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

篇1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19-02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特色突出,垄断性强,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在目前的旅游发展中,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只有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促进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

1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

要性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很有必要进行整合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成熟,旅游者对复合型产品的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中参与组合的要素越多,旅游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强。因此,对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够形成复合型的产品,提高遵义旅游产品的档次。在整合开发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在市场上吸引力更强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②有利于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遵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以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以赤水丹霞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典型代表,这些资源类型差异大,品味高,吸引力强,但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没有取得对应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单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整合开发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能够突出遵义旅游资源的优势,改变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

③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一方面,红色旅游是一种资源依赖型旅游,杜撰和异地仿造红色旅游资源有损红色旅游的庄重性,是不可取的,然而,红色旅游若完全依赖其资分布,则必然会影响其客源市场及旅游容量。如果能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扩大红色旅游地容量,又能拓宽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青睐,遵义市的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生态旅游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名气扩大进一步发展。所以,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让红色旅游借助生态旅游壮大自己,生态旅游搭乘红色旅游的列车发展自己,有利于形成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2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可

行性

①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红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是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产生的集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红色旅游所承载的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没有干扰和污染的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区的景色与野生动植物存在的文化旅游形式”。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的感受,了解当地的文化,从而提高热爱环境、珍爱自然、注重环保的意识,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十分重要。所以说,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

②二者在旅游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旅游功能上,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突出功能在于其学习性。这一功能使红色景区主题严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对于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现代人群来说,红色旅游的枯燥、严肃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很有说头、很有看头、没有玩头,是红色旅游的真实写照,除特定人群以外,对其他消费者吸引力较小,因其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因而季节性明显,客源状况起伏大。而生态旅游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其突出功能在于其休闲性。这一功能使得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相对红色旅游要更加广泛,但其学习性又相对较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利用它们功能上的互补性,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补发展的优势。

③二者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遵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地恰恰也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比如,会址-山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赤水、习水旅游区,恰恰也是遵义市生态旅游资源最良好的地区。这种空间布局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显著特征,红色旅游能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能够有机的融合,可以对二者进行整合开发。

3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措施

3.1 注重理念整合,树立整体发展意识

首先,要树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市一盘棋,从整体上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要对资源整合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各县区市要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服从整体安排,融合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加强对资源整合的调控和管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要协调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要实现有效整合,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调控和管理。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整合开发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要加大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构建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2 增强形象意识,打造旅游品牌

遵义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必须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目前遵义市“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旅游形象是从红色旅游的角度考虑的,没有突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两个闪光点,很难从旅游形象上给人二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印象。应该一方面突出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突出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纳入旅游形象设计中。在进行形象设计时,从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出发,以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树立遵义市鲜明的形象。

在整合开发过程中,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必须借助资源特色努力构建“会址”、“四渡赤水”、“丹霞文化”等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品牌,实施品牌联动战略,用品牌吸引旅游者,用品牌提升旅游品位,促进遵义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3 优化资源组合,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红色旅游本身的发展缺陷注定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优化资源组合,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单纯的红色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毕竟有限,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挖掘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采用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红绿结合模式,打造红绿结合的旅游品牌。在遵义市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其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特有的红色经典文化,如四渡赤水、土城战役、青冈坡战役等,开发几个主题鲜明的、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旅游产品,以红色为媒介,以绿色为平台,为游客创设一个既能融入自然,又能体验红色文化的旅游参与空间,通过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够展现遵义旅游特色的一系列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复合型产品,增强遵义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若固守传统的发展方式,必然影响二者的发展。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以红色旅游为主轴,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后盾,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失为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 钟虎,吴国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5):84-85.

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湿地 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 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 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 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 (9).

篇3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2]童春富、陆健健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生态经济,2002(11).

[3]左伟等,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5(1).

篇4

“新常态”是经济学领域的词汇,2012年,北京大学黄益平教授将“新常态”引入中国经济发展的语境中,为之赋予了中国语境下的深刻内涵。但是,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而论,“新常态”却渐次超越了经济领域而具有普遍意义。在“新常态”渐趋流行的语境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倡导“万物平等、和谐共生”价值观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新常态。在“人们生态觉醒”的环境新常态视域下,一贯倡言践行的“生态旅游”面临哪些困境,当如何突破而获得新生?凡此种种,无疑是值得慎思的重要课题。

一、新常态视域下生态旅游的内涵阐释与显性特征

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沉痛代价的,“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表征不断常态化,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临界值”[1],局部地区甚至超过了可以承受的最大阈值。在新常态视域下,生态旅游也被注入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的。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颁布实施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GB/T26363-2010)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定义,即指“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以生态环境与资源为目的取向开展的一种不仅可获得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且又能进一步促进人类认识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2]。此概念突出了旅游活动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借助生态优势继而尽现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让游客尽情地访问、鉴赏、享受自然美景和地域文化,突显了认识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活动主旨和意趣。遗憾的是,在征服自然、确保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力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始终难于寻觅,生态旅游也是虚有其表而缺乏应有的实质内涵。

随着“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经济观、生态平等新价值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资源观等观念的重新确立,“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万物和谐、互动共生”的包容性发展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常态”。而新常态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在实现经济增速略微放缓、增长趋于平稳、增长动力多元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力促经济、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提质增效,其终极指向是创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和谐家园,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国民幸福感显著增强。社会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旅游不再是一味地满足旅游企业、旅游者等旅游活动主体的需要,而是在坚持尊重自然当头、保护环境优先原则下,满足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不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提高,进而赋予生态旅游以尊重、顺应自然和采借地域文化知识为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的深刻内涵。

