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目标、现代媒体、动态生成、新课程理念、教师基本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开始,它需要教师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笔者也看到,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够,还缺乏从目的、手段、过程调控等角度细细揣摩,没有起到“情境”在教学中应有的激趣、生惑之效。

    1、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且看两位教师就八年级“听觉的形成”一课教学引入中创设的情境

    情境1:教师用1分钟播放一段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

    师问:你能说出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A:电子琴。

    生B:钢琴。

    师:不管电子琴和钢琴,你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判断的?

    生C:耳朵

    ……以此引出课题

    情境2:教师用2分中时间播放一段短片,其中部分同学用耳罩塞住耳朵,只看画面。

    教师先后请带耳罩和未带耳罩的同学说说内容或感受,然后通过比较由学生得出:通过视、听觉的共同捕获,人体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清晰。

    ……以此引出课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感情。”那么比较上述两者,同样是以学生活动来创设情境,情境2显得自然、更贴近教学目标。“带耳罩的一组”作为对照连接着上节教学内容“视觉的形成”,隐含着复习回顾,感官的不同导致感觉的不同,让学生在认同视觉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解新知的强烈欲望,对下个环节的实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承上启下,连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强。相反情境1的创设给人感觉是形式化、很生硬,在设计活动中没有从学科领域这一角度构建认知冲突和情绪体验,前后问题的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萌发,探求新知氛围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对创设的情境缺乏目的性、有效性的研究,认为只要创设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创设的情境生活味过浓,缺乏学科思想;创设的情境过于冗长、头重脚轻,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诸如此类的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的,这样的设计思想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误读。

    2、情境创设与现代媒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来展示一些生命现象、呈现问题背景资料,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效果颇为显着,尤其在公开课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频率很高,于是在我们教师中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面观点,创设情境一定要用多媒体手段,否则不是一节好课。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寻找图片或视频资料上,投放在制作课件上,课堂上教师放“电影”,当讲解员,学生当观众看“电影”。例如:七年级“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产生热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图片的寻找和动画制作上化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实验)营造问题情境。事实上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许多原理的得出本身就是据于前人的大量实验或者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生物课程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紧密地结合实验、结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亲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原理谈现象,逐渐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理念。上述两节内容教师不妨以萎蔫的浇灌后重新焕发英姿、种子萌发产生热量等具体的生命现象为情境,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体验来构件问题、解决矛盾。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学生讨论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理可论。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教师之所以选择现代媒体来创设情境,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直接呈现性,似乎可以“代替”教师的动手、动嘴,以至于教师对它情有独钟。试想,假如我们的课堂被现代媒体充斥,而把学生的观察、实验等主体性活动搁在一边,非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把握学科特点,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我们生物学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实现,例如实验、角色扮演、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个故事、一首诗等等,而现代媒体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3、情境创设与开放生成

    构建主义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生应该在问题情境的互动中,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构建。所以情境的创设应该是连续的也是动态的,是伴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发生改变的。笔者发现在设计情境时教师主观性很强,带着对教学现实的预计和构想,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安排进入“圈套”、步入“雷区”。事实上,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往往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问题和情境,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按照预期的设想向前推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照教材实验规定的次序和材料来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将碘液滴在鸡蛋清里、花生种子上,有的学生直接将花生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还有学生把碘液滴在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饼干之类的食物上,等等。此时,教师若抓住机会,便能利用这一“意外”,和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即便是一种食物其营养成分也不是单一的,只是占的比例不同。但教师假如只考虑完成预定“计划”而不惜打断学生的学习兴致,竭力阻止,轻易抛弃了开放中动态生成的新情境、新资源,不但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不利于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当然,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有力凭借。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生成的观念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创新的空间,要接纳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学生体验,更要鼓励互动中学生的即兴创造,还要敏锐地捕捉新的矛盾并积极地进行情境的再创设。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原因除了教师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以外,笔者以为教师个人基本功也至关重要。假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材解读分析能力,自然会在备课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恰当地分解到每个环节,有利于有效情境的构思;假如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动态调控能力,那么教师在选择手段时就底气十足、运用课堂动态资源就游刃有余。关于这一点笔者读过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张华老师关于《教育观念转变中的思考》的文章(《生物学通报》2005年第9期),感到张老师分析很透彻也很实在,在此笔者不再就这个问题多加论述。

