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振兴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振兴规划

篇1

    一、着力推进全面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

    二、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着力推进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硬保障

    文章不仅为我们企业方指明的方向和道路,更将对乡村旅游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环境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创新举措,增添动能的直接工作指导下,湖北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针对乡村旅游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有以下建议,请区委区政府给予考虑: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农业景观(非传统景区)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合理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满足乡村振兴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规划和建设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府强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乡村开发建设。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鼓励乡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创建有活力和特色的乡村社区

一、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阶段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设优美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要优先将学校、医院、图书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纳入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及能源供给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工作要求。在加强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要与之并头齐驱,加强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倡导农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加强乡村民主法制教育、国民伦理道德建设。

    第二阶段是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综合推进的转变,乡村规划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不断完善乡村互联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产品销售、人才培训、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等提供服务,全面普及农业信息化。

    第三阶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政府扶持功能,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目标一致。明确了农民为乡村建设主体,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措施,发挥农民积极性,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注重可持续的规划管理

    乡村规划设计中,要围绕“生态”和“以人为本”两个中心,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旦得到批准,就必须按规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同时也要重视规划的综合性、超前性、科学性和务实性。

    规划要注重夷陵区地方特色,保护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乡村差异性,避免特色消失,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在规划建设同时,要加强保护管理,在基础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研究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引发污染问题,影响生态环境。

三、注重社区优质服务

    乡村规划和建设必须要有长效管理,通过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乡村老龄化问题等举措,解决居民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农业,完善社区支持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模式,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旅游业繁荣,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积极倡导,在政策、资金、制度等各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1、对农业项目发放政策性贷款;

2、成立乡村发展中心,建立财政资助体系保障乡村的发展;

3、重视财政资金项目的审核,将乡村公共设施、乡村住宅房屋、乡村休闲设施等三大类纳入“乡村发展财政资助计划”,以促进乡村社区快速发展。

4、制定和推广关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性鼓励政策,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就地发展农村产业配套项目、支持外出人员回原籍居住创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等

5、重视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让居民参与到乡村管理,护乡村生态环境。

五、注重发展乡村旅游业

篇2

一、发展水利开发与乡村旅游的优势

乡村旅游实则是低碳经济下,借助生态资源的优势,重温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产业方式,是一种非资源消耗性产业,是朝阳产业。说到生态资源,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由水资源还延伸出湿地、灌区、桥梁景观,以及水利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在顺应自然、科学合理开发后,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水利旅游也有多重意义,其一,亲水是一种传统。探究人类文明史,人们是逐水而居,依水发展绵延生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写下无数咏水诗篇,他们寄情山水,托水寓义,以山水抒发多种情怀,可以说水利资源旅游自古有之,现在推广只是它的延续和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水利。一座大桥、一座大坝的兴建,无不讲述着当时的经济发展、执政理念、工程施工水平,是一个水利工程发展史,游客的实地观看,可以强烈感受到浩大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其三,游憩功能。水是流动的,水是包容的,有水涵养,动植物和谐相处,一派田园风光。人们到了这里,身心得到舒缓,疲惫、焦虑、压力抛之脑后,这些地方既是天然氧吧,也是疗养胜地。其四,带动相关产业。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衍生出休闲、美食体验、冲浪、沙地城堡、踏浪滑沙等多种行业,既可以完善产业链、调整水产业结构,又能增加乡村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其五,抓好保护工作。开发水利资源,离不开保护这个词,要高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围绕水生态修复、水源区保护、水工程维护,抓好水资源管理和运营。在此过程中,结合防洪、河道疏浚、生态修复、资源整治等工作,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涵养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数字传媒技术助力水利旅游经济

数字传媒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及声光电等技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及图形等媒体信息,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变成能管理、可感知和能交互的技术。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微信、微博,利用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视频、小程序,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一张图片、一个信息,可以吸引几十万的网民围观,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都是广告宣传所急需的。该书指出,数字传媒技术能够为观光客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向游人提供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人们旅游获取信息和交流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该书作者也提醒水利旅游开发者,要重视数字传媒技术的运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路径要与视频、动漫、投影、网络及计算机等数字传媒技术结合,通过现代设计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机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等领域,数字传媒技术与水利旅游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融合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水利资源与运营中,要利用大众喜爱的自媒体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娱乐空间。将一栋栋极具水乡特色的民居场景,清澈的鱼塘边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嬉戏,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到水乡小镇赏花、看果、品果、拍照等图像广而告之,让潜在的目标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水乡美景,激发游客的内生动力。乡村水旅游的愉悦感、满足感、舒适感,身处其中的参与和互动情趣,微分享悠然自得和妙趣横生,使旅游生活更加有趣和生动。当然,数字传媒还能提供加强的模拟功能,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利用三维立体和平面设计等技术设计出水乡旖旎绚丽的世界,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蓝图。总之,可以借鉴数字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出版及信息传递、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及创意设计等领域中的成熟技术和独创手法,为水利资源旅游与开发助力。

