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篇1

基于这一理论,小学科技教育活动就应是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包括校内学科渗透、课堂教学中的科技活动、课内外科技教育活动及校外(家庭、社区)科技活动。以学生为本,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应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放在突出位置。达到“个性得以舒展,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拓宽视野,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一、科技传统教育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形式的比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快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其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科技教育注重的是具体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要教给学生越来越多的具体的知识,十分强调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讲授的精彩与完整,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孩子的情感体验、心理变化和态度的培养,学生一般情况下只是在固定模式下按部就班式地学习,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科技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式,让教育活动形式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辅导和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科技教育教学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比较有较大的不同。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科技教育模式的构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需要、兴趣和爱好等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科技教育活动要在学校教育系统协调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创设综合的、充分联系儿童实际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因此,本研究从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自主探究和专项科技活动三个方面对科技教育模式进行研讨。

1. 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途径,抓好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

为使科普教育深深扎根于“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有必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科技教育,既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政策略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有所不同。

加强学科渗透,小学各科教材中关于科技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努力寻找学科知识与科技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自觉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化科学道德、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整合处理教材,将教材最有典型代表性的科技知识讲深做透。避免科学课“泛泛而谈,摸摸就走”的现象,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观察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智能, 优化学生智能结构。

分组探究学习,科技教育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分组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长――领导组织;活动方案制订者――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解说者――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观察能力。而且在每次探究时都进行不同的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发展各种智能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堂教学,将课程中的“知识陈述”转变为“问题设置”;将“抽象呈现”转变为“表象呈现”;将“原理展现”转变为“假设验证”,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2. 以课外实践活动为抓手,提高科技教育整体水平

小学科技教育应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大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研究可以分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发现问题:首先让孩子自己学习中去发现问题,选择研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解决自己问题的成功快乐。

设计方案:每次探究活动,老师要做孩子探究的引领者,指导学生一开始就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为学生在开始的观察、研究中搭好框架。活动方案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方案应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探究方法等的选择;实验地点、实验方案的确定;统计表格、实验记录内容设计等,力求将探究活动限定在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内。

研究验证:实施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进程,既鼓励学生自主地按照计划认真实施,又积极关注,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参与其中,做及时点拨,必要指导,以便适时调控探究的过程。

通过校外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运动智能、语言智能、思维智能、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3. 融科技教育于专题竞赛,拓展科技教育育人空间

创新竞赛:主要内容为小制作、小创新、小发明。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创新和研究过程中,对涌现出来的一些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作品或项目,再反复进行改进、提高和完善。对一些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和充分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使更多学生有了适宜的发展空间。

篇2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 《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篇3

关键词: 教师课堂 课堂教学 组织 管理

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灵活性,恰当的使用各种教学技巧,这就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课堂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活动课堂管理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课堂管理的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课堂上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搞好课堂组织需要考虑很多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曾说过:“如果不坚持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管理好课堂,首先就要管理课堂秩序。井然有序的课堂,不仅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养成良好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所以,老师所要具备的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提高。

首先,老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严格要求与体贴关心相互并存,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尊重学生与批评教育学生相结合。那么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学生,对他们给予关心;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所做错的事情或是学生违反纪律时,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其次,对待学生也要有奖赏与惩罚,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课堂秩序的维持,可以借助一些奖赏,比如说糖果,这些只是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课堂纪律也就维持住了。而对于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再次,在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被某些东西所吸引而跑神,从而扰乱课堂的纪律,这样就要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所以就要想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可以丰富自己教学的内容,充实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通过兴趣的引导,老师就可以维持课堂秩序。

学生对于老师讲课所产生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相当重要,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减少老师对于课堂的管理次数。这样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动力也增加了。当一个人对一个话题产生疑问时,那就说明他对于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产生了动力,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初期,老师就可以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要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得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对老师的课堂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起着很大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给老师授课带来很大的影响。要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老师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同时,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搞好课堂纪律的关键,老师在管理课堂纪律的时候,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都影响着课堂的纪律,因此。师生融洽的关系是管理课堂纪律的关键。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这种良好的氛围,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递,还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愿望与心理需求,师生的行动一致,良好的纪律自然也就形成了。

