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反应能力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反应能力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反应能力教案

篇1

(本例在原案例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原案例出处:刘健主编.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8-60):

1.教材内容

(1)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2)接力跑游戏

2.教学对象:高一男生

3.学情分析

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而定,因此,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本课还利用篮球与呼啦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娱乐性的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的难度和趣味性。

4.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与直线运球的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②90%以上的学生明确本目标。

(2)技能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②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

5.教学方法

(1)复习原地运球:①原地运球:蹲、坐、站;②原地高、低姿听信号运球;③原地高、低姿看信号运球。

(2)学习直线运球:①听口令直线运球(注视目标,慢速移动);②看手势直线运球;③直线追逐运球。

二、教案编制技能水平的判断

该案例的编制者基本了解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整个过程和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教案的基本信息较为完整,有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方法等,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前教案编写教学技能,但在整个教案编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主要问题:学情分析思路不清,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等。总之,该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案编制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案例问题分析

1.单元教学课次不明

众所周知,单元教学计划是体育课时计划编制的依据,该课虽然指出“复习篮球原地运球,学习篮球直线运球”,但没有具体说明“复习原地运球”是第几次课;“学习直线运球”虽是第一次课,但共需要几次课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并不明确。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观看体育课教案时,不知该课的起点、重点与课次过程。

2.学情分析不到位

该教案在学情分析中指出“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并没有结合篮球这个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句话属多余。“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这句话并没有具体指出与分析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属于空谈;“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这是教学重难点,不应放在学情分析之中。

3.教学目标表述不够清晰

第一,该教案把“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这个有关体能的目标写入运动技能目标中是不妥的,这说明该教案在格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运动技能目标中的“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表述不够到位。运动技能目标应结合具体的运动技术,说明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有关“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具体技术要点,而该教案只是笼统地表述了整个技术(掌握某某技术),这种现象在很多的教案中也是常见的,这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上;第三,从百分比来看,“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那么还有15%的学生呢,你不是要因材施教吗?你的教学措施呢?课中没有任何体现。第四,情感目标显得空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这节课需要“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吗?需要“想象能力”吗?如果需要,课中有具体的措施吗?这些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这说明在表述情感目标时只是随意地从《体育课程标准》中拿来几个相关的词语,并没有结合篮球运球和接力跑游戏这两个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四、教案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明确单元教学课次

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写明单元教学课次不仅是编写者编制体育课教案的依据,也是为了让观摩者了解教案编写的基础与条件,有助于学术交流与经验探讨。在具体写法上,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内容单元教学的总课时、该课是第几次课。在很多教案中,有的老师为了“简便”,往往只说这是新授课(第一次课),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单元总课时,而且不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单元总课时不同,各课次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各异,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3课时与2课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手段与方法的安排上是不同的,因此,在教案中既要明确单元教学总学时,也要具体说明某课的课次。为了简明起见,可用4-2表示,4代表该教材单元教学总学时,2代表第2次课。

2.明确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

从学理上分析,学情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特点、身体素质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性;学前运动技术基础;班级课堂教学氛围等等。结合该课教案,学情分析的内容应为:第一,该校高一男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应与篮球教学、接力跑内容有关的素质,如弹跳力、灵敏性、速度、反应能力);第二,该班级男生对篮球运球与接力跑教学内容的兴趣情况,如对接力跑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在安排教法时就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该班级男生原地运球的基础(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最了解的,因为是复习内容,上了几次课?学生掌握情况如何?这是体育教师理应熟知的)。

3.进一步规范教学目标的格式与表述

首先,教学目标的编写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方法为依据的“三点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另一种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四点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目前在基层体育教学中,以上两种格式都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若以第一种编写格式,那么应增加一个“体能”目标,这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

其次,要不断提高编写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教学目标在教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说明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案只是一个预设,是一个课前准备,因此,体育老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并不十分重视,流于形式。所幸的是,近年来有关如何较为科学的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不断增多,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与观点。

篇2

本学期,幼教工作要贯彻落实《幼儿园指导纲要》,全面加强质量。依法治教,加大宣传力度,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为主线,把“普三”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受教育率及家长与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推进全乡学前教,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大胆创新的幼教队伍,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开展教案、论文评优活动。加强幼儿园的环境建设。

二、德育安全综治工作

(一)德育工作

总体要求及其内容:

深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强化德育常规管理。认真开展“十要十不要”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教师节”为契机,突出感恩教育;以培训为重点,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环保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生态校园。

主体活动:

1、庆祝建国周年歌咏比赛。

2、环保卫士活动;为家乡的生态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金点子”征集活动;调查家乡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3、环保小卫士,感动校园好孩子评比活动。

4、传统美德故事比赛。

5、设计德育展室。

(二)安全工作

1、深化制度建设

(1)进一步完善15项小学安全工作制度。结合我校安全工作实际,对15项安全工作制度进行逐一落实,使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建立健全具有可操作性的安全责任制,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人。

2、落实安全教育工作

(1)组织开展对校园内可能存在的管制刀具及其他危险物品的清查收缴工作。

(2)学校要严格控制校内大型活动,坚决杜绝发生学生踩踏事件。

(3)加强值班值宿,做好防电、防火、防盗工作,确保校园平安。

(4)班主任老师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做好记录,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集中教育,发现安全问题,及时与相关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以利于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5)认真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月工作。月份拟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主题,制定工作方案,以挂图的形式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6)坚持每月两课时(其中,一课时为安全常识教育,一课时为法律常识教育。),做到有教学计划,有专职教师,有教案,有教材。

