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2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篇1

关键词:科学;幼儿教育;思维方式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可以通过幼儿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爱心等等。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定最初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向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们能构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开放的、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而教会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的重中之重。现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 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舞台,培养幼儿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在课堂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创造的乐趣,构建基础性科学知识,获取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手工课堂上,老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物品:颜色形状各异的旧矿泉水塑料瓶、胶水、小剪刀、彩色纸张、塑料花等等,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旧塑料瓶的特征情况,让幼儿动脑思考旧塑料瓶的各种用途,并鼓励他们动手,使用旧塑料瓶来做出他们想到的相关物品,幼儿们的想法很多,最后他们做出了很多物品:有的用小剪刀把白色旧塑料瓶剪成了矮矮的小烟灰缸,说给爸爸放烟灰用;有的用小剪刀把绿色旧塑料瓶剪成了中个的笔筒,说可以用来放他的水彩笔;有的给有曲线的旧塑料瓶贴上了彩色纸做的裙子,在盖子上贴上用纸画的圆脸,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装饰品;有的直接把塑料花插到旧塑料瓶里,说这是花瓶……有的幼儿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老师要尝试先让幼儿向最简单的方向思考,让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最初的储存用途,如当水壶用,进而再引导他们发现旧塑料瓶新的物质特征等,让他们自己从多方向去思考、去设想旧塑料瓶的新用途等。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就能在这样的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课堂小活动中培养起来。

将语言、艺术、社会等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构成综合课程,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如开展“听故事,编结尾”活动,老师准备一个故事开端,要求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编出各种可能的故事结尾。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对故事开端的理解,从不同理解点切入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组织语言将故事结尾讲出来。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幼儿语言能力。还可以开展“拼图活动”,老师将一完整图画裁剪出一块图片,然后另外准备几个与裁剪下的图片形状相同但图像略有不同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把正确的图片拼入到图画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收敛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等。所以多开展综合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方式、语言能力等等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 创建优良宽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控制论;思维方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55-03

0 引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套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之初,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形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学内容以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这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控制论的深奥,也领会到控制论的缜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1,2]。但是,由于学生的数理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背景有限,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而且理论性太强,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和方法,往往感觉力不从心[3-5]。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到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和典型工程案例巧妙地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无形的理论有形化,将缜密的证明过程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控制论的思维方式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问题,使该课程逐渐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实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

随着控制技术在机械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掌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已成为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机电液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数学建模、时域性能分析、频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性能校正及其控制系统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系统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学习难、作业难、实践难。要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提出三个基本要求:较好的数理功底、一定的工程背景、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尤其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前期学习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方式,现在如何从让机器动起来的形象思维方式成功转型到只用数学公式表达机器运动的抽象思维方式,然后再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工程化,教学过程中应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6]。

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2.1 给学生一个控制论的大概念,引导学生以最 快速度掌握控制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第一堂课上,首先向学生介绍控制论的产生、发展以及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概念,看到的是控制论这片森林,“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就是这片森林中的一片小树林。强调控制论是一种方法论,是研究广义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的动态历程,是适用于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工程领域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然后,再介绍控制论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以我国的人口发展为例,介绍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无计划的情况下,人口是爆炸式增长;在有计划的情况下,人口是以最低的增长速度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就是控制策略,充当了一个控制器的作用,控制着整个人口发展的这样一个动态历程。再以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例,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由于国家方针政策的作用。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这就是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控制论来分析系统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最后制定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调整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进行人为的控制,从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包含着系统的数学建模、性能分析、性能校正,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用这两个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论这个大概念,引导学生登高望远,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控制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控制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神奇作用和力量。

2.2 介绍“系统”这个概念,让学生明确这门课 程的研究对象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由系统数学建模、时域性能分析、频域性能分析、性能校正等主要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包括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生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孤立的知识点,很难将这些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控制论的整体概念,所以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系统”这个概念。从上面人口发展实例中让学生得知人口组成就是一个系统,再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抽水马桶就是一个控制系统,是由水箱、杠杆、浮子、进水管和出水管组成,通过浮力与弹力平衡原理控制水箱内的水面高度。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绘制控制系统结构方框图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引入系统的概念,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的,并且是有一定的目的或运动规律的整体。这就是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在以后各章节学习系统数学建模、性能分析、性能校正等知识点,最后利用这些知识点对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和性能评价,引导学生以“系统”的观点认识、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问题。

