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的作用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8 17:2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经济的作用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篇1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用;意义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惠农利农的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一般建设于农业生产区,用于对农作物的灌溉,对农业生产区的水资源进行开源节流,合理的利用农业生产区的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区的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种体现,是农村经济的生产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保障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升农业的生产发展,鼓舞农民的生产与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灌溉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必要步骤,农业的灌溉问题一直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与发展的灌溉问题,提升农业生产与发展的能力。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然而,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农业区的水资源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旱时蓄水,涝时排水”,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灌溉系统,从根本上满足农业生产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有效地促进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提升农村的人均经济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前进。另一方面,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所在地区的蓄水能力,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能够有效地促进节水灌溉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灌溉的有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升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益。除此之外,在农业生产中建设科学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地对抗旱涝等自然灾害,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定和谐,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全面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基本保障。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有利于提升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经济的增长,稳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田水利工程是基础性的工程,是长期的建设工程,对保障农业的生产安全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发展却一直受到人口因素的限制,自古以来,我国一直被世界视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然而,受人口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这给农业的生产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逐年增加,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生产的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这些地区靠天吃饭,遇到旱涝灾害就难以保障农业生产的质量与产量,恶劣的情况下,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田水利工程的大力建设则能很好地缓解这一问题,减少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愿望。“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性的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农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平均,导致一些种植区严重缺乏灌溉水源,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质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缓解农田灌溉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升农民生产与发展的积极性,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加强了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视,加大了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技术,有效地推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农业的生产与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与发展中,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注,采用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手段,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充分利用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服务,保障农田的灌溉效率与质量,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对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应用的管理,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效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采用节水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新时期具有新的特点,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特殊时期,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村的稳定,提升农民的收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快速实现,推动“中国梦”的进一步实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增质增收、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研究,大力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向着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维护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推动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余淑媛.农田水利工程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

[2]哈元辰.探析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福建农业,2015(8).

篇2

在信息工程推进的过程中,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六个要素包括: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从上述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只有深入的理解信息技术革命给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变革以及从中所起的作用,并抓住信息工程建设中的几项关键要素,那么,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2正确理解信息工程建设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信息工程的几个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性。信息技术不是一种单项技术,它是由多项技术综合而成的。譬如,众多的电子产品、网络产品都包含了像信息传输、多媒体、半导体、数据压缩、数据库等技术,在此基础上,它又将政治、科学、文化等等连系在一起。二是竞争性。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建设进程,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建设在竞争上也变得愈加激烈,由此,信息工程建设都是在通过由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竞争等环节,使其技术朝着低成本、高性能的方向发展。三是渗透性。信息工程的推进将会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会促进经济和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四是开放性。信息工程是通过创新科技来完成的,参与竞争,并不断在创新中取胜,是信息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信息技术又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设定信息工程建设对国家整体建设所具有的意义十分准确。从近些年的实践看,信息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具体讲,其一,相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的提升,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其二,加快信息工程建设对于国计民生方面的热点问题的交流与互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普及与提高等方面都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三,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同时也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信息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

3有效推动信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3.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就前看,我国在信息技术产业和工程建设上都与一些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很多。比如,在信息工程建设上组织管理不到位、受传统观念制约、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尤其缺乏大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工程建设。对此,我们一定要从国家建设的高度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真做好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积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到信息工程建设的一线。另外,还应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大数据库建设的力度,加快搭建与完善城域网的基本框架。

3.2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强

信息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因而,关注产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着力推进信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升级,重点推动各领域信息化工作。通过信息工程的建设推动各个行业的进步,这其中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使其保证经济的稳步增长。在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目标来制定信息工程建设的进度和配置,不要不顾客观条件急于求成;其次,在注重企业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的同时,及时了解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向,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

3.3有效推进信息工程建设在社会公众领域的进程

篇3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扩展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政府和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或侧重点,并提出政府诱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价值工程;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价值工程理论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为基本前提,以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服务功能与成本的最佳匹配为目的的理论。价值工程原理对于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其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实现价值工程与低碳经济的对接,发挥价值工程原理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在扩展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价值工程原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的内涵扩展

