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1

1. 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2. 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

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3.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4.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的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5.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5.1 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

5.2 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篇2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 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 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 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 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 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 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 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 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 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 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 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 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 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 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 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对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的能力,同样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亦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现状

(1)存在读图障碍问题。对高中阶段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我们发现,七成学生存在读图障碍问题,同时分别有四成的学生认为识别地理图表中示意图、区域定位图等有较大难度。另外,还有八成的学生透漏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地图。导致读图障碍产生的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当前教育体制的一些影响,因为最终的应试分数才是决定学生最终命运的关卡。因此,地理教学本身就被看做“副科”,在学校中学生与教师都没有给予主科同样的重视。这导致地理教学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充分认识。

(2)重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被弱化。我们都清楚,形象思维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在高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教师习惯于把一些成型的抽象结论与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马上理解,由此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产生畏惧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都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很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形象思维开始,来源于偶然的直觉。因此,我们要重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亦是至关重要。

(3)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未得到充分重视。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地理图像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是读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图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深层信息的获取能力,这两个能力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学生表象积累的质量越高、数量越多,思维能力越强,获取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在很多时候,教师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构成、能力目标、能力层次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侧重学生感知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以文代图”“以教代学”。

二、高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策略

(1)重视学生的地图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判读各种地图,对于地图中相关的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并给予解决的能力,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这方面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地图知识,以及敏锐的读图能力,善于归纳总结生活中常遇见的地理规律。

(2)读图能力的培养步骤。①展图。在地理课堂中,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者教师直接绘画在黑板上,将其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中国领土和人口课上,我们首先给学生介绍不同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省份,并要求学生在地图中找寻它们的位置,分析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如气候、人口。 ②说图。通过挂图或者版图这样的教学工具,进行图例说明。例如:讲解“大洲和大洋”课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东西半球图”,引导学生自己去看图,找到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然后给学生指明哪部分是东半球哪部分是西半球,再提问学生:东西半球有哪几大洲,大洲毗邻哪些大洋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看到大洲与大洋之间的关系。③绘图。当接触了一段时间地图之后,学生大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画一些地图图形,让存于学生头脑中的图形、图像更加深刻,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会逐步增强,信心变得更加十足。

(3)把握常见图形的记忆方法。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不只是通过死记硬背,以及图海等学习战术来实现。要注重摸索地图内部的关系,重视不同类型的地图的读图方法。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法得当,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读图能力。地理课上,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区域图、示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究其本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其本质进行学习。

(4)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地图中蕴涵着丰富的地图信息,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对地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例如:学习世界人口分布课例,首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发现,人口密集的区域分别在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地区。随后教师提问:这些地区人口为什么如此稠密呢?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学生独立探讨,各抒己见,并进行总结:这些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这些地区大部分是近海的平原地区,适合耕种,更适合人的生存、发展。因此,其人口密集程度较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可以说,读图能力培养是地理学科中教育的精髓,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成绩。

参考文献:

[1]刘金玲.中学地理课堂有效用图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读图能力

引言

图像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气候图、等高线图等。相对于单纯文字描述的地理知识,图像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地理和其他学科存在的主要差别。运用好地理图像,将会极大的促进地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好地理图像,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意义

地理图像在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理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图是主要工具之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最终运用所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知识是抽象的,而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运用地理图像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空间感,在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同时巩固和理解已经学会的知识。如果抛开图像开展地理教学,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一些学生虽然会读图,但是缺少发散性思维,不知道根据已经学会的图去推断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或者对所得信息进行有效归纳。传统教学并不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一些复杂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即使教师详细讲解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遇到生疏的地理图像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极大的影响了做题的正确率。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2.高中地理读图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中并没有开展有效的读图教学。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地图,学完后不知道如何读图等,都是当前高中地理读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理轻文

很多高中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认为地理和语数英等不同,是一门并不重要的“副科”,不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自然也就不重视培养自己的读图能力。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做题过程中,都不知道运用地理图像去解决问题,而是单纯依靠理解问题和抽象思考来解决地理问题,做题正确率不高,地理读图教学也很难发展。

2.2教师不重视读图教学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对读图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不清,开展读图教学太过强调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图教学过于“模式化”。