2.3 基于所学理论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应用数学手段,基于物理学、电工电子学、力学、机械原理等知识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将机电液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的形式,进行性能分析和设计计算。因此,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力学、电学、机械学的基础,有一定的机械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积累。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复数、复变函数、拉氏正逆变换、傅氏正逆变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定理。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学习工程数学,这里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与本课程直接相关的知识,尽量做到教会学生怎样应用定义、定理,而不是定理的证明过程。有些涉及到物理学、电工电子学、力学知识,学生们虽然学过相关课程,但是时间一长就印象不深刻,因此,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前把下次课程会用到的有关知识点给学生一一列出,让学生课后提前复习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在下次课堂上只需对要用到的基础知识作些简单的提示或回顾,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新旧知识有效衔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系统建模这章中,用到“牛顿第三运动定理”、“基尔霍夫定律”等知识,在系统时域性能分析这章中用到一阶微分方程和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知识。这时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或者点到为止地重复这部分内容,这样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这些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哪些理论基础之上,并且知道如何应用原来学过的定理或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一个完备的知识框架,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原来各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只有融会才能贯通,学生自然逻辑清晰,分析能力自然提高。

2.4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工程化

控制理论中大部分定义、理论和方法都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理论的介绍和论述,学生不仅会感觉空洞乏味,而且有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结合一些具体而又形象的例子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章中,系统的稳定性是这样描述的:“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初始状态,或者是输入引起的初始状态的影响下,由它所引起的系统的时间响应随时间推移,逐渐衰减并趋向于零”;系统不稳定性的定义是“系统在初始状态的影响下,由它所引起的系统的时间响应随时间推移而发散”,教师要花很多时间解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是学生还没有直观形象的感觉。每当讲到系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定义的时候,笔者就列举两个实例,一个是倒立摆试验台,一个是起重机的起升机构的末端部分——钢丝绳、吊钩和货物组成的正摆机构。倒立摆源于火箭发射瞬间的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的系统通过稳定控制手段,使其稳定倒立的一个典型教学实例;而起重机货物摆动是在受到外界干扰作用下在铅垂方向附近摆动,最终在空气阻力作用下恢复到铅垂方向,这个铅垂向下的方向就是它的平衡位置;而倒立摆的平衡位置是铅垂向上的位置,在外界干扰作用下离开平衡位置,如果无外力作用再也无法恢复到它的平衡位置。通过这两个工程实例形象直观地介绍了系统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这两个抽象的概念,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2.5 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 生的洞察力

减少抽象模型例题,增加生活实例和机械工程典型案例,同时把机械领域的前沿课题以及研究结果作为实例引入到教材之中。例如在讲解时域性能分析这章中的二阶振荡环节的时域响应这部分内容时,涉及到振动频率、系统激励、系统响应、响应幅值的概念,将货郎担振动现象作为典型实例。货郎行走就是系统激励,货郎担的上下振动就是系统响应,振动的大小就是振动幅值。不同材质、不同尺寸、不同截面形状的货郎担振动的频率不同,如果货郎行走的频率与货郎担的频率一致,这样就发生共振,货物按照货郎行走的频率,在随着货郎向前运动的同时,做上下振动,这样货郎挑着货物就省力,这也是人们不把货郎担做得太硬,而是有一定弹性的原因。例如在二阶欠阻尼系统中介绍无阻尼固有频率、有阻尼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等概念时,列举行驶在马路上的汽车发生上下颠簸的现象。汽车底盘下都有减振弹簧和阻尼器,目的是为了降低由于路面起伏引起的车体上下振动问题。汽车的质量是 ,减振弹簧刚度为 ,阻尼器阻尼系数是,则系统固有频率,阻尼比,有阻尼固有频率 。如果弹簧太硬、阻尼系数太小起不到减振的作用;如果弹簧太软、阻尼系数太小消振太慢,路面没有起伏的情况下,车体还在振动。因此,如何设计、计算汽车的减振弹簧和阻尼器参数,使汽车有合理的振动频率和阻尼比,得到缓冲减振的效果,同时,还要避免汽车振动频率与路面起伏频率相一致的情况。介绍从具体生活实例或工程实例到各个环节模型,最后到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实例到数学模型的建模能力。

2.6 培养学生用控制论的思维方式解决机械工程 实践问题

要实现机器运动可以通过机构驱动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控制手段,还可以通过机构与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不同的机器具有不同的固有特性,只有在掌握了其动力学特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驱动方案,其中必有一种方案是最佳的。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学习了各种机构,掌握了机构的运动规律。而本课程教会学生除了应用机构驱动机器,还可以应用控制手段实现机器更加复杂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如何将经典控制论应用于机械工程实践中,根据“时域性能分析和频域性能分析”的知识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根据“系统性能校正”的知识设计控制系统,改变系统的运动特性,达到期望的运动目的。

3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多年从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杨克冲,等.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孔祥东,群.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周先辉.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高教论坛,2010,(1):81-83.