3、规范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1)认真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学校每星期对本校教学设施及周边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积极推进隐患整改规范化。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记录在案,及时整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杜绝不报或者瞒报。

(3)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开展校园消防隐患整治行动:消防安全重点检查消防设施、应急照明、指示标志、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落实情况。对于消防灭火器数量不足的情况及时报到安全教育科。

4、完善应急管理工作

全面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类安全工作预案,本学期组织一次应对突发事件演练。使学生提高逃生自救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5、做好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工作

(1)认真做好学生乘车的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做好学生“实名制”乘车工作。

(2)继续做好学生乘车的摸底调查工作。积极主动配合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打击“三无”车辆。

(3)和家长和车主签订《小学生安全乘车协议书》,监督车主履行安全行车义务。

(三)体卫艺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

1、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检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重点为开课率和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情况,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2、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工作,及时、准确地完成测试数据的上报工作,按照要求把测试数据要导入学校卫生管理软件。

3、继续完善大课间活动,改编校操。完善班级体育活动,提高扇子舞质量。

4、军训活动:聘请部队训练学生队列。

5、冬季体育活动(小型活动)

6、积极参加体育教师优秀教案评选和优秀论文的征集活动。

学校卫生工作

1、加强班级卫生,个人卫生的检查,预防工作。

2、麻疹疫苗注射工作,流行传染病预防工作。

3、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4、要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检查工作;积极开展防近、防龋、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做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5、做好入校新生的查验接种证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突发事件检测系统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防止卫生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6、继续做好青少年红十字会工作。

体卫艺工作

1、学校艺术团继续训练,曾加新成员。

2、参加上级组织的艺术活动。

三、教学工作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学;游戏;运用

游戏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伴随着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目前已在体育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过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但是体育训练的重复性、枯燥性,往往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感,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各种活动性游戏,无论是在运动心理学、生理学还是教育学中,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游戏与教材紧密结合

在体育课堂中,应用游戏教学方法,最终目标在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考虑与教材的密切关联,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游戏,促进学生把握教材中的一些动作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另外,体育教学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也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并在游戏中不断巩固、提升。只有当学生对游戏有了深刻体会,才能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完成活动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选择教学游戏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内容、规则、实施等与教材的相结合,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游戏选择的针对性

游戏内容的选择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作用。注重游戏内容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游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辅助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为教学提供基本服务。例如,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技能与体能,因此选择游戏应综合考虑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培养学生参与劳动和生活技能的重要能力,同时游戏的选择主要在于辅助完成某项教育任务,例如,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应选择一些具有限制性的游戏。

三、开展游戏的适时性

为了确保按时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可能造成学生的疲倦感与枯燥感。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适当加入一定数量的游戏内容,让学生通过游戏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训练,保持新鲜感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长跑训练中,改变过去单纯绕跑道练习的情况,而是让学生通过“接力赛跑”“原地闭目跑”“音乐伴奏往返跑”“绕几何图追逐跑”等游戏形式加强练习。通过游戏,学生忘记了疲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体育锻炼。

四、发挥游戏的趣味性

趣味性作为游戏的基本特征,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游戏的生动性、多样性及竞争性来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实现游戏的快乐性、智力性、竞争性因素,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要;(2)注重设计游戏动作的合理性,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也要注意动作的新颖、衔接及象征意义;(3)注重游戏情节与节奏。教学中应克服教学的枯燥性,例如在篮球运球游戏中,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口号进行运球,如哨声、手势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集中了注意力,又可通过游戏开展实战活动,再加上节奏的变化,更利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

五、注重思想教育和安全问题

体育游戏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的重要时机。体育项目自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与道德规范性,这就要求学生以高度责任感、集体意识、认真态度投入到每一个游戏项目中。在游戏中,能培养他们高尚的个人情操与集体荣誉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游戏过程中,规范学生的遵纪守法行为,按照规章制度指导行为,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身体素质及机体能力的有效提高。如果在游戏过程中发生意外,则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尤其在雨天,应尽量避开场地太滑或者凹凸不平的位置;对于游戏涉及的器械,需经过教师亲自检查与验收,确保学生游戏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婷婷,谈体育教学中游戏教育的意义[J],体育师友,2009(4)。

篇4

关键词:逃生;自救;技能教材;研究;编排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49-02

一、缘起

《体育与健康》教材对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安全意识、动作技能与技术、模块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合理的教学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合理、规范的教学体系。

随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一个新的课题出现了――逃生、自救技能的学习与逃生、自救能力的培养。从逃生、自救的技术结构上来审视,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项目与逃生、自救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学生逃生、自救能力的培养列入到体育教学目标与教材中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与任务。

二、分析与研究

生命高于一切,社会对一个人具备逃生、自救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希望学校把此内容列入体育教学、教育中的意愿也十分强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不能站在圈外看热闹,应该在第一时间投入到逃生、自救技能教材的研究与教学中去。近几年,笔者对逃生、自救技能教学实践作了一系列的尝试与研究,积累了逃生、自救技能的一些基本知识,形成了一系列的教法,写成文章与大家共享。

1.逃生、自救技能与安全教育的区别

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体现在预防工作上,学校必须在预防上下足功夫,虽然预见性措施可防止一些意外发生,但有些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去面对。在这些无法避免的意外面前就需要学生具备逃生、自救的技能,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去化险为夷。

2.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体育技能、技术的联系性

从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去分析,跑、跳、攀等技能与逃生、自救有着必然的联系性,逃生、自救中要合理掌握一些跑、跳、攀等技能与技术,而这些技能与技术是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技术之一。