相较以往,新常态视域下的生态旅游特征尤其鲜明:其一,尊重、顺应自然被置于相当突出的位置。基于“以人为中心”发展思维束缚,自然成了人类支配、奴役的对象,重索取而轻回报,甚至某些地方对自然的践踏和破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时至自然重要性凸显的今天,“自然资本代替人造资本成为稀缺要素,环境成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3]。重现蓝天、延续人类必须给予自然以尊重,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改造、利用自然。以自然资源、地域文化为重要吸引物,以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展示和保护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更是如此。其二,“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明显让位于保护环境优先。由于观念上的偏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才是硬道理”被人们恶意地曲解为“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果在带来GDP增长的同时,自然生态却趋于恶化。涸泽而渔的旅游资源开发显然与“新常态”视域下的生态旅游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生态旅游旨在旅游自然的渐进开发、永续利用,给人以美的享受,资源、环境保护应当放在第一位,绝非传统思维中的经济发展优先。其三,在欣赏自然、愉悦心境的过程中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实现“两个和解”(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解)是马克思的生态价值取向。生态旅游秉持生态保护优先的价值理念,旨在借助人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充分发挥自然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功能,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观念、环保意识,逐渐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理顺彼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

二、新常态视域下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995年1月,首次生态旅游学术研究会在西双版纳召开,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正式启幕。然而存在于旅游经营管理中的现实困境却成为制约生态旅游稳步有序推进的桎梏。推进生态旅游的实践活动中,高扬生态旅游却“只是打着‘生态’二字的幌子进行泛滥式的游生态”[4]是其间最大的伤痛。此话尽管尚显夸张,然而也并非虚妄空论之语。基于此境,清醒认识新常态下生态旅游的困境是探寻发展生态旅游的策略和路径的重要前提。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设计中,生态理念尚未充分融入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5]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珍视自然、呵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念,这是需要认识和适应环境“新常态”。但是,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过程中,许多旅游经营者及管理者往往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生态旅游总是被视为掠夺资源的一块“遮羞布”,只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近期效应和经济效益纳入其间,而对资源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利用程度、远期的环境影响评估的关注不足,“大规模地打造景观,无论是在景观选址还是在新修建筑中,都呈现出对自然的过度改造利用和资源掠夺”[6]。而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方面,从产品营销的角度而言,对包装略加渲染也在情理之中,但抛开原生态的包装和设计则明显有悖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初衷;在民俗技艺的表演活动中,“迎合游客的兴趣随意改变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等而逐渐世俗化,导致了民俗资源的‘庸俗化’”[7]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二)过渡消费导致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生态系统失衡

生态旅游是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借助旅游资源去追求意趣、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但是攀比消费的观念和高碳的生活方式却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这种不良现象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自驾游旅游者数量的攀升给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威胁。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驾车旅游成为一种时尚。然而,自驾出游不仅增加了社会成本,而且尾气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对环境质量、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不可低估的。其次,旅游食住中的享受型消费方式造成资源浪费、水体污染。在旅游活动中,便利、卫生、快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是广大游客的基本诉求,而为了满足游客诉求,酒店宾馆往往提供以一次性洗漱用品的透支消费和新奇食物的诱导消费。多项调查表明,一次性洗漱用品的使用率不高,绝大多数成了生活垃圾,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再次,旅游经营者坚持经济利益优先原则,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经营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根本动机,利用游客游玩、购物、娱乐等项目活动,经营者采用多种手段诱导游客消费虚拟景观、虚假商品,不仅没有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反而是对生态环境的又一次破坏。

(三)关于生态旅游的法律条款基本上是鼓励性的,法律威慑功能难于彰显

我国涉及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多,其中涉及生态旅游或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规范性条款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所涉条款带有较强的弹性和较大的模糊空间,且鼓励性条款偏多而约束性、禁止性的条款较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主席令12届第3号)为例,从“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等诸多条款来看,“鼓励、倡导、应当”等词语或是鼓励性的,或为准许性的,而非禁止性的,况且就破坏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或非环保的旅游消费方式的惩戒措施又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缺乏相对明确的惩罚性条款。现行社会大环境下,倡导并践行生态旅游,增强旅游活动主体科学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鼓励性条款固然相当重要,但禁止性条款也是必要的,以提高法律的威慑功能和约束力。

三、新常态视域下发展生态旅游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为免于“旅游使旅游成为不可能”[8]的悲剧发生,秉持环境生态理念,自觉践行生态旅游是必由之路,也是新常态下人与自然和解、携手迈向未来的关键。

(一)加强旅游行为监督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等旅游活动主体都具有趋利性的一面,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活动成本,酿成生态环境“公地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旅游管理者作为其间的中立者、协调员,却与之不同。在此层面上,旅游管理者在推进生态旅游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旅游管理者应当对生态旅游进行正面引导。根据旅游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出台生态旅游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选择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拓展等活动进行积极宣传和正面鼓励,并给予适当的生态补偿。同时,对打着生态旅游旗号却行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欺骗性旅游行为进行行政性约束,对社会影响极为恶劣、群众反映尤为强烈的消极旅游行为甚至可以借助法律武器进行适度惩处。

(二)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为要的原则

不容置疑的是,“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是旅游资源有效利用、循环利用的的最佳手段,而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则是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不再是强调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条腿走路,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均衡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对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因此,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过程中,在考虑经济回报率的同时,更需要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旅游资源持续开发进程中,要秉持“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理念,尽可能展示旅游资源原貌,突出旅游资源的本真效应,“真实的自然环境条件可以使旅游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支撑意义”[9]。与此同时,就旅游景区的各类景观、生态环境、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使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高度融会贯通”[10],这才是符合高水准生态旅游目标要求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

(三)注重生态环境教育

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指导下,旅游者应当选择相对科学、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摒弃甚至抵制高碳、奢侈消费。[11]纠正不健康的旅游消费心态,树立健康消费理念,首先,需要对旅游活动主体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从过去的强调经济高速发展向注重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常态”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部分旅游经营企业及旅游管理者依然沉浸在追求GDP增长的睡梦中,“经济先行、资源跟进、环境让路”的思维惯性难于在短期内消除,另一方面由于广大旅游者长期浸润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思维意识中,科学的生态观念尚未形成,需要借助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给予适当引导,在树立生态平等观的同时有效提升其环保意识。其次,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重拾节俭消费观念。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游驾车、住宿上星、餐饮提档”成为旅游消费的一种时尚,而此消费方式恰是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杀手,对景区周边环境影响是不容低估的。绿色消费旨在旅游者出游时尽量减少私驾的次数,倡导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寻觅原生态,领悟“回归自然”的真谛;低碳生活意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的使用,旅游活动中倡导节俭、朴实的观念,做到绿色出行,生态消费。