虽然价值工程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该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产品(服务)功能与寿命周期成本的最佳匹配,进而实现产品(服务)价值最大化目标问题。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功能和成本。其中,功能是指产品(服务)能给顾客带来的效用或效益,成本指顾客从购买到消费整个过程中为享用产品(服务)功能所带来的效用而支付的费用。从现有研究角度看,价值工程理论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十分有限。事实上,现代企业经营必须要处理好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三者利益的平衡,否则企业将很难实现持续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讲,企业有两类顾客,一类是直接使用产品(服务),通过产品(服务)的功能满足其需求,但很少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付出代价的顾客;另一类是既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付出代价,又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效益的社会。由于社会代表国家的宏观利益,所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套用价值工程分析的一般公式,需将价值构成要素的内涵加以扩展。从社会的角度看,价值工程分析中,功能就是效益,成本就是费用。其中效益包括产品(服务)生产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费用也应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效益是企业直接增加销售量或劳务量所获得的收益,或为社会节约的开支、减少的损失和节省的资源;间接效益是由企业经营活动引起的,由于投入产出关系而产生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其他企业有影响,但是在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中没有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直接费用是企业投入的各种物料、人工、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而引起的社会资源的消耗;间接费用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起而在其直接费用中没有得到反映的那部分费用,如社会为治理“三废”污染付出的代价。内涵扩展以后的价值构成要素中,功能和成本分别类似于项目国民经济评估中的效益和费用。因此,基于内涵扩展以后价值构成要素的价值工程分析,对其中效益和费用的估算都要用能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价值的国家参数来确定。如运用货物的影子价格、劳动力的影子工资等。

2政府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政府是国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利益的调控主体。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发挥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政府应运用价值构成要素内涵扩展后的价值工程原理,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和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

2.1组织好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强化事前把关功能由于我国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政府审批制,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的结论是政府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从政府的角度看,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就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第三方,从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效益,以及项目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即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宏观可行性。因此,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是确保国家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组织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是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做好项目投资的事前把关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价值工程分析中,对价值小于1,即社会效益小于国民经济和社会费用的项目进行“封杀”。

2.2组织好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强化政府对项目的事中控制职能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前提的假定性和结果的预测性特征,使得其分析结果可能与实践存在偏差,为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项目按低碳发展要求建设的现实性,政府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价值工程分析。政府组织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的着力点应该是做好项目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方面的价值工程分析工作。在环境影响价值工程分析过程中,要应用价值工程原理,采用效益—费用评估方法,即一方面分析项目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效益,另一方面分析项目对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后社会对其进行治理需要支出的费用。政府进行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至少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一是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和环境容量出发,阐明拟建项目排放总量及浓度可否接受;二是对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的状况作出结论性意见;三是对项目在上述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2.3组织好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是指在项目实施完成并已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价值工程分析。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看,政府组织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的重点是对项目最终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并为项目的后续运营提出改进建议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以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

3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侧重点扩展

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一定,产出最大化;二是产出一定,投入最小化。从传统意义上讲,这里所说的投入是指企业的财务成本,产出是指企业的财务效益。由于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三低三高”,而依靠传统的价值工程分析很难实现上述目标。为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的侧重点应有所扩展。具体来讲,企业在进行传统价值工程分析活动外,还要增加以下内容的分析。

3.1增加对污染和排放产出的分析增加对污染和排放产出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上,追求污染和排放产出的最小化;二是在污染和排放产出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投入最小化。为此,企业在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法时,应将污染和排放产品指标加以量化,并将它们作为功能对待。

3.2增加对能源投入的分析增加能源投入分析主要体现为:一是在能源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实现财务效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产出的最小化;二是在财务效益和污染、排放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实现能源投入的最小化。为此,企业应将能源投入作为成本,而将财务效益和污染、排放产出作为功能,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4政府诱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主体。当企业用于降低生产活动中污染和排放产出方面的投资得不到补偿,而其生产活动中污染和排放产出造成的负面影响由社会承担,企业自身不需做出任何补偿时,企业不会将污染和排放产出作为功能进行价值工程分析,从而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诱导企业低碳经营。为保证企业的低碳运行,政府对拟建企业、在建企业和建成运营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拟建企业和在建企业,分别采取措施加强它们的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和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对于建成运营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4.1关停一部分高碳运行的企业政府应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现有企业进行效益—成本分析,对价值小于1,又无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的企业,应采用行政强制手段,使其关闭;对价值小于1,但能够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而且能够盈利的企业,政府应责令其停产整改;当企业整改后实现低碳经营时,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以提高其盈利水平,并对其他类似企业产生示范效益。