三、逃生、自救技能、技术教材的编排

1.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跑的教材教法

针对遇到动物的攻击与山洪、潮水、落体出现等情况,需要掌握S型、曲线、变速、迂回跑的技术。

课的安排: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案预设时,创造设计上述情况的出现,紧密结合一些实践课内容,也可安排在课的导入(准备部分)、结束部分,编排成游戏。

案例:

(1)山洪爆发:在篮球场,一部分学生站在中线,几位学生从底线拿垫子冲向中线的同学,要求中线同学迅速向两边跑动。

(2)动物攻击:在田径场地,几位同学(速度快的同学)扮演动物的角色,如扮演蛇的角色,只能直线跑动,其他同学在前面进行逃生,两者距离5米(可根据情况而定),发令后,“动物”进行攻击,逃生的人进行S型、曲线、变速、迂回跑动,以求逃生与自救。

目的: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反应能力、急停急起爆发力、判断能力、跑的能力,与逃生、自救相结合。

2.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跳、攀的教材教法

针对掉进陷阱、被水沟隔开的情况,需要掌握攀爬、跳技术。

案例:

(1)掉进陷阱。

器材:平梯或者双杠。

方法:要求力量好的学生先爬上平梯,然后协助力量、身体素质差的同学爬上平梯,可利用体育实践课中掌握的各种攀爬技术进行逃生、自救。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成绩最好,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又锻炼了学生的上肢、腰腹力量等。

(2)受到攻击逃跑时遇到水沟。

器材:大、小垫子。

方法:用一米的垫子两块(距离近)做成水沟,跑动跳(与跳远技术基本一致),要点是在落地的时候要注意缓冲,或者落地时做滚翻动作,重点教学生落地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落地造成的伤害。优秀学生在先,过垫子后帮助其他学生进行落地缓冲。

距离远一点的,用金属撑竿,与撑竿跳技术相似,但要求有远度,要点和重点与前面一样。

目的: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判断能力、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团结互助的品质等,与逃生、自救相结合。

3.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游泳的教材教法

案例:

碰到大水突发被隔离、乘船时落水或者船沉陷。

器材:游泳装备。

方法:利用各种游泳技术,进行逃生、自救。

离岸距离近的,问题不大;离岸距离远的,要求学生注意体力的分配,尤其要学会仰泳,把握好方向,静止在水面上漂移。掌握出现痉挛时处理的方法,救同学时要在侧面进行救助。

采用陆地上练习与游泳池练习相结合,同时图片与理论课结合的方式进行。

目的:锻炼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临危不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等,与逃生、自救相结合。

4.逃生、自救技能、技术与纪律的教育、教法

在生与死之间,人都会失去理智,逃命时乱了分寸,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亡。从一个报道中知悉,某学校一个运动队出去比赛,乘坐的汽车突然起火,由于运动队的队长指挥有方,队员临危不惧,秩序井然,安全脱离危险,没有造成伤害,可见纪律与秩序的重要性。

案例:

楼层起火。

器材:运动场地看台。

方法:迅速逃离现场,进行逃生、自救。

方法与要求:可以利用教学楼,设计楼层起火,要求体育委员、班干部立即进行指挥,女先男后逃离现场,按照交通法规,从右面楼梯迅速下去到安全的地方,留出自己的左面作为救援人员的通道。

体育教师用秒表计算时间,看哪一次速度快。有序指挥下的逃离与没有指挥下的逃离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进行纪律教学。

四、逃生、自救技能、技术教材编排的四点要求(注意点)

1.设计合理的逃生、自救教学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逃生、自救技能学习。

3.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逃生、自救技能学习。

4.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编写逃生、自救教材。

预设要达到的教学、教育效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逃生、自救技能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逃生、自救能力,克服学习的负迁移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学习能力。

五、逃生、自救技能、技术教材的编排研究的基本策略

1.确立研究的教材―成立教材组―制定研究方案―分阶段实施研究―综合研究。

2.理论指导―实际试验―阶段分析―反思改进―总结推广。

3.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实践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本教材编排的实施分阶段进行,预设时间为两年。课题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运用逃生、自救技能知识,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

六、结语

1.逃生、自救技能、技术教材在研究、编排时要注意预设与生成之间出现的不同点,在课后要注重小结与反思,积累经验与教训。

2.过程设计分两步:其一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开课活动,提前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带着研究课题备课,然后开设公开课,课后教师评课;其二是总结研究成果,把从公开课活动中的所学、所得进行整理,上升到理论高度。

篇5

关键词:体育游戏;田径教学;技工院校

一、在田径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积极作用

首先,体育游戏在应用过程之中能够对于学生们起到吸引的作用,在增强田径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起到娱乐与放松的作用,缓和学生们因学习技术知识而疲乏的身心,提升学生们对于田径教学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参与度与教学的认可度[1]。

另外,体育游戏也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针对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相应的设计,能够很好的对学生们的反应能力、活动能力以及爆发性进行锻炼,所以是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竞赛精神、以及运动习惯等。学生们因为游戏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更加接受教学中的体育知识与体育精神,感受到良性的竞争氛围。

同时从学生们成长角度上来看,体育游戏以及体育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刺激大脑皮层的同时,从生理上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作用于技术学习,帮助技工院校的学生学习思考,促进智力发展[2]。

还有在应用体育游戏的过程之中,教师也能够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培养师生情,满足学生们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特点,学生也能够在田径教学体育游戏进行过程之中,相互之间产生友情与集体荣誉感等,这对于整体的院校文化氛围建设以及技工院校和谐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二、在田径教学中加强体育游戏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田径教学中体育游戏应用的理论研究