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3.1看图

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率。目前高中生在读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基本的地理知识、不了解地图中的注记和图例、分析和理解地图缺乏全局思维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排除看图障碍。例如在一幅等高线图中,左下角和中央分别有山顶和湖泊,让学生根据图像判定下面几个选项:a.湖泊为咸水湖b.地势四周低中间高c.湖泊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断裂下陷d.水系为放射状分布。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左下角的山顶,等高线数值会随着向山顶迁移而增加,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2)注意看图顺序。看图顺序正确才能保证读图的正确率,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读图,例如在分析洋流图时,看图顺序一般是热带―副热带―极地―副极地,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图像情况灵活变化,例如在分析山脉图时,可以根据方位看图,也可以根据山脉走向看图;(3)注意整体看图。图像中的点、线、面都是包含在整体环境中的,因此在看图时要注意整体性,例如在分析铁路分布图时,就要注意沿线河流、工业基地等,根据整体了解周围事物,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2分析

掌握了看图的方法后,就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根据图像总结归纳出相关的地理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但是要注意的是重视理解图的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时,学生虽然能够记住它们的分布情况,但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不甚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理解和运用基本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图像中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地理知识,研究地理知识的变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如果对亚洲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有充分理解,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形成的原因;(2)构建知识网。实际上就是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有些初中地理知识就能够用于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地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可以举出初中地理中喜马拉雅山的“地形雨”等例子,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结束语

综上,新课改对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掌握了这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地理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宝国.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初探[J].甘肃教育.2014.(18):117

[2]李孝敬.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理图像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4.(95):9

篇5

[关键词]地理知识 地理观念 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就有把“提高学生素质”列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一条原则。因而中学地理教学应当有目的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素质训练。本文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1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曾说过,“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1.1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中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

1.2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对立,要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1.3人口观念需要正确的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熏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1.4评估与预测观念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1.5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既满足当地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他人满足其自身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代内公平和代问公平四个方面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为适应社会发展,地理教学中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加强竞争观念、国家与民族观念、劳动观念、效率观念和科学观念等的教育,努力使学生建立健全的现代观念。

2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2.1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片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2.2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现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2.3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3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3.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现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探究性;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68-01

一、“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是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必须由师生双方共优化教学过程 ,尤其是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从心理上适应学习过程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师生合作、生生互动的融洽的多边活动过程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真正形成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创造的探究式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1)重要感。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以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论,能放开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也和他人一样的有地位、一样的能发挥重要的作用;(2)成就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性感结合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习的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性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佳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3)内需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希望获取知识,希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内在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获取知识,并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尽可能的各种条件,以学生的这种内需感得到充分的满足。

2、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学时不要作太多的铺垫,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寻找关于地理问题的切入点。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令特征、认知规律和认知的实际层次,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自然地迁移到新的知识情境当中去。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适合发挥他们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3、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1)营造爱的氛围;(2)营造民主的氛围;(3)营造兴趣氛围;(4)营造成功的氛围。

4、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从教学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评价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有多大,还应该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会出现答错问题的现象,在这时,教师要进行耐心的鼓励、引导、点拨,而不是训斥、否定和惩罚。运用前者,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态度诚恳,由此会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会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运用后者,就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关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不仅是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凝聚师生感情的需要。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1、情感参与。(1)以知育情:情感认知与大脑活动是密切关联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大脑对知识的注意力;(2)以趣激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调节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注意趣昧性;(3)以境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激动感人的情境能够唤起人的激情,使人快速地进入状态,所以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要认真选择那些能够唤起学生激情的背景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2、行为参与。(1)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的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足够的观察机会。应对学生的观察在方法上给与必要的指导;(2)操作: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如在地图上指认地形、河流、山地、城市、交通线等。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一动手,自己亲自操作,有利于他们在操作中思考问题并掌握方法;(3)讨论: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自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开放型的学习方法。为了提高讨论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目时要力求准确具体,要有针对性,尽可能的避免海阔天空,不着边际;(4)评价:根据现代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3、思维参与。思维活动虽然是在学生的大脑中悄悄进行的,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外显的形式表露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说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给学生说的机会,使学生敢说、爱说、会说,在说话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增长才智。

(三)建立人际互动的学习机制

1、合作学习。(1)资源共享,知识互补;(2)体验交流,统筹运作;(3)自主为本,合作协作。

篇7

[关键词]中学生 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学科都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健全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以为:

一、 创设真切的地理情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而且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并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世界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内容时,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平大西洋,印度北冰洋”的歌诀传授,既简单又好记,重点也得到深化理解,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谚语来讲述气温的日变化,则可增强学生的记忆。这些趣味语言的运用,对地理课堂教学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 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像春风雨露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每一个课堂提问中,只要学生举手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举手时,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增添一份自信与参与的兴趣。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往往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特别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所以说,浓厚的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坚定的信念是胜利的保证,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利用的越来越广,并随着家庭条件的日益富裕,家庭电脑的普及,因特网与校园网的并轨,更为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条件。要搞好地理多媒体教学,当务之急是制作出更加精美,更加有趣的地理教学软件。多媒体的现代功能,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有“学”,有“思”、有“乐”,有理想、思维的启迪,也有知识的传播,品德的熏陶,更有美的享受。

