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案例

篇1

关键词: 思维 数学思维 游戏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对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正确表达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1]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人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自己的心中立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水平为己任的志向,切实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2]

小学生数学思维有如下特征:

(一)思维的形象性。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在发展着,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平衡,影响着解题的速度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思维的初步逻辑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能经常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但发展不太平衡,在某些题目上表现出较高的抽象水平,却在某些题目上表现不佳。

(三)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问题时,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抑制发散思维的发展。部分优等生能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特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方位考察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四)思维的自觉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比较完整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检测和自我调节,自觉寻找错误原因进行纠正。

(五)思维的情境性。创设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有兴趣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增强,会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3]

二、游戏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思维是智力的核

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4]“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5]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在生活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形象地说它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寓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去。在这里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

三、几种典型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游戏案例

案例一:“猜数游戏”。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玩一个游戏,同学们想不想玩?

生:想。

师:老师这有6颗黑色棋子(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3颗)。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猜呢?

生:3颗。

师:你是怎样猜到的?

生:因为刚才露出3颗,再加3颗才是6颗。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总共有6颗,看到的有3颗,可以用个什么算式求出捂住的颗数呢?

生:6-3=3。

师:你们想玩吗?同桌互相玩,拿出6个圆片,左边的小朋友捂,右边的小朋友猜,记录算式。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的减法算式和大家交流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可能得到的算式:6-4=2,6-2=4,6-5=1,6-1=5,6-6=0,6-0=6。)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来整理排列。学生可能是按照减数的大小来排列,也可能是按照得数的大小来排列,有的是从小到大排,有的是从大到小排。)

师:你是怎样排列的?

……

师小结:我们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都排列整齐了。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许多规律,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意观察就能够发现。

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猜数游戏”,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对加减乘除运算的进一步掌握,而且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对初学10以内加减乘除运算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既具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发展了数感。

案例二:“猜一猜”。

教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先让学生猜教师左手拿几根,接着教师把左手里的小棒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猜右手还剩几根?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以内的加减,显然要比让学生反复背诵要好得多。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思维的兴趣,又训练了小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案例三:“过27”。

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学生参与,从1开始轮流依次数数,凡是数字中带7的(例如7,17,27……)或者这个数字是7的倍数(14,21,28……),那么轮到谁数时就不能喊出这个数,而是要说“过”。

例如:1,2,3,4,5,6,过(7),8,9,10,11,12,13,过(2×7),15,16,过(17),18,19,20,过(3×7),22……

这个游戏对刚学过乘法运算且对这一运算又不太熟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加强记忆、巩固这一数学知识的有趣的游戏。同时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求知需求,精心设计游戏,按照游戏规则和小学生们一起展开数学游戏。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思维展开来,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构建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真正掌握知识的运算,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从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实现学生w对数学知识从厌倦到喜欢的转化,从苦于学数学到乐于学数学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马同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科教文汇,2007,(7).

[2]高志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学研究,2007,(5).

[3]刘艳明.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7,(9).

篇2

1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1.1思维具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特点表现在思维的主体能够根据思维对象的变化,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原来的思维方式,使新思维能够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来说,思维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数学的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根据题型的不同,转化解题方法,转变解题思路,从而找到更适合的解题方法。

1.2思维具有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主要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能够引发深入思考,从而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的训练。

1.3思维具有敏捷性。小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判断出一个事物的重要信息,从而确定思路,针对问题可可以快速的做出相应的回答。数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敏捷性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要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敏捷性,需要教师能够从旁提点,采取良好的方式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举例说明:在重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该认识和掌握千克、克以及吨这三个重量单位,并可以熟练的应用这些数量单位,即可以对三个单位进行灵活换算。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拿一些物品摆放在桌上,并利用小天平进行重量的称取,分别让学生对1千克、1克的物品进行手感的尝试,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感受,并同时将千克、克的概念讲述给小学生,使学生不仅对重量单位有一个思想上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个切身的体验,然后教师再提供各种不同的物品,要求学生进行单位的添加,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锻炼小学生对于重量单位的认识能力,在面对一个物品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其所应该应用的重量单位,使得小学生的敏捷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2常用的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2.1比较与分析法。数学学科的理论性很强,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都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形成的,而有些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面上看很相似,实则有很大的区别,学习要区分开来才能掌握知识,这就需要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概念进行比较与分类,比如质数与互质数。