(四)加强法律法规中刚性条款的制定和建设

篇5

关键词:洪湖湿地;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G 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77-02

一、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的研究背景

ズ楹位于湖北省东南部,1996年洪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洪湖围堤为界地跨洪湖监利两市县,以洪湖为主要保护区域,总面积37088公顷,以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未受污染的淡水资源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200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审批准晋升为湖北省首家湿地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恢复和重建已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和国际湿地公约局数据库。

ジ檬地地处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境复杂,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为生态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湿地,是进行湿地、生物、生态、地理、水文、气候等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プ苤,洪湖湿地资源不但有很高的景观视觉美学价值,而且蕴涵着极高的科学文化价值,具备了厚实的生态旅游资源基础。

二、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研究的开发条件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从宏观地理位置来说,洪湖湿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的下游,是湖北省最大的湖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7088公顷。内陆腹地十分广阔,客源市场庞大而稳定。

(2)生态环境优势

ズ楹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而且它在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被誉为“长江流域的一颗明珠”,是“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被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同时列入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流域重要生态规划区。

(3)洪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ズ楹湿地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该湿地自然风光优美,四季各有特色,是理想的水上旅游风景区。春天渔帆点点,绿草依依;夏天则荷藕丛丛,野花盛开;到了秋天,湖区莲满菱熟,品香莲,尝鲜菱,好一派水上渔家生活图。冬季来时,更是吸引令人大批珍贵候鸟来此栖息、越冬,是观鸟的绝好时间,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4)历史文脉久远

ズ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革命老区,其在全国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引起多少人的遐思,附近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此外,该地区还保存有三国“赤壁之战”火烧乌林的古战场、瞿家湾的明清建筑一条街等古迹、古建筑,这些都对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2.2劣势(Weaknesses)

(1)旅游季节的限制

洪湖区域位于北亚热带中纬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炎热多雨,多为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春秋两季两种季风交替出现。而受季风的影响,77%的降水量集中在6、7、8三个月。由此,洪湖湿地的最佳旅游季节集中在5月至10月,旅游季节相对较短。

(2)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矛盾尖锐

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是洪湖市最具影响力的资源依托之一,但是由于该区域处于国际重要湿地范围,如何科学规划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关系成为洪湖湿地旅游发展的突出难题。

2.3 机遇(Opportunities)

(1)有利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ゴ邮澜缧问评纯矗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符合当前所提倡的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主导思想,我国有许多湿地都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而本文所提及的国内著名湿地无一例外的都开发了项目繁多的旅游项目,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前往,湿地观鸟等旅游项目在我国湿地也已经非常常见,市场范围逐渐扩展,发展前景良好。

(2)政府高度重视

ナ地生态旅游由于其追求的是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有关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荆州以及洪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洪湖湿地这块宝贵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很重视,纷纷提出不能闲置洪湖湿地这块珍惜资源,要求在在搞好保护的大前提下,全面规划,并依据规划搞好综合开发利用,而洪湖湿地现也已被列入荆州市近期重点开发的两大旅游景区卖点之一,有关洪湖湿地开发与保护的项目也相继上马。另外,由于生态旅游注重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遵循分配相对平等的原则,普遍受到洪湖当地社区人民的支持,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深入人心。

(3)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开建

ニ孀鸥绫竟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为确保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将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洪湖环湖地区整合成为完整的新农村旅游区,并把该旅游区建设成为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迫在眉睫,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城”被提上湖北省、洪湖市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建成后,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将不仅成为一生态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基地,还将为市民再添一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的好去处。

(4)湿地生态旅游迅速发展

近年来,由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问题出现,生态旅游和湿地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重视。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些无疑都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也为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知识支撑。

(5)节假日政策调整,短线旅游升温

随着2008年节假日制度的调整,中国的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短线休闲游成为旅游业的主打产品。洪湖湿地位于荆州洪湖市境内,地处洪湖之滨、长江北岸,其必将成为众多县市短线游的最佳去处。

2.4 挑战(Threats)

プ芴謇纯矗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挑战主要来自周边其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竞争挑战。目前,国内湿地旅游项目纷纷上马,相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层出不穷,一些起步较早的湿地生态旅游区其产品开发已经相对成熟,拥有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相对而言,洪湖湿地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作为旅游吸引物,其市场知名度较低,游客积聚功能尚未发挥。要实现“建成我国著名的湿地生态观光和水乡风情度假胜地以及湖北省滨湖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标志性旅游区”的目标,洪湖湿地就必须应对来自已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众多湿地的旅游竞争威胁。此外,临近的石首市天鹅洲湿地和洞庭湖区湿地也必将分流一部分的客源。

三、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策划规划

3.1 开发原则

3.1.1 严格保护,适度开发

ナ地生态旅游是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保护是其前提。对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景观的保护和修复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把“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第一位,贯彻“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3.1.2 科学规划,试点先行

ド态旅游是集约型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中的知识产业,其旅游对象是具有生态保护色彩的旅游资源,因此对其开发必须按生态学原则,把它转化成高知识含量的生态旅游产品,而这个转化过程的前提就是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体现生态旅游的保护性、生态性和知识性,要科学地确定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合理分区,制定资源和环境保育规划,并从试点开始,分步实施,取得经验后再推开。

3.1.3 关注特色,突出重点

ヌ厣是旅游业的灵魂,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竞争力。湿地生态旅游的特色反映在它的生态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上。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因此开发时要突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乡风情的特点,要紧紧围绕珍稀资源“水杉、银杏、中华鲟”以及特色资源“粗梗水蕨、野莲、野菱、胭脂鱼和花鳗鲡”做文章,规划设计洪湖湿地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把它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湿地生态观光和水乡风情度假胜地,最终使其成为我湿地生态保护的示范区。

3.1.4 居民参与,共同受益

サ钡鼐用竦母叨炔斡胧鞘地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中,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让他们亲身感受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提高办旅游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与当地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他们直接参与一些旅游活动,促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5 尊重自然,追求和谐

