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

篇1

一、抓好开学的第一个新篇章――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课:适应学校环境的教育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在进入这个学校以来,我任多年初一年级组长,现在是分管初一学生的政教工作的一员,所以,我对初一的学生特别关注。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上来,转换了一个新的环境,由亲人常在身边照顾和管教变为第一次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了:要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水、打饭、整理内务等;学校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大部分的同学也是新的,一切的感觉都是新的。面对这样的新生活,有的学生好奇,也有的苦闷,有些甚至彷徨。我校有一个习惯,就是初一学生在没开始正式上课之前进行新生适应新学校的训练,而我就在学生进校的第一个晚上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学校的布局、学校的一些日常生活要求、安全和卫生以及其它的一些注意事项等的教育。此外,我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第一时间去到学生的宿舍指导学生怎么样整理内务,然后就去到食堂指导学生怎么样排队打早餐等,这样使学生早点了解学校和生活规律,解除了对学校的陌生感,更容易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也让他们尽快地、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刚好在去年我当班主任的班级里刚好就有一个新生何某,到上课时间了,他还没进教室,后来过了约20分钟左右,他才慢腾腾地来到教室门口:“报告”,我点头示意他进来。下课后,我就找他了解情况,他满脸通红而且在流着眼泪对我说:“老师,我还没吃饭,也没洗澡”。我说“没事,现在我带你去我宿舍吃饭吧,下自修你就去我那里洗澡就行了,不用担心”。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从另一个县的乡镇中学转回来,父母离了婚而且各有各的家庭,他是寄养在一个亲戚的家里长大的,没有父母的教养,没有亲情,没有同学,很胆小怕事,不敢去食堂打饭、打水,在学校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中等,接受能力较强,但入到我们学校后,有一种害怕感,其实是缺乏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当晚我就找来一位同学做为他在学校里的向导,带他去打饭、打水等,这样,我很快就从这个同学的脸上看到他的笑容。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居班上的前列,当学习委员。

二、开展帮助初一的学生树立和培养自我意识的活动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人通过实践活动、社会的交往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能主动地协调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所以,我认为初一学生首先要注意自我意识的培养,如果不注意自我意识的培养,学生很容易会走岔路,教育也会走入误区。

三、初一学生心理协调能力的培养

初一学生还有一个心理协调能力的问题,中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但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加油站。我们教师只能给他们加上最好的油,好让他们日后腾飞。初一学生的心理协调问题,体现在对环境的改变,班级的不同,同学的变换,教师的新面孔,课程的陌生,身体上的变化等等。来到新的学校,视野开阔了,上面说的问题也来了;如果处理不好,学生的成绩会迅速下降。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教育。 新学期来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很好地、很快地认识新学校和新老师,给他们以信任感和安全感;让他们明白,这学校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学校,老师是他们的好老师,能让他们在这里很好地学习,可以让他们顺利升上高一级的学校。做到这一点,很多学生就容易把心理协调好。其次,就要解除对新增加的课程的恐惧。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是在初中才开设外语课,而大多数学生最怕的就是它。还有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也很陌生,如何学好它们,学生心中可没有底。所以他们面对这些新课程,既高兴又害怕。对于他们的一些好奇的询问,老师应该讲究方法去回答。但关键的是让他们消除害怕心理,引导他们把求索兴趣,放到追求学问上去。做到这样,那大多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就会消除。另外,要注意学生的一种放松心理。因为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复习是很紧张的。一部分的学生会有一种放松的愿望:管它,反正还有三年呢,放松一下吧。结果是不言而喻。成绩下降啦,上课开小差啦,拉帮结派啦,甚至逃学啦,打群架啦等等。多么可怕的后果。

篇2

[关键词]语文素质利剑用“心”

语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培养,更需要用“心”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矛盾,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理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对培养其语文素质与能力更具魅力。那么,怎样用“心”教育,提高语文素质呢?下面是我多年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