事实上,老师的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课堂教学之前,而不仅仅靠课堂现场的操作,因为老师的备课与课堂组织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老师对于组织教学的内容,要注意进行整合与规划,要注意其内容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要突出重点,使课堂节奏有张弛,并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内容通俗易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所以老师首先就要组织好自己,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同时,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预先组织,这样就可以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铺垫。

总之,教师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极其灵活,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重视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同时还要多多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多在教学内容中出新颖的东西。

篇4

第一题:(哈尔滨市香坊区期末测试题选择题第1题)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中,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是()。

A.取用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 D.滴加液体

此题的基础性和知识性都很强,题中涉及多项化学实验,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要仔细审核题目中的图形和说明。按照课本的规范操作,认真回忆做过的类似实验,从实验的基本要求、安全可靠和注意事项等几方面可将有关的错误找出;但此题不局限于操作的正误,而是进一步考查学生对错误的操作产生的后果的了解,深化了知识的基础性。

第二题:(哈尔滨市香坊区期末测试题选择题第4题)通过化学的学习,你一定对一些化工生产中应用的原理有所了解,下列生产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钢铁冶炼B.氮气制氮肥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D.氧炔焰焊接金属

此题的生活性及实践性很强,本题以化学变化为知识的支撑点,以生产实践为研究方向,理解化学变化在实际中的应用,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以4种工业生产为背景,描述4个变化,学生在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概念、掌握4个变化的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解出此题。训练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解决或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题:(哈尔滨市道外区期末测试题非选择题第25题)如下图是A、B、C三个原子的模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A.原子B.原子 C.原子

从原子结构上看,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 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该题选自哈尔滨市道外区寒假作业的第25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也是我们平时训练题的变形题,原题的题干是一个表格:

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提供的信息很多,知识量比较大,可采的点也较多,所以,学生可以在理解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结合信息从宏观和微观等多方面寻找答案。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回答越轻松。

第四题:(哈尔滨市南岗区期末测试题填空题第22题)有下列物质:氧气、自来水、二氧化碳、硫、高锰酸钾、氯化钾、空气、冰。请按下列表格的分类,将选择的物质填入适当的空格内。

本题通过对物质的组合综合考查学生对混合物、单质、氧化物等的理解和对物质的判断能力,只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把握不同类物质组成的特点,便可得出结论。本题训练学生对每一种物质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特别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定要对其组成进行了解,把握各类物质的分类标准。

第五题:(哈尔滨市南岗区期末测试题第31题)右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装置图。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是:______。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见上图。几分钟后观察到A和C烧杯中的现象为:_________ 、________;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此题是一道探究题;是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而编写的习题,“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为了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出题者把科学探究建立在原有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既巩固了学科基础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及原理的掌握。

二、试题的研究与创编

1.选择题:医用注射用水属纯净物,下列水适用的是(D)。

A.凉开水 B.自来水C.矿泉水D.蒸馏水

知识点:纯净物的概念、纯净物制取的初步知识、水的净化软化等知识。

背景:从《医疗卫生报》上了解到:有些医疗事故与注射用水不纯有关。又由于学生对日常接触的水有一个定式,所以对各种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分辨不清。

教材中的原题是分知识点考查的,这些水多数时都出现在不同选择题的备选答案中,在这里我把知识点进行了整合,许多省市的中考题中,常有对水、纯净物知识的考查,考查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本人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刻认识纯净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填补过去中考题中的空缺。同时提醒学生,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哪些与化学知识有关。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选择题: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B )。

A.木柴燃烧B.融雪剂融雪

C.葡萄酒变酸D.白菜腐烂

知识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背景:今年春节期间,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为了救急,使用了融雪剂,有些融雪剂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为了提醒学生关注融雪剂及其他物质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而出了此题。

这是一类中考必考题,课本上也有这样形式的原题,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题:如2007年天津市中考题的第一题就是这类题,原题是: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鞭炮爆炸C.食物变馊D.铁生锈。备选答案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变化,我是在原题的基础上组织了新的备选答案。让学生巩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哪些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哪些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时刻注意,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3.新世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变化的问题。