[4]雷文平,郝旺身,等.关于“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68-69.

篇3

【关键词】院校教育教学 批判性思维 思维方式

Abstract:In the colleges teaching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passive thinking, this paper, from the critical thinking in colleges teaching, the reflection of colleges teaching to the cause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critical thinking for roughly three discussed.

Key word: college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Way of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思维过程,发生在日常沟通等各类场合,从不同层面时间段进行反思、调查论证,评估决定,与心理学和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知识、关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知识等多学科相联系,确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解决,得出有助于发展研究的结论并带有自己的研究见地和观点,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我们认知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科学思维方式,推进院校教育教学中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批判性思维方式在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体现

批判性思维方式在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和方法观,传统的教育是封闭的,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是依赖性的、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现代教学需要是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是问题式案例式的教学。

例如教学中,教员培养思维的方式以讲解为主,讲解严密,学员跟着往下思考,理解后觉得正确,从而被动地接受了所教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学习结果上狭隘和缺乏主动思考的僵化思维方式的形成。

可见传统教育教学是落伍的,学习知识的同时批判性的思考问题才带来了现代需要的新看法和思路,改善了传统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是现代教学教育中需要的主动式学习教育方式的重要手段。

二、院校教育教学中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院校教育教学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真正有意义科学的思维结果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和其他思维方式不同,是要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更注重思维应该是真实的和精确的并且有意义和价值,要求思维要有自己的见地。在其他思维符合逻辑却缺少意义的基础上,批判性思维一定是既符合逻辑又有意义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员讲理论推理严密,学员却听之乏味,觉得没有吸引他的思想内容和见地。就好比计算机,严密逻辑性很强不会出错,但也只是听操作人的命令工作,毫无自己的思想可言,结果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并不是每一个思维结果都是有意义,而经过批判性思维的推理则就一定能得到正确而有意义的解答。因此需要有意义的思维,就一定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三、院校教育教学中如何构建批判性科学思维方式

在院校教育教学中,可以说是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构建批判性思维方式也就是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实现在院校教育教学中科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院校教育教学中构建批判性科学思维方式,就要培养和接受良好批判性思维训练,这是个智力训练的过程,可以指导信念和行动,积极有技巧地进行观察、推理、验证、反思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将其概念化,并加以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估。

(一)积极分析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对已知条件进行理性分析并评估,给出合理的解释,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以及带有建设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有依据有标准地进行验证。

(二)变被为主,锻炼独立性

摆脱传统中主流的僵化思维,不人云亦云,不为主观环境所影响,不思维定势,不盲目从众定势。用开放式的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理念进行思考,进行分析和推理评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从整体出发,注重全面性

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客观地多角度考虑信息依据,细心地立足全局把握进展情况,始终坚持正确的方案,修正错误。

(四)积累经验,讲究策略

根据自己在日常学习中的经验和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制定策略,解决问题,有效地与他人寻求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沟通。

(五)精益求精,提高正确度。有条理严密思考,实事求是得出结论

在院校教育教学中构建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有利于理性的多视角的思考和提高决策力、判断力、创新力,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必备条件,是院校教育融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必需方向,构建和谐院校科学思维方式必需之举。

【参考文献】

[1]郭泽深,杜仕宁.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教学改革[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何云峰.论批判性思维[J].哲学研究,2000(6).

[3]张世宁.批判性思维培养与非形式逻辑发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篇4

摘要:本文以西哲史为出发点,从科学创新精神的教育分析以及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分析这两个方面入手,围绕西哲史学习背景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西哲史作为哲学历史上一大文化遗产,在当代教育教学事业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西哲史创新思维培养

本文所指的西哲史是指由公元前7世纪末期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古典哲学至公元19世纪中期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从西哲史的发展进程角度来说,古希腊哲学为后期西方社会思想体系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将欧洲文明在近两千年以来的所有探索问题都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做出了解答。这一思想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西哲史研究学者开始将哲学思维追寻的方式建立在世界本质精神式的基础之上,自我与主体的思维在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当中占据了最主要地位。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在这样一个广阔时空背景当中,哲学思维的发展对于当代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有着如何的应用价值呢?我们应当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思维将学生创新思维深化并升华到一个崭新发展阶段当中呢?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科学创新精神的教育分析