2.2分析与综合法。分析方法是指将所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组别划分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组,然后进行分组分析,从而可以在根本上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综合方法就是指将已经有一个初步认识的研究对象再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衍生出其他的内容,针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解百分数的含义的时候,教师可以灵活的应用一些小学生实际生活中可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说明。可以将火锅配料成分的配比作为具体实例。在配料中,辣椒占45%,花椒占38%,其他成分占17%,由这一组数据来分析火锅配料又辣又麻的原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来对这些成分所占的百分比意义进行解读,并让学生对分母100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分析。这一道题目,主要需要抓住的重点就是百分比的含义,在这题中,可以将火锅配料的成分看做是100份,而辣椒占据了45份,花椒占据了38份,而其他成分则占据了17份,辣椒以及花椒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配料的口感不仅辣而且麻。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采用了分析法,又采用了综合法,使小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了解百分数的含义,从而学会举一反三,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

2.3归纳与演绎法。在目前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中,归纳与演绎法的应用较为常见,这种方法属于应用较为广泛的推理方法,所谓的推理就是针对一些特殊的教学常识进行逐步演算,从而得到具体的内容。比如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加法中的两个数值交换方式进行演示,将两个数字的位置进行交换,两个数字的加法关系保持不变,从而就可以利用这一实例来对加法交换律的结论进行总结。

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措施

3.1恰当地设计练习题的难度。练习是每一位学生必不可少的作业之一,因为解答数学练习题不但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还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印象。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而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把答案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2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课堂中教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讲解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答方式,在保证思路的正确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质数、合数等内容的教学中都需要使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演示或者实际操作,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全面发展。

3.3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应该要求教师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结合精心的教学设计,让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形象、生动以及有趣地开展。激发学生数学的思维兴趣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有的技能,并且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开创新知识,让学生获取学习的乐趣。

篇3

【关键词】数学解题过程 激发 创新思维

敏捷性、灵动性以及创造性是人类创新思维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特征。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便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理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必须给予小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后,能够充分地了解到更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数学解题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在运用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及时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活跃的创新思维能给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是我们进入学校后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涉及到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大致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良好或者完善;另一方面是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否良好。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有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都很强,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微指导就可以很快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另外有些小学生则表现为不但在课堂上无法掌握基础知识,在自我独立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极为吃力,他们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思维,因此导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遇到种种瓶颈。面对小学生这两方面的差异,深刻地说明了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融合;二是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2.1数学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融合

数学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与知识、技能相融合。教师在解题过程中不但需要给小学生传授好的解题方法,还需要充分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会有一些知识点是难懂、难以理解的,就算小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对知识点本身认识上也会存在明显的缺陷。

2.2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掌握数学领域里各类型的知识点,根据一些重、难点知识向小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进行判断,以此激发小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2.3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小学生通过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自己完全理解并掌握后会归纳、总结并反思,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此扩展自己的视野。鉴于此,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

3.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常听人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进一步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者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求解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制定教学目标,进而充分掌握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情境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彻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为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下了良好的铺垫。

3.2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擅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并对此抱着健康积极的心态。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疑问,则能很好地让小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另外,通过提出疑问也能够明确小学生学习的目标,小学生会根据疑问逐渐在创新思维的形成中把问题一一解决。这样在无形之中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数学问题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求三角形的面积"中,我们知道上一课时学了"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a)×高(h)。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公式为:S三角形=1/2底(a)×高(h)。于是,在解题的时候,通过分别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求解,从而引发学生对两个图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的思考。

在教学案例中,这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让小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并理解透彻这一知识点便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主要目标。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会通过自我思维的独立性思考,从而把这一重、难点问题彻底解决。