三、数字传媒技术在水利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优化方式;探索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资金比例较小

目前乡村的旅游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到位或是前期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业很难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很多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对现代的信息接收不及时,导致很难理解游客的需求,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好,导致当地旅游产业很难持续性发展。一般来乡村旅游的都是城市人群,他们应该就是想体验一下乡村的宁静,可是很多远道而来的人却没感受到乡村或者是农家乐的良好的服务,比如乡村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导致住宿条件过于简陋并且卫生服务不到位,基本生活水平都难以保持,便在游客心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这是乡村旅游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缺乏自身特色

在众多乡村旅游产业中,各个地方都具有相似性,许多乡村都只会做农家乐、宣传特色产品等,却没有通过寻找当地特色优势创造属于乡村的独特风格和独特产业,每个乡村的旅游产业都缺乏自身特色,也导致市场竞争力减弱,很容易降低游客的心理期待。如果乡村走旅游业的方向,而不懂得因时因地制宜的道理,那么乡村旅游业便不会达到一个高度。

(三)对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认识较为浅显

很多人包括机构和政府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为了游山玩水,只是去参观当地美景,其实这就是没有深入分析乡村旅游业的实质。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游客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他们对当地的心理感受。相关部门要对旅游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把当地旅游景象与当地传统文化、风俗民俗等相结合,要深入调查,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以及旅游特色,若是一直不创新思想,对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认知不加变通,那么便一直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一)要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业

当地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发展旅游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以新眼光、新态度对待乡村旅游经济产业。要对当地特色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确定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自身优势,精准定位以便于更好的发展。对当地有利的事物、文化甚至是美食都可以成为宣传旅游业的着力点,在宣传方面创新形式,不再是单单的做广告单向灌输给游客,而应结合当地乡村特色,建立休闲度假区或者新农场让游客有代入感,强调沉浸式体验。在此基础上,也要强调绿色发展的优势,旅游产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又是一大宣传点,只有精准的定位合理的规划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加利于乡村旅游的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于乡村旅游产业是最大的阻碍,想吸引游客不仅要有优美的风景和古老的文化,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条件的提高对于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很多游客会冲着某地的基础设施或者舒服的居住条件而居住在某地。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了主导的作用,结合政府对当地的支持力度,调配资金以及找专业人员来对当地进行规划,建设最适合当地特色并且与之相融的设施或者是景区。对于偏远地区的道路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设施,有利于游客的来来往往,有利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对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进程中,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调动乡村人民的积极性。在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产业做功课,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是旅游经济产业能够做好的前提,只有自身对旅游业持积极的态度并给予最大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可以征集村民对旅游业的建议,或者是依法征用农民的土地来建设自然风景区,建设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创造发展条件,实现当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是旅游产业更加的优化

(四)以产业带动旅游业优化升级

旅游业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各个产业息息相关,乡村发展旅游业应与各个地方产业深入融合,互相促进。比如通过结合当地特色来制作相关衍生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将这些产品与当地商场或者各色产业结合,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地方旅游文化以及精神内涵深入推广,形成自身的独特品牌,拥有品牌形象的地方旅游文化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可以由此吸引工厂投资者,在当地投资建厂,不仅有人力资源优势,还有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带动,引导政策支持,旅游产业与就业体系相互结合,为当地乡村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加速当地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

篇4

一、村情基本情况

**村国土面积42.29平方公里,辖 5个村民组、5个自然寨,434户1947人,其中贫困户99户377人,目前已全部脱贫,居住布依族、汉族等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9%,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服务业(餐饮及便民店)、养牛、猪、禽和种植西瓜、芒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00元,村集体经济189万元。