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地球运动的条件:方便的看到①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②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③黄赤交角为零等用语言不好表达的现象。这样,可让学生在联想、分析和发现这些假设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使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转贴于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综合创造力

学生参与小制作或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生动活泼、自觉积极,富有创造性,有助于较好的解决课堂上难于克服的困难。

从学生的年龄、认识特点来看,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好胜心、自我表现欲强,他们不愿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因此,参与小制作或社会实践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因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思维受到启迪,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信息量。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观察、联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五、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状况和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状况和现象的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鼓励创见。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本人认为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能培养呢?我认为有下列几点。

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是我们地理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兴趣往往成为学生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发生浓厚兴趣,就会去观察、思索、想像、分析比较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发展和提高学生智能。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观察力的重点。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鲜明而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地理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类。前者是指天象、天气、地形、地质、河流、植被等事象的观察。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像,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思维方法去获取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核心。地理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上,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在讲述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亚欧大陆两侧纬度相当的欧洲和中国,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气候特征,而中国的东部是季风性气候,为什么?”要善于通过启发学生敢于、勇于、乐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对于大量的没有亲历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根据图像显示和语言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构造出形象,这是感知的结果,也是思维的起点。对于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要进行加工改造,构造出新的形象,进而展开形象思维。

知识的积累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基础,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是扩大知识领域的必要条件。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智能不断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作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策略。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变知识教育为能力教育。这充分体现教育与时代的统一性,因此,教师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国家的重任,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改进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以迎合时代的脚步。

参考文献:

篇9

一、从课文插图入手,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常发现一些教师教学时,不注重读图、析图,有的甚至不析不读,学生读书时,总是跳过插图,只读文字,有的学生就算是读了,也是在表面上读或者只是读图的色彩,根本没有真正读出图的内涵。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学生读图,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来获得知识,通过读图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读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七年级就开始进行读图能力的培养,一般先从最简单的图像读起。比如,在“学会看地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画出本班教室的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出示本校的平面图,让学生读出自己班教学楼的位置,这样从最简单的图像来引导学生读图,激发他们的读图兴趣和欲望。平时出示教学挂图,然后提出与图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仔细读图,从图中捕捉回答问题的信息。对回答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回答问题还存在问题或有差距的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我还会提醒他们怎样进一步去读图,去获取有效的信息。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形成读图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且全面的读图、用图及制图的重要本领。如,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首先分析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再把教材中学生难懂的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的结构示意图放大到屏幕上。教师把海洋经历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演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观察地壳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学生会发现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孕育着新的大洋;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的年轻海洋;狭长的年轻海洋继续扩大,形成大洋;大洋继续扩大,古老的洋底形成深沟;与深沟相邻的大陆板块发生断裂,岩浆上涌,又形成多火山的山脉等。从而归纳出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比较活跃。这样的分步骤读图分析、推导,能够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教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不愿读图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读图,所以教给学生读图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最快捷的方法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如“中国行政区图”,教师先出示地图,然后再提问:中国有多少个行政区?我们怎样才能在行政区图上找出并记住各行政区的位置?教师利用“中国行政区图”的轮廓特征和黄河、长江流向及流域把各行政区串联起来。教师示范时注意抓好下面三点:①条理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②语言精练直白,让学生感受到读图轻松有趣。③多给学生创造练习机会,如按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顺序提出问题。

四、充分利用教材的图像、图表,培养读图、说图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将课文内容与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海洋与陆地”教学中,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图像,但我还是让学生认真去读。又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也必须让学生认真去解读。经常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中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机会说图,通过说图,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说图,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在说图的过程中不能只说结果,要有相应的过程。

五、指导学生分析图像,学会绘制简单的地图,提高读图能力

篇10

一、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

二、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

三、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

3、加强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课堂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提问来调动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进取,将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报纸、书籍、杂志、网络等对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整理信息的能力。

4、充分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能力,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图和教材中地理图表,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它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以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过程实质上不仅是将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

5、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材料来源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想像、产生许多独特的新思想。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冷静地考虑问题,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的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换言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应有的主动性、质疑性、独创性、自信心、洞察力、想像力等个性心理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设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