    总之,我们不能把“创设情境”理解为课改的“时尚或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们要重视正确理论的指导,重视对实践中困惑与问题的反思,重视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物学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国标苏科版教材及教学参考

篇2

关键词:高职;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考核;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57-02

《微生物学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实验操作技能,为此我院设置此课程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约64%,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操作技能考核。“平板分区划线接种”是操作技能考核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学生在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考核“平板分区划线接种”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我院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考核“平板分区划线接种”进行教学反思,旨在改进《微生物学检验》的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学检验的操作技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要求。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和2014级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个班共227名学生,其中男生48人,女生179人。

2.方法: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和第4版的操作标准制定《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1,2],“平板分区划线接种”考核评分标准分为实验用品准备(5分)、实验操作(75分)、实验结果(10分)和综合评价(10分)等4方面,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操作分为实验准备(6分)、取菌(25分)、接种(25分)、灭菌接种环(4分)、培养(10分)、整理(5分)。在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按照评分标准对每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操作考核。

3.数据分析方法数据统计用Excel软件,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

二、结果

我们发现学生在操作考核过程中失分人数百分比超过50%的依次是:平板打开的无菌操作(81.1%),操作后洗手(77.1%),接种环挑取菌量适当(74.4%),接种环的整理(73.6%),操作认真、准确、规范(71.8%),线条整齐、分区划线区域明显(63%),接种时线条均匀整齐(60.8%),检查培养箱温度是否合适(60.8%),接种环灭菌后、取菌前保证无菌(55.1%),取菌后胶塞塞回试管前试管口的烧灼灭菌(50.7%)。

三、讨论

1.存在问题。(1)无菌意识不强。这是学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表现为:平皿开口过大,开口朝上,甚至把平皿盖放在桌面,操作远离酒精灯;操作结束后未洗手,缺乏自我防护意识;胶塞的拿法不对,甚至把胶塞放在桌面;接种环灭菌后未保持在无菌范围;试管口未烧灼灭菌等。(2)操作规范性欠缺,不注意操作细节。表现为:操作前未整理接种环,操作后未收拾整理工作台、物品未放回指定位置,平板放进培养箱时未检查培养箱温度是否合适等。(3)心理素质较差。表现为:部分学生进入考场比较紧张,讲话语无伦次,操作条理性欠缺,操作考核时手发抖以致取菌液取不到一环,划线线条不整齐,分区不明显甚至没有分区,划破培养基,甚至摔破平板或试管等。(4)应变能力欠缺。表现为少数学生在发生意外(如摔破平板或试管等)时不懂该如何处理等。

2.改进措施。基于学生在操作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1)加强无菌操作意识。良好的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技术是合格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3]。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讲透、讲细“消毒灭菌”一节。充分利用已进入课堂的现代信息技术[4],播放微生物检验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录像、微课等影像资料。增加违反无菌操作给检验结果和临床带来不良影响的资料等。细节决定成败,无菌操作也一样,每个细节操作不当就很容易污染物品[5],因此,在实验课堂上教师示教要强调无菌操作要点和易错的细节,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并及时纠正无菌操作错误之处,使学生养成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的习惯。(2)加强操作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加强教师示教的规范性,在示教时教师向学生一步步展示,教师在学生练习时严格把关,规范学生操作动作技巧,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规范、有序的操作进行。同时制作微课等操作视频并在课堂或实验课上播放。(3)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检验学生工作后进行采血等操作时需要面对不同的患者,如果心理素质差会影响工作质量甚至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此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多给予提问和操作机会;多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多练习和相互之间学习,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应考的心理素质。(4)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胜任工作、出色完成工作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检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检验技术工作时会遇到各种同事关系和医患关系,因此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做到能及时发现变化、适应变化,而且还要寻求变化、应对变化[6]。另外,在微生物检验工作会遇到各种突发的生物安全事件,这些都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总会有学生不小心打碎物品,这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偶发事件进行教学。遇到这类事件,教师要立即组织全班学生学习如何快速处理事故。