**村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素有“望谟南大门”之称,是南盘江和北盘江相互交汇点,依托珠江黄金水道和区位优势,以“港”为核心,以临港产业为支撑,力争把以**港为代表的港口(码头)群建设成为集内陆现代港口,临港有旅游、产业、工业3个园区功能和滨水居住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试验区,建成石漠化治理、扶贫开发、生态移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试验区,建成内陆山区对外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两江门户、山地水乡”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青柠檬产业为产业基础,采取农旅结合模式,以观光、旅游、采摘为市场导向,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休闲、文旅融合的现代特色村寨。

(一)持续改造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围绕“村级组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补强公共设施”为主要建设内容,抓实抓细**村环境整治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及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对闲杂乱地进行清理,配套种植青柠檬、三角梅、芒果等,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目前已完成种植池300平方,种植池回填土800m3,36个种植池开挖及池基夯实和档土墙建设,青柠檬种植、三角梅等绿化1000㎡,累计完成120万元,完成形象工程60%。

(二)抓实产业兴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实实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青柠檬产业的丰富经验,立足本土、联结群众,合作规划开发“贵柠田园综合体”,倾力打造集青柠檬种植、旅游等融合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落实好贵柠田园综合体石漠化配套项目建设,创建“农业观光区、鱼家博览区、红色文化区、农耕体验区、生态养生区、民俗风情区”的六大主题功能园区,形成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型产业链,引领全镇乡村振兴工作走上新台阶。目前已完成4600亩青柠檬种植,配套的柠檬加工厂、道路设施、灌溉设施等已完成建设或启动建设。

(三)创新致富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围绕“两江门户、山地水乡”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思路,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和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品牌。打造就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运行模式,推进**村中志柠檬种植园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有效拓宽周边移民群众创收渠道和壮大村集体收入。石漠化治理项目目前产业路已完成路基硬化3公里,采摘步道已完成450米,累计完成141万元,形象工程的60%。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篇5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 “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篇6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篇7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调查,迄今已有至少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篇8

助推乡村振兴

在王寨镇苏庄村新耀家纺的生产车间里,200多名女工正在生产线上紧张有序的忙碌着。据了解新耀家纺总部在苏州,主要生产被单、窗帘等,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在王寨这是第二家分厂。“目前厂里工人有268余人,大部分都是周边的群众,厂里效益很好,在这里不缺活干,只要愿意干一个月下来工资能拿到4000元以上。去年一年厂里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带动周边150多户贫困群众致富。”新耀家纺负责人纵梅介绍道。

“王寨镇已有7个村都在发展服装加工业,投资9千余万元的西南产业扶贫基地预计年底建成,目前上海百特服饰有限公司已达成入驻协议,王寨镇下一步的规划就是打造成萧县特色服装小镇。”王寨镇党委书记张跃说道,立足实际情况,王寨镇积极整合松散的服装厂,号召组建服装加工公司,统一加工标准、市场定价和市场营销,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竭力形成抱团闯市场的合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在王集村明珠合作社,20多名工人在桃园里忙着采摘,今年以来仅卖桃收入将近600余万元。据了解,该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水果种植、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果蔬生产基地。目前合作社经营土地1600亩,其中以每年800元的价格流转贫困群众土地496亩。该合作社常年带动65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采摘季能吸收务工300多人,同时带动15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种植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王寨镇,像王集村这样的“果蔬采摘村”正遍地开花。郝洼村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日光温室大棚引进栽植的绿宝石、圣女果、羊角蜜等200亩水果,经过一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已进入结果期,收获颇丰。在吴河涯村刘海龙的葡萄采摘园里,串串葡萄晶莹剔透,采摘者络绎不绝,当前优质葡萄进入销售旺季,供不应求,亩收益在15000元左右。

篇9

为探索一条不同于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粤东西北其他地级市一样,梅州市开启了新一轮新型城市化进程,扩容提质正从战略变成现实:各县(市、区)一系列重大平台的建设,使城市发展空间大为拓展;而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创新,则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有助于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丰顺新区便是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实现振兴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之一。