3.3注重沟通交流环节

"良师益友"在一定程度上告诫我们,教师与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是师生关系,还可以是朋友关系。所以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主动地跟小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全面性地了解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存在疑问的知识点教师理应积极地帮助小学生解答。帮助小学生解答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从而让小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解题方法。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数除法"一课中,很多小学生学得很模糊,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分析"分数与除法"两者的内联系,指出除法与分数各自的基本性质等。在沟通交流后,结合有效的解题方法,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系统化的解题思路,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4.结语

本课题介绍了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创新思维的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创新思维与知识、技能相结合;判断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水平。最后,就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其主要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和精心设计和注重沟通交流环节。通过对本课题的深刻探讨与研究,充分认识到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11,09(75):11-19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排列组合应用

排列和组合是组合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数学解题和实际生活中,排列和组合思想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排列组合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发展小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排列和组合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进行了改编,其不仅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展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排列和组合思想不仅应用广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并且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排列和组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习题中的应用:

1、排列思想

在生活实际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排列组合的思想进行解决,如密码箱的密码排列数、穿衣服的搭配方法等等问题都需要运用到排列和组合的知识。下面我们主要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什么是排列。

案例一:放暑假了,小朋友到动物园去玩,但动物园需要买门票,一张门票10元,现在有1元、5元和10元三种面值的人民币,一共可以有几种付钱的方法可以买到门票?

这是一道简单的排列组合题,解题时,学生们很快给出有“10个1元”、“5个1元,1个5元”、“2个5元”和“1个10元”四种方法,根据学生们的方法,在黑板上分别写下这几类方法,通过这道题可以让学生们初步接触了解到排列组合的概念。在学生们大致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后,可结合生活实际导入设计好可将排列组合思想融入到教学中的题目。

案例二: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某班有三个学生参加乒乓球比赛,但胸前的号码还没有编,要求用1、2、3三个数字编出不同的两位数,一共可编出几个个位数与十位数不重复的两位数?

用小学思维解题,可先将“1”作为十位数上的固定数数字,则有“12”、“13”两种编法,以“2”作为十位数上的规定数字,有“21”、“23”两种编法,同理得出“31”、“32”两个号码,则用“1、2、3”三个数字共可以编出6个个位数与十位数不重复的两位数。

让学生利用小学思维进行解题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排列的概念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组合思想

案例三:参加乒乓球比赛的学生采取循环赛的方法进行比赛,即每两个人之间都要打一场比赛,共打了几场比赛?学生们思考之后给出“3场”的答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一步引导,“同样是从3个元素中抽取2个,为什么3个数字可以组成六个编号,而3个人只能打3场比赛?”有学生回答:“3个数字编号码时,将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数字调换重新排序后可以得到一个新两位数,两个人换位置后没有变化。”经过师生讨论后,学生们得出“用数字编号码与排序有关系,而打比赛时与排序没有关系”的结论。

在将排列组合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中时,小学生们往往难以理解排列和组合的差别,这一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通过此题分析,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到二者的差别,明白排列是与顺序有关系的,而组合与顺序则没有关系,从而更好地区分排列和组合。学生们学会区别排列和组合后,设计相关的例题将组合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案例四:班里一共有30个学生,玩“握手游戏”,每两个学生间都要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

在用小学思维解决这道问题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假设30个学生排成一排,从右边开始,第一学生分别与其余的29个学生各握手一次,共握手29次,然后离开队伍;剩下的29个学生中,第二个学生与其他人各握手一次,共握手28次,握完手后离开队伍;以此类推,直到第29个学生与队伍中剩下的第30个学生握手,握手次数为1次,则总的握手次数为29+28+……+1=435(次)。第二种方法是将每个握手的次数都算作29次,则30个学生共握手870次,但每两个学生间握手次数都算作了两次,因此共握手次数为870÷2=435(次)。案例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考虑,对教材进行处理,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和教材进行结合,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按照教材的知识和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教材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将生活味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场景。不仅能够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学到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总结

排列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排列组合方法相融合,将排列组合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时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发表意见,增强了数学的生活味,可很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增加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解题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数学教学———由“自行车里的数学”想到的[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3(5):124-125.