通过对《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考核“平板分区划线接种”的反思,我们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的核心操作技能,为学生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苏琳,张杰.五步课堂三步课后教学在无菌技术操作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635-638.

[4]汤小军,梁杏梅,陈芳梅,等.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施探讨[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16,3(11):191-192.

[5]刘伟玲.在无菌技术操作考核中中职护生常见问题的教学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3):90-91.

[6]徐晓琴,江玲.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培养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57-58.

Higher Vocational"Microbiology Test" Operation Skills Examination of Teaching Reflection

TANG Xiao-jun1,HUANG Jian-chun2,XIONG Hao1,NONG Sheng-zhou3,CHEN Fang-mei1,ZHU Hua1

(1.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Guangxi Medical College,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

2.Pharmaceutical College,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

3.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

篇3

陆云燕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作为一名生物老师为应变生物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我应更新教育思想、响应教学模式的变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便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要上好一门课程,第一步就是要研究教材,不只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而是要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全部生物教材,这样才能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生物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在教学中,我通常先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章节基础知识,在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专题。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以系统贯穿的方式进行归纳教学,最终让学生走出课本,达到在生活实例中用生物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目的。这样既能让学生从容的应对灵活多变的生物试题,又达到将生物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当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很多的活动,除实验活动外还有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研究教材,了解学情。从整个初中生物教材教学来分析,以及许多生物教师的教学体会和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对人体的物质运输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大好,也是教师较为棘手的教学内容。按课本章节内容进行传输式教学则内容比较抽象零散,而如何最终将这盘散沙贯穿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知识,并达到知识的自我复述,则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和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本章节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从结构上来分析,人体的物质运输这部分内容基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内容之间。而有关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内容也较细,学生较好理解。而有关循环系统的内容,较为抽象,也是本教材的难点。但循环系统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消化系统和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气体交换、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具体表现在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组织细胞,而人体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系统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要求将每一阶段的教学都放到总的教学系统中加以分析。这就是本章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

从重点、难点来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本节内容中的重难点是概述血液循环过程及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这一条目标达不成的话,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就会变得几乎为零。而这部分知识又较为抽象,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不具备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这是教学难点。但是,只要教学设计合理,教学难点应该是不存在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所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年龄相近,认知结构相似,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十分接近,对血液循环知识都比较陌生。但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如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和学习接受新知识能力的差异。为使教学活动对每一个学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析。将这种差异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如根据差异来提出难、中、易不同层次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后进生,提高优生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接下来我在教学策略上做如下调整和改进: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自学课本和观察分析循环系统图。通过观察,学生看着课本都能够自己寻找出物质运输的途径,这是他们在认知上的共同点。