“丰顺新区,要打造的是梅州对外开放的‘南风窗’,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桥头堡’,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丰顺县委书记陈志宁谈到新区规划时表示,丰顺新区通过温泉宜居城、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一城两区”的建设,全面拉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丰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围绕建设“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温泉宜居城、生态工业区”的发展定位和“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的总体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同步招商、统筹推进”的要求,着力将丰顺新区打造为50万人口规模的梅州城市副中心。至10月31日,丰顺已完成新区概念性规划,完成征地3500多亩,正全力开展连片整合土地万亩以上;同时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着力引进一批成长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丰顺新区开发,现已有碧桂园、南雅集团、大北农集团、汇威科技、鼎新科技、旺兴达光电设备、蓝科尔数码电子等多家实力企业进驻开发。

以温泉宜居城为引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在丰顺县城汤坑镇,有一个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天然温泉公共浴池,为明末乡贤集资筑建,几经扩建,现占地1800平方米。历史上不少骚人墨客前来游玩、就浴、赋诗,泰国乡贤徐仲熙就题诗云:“汤坑此地命名奇,汤井驰名远近知。地冻天寒汤水浴,泉水沐浴洗凝脂。沸腾热水益身体,清澈温泉松骨肌。”丰顺也因此而得名“温泉之城”。

素有“九汤十八礤”之称的丰顺,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县份之一,全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邓屋地热电站就建在丰顺汤坑。其温泉以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和自然出露点多等特点被赞誉为“全国第一”。

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丰顺在汤坑、汤南两镇规划了控制面积130平方公里、核心区15平方公里的温泉宜居城。以高端定位,全力打造集国际性酒店会议、康体文化体验、温泉养生度假、高档住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特色新区。据介绍,目前温泉宜居城正按照今年年底前完成征地6000亩以上,到明年上半年连片整合万亩土地的目标要求,严格按程序展开征地工作。

同时,以温泉宜居城建设为契机,丰顺县启动了“123”工程,抓好一个新区、一个县城,3个特色镇,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建设,努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县城将结合丰顺新区规划,以榕江北河为轴线,加快推进“一城两区”建设,扩大城区面积,拉开城市框架,推动产城融合,提高人口集聚,打造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八乡山镇要围绕打造生态旅游专业镇的定位,加快推进生态旅游风景区规划建设。北斗镇要发挥良好的人文生态优势,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水平,着力打造‘精致小镇、美丽乡村’。留隍镇要围绕打造客潮风情镇的定位,加快‘赏韩江美景、走步行绿道、泡养生温泉、吃特色食品’的旅游精品小镇建设。”陈志宁表示,该县将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唱”的建设路径,把特色乡村建设与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一批“功能分区清晰、产业特色明显、村容村貌整洁、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保和谐、基层组织坚强、村民就业充分、农民持续增收”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汤坑镇要抓好梅溪村、石桥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汤南镇要结合种玊上围申报中国古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工作,抓好新楼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努力使之成为生态公园、文化名村、特色村落。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全力办好生态工业区

“丰顺如果不发展工业,就死路一条。”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在丰顺调研时曾这样断言。作为广东省重点发展区的丰顺,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电子、电声、汽车配件、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园区。

丰顺是国际知名的“电声之乡”,电声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截至去年年底,全县拥有电声企业630多家,从业人员近3.8万人;年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电声企业有31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有3家。电声产品出口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推动电声产业转型升级,丰顺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暖企”行动支持县内培英、泰昌、旺兴达等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资扩产提效,引领电声行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力争通过5年努力,电声行业实现产值超百亿元,到2015年建成“中国电声之都”。此外,丰顺还积极支持珠丰、千江等矿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矿业经济;加快发展一批环保型、节能型、效益型产业,推进民营经济和专业镇上规模、上水平。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丰顺现有经济开发区已严重制约了城市扩容提质,因此,丰顺在振兴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在汤南、埔寨两镇规划建设75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区,依托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辐射,利用高铁、城际轻轨等区域通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子医疗设备、生物制药、高端美容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业,引领产业的升级转型。

“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大力支持各市、各县抓好重点园区建设,无疑为我们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区建设提供了重大的政策利好。”陈志宁表示,丰顺将按照“工贸新城、生态园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联动,认真抓好埔寨新兴产业区的规划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生活设施集中配套的原则,大力抓好园区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启动首期2000亩的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完成“七通一平”和路网建设,提升产业园区的承载力;2015年达到初具规模,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丰顺突出产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鼓励外出乡贤企业家回家乡投资置业,引进了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计划投资80亿元、年产值可达500亿元、年创税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的南雅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签约落户丰顺。汇威科技、鼎新科技等一批工业项目已入园动工建设。