田径运动几乎包含了所有人的基本活动形式,所以在应用体育游戏前,教师需要加强对于田径运动以及体育游戏的理解,让学生们通过锻炼与学习,实现田径技术的掌握,并且实现全面的教育,实现运动潜能的进一步开发,不是在田径教学中直接应用体育游戏就能够实现学生们的发展要求以及教学要求了,还是需要相对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指导。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明确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际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到技工院校学生们的行为特点与心理年龄,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与游戏布置,重视体育游戏质量的同时,考虑体育游戏与田径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可以加强对于体育游戏分类的实际研究,比如说目前田径教学中所应用的体育游戏大致可以分为不同锻炼类型[3]:爆发力方面、力量方面、耐力方面等,也可以针对田径类教学进行基本活动的分类比如跑步与跳跃,同时游戏也可以是团队类或者个人类等,体育游戏的应用不能够太过拘泥于教案要求,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场地条件、器械条件、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在广泛的体育游戏内容中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游戏,从而促进田径教学的进行。

(二)丰富体育游戏的种类

根据学生们田径教学的训练内容,丰富体育游戏的种类,选择恰当的体育游戏,从而实现训练目的。比如说想要锻炼学生们的耐力与爆发力就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通过定时跑、接力跑以及扇巳足或者多人多足的形式,在团队中去进行耐力的锻炼,正确区分田径运动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实际动作,锻炼学生们的心肺功能,让学生们去进一步实现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遵守规则并且能够提升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还可以设立相对具有趣味性的田径跑步,比如自然地形跑步、马拉松比赛、绕杆跑步、障碍跑步等多种游戏方式[4],通过特殊的游戏形式,学生么能够更好的体验路线与方向的变化,这锻炼了学生们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感受跑步节奏变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田径教学的进行,将理论知识化为实际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获得锻炼与成长。

(三)完善体育游戏的评价方式

体育游戏进行就必定有结果,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体育游戏评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体育游戏应有价值,给予学生更多的体育游戏体验呢?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明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其为一个参考依据,因为学生们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满足标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游戏中取得胜利,首先教师需要提前说明“惩罚措施”,要对比赛的双方进行表扬和鼓励,注重学生们参与过程的表现,要对学生们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有一个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将体育游戏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5],从而实现体育游戏的有效应用,促进学生们的发展及成长。

三、结语

在目前的田径教学之中还存在着不足,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还不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育游戏的重要意义,或是在应用的过程之中,无法正确把握体育游戏的竞赛氛围,本末倒置,没能够起到帮助学生进行田径锻炼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在明确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利用加强田径教学中体育游戏应用的理论研究、丰富体育游戏的种类以及完善体育游戏的评价方式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推动田径教学的发展与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卫军.体育游戏策略在高职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33):67-68.

[2]李双铭.高校田径学中有效运用体育游戏的实践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35-36.

[3]胡志财.山西省煤炭类高职院校田径选项课的现状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运动;损伤

1. 运动损伤的定义及分类

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常见类型包括肌肉拉伤、挫伤、骨折等。其与运动项目、运动环境、运动训练强度、运动技术和装备等有紧密联系。

依据运动损伤的时间分类为:新伤、老伤

依据运动损伤的轻重分类为:轻度损伤、重度损伤。

依据运动损伤的组织分类为:韧带损伤、肌肉损伤、滑囊损伤、键鞘损伤、软骨损伤等[1]。

2. 在课堂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时间段研究

2.1 从体育课堂的组成部分看运动损伤的发生在完整的体育课堂由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组成。每个阶段都有不小的可能性发生运动损伤,经调查研究,将各个阶段运动损伤的发生分析如下:

2.1.1 在准备部分发生运动损伤

调查研究显示,体育课堂中在准备阶段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位居三个组成部分的第二位。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准备活动认识不够,敷衍了事,对老师提出的注意点不够重视,学生认为准备活动的做与不做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首先从自身意识上就为运动损伤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另外,很多学生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急躁冒进,特别是在柔韧性热身时,由于用力过大从而导致韧带拉伤,造成伤病

2.1.2 在基础部分发生运动损伤

体育课堂的学习主要是在基本部分中进行并完成的,这也是运动损伤大多出现在基本部分的主要原因之一。课堂教育的基本部分由前中后三个阶段组成,造成运动损伤的概率也因此存在不同差异。特别是学习处于初级或者是处于普及化阶段时,在这两个阶段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不熟练,技术动作的掌握离自动化阶段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些学生自以为己经熟练的掌握了此项技术,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对于力度的要求上[2],从而忽略了技术动作的要领,致使因动作变形而造成运动损伤。

2.1.3 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

在结束部分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不高,但是往往也有学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意外受伤。很多学生由于在课堂教学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致体力下降,在要下课的时间段内,总想去完成或再去学习一个技术动作,结果导致受伤。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体力透支,老师在结束部分带领学生做放松练习时,造成肌肉拉伤或者软组织挫伤。

3.中学体育课堂中预防运动损伤的研究

3.1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对于体育教师预防运动损伤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是十分重要的,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准备活动是体育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刺激体内各个内脏器官的运转[3],提高人体、机体神经的兴奋程度,从而为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3.2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能的训练由一般性体能训练和针对性体能训练组成,两者要充分兼顾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良好的体能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反之,不佳的体能就容易在学习与训练时导致运动损伤。体能是所有身体练习所需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手段,加强学生身体的全面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在应对刺激时的反应能力。

3.3 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

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在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上应注意把体能要求强、技术难度大的项目放在课的前半段即学生的各项能力处于巅峰的时段进行教学。在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时[4],为了防止身体局部运动负荷过重而导致运动损伤,应尽量避免将主要用力部位相同的项目安排在同一节体育课堂或同一教学板块中。

3.4 规范运动场地、器材的使用

中学的场地以及器材大多存在失修或是缺失的问题。由于使用频率过高,很多学校的场地与器材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相应的就会存在一些或轻或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引发运动损伤的重要要素。因此,要减少由于场地器材的不规范使用或是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运动损伤,应该进一步规范学校场地器材的使用,对此学校应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投入,注重加强场地与器材的管理。(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教育局督导室)

参考文献

[1]刁辉雄,中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体育师友,2001(1)

[2]汤展飞,邹锦毁.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中国科技信息,2007,6.