ナ地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景点布局、景点与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洪湖景区的开发要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要与原有的自然背景相协调,避免将现代化的建筑物搬到保护区中,杜绝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化。景区中除了必要的游道、观景亭廊、生态厕所外,其他服务、娱乐设施都应放在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区,游道的建设尽量利用原有路径,不破坏自然环境。

3.2 发展举措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加上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们在对湿地资源开发特别是对湿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围湖造田、滥捕乱猎、工农业生活污染等,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洪、涝灾害频繁,极大地的影响了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在进行洪湿地生态旅游的策划研究时,应注意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承载力,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3.2.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ッ娑院槭地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只有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珍惜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稳定洪湖湿地面积,特别是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生态景观的面积,才能保证湿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标本兼治。保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是保证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基础。

3.2.2 恢复重建,确保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

ケ3忠欢面积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开发洪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前提,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人为地改变和消除限制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利因子,尽快成功地恢复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健康地发展。在有些地区则可建立湿地水禽保护区,发挥保护和抗洪滞洪双重功能。

3.2.3 合理规划,开展湿地生态旅游

ナ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洪湖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必须对湿地旅游资源的生态敏感性、抗干扰性和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湿地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及湿地面积的大小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科学地制定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确定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及开发利用规模,严禁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展湿地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旅游提高与恢复湿地自然环境质量,以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2.4 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促进湖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业必须遵循旅游经济规律和生态学规律,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中一要提高开发层次,建立高水平的旅游服务体系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并带动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二要扩大国际旅游的比重,采取得力措施招徕尽可能多的境外游客,以此增加创汇并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要加强与周围景区的旅游联系,共同组成高层次的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线路,比如洪湖―荆州古城景区就可与武陵源景区、三峡景区联袂开发。

3.2.5 加强管理,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ニ孀藕区经济发展、湿地保护区建立、“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等工程实施,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矛盾。目前洪湖已建立了洪湖蓝田生态旅游区,并准备建成“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因此,其旅游区更应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执法检查,对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3S”技术为基础,加强湿地监测,编制湿地信息管理系统,促使旅游区系统不断完善,有效地保护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禁盲目开发和破坏湿地,彻底改变只重视湿地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的倾向,合理地保护和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使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四、结束语

ズ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在保证湿地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积极进行旅游开发,将湿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探讨旅游对洪湖湿地资源乃至整个洪湖湿地环境的影响,按照可持续发展公平原则,对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起同样的道德义务,使他们都能有享受洪湖湿地旅游的平等权利。

おげ慰嘉南祝

[1]任宪友,吴胜军,魏显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以洪湖湿地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6(12):40-43.

[2]任宪友.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0(12):271.

[3]徐青.体验湿地生态休闲文化创意城镇低碳旅游格局_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解读[J].小城镇建设,2010(3):32-36.

篇6

摘 要:本文在论述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及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内容、现状等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从而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其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助于自然保护的新的旅游形态,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长江三峡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蕴涵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此问题在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一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旅游,在国际上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虽然短短几年,此词已经变成大家耳熟能详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同时,生态旅游也是基于自然环境、在以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为前提的、严格的规划、管理和规划框架下所进行的旅游,它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其目的的为了保证保护区、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各利益相关者等的共同利益,从而达到环境、社会、经济和体验的可持续发展。[1]

“生态旅游的内涵是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旅游经营管理者通过规划、管理和协调,让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了解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让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并且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活动,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2]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二、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内容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形成了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首先,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齐全。据《长江三峡旅游线总体规划》统计,该区域可分为18个大的景区,290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就达60个。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长江三峡库区各类旅游资源基本具备,共含有58种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峡谷、风景与漂流河段、洞穴、湖泊、瀑布、泉等最为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遗址、石刻、悬棺、古墓、宗教寺庙、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居多。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品位高,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所有旅游资源中,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就有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四面山、神农架等。拥有神农架、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公园和红池坝、仙女山等南方高山草场;文化古迹定为国家级的就有大足石刻、丰都鬼城、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屈原庙、黄陵庙和昭君故里等。[3]此外,还有雪野三峡风景区,其位于莱城区雪野镇邢家峪村正西,雷达山之麓。由小龙峡、老龙峡、五龙大峡谷天然形成的三峡风景区实乃是大自然妙笔神工雕镌的一副瑰丽画卷。三峡谷九曲十八弯,沟深险、潭深水急、林木茂密、百鸟齐鸣,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目前,该景区开发新建了三峡、老龙湾、燕子崖、三叠瀑布、金鸡石、情侣石、寿星石、青龙潭、动物园等三十多处景点。修建双龙门、停车场、凉亭,旅游道5000余米,栈道5000余米,台阶3000多级,新增云梯、转伞、吊棍等旅游设施40多件,新上三峡大酒店、圣水山庄、孔家酒店、栗园酒家、天绿湖山庄等餐饮服务业10家,同时可供数千人休闲游玩就餐。餐馆均设景点之中,若进膳于此,脚下流水潺潺,头上百鸟争鸣,放眼四面皆绿,张口八方传情,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确是消夏避暑之胜地。

三、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呈现出恶化趋势

1、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5。3%,每年进入江河泥沙量总计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总量的26%。

2、气候恶化严重。该地区已成为全国重要暴雨中心,对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损毁十分严重;该地区也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50d,最高达80d以上,有的年份局部地区甚至颗粒无收。

3、地质性灾害严重。据勘查,三峡库区各类崩滑体1190处,崩塌滑坡总体积达28.45亿m3。泥石流现象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巴东、巫山、奉节、云阳等县约200km长的沿江地段,占泥石流沟总量的94%。

4、森林和植被破坏严重。库区各县(区)的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期的30%~56%,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沿江地带仅有5%~7%。

5、水体污染严重。库区现有工矿企业3000多个,年排污水10亿t,污染物50余种,江段大肠菌,石油类、氨氮、酚、化学耗氧量超标,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库周涨落带的出现,大量有机物堆积在高温高湿下,细菌或病菌大量繁殖,将加重库内水体的污染。