一、用“心”感悟,培养语感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品质与能力。而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文章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诸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等文章时,结合当今社会的某些实例,让学生从他们自身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进而使学生感悟出作品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语感。由此可见,借助语文教材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载体,语文教师通过“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和“范进中举发疯”、“胡屠夫以打治疯”等情景感悟,提升语感。

二、用“心”模仿,提高写作能力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通过情景感悟,心灵模仿,感知语文阅读中的文学素材,写作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写作素材,积蓄写作灵感,积累写作能力。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寻找语文素材。例如学习鲁迅的《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应环境、改变自我、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教育;进行尊重师长、知恩报恩的教育;进行全面正确评价他人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选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或名著片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选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我很重要》可以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教育他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从中反向获得在情景中阅读,在感悟中阅读,在自身品质与作品人物品质的比较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2.在作文写作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俗话说“文如其人”,不错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故事情景,人物感悟,心灵述说等环节活动,获得作文素材,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看,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讲故事,心中的偶像等活动,了解学生所想,与心灵对话,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1)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尊重自我,防止早恋》、《上网的利与弊》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首先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进行口述故事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思考过、关注过,这类问题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如何健康成长、如何取得成功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活动课时,让学生仔细观赏“5.12”地震动人情景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故事分享,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而且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迅速进入了写作天地,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了高质量的600字以上的作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灵感,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写作能力,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用“心”行动,增强语文素质

(1)重视心理素质和语文素质的有机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积极、乐观等心理素质,加强认知、加工、提炼与升发整合,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文章的品味,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

(2)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用“心”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捷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健康的书报,摘记优美词句,积累知识;或者广开视听,让学生多接触广播、电视,了解国际国内事,丰富感性经验。还可以通过语文知识抢答赛,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等学生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培养健康的心理。比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中,我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有力的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既健康心理,又达到了增强语文素质的特效。

篇3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体现语文的心理关怀

语文是各学科之母,其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教学方向,关系着学生甚至是整个国民的素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人文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能够发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其普遍存在着焦虑、厌学等等心理问题。此时作为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理应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语文教学中体现心理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在要求教师不仅仅找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人格发展的潜能。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关怀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教学效率的好坏是师生之间共同作用的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及情感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适度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及学习氛围的构建。应创设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若想成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就要在师生之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互动。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身段,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平等互信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语文教师只有真正的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需求,进而挖掘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授课过程中逐渐的渗透对其进行教育开导。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起到榜样作用,真正的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自身的行动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存在着诸多的复杂性,因而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面临的是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难题。语文教师应以高度的热情、耐心;富有朝气及运动精神的进取型人格,进而感染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成长。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内容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收纳了诸多优秀的文章,文章内容丰富,蕴含着诸多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的内容。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精心选择的,教材以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以极具教育内涵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及思想境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讲授小学四年级《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课程的重心置于引领学生感悟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的品质方面。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青年人专注看鱼、画鱼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画面的呈现,捕捉文章的细节,深刻感受文章内容及饱含的感情,使学生对青年由心底深处萌发出对青年的崇敬赞美之情。青年这种勤奋专注的品质以及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善于情境创设深刻感悟教材内涵

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但故事性不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透彻的对教材聂荣进行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感悟教材的内涵,以及人物的情感。更易于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感受,使自身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联系中有篇文章《浪花与礁石》,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浪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低于骄傲自大盲目讽刺他人的坏习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看哪一组能够将文章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邀请几名同学做评委,评委要根据表演的生动程度,人物动作、神态等进行评分,评委必须秉持公正的态度,打分要给出合理的理由。这样语文教学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角色表演他们对浪花及礁石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三、结语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从而更加健康的成长。

作者:刘晓儒 单位:宁夏西吉县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慧颖.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27).