篇7

如果让安全教育走入死胡同,那么,我们的安全教育又有何意义呢?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到底将何去何从呢?首先我们要找准幼儿安全教育步入的误区,然后要对症下药,才能使幼儿的安全教育出得了实效。

一、当前幼儿安全教育的误区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都渗透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之中,然而,有些幼儿园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能让安全教育更加方便,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之一:取消活动保安全

现在许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孩子安全,很少让孩子玩一些户外的大型玩具,如海洋球池,攀登架等。有些幼儿园出于无奈取消了一切容易发生事故的教学活动,如参观、春、秋游时也最多带孩子到公园来回走一趟,在谈话课中让学生对于春色秋景的感知也只能在课堂遐想。更严重的是在体育活动课上,有些幼儿园都取消了器械项目如跑步等活动。老师们都提心吊胆,万一某孩子不小心跑摔倒,万一……孩子出了事咋办?那么干脆就将体育课上有关于此类的活动取消,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误区之二:降低标准求安全

美工课上本该让幼儿用剪刀胶水剪剪贴贴,可现在是只贴不剪,原因是怕幼儿用剪刀危险;体育课上一些稍有危险或对抗性的活动、游戏也被一些所谓安全可靠的运动项目代替了。

误区之三:限制范围为安全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上一些游乐场所蛮横的把幼儿的活动范围限制得死死的,有的幼儿园规定,幼儿只准在室内活动,有的家庭则规定孩子的活动范围为家中某一小块区域。步入上述误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消极的安全观,误以为千安全万安全坐着不动最安全。

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幼儿是安全了,然而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下去,幼儿会由不能参加某些活动发展到不敢参加某些活动,以至于逐渐变得不想参加任何活动。这样的安全完全是以幼儿的视野狭窄、无实践经验、好奇心淡化、创造力、想象力逐渐被抹杀为代价的。更另人不安的是,由于幼儿缺少必要的锻炼,当身处不安全的境地时,往往会手足无措,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因此我们应辨证地处理好保护与安全教育问题,在提高认识加强防范的同时,切不可因噎废食。

那么我们要如何使孩子即快乐又安全地学习着,活动着呢?笔者觉得:

第一、以安全的环境为基础

安全的环境是活动中保障安全的前提条件。安全的环境包括安全的场地环境和安全的人为氛围。而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孩子意外事故多发区。因此,我们尽可能地对不安全因素提前做好防范,预测及时排除,就会自然地把伤害率减到最低。

那怎么样创建安全的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呢?在幼儿园中,我们让幼儿游戏的操场要消除安全隐患,可以在园内铺设的塑胶场地,这样不但美观而且安全,而且保护身体,即使摔倒也比较不容易受伤。其实如果有柔软的草坪,那是孩子们天然的运动场,那是我们非常期盼的一种环境。

第二、日常安全教育为主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根据《纲要》精神,我们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结合幼儿在园的日常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本园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幼儿的安全意识。笔者结合本园的实际活动,说说日常活动中的安全教育。

(一)环境模拟法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就幼儿时期常会发生的一些不安全现象进行剖析,可模拟“预想”出种种不安全现象,让幼儿根据所学的安全防护知识,拓宽思路,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观点和处理的办法,对于正确的处理意见予以表扬和肯定,对于不正确的表达或是不完整的答案,可循循善诱让幼儿感悟一番,并开展讨论,让孩子们从中“取长补短”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如此,必将收到良好效果。

(二)趣味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幼儿园充分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自救技能训练。

(三)随机教育法

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安全教育的好时机,如晨检、午餐、散步等。幼儿教师、保育员等都应成为安全教育员,时时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也不失为安全教育的好方法。

第三、适当锻炼活动为提高

我们知道每个人在潜意识当中,机体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反应。如孩子在摔倒时,会不由自主地双手撑地,以保护头部不会撞伤。所以适当的锻炼,能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使他们不至于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手足无措,导致更加不敢活动。

第四、正确对待安全为发展

幼儿的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一些安全意识的产生或是安全知识的获得,往往是伴随着孩子们的哭泣声从“实践”中而来,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不摔跤的,“在摔倒的时候,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一句老话,孩子在摔倒时,除了教育幼儿要勇敢,培养坚强的品质外,还可以教育别的幼儿如何去关心同伴,当老师在处理幼儿伤口时,幼儿从中也学到一些基本的救助常识,并感受到老师和同伴对他的关心,随之也增进了师生间、同伴间的感情。

为了孩子能真正的健康成长,希望我们幼儿园能创设更好的场地环境,让幼儿有安全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能尽情地跑、尽情地跳;希望我们的老师时刻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幼儿的自我安全意识。培养新一代创新的人才,为了孩子的终身教育,请不要走进安全的误区。

参考文献:

篇8

高静 杨红 河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3205。

摘要:本文以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网络、电话访谈,等方式,总结分析了他们在海外的文化传播能力现