4.2补贴一部分高碳运行的企业对高碳经营,又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但进行技术改造的成本过高,导致其无法盈利的企业,政府应该对其进行补贴,以降低其经营成本,使其能够正常盈利。除此以外,政府应采取措施,重奖一部分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供给企业和率先采用企业。低碳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为此,政府应将奖励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和采用主体并重,一方面,通过重奖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碳技术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重奖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主体,使其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企业采用相应技术,进而促进低碳技术的扩散过程。重奖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前提是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而且能产生很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奖励的力度应根据该技术的扩散给社会带来综合效益的高低来确定,以技术采用的预期社会效益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奖励标准实施重奖;对于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应根据其模仿追随者的数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定百分比进行重奖,以刺激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刘振云,郭晓峰,梁彩华.航空企业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1).

[3]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海良.低碳经济模式、机制及其当代构建[J].求索,2013(9).

[5]卢现祥,柯赞贤.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利益集团与制度安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2).

[6]崔连标,朱磊,范英.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策略可行性分析[J].管理科学,2013(1).

[7]王素立,张振鹏.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战略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2).

[8]陈柳钦.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3(2).

[9]郑佳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经济问题,2013(2).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总体水平上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体水平有所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开创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模式。

1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内涵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涉及到了很多方面,这里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广义的监督,包括对建筑工程招投标行为是否正当的监督管理、对建筑工程的设计行为是否合理的监督管理、对参与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行为是否规范化的监督管理、对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个主体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建筑材料和设备是否合格的监督管理、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的监督管理和对建筑工程施工环境的监督管理等等方面。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个广义的概念,其内涵较宽泛。

2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性

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具有其重要性,我国这几年也一直在强调并贯彻落实,所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就是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向来的宣传口号,而这个方针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管理人员,他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高质量和服务优的产品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最有力的手段,是能够占领市场、赢得客户和发展企业的根本途径和保证。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耗费都是相当庞大的一个数量,作为投资者在付出了巨额的投资后,当然是希望获得一个能够满足使用质量和要求、理想的建筑工程产品,这种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主要地来说是建筑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政府对其进行监督是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其他建筑市场的管理规定的一种监督、管理、检查和执法行为。作为工程监督机构,它既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也不是要担负质量责任的主体,而是代表政府行使其监督管理职能的监督部门或机构,工程建设涉及到的单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这些都是被监督的单位,建设方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两者是属于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在进行建筑工程监督的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都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思想贯穿其中,同质量监督相结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建筑工程中对人们和社会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进行预防控制和质量监督。综上所述的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意义

质量监督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建筑工程也更加注重质量的监督,在质量监督上,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提倡科学化的管理方法,通过这种途径来加强工程监督,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当前,建筑工程在质量上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而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工作有其重要的意义,具有其现实的时代意义。

建筑工程质量是当今人们普遍关心和重视的一个话题,工程的质量问题与能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有着紧密联系,也与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能否实现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它涉及到了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与人们的利害关系最密切,是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同时,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而且还关系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其现实的时代意义就在于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坚实的后盾,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一方面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和预防在建筑工程中产生的质量安全隐患,从而减少工程消耗的成本,增加建筑工程固定资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得建筑工程得到最高的使用效率,维修率和重建率大大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费也相应地大大减少,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优越的条件,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建设,为维护我国的长远利益作贡献。反之,如果不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上的监督,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和保障,出现工程质量差的建筑工程的概率也会有所增加,众所周知,质量差的建筑工程,不仅要经常进行维修、返工,有的豆腐渣工程甚至可能还需要拆掉重做,这不仅会造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延误工程建设进度,影响到投资效益的良好发挥,同时还会造成建设工作的长期不合理,影响建筑工程的正常建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来说是个重大的损失,而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以上现象的产生,质量监督工作做得好的话还可以杜绝或遏制以上现象的产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以严格的要求、高效的标准,切实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为国家和人们群众提供一流的建筑工程。