篇4

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篇5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依托特定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辅导形式。它被公认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正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

我校参加了贵阳市教科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贵阳实验区子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研究。作为实验校,学校以课题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为重点,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得其法

对于多数实验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非常陌生的。理论缺乏是课题研究起步阶段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做到有始有终,理论学习是起步的关键。为此,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引领课题研究。如邀请了贵阳实验区课题负责人雷颖善老师对我校实验教师进行开题培训;选派数十名骨干教师听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专家申继亮教授的“心理教育与教师素质”专题讲座;利用暑假组织实验教师在教科所听取中央教科所心理学博士张彩云的“如何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特点、操作、评价”等讲座。暑假,我校又组织部,分实验教师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听取了华东师大特聘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教授及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范亦铮老师的主题报告“走过春夏秋冬――教师职业生涯心理”,培训结束后老师们还与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一线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交流、沟通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互动、专题讨论和参观考察中,实验教师初步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校班团队会的区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环节有了初步的认知,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效果的新理念。不少实验教师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当即表示很想回学校一试身手,上一节这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有效探索活动课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力学笃行

实验教师集体学习吴增强老师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拟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要点的二级评价体系,并由学校的两名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冯建波、张家静老师率先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研讨课。教师通过观课一议课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了全新的感悟,实验教师开始上“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

学校将全体实验教师分组,分为四人或五人一组,首先上“一课多上多研”翻版课。第一轮结束后问题很多,尤其是教师容易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课,不清楚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区别;还有教师生搬硬套别人的课,设定的主题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又组织实验教师研讨,反思自己上的课,讨论下一步如何改进,由此开展了第二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

由于时间冲突,我们根据教学地点把实验教师分成中北和瑞北两个校区,按校区分小组上课,互相听课、评课。改进后的活动课要求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活动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的需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主题,从而找到最适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的活动目标和贴近学生生活、立意新、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第二轮“一课一人上,多人研”研究课由此拉开序幕。通过“学习一研究一实践一反思一总结”螺旋上升的循环研究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方案得到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师们通过集体探讨得出了如下一些心得体会: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否成功,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关键,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中要倡导体验式学习,倡导活动化、生活化,倡导学生学习与分享。第二轮实践结束后,教师感言收获颇丰,提高很大。我们的教师做到了力学笃行,这些研究实践对他们的蜕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三省吾身

参加实验区的抽签,接受“评好课”检查。“评好课”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反思学校的研究过程。活动以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实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中不做旁观者、教练员,积极做探索者、研究者,整体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尽管以点带面的抽查不能代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貌,但我们对专家的意见仍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针对部分教师出现的问题,学校通过教师座谈,广泛征求意见,重新修订了管理方案,加强了对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参与程度、积极性、效果等方面的学术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教师在“一课多上多研”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多次反省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我们破茧而出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完美蜕变

为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情况、形成性评价体系及“一课多上多研”情况进行总结,我校组织全校实验教师举行了课题研究现场报告会,要求每一位教师制作课件,回顾和陈述自己的研究历程,重点讲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做法、感悟及团队给予自己的帮助,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研究团队在“学习、实践、交流、反思”中不断成长。事实证明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从最初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茫然、青涩发展到了现在的深人理解、运用自如。其间采用的“一人一课多上多研”“多人同课异构”均是值得推广的实践研究方法;配合课题研究开展的“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评比活动则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评好课”等途径和手段使课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实效性、研究性、本土性,使每一位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到提升。我们付出并快乐地收获着!我们在得其法,力学笃行,三省吾身之后完美地蜕变了!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系列心理活动等。很多高校还每年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活动或心理健康节、心理文化节活动等,引入了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赏析、团体心理辅导等,各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而且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对象定位太狭窄。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不恰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上,过于突出了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心理咨询模式。而实际上,这不管是从教育的公平上看,还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特点上看都是不合理的。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正常的心理状态。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旨归。(2)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很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对“边缘学生”的关心和照顾缺乏,如贫困生、女生、非学生干部等。另外,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别,根据学生性质因材施教,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较好效果。(3)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地方高校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真正重视,存在专职心理工作人员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现象。(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化。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展预防性心理教育,如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二是矫治型心理教育,如对学生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事实上,发展性教育的对象更为广泛,因为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人格特征、充分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对于这些不足,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在2009年11月份召开的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上指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两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成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教育;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转换为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要真正实现这种转换,需要转变指导思想,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入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内涵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欧洲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主要为了训练水兵的生存能力,后来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训练、生存训练扩大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1995年拓展训练经由香港传入大陆,目前福建、上海、广东等地的户外拓展发展极快,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早在几年前都已建立专业的拓展训练基地。很多城市已经将此训练的理念灌输到各个行业管理培训体系中。目前这种先进的训练方式主要流行于企业管理及销售团队等,在学校尚未被广泛应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以拓展游戏、拓展项目、预设情景等形式开展,注重参与者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用心体验,真诚感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在心理、精神层面也能够得到升华。素质拓展训练中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把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与传统的知识技能培训所使用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同,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训练,是对人的思想、意志、品质、能力、体力的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将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拓展训练能激发个人潜能,有助于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这种训练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新形式。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将素质拓展训练应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心理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掘大学生的潜能。