(二)、自我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确定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结果和意义后。我又要求每位同学绘出循环的路线,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我允许他们在绘图时进行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最后让学生进行自己的绘图和知识结构成果展示。尽量多的给他们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出疑问和指出优缺点,教师在一边起到点拨引正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为了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逐渐将抽象知识集体化,系统化。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搜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将血液循环知识形象化、故事话。在进一步学了肺部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血液循环电子模型,让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血液,表述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走过的路径和进行的物质交换,此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我请学生起来自由表述时,有表述细致的也有表述简略的,但只要思路正确,我们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能达到自我表述血液循环路径,认识血液循环的结果和意义,也就攻破了这一章节的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记得在表述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的故事化表述,他说:我是血液,是城堡主人的运输员,在左心室等待命令。当左将发号命令(左心室收缩),动脉瓣打开,我就面红耳(鲜红)赤充满动力(富含氧)的从主动脉涌出,流到组织处毛细管去看望前方战士,当我看到一线战士正在分解有机物为城堡提供能量而累得气喘息息时,我慷慨的把我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了他们,同时扛走了妨碍他们工作的代谢废物。就这样我脸色暗沉(暗红)疲惫不堪(缺氧)的缓慢离开,从上下腔静脉我回到了右心房(完成了体循环)。接着房室瓣打开我到了右心室,右将看我过于劳累,特许我去外休假几日,接到通知我就欣喜若狂的从肺动脉涌出,到达了我理想的度假村(肺),在这里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吸收着氧气,丢去了二氧化碳,在氧气的滋润下我暗沉的肤色恢复了红润。度假即将结束,我的红细胞携带着所能带走的氧气,我又面红耳(鲜红)赤充满动力(富含氧)的从肺静脉回到了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接着房室瓣打开我再次回到了左心室,等待号令,即将开始我下一次使命。这样的故事化表述将抽象、枯燥的血液循环知识变得具体、生动,瞬间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表述同学的知识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肯定。

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四)、习题处理。新的教学评分标准改革,生物学科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低,因此,学校安排的课时量也少。而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均衡理解学习和强化练习也是难题之一。比如,在血液循环这一章节中,为了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在绘图和学生表述过程中就占用了大量时间。而面对大量的习题资料,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如何高效的练习强化也是必须思考和处理的。在这里我的处理原则是: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当然,选择高效有用的习题,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就要求教师课后对资料习题和历年考题做深入的研究,把握精、准度。

(五)、积累教学经验。每位老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总有一些是适合我借鉴和学习的。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才能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积极参加一些学科的培训,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4

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考纲》,采取“细微中见宏大,宏大中有细微”的态度和“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理技巧,但又要能跳出《考纲》,站在《考纲》之上来看“高考”。高考试题=取材+立意,我们只有立足于“取材”和“立意”这两个基本点,做到对知识的“点、线、面、体”全方位的理解和整合。在读题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和训练。对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要进行仔细地研究,明确“考什么”、“怎么考”,通过研究高考试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更能准确把握高考的方向。

二、重基础,缓速度,抓主干,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题目虽然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命题指导思想和命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一直都没有变化,高考题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基础性。对于进入高三的学生,知识增多,难度加大,但仍需放慢教学速度,夯实基础,特别是一轮复习,要帮助学生平稳过渡,逐渐提高,以适应高三的生物学习。对于以前所学知识要更深一层的去理解,刨根问底,使学生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重基础的同时还要突出主干,因为高考不可能面面俱到,还是以主干知识的考查为主。例如:代谢、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实验、选修这六个主干。复习时还应把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分类整理、归纳,可用分枝法、辐射法、图表法等形成知识网络图,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概念图、流程图强化内涵和过程,把每个知识点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复习让学生的复习方向更加明确,复习效果更加显著。

三、精选精练精讲,提高复习效果

高三学生每天的时间紧、题量大,习题的训练要以质取胜。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题海让学生上岸。选题要贴近学生需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要与考试说明的要求相吻合。老师只有做到精选学生才能精练。习题讲解应有针对性,对于出错率较高的题目精讲,可以一题多变,一问多变,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通过练题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培养审题能力、把握解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四、反思纠错

有反思就有提高。学生做题的错误一般都是概念的理解错误,或者概念模糊,这样造成的错误是大量的,而且这些错误如果不去发现,不去真正的搞懂它,你会错很多次,而自己还不知道怎么错的,所以要把概念搞清楚,错了一道题,要知道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思索的过程,才能有所提高。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勤于反思,可以通过摘抄法、标记法、 裁剪法等,把自己平时出错率高的题目、月考中的错题积累在纠错本上,并写好出错的原因以及简单的解析,便于以后查看。这样如果下一次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题目就可以很方便的翻出纠错本查看。如此循环,采用“销号”的方式就可以把自己的错题逐渐消灭。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就能监督自己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加强弱点,从而提高成绩。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高三复习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课堂容量也很大,所以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特别是在二轮复习时。对于要用的课件应先查阅了大量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再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修改后,才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表格,图片,录像等媒体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也节省了课堂写板书的时间。