4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作用

前面笔者阐述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在这两个方面有其理论依据,而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耗费都是相当庞大的一个数量,作为投资者在付出了巨额的投资后,当然是希望获得一个能够满足使用质量和要求、理想的建筑工程产品,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作用就是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督工程的建设、勘察、施工、设计、、监理部门或单位以及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的生产厂家或供应商执行和贯彻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从而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以满足投资者和居民的使用要求。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对其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可以有效地起到一个参与、制约、预防、查处、促进和反馈等方面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名词所延伸出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们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 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的今天,质量成为了建筑工程的生命,要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具有其重要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霖荣.论建筑工程中质量监督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2]唐士伟.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J].华章,2011,(12)

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锚杆技术

我国的锚杆加固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锚杆支护技术在我国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支护量成倍增加,在程度和范围上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从硬岩发展到松软、破碎围岩;从小断面发展到大断面硐室、交叉点、马头门等;从一般条件发展到大冒顶、大淋水、底鼓和地质构造带等复杂条件;从地下工程支护发展到地上工程维修;从仅受静压作用的地下工程发展到受动压影响的地下工程。在矿山、交通、建筑、水利水电、军事人防等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综上所述,锚杆技术已经在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中已经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探析岩土工程中锚杆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锚杆技术概念

锚杆支护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支护方式,它是以锚杆为主体的支护结构的总称,它包括锚杆、锚喷、锚喷网等支护形式。其技术就是在土层中斜向成孔,埋入锚杆后灌注水泥(或水泥砂浆),依赖锚固体与土之间的摩擦力,拉杆与锚固体的握裹力以及拉杆强度共同作用来承受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荷载。锚杆支护以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和对工程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土木工程(包括采矿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锚杆锚固是在地层中,通过锚杆将结构物与地层紧紧连锁在一起,依赖锚杆与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传递结构物的拉力,使地层自身得到加固,达到保持结构物和岩体稳定的目的。与传统的支护方式相比较,锚杆锚固技术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二、国内锚杆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锚杆技术状态的检测手段,主要有两种:

对锚杆荷载变化进行定期的观测,可采用按机械、液压、振动、电气和光弹原理制作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测力计。但这些测力计的使用在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预埋,受电磁场干扰大,在湿度较大或者温度差异较大的条件下敏感程度会大大降低,更不能适应在偏载和爆破震动、坍落岩石的冲击下长期进行正常的运行和操作。

针对现在建筑业普遍应用的未预埋测力计的锚杆过去并没有非常精准的监测仪器,主要的手段是对锚杆的抗拔力进行测试。其张拉荷载是靠张拉千斤顶的活塞面积和油泵压力换算的。虽然这种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但是却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这种方法是一种具有破坏性质的检测,抗拔力并不能能够充分的显示锚杆的锚固状态等。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急于寻找到其他更为严谨和科学的锚杆质量检测的新手段和新方法,为保证施工质量和建筑工程的可靠性提供严谨科学经济的新方法。因此,在新的视角和科学条件下,重新寻找新的方法,对于锚杆技术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目前,在传统的锚杆锚固质量检测中,检测的是锚杆的抗拉力,所使用的仪器是锚杆拉力计或扭力矩扳手。如兖矿集团东宇选矿设备公司生产的MLC型锚杆测力仪,为便携式数字测力仪器。这种新型锚杆预紧力测试仪由螺母套筒、扭力传感器、扳手、液晶显示器、电源开关、峰值保持系统、仪表本体等组成。通过动摩擦扭紧力矩来控制锚杆预紧轴向力的大小。扭紧力矩则是利用应变扭力传感器来检测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够进行迅速、大范围、长距离、经济成本较低的损害较小的检测方法,被称为超声导波检测法。超声导波技术对比以往的技术有自己独到的优点。导波是一个自身性质比较明显的物质,即它的沿传播路径衰减很小,因此它可以遵循着检测方向传播到非常大的范围中去。接收信号能够包含有关发射和接收两点间结构整体性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检测构件整个波传播截面的缺陷,同时导波具有多个不同的传播模态,这些模态对不同形式的缺陷具有不同的灵敏度。利用超声导波进行检测具有快速、可靠、经济且无损构件的优点,是无损检测新兴的和前沿的一个发展方向。