西哲史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时代时代精华的最集中表现,推动着整个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学生们通过西哲史的学习,能够对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精髓有所认识,以西哲史历史上的典型代表折射出科学创新精神的构建与培养。古希腊哲学自建立之初就充分的体现出了社会大众对于宇宙本体的探索与追求,人们对于真知真理的渴望、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渴求成为了古希腊时期最主流的思想精神。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大多有着藐视权贵、追求真理的发展特性,视精神为整个人类社会最宝贵的历史财富。这一哲学思想在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身上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苏格拉底集智慧、公正、谦逊与一身,视权力功名为粪土。他敢于与传统思想相抗衡的,面对死亡亦未有所退却。他所提出的“自知其无知”也深刻的体现着科学与创新的思想,对于当代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所有着极为典型的榜样意义。又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例,我们至今仍可用亚里士多德的例子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质疑精神。他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得亚里士多德虽然敬爱他的老师,但对于老师所提出的观念,他任然保持了一定的质疑思想,既是与老师发生冲突也一定要为真理而奋斗。这也是我们以西哲史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一大实现途径。直至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新阶段,以培根和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以笛卡尔为例,他所提出的“一切怀疑”论让整个人类社会接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怀疑性思维方式,成为这一时期人们追求真理的最关键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来说也正是近代哲学创新思维的最典型表现方式。在当代教育教学事业当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以笛卡尔为教学代表,鼓励学生向笛卡尔一样具备敢于批判,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思想,以此促进学生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直至19世纪中期,以德国为主要根据地的西哲史开始进入了成熟时期,以康德为代表的西哲学家将整个西哲史建立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批判性哲学”,他打破了整个哲学史上独断论的中心思想,对笛卡尔的怀疑性思维进行了发展与延伸,将这种怀疑引入了哲学方法体系的构建当中。学生能够在深刻体会这一时代精神与时代命脉的基础之上,对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更深一层次的体会。

二、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分析

我们通过西哲史的学习进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关键在与把握西哲史在思维方法内在逻辑中的发展顺序,以哲学家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为载体,将哲学家们独特的创新思维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西哲史的学习过程中找寻到各种思维方式的更新,以此培养起学生以辩证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在整个西哲史发展进程当中,古希腊哲学家将哲学界研究中的重心放在了对万物初始问题的探讨当中,柏拉图的“通种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都标志着朴素辩证主义思想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普遍认为思维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是哲学的起点。而这一思想在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得到了新的论证:以英国为代表的西哲学家将经验论摆在了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位置。他们认为社会大众一切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均源于经验,只有通过经验归纳法所获取到的知识技能才是最为可靠的知识技能。这一思想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唯我论”思想的发展。引导学生们对西哲史这一思想发展误区进行认识与分析,有助于他们培养起条理逻辑关系恰当的思维发展观念。而从19世纪德国西哲研究学者的发展角度来说,他将整个现实世界划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这两大部分,康德虽然意识到了现实社会中社会大众在知识认识过程中所存在的内部矛盾,却无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解决这一矛盾。这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营造了无限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从西哲史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理清思维形成与发展的思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而言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整个经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为指导。与此同时,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赋予我们的时代任务。本文针对西哲史学习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谢阳举.通过中译本学习西哲史的一些参考书[J].华夏文化.2003.(03).

[2]余刚.西方哲学概念理论的演进与概念学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5

1.科技创新思维的内涵

(1)科技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1]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作为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体现,它分为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创新思维(也称常识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和哲学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

(2)科技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它与保守思维相对应,独创性和求异性是科技创新思维的根本特质。创新思维是指主体通过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独创性和求异性的思维方式。“不难看出,创新只能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具体活动结果与原认识、原事物的比较中来判定。……凡是在具体思维活动中能够产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东西的思维方式,都可视为创新思维。或者说,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在具体思维活动中都可以归之于创新思维或保守思维”。

(3)科技创新思维是特指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包括科学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思维,判断科技创新思维的标准是要看它的成果要物化在科学技术当中,具体表现在发明了新的定理和定律、了前人的定理和定律,或将科学领域中发现的成果应用于技术领域,发现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运用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科技创新思维”界定为人类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以独创性和求异性为根本特质的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

