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2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小学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是极其重要的开端。小学学校是否能够在学生的在校期间实施良好规范化的管理是能否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加深和推进,在小学学下的规范化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学校管理领导阶层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解决对策是保证小学学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小学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指对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防调和控制,使学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并沿着一定轨道运行,从而保证学校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管理,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制度重建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保障,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者自身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教学管理者大多年龄偏大,存在管理观念落后,思想观念老旧,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研究管理改革的相关问题,造成了小学教学管理问题多如牛毛的现状。

每个学校都具有它的唯一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管理者把握国家政策,根据自我情况,对管理内容和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教学管理者墨守成规,采用老一套的管理内容和方式管理,使问题更加严重。

2.管理内容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我国教学任务繁多,许多小学为了升学率,学校成绩排名等擅自修改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内容,造成了管理理论和实际不符的问题。这种现状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时会造成学生厌学,弃学。从漫画长远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危害性最大。

3.管理方式的问题

很多小学片面追求成绩,平时不重视管理工作,把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唯一的衡量标准,在处理犯错学生时,容易出现袒护成绩好的学生的不理。

4.管理体系,监督体制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学校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有小学学校本身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在之前的管理中,小学学校的管理一直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收集良好可行的管理方法,导致校园管理者包括校长和教师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难以尽到自己的则惹你和力量。学习管理的不完善机制限制了小学学校的持续性发展。

5.与家庭协作的问题

小学生作业过于繁重。很多小学为了追求学生成绩,在晚上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其它的学校为了学校排名,相互攀比,给自己的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家长的埋怨也越来越深。这里除了学校管理者的问题外,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学校之间相互攀比,家长之间也相互攀比。在这样的不良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更加迷恋游戏,逃学,玩耍等堕落行为,造成教学管理的失败,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针对小学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应对对策

1.建立健全的学习管理制度

要极强小学学校管理的规范性,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小学学校管理制度,从机制上保证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促进教师全面完成加血任务,更好的提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工作当中的激情。从而达到小学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2.优化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学活动的互动当中要注意彼此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小学学校也应该注意对师生之间管理的管理,力求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题和矛盾,优化师生关系。

3.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也是学习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学习的管理者积极合理的规划校园活动,开展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团体活动,积极鼓励学生产于到其中。营造出和谐友爱的校园学习氛围。让小学学生在更加温馨和睦的学习环境中完成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良好校园氛围的建立有利于小学学校管理者更好的开展对校园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三、因地制宜,创建有地方特色的精细化管理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当中,常常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生源方面较为稀少,并且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这样的实际情况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生搬硬套,将其他学校的管理手段完全复制过来。要学习扬长避短,根据自身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点进行精细化管理手段的改革和变化,因地制宜的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精细化管理。要求立足于现有农村特有的教育文化资源,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精细化管理制度。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不能照搬他人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要立足于自身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立和建设,这样才能将精细化管理当中的理念和成效成功转移为发展自身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动力。创设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管理规范到位,优化各个管理的细节

在进行农村小规模学校精细化改革管理之前,农村小学教师常常认为自己在教授完相关的课程之后就已经没有责任需要履行。但精细化管理的手段要求农村小规模学校规范各项工作的流程,并且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制定简明扼要的工作规则,让农村小规模学校其中的教职工都能够履行其中的规定和准则。教职工只有在明确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职责和规范之后,才能更好的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精细化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井然有序。

但需要注意的是,规范的制定不能脱离实际,要显现出现代精细化管理的人文性和合理性,以此才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广大教职工在管理环节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是现阶段农村小规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实践措施和方法。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切实的管理手段能够帮助学校落实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当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农村小规模学校实际的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学优势,将学校中的各个责任分摊给个人,进行精细化管理,成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优秀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农村小规模学校精细化管理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4

[2]程晋宽.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因素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01)

[3]李庆平,魏山金.让我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学校执行力的提升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

[4]杨毅敏.浅谈高校管理中的执行文化[J]. 中国电力教育,2007(07)

篇2

应“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要求,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呼之欲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愿望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实施教学,从而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度的班级里学习,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根据分级(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其本质是让学生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最大限度为不同层级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学生进行略高于现有知识结构的理解性输入,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转设后的普通民办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整体薄弱,弱中同时还参差不齐,所进行的分类教学是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实施的。