精致高效农业带动山区农民耕山致富

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带动山区农民耕山致富,是丰顺新区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

位于丰顺县龙岗镇的马图村,四面峰峦重叠。通往该村的是一条坡陡、弯多、路窄的盘山公路,登上山顶,放眼望去,高山环抱的马图村宛如坐落在生态公园之中,山上那一个个茶园、一垄垄整齐的茶树成了马图一道独特的风景。正是在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当地茶农走上了致富路。

丰顺大力扶持马山等龙头企业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坚持茶文化与茶生产并重,坚持茶基地与茶养生并举,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与茶农参与相结合,坚持马山生态茶业与马图美丽乡村相结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耕山致富,着力打造农业生态园典范。八乡山镇则依托丰富的万亩茶园、大峡谷等特色生态资源,挖掘开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做到“林、果、茶、竹、药、游”相结合,大做休闲观光农业文章。

在扶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方面,丰顺注重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大办农业,以点带面抓龙头、扩基地、深加工、精包装、促营销、创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丰联投资、凤山、马山、泰源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注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的转变,引进一批经济收益高、发展前景好、示范效应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耕山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丰顺已有农业龙头企业2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11家,以优质茶、优质水果、仙草种植、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了一批茶叶、橄榄等耕山致富特色产业,着力打响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

发展生态旅游,走山区特色发展之路

十月的丰顺,秋高气爽、天气晴好,返乡及来丰顺的游客络绎不绝。据县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仅国庆长假,全县共接待游客25.17万人次,旅游收入9078.45万元。

丰顺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潮客文化底蕴深厚。目前,主要大型景观有千江省级温泉度假区、国家AAA级龙鲸河漂流旅游区、龙归飞瀑、丰良金日温泉度假村,拥有乡村旅游黄花村、太平寺、万佛园等景区景点以及畲家农庄、贵田饭庄等特色农家乐;现有四星级千江温泉酒店,三星级风度温泉大酒店、逢源温泉酒店和金日温泉度假村,星级酒店接待床位2500多张;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宝丰温泉酒店也已建成试业;正在装修的有广东韩江鹿湖温泉度假村,规划建设的有丰顺温泉宜居城和八乡山生态旅游区以及韩山生态旅游区、铜鼓峰旅游区等。

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业,丰顺县还在“擦亮温泉文化品牌”上做足功夫,下足马力,包括借助温泉文化节、央视《五一七天乐——走进丰顺》栏目和举办中国·丰顺“喜德盛杯”全国自行车邀请赛、“我带大家游丰顺”等活动提升丰顺知名度和影响力。

“丰顺好山好水好生态,是粤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陈志宁表示,丰顺将坚持保护生态、经营生态、消费生态、享受生态,激活“生态资本”,变生态存量资源优势为生态经济发展优势,变生态资源为生态产品,变经济后发地区为生态先发地区。

打通交通“大动脉”,突破发展硬制约

县域经济要振兴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无疑是关键。但从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丰顺交通路网还不完善,密度偏小,等级偏低,与珠三角、海西等重要经济区的快速通道尚未形成,时空距离较远,接受辐射能力较弱。2012年,公路通车总里程2308.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2公里。

如何打通交通“大动脉”,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陈志宁表示,要抢抓由省承担70%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的政策,积极配合做好大(埔)丰(顺)(五)华高速公路、梅汕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大丰华高速公路明年立项,2015年前动工建设;梅汕高铁项目今年启动,明年底前动工,2016年建成通车,尽快融入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全省“2小时生活圈”,大力提升丰顺的区位优势,形成吸引资源要素集聚的发展优势。

篇10

一、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及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区文旅局及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学习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二、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一)常态化走访情况。2016年以来,每年年初即按照各级有关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职能,制定了详细的全年扶贫工作计划。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领导班子均高度重视扶贫帮扶走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定期组织包保干部走访贫困户,落实包保责任,掌握扶贫政策,坚持一线走访,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宣传扶贫政策,及时了解贫困群众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合理诉求。了解掌握日常生活、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了“帮就业、解民忧”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及“访平安、解民忧、创和谐”大走访活动。同时,每年均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慈善募捐,资金均汇缴至区统一制定账户。