[提出问题]他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存在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他们提出了3种可能:(1)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量;(2)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的总量;(3)反应物的总质量小于生成物的总量。

[收集证据]途径一:回忆已有知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途径二:实验探究;他们分别用下列装置及托盘天平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进行测量,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实验结论]他们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思与评价]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有一组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总质量不相等,它是C ;他们分析的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原因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剩余物质称量所得质量不是生成物的总质量。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背景:本题以“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为基础,结合教材中的探究实例和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而创编的。

“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本人创编的意图是将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的知识与质量守恒定律相链接,并把探究的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应用元素、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同时,让学生学会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学生依据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结论的能力,学会明确、简洁地表达结论。本题探究学习的重点将放在实验计划的设计和结论表述上。

三、试题的反思与矫正

(一)范围和数量: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中3道题。

(二)反思矫正的目的:通过对试卷的反思,对学生现存的知识缺失及时补救,对出现错误之处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强化。做到章章清,节节清,不留知识死角。

(三)题目的反思与矫正编制。

第1题:(试题的第13题)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非金属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1)硫(2)碳 (3)镁(4)铝

该题的通过率为0.64,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的学生读题不认真,忽略了“非”字,还有一部分学生分不清金属和非金属。所以导致丢分。根据这种情况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将该题进行改编后训练。一是将“非”去掉,二是将“多”改成少。这样就成为一变三的训练了。加强了这部分知识的巩固。

①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金属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1)硫(2)碳 (3)镁(4)铝

②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金属原子个数最少的是()。

(1)硫(2)碳 (3)镁(4)铝

③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非金属原子个数最少的是()。

(1)硫(2)碳 (3)镁(4)铝

第2题:(试题的第26题)市场上销售的小食品“妙脆角”的包装袋中常常充入一种气体,请你分析充入这种气体的两个作用是:__________。如果这种气体是空气中的某种单一气体,它可能是___________(填一种或两种都可以)。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该题的通过率为0.35,通过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脑袋里只有思路而不能准确地形成语言。主要是平时的训练比较少,所以对此题采取重复性训练,让学生在多次的重复性训练中学会用化学语言描述化学的操作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3题:(试卷中的第28题)在化学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在进行一个探究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酒精灯给三支试管加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给三支试管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证据] 观察实验现象是:

1.加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试管中 ________________ 。

2.只加入氯酸钾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3.只加入二氧化锰固体的试管持续地用酒精灯加热没有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________________。

该题的通过率为0.45。从试卷看,学生对设计实验没有思路,不知道该怎样设计,对提出的问题说不准,制定计划不严密,与结论不一致。针对以上情况,决定采取强化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编写出下面的专题训练试题:

课外活动小组在进行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红砖粉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提出问题]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 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证据] 观察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1.加入氯酸钾和红砖粉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2.只加入氯酸钾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3.只加入红砖粉固体的试管持续地用酒精灯加热没有明显现象。

篇5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教学模式 管理学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一些新兴行业、新兴职业随之兴起并日益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职业成长,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具有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职业迁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其他基本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具备职业迁移的一种基本能力。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CVCC项目)将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三模块能力:基础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拓展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等; 延伸核心能力,包括礼仪训练、演讲与口才、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

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地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适应力、迁移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管理学实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更应该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为导向,把教学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来,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2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管理学实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2.1以“模拟公司运营”为导向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管理学实务这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一种职业基础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职场情境,因此,管理学实务课程可以以模拟公司运营为主线,围绕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里面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该课程项目开发共包括十个大的项目,这十大项目整合了管理学实务课程的知识体系,详见表1。

表1:管理学实务课程项目体系

2.2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具体项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根据该课程程序性知识点确定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确定的“职业核心能力”来设计具体的教学项目任务、项目实施方式以及项目评价依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来培养的,因此,在课程项目内容设计时,应该设计职业化的工作任务来加强学生的行动意愿和行为训练。在项目实施方面,应该将教师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任务落实相结合,教师要把握好任务完成时间,适时引导任务开展。在项目评价方面,应该重点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依据进行量化的等级评定。