(一)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可以对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人际交往、爱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可以很好地完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运用素质拓展训练促进新生适应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新生需要面临很多的新任务,包括环境适应、人际适应、目标定位、社会角色定位等,这些都是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需要面对极大的心理挑战。任何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好都会对大学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素质拓展训练注重过程体验,通过游戏项目,让新生参与到团队中来,并从团队的互动中体验到人际沟通、信任、支持、感悟的力量,从而促进新生之间彼此很快就可以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形成团队。此外,素质拓展训练对于提高新班集体的凝聚力,改善新班集体的人际氛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素质拓展训练应当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三)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非专业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就业岗位需要不同的非专业素质。例如,人际关系能力是管理人员的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自信、灵活、主动和情绪控制能力等个人特质是客服人员重要的胜任力特征;自主创新是优秀软件开发人才必须具备的特质,等等。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就业方向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与大学生的就业相匹配的非专业素质。

(四)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

素质拓展训练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主题内容的训练。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可以构建一个适合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体系。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和人际沟通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统筹协调、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主题训练,以及针对大四学生的面试技巧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C].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成果汇编,2009:4-10.

[2]张明霞,李颖杰.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3):234-235.

[3]唐新华.素质拓展训练在工程应用型本科学生逆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27):160-162.

[4]陈沛娥.浅议户外素质拓展大一新生心理矛盾的调适[J].中南论坛,2009(1):6-7.

[5]钟向阳.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素质训练手册[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6]桑志芹,邓旭阳主编.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篇7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我们的教学中要选用适当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感觉自主、自由,体会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得到成长、健康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不管是上课还是课后与学生交流都是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例如识字教学,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总会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想和你们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然后,我请学生上台找字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认读。让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学会识字。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课堂上,教师一句亲切的语言、一个轻轻的抚摸,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肯定自己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教师要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让他们拥有自信。在没有笑脸的老师面前,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中免不了会有批评,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奥平等地、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我们的批评变成关心和爱护。

二、选择适合的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健康的心理影响。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一年级《司马光》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为什么司马光没有慌,而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再角色扮演课本剧。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不慌张的司马光,有的扮演慌张的小朋友,有的扮演掉进缸的孩子,学生通过不同的扮演体验当时每个人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多思考,从容不迫。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遇困难多考、不慌张的意识,养成多谋善断的意志品格,在生活中有助于他们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捕捉课堂中的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当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如我在一次语文教学活动中,我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看哪一列火车开的最快。前两列开的很顺,可是最后一列一个学生答错了,火车停了,这时其他同学都开始责备他,还有嘲笑声,这个同学默默的低下了头。于是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教育:一是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嘲笑别人,二是我们都是一个团体,要互相帮助,而不是责备他人。三是答错问题不要紧,只要善于思考都是好孩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四、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在语文实践中,也藏着许许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悦纳自己 人生观 坚韧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05-01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同时也让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心理危机所带来的痛苦。这样的问题对于正处于人生独特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尤为紧要,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些情感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这个期间的青少年学生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激烈性、父母的过高要求、自身愿望的难以实现……对此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在备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例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里面的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通过写作者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和鼓励下,走出了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最终成功脱离危险,从悬崖上爬了下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外,可加入情感体验,让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灰心,要敢于迈出第一步,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取得好成绩。