二、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情况和特点

学校自2014级学生以来,对大学英语实施了分级教学。最初的分级只是纯粹的按照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即根据学生可能存在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差异分为A、B两级。A班学生为高考英语成绩前10%-15%的学生,B班学生则为剩下的85%-90%的学生。在分级教学的实践中,对不同层级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提出不同高度的教学目标要求、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形式、使用不同难度的期末考试内容。这样的分级教学似乎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设置和安排,但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虽然在相应层次、教学内容和考试难度的班级里得以进行相应层级的学习和考核,但对于自身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发展方面,不同层级的学生都比较迷茫,主要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 学习动机过于单一,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们通过期末考试,进一步的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2. 习惯于知识灌输的课堂,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热情不够,对于需要讨论和发言的课堂表现出了不适应,课外学习更是缺乏主动性;3. 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欲望不够强,学习欲望强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有明确目标的不知道如何实施以达到预期目标;4. 对于英语在生活和以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不够了解。

面对以上教学情况和问题,项目组教师提出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类教学,分基础阶段(不分类)和应用能力提高阶段(分类阶段),将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即同一分级的学生)编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经历了一年的基础阶段教学之后,在大二学年结合学生的兴趣、专业和实际应用目标需求,将实验班教学课程分为读写译类和视听说类,日常的教学模式主要由“读写译+视听说+自主学习”构成,根据相应分类对读写译和视听说进行侧重区分。分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语言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教材之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材料,并加以相应的课外自主学习安排,具体为:除了所使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师结合单元话题、专业特点和目标需求(应试需求、交际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等),给读写译类实验班的学生增加提供课外读写译材料和学习任务,如报纸杂志中的文章、网站的新闻报道、四六级作文题和翻译内容等;给视听说类实验班的学生增加相关话题的课外视听说材料并进行任务布置,如VOA、BBC英语新闻音频和TED英语演讲视频等。这样的教学分级和分类,需要配以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三、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一般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笔者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有对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的比例和构成部分做了一定的框架要求,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40%,期末成绩为60%。平时成绩的主要有考勤得分、作业/实验得分、课堂表现得分、随堂测验得分、课堂笔记、其他加分等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情况进行一定的调节。对于期末考试,教务部门对于试卷命题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如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主客观题比例要适当,考查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题目分值比例应高于60%,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情况的题目分值比例不高于40%等等。

在学校基本规定的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班级首先就分层进行评价体系设置。在期末考试命题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期末考试命题基本遵循学校的规定,A、B班的考试题型、题量和分值保持一致,不同之处主要是A班的考试内容难度略高于B班的。在平时成绩方面,由于A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高、学习习惯相对良好,因此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比例保留跟学校教务规定一致,即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拟通过这样的比例设置使学生在保持相对良好的平时学习状态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提高,即一定程度上对应解决之前提到的“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欲望不够强”的问题。而对于B类班级,由于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教师引入激励机制,给学生提供“最佳情感”条件,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具体为:普通本科(不含艺术专业)B类班级占50%,艺术专业本科班级和专科一样占60%。这样的成绩比例设置拟促使学生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各项的表现,一方面促使其朝相对良好的学习表现和习惯方向发展;同时有情感导向:即便学生期末成绩不是很高,只要在平时的考勤、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对平时作业和测验的完成度以及记录笔记的情况比较好,所获得的平时成绩也会有助于促成其总评成绩的合格;另一方面,通过相对良好的学习表现和习惯促使自身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并进一步习得英语及促成知识和文化的获取和应用。

在分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目组教师根据项目实验的需求增加了评价体系设置。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前测是借助四级考试的模考测试了学生的阅读、写作、翻译和听力水平,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水平和能力是相当的。经过了一年的实验之后,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四级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班学生在总分以及单项(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上的平均成绩都高出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学习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分类教学实证研究》,潘萍,2018)在已进行的实验中,口语测试时采用访谈的形式,暂时缺乏科学性的数据。但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大学英语考试的口试进行测试和评价。

总结以上各评价模块,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设置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期末成绩)+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笔试和口试;另外还可以借助加以评估的还有英语竞赛的成绩以及在就业中对英语的应用情况等,只是要求实验周期比较长(目前项目组教师在指导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金融行业对应届大学生从业人员英语要求及趋势调查》,是结合专业进行的一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项调查研究,以期对大学英语分类教学探索有帮助)。这种接近全方位的评价模块可以比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学习效果。

四、对应分类教学和评价体系下的管理机制

在有了评价体系之后,需要配以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就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到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考试管理三大模块,三者密切相关且并行管理。就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而言,课堂上面对面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完成情况比较直观的管理和记载的,但对于学生在学习目标确立、课外学习过程落实和管理、教学数据的记载收集及考试管理方面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现实困难,项目组教师提出配以以下的管理机制:

1.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方面

在分类之前和之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在开学初告知学生总评成绩的各项构成和比例,即考核和评价方式,并引导其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和需求进行学习目标(包括近期课堂学习目标、学期学习目标、学年学习目标及应用目标)的制定。形成文字之后,配以详细的课内外学习计划,上交任课教师进行审核、反馈,必要的进行修改指导。

2.在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方面

以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两种管理:一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借助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情况管理和记载。二是额外补充的教学材料,根据实验班分类,对读写译类班级的学生,要求其用笔迹记载自己课外学习的内容、进度和完成情况,并在时间节点之前通过拍摄照片上传到网络交际平台(如班级QQ群、群作业或微信群等)的形式向任课老师进行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记载总结和情况通报;对于视听说类班级的学生,要求其在老师的时间节点之前通过录制音频和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这种形式不仅可以监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了解其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而且可以帮助教师阶段性地记录下形成性评价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3.在考试管理方面

一是学生考试资格的管理,对课堂考勤缺勤超过课程总课程量三分之一的学生及完成作业量未达到课程要求量的三分之二的学生,取消其参加期末考试的资格;二是考试过程管理,期末考试考场采用与四六级考试要求一样的标准化考场,除了监考老师外,利用摄像头对学生的考试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构成作弊事实,将当场取消其考试资格和当次考试成绩,并进行纪律处分。作弊和缓考的学生可以在下个学期开学初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的,需求按对应学分缴费后参加重修;缺考的学生不得参加补考,直接参加重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小群体互动理论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寝室生活作为大学生活中的基本单位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生活单位,寝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普遍、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从2002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件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腐尸案,这些例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建立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如何处理寝室内部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目前的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总体上良好,但是部分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确实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气氛从大一到大三呈下滑趋势。”因此,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好坏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目前对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寝室内种族差异、同伴效应以及社会知觉对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方面。”由于中外环境等因素存在着差异,因此,国外的研究结论对于我们中国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适用性也存在着差异。

2. 国内研究现状。根据所获得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研究。“如覃琴等人在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维度上展现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风貌,一一分析了这四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大学生寝室文化特点,并据此提出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管理的对策。”

大学生寝室文化与建立和谐校园的关系。“如郑春燕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一文中,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表现入手,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并进一步提出建立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与建立和谐校园的关系。”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如徐小霞等人在新时期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总结了几个影响因素。

以往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稍显不足,因此,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进行探索,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设计与资料搜集方法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涉及很多个方面,在设计问卷之前,依据小群体互动理论提出研究假设,从性别、人格、互动角色、沟通以及群体规范五个角度出发,并参考以往学者的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份包括20个单项选择题的调查问卷和一份包含被试者基本信息及关于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因素的相关问题的访谈提纲。

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绵阳师范学院磨家校区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学生。

首先从法学与社会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这9个学院中随机抽取6个学院,从抽出的这6个学院中的每届学生中抽取10个人进入样本,一共抽取6×3×10=180人组成最终调查的样本。考虑到问卷的有效回收率问题,将样本量扩大到200人。

为通过运用小群体互动理论来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次调查以深入访谈为主,同时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假设检验。二者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探究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2. 问卷设计。自变量是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将人际关系状况分为“十分融洽”、“基本和谐”、“互不相干、“矛盾重重”四个等级。因变量中,对性别采取二分法,男生编码为1,女生编码为2;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分别编码为1、2、3;专业分为四类,文科类编码为1,工科类编码为2,理科类编码为3,艺体类编码为4;对于处理寝室人际关系的方式、参与寝室活动的态度、对寝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群体规范的各个选项都分别对应选项编码为1、2、3、4。

3. 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提纲根据问卷所涉及到的因变量进行设计,包括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和关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实例调查。

此次访谈对本校区的9个学院中未被纳入问卷调查的成员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一个学院调查一个人,共9人组成访谈成员。其中男生5人,女生4人。

4. 调查实施。在正式调查之前,为了检验问卷的有效性,先进行了一次试调查,从绵阳师范学院各个学院随机抽取了9人进行试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检验和修正,随后再实施实际的问卷调查。避免了因问卷本身的问题引起的非抽样误差。

5. 样本概况。

二、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及小群体互动理论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概念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寝室里通过与寝室内外的人相互交往形成的一种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由于时空充分接近,成员之间交往频繁,关系密切。”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其本人的生活、学习和价值观,还会对同一寝室的人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

(二)小群体互动理论及其模型

“美国东密西根大学管理学教授特布斯(Stewart L. Tubbs)运用系统论方法对小群体进行专门研究,并提出小群体互动理论的一般系统模型,特布斯对小群体互动理论进行了划分,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相关背景因素、内在影响和结果。”特布斯认为相关背景因素、内在影响和结果是三个相互开放的系统,小群体互动会受到这三部分的相互影响。具体可参照下图。