状,及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得到的帮助。

关键词: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胜任力;问题;帮助

一、前言

中国教育部于2006 年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计

划”,从国外招募志愿者在当地从事汉语教学。这是中国国家汉

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

缓解各国对汉语教师的紧缺状况而实施的一项计划。

新时期的汉语国际推广一改单一地将外国人“请进来”的模

式,而是主动的让汉语教学“走出去”。

我国于2004 年开始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目前已选派25000

多名教师和志愿者,这些教师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34 个国家。

这一举措成为提升文化传播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这些教师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不仅担任着汉语教学任务还肩负

着文化传播的重任。传播能力又叫人际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

森定义其为:“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

二、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能力分析

汉语教师海外中国文化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外语语

言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跨文

化融合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针对以上能力,本课题组向往届及

现任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发放问卷50 份,回收有效问卷47 份。

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外语语言能力:指外语学习和应用的能力,能应对日常生

活、教学及社会交往中发生的外语言交际,表达自己的思想。

受访者中91.5%是专职英语教师,其中大学英语教师占到

46.8%。因此,他们在语言上有很大优势,能够比较自如地应对

日常生活、授课及社交活动。在思想表达方面基本没有障碍。

2.表达交流能力:指善于利用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进行沟

通和交流,实现更好的合作。

由于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为专职教师,在国内都具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出国之前都受过正规的训练和培训,同时经受过严格的

筛选及选拔。因此大家在沟通合作方面都很有自信。仅有8.5%受

访对象表示在语言表达方面欠缺,这影响到沟通及合作。

3.跨文化沟通能力:即能够与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跟自己不

同的学生、家长和同事有效沟通,解决问题。

40.4%的受访者,认为在与家长、同事沟通的有效性方面仍

有所欠缺。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导致的。89.4%的受访教师能够

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及同事沟通,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

校表现。78.7%的受访教师能够向校方反应自己在授课中遇到的

问题及需要得到的帮助。

4.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顺利而有效地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

境,能在异域环境下自我生存、维持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承受

孤独、寂寞、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

59.6%的受访教师表示在教学及生活中,由于孤身一人,身

处他乡,感到孤独、工作压力大。97.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心

理承受能足以克服这一切。能够在压力之下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及

生活环境,并能够通过不同方式为自己有效减压,快乐地工作。

5.跨文化融合能力:就是能对他种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了解

学习者国家的文化,融合双方教育价值理念和教育学知识。

93.6%的受访教师表示希望了解美国文化,因此在完成授课

任务的前提下,主动观摩美国本土教师授课,向他们学习教学方

法及教学理念。同时尝试运用到中国语言及文化的教学中。

6.自我调控能力:是对工作中的挫折及自己的行为有较强的

自我调控的能力,善于调整心态。97.8%的受访教师表示,在工

作及生活中遇到挫折之后,能够迅速调整心态,通过体育运动或

与国内家人沟通等方式,摆脱心理上的不安及沮丧。

由以上问卷统计结果可见,绝大多数受访教师有较强的文化

传播能力,能够积极地调整适应新环境,遇到困境时能够放平心

态。善于接受他国文化,并能够融合双方的价值观念,用英语与

学生、家长及同事进行沟通。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点,有

很大一部分受访教师认为两国的文化差异影响了有效沟通,因此

汉语教师对当地文化的学习及了解十分重要,应该更积极地与当

地居民与美国同事沟通,更多地走入他们的家庭,多参与他们的

各种文化风俗活动。

三、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题组通过网络、电话、亲自拜访等形式,走访了数十位

历任及现任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谈谈在文

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归纳如下:

1.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兴趣,让他们愿意并接纳

中国文化。

2.在文化传播“度”的把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些教

师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由于没能把握好度的问题,使得一

些学生及家长提出了抗议,认为教师在对美国孩子灌输中国思

想,这使得教师的中文教学及文化传播受阻。同时,产生了很多

负面影响。

3.如何能够更好地在当地社区开展中国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力。

4.如何更好地在学区甚至整个州,更好地延续中国文化推广。

由于大多数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任期为一年,这就意味着,一年

之后会有另一位继任志愿者开展这项工作,如何能够更好地衔接

及延续之前的工作,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中希望得到的帮助

很多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一些帮助:

1.在汉语教材中设置更多的中国文化内容,将文化与语言学

习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希望教材能更贴近美国学生,照顾到美国

孩子的兴趣点。

2.希望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帮助及支持。在文化推广中,发动

更多的当地华人、华侨,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而扩大影响力。

3.希望汉办能够提供更多前任志愿者的工作笔记及教案,以

便推广工作的有效延续而不是重复。

4.希望能够进一步强化出国前的培训,多给教师一些案例分

析,使教师多一点心理准备,这样在国外面对突发状况时才能更

沉着、冷静。

参考文献:

[1]王静.《汉语国际教师胜任力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年11月.

篇9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了判断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检验标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认真对待学生,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否默契,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展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有效性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应该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确价值的过程。有效教学主张老师树立教学目标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运动技能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体育课堂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体育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从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传统教学的缺点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以传授技术为主的指导思想仍在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仍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感情、意志、心理、生活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师生间很少有互动。

传统体育教学技术性内容过多,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需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和自然脱节,不利于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和环保意识的形成;不注重联系学生的身心特点,缺乏自由选择的余地,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太少,一直都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体现。

(三)体育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始终都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没有形成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不利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从而导致体育课的气氛不够热烈,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师生间缺少团队的凝聚力,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就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三、制约体育有效教学的因素

判断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要看学生是否有能力的提高、技能的增长,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进步大,说明课堂有效性很高;反之,有效性很低,甚至没有。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制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教师如果在备课的时候忽视了对上课时间的考虑,而把教学目标制定得非常细致和具体,就会使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的限制无法完成。给学生安排过重的负担是与新课标的思想背道而驰的,因此要适度给学生放松一下。