2.3以“虚拟组织”的形式开展课堂项目化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一种全真的企业环境,以财务资金为纽带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完成项目任务。管理学实务课程在课堂组织形式设计上,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就可以引入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等虚拟组织,将一个班分成4到5个虚拟组织,给定每个组织相同的虚拟财务资金,按照每个组织从成立到衰退等生命周期来开展课堂任务教学,强调公平的业务竞争,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时间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2.4以“多元化”教学方法灵活开展课堂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任务要以行动导向为主,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职业沟通、团队合作等适合采用角色扮演法提升学生的现场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比如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等适合采取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演讲与口才可以通过专题辩论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通过过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礼仪训练可以通过示范法,学生通过多次模拟训练来提高。

2.5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多元化学习质量评价方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依据的评价方法,采取以动手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该模式以职业核心能力内容为评价体系,对多种教学形式,如项目分析、辩论赛、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以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元评价主体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地理科学;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8

0 引言

地理教育对于增强人们的基本素养有重要作用,地理师范教育更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改变及时变革。通过对河南部分高等师范院校调研以及相关文献整理,发现现有的培训策略与制度未能适应基础地理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着未来地理教育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地理高等师范院校如何转变旧的教育培训理念、改变不实用的地理课程结构与培养机制,提升地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值得深究。

1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的策略与制度的研究综述

地理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行,需要现有的地理师范培训体制给予后续的地理教育人才支持。而现有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教育却未能与之适应,培养效率低下,毕业生教学能力与基础教育事业要求严重不符。故应该对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训机制进行策略与制度改革。

2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制度与改革调查研究

2.1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针对南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以及河南省另外两所开设地理师范专业类院校的大三在校生。通过问卷发放的形式,共发放180份,有效问卷共147份,有效率81.7%。其中调研对象男女性别比为1∶3.45。

2.2 学校培养机制调研

此次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题目结合的办法,根据实地调研情况进行编写,共21道。围绕着地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情况和教学能力现状、高校地理师范生课程设置、现有培养制度执行度、反馈突出问题展开调查。

2.2.1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课外教学实践情况调研

147人中仅有22人有过从事家教或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仅占总比人数的14.97%。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第一,缺乏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实训体系。第二,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监管评价机制。第三,配套教学实践资源匮乏。第四,教育实践设置不合理大学将教学校内见习与校外实习集中安排在大四上半期,很多毕业生面临升学、就职压力,缺乏精力进行教育实践。

2.2.2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调研

通过对基本现状的调查,及数据赋值处理,地理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自我认同度最低,经过系统的培训,教学能力有一定提升,但同未来的职业需求相差甚远。

2.2.3 课程体系调研

通过问卷数据整理,师范生对于开展教学方法策略、中小学管理(班主任课)、现代教育理念课的期望度最高,地理教学论的数据统计最低。应考虑增设相应必修与选修课程,将考试与考察结合。

地理师范培养课程体系整体得分中等偏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未满足教学需要。二是课程安排僵化。三是教学重理论,教学实践类科目安排相对较少,成效地低下。

2.2.4 地理师范教学培训制度成效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得,经过地理师范体制培养,师范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了一定提高。但教学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或制约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

该模块是对当前地理培训机制成效评价,在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作用、对推行新课改的作用三项均有较为明显提升,但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得分最低总体仅为0.67,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2.2.5 调研反馈问题汇总

如表4,该项为不定项选择题,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实训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与所讲知识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符。要加强师范生实训,实践机会与条件的欠缺严重束缚了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发展。

3 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对策研究

3.1 地理师范教学实践模式改革

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来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机会。如将大三年级下学期才集中安排的微格教学实践安排到每个学年的考核测评上,并对毕业生做好毕业意向统计工作,有效的安排他们的校外见习时间,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建议为师范生提供“双导师”,即由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另一名导师。高校在地理师范生培养中,可以借鉴“双导师”制度并将实践教学切实落到实处。

3.2 地理师范课程体系改革

地理师范生教育类课程的安排,应由浅入深。当地理师范生在大一年级时,主要学习地理基本素养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大二年级,适当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的比例,主要是通过教学技能培训课程,将实践教学的训练、考核综合起来。大学三年级,主要课程为地理教学论和微格讲说课,方式有仿真课堂、微格教学等。大学四年级,适当减缩理论课程教学,增开教育见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实习成绩不合格,针对不合格课程重点培训。