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的考查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方面。有的题目是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的是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有的要求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依样画葫芦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课本中的所有实验,包括经典实验和学生实验,并应用其中的一些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重复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热点问题。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78-02

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年轻教师的发展过程:“一年适应,三年成手,五年成骨干。”现在我已经工作多年了,回头看看这么多年来的教学历程,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前三年是第一轮教学,教案写的很认真,很多教案后记有教学反思,或是自己的不足之处,或是课堂的精彩之处,或是对学生的要求,记载着当时的心得。再次翻阅它们,又有很多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回顾,现将几点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成功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教学情景,师生共同愉快地进入教学主体内容。那么,如何做到成功的导入呢?

1.1 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或影片,甚至听一段解说等等,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

1.2 通过当地的资源特产导入 。学生对家乡的资源特产都比较熟悉,如果以此来导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了解家乡,关心家乡。比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节时,我以家乡群山植被的历史变迁导入新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地山上的茂密森林在建国前夕曾遭到人们的严重破坏,森林几乎荡然无存,并通过展示图片,激发了学生热爱群山、保护群山的情感。

1.3 以旧拓新,“启发式”导入 。高中生物内容较多,知识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授课时常常采用“启发式”导入。例如,在讲授“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作为桥梁,引出新课内容。这种方式能利用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真正做到有启有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图解见课本),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3.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4.优化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核心是教学主体内容,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首先是做好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讲授法:这是传统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学生只要把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经过整合、贮存到自己的头脑中就可以了。当然不能整节课都采用这种方法,但对一些新知识的教学来说,讲授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用于其他教学活动。

4.2 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或知识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是很常见的方法之一,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3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助于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这种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4 直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用亲身实践或具体事物来激发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教学过程。常见的方法包括演示实验、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这种方法能直观地展示学生周围不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感性认识。

除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比如探究法、学生自学法、观察法、启发法、角色扮演法、调查法等等。一节课中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有些内容可能采用探索式最好,有些采用谈话法最好,而有些可能适于启发式。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比如我在设计《植物组织培养》一节的教学内容时,对于原理部分,第一次讲课时利用了学生自学法和谈话法,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然后通过提问讲解。听课的指导老师建议这一部分直接切入就可以,因为学生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全能性,而且原理部分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不必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看课本,直接用谈话法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就可以。后来我改用了这种教法,果然学生能对答如流,教学效果很好,看来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选择教法。

5.灵活驾驭课堂

“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前要精心备课,而在课堂中能否顺利发挥还要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观察他们是否对讲解的内容感兴趣,是否在认真听讲,听懂的程度如何等等,相应地来调整课堂内容和节奏。当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以适当调节一下课堂气氛,鼓舞学生振奋起来;当观察到学生不太懂的时候,可以用更明了的方法去讲解;当某个学生表现很好时,还可以让全体同学为他鼓掌,这些都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好方法。

有时候学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回答出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先自问一下:是不是问题超出了学生知识的范围?是不是问题过于宽泛?还是问题指向不明确?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比如还是我在讲《植物组织培养》时,让学生从这样一段资料中总结出影响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因素之一:“在快速繁殖植物时,如果我们将一个枝条平均分成三段,结果发现,靠近顶端的那一段枝条的侧芽离体培养时繁殖系数最高,中间的次之,基部的最低。”很多学生回答是生长素的浓度,就是想不到外植体的遗传特征。当时我很着急,事先并没有想到学生答不出来,那怎样引导学生呢?我灵机一动,又问:“是什么造成了生长素浓度的高低呢?”这时学生就能想到是芽体所在的位置了,从而总结出外植体的遗传特征是影响再分化的因素之一。在这里不是直接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也避免了课堂的尴尬。