(二)文化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书美影展、广场舞、趣味娱乐等文化惠民活动。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通过招标采购,对全区23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破损的电视机、机顶盒进行设备更新。农家书屋书籍更新补充工作已与新华书店达成协议,由新华书店完成全区农家书屋书籍配送工作。

2、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依托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举办了“区文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及各类讲座,聘请了戏和舞蹈专业老师为学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服务活动,积极帮助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支以上的文艺队伍。全区已成立41支广场舞蹈队、14支合唱团、2个辅导站、6个民间剧团,免费开设合唱班、班、舞蹈班、器乐班等,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演出队伍和业余文娱骨干。

(三)旅游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不断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程,推进A级旅游村创建活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培训工作。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已批准为2A级旅游村;镇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已通过省评审;社区、村成功创建省特色旅游名村;山庄获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生态园、阳光雨露生态采摘园获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助力消费扶贫方面,局机关率先垂范,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民宿方面,村、社区、社区三个民宿产业扶贫项目已列入2021年扶贫项目实施计划。

2、委托师范大学环资学院编制完成了乡村,镇村、村、社区和镇社区、街道村等6个村(社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同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实施。

3、超额完成旅游带动脱贫任务。旅游带动脱贫工作2017年完成2063人,2018年完成18人,2019年完成6人,2020年完成6人,均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旅游带动脱贫任务。同时,根据市局要求,已完成通过涉旅企业流转、租赁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涉旅企业吸纳贫困户长期或季节性务工等方式巩固旅游带动脱贫人数600人。

4、推动旅游企业帮扶支持工作。一是动员旅游企业就近就与当地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旅游扶贫。已促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帮扶结对村、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帮扶结对乡村、龙汪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镇社区、印象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街道村。二是鼓励4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设立贫困户特色农产品专柜和展板。目前已在、等4A级旅游景区设立旅游扶贫农产品专柜;在南翔邦臣、君澜豪庭、天域花园酒店等星级宾馆酒店大堂设置了旅游扶贫农特产品展板。

5、制定出台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结合区政府出台全域旅游扶持政策,制定了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纳入《区促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该政策立足我区旅游扶贫工作实际情况,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租赁贫困户山场土地等方式带动脱贫。

6、积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各类培训。推荐了2个省旅游扶贫村村干部参加省级旅游精准扶贫培训班,通过举办区旅游负责培训及参加省、市旅游扶贫培训等方式,完成旅游扶贫培训200余人次。结合全区实际,编制了《旅游扶贫培训资料》,宣传旅游扶贫相关业务知识,指导填写扶贫手册、档案资料收集和汇总等。

(四)积极助力消费扶贫。局机关率先垂范,积极采购已认定的扶贫产品,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采购,目前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同时,结合25项节庆活动,推广农特产品亮相节庆活动,助力消费扶贫:结合郁金香节举办了“欢乐扶贫购”消费扶贫体验活动,大镇梨花节,镇漫步节、中国旅游日活动、白泽湖农旅文化节、“10·17”扶贫日现场活动等都设立了消费扶贫农产品专区,借节庆之契机,以贫困户农特产品为媒,旅游消费搭梁,打造“旅游+购物”扶贫产业链,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销售收入。

(五)巡视整改成果巩固情况。

1、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成立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排查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抽调专人组织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重要问题,确保整改工作顺利推进。

2、认真开展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针对要求“两室一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要全覆盖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逐条进行了整改措施的实施,在2019年3月底之前完成了三项任务的整改,并且通过了市文旅局和区扶贫办的验收。同时将整改经验整理汇编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有效整改,巡视整改是一项政治任务,务必要做到立即整改,长期坚持。科学规划了2019-2020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目标,2019年12月份结合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两室一场”管理运营进行了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区“两室一场”覆盖率为91%。

(六)宣传报道工作情况。自2016年以来,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均高度重视扶贫宣传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分解,均很好的完成了既定任务。截至目前,本年度区文旅局已完成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

(七)扶贫项目申报情况。根据扶贫办文件要求,已完成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调出工作。积极谋划新项目,申报2021年拟入库民宿类项目2个。

三、存在问题

虽然区文旅局多年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与产业扶贫等相比,旅游带动脱贫不明显,项目谋划不够精准等问题,下一步区文旅局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付出加倍努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扶贫部门要求,制定、完善帮扶计划及帮扶措施,积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

2、实施旅游重点村宣传推广行动。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赴贫困村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