进行岩土工程中锚杆检测技术应用的研究,是将相关理论特性充分整合和进行系统联系的一个重要契机,不仅需要进一步的充分的利用相关的动力学理论,同时还需要将岩土工程、波动力学以及机电测试技术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锚杆检测技术努力进入到精准量化的应用领域。它将为边坡工程、地下工程等施工过程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后续步骤中的继续更好的胜任质量监测、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任务,同时提供更具有实践意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因此,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对岩土工程锚杆检测技术进行更改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是对提高技术本身的要求,更是认识到该项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广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兼顾二者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三、国外锚杆技术的应用

在着眼国内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们也要面向国际,了解国际锚杆技术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把握最新的科技走向,吸取经验,完善自身。在国外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的研究工作最早始于1987年。90年代,美国矿业管理局开发出能检测锚杆应变和延伸率的超声波仪器,但它无法评价锚杆的施工质量。

岩土锚固技术是近代岩土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锚固技术。国内习惯统称为锚杆支护技术,国外一般称锚固技术或锚杆加固技术。它是一种结构简单的主动支护,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的完整性、稳定性,能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位移和裂缝的发展,充分发挥围岩自身的支撑作用,把围岩从荷载变为承载体,变被动支护为主动支护,且具有运输施工方便、效率高,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且施工成本低、支护效果好、施工噪音小等优点。自1872年英国北威尔士露天页岩矿首次应用锚杆加固边坡及1912年德国谢列兹矿最先在井下巷道采用锚固技术以来,锚固技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锚固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经济优越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目前不仅广泛应用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而且也推广应用于冶金、水利水电、铁路公路、军工及建筑等工程之中,伴随着“21世纪-地下工程的世纪”的来临,可以预见,该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努力提升在建筑领域的高精尖技术领域的技艺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岩土工程中锚杆技术的应用是契合时代要求和发展要求的重要理论研究,是具有双重意义的。所以在今天看来,不仅是要着眼于我国的实际条件,同样也要将视线放得更远,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立足于本土实际,不断突破技术苦难,最终实现我国该项技术的跨越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农田水利工程是通过兴修水利设施,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灌溉、排水、除涝,以及防治盐、渍灾害等。通过水利专业技术,从而改变不利因素,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不受降雨因素影响的基本农田。

2全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新特点

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讷河市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2.1相关部门重视度越来越高。国家越来越重视各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日益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无法取代的、重要的作用。各地相关部门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与政策,给各县、乡、镇给予了政策与资金上的有力支持,使得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农作物的丰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2.2各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各级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广纳社会各界资金,鼓励一些企业家参与建设,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秉承谁主建、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各地农田水利工程的良好发展。

2.3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在省市相关部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具体特点,进行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建设了既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又可以解决旱季水源,更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及家畜的安全饮水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饮水质量与生活质量,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顺乎民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2.4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市委、水利部门及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了人们建设家乡、人人有责的参与热情。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群众投工投劳,水利工作人员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与带头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3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讷河市是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影响全市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水灾、冷冻、冰雹。无论发生哪种气象灾害,都会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尤其是当干旱、水灾发生时,干旱会造成土壤缺少水分、空气干燥,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产;另一方面,当干旱发生时,还会威胁家畜正常饮水,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干旱灾害发生时,也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当水灾、洪涝灾害发生时,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更会极大的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给广大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干旱、水涝造成的危害,避免了因灾害发生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确保全市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灌区配套工程设施逐步完善,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也有效解决了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提高了各乡镇抵御自然灾害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保障了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安全,巩固了粮食主产区的地位,稳固了农民增收的愿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意义

4.1近年来,随着人类的过度开发、开采,只重视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全球气温不断变暖,降雨极为不均衡,各地频发干旱、洪涝等灾害,严重影响各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水不仅是人类,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其他物质所无法取代的宝贵资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还缺乏对水的正确认识,出现了许多令人叹息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国内,乃至世界有些国家和地区,均有因严重缺水导致农作物绝产、威胁人们生存事件的发生。水是有限的,但人类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农田水利工程加以循环利用。人类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求,还可以有效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率,更可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平衡发展。