6、城镇生态失衡严重。沿江城镇建筑拥挤、公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狭小、绿化地带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处理城镇“三废”的完善系统。[4]

(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

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极强的垄断性,品种也十分齐全,可供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的季节旅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库区内成熟的景点不多,海内外享誉盛名的景点不多,而且三峡工程兴建后,还淹没了部分好的景点。总的来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

(三)旅游旺季旅游超载现象严重,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区没有进行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及线路设计不合理,人满为患的现象时有出现。旅游数量过多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会使游客产生不良感受,降低旅游兴趣。而在淡季生态旅游区人数又急剧下降产生旅游设施闲置等问题,旅游容量季节性变化很大。

四、生态旅游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三峡库区造就了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库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发展好库区生态旅游业必将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业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动力

生态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行业之一,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为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弥补外贸易逆差;还可大量回笼货币,为经济发展积极建设资金。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投资相对较少,资金投向灵活、回收期也较短,是三峡库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当把生态旅游作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库区人民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5]

(二)生态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旅游业的行业综合性、区域关联性和辐射带动性很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第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生态过程清洁化、废弃再生化、环境无污染化以及农业生态化等协调发展,并带动第三产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繁荣,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6]

(三)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推动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旅游所倡导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的范畴从自然生态资源延伸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生态资源;将生态旅游作为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推动力和辐射作用,还可以唤醒人们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可以扩充旅游的项目、内涵和规模,促进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开发对策

(一)制定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库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生态学、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打造库区生态旅游目标市场

生态旅游对旅游者素质要求较高。中国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大众旅游仍是主流,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市场,社会公众还没有真正的生态旅游的意识。据1995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常识欠缺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库区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有重点地宣传促销。不能将所有市场都确定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才能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库区的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培植生态服务产业

三峡工程的修建,将淹没一批城镇。抓住库区移民城镇迁建的契机,在库区建立一批布局独特的生态“山水城”,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如巫山县把新县城规划为山水园林生态示范城;忠县新县城规划为三面环水、背枕青山的半岛型“山水城”。生态旅游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生态化,还应包含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因此,库区各生态旅游点应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如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商店、生态交通。不同的生态旅游点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并由此带动库区一批生态产业的发展。[3]

(四)保护文化传统,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环境

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民族传统是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保护库区文化传统,就是要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防止商品化和庸俗化趋向,尽可能地保持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形态和纯正性质。旅游部门、企业应与地方文物文化部门通力合作,从每年的旅游总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地方文物和文化保护,组织人力广泛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山歌小调和谚语民谣,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已濒临消失的文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应积极提倡“双语教学”;鼓励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民俗仪式吸引游人。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峡库区旅游要加快发展,首先要加强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客运交通不畅的“瓶颈”问题。坚持统筹战略,既要发挥铁路大动脉的骨干作用,又要重视公路交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益。同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采取灵活的融资手段、为生态经济发展营造一个“造血”系统。要充分利用地区扶贫开发和移民开发以及西部开发的发展机遇,把生态产业发展作为重要项目,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投资开发,同时引导民间投入,建立一个灵活的融资体系。改善库区接待条件,兴建上星级的饭店酒店,争取彻底改变接待能力差的情况。

(六)适应旅游现代化的需要,重视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但要有良好的硬件环境,还需要与良好的软件环境。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充分重视库区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宣传促销,以提高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重视发展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与国际旅游接轨,是旅游现代化的需要,是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的需要。

(七)尽快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人才

生态旅游在旅游界尚属新事物,开发、经营与管理生态旅游的人才相当缺乏。库区本来就缺乏旅游人才,更不用说生态旅游人才了。因此,要尽早重视生态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从而提高库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展生态旅游还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从规划、开发、建设到宣传、经营和导游都亟需一大批高层次的人才。各地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自己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向社会招聘或引进的方式吸取人才,使之为生态旅游做贡献。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科普推广力度,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增强市场意识和生态观念。总之,一张蓝图,经过库区人民的不懈艰辛努力,一定会把库区建设成为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的花园式生态经济区。

此外,还可以开发和设计富有库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展生态旅游教育,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确定库区合理的生态旅游容量,建立环境检测站等等。

由上可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生态的统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三峡生态旅游为支柱引导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三峡库区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加快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瑞.生态旅游:全球观点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73.

[2] 李常荣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27.

[3] 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6.

[4]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环境科学,2001(1):12-15.

[5] 重庆市政协重庆大学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三峡库区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6] 卞 彬.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 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是依托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以其独有的资源优势满足了人们回归大自然、走向大自然的愿望。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并将在21世纪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黑龙江省黑河市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黑河生态环境原始自然,森林、冰雪、界江具有独特的观光优势。近年来,黑河加强开发“地文、森林、冰雪、界江”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做强做大五大连池生态游,不断提升景区的品位,开展的休闲避暑、四季养生、森林观光等旅游项目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东北边陲最重要的旅游观光胜地之一。然而,由于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市场规模与资源现状并不匹配,资源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生态旅游开发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营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另外,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

二、黑河地区五大连池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黑河地区五大连池市是黑龙江北部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一座新崛起的魅力之都。全市总面积一万平方公里。汉、满、回等22个民族34万人口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著称。火山地质地貌、山口湖生态胜境、大沾河原始森林等,为五大连池市综合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强势,有“奇山圣水、养生天堂”的美誉。

1.火山、矿泉

五大连池火山群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遗产。其火山群的形成,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大约在地质年代的新世晚期、第四纪早期,这一地区的火山猛烈爆发,岩浆大量流溢。以后经过长期、不断的地质作用,一座座形态别致的火山渐渐形成。五大连池火山群因保存了这样完整、典型、壮观的火山地貌,而被誉为“火山博物馆”。

而今它已成为中国第一个火山自然保护区,既是旅游者欣赏各种美妙火山风光的景区,也是火山地质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的天然基地。