二、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朗读与综合性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悦纳自己是健康心理的标志之一,但不少人不会悦纳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有的人嫌自己长得丑,嫌自己家里穷,父母的职业不光彩;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如人,比别人笨等。从而产生焦虑、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朗读和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二)在阅读与品读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生就能感悟到话中理、言外意、文中情,体会出文章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例如《白兔和月亮》,语言精美,寓意深远。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中语言,适时指导点拨,让学生明白得失之道,再以一个反思体验――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引发深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取舍观和审美观,以豁达、平和的态度面对巨大的财富,从而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目标。另外,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门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落实、深化,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愉快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M].现代出版社,2001.7.

[2]认识初中教育[J].教育参考.2005-5.

篇9

【关键词】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

一、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方面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自身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课程定位不准确;偏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较少地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的实效。

2. 教学内容方面

因为学时数较少,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在课堂上深入展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都是大班型上课,相较于小班型,难于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3. 教学方法方面

理论课教学仍较多运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教学的方法单一;受大班型教学的限制,师生互动难;大班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形式需要优化创新。

4. 教学手段方面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其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实用性需要加强;另外多数高校只是利用网络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但通过网络为教学服务,建立网络教学网站的任务,目前还没有完成。

5. 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规定:高等学校要按照本通知要求,“主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32-36学时。”但多数高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执行的教学时数达不到相关文件规定;

(2)课程缺少连贯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就结束了,但一个学生在校时间共有6~8个学期,其他几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空白,这样不利于学生连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3)授课班型大,给课堂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超过150人的大班型课堂上,由于教师的监控能力有限,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却无法一一纠正;而且,大班型教学的教室空间大,干扰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信息损失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听课质量难以保证。

二、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应实现五个转变

(一)教学理念应实从现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心理成长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是一样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导向性,而是更强调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体悟,从而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情意行的恰当模式。

(二)教学内容应实现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转变

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选择与大学生成长、成材密切相关的内容,注重解决学生当下最困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教学方法应实现从注重单纯讲授到注重学生体验和实践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突出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答法、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法、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四)教学手段应实现从注重课堂教学到注重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让教学网站同步教学,将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或者没有时间完成的任务通过教学网站来完成,发挥课堂教学不能起到的作用。

(五)教学管理应实现课程设置从阶段性到连贯性的转变

按照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满足文件规定的学时要求,并将这些学时分布在学生整个在校的各个学期,从而使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的心理困惑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

三、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

(一)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准确定位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转变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误解,端正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在助人、自助的实践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完善自我、和谐身心、健全人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保证

1. 从课程设置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

根据科生在校时间长短,将总学时数平均分配在各个学期,然后根据学期不同,学生心理需求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授课计划,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方案,这样既解决了课程连贯性的问题,也让在不同时期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从课堂上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老师的及时辅导。

2. 从课堂管理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

在大班型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强课堂管理:

一是将学生班级划块就坐法:学生按照老师划定的班级区域就坐,这样老师可以了解各班级的听课状况,班级间也可以互相了解监督听课情况;

二是随堂上交作业法:课堂随机写对本节课的认识,下课上交,即可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也可达到掌握学生出席率的作用;

三是对加强师生互动的设想。我们不妨可以借鉴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在解决“大班型”教学问题上,利用电子表决系统(Digital Voting Systems, DVS)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的经验,这样,课堂上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呼应,让实践课对理论课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

(四)采用科学教学方法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应突出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答法、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法、角色扮演、心理电影赏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应用网络的热爱和使用频率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相关资料上传到网上,上传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指导性材料,包括视频小片、心理小测试、心理拓展阅读、心理行为训练活动指导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后仍可以对课上没有消化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通过网络平台,老师还可以回答一些学生不愿意当面询问的问题,以解决学生内心困惑,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凌冰,姜文学:电子表决系统在大班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英国萨里大学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9.1.