篇7

纵观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发现水利经济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水利企业在选择和开发水利经营项目时多由于考虑眼前利益将项目依托业主,忽略了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水利企业受到规模和主营业务交叉重复的限制,容易造成企业间的竞争杂乱无章,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三、水利企业以原有事业单位为基础建立发展而成,容易导致出资人不到位、产权模糊的状况。四、水利经管部门的财政收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利经济的良好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水利经济在作为资源经济的同时也应当被视为市场经济,在思想上的解放对于水利经济发展有着极大意义。这种思想转变应当引起相关水利部门的认可和重视,从而使相关部门意识到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与防汛抗旱以及水利建设一样,水利经济的建设具有建设性的意义。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需要将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采用统筹兼顾法,采取合理政策,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要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政府补贴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是全球范围内广为使用的政策。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水利经济在作为资源经济的同时也代表着市场经济。水利工程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社会效益远高于财务收益。但是单靠水利部门所取得的财务收益来支撑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困难的。在使水利工程最大程度增加效益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可在水利工程完工后从税收中提出一部分补贴水利行业,以保证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除此之外,可根据受益程度,对为水利工程服务的对象收取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水费和电费、防洪费等。

二、采用统筹兼顾法

鉴于水利工程的监管部门规模不一,在水利工程建设之时就可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财务收入不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共同建设。在水利工程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使财务收益分配合理化,这样有利于促进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此外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利管理机制,如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以及融资机制等,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可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将会对水利经济科学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采取合理政策

制定经济政策以促使各个水利部门实现科学发展。在水利工程的财务收益中,由于不同部门的财务收入情况有所差异,在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统筹兼顾,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政策,并且给予各个部门不同的政策扶持。即在对各个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有效评估之后,可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所受益对象的承受能力的差距,确定相应的经济扶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分批次的方式将政策落实下去,逐渐减少政府在经济富裕区域的财政补贴,相应地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在经济困难区域的投入。在提高国家经济利益的同时,有效合并整个水利行业的建设和管理,综合利用各处资源,也能提高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四、加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对水利经济科学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应当加大对其技术培养和道德教育力度,从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建立相应的科研攻关团队对于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极大帮助。在提高科技人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对于人才的有效管理。水利系统造就了大批技术人才,但经营管理人才屈指可数。结合水利经济科学的实际情况,可有选择地引进相应的管理人才,在工程、旅游、会计、经济、外语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培养,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从而引导和带领全体职工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在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和机制时,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留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

五、提高科技含量

水利经济科学发展要将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上,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水的措施。在依托水利系统在水利资源方面的优势之外,要依靠科技技术的进步提高产品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行业发展优势。加快水利科技开发,实行产、学、研一体化,从而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篇8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篇9

【关键字】农田;水利;建设;措施

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项目是出于解决农业灌溉、饮用水供应的目的而修建灌溉和排水工程。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确保农民收入正常。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和资助。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意义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总体成分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确保人民在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发展更好,切实需要做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我国农业对水的需求占用很大比例(见表1)。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但是目前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解决,这样才可以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效益。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物质载体,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可以反映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3.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管理不到位,没有很好的顾及水利工程技术和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此外,水利工程尤其是一些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管理部门没有统一的施工标准或建设规范。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投资,目前总是由国家投资完成,然后通过村民承建,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数情况下,工程建设不达标,没有按照工程的施工标准施工,管理不到位,造成资金浪费,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3.2 工程设备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道用水,不愿管水的现象,并且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造成吃水时,大家都参与,而等到水设备有问题时,却没有负责人来治理,修理。造成设备损坏无人治理的局面。最后设备在几年之后不维修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报废,造成资金的白白浪费。而选择购买新的设备,资金又没有好好利用,最后,无法跟上技术发展,使得农村工程设备滞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4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治理措施

4.1 从管理入手,加强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管理在解决问题中起到关键作用,需要管理部门认真对待,设置健全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这样才可以使得工程的管理水平有质的飞跃。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从管理入手,加强管理。良好的管理不带能够确保水利建设,更能让水利工程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见表2),产值增加,增加地方财政投入。