(二)忽视了运动技能的教学。

在很多中学里,体育课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玩耍,教师只是负责监管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事实上,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是整节课的灵魂与精髓,应该贯穿在整个体育课堂中。如果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那么就会阻碍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也不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关注技能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后所获得的愉悦心情。

(三)片面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少体育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一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片面强调兴趣而不重视自身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出现了学生自由玩耍的局面。这样的体育教学虽然受到某些学生的喜欢,可是没有完成任何教学目标,就属于无效课堂。

(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少体育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只是一味追求学生的好评,不重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更不要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了。为了让学生高兴,体育教师允许学生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时间长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教学内容基本为零,课堂有效性成为空谈。

(五)忽视了方法设计。

也有不少体育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也很注意实施,可是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他们把体育教学目的简单地理解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要领。

四、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种种存在的教学现状,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改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

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倾向。

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追求学生的运动成绩。也就是谁跳得高、跑得快、掷得远就是好的,而忽略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真正目标——健康第一。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培养,使学生的能自我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体育成绩的卓越。

2.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体育教学当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而不是看做一种目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3.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做学生的“搭档”、“朋友”充分的融入学生当中,利用各种方法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精心的备好课。

备好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认真学习专家的专题讲座。专家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从备课的意义、备课的理念谈到了具体的备课方法,指出教师要树立终生备课的思想,要更加注重隐性备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丰富自身内涵,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要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3.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反之,师生关系僵化、抵触、紧张、对立,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学生不买你的账,不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一切都是枉然。教师只有和蔼可亲、宽容豁达,学生才有可能生动活泼起来。

(四)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

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器材设备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要给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体能、技能、心理特征的场地和器材设备,对那些正规的竞技项目的器材设备、场地的大小与硬度、器材的大小与重量、设备的规格等进行教学改造,或创造一些新的器材设备,并通过改变规则、动作要求与组合等,增加学生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参与运动的乐趣。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共同自制一些体育器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筹划,全面设计好场地、器材。场地、器材的布局要新颖、美观。

(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

要想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要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完成体育教学,就必须把握住学生个性、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了解学生兴趣的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放矢,因材施教。

初中阶段,初中生在小学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地分化,也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他们对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选择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运动量大,竟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项目。女生则更爱好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

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之后,才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教师要注意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借助于教学工具。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示范动作要领,还要用适合学生的语言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

2.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要激发学生学会表达自,对体育的看法,敢于和善于提问。教师要做好教案的设计工作,依据学生的具体知识和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特别要掌握好教学设计的难易程度和手段,不断提出和处理各种问题。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较低的起点进行多方位的设计,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式和途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启迪,这样学生才会有林林总总的想法和创意;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的萌芽才能有机会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3.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对其安排难度过大或者过小的教学内容,否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特征的鲜活个体,学生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一定要照顾到所有学生,使其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4.增强对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

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动作要领的教授。体育教学中的动作要领是在体育运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体育研究者总结出来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指导性非常强。因此体育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动作要领准确表达给学生,学生在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就会更熟练、更准确地完成各项体育动作。

5.整合体育方法和设计。

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运用了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增强求知欲。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过程中,思维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看表面现象,还需留意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意识。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诸多教学情境、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思维。

6.内容新颖与形式多样化。

从实践看,体育教学中,速度、耐力、力量和灵敏性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技能的巩固,都在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练习中获得的,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若不注意教法的灵活性、动性、样性和内容新颖性,总是死板的去教、去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力求全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发展个性和对体育诸多项目的爱好,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增强体育锻炼的实践,促进他们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活动量的大小、学生情绪的反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力求避免重复、烦琐、单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各种体育练习,从而达到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1.采用比赛教学。

中学生多争强好胜,一听说进行比赛就跃跃欲试,所以可以运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努力克服“教师示范、讲解”的单一模式。直观教学非常重要,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光盘等音像资料,加强直观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练习中,提倡好帮差活动,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进步将会很快,可以多请学生作示范或表演,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和展示创造力与表现力。教学内容的竞技化、教学方法的成人化以及教学组织的程序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2.采用教学形式游戏化。

游戏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此,可借助游戏的形式,把一些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寓练于趣”,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做下肢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搞多人都能参加的立定跳远接力和用单双脚跳前进的划龙舟等。

3.采用“激励”教学方式。

激励教学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效。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的动作非常好,我很喜欢”,“大家来看张三同学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是成功的”等语言进行激励。同时对他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非言语性动作奖励将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前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服务于新课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一、从听觉入手,培养多声部概念

合唱是多声部、多层次的声音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合唱意识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多声部概念。

1.借助钢琴,进行听觉训练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听觉训练应从听辨音区开始。教师在高音区弹奏旋律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头,中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肚子,低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轻轻跺脚或走起来。当学生能准确地做出反应后就可以加大训练难度,进行两个音区的听辨练习。如教师同时弹奏高、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头;教师同时弹奏中、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肚子;教师同时弹奏高、中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原地一只手轻轻拍头,一只手轻轻拍肚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听辨不同的音区及“双音区”了。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训练的方式要多样化。音区听辨可以是一个学生做,也可以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例如: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音区,听到教师弹奏哪个音区,相应的组员做出反应;还可以扮演不同的动物,如用大象、小兔子、小鸟等形象来表示不同音区。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觉得有趣,同时帮助他们在不同音区中寻找自己所在的团队,培养分声部意识。