[2]姚勇伟,化方.《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4):79-80.

[3]周唯.解决问题有妙招[J].学与玩(上半月),2013(8):159-160.

[4]邓海英.排列组合思想渗透于小学数学的实例探析[J].湖南教育:下旬,2011(9):42-43.

篇5

一、创意法教育理念概述

1、创意法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平等看待,平等教育。教育要实现数学优等生向形象思维转换,差等生向逻辑思维转换,最终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创意法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重大冲击,但必须认识到创意法教育理念是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明确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标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创意教育理念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不仅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其正对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创意法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以完善学生人格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对于以人才选拔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式,创意法教育理念更能保障义务教育的教育成果,在广大中小学中应大力推广。

2、郭成志先生在提出“创意法教育理念”同时,也提出了创意法教学模式用于指导具体的教育实施。即横向操作模式和纵向操作模式。前者是以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基础分别指导教育,后者是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综合两种模式的操作模式,形成了纵横教学操作模式。纵横教学操作模式因为综合了二者的优点,能实现优差等生的平等教育,很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弥补二者的缺陷,可以在各个学科中广泛推广。小学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创意法教学的黄金时间。首先,这个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以先天的思维模式为主,便于教师区分针对性的教学。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还是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就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重视学生并平等对待教育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效果最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六年级的创意法教育理念实施策略

1、以创新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投入注意力到课堂上,才会用心参与到更多的教学内容中。只有学生参与了,才能实现创意法教学。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在课堂开始先讲一个包公办案的故事,引入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类似的有很多著名的数学轶事和典故,史料,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通古今,更可以是花鸟虫鱼,包括日常生活中数学事件都可以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引子,带领学生走进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模式中。讲故事,设悬念等等都是现在创意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关键是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上用丰富的语言,表情,表演制造出生动的故事情境,悬念情境,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其中。

2、创意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能准确掌握哪些学生的水平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造成的,哪些学生是思想态度上懒得造成。清晰了解学生状况之后,合理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魅力的打造。通过高超的问答技巧,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多向学生表达“很好。”,“能有这样的想法,你进步了!”等等陈赞的语句,不断肯定认可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首先要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表现,其次,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多方位,多观念的鼓励学习自己思考解决。在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评论时要把握展示“最差生”创意思维,修复“一般生”创意思维,激活“最优生”创意思维的原则。

3、创意法教育的原则是把每个学生个体作为一个待修补的教育对象通过各种方法实施能力思维上的提升教育。每个学生虽然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在教学过程中,创意法会把学生分层三个层次:优等生,一般生,差等生。创意法教学的目标最终是要实现三层次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上提升。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首先,立足教材案例,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各个学科在教育中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利用好教材组织学生探究式学生是可以实现的。可以把学生分层小组,每个小组由优等生,一般生,差等生三个层次组成。让优等生引导小组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优等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针对一般问题,先让差等生思考回答,给到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展示,稍深入的问题就有一般生解决,这样对他们是很好的提升锻炼,疑难点问题有优等生思考解决。其次,立足于教材但也要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反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思考。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37-01

一、运用现实案例,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也是一项生活学科,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点点滴滴都是数学知识的案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案例,这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理解、掌握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完善,认知能力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很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片面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善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事物的理解。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比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这样以来就能够很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抽象事物,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还可以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联系以往知识,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增加新的知识点,看似比较繁杂,其实每个知识点都有所属的知识体系,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旧知识作为引子,通过以往知识的复习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的知识。因为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之前的加减法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填空:6比5多(),5比6少(),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得出答案都是1。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入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让学生填入6比5多()分之(),5比6少()分之(),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两个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6比5多(5)分之(1),5比6少(6)分之(1)。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来引发学生进行有效对比,让他们对于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又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位置》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三年级学习的《位置与方向》知识,引导他们将以往的知识结构进行升级,加深他们对于位置、方向的理解程度,在减轻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有效的引导学生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三、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升学生数学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学习自主性不足,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师教什么才去学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短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例如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问题设计的对象:在年月日认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日进行教学,在时分秒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班上钟表进行演示,在教学除法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班上同学进行分组训练,在教学面积计算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测量书本、课桌、教室的面积……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现象,解决身边的 数学难题,探究身边的数学规律,以便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技能。