3.3 地理师范学位体制改革

在地理师范生学位体制改革中将教育实习、教学技能的成绩同毕业联系在一起。毕业证书的审核应有两个环节构成,首先要求专业考试通过,然后要求教学技能考试通过。在教学技能考试中,包含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版教学、课件制作、课堂管理等,通过者方可毕业;否则则要求重新考试,直至考核通过。

3.4 地理师范评价监管体系改革

改变单一评判机制,实行多层级复合评定,突出实训过程的参与度,强调结论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的综合。加强师范生教学活动的审核评审,建立贯穿实践活动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将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地理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学技能与经验,与地理师范职业化教育形成衔接。

3.5 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式

要改变传统僵化的培养理念,革新固化的师范生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启发诱导、合作探究、案例教学等对地理师范生进行培训。提升师范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积极的引导其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师范生思考并发表自身的见解,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并进行总结。

3.6 完善制度保障

地理师范生培养策略与制度改革需要相应政策支持。第一,政府颁布鼓励政策,支持地理师范院校和相关教学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协作。第二,加大对地理师范生培养的经费支持。可以联合成立专项教育培训规划指导机构,为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相应的指导。

3.7 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地理师范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可借用大数据来进行技术支持。第一,支持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动态评估、实时反馈教学问题到最优培训模型的构建。第二,建立并管理地理师范生成长档案,并对采集的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清理、存储及管理、分析、解读、应用。使大数据在地理教育领域中的获得广阔的应用空间。

地理师范教育的改革是推进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后续动力,应不断创新并丰富地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策略与方法、使现有地理师范生教育教学培训与体制策略走向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孟令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办培训策略研究――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视野[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3.

[2]刘呈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广西师大、华东师大和西南大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3]余新武,吴琴,等.新课改视角下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由一堂精彩的培训课说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9123.

[4]胡选萍,陈文强等.新课程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重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5759.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是通过环境熏陶和教育训练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素质。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产物。素质教育注重人的素质优化与提高,是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现代化的教育,因而教师在教育方式上改变原来单一的模式,变封闭为开放,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拿思想政治课来说,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觉悟三大方面。它们三者既互相渗透、互相包容,又在同一层次之中。知识是素质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掌握马思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人生道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视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和最大的乐趣。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是在掌握知识和形成基本的技能的过程中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通过知识的运作,在繁杂的社会中分析和总结出真理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从知识、能力、觉悟三者关系和内容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学生没有较好的判断是非的本领,也不可能有较高的觉悟。那么,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首先,作为一个政治教师来说,自身必须是为人师表,有远大的理想、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学生才会信任尊重自己愿意学习政治课。单从体改学生能力方面来说,教师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树立起对学生有感召力的形象。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动力。动力不大,效率就很难提高,要善于引导学生勤于学习思想政治课,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一些让大家思考的问题。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第三,掌握好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能力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对实际问题就难以做出鉴别和判断。学生基础知识牢固,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步地提高。

第四,要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讲一些概念原理而不去联系一些具体的事,那么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学生思维觉悟的提高,甚至连基础知识本身是否掌握都是一个问题。因而要用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使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五,要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在一定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使抽象的东西变为立体的东西。青少年学生喜欢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索,喜欢争论探讨,但因阅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甚至产生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言行。因此,不但要激励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还必须进行正面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方法。学生一旦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会全面、深刻、有理有据。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探索和提高。

篇8

我所说的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是指依据新课标和新课程,在开卷考试模式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应具有的或者说应培养和提高的各方面的能力。我把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内化能力,就是真正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能力,达到知识要过手。主要包括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呈现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笔记能力、归纳提炼与整理能力等等。其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呈现能力,要特别重视的是做笔记和整理笔记能力。二是知识运用能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融会贯通能力、举例说明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自问自答能力、辨析能力、正确评价能力,等等。其中多角度思维能力是运用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打造和重点培养的能力,这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三是知识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探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大胆想象能力、质疑能力等等。

以上三种能力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不能割裂开来。知识内化能力是基础是前提,知识运用能力是重点是核心,创新能力是最终目的。只有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素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才能应对开卷考试,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课型结构,优化课堂教学。