6.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当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时,首先要自信,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去讲课,也才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当然,自信是要有基础的,一个老师只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自然就会在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自信来。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善于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在讲课时会面向全体学生,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与个别学生的目光接触时还可以告诉学生老师对他的期待、鼓励或信任。

讲课的艺术还突出表现在语言和教态艺术上。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生动、准确规范,富有节奏;善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高低强弱的音调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量和感染力量;还要善于以表情、姿态、手势等作为辅助手段,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如同沐浴春风,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

(上接175页)

(1)可以设置悬念,使“课程悬念化”。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2)“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3)“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便能掌握课本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4 以学生为中心适当整合教材。作为普通中学的高中学生,许多人的基础知识还是不扎实,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欠缺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和习惯,那就是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都是等到要考试才来临时抱佛脚,只能停留在上课的那些模糊印象上,凭感觉考试了。所以,针对这样一些特点,我们作为老师的,就应该在如何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采用一些有效手段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篇6

1.教学反思策略

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笔者有意识地对生物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课后回顾以及学生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分述如下:

1.1 教学理念反思。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为了分数,即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1.2 课堂教学过程反思。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

(3)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

(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1.3 课后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笔者常常从课堂的亮点和败笔两个角度去加以反思。

(1)亮点反思——总结精彩,发扬光大。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经常反思课堂亮点,把亮点进行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把亮点更好地加以运用,以更优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必将提升课堂效率。

(2)失误反思。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达不成预期目标的环节。当出现失误时,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①预设目标是否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②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③教学重点是否突出?④教学手段和形成与内容是否配套?⑤学生为什么没有兴趣?是内容本身还是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偏差?⑥学生是否积极思维?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多积累“病例”,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2.反思效果

2.1 教师方面。

(1)通过理念反思,提升了教学高度,明确了教学方向。通过理念反思,让我们在每上一堂课前明确了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非仅仅掌握知识点。我们在教学中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堂反思,优化了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课堂反思,让我学会了教学设计时如何让学生这个主体在课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3)通过课后反思,积累了教学经验,增强了后续发展潜力。通过教学反思,每个教学设计的优化方案在课后反思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对教学设计的二次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在下一轮教学的后续发展潜力。

2.2 学生方面。

(1)通过理念反思,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密切了师生关系。由于知识的获取过程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有了改观,是学生自己去学,而不是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牵着学生走,老师只是在学生快要跌倒时的搀扶者,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2)通过评价反思,改进了评价策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进评价策略,每个学生都觉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不论优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在这反思性的学习氛围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因而学生的学习更带劲了。

(3)通过教学反思,改进了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理念

New Curriculum f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reflection

Liu Liu

【Abstract】Teaching reflection in the “reflection”, in essence, is a regular teacher, t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various phenomena of inspection, analysis, feedback regulation, so that the who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eaching increasingly optimized for the process. This will undoubtedly promote the teaching behavior of teachers concerned about their depth to carry out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Key words】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philosophy

新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下面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一点心得体会。

1.新的教学理念下,要转变教师角色

生物学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作为新型的生物学教师,一定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生个性发展。而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生物学科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且随着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也被动摇了。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生物学知识,掌握获取生物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生物信息的方法,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上。

教师角色的转变表现在由“主角”变为“配角”,应具备三种先进的教学

理念,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动手学习的权利,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三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即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教师在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在时间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获;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这回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三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2.新的教学理念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程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 反思性教学

一 反思性教学的背景

自从2004 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广东、山东等省份开展以来,近几年逐渐在全国普通高中展开。新课程的实施,尽管对广大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但是如何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教学目标,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很多生物教师还是措手不及,如何去“教”、怎样“教好”呈现出的问题不少。因为教材理念和教材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是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付新课程,致使新课程在实际操作方面走了样。这些做法是受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支配,最终认为新课程改革还不如不改。教师的这种习惯性思维往往以观念的方式沉淀在教师的头脑中,正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