[2] 徐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初探,成功(教育版),2009.5.

[3] 薛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兼谈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课题:

本文为辽宁科技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教学改革项目: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改革建议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2012SZZX08。

篇10

“自主·导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教师选用有效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主体自主地挖掘发展资源,自主地确定发展目标,自主地计划发展行动,自主地激发发展动力,自觉地采取发展行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

一、坚持“自主·导学”实施原则

第一,对象的全体性和个别性。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过程都应是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对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和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重个别而放弃全体。它要求教师要有“同感性的理解”“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等一般性操作原则,设身处地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见。

第二,学生的主体性。

在活动目标的确立、设计及实施中均可由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生摆在活动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时,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是内容选择的出发点。在内容上,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心理上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讨论。

第三,形式的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纯知识传授课型,而是将知识融于活动中,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学生在活动中,能不断接收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要考虑如何作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伴随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在情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自主意识将提高,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心理健康课堂特别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现教材,它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助合作。提供一种“生活态”“生活场”,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第四,过程的体验性。

课堂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及过程体验,以学生情感的激发、起伏、变化、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的共鸣,以及共感技术的运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深入交流的心理环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创设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第五,结果的生成性。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师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进行“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师生、生生在多向交流中,体味着双方的思想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地生成与发展,智慧也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体验、新的感受和新的智慧。

二、创设“自主·导学”课堂氛围

人类有一种天性,就是在压力、危机、指责、焦虑面前产生一系列防卫机制,自动出现诸如否认、抑郁、沮丧、负罪感等不良情绪,其“扳机点”(触发点)就是在权威和权力面前的紧张与焦虑。在团体中则出现“组织防卫”,表现为心口不一、强词夺理、归罪于外、相互指责、转移话题、离心离德等,使团体智慧和团体凝聚力大打折扣,而建立相互信任、安全、自由、积极向上的氛围,开展有效的团体对话,可以大大消除焦虑,从而将班级成员的自我防卫机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讨论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

学生的活动一旦失控,就会出现混乱局面,甚至出现各种不恰当的行为。教师不是在看管学生、控制行为和维持秩序,而是在引领学生心灵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之初,可组织每个学习小组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深度的团体内部对话,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愿景,分享大家的希望和共同期盼的未来,从乐观和正面的角度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可能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感受到振奋、鼓舞、惊奇,懂得用心参与、尊重、倾听、主动、分享等意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促使课堂组织“活而不乱”是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的法宝之一。

其次,优化学生的课堂生存环境。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心理教师自己也要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的回答、发言不责怪,不呵斥,让每一位发言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坐下,对因各种原因而表述不清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有受尊重的感受,也有尊重别人的意识。

最后,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过分活跃,出现学生“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话题,表述自己的意见的现象,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遇到并且较难处理的两难问题。教师可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来预防或减少课堂活动中的不良行为的干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掘出班级中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潜力,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忽视手段、巧用提示、重视身教、正确处理消极结果、建立奖励体系、给予社会性强化等策略。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通过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安全、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三、提高“自主·导学”学习共同体的效能

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每组应设立一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让小组成员围绕中心问题讨论并推选出小组代表轮流发言。教师将代表的表现计入小组分。每位学生也可对规定以外的话题进行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并将其表现计入个人分,教师作好标记。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性格比较内向、行为有些退缩的学生,并及时对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情况进行记录。鼓励学生表达和展示,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积极给予学生反馈。

四、优化“自主·导学”结构流程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智能得以开发和人格得以塑造为宗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基于以上理念,笔者拟定课堂有以下几个环节:“感知—分享—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践行”。

1.感知(情境创设)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形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和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形成的心理场中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2.分享(小组交流)

教师创设相互信任、关心、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氛围,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教师以朋友的角色参与讨论,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

3.感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帮助其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有意义得多。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随着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4.拓展践行

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和探究,而且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结束环节可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或在结束时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如,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鼓励学生将所了解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生活中,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