2.科技创新思维的类型

(1)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它试图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收敛性思维是指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2)求异性思维与求同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或超越,通过对事物共同本质的探究,找出事物特殊的运行规律与过程。求同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接受和认同,通过对已经认识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从而类推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思维方式。科技创新思维是在求异性思维和求同性思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3)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经验思维人运用生活的亲身感受、活动的直接体验以及习惯传统观念而进行的非规范化、非模式化的思维活动。其功能主要是认识和把握具体的事物、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理论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理论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发展态势,它可以透过现象把看本质,能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显示出科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经验思维是理论思维的基础,经验思维有待于上升为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4)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按着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具有单一过程的严密性、不可逆性、确定性。非逻辑思维是指用通常的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部分思维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灵感、想象等。这里要注意,所谓非逻辑思维并不是没规律的或不符合逻辑的,而是指它不能用传统的形式逻辑来解释和说明,非逻辑性并非“不逻辑”,它渗透着逻辑性,可以用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辩证逻辑来解释。科技创新思维的类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实在思维与虚拟思维、还原思维与生成思维、后馈思维与超前思维等。

3.科技创新思维的特征

科技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包括:独创性、求异性、怀疑性、批判性和超前性。

(1)独创性。所谓的独创性,含义有二:“一是独立于他人,二是,不论方法还是结果,没有雷同”。[4]科技创新思维就是人的个性在科技活动中的体现,是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标志。只有具有首创精神,才能在科技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求异性。求异性就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它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法国哲学家艾米•查提尔说:“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再危险不过了”。[5]求异求变,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干扰,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人,坚持独立思考,才可能发掘新事物,发现新规律,提出新见解。

(3)怀疑性。怀疑不是对前人的成果简单地说“不”,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确信而怀疑,即把前人发现的真理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以便为人们继续探索真理寻找“阿基米德之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怀疑性又是批判性的必要条件。

(4)批判性。坚持批判性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对现状的不满、否定和超出,不受框框条条的惯性束缚大大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批判的头脑是科技工作人员的一个主要仪器。正是他们这种敢于批判的精神,使他们在科技领域有了一个又一个创新。

(5)超前性。超前性是指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趋势的大致情形进行的推断和估计,是对未来的一种瞻望。它可以对创新前景进行前瞻性思考。其特点是在科技实际变化之前,就考察其未来可能出现的主要趋势,状态和结果。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探析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指出:“科学的跃进往往取决于方法上的成就,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也仿佛升高一层,从那高处,我们就可以望见广阔的远景,望见许多先前望不见的事物。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他还说:“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

1.融合文理知识,拓展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是拓展创新思堆的基础。我国大学里的文理专业人为分科已经成为制约创新思堆的瓶颈因素,因此,要打破文理科人为设置的藩篱,融合文理知识,拓展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同时具备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力争做一个文理兼备的“通才”。具体来说,理工类的大学生要主动加强人文科学素养,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发展他们的想象、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以便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博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文科类的大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定性、定量、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思维的精致性。这里要注意,兼备文理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机械的拼凑,或者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知识板块的机械组合,而应当理解为对各种不同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内化能力,表现为知识的融合性、渗透性。必须明确,学生知识整合、内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传统的“专业”叠加,即“专业+专业”,也不是狭义的专业再加局部的综合,即“专业+综合”。

2.更新教育理念,推行创新教育应试教育即使在大学教育中还大有市场,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考试疲于应付。由于这些传统教育的惰性思想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的头脑之中,从而成为应试教育能够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从本质上看应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死敌,应试教育占据支配地位,便没有创新教育的立足之地。创造性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有适于萌发、产生的土壤。“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必将被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思想所替代,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的趋势已成定局”。

3.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各种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学校教育环境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全社会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适于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氛围。而在大学里,对创新思维培养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以各种智力竞赛为代表):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主导,以思想为导向,以娱乐互动为媒介的校园社团文化。这些社团不仅能活跃学术气氛、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诸多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9]令人感到可喜的是,当前在大多数高校,第二课堂被提到较高的位置,成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发挥着潜在的教育功能;但尚需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打破科技竞赛往往成为少数拔尖大学生的“专利”,力争让每一个立志于科技创新的学生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

篇6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篇7

关键词:高校青年干部;管理思维;创新;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34-02

青年干部是高校管理的生力军,对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来说,青年干部更是管理的主要力量。管理思维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将管理思维引人高校教育管理,从思维角度来系统研究高校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是崭新视角。管理思维水平提升将大大有助于青年干部增强系统思考、判断选择、执行服务以及学习研究能力,有助于促进青年干部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较快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管理思维

管理思维就是管理者在履行各项管理职能过程中的思考活动。西方的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思维对中国影响甚大。管理思维引入到学高校,即是教育管理思维,戚建认为:教育管理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教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中而自发逐渐形成的有目的、有条理的一种对教育管理问题思考的路线、方法、规律。