四、引导实践运用,推动学生综合思维技能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六年级学生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反思  发散

小学生性格好动,自制力差,个性强,自我意识淡薄。对数学教师来说,使小学生把上课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学习上还是有难度的。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还要不断维护班级课堂纪律,因此很多教师感慨小学生太难教了。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思想各方面快速成长的阶段,有一定的自我想法和自我判断。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上升到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考察阶段,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说,小学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引导的好,学生能顺利进入到更高一阶段学习,引导的不好,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得到改善,思考习惯没有得到提升,那么在后期更高阶段的学习中就会感到不能适应。如何做好小学阶段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一直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考虑到小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结合教育大纲的精神指导,很多教师都支持在小学阶段推行创意法教育理念教学,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上的创新,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思考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 创意法教育理念概述

所谓“创意法教育理念”是由世界知名教育家郭成志先生提出的,其内容是“最差即最优”。在传统的教学中,习惯把学生分层优等生和差等生。数学的教学中也不例外。由于成绩差异被教师,家长还有社会区别对待,一方面不利于差等生心理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优等生能力的提升。郭先生认为,之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有优等生和差等生,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的学生而已,前者是左脑思维型,后者是右脑思考型。左脑发展的是逻辑思维,右脑发展的是形象思维,都是学生要具备的重要思维能力。两种思维类型的学生是具有对等的发展潜能的。心理学证实一边大脑发展过度,另一边就会受到抑制。一般“最优”的学生,右脑相对不发达,是形象思维的“最差”学生,反之,“最差”学生是形象思维的“最优”学生。

1、创意法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平等看待,平等教育。教育要实现数学优等生向形象思维转换,差等生向逻辑思维转换,最终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创意法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重大冲击,但必须认识到创意法教育理念是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明确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标有重要指导和参考意义。创意教育理念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不仅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其正对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创意法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以完善学生人格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对于以人才选拔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式,创意法教育理念更能保障义务教育的教育成果,在广大中小学中应大力推广。

2、郭成志先生在提出“创意法教育理念”同时,也提出了创意法教学模式用于指导具体的教育实施。即横向操作模式和纵向操作模式。前者是以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基础分别指导教育,后者是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综合两种模式的操作模式,形成了纵横教学操作模式。纵横教学操作模式因为综合了二者的优点,能实现优差等生的平等教育,很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弥补二者的缺陷,可以在各个学科中广泛推广。小学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创意法教学的黄金时间。首先,这个阶段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以先天的思维模式为主,便于教师区分针对性的教学。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还是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只要稍作引导就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后,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重视学生并平等对待教育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效果最大。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六年级的创意法教育理念实施策略

按照创意法教育理念的指导,在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可实施纵向教学操作模式,横向教学操作模式,纵横综合教学操作模式。但在实施创意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学操作上要注意的策略。

1、以创新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投入注意力到课堂上,才会用心参与到更多的教学内容中。只有学生参与了,才能实现创意法教学。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在课堂开始先讲一个包公办案的故事,引入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类似的有很多著名的数学轶事和典故,史料,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通古今,更可以是花鸟虫鱼,包括日常生活中数学事件都可以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引子,带领学生走进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模式中。讲故事,设悬念等等都是现在创意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关键是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上用丰富的语言,表情,表演制造出生动的故事情境,悬念情境,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其中。

2、创意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能准确掌握哪些学生的水平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造成的,哪些学生是思想态度上懒得造成。清晰了解学生状况之后,合理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魅力的打造。通过高超的问答技巧,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多向学生表达“很好。”,“能有这样的想法,你进步了!”等等陈赞的语句,不断肯定认可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首先要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表现,其次,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多方位,多观念的鼓励学习自己思考解决。在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评论时要把握展示“最差生”创意思维,修复“一般生”创意思维,激活“最优生”创意思维的原则。