注重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法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及应考的技巧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明确了开卷考试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的基础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如教材的结构特点:单元―课―框;框―目―内容;内容―问题―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格言等)。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探究,每一课都有画龙点睛的引言。读懂书,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知识层次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积极思考并努力寻找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读薄书,要教会学生用一定的角度去读书,要提炼,要归纳整理。读熟书,要反复读,书读千遍其意自现,要回忆巩固,要了解知识在教材的所在位置或者至少大概位置,如那一单元、那一课、那一框,是初一的,还是初二的,或者是初三的等等。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在书上要有做笔记的符号,要把问题尽量写在相关内容的旁边。要记下教师讲的提纲和对问题分析的角度。要记课堂上同学讨论交流时出现的新的大胆的正确看法,要记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等等。

第三,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对问题的思考要有思路,有角度。要多联系,多层次多方面思考问题,多层次多方面回答问题,不能死记书上的答案,也不要寻求唯一的答案。回答问题要做到:有话可说,说得有理,说得有据,说得有层次。

第四,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与巩固。开卷考试不是不要记住知识,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巩固知识。除了背的方法以外,还有更多更好方法,如反复阅读法、比较归类法、数字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列表法、知识网络法、联想法、自问自答法、抓重点法,等等。

篇9

例题1:(哈尔滨市香坊区选择题第9题)把一支铅笔插入水杯中如下图所示,以同样的视角看到水中铅笔的像应该是下图的().

评价与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折射知识掌握情况,具有开放性、生活性,便于实践的一道题.本题控制的变量是以同样的视角看水中铅笔的像,其实际位置离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拢一些,又因为水杯可看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作用,所以筷子竖直插入玻璃杯中时,其侧视图应为B图所示,如果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知识掌握不好,就确定不好准确答案.

例题2:(哈尔滨市香坊区填空题第9题)下图是热管原理示意图,热管是一根密封的真空金属管,管内衬有一层叫吸芯的多孔材料,里面装有酒精或其他液体.热管可以把高温部分的热量迅速传递到低温部分,其主要是利用了内装液体在高温部分,然后又迅速跑到低温部分进行的道理.

评价与分析:这是一道关于热管原理的示意图,考查的知识点是物态之间的变化(汽化、液化),变化过程中需要一定条件的,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让学生明白条件改变了,物质存在的状态也就变了,是一道多个知识点交集的综合性及开放性试题.

例题3:(哈尔滨市道里区选择题第3题)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立竿见影

B.风驰电擎

C.姗姗来迟

D.一日千里

评价与分析:这是考查学生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理解,出题者采用生活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之间相连的知识体系,用了4个学生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让学生联系到物理知识,对学科间知识的连接很有益,很有创意的.

例题4:(哈尔滨市道里区第29题)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如果有甲1cm厚和乙2c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甲或乙).

(3)使点燃的蜡烛在某一位置,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合理(),理由是().

评价与分析:这道题的基础性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性是光的折射定律;探究性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时,必须多次测量,才有普遍性.试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这样的试题可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特别是第二小问的考查、知识性强,要求教师在平时实验探究课上要把知识面讲全、讲精、讲到位,注意每个细节,并让学生弄懂每一个实验过程及环节.

例题5:(哈尔滨市道外区第30题)某实验小组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记下物距和像距的一些对应数据,并依次描点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请你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观察分析图线,由此确定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凸透镜成 的像(填正立、倒立),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评价与分析:这是一道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填空题,综合性、解法多样性很强.如果学生对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好,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图中曲线的含义,题是很难做出的.由图所知在B点时物距等于像距成等大的实像,可知:f=15cm,这样就能判断出像的正立,像的大小变化情况了.

例题6:(哈尔滨市南岗区第28题)同学们,学了一个学期的物理知识,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想必你们的家庭实验室一定建成了.

(1)请列举出你家庭实验室中的三个实验器材.(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测量工具.)