药泉山的矿泉久负盛名,这里的矿泉水治疗疾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享有“神泉”“圣水”的美誉。其优质天然冷矿泉与俄罗斯北高加索矿泉、法国维希矿泉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冷矿泉,而五大连池昼夜自涌量达4万吨,名列“世界三大冷矿泉”之首。在药泉山下有南泉、北泉和翻花泉等,其中南、北二泉用于饮疗,泉水清凉甘辛,具有助消化、止痛、镇静、安眠、利尿等功能,尤其对消化系统的溃疡、胃炎等疾病疗效良好。翻花泉用于洗疗,对于各种皮肤病最有疗效。

2.山口湖

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的山口湖景区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这里原始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资源保护完好,是生态旅游的极品佳境。

3.大沾河林区

大沾河林区,施业区面积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施业区内拥有全国最大的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全国唯一的白头鹤种群繁殖地及我国北部最大的天然红松母树林。260多公里的大沾河从施业区内蜿蜒流过。大河两岸连山、映带碧海、涨溢成湖、岸挟静流,是最早开发漂流项目的河流,素有“神州第一漂”的美誉。

三、五大连池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拥有着宝贵的生态资源,但目前五大连池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仍不均衡,总体水平也不高,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总体上看,其生态环境较好,但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主要问题是缺少切实的规划和策划,个性和特质不突出,粗放式管理和粗放式服务普遍存在,许多有极大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挖掘利用。同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景点、景区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精品。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科学论证和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遭污染萎缩威胁,矿泉水质或受污染

由于周边缺少天然和人工防护屏障,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正面临污染萎缩的威胁。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和化肥等物质流入湖泊内,保护区内的8个火山堰塞湖出现湖底淤积、富营养化污染加剧等问题。如果再得不到根本治理和改善,若干年后不仅8个火山堰塞湖会逐渐缩小,五大连池矿泉水的水质也可能受到污染。综上,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生态旅游必须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地开发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五大连池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黑河地区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2.切实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保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生态环境质量会严重下降,使生态旅游无法开展,而且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生态旅游要走精品开发之路

篇9

【关键词】 哄鄙态区;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西安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也使得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新世纪以来,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为深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增强历史名城文化效应作为增加第三产业收入的主要目标而开发出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及寒窑遗址公园等著名的历史古迹文化旅游景点,在增加城市收入的同时也为其城市名片增添了新的闪光点。哄鄙态区作为西安首个以“生态发展”为发展理念的生态区,贯穿该区的两条重要河流汉佑脲焙邮俏羧铡鞍怂绕长安”胜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流经的区域被人们称誉为“三辅盛地”;又有众多亟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优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就需要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如今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依旧是重人文而轻自然,而哄鄙态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且汉唐时期依哄绷胶涌凿出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与漕运码头与伴随其产生的众多历史遗迹与事件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文资源。如果将这些潜在的人文资源与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则会形成新的旅游热点项目,为西安现有的城市旅游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基点。

一、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哄钡厍是古都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哄蔽幕。灞河有清河、辋川、汉尤条支流,其中以后者最为有名。因此,人们往往将骸㈠绷系在一起。隋唐时期,灞河上有船通行,汉邮清焙幼畲蟮囊患吨Я鳎虽是灞河支流,但它与灞河齐名。历史上有“玄灞素骸敝说。 “玄灞”是说灞河既深且广,流量较大;“素骸痹蚴撬汉铀质很好,清澈见底。[1]自古以来哄钡厍就担负着“漕运转枢,畿辅拱卫”的重要使命,尤其在汉唐盛世期间,哄钡厍更是为都城长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而才有古长安“八水十三塬”的美称。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政府于2004年9月成立了西安哄鄙态园区。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首先,位于西安城区东部,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哄焙恿胶铀陌兜哪媳毕虼状区域。其次,相对独立的区位、便捷的交通都为生态区的旅游资源增添了独特性;再次,相比于曲江新区、未央区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的区域,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内及毗邻区域拥有历史跨度大、不同时期、品质较高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及丰富的人文活动和历史事件。加之其在历史发展中占有的独特地位,都使哄鄙态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吸引力。

然而,由于哄钡厍曾是京畿辅地,在承担重要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种人为的纷争当中,在战争中一批珍贵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已遭人为破坏;加之当地的水土流失,地理和气候变化等使得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深埋于地下或是风化于沙石之中,难以为人们发掘和利用。许多文物古迹的地面赋存实物较少,加之对其人文历史内涵挖掘不够,大部分仍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

二、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分析

哄鄙态区自成立至今,始终实行生态区建设与旅游品牌营销共同发展的思路。先后举办了2007年 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联合国国际儿童夏令营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活动,2006年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哄鄙态区,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年会。[2]区域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若将原本就具有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与待发掘的人文资源加以整合并进行特色化开发,将使生态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更趋于多样化和高效益化。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即遗址遗迹与遗物、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与纪念品。[3]哄鄙态区一区就包含了这四类资源,而这正是源于富有魅力、绚丽多姿的哄蔽幕。新石器时期半坡氏族发达的彩陶文化,各类彩陶器物的相继发掘与出土;证明了哄钡厍作为半坡文明发源地的重要意义,而在大型纪录片《哄背じ琛分芯拖允境錾挛骺脊湃嗽痹阱焙由嫌蔚睦短镎蛐陆忠胖分锌脊欧⑾值难錾赝砥凇鞍遄”和龙山早期“条形砖”遗物,更是哄钡厍史前文明存在的最好证明。此外还有位于灞河东岸的商代崇国中心区老牛坡遗址,位于白鹿原上的商代早期冶铜遗址怀珍坊都表明哄鼻痹诘娜宋穆糜巫试丛哄蔽幕中的不可替代性和较高的开发价值。[4]在古建筑遗迹方面:现存于灞河之中的“大汉漕渠”的水坝遗址及两度出土的隋唐古灞桥桥墩遗物,证明了中国古代跨度最长、桥孔最多的灞桥存在的真实性。哄蔽幕的特色“祓除”、“修禊”、“祓斋”等各种礼仪活动也为哄比宋穆糜巫试丛鎏砹诵碌幕盍Α6“长安八景”之一的 “灞柳风雪”垂柳依依、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也成为哄钡厍人文景观中的独特亮点。