2.借助音响资料,培养多声部听觉

合唱教学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建立多声部概念。我认为,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多声部听觉,这样有利于今后的合唱学习。

首先,教师要精心挑选音响资料作为补充教材供学生聆听,中外优秀合唱团的CD、重唱与重奏作品、巴赫的复调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对器乐类作品的欣赏最好是结合视频进行,例如聆听圣-桑的作品《天鹅》,学生通过画面可以看到竖琴和大提琴两种乐器,再配合聆听音乐,便能更鲜明地感受到两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如果没有视频,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能听到大提琴演奏的主旋律。当然音乐是听觉艺术,这种方法在低年级适用,但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听觉训练的进一步升华,就无须再配合视频欣赏了。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欣赏课教案,对于一些作品,可引导学生关注器乐曲中声部、乐器的配置,通过一些活动来帮助体验不同的声部旋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小象》和《调皮的小闹钟》这两首欣赏曲,其共同点是都用固定音型伴奏:《小象》是一首爵士风格的乐曲,一开始的前奏就由固定音型 连续演奏四次之后由弦乐奏出小象蹒跚前行的主题;《调皮的小闹钟》也是在乐曲的一开始由双响筒敲出切分音表现小闹钟。这两个一开始出现的节奏都贯穿乐曲始终。教学中教师可在聆听《小象》前先采用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前奏的节奏以及音高;聆听《调皮的小闹钟》前教师先用双响筒按照音乐中的节奏敲击,学生听节奏绕圈走,熟悉固定音型,在学生熟悉了固定音型之后再完整聆听全曲,这样,他们在听觉上就有了多声部的体验。

二、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概念

节奏合奏是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概念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切忌枯燥的操练,培养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在情境中进行节奏合奏训练

由于儿童都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所以他们很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因此将节奏合奏合理地融入情境中,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理发师》一课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练习:

训练时先分声部进行练习,然后采取从一个声部开始逐渐叠加声部的方式,直至学生能很好地进行节奏合奏。

在聆听第二册器乐曲《铁匠波尔卡》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图形谱,分别扮演大师傅手里拿着大锤、小师傅手里拿着小锤打铁的情景:

第一乐段第22小节开始(从前奏算起):

从第二乐段第17小节开始:

第三乐段与第一乐段相同,结束句为:

上述两个例子,学生是在一个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训练的,角色之间相互聆听、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便可较为轻松愉悦地逐步建立起多声部的听觉概念。

2.运用联觉效应,有助于学生节奏合奏的准确性

在节奏合奏中经常会出现互相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情况,使节奏合奏到最后变成了读着不一样的象声词,而节奏却是一样的“齐奏”了。运用联觉效应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练扫除节奏的场景中,我设计了两种节奏:

在训练时,我给两种节奏分别加入两种动作配合练习,教师夸张地拿着扫把大幅度地从左扫到右,嘴巴发出“唰、唰”的声音,请学生模仿。而擦桌子的节奏则指导学生边在桌子上擦,边从嘴巴发出“嚓、嚓、嚓、嚓”的声音。由于动作幅度大小不一,由动觉影响声觉,发出的声音长短自然也不一样,凭借联觉效应就可准确地完成节奏合奏。

3.进行节奏卡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声部的独立性

在学生学习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后,就可以进行节奏卡农训练。节奏卡农训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声部间的独立性,不被互相干扰。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卡农训练时首先要注意节奏的排列应疏密结合,也就是说一小节密集,一小节宽松。如: XXXX │X X│XX XX │X- 这样的排列可降低卡农的难度,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和反应,提高准确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而且应在学生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比如让学生先拍,教师错后一小节进入,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卡农。在学生明白这一形式后,教师与学生互换,教师先拍,学生后拍,最后将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节奏卡农练习。

三、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

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按照教材中的安排,从三年级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合唱教学。教材中对于合唱的编排十分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二声部轮唱开始到伴唱式、复调式最后到柱式,逐渐加大合唱的难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遵循这个规律,活用教材,在低年级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在学生有了分声部意识和多声部听觉之后,尤其是在学生能熟练掌握节奏卡农这一技巧时,就可以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训练了。

1.轮唱,打开合唱的大门

与节奏卡农一样,轮唱训练要在学生十分熟悉歌曲的情况下进行,并尽可能地创设一种情景。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两只小象》,在学生能很好地唱熟歌曲后,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两只小象,教师手上拿着两只小象,一只在前面走,另一只在一小节后跟进来。这样学生只要跟着他们扮演的那只小象唱,按照歌谱来唱,第一只小象在倒数第二小节反复一次,就能顺利地完成轮唱。再如一年级下册歌曲《拍皮球》,教师为学生创设体育课拍皮球比赛的场景,学生分成两组围成两个圆圈,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轮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本组的声音抱团,降低其他声部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歌曲都可以进行轮唱,教师选择歌曲时要注意第一和第二声部的和声配置是否合适,如果一首歌曲进行轮唱时有太多不和谐音程,就不适合进行轮唱练习。

2.为歌曲旋律编配二声部伴唱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材中的歌曲,为其编配固定音型的二声部进行合唱训练。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小雨沙沙》:

歌曲唱熟后,进行分角色表演:从第九小节开始,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种子和小雨,配合律动表演进行教学,二声部效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再如一年级下册歌曲《火车开啦》。在学生演唱准确、熟练之后,我加入了汽笛的声音:

挑选音准较好的学生来担任火车头,组员当车厢,在教室里进行歌表演,由组长唱表现汽笛声的声部,组员唱原歌曲。

对低年级进行合唱训练,一定要注意情景性,这样既能使学生感觉有趣,又能降低合唱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