(2)用以上器材中的部分或全部进行实验.

a.请简要说明实验过程及现象.

b.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评价与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性及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家庭实验室的建立是必要的,掌握实验室中实验器材的名称及用途, 可运用这些器材开放地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在实验中必须运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它的最大优点是与中考同步.以前的这类考试题给出的条件都是必要的、有用的,没有任何多余条件.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独立判断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不利.这道题开放地增加情境,多给条件,让学生从中找出有用的条件来解决未知问题.是我们在今后辅导学生值得推广的题型.

例题7:(哈尔滨市香坊区第五大题)星期日,爸爸开车带小明去位于阿城区内的“哈尔滨市动物园”游玩,爱动脑筋的小明回来后向爸爸请教了有关车的一些问题,并做了记录.内容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小明测得的数据帮他计算.

①小明去动物园单程时间为40min,则小明家离动物园的路程大约有多少千米?

②往返途中,汽车将用掉汽油多少千克?需花费汽油费多少元?

③去动物园有从市内发往动物园的公共汽车,如果乘公共汽车,单程时间也大约为40min,来回两个人的车费共需40元.请就此事分析类似的这种出行选择以上两种的哪种交通工具为好.(请至少分析出两种理由.)

评价与分析:这道题的基础性知识是考查学生速度的概念,它的生活性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去哈尔滨市动物园),让学生知道一般汽车的平均速度、汽车的耗油量、油价以及升与立方米的换算等问题;实践性是小明与父亲开车去了动物园;探究性是小明爱动脑筋,向爸爸请教问题;体验性是小明真正同爸爸开车去了动物园.这道题的独特之处是开放性很强.在实际生活中从哪个角度考虑选用哪种交通工具更为合理.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理由正确、合理即可,可以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我们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活动内容二:试题的研究与创编

根据八年级物理上册内容我们自编了4道题,编题的出发点都是源于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方面和近几年中考出题知识点方面的链接题.

创编题目1:在进行乒乓球比赛时,小刚同学一不小心将球踩瘪了,但没有破裂,对于球内气体,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质量B.密度C.压强 D.体积

创编的背景、特点及答案:创编的背景是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中,有一名学生把球踩瘪了,但没有破裂,使我想到了这样一道题. 创编题目的特点是让学生掌握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会随物质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

答案:A.

创编题目2: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已走进千家万户,太阳能热水器中能量转化过程是.

创编的背景、特点及答案:创编的背景是很多学生家都用这种热水器,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原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创编题目特点是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答案: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热能).

创编题目3:光从水中进入眼睛,会减弱眼的折射能力,正常人要进入水中抓鱼,要想清楚地看清鱼,应当为此人设计什么样的眼镜?

A.近视眼镜

B.远视眼镜

C.平镜

D.什么都不用

创编的背景:这个题来源于课本79页的发展空间.

资料:鱼的眼睛,在清亮的水中,睁开眼睛你会发现,一切都模糊不清,这是因为光从水中进入眼睛,会减弱眼睛的折射能力,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所以,生活在水中的鱼,为了能在水中看清物体,眼的晶状体比人眼的晶状体要凸得多,近似球形,鱼以此来增强它的折射光的能力.

问题:给美人鱼设计眼镜.

阅读鱼的眼睛的资料,为美人鱼设计一副能在陆地上看报纸的眼镜.

创编题特点及知识点:实质上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讨论鱼在陆地上眼的折光能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弱了,用什么样的镜子能解决这个问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光的折射.我把这个问题的条件演变一下,正常人进入水中也看不清水里的物体,考查知识点也是光的折射,用什么样的镜子能使正常人在水里能看清物体.特点是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其次,上述问题知识内容就是光从空气和水中进入眼睛时,对光的折射能力不同,这样的问题可以扩展到实际中应用.例如:潜水员潜入水下都要戴上潜水镜,如果学生理解了这道创编题,自然就会知道潜水镜的原理了.

为了更深刻地知道这类问题,把条件可以演变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能力跟光在这种介质的传播速度的关系,即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越大,光在这种介质中折射能力就越强.

例如图所示:在一个厚玻璃鱼缸里,水中有一条鱼,鱼看见鱼缸外A点的像是怎样的.由于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光在水中的折射能力大于光在玻璃中的折射能力,光从A点发出的光经玻璃入射到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鱼看见A点的像在A点的上方.