总之,作为西安城市近郊旅游区,哄鄙态区是西安大都市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上述人文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并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将加快推动生态区成为西安东部都市旅游集散基地和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的发展进程。

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借助文化表演形式丰富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历史的感觉往往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对游客来说,外出旅游就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可置身于历史文化旅游区时,面对矗立的建筑、沉默的雕像、无声的文物,游客虽能感受到沧海桑田、岁月变换的历史感,但却难得真实的与历史相接触,以朦胧之态与历史接触,未能真正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气息。其实,历史就在人们身边,历史的流动性和音乐美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滞。为了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人们就以表演的形式来再现历史,重现那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表演作为及观赏与再现历史风貌的艺术形式,是表现历史流动性和音乐美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的“印象系列”就是将表演与不同的生态景观相结合而开发出的集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于一身的发展模式。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西湖”,从“印象・丽江”再到“印象・大红袍”;场场爆满的表演现场和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就是这一旅游模式运行的最佳体现。此外还有山西平遥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及杭州大型歌舞表演“宋城千古情”等结合生态与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的旅游模式。

这些表演形式将民风民俗与历史人文景观融入进留存至今的人文和生态景观之中,以表演形式将参观游客带进当时的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穿越历史、感受彼时的民风民俗,从而让游客产生出“身在画中游”的即视感。哄鄙态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汉佑脲焙蛹捌湫纬傻墓婺E哟蟮氖地景观,并孕育了哄蔽幕,如果能在哄焙由态区旅游规划中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与实地的人文遗址的结合,按时代顺序将这些遗址景点串联起来。比如以汉拥睦史作用“漕运”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将哄焙恿桨都笆涝盎嶂械墓阍颂读接在一起,并以“印象”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漕运在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在汉代依托哄绷胶涌凿的“大汉漕渠”是如何支撑起汉武帝西征匈奴的雄心;在唐代广运潭又是如何彰显出开元盛世的大唐风范,同时在表演中加入关键的历史人物也会起到引导作用。既能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历史,体味历史,又可以以大型歌舞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哄鄙态区昔日的汉唐风韵和自然风貌。以此体现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最佳结合及生态区旅游模式的创新。

2、运用历史遗迹与生态旅游资源融合的情景再现模式

作为著名的综合旅游城市,西安作为古代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交往中心,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且自然风景条件优越,旅游经济内容相当丰富,旅游功能相应比较突出。[5]与西安齐名的其他五大古都中:北京近年来通过对故宫,天地坛,雍和宫等历史古迹的重新改造,并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历史原貌与大众喜好的旅游产品:如故宫的“清宫人偶”、“龙凤呈祥”清宫人形吉祥物等。其他如南京,杭州则分别有“明清夫子庙庙会”、“宋城千古情”等结合当地著名历史古迹与自然生态景观的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此外,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的以唐・华清宫遗址为主要表演地;结合盛唐文化及白居易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改编而成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台剧《长恨歌》,还有曲江文化集团投资,在大唐芙蓉园内推出的大型歌舞剧《梦回大唐》;都是将宫殿遗址、山体水景与大型歌舞表演相结合,为西安特色旅游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借鉴诸多成功的先例,为打造哄鄙态区独有的人文生态旅游品牌,当务之急就是将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如汉由显经开挖出西北第一条人工河渠“大汉漕渠”,虽然不复存在,但其遗留在汉由系脑用来围堰筑坝的遗迹留存至今并被发现;再如灞河上留存的隋唐时期古灞桥的桥墩,如果使用模拟技术与大型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将使得游览的旅客重新看到这些已消逝的千古奇观;或让游客置身于古代的漕运船之中,走近历经千年的桥墩之前,亲手抚摸那些铭记辉煌岁月的历史印记。白天,可于生态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旁进行大型古风形式的歌舞与技艺表演,让游人体验梦回汉唐的历史遗韵;夜晚,可在灞河两岸使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展现带有汉风唐韵的河岸街市布景,游客置身于富有汉唐风格的游船之上,穿梭于汉唐古河道上;以此陶醉于穿越千年的沧桑与巨变。所有这些开发模式都可以使哄鄙态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展现。

3、依托生态与民俗融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品牌

依据2009年《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规划:2009-2014年,西安市已建成依托灞河水面形成的大型活水运动健身文化区、以米家崖岛屿风情为辐射点形成的汉颖跛休闲文化带,以广运潭为主体的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区。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迅速构建起生态区的文化产业架构,形成产业互补和互动,使哄鄙态区真正成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示范基地。作为综合旅游型城市,西安发展哄鄙态区旅游品牌应通过有意的促进和重建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哄鄙态园区中的各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与哄绷胶咏裘芟嗔,在生态区成立后的近十年中,建成的城市亮点品牌包括西安世园会、西安金融商务区及哄惫家湿地公园。特别是哄惫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公园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为主题,设置野趣、精致、时尚、河道等四大主题板块,集湿地保护、观光旅游、科普科研、户外运动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目的地。[6]哄惫家湿地公园的建成,也为生态区已有的旅游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据此,生态区还可以开发以下具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

(1)将“灞柳风雪”的著名场景设置其中,设立灞河送别主题公园或哄焙禾品缭现魈夤园,借以展现古时汉渝焙恿桨杜ㄓ舻暮禾品缜榧暗笔钡拿穹缑袼住

(2)汉恿桨兜乃锛夜荡濉⒅械畲濉⒘杭掖宓扔涤芯墒惫芈し缜榈拿窬釉郝涿袼捉ㄖ的村落,可借鉴礼泉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集生态旅游、民俗体验、农家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民俗村,借以展现老关中古村落的民俗风情。

(3)灞河流域附近新发现的新街口遗址、上林苑狄寨熊猫头骨化石等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新的遗址公园、自然博物馆;上林苑遗址则可开发成新的遗址公园等新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旅游开发投资。

总之,依托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历史遗迹的结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的民俗新品牌。

四、结语

作为西安市首个生态园区,哄鄙态区内具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出路应着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生态资源将结合,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通过艺术表演和情景再现的形式将哄绷饔虺恋淼睦史和民俗文化发扬出来;依托历史文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旅游品牌。而这一切的前提则需要具体的保护措施来促使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保存并不断完善;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而保护则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哄鄙态区已有的旅游设施如西安世园会的“一塔三馆”和广运潭也可为后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哄鄙态区发展新的旅游产品,也为未来的西安东部生态旅游区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为西安市人文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注 释】

[1] 生态哄哄备趴.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2] 杨尚勤,石英,王长寿等.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3] 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8.