4.2 多元化投资,鼓励其他力量参与建设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适当的放宽政策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资金,可以以保证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提高资金的同时,让农民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设备,更加爱心看护、使用,这非常适应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以政府扶持为主,多元化投资,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

主要方法,可以为既要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争取到中央省市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又要增加政府在水利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适当条件下,寻求金融机构的适度贷款以及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筹集资金,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同时多元化的投资,会让多通道的人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从而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

5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重大,特别是针对我们国家现状,以农业为主,更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的建设。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认真对待,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问题,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性研究.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3).

篇10

关键词: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是相关政府针对国民住房问题进行宏观调控,实施和完善相关住房保障政策的惠民体系。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当前住房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着极大的住房压力。

1.保障性住房概述

市场经济环境下,相对于商品性住房来说,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保障和改善国民居住条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并对其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调控,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的特定人群使用,起到社会保障作用的住宅性建筑。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住宅类型,通常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定向安置房和政策性租赁房等构成。廉租房是政府或机构拥有,通过核定低价租金租赁给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的非产权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对于缓解居民住房压力起着重要作用。经济适用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房,是由政府划拨提供土地,实施相关建设费用优惠政策,以政府价格出售给具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并享有限定产权的住房,经济适用房在设计和建设标准上强调住房使用效果及市场价格适应于低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往往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特征。定向安置房是政府针对城市道路或公共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征地拆迁住户进行妥善安置的住宅建筑。公共租赁房是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机构按照市场租赁价格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租房补贴的租赁性住房。

2.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

从国民生活水平的整体发展来看,住房问题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性困难家庭群体的实际性民生问题。社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属于国家为缓解住房压力解决住房问题而针对住房困难家庭实施的住房优惠政策和民生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在住房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一项德政工程,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和制约住房建设的重要因素,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住房价格持续上涨过快,容易形成金融风险,破坏经济秩序正常循环。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抑制房价快涨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有效刺激居民正常消费和扩大内需,又能拉动建筑、建材和服务等相关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大建房投资落实住房优惠政策,将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房价上涨幅度,减少来自住房需求引发的压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2.3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科学构建

科学发展观思想理念下,保障性住房属于稳定住房秩序,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惠民工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照顾和关爱。当前,很多城镇低收入家庭居住的破陋建筑、棚户区以及农村地方危旧房屋,往往会由于住房安全问题而引发不文明或不安定的隐患要素,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贫困家庭生活质量,协调缓解群众困难,有利于团结民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建设与稳步发展。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优化住房制度体系的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学合理的住房制度是保障住房市场秩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系,将政府调控与市场供应有机结合,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居民住房供应,是构建和完善住房制度的根本目的。针对房地产市场所具有的定置性特征,加强住房市场监管调控,遏制投机性住房投资的负面影响,保障住房市场满足困难家庭的正常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动住房制度科学发展,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与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措施

3.1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

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该加大住房建设资金的投入,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拓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通过灵活资金筹集政策,构建长期稳定的保障性住房预算资金,多渠道多方式的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减经政府投资压力,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 创新住房形式,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管理

根据市场形式充分考虑居民生活便利需求,创新多种适宜有效的保障性住房形式,注重住房户型、面积的施工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要加强住房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和优化住房用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住房建设工程施工材料、施工过程、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保障住房建筑的适用性。

严格准入机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法制监管

作为一项社会保障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进行支持,政府应针对不同层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完善和规范住房标准、资金来源等方面的管理机制,通过完善立法体系细化申请审批程序,及时调整租配销售制度等内容,严格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和监督机制,确保惠民工程的实效性。

3.4 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保障性住房市场流转体系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的是为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和压力,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分配对象的控制管理,遏制非优惠人群任意占有保障性住房,加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权益,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实用性监督,严谨利用保障性住房进行出租转售从中谋利,强化住房退出监管与回流机制,加强政府回购。

结束语:

总之,相对于广大国民生活保障的住房建筑来说,住房建设是稳定社会生活安定实现富民安邦的重要民生工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势下,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