二、管理思维方式、方法分析

管理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的范畴,是专门针对管理活动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管理思维方式就是管理思维的程式、模式,是管理思维所遵循的一般准则、原则。管理思维方法是指为达到管理目的而采取的具体途径、办法、手段等。管理思维方法是管理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构成了管理思维方式中最实质、最基本的部分。

思维方式做为思维的框架和模式,有其内在机制和运行规律,但由于思维主体具有差异性,各个思维主体间有着不同的背景经历、知识结构、思维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这就决定了管理思维方式的多样性。管理思维方式分类难以穷尽,几乎所有的思维类型都可被看成是思维方式的某种分类。如东方与西方管理思维方式、定量和定性思维方式、物本和人本及心本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思维方法的更加多样。

三、高校青年干部管理思维现状

高校青年干部往往有干劲、有活力,能较快领悟学校教育精神、融入学校管理体系,有较强的学习力、执行力、服务力,在正向思维、实践思维等方面优势明显。但青年干部的管理思维缺乏系统学习、训练,在实际运用中仅凭经验、直觉,存在思维的盲目性、片面性以及消极思维定势的情况。

青年干部一般为中层干部,管理中以执行为主,缺乏宏观管理经验,表现为统筹全局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有所不足。青年干部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规律认识不足,表现为谋求特色、质量的创新思维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性思维不足。青年干部有一定消极思维定势,如狭隘片面的经验定势、一味听从的权威定势、盲目跟随的从众定势、本位主义的本本定势等。

四、青年干部管理思维创新培养途径分析

1.掌握管理思维基本原理

赵修卫认为管理思维方式主要有五个原理:系统原理、动态与权变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结合教育管理思维实际,这几个原理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只是其包含的内涵有所区别,效益原理应改为效率原理。系统原理是指教育管理者将管理对象看作一个系统,把管理中的各种事物和要素的联系和运动看成一个总体过程,全面综合地把握、控制事物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权变管理的核心是权衡教育管理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在变化的环境与条件下变通管理的方法尤其是变通控制的方法以达到管理的动态满意,它强调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人本原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它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遵循人性化管理原则,它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重在实行柔性管理。效率原理是指不同于企业效益至上原则,而是遵循效率原则,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人才培养等提供更好的服务。可持续发展原理是将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在一起,强调统筹兼顾,强调高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综合运用管理思维创新方法

管理思维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不注意合理归纳、科学选用,会陷入思维混乱状态。青年干部要综合运用和不断创新管理思维方式、方法。综合来看,思维方法包括了科学思维方法、西方现代管理中新型思维方法、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三个方面。

(1)在科学思维方法中,青年干部在管理中要充分运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否定之否定等的思维方法。如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法的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明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否定就完成的,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规律的过程。在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民办高校青年干部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扬弃、再造创新、丰富充实的过程。青年干部要养成终身学习观念,不间断地持续学习,学习力是最大的竞争力,是辩证否定的最有效手段;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要不断提高能力、素养,要立志成为学校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将西方现代管理思维方法运用到高校管理中,核心是要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创新和特色要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尝试来得以实现。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往往与优化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关联在一起。优化思维是对管理内容与方法的整合优化,它以管理工作的规范为基础,以管理工作的创新和特色为目标取向。批判性思维是通过质疑、反思与批判来达到否定之否定的目的,从而创出工作的特色与新意。发散性思维是对工作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由此即彼,结合本单位、部门实际,开创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管理之路。

(3)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如“天人合一思维”、“中庸思维”、“一分为三思维”等对高校管理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3.注重管理思维实践历练

青年干部要掌握管理思维的规律,实现管理思维的创新,在理论研习的基础上,更应通过实践途径来提升管理思维的能力。实践途径有统一培训、自主学习、外出考察等,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等方式来切实提高管理思维水平。

(1)开设青年管理干部学习班。学习班由学校领导挂帅,制订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高等教育理论,听取学校领导和专家的讲座,针对实际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和课题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思维火花碰撞,切实提高领导力、思维力、研究力。

(2)组织青年干部外出学习。学校根据办学定位与特色,确立学习的对象与目标,派遣青年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借鉴他人思维提升自我能力,如学应用型办学理念到香港理工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学民办教育到浙江树人大学等,学习他们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对于开阔眼界与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大有裨益。

(3)开通高等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平台(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该平台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学校可以通过统一付费购买,青年干部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习、考核,大量学习、听取教育专家、行家的讲座与报告,通过发散与聚合思维等思维火花的碰撞,汲取好的教育理念与工作方法。