心理学和教育学界对教师日常教学的个人化教学理论称之为教师的“内隐理论”。即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以观念的方式沉淀在教师头脑中,它类似某种教育理论又不具备科学理论的基本规范,但却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教学。内隐理论并非直接受教育理论的启示,而更多是源于教师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的自我解释,只是教师个体的某种行动理论、生活理论或实践理论,内隐理论是粗糙的、零碎的、不确定的,它常使教学呈现不稳定性的冲动。

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使其通过不断反思、调整、提高,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目标,还需要反思性教学。

二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用不同的词汇去表述、理解和诠释与教学有关的反思的含义,表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思性教学内容的指向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批判思维活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更广泛的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思考(即批判水平的反思)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还有的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协作活动,是由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在一起,针对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教学亮点、独特的方法和暴露出的不合理的设计等共同进行回顾,通过分析、研究、探讨,达到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整体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

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教育、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具体地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 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要完成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的突破,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开展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各界形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共识,反思型教师能够学会批判性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满足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探讨教师反思的本质、过程、方法,分析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认清并克服反思行为的障碍,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性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的积极自我审视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实现专业化成长。这正是反思性教学的现实价值所在。

2.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教育的发展,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加强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教学生学会反思,以达到不仅培养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也达到教会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的目的。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得到发展。当然,教师自身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两者是统一的。不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教师个人的成长,反思性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于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反思能促进教师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反思性教学可以丰富我国的教学理论,为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教师教育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有益的补充。

四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反思可以发生在教学实践前,即反思集中于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计划、组织、安排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程度和喜欢程度的思考上;反思还可以发生在教学实践中,即反思集中于实施教学过程,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做出思考、判断,及时调整教学;反思也可以发生在教学实践后,即反思集中于对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思考。反思活动的产生同样应用于生物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于生物反思性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鉴于对平时积累教学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出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1.课前的前瞻性反思

课前的反思包括对生物学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的反思。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其中具体包括:(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改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它特有的能力培养体系和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反思内容带有鲜明的学科特点。

2.课中的监控性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得失、成败都可成为反思的对象。可以反思教学定位、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得与失、成与败的原因、反思教学智慧。因此,一个成功的生物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成熟的过程。

3.课后的批判性反思

课后的批判性反思要注重与课中反思相结合,它是通过教学后记的方式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所进行的反思。要正确看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即便是再成功的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的教训,避免失误的再次发生。比如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繁简合理性、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设计可操作性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对自己的教学的成功之处进行反思,把其作为教学经验加以吸收,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其实很多课堂上的得意之作,都是在课堂上偶现的灵感、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所以教师在课后应及时追思回忆并记载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

五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目的是通过整理本人教学实践中对生物教学反思真实的操作过程,理清自己关于生物反思性教学的思路,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更合理的反思性教学提供支持。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为其他教师进行生物反思性教学提供可供借鉴的地方,迅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以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篇9

【关键词】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 运用

1 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学反思,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2 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回顾、分析和审视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2.1 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有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才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2 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因而,失去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形式多样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言权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平等的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2.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转贴于

3 教学反思的运用

教学反思是教师研究自己如何教,研究学生如何学的一个过程。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一个过程。

3.1 用心体会,发现问题。用心体会,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型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例如,“绿色开花植物双受精过程”一节的教学,有的学生掌握得非常好,但有的学生却认为特别抽象、理解不透。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2 潜心研究,调整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例如,在学习“人体各器官在体内的分布”一节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自身的观点,将人体各器官与自身分裂开来,所以在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自己的身体来学。所以要成功地调整反思,教师不仅要悉心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而且还要悉心揣摩学生的心理价值取向。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案例 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已经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向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这可以反思某一课的教学,也可以反思某一段的教学。本人从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学理念