[4] 哄蔽幕的魅力.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5] 许峰.城市产品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91.

[6]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等.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

篇10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人类生活发展的基本需求,其比例也显著增加。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关于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未来发展模式的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及发展困境的原因,以探讨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模式,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困境;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70-02

生态旅游包括旅游与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发展前提的旅游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来讲,生态旅游主要包括单纯的旅游活动与自然及文化生态系统保护两方面内容,参与者通过生态旅游行为获取一定的原始享受,进而推动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进一步支持,从而促进生态旅游活动的深入发展。

 

1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的生态旅游思想古已有之,但生态旅游在中国实现其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风景区域的建设发展起来。据相关数据显示,仅1982年一年的时间,中国就建立了44处国家级保护区和24座国家历史名城[1],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就此建成,并成功的实现了旅游与生态的结合,并提出旅游开发需要将资源保护作为其前提条件,实现旅游资源的长效利用。

 

生态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对自然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深入发展,但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大部分生态旅游行为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过分开发导致环境问题频发,造成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阻止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区域持续发展的进程。

 

2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开展生态旅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群众对自然美景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现阶段,人们对生态旅游还缺乏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生态旅游发展步履维艰,具体分析,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2.1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破坏

从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角度分析可以发现生态旅游的最基本目标即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而环境保护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在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公益性价值体现相对不明显,因此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破坏,这种破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对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欠科学性导致的生态系统整体破坏,比如生态旅游景区的城市化发展倾向导致植被的破坏、景区内大量建筑物的建成导致自然景观的破坏使得原始生态区环境一去不复返、景区内的野生动物与植物也受到一定的干扰[2]。其次旅游景区内过多的游客以及景区内游客的不适当行为导致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可持续发展潜力受阻。最后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旅游垃圾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对景区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旅游负荷较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2.2生态旅游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生态环境受旅游行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恶化倾向,具体表现为:部分改善、整体恶化[3]。大部分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倒退的模式中,现阶段国家已经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为生态旅游行为的开展而受到严重的损害,有11%的地区出现旅游资源的退化。与20世纪相比,目前我国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总增加近11倍,全国总森林面积减少了近十分之一。中国许多旅游景点及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均出现环境退化现象,植被覆盖率降低、动植物生存范围缩小,甚至部分地区为繁荣经济发展,将铁路、公路等修到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

 

2.3交通等因素对生态旅游活动发展的制约

生态旅游活动通常需要有发达的交通等条件做保证,交通状况能够决定旅游区域的综合运输能力,通常生态旅游区域与所依托的城市相距较远,因此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旅游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现阶段,中国大部分旅游区域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除交通条件外,旅游景区的发展还需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一定的资金基础是旅游景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具备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但受资金的限制,同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由此可以发现,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状况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态旅游区域的持续发展。

 

2.4生态旅游的基本教育功能缺位

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旅游者通过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引发感慨,从而自觉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因此加强关于生态知识的教育活动应该是构成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发还缺乏专业的教育人员,且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知识内容欠科学,教育宣传手段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知识的需求。另外在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内,很多导游并没有专业的知识,因此无法将景区内的地质地貌、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及动植物状况介绍清楚,因此游客无法有效认识环境,也就起不到环境保护教育的作用。

 

3生态旅游发展困境的原因探讨

首先,生态旅游区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区域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但现阶段,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实践性较差,整个生态旅游体系不健全,因此其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位。另外,在生态旅游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具备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服务人员,比如导游等也比较缺乏,这些人员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其次,欠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造成生态旅游区域的间断性发展。欠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旅游自身的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活动与其他旅游行为相比,更加重视环境、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只有不断的进行旅游机制安排,才能推动环境、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4]。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规划理念的制定、规划的专业化程度等存在明显不足,过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和对环境效益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了生态旅游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最后,生态旅游区域内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不能有效推动生态旅游区域实现自身的新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开放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但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行业中还较广泛的存在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现象,乱扔垃圾随处可见,很大程度上导致环境的污染与持续恶化,同时也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4生态旅游未来发展模式研究

生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坚持以环境保护意识宣传为中心,同时重视生态旅游教育、生态旅游

规划以及生态旅游法制管理的全方位发展模式。

首先,强调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中国的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很多旅游者、居民及当地政府部门均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科学认识,因此加强关于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不断强化生态旅游的基本思想与内涵,同时借助多种宣传与教育手段、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对旅游业及个体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印象,进而推动群众成为群众保护的主体,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教育机制,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尤其要重视针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其从小养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强调生态旅游教育,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中国的生态旅游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推动中国生态旅游的新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充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态旅游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知识、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基本规范等方面内容,其中文化知识与自然环境是推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的重要前提,通过讲解有关自然与文化的内涵,来提高群众保护自然、尊重文化的意识,进而推动生态旅游业的新发展。

 

再次,强调科学规划,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只有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才能有针对性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论证,进而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关的工作。在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将旅游景点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布局等设计与规划均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上,进而推动生态旅游业实现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最后,强调法制管理,突出对生态旅游业的保护。现阶段,中国关于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机制相对薄弱,很多旅游景区出现旅游者不服从当地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而且政府及当地居民受利益的驱使,还将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开发为旅游地,很大程度上促使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活动。

 

5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对旅游者进行强化教育,另外还需要多方参与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近些年以来,随着国家建设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国家旅游局也提出了以“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为主体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建设,很好的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增加与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更深层次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路,郑向敏.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23-27.

[2]尹少华,何平,罗明春,等.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