包括语气的亲疏,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序的先后。亲切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中等的语速、合理得当的语序必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反之,可能影响甚至打击学生学习花样跳绳的积极性。教师语言的修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避免语言刻板,说话时要态度热情,对待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最好不要直接批评。教师的语言修养包括语言的准确性、启发性、激励性。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温暖长期受打击的学生的心。相反,一句讽刺的话,可能导致学生因反感教师进而反感学习。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融洽的学习环境氛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多关心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花样跳绳的痛苦,通过沟通交流,使学生不断克服心理自卑因素,走出学不会学习花样跳绳的心理阴影。经常鼓励学生,对学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多数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表扬,要多给他们一些受表扬的机会。使学生逐步走向自信。

4、利用合作式学习,促进后进的学生进步。在学生基础差、能力低而且热情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强迫学生学习,他们会产生抵触、消极、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否则集体的成绩就无法得到保障。它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

5、坚持竞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好胜心,虚荣心较强。因此,花样跳绳课上应适当增加一些竞技性和娱乐性项目。譬如说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加入一些速度跳的比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达到充分热身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绳感,增强竞争意识。我们还可以在一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以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做一是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二是可以增强凝聚力。三是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在这一环节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评价方法的创新。花样跳绳课考评办法不仅仅局限于考核教师在课堂上教的,这样虽然利于考核,利于量化,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新的考评方法,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的分组,各组各自创编一套花样跳绳动作。然后通过展示的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同时结合新老两种考评办法进行综合考评,这样既能客观地评价学生动作的质量,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跳绳的创编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小珍.花样跳绳锻炼价值高[N].中国体育报(学校体育周刊),2008-12-31(5).

[2]梁超.花样跳绳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推广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3]李松,《十六种跳绳游戏》,《中国学校体育》,2001年第4期.

篇10

【关键词】体育课;讲解;示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33-01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小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直接的感性经验作支持。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而讲解示范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又是体育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使学生建立正确技术概念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1 讲解法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指挥能力,能正确运用口令。

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讲解的内容应该正确无误。

(2)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的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

2 示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是教师把整个技术动作完整地向学生示范一遍,让学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动作的结构、顺序、形象以及要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模仿,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师的示范是最形象生动的,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

(1)示范目的要明确。示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某种动作的形象,它告诉学生这种技能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如初学教材,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应先做完整技术动作示范,再根据教学要求讲解示范,对关键技术动作要重复示范,示范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观察示范的方向、部位和时间,使学生尽快地明白如何根据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观察教师的示范,达到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的目的。

(2)示范的位置、方向要正确。示范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作范例,这就得让全体学生都听得见,看得到。因此,教师的示范不仅要规范,还要特别注重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来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示范及带领学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