追求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案例导课

1展示课件PPT:快乐加减法一

忧愁、

顾虑和悲观,

可以使人得病;

积极、

愉快、

坚强的意志

和乐观的精神,

可以战胜疾病,

也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个年轻的母亲,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爱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这个女人得了可怕的风湿热,整日卧病在床,就这样维持了3年,医生说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她的情绪极度低落。有一 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出走,留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甚至一点生活费也没有。但当怀特博士再去看她时,她很坚强地说:“怀特医生,我一定要起床,我还要照顾、护养我的两个孩子。”怀特博士安慰说:“亲爱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尽快康复,可是你的心脏会受不了的。”不顾医生的反对,年轻的母亲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充满着激情和兴奋,下床开始工作了。

此时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学生各抒己见)

师:奇迹出现了,这个坚强的母亲却意外地护养了两个孩子八年,才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什么力量使这个母亲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师: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的勇气,义不容辞的责任,你就是——胜利者;你就是——快乐者。

再引出问题:刚才我们从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该案例,从生理学角度该怎么解释呢?

怀特博士解释:他低估了ACTH这种荷尔蒙产生的生理作用,人类的情绪能刺激垂体,产生ACTH和正常荷尔蒙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还不知道ACTH是什么东西。

引出:ACTH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进入激素知识点。

环节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师问:1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激素有哪些?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引起什么病变?

4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激素之间的关系引出内分泌腺的三个层次:下丘脑——垂体——被管理的某些内分泌腺

环节三:激素的反馈调节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学生自述寒冷刺激时机体所作出的反应;说明激素对机体的调节机制;加深学生对反馈调节的理解。

2结合比较分析;1、比较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时的影响。归纳出:协同作用

结合马拉松赛跑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析血糖浓度的调节。归纳出:拮抗作用

学生分成二小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四:小结

师:再回到怀特博士的病例,请同学们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反馈调节知识对材料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并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永远存在,关键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情看待“她”。其实这一事件让我收获很多,所以我们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三: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张国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Happy everyday!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所以会有两种可能,设计不好学生不感兴趣,设计好可能会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激素的分泌,激素反过来也会调节人的生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尝试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学。我参看了两种生物版本,人教版旧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参照了浙江大学张国清博士著的《快乐加减法》一书的设计风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可发挥其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约翰.辛德勒编著的《情绪是健康的良药》一书中怀特博士的病例创设情景教学,而这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注意调节人的情绪,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这种设计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知识映象,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突破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

2教学过程反思

情景导课环节巧用了两条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导课——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结课环环相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感觉新颖,有些学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记下。课堂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时,他们都竞相各抒己见;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和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讲到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热情高涨,以热情的掌声结束了该课。这说明时下的高中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但由于备课和上课时间有限,这堂课还是未能尽情发挥,它的设计和安排还能更精妙。

3教学效果反思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课堂渗透的形式体现,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学的大胆尝试,所以上完课后,我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书面评估。

如“你对本节课内容的满意程度怎样”

A.不满意 B.一般 C.较满意 D.很满意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较满意人数”,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选择“很满意”项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觉得结合生物知识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怎样”

A.不好 B.一般 C.好 D.很好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选择“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远远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一个学生甚至直接跟我说,“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节课”。因为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课,似乎有点苛刻,但是从另一层面看,现在大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不同名义的心理咨询室,但都形同虚设,真正落到实处的少,进入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同时学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见,谈及“心理”就误认为有问题,所以望而止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其实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置于生物课中更能有理有据地令学生信服,从而实现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身心健康。

如果该课有比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课堂更加精彩。是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与交流,不仅专业基本功扎实,而且要有心理学理论做支撑和不断提高文科素养。老师的收获将是教学的快乐和快乐地教学,生活的快乐和快乐地生活。这堂课我的确做了精心的设计,投入了时间,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传递着快乐。这只是一个起点,前方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求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勒玉乐.反思教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国清.快乐加减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