篇8

学者尽管对法律思维的界定不同,然而都将法律思维与职业法律思维或者法律人思维联系在一起,即认为法律思维就是像法官一样思考或者像律师一样思考问题。但笔者认为,法律思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法官、检查官或者律师等法律职业主体的思维样式,也是非法律职业群体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作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就其根源来说,是被社会主体内化了的与法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实践理性。”[4]法律思维应该是一种日常化的思维,应当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以崇尚法律为思维定势,以恪守公正为价值取向,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经验思维、群体性思维”,[5]是行为主体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总之,法律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是融入到思想意识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指引着行为主体按照一个法律人的要求或习惯去思维,从一个法律人的角度去分析和处理将来面临的各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方面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加公正合理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及思路。

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法治固然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然而就其最直接的条件而言,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方式,即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因此,“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6]据此看出法律思维在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这也对高校法学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具有较为丰厚的法律知识、较高的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涉法性社会纷争的实践性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而我国高校法学教育重点强调传授系统法律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和法律思维的养成。

1、高校法学教育目的的偏离高校法学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国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法治现代化进程。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学界一般认为是两者并重,此种观点其实是偏离了高校法学教育目的。富勒说过:“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体和程序法律方面的训练外,还必须教导他们象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7]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将来他们是否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都必须具有“法律头脑”,即能够被内化为一种与法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方式。这种内化为社会实践方式的法律思维方式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法律思维的力量,这些法学专业知识只能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并渐渐枯萎以致消失,永远不会转化为推动法制发展的力量。因此,法学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必然要求法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方式。然而,在我国高校法学教育长期以来偏离了法学教育的目的,重视法学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灌输,缺少对法科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大多数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离开校园之后,对于具体的案件无所适从、无从着手。

2、高校法学教育方法的单一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方法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法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教育方法。讲台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老师讲,学生听,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法条到法条,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法律理论的传授,可以保证法学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系统完整的把握所学内容,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法学的能力和法律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在现实的法学教育中,我们高校大部分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是把案例作为宣讲解释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的工具,即把案例教学法当做是印证当下学习的理论或法律条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法,因为其没有体现出其本来的目的: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案例分析并不是一种科学原理法学教育方法,而是作为法学的问题解决过程的教育方法来界定的,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法律人在解决实践问题时所运用的特有的思考方式。案例分析的性质在于,它是作为现实中发生的实践问题的理解及其问题解决中的专家所固有的思考方式的一种教育方法。”[8]由此可见,我们高校法学教育中现行的传授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

3、教育实习的形式化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大高校也很重视法学实践。实践的主要方式就是教育实习,即在学生完成全部课程之后(一般是在大四第一学期结束之后),将学生派往法院、检察院或者律师事务处实习,这种实习方式可以说是收效甚微。一方面,学生在此期间或者忙于考研,或者奔波于找工作,基本上没有经历实习或者是无法保证实习时间,为了应付学校的实习要求,实习演变成“盖章”,公章一盖,“实习”结束。另外一方面,法院、检察院或者律师事务处处理案件需要与外界接触,而且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实习单位不会将如此重大的事情交给一个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战经验的实习学生,实习演变成见习或者打杂。这样的一种实习根本无法完成预定的训练计划,效果自然不好。法律思维是一种习惯思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形式可以在短期内移植,法律思维却很难移植。所以,如此形式化的教育实习无助于法律思维的养成。

法科学生法律思维培养的途径

1、明确高校法学教育的目的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律知识,推进法治社会进程。应该承认,大学法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法律知识,而且更在于培育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能够满足和顺应法律人职业伦理和技术提升的需要。因此,着眼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是高校法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篇9

论文摘要:文章从理论课在大学生中不太受重视的实际出发,阐述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从而说明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理论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理论特别是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其次,要创新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要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对现有成果和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抛弃以往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适应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三是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篇10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基本特征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WANG Jingw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Whether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or the need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have good thinking skills, the use of the correct way of thinking to start work in teaching, so that the right way to solve various problems. Issues raised b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through the "want" and "do" describ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both teachers' way of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ways of thinking.