3、创意法教育的原则是把每个学生个体作为一个待修补的教育对象通过各种方法实施能力思维上的提升教育。每个学生虽然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要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在教学过程中,创意法会把学生分层三个层次:优等生,一般生,差等生。创意法教学的目标最终是要实现三层次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上提升。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调动 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首先,立足教材案例,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各个学科在教育中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利用好教材组织学生探究式学生是可以实现的。可以把学生分层小组,每个小组由优等生,一般生,差等生三个层次组成。让优等生引导小组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优等生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针对一般问题,先让差等生思考回答,给到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展示,稍深入的问题就有一般生解决,这样对他们是很好的提升锻炼,疑难点问题有优等生思考解决。其次,立足于教材但也要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反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思考。在六年级的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内容中,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给到这样的例证:2/999×777,当很多学生用心计算2与777相乘的结果时,一位学生通过思考,运用了将777与999先约分后计算的方法很快说出了答案。最后,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六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关于这道经典例题,现在有很多的改编思路,表述方面的改编有: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2/3。针对问题可改编为: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两队合修5天后还剩下多少没修等等。通过一道例题,发散开来就是无数例题。

三、 结束语

创意法教学实现的是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意法教学理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是小学数学教育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的具体措施,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穆春梅,冯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探[J].黑河教育,2011(02).

篇8

关键词:美术;空间;形象思维;右脑

不少家长认为美术课只是美术欣赏与手工制作,其实美术课程中对学生右脑的空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美术教育目标。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来源于人类右脑的顿悟与灵感,所以许多人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巨额财富,都不是依靠右脑的理性分析判断,而是凭借右脑对事物的直觉感应取得成功的。那么,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又有哪些体现呢?

1 右脑训练对于小学生教育的意义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右半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和形象的思维,具体的体现在直觉、节奏、形象、想象、空间感、整体性等方面的能力。开发儿童右脑的有效途径有珠算式心算、刺激指尖法、借助外语开发右脑、体育活动、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绘画等。其中培养儿童形象思维和绘画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培养儿童形象思维时,儿童应与文字、图像等相联系记忆。美术课程是个很好的开发右脑的途径,同时可以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今后尤其是立体几何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习绘画有三个最佳时期:3~7岁的儿童,处于智力发展最高峰,是形象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绘画学习的最佳切入点;9~12岁的儿童,大脑具备了立体思维的概念,是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的最佳切入点。此时要进行规范的绘画训练,如透视问题、光感、立体感等方面的训练;12~15岁的儿童开始在绘画学习上“分化”,开始从多方面兴趣向单方面发展。有部分学生逐渐脱离绘画学习。此时学生的立体思维很强,这时根据孩子的兴趣,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在儿童右脑开发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对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上也有很大影响。

2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育上的具体体现

2.1 在教材上的体现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通过观察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食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最后一点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开发学生右脑训练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教材中橡皮泥塑、纸玩具、雕塑、拓印等章节。

2.2 在教学实施方面的体现

运用和借助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空间和形象的思维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图像情景,进一步丰富其表象,加快意向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改变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多钟感官接收信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电教媒体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配上与美术教学内容相和谐的音乐情景,以加深儿童对先天节奏感的领悟、提高对色彩的敏感性,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想象是在感知宏观事物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积累了丰富表象后,适宜引导他们开展想象,有利于其创造出形象而富有灵气的作品。教师评定好的作品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的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好作业,成功的作业。

3 右脑开发训练在小学美术教材上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舌尖上的色彩

教学设计:首先,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录像和图片,使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对比艺术绘画作品中的奇特魅力,从艺术欣赏生活中的艺术,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其次,为了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完成用不同色彩的水果设计拼盘。最后,让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设计制作的寓意,教师组织比赛,希望能够打开同学们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圆满,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很多学生的作品不太完整,但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大批优秀作品涌现。真是不得不说儿童的想象力比成人更加优秀。