答案:因为鱼到陆地要戴凹透镜眼镜,而人则应戴凸透镜眼镜,而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故答案是B.

创编题目4:某超市约7米高,星期天刘×同学去超市买物品,恰好这时停电,刘×同学出于好奇,他便以1.2米/秒的速度从电梯顶端走到底端,由于店里黑,他马上以0.8米/秒的速度返回到上面,则刘×同学的往返平均速度是多少?

创编的背景:我编这道题是去超市时忽然想到的,这里给的条件是停电,由于这个原因使学生知道电梯不能运行,来回都要行走,把去和回来都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且来回速度不同.其次,他马上返回,说明无停留时间.这里给的超市约7米高,这个条件比较开放,让学生在题中选择有用的条件来解决问题,锻炼学习的思维能力.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这样演变,如:一个人骑自行车以 a米/秒的速度上坡,马上又以b米/秒的速度下坡,如果坡长Hm,求它往返的平均速度.主要特点表现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知道生活中的物理,多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发现物理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创编题知识点:是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原题来源于练习册.一艘轮船在甲、乙两地间往返航行,顺水航行时速度9米/秒,逆水航行时速度为6米/秒,则轮船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活动内容三:试题的分析与矫正

反思本次期末考试中学生得分率最低的3道题:

第1题:试卷第5题,(得分率为0.39),影视剧的拍摄中,常见一些房屋道具倒塌或重物落下,不会将演员砸成重伤,这些重物是用( ).

A.密度比实物大的材料做成的

B.密度比实物小的材料做成的

C.密度与实物相同的材料做成的

D.密度与实物相近的材料做成的

这是一道关于密度知识的一道选择题,大部分学生对密度这方面的知识理解的不透,没有真正掌握,对其物理意义也不够明确,导致得分率较低.

第2题:试卷中的第24小题,(得分率为0.38), 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根据甲图像在乙图像中画出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失分原因是教师对速度概念与函数图像的教学联系不到位,为此今后的教学要加强以下训练.重复性的训练:可练习正比例函数图像.变化式训练:可把v-t图像画做s-t图像.

深化训练:可把s-t图像改为不在焦点上.

强化式训练:以原题为基础改编为其他形式加以训练.

第3题:试卷第15题,(得分率为0.39),一种“X光”玩具让你隔着不透明物体看到后面的东西,它的原理与下列哪种仪器相同( ).

A.潜望镜 B.望远镜C.显微镜 D.透视仪

这是一道关于让你隔着不透明物体看到后面的东西,知识点应是光的反射现象,应选的仪器是平面镜之类的.大部分学生选择了D,题中所示是用一种“X光”现象,这就给学生造成了错觉,没有考虑到潜望镜是由二块平面镜组成的,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补救改编3道题:

第1题:在你做风筝时,你所选择的材料应是什么样的().

A.密度比空气大的B.密度比空气小的

C.密度与空气一样大的D.密度接近空气的

第2题:某校的物理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像,你从该图像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只写出3条.)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第3题:小华到眼镜店配镜时,商家为了节省空间,就用如下的方法进行检查视力,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视力表的像距平面镜2.1米

B.视力表的像距小华4.6米

篇10

第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为听课作好准备,创造储存信息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传输信息做好准备。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出现哪些变化?(2)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否消除了阶级对立?(3)判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消除阶级对立的根据是什么?(4)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中“变化”与“没有根本变化”的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达到预习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为教师第二阶段精讲作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新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和阅读新课时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讲清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生自学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一节内容主要讲了两个关键问题。

(1)重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中的“基本”两个字。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外,还存在城乡小私有者和自由职业者。如小商人、手工业者、律师、医务人员等。

(2)根据关于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对战后无产阶级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逐点分析。使学生弄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是属于无产阶级内部结构及生活状况等现象的变化,而无产阶级由于它对生活资料占有关系没有根本改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仍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它们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化”的只是现象,本质上“没有根本改变”,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懂得“变”与“不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分析,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问题层层分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由现象到本质,点明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拨动学生的思维,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听完教师分析后,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复习巩固。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观点,让学生评析。我们在讲完这一节主要问题之后,曾引用了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些观点,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