Key words way of thinking; basic features; thinking ability

1 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类理性地把握现实对象,进行精神生产的重要环节。思维方式,指的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手段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认识、判断、处理客观对象的方式,在世界观最一般的方法论思想和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哲学层次上的思考方式。①对照概念,现在我们的很多教师还达不到这样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个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是做错了事情,老师经常会以责备的口吻质问,而且根本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以压制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比如教师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注重结果不分析根源,有时候事情是解决了,但是这都是治标不治本,这也反映了教师处理事务时思维方式的不对。教育现代化要求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积极培育现代化教育所需的思维品质,以形成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师的思维方式。

2 教师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2.1 认知水平

在课堂,大家应该经历过这样的情形,如果两个学生在课上窃窃私语,老师则会以提问题的方式“教训”他们。虽然老师达到了维护课堂纪律的目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不是让他当众出丑了?他会不会因此厌恶老师?这样看来,老师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达到长期的治愈效果。提问本来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应该客观对待,而纪律问题老师应该用管理的方式进行教育,这就说明了老师一开始的认知思维出了问题。

2.2 专业技术

各行各业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有各自判断的思维方式,而这属于专业技术。比如理发师给顾客做造型的时候他的头脑中有很多样式为他参考,医生在给病人诊断病因的时候会向病人询问病情,从而寻找病因,最终对症下药。作为教师,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往往老师就缺乏这种专业技术,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这样的思维作支撑,故不能解决问题,或许老师面对学生不像医生面对病人,询问清楚病因就解决问题了,学校里学生产生的问题经常是不定因素居多,老师难以把持,不能靠主观想象,这就说明若没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教师所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单一、缺乏缜密的思维。

2.3 说话方式

往往有些学生和老师理论的时候强词夺理,有些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就会生气,直接用老师的“特权”在言语上压住对方。遇到这类的问题,说明教师的思维方式表现为话语能力低。说话方式的不同,表现出教师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表现在教师对事态的情绪掌控上。

2.4 行为举止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学生展现着他(她)的人文素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行为举止则是受到大脑思维的指挥,比如有学生在课堂上气恼了老师,老师也不顾自身形象立刻让学生“滚出”教室,学生要是出去也是给老师面子,但学生偏偏又不出去,这时候的老师就尴尬了,不知所措,很难收场。其实,在老师自己受气的时候,一定要稳住情绪,冷静思考,而不能毫无顾虑地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更何况结果还适得其反了。赞可夫曾说过一句话:“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

2.5 管理方式

教育离不开管理,但教育科学不是管理科学。教育科学主要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01页)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姓“教”,不姓“管”。②这往往也是大多数老师的通病,大大小小的事,通常以“管”为主。比如在班里给同学们制定班规,学习成绩进行评比,卫生状况搞检查,导致了学生闹事有班规,学生成绩好坏看评比,卫生做不好全校通报的局面。如果这都需要“管”的方式呈现,教育的意义何在呢?想必教师的这种“管”的思维并不能达到教好学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是通过从“想”和“做”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五个方面描述教师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书中,王晓春老师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分类详细,比如固化思维、封闭思维、短线思维、漂浮思维、非逻辑思维等,这都是表现出了教师思维方式的特征。对教师思维方式基本特征的描述,是为了了解教师教学中出现的“病因”,以好“对症下药”。

3 教师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于教师的思维能力,顾明远教授曾指出:教师能力中“一个综合能力就是教师的思维能力。虽然教师的思维能力既不是知识,又不是技能,但它却支配着教师的一切行为,是属于更高层次的能力,而且是不可或缺的”。③根据我们对教师思维方式基本特征的大致了解,就要寻找提升教师思维能力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科学观。杜威曾明确指出:“我们的一些学校存在着课程繁多的弊病,而每一门课程必然也有繁多的材料和原理。我们的一些教师不单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个别指导,因此他们的任务就变得繁重了。如果不找出某些统一的线索,不找出某些简化的原理,那么事先就注定必然会导致混乱的局面。”④这就说明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相脱离了,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精神,掌握一套规范的专业技术,作为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的桥梁,为的是把教师所储备的专业知识有效合理地用一种规范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

其次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全球化,科学技术引领的时代,日益增强的政治交流、经济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会不断冲击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我们也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与时俱进。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不断地有自我意识地去培养,去形成。

最后在树立了教育科学观和教育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学者从教师的思维方式转向的变化提到:从还原性思维转向整体性思维;从线性思维过渡到非线性思维;从实体思维演进到关系思维;从静态思维走向过程思维;从二元对立思维走向多元共存思维。⑤还有学者提到把情感型教学思维运用于教学过程,或运用后现代知识观中教学思维方式优化的路径等。不论哪种方法,都是要建立恰当丰富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教学当中。

综上所述,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提到教师思维能力的方法,对教师思维方式提出了很多的见解,本文通过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学观,再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后综合了各个学者的阐述,从不同的方面总结出提高教师思维能力的方法,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优化教学的参考,也是对教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借鉴。

注释

① 钱春旭.论现代化教育与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J].教育探索,2000.10:63.

② 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0.

③ 顾明远.教师思维是属于教师高层次的能力――《教师思维论》序[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