案例二:有趣的点、线、面

课程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在空旷的操场上零散分布的站在操场的各个地方,形成“点”,再站成一排,生成“线”,最后站成5乘以5的队形,形成“面”。让学生了解的基本的点、线、面。其次,带领学生欣赏和了解优秀绘画和建筑作品中的点线面,激发学生对基本元素点、线、面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他们所认为的点、线、面,让他们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字,课后并向自己的父母说出作品的意义,再让父母将作品的评价反馈给教师。

结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注重加强学生右脑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美术教育也不像大多数家长以为的只是艺术欣赏和手工制作,也不单是绘画作品和理解艺术。美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上能具备更优秀更全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娜.蒙特梭利教育[M].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主动探究;课堂氛围;发散性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成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小学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的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展。本文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的创新思维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氛围容易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激情。

1.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和谐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2.学生关系要相互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群体的能动作用,提高个体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将那些比较难的关键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相互启发,合作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年、月、日”时,要计算年的总天数,先让学生组内交流,每组提供不同的算法,并说明理由,最后由学生投票表决哪种算法简洁,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创新思维也不断培养。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点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因此,教师要注意创造条件,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

限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完全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不可能的,教师的启发引导尤为重要。例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用学生熟悉的一些案例,从中发现隐含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不必直接解答或纠正,可以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引导下进一步开动脑筋,自觉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主动求知识、勇于创新。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兴趣”这个条件。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数学课堂活动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促进对数学的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做到视角新、方式独特,力求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

三、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运用

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增加数学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更增强小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而教学情景的设定,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材中的案例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考虑,将生活经验和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将教材进行处理,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和教材进行结合,更好的进行数学教学。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学习到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并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按照教材的知识和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教材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说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加入生活情境,设计一些买东西的环节,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学到知识。例如:一家商店买十送一,另一家商店是打九折,那么到那家商店买东西更便宜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还可以按照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些问题引出,比如说:一个不法商人将商品的价格上调了10%,被人举报之后,将商品的价格下调了10%,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商人是赚了还是赔了,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发表意见,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正确的解答。让学生在生活模式中进行学习,增加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

2.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主要是以启发式进行教学,对问题进行情景设置,将学生思维进行激发,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主要以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提出的问题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问题,让学生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思路,对学生的创作力进行发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比如说对统计学进行教学时,设计一些图形,条状的,圆柱状的、扇形的,让学生对每一部分所代表的内容进行思考。在柱状统计图中,可以先讲一些内容让学生对要思考的问题有一个方向,“在夏季,我们对短袖、长衫、毛衣的商场销售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就是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图形,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图形上的柱形哪一个是短袖的销量、哪一个是长衫的销量、哪一个是毛衣的销量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观察教学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同进行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进而发现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先进科技对教学的作用。

3.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生活化教学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也可以将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提升。在数学活动中,老师结合一些数据,让学生设计一些数学方案,比如“有50名学生要去动物园进行参观,动物园的门票是每人20元,组团参观时,满20人打九折,满30人打八点五折,满40人打八折,满50人以及50人以上的大7折优惠,请同学们设计一种最佳的购票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方案设计分析、比较,从学生设计的方案中选出最佳的购票方案,这样可以将学生的理财能力进行培养,还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活动的组织能力,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设计一些数字游戏、数字接力、数字谜语等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积极的思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手试一试、做一做,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行锻炼,比如说让学生对教学楼的楼梯台阶、家里的地板砖等进行统计,将自家房间的面积和地板砖的数目进行统计,认识面积和比例的相关知识。

根据学生的在校生活和活动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周围学到知识。小学生本身因为年龄的特点对周围的事物会充满好奇心,但是因为数学本身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所以小学生很难学好,如果将数学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身边的经历中学到知识,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增加知识的运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

结语: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而数学也来源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生活化教学,灵活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置生活场景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从生活常识中学到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知识和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或者从生活中学到知识,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