“根据该理论模型,仅就人际关系(结果之一)而言,人格、性别、年龄、健康、态度和价值等背景因素以及具体互动形式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差异性影响。”大学生寝室是典型的小群体,寝室内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可以运用特布斯的小群体互动理论来加以解释。本文从小群体互动理论出发,通过人格、互动角色、沟通、性别以及群体规范五个方面来建立研究假设,假设性别、年龄、互动角色和群体规范会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图-1 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型

三、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一)性别差异对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

从下图来看,男、女生在对改善寝室关系的看法上存在着差异。首先,男生大多数选择了“制定寝室生活公约”,而女生选择了“改善寝室内的相互交流方式”,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制度寝室生活公约”属于群体规范方面的,“改善寝室内的相互交流方式”则是属于沟通方式方面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男、女生寝室人际关系出现故障的原因是不同的,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男、女生性别差异而导致。

图-2 个案的性别与个案对当前寝室关系的评价

(二)人格差异对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

图-3 个案的性格偏向与个案对室友性格的了解程度

偏外向型人格和偏内向型人格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方式。从上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偏外向型的人比偏内向型的人更能了解其室友的性格。其中,偏内向型的人选择“完全不能”这一选项的比例达到了80.0%以上,而偏外向型的人选择“完全不能”这一选择的比例仅仅为18.0%。在选择“完全能”这一选项上,偏外向型的人和偏内向型的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后者,说明前者比后者更能了解其室友的性格。

(三)群体规范的有无对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

由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寝室生活规范的寝室46%的人认为寝室人际关系是十分和谐的,而没有寝室生活规范的寝室只有27%的人认为寝室人际关系是十分和谐的。寝室内有制定寝室生活规范的比没有制定的更能感到寝室人际关系是十分和谐的。

图-4 个案寝室内有无寝室规范与个案对当前寝室关系的评价

(四)沟通的差异对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

每个寝室都有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因为解决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也会有差异,然而,沟通方式的不同,会大大影响沟通效果,从而导致寝室人际关系出现巨大差异。如下图所示,在室友间发生矛盾时,选择“充当和事佬”

的人更容易建立起十分融洽的寝室人际关系,寝室关系也更容易达到基本和谐的状态。在选择这类沟通方式的人当中,63%的人都认为其寝室人际关系是十分融洽或者基本和谐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处理寝室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方式如帮理不帮亲和充当和事佬。

图-5 个案在室友发生矛盾时的反应与个案对寝室关系的评价

(五)互动角色的差异对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

图-6 个案组织寝室活动的情况与个案对当前寝室关系的评价

由上图可以看到,通常充当寝室活动组织者的人更容易感到寝室人际关系是矛盾重重,看心情而定的寝室活动的中立者容易感到寝室人际关系十分融洽或者基本和谐,而从来不主动的被动者常常感到寝室人际关系是毫不相干的。组织者感到矛盾重重更大的可能是由于在制定活动计划时,很难达到每个人的要求,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和不愉快,令其感到这个寝室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不和谐的,相对于主动者来说,中立者和被动者不容易体会到这种感受,因此觉得当前寝室人际关系是十分融洽或者基本和谐的。

四、建立和谐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个人角度

1. 提高自身修养,建立健全人格。大学生人格是否健康健全是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大学生自身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身人格,从自身的发展来求得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寝室成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他人采取包容的态度,才能处理好时常会发生的因文化差异等造成的矛盾。

2. 改善沟通,促进寝室和谐。沟通不仅仅存在于寝室这个小群体之中,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与人的交往都是通过沟通来实现的,不善的沟通方式,将成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绊脚石。相对于学校中的其他场所,大学生寝室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地方,在这里,每个同学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是锻炼其沟通能力的良好场所。

(二)家庭角度

“当今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有求必应’的成长环境,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自私、娇纵的性格。他们对父母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生存意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品德、人格的培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个人生活与学校的最早和最长久的场所。个人最初的社会化离不开家庭,家庭对一个人思想、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根深蒂固的。

(三)学校角度

学校教育不仅仅在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学生怎么做人。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下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做到的。学校应该多开展心理咨询方面的活动,让大学生定期进行心理问题检查,以免长久积累导致不堪重负。

(四)社会角度

大学是大学生从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地带,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相处之道就是人际关系交往的核心,只有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与人沟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因此,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建立良好寝室人际关系提供环境支持,努力营造出一种对大学生有利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一种和谐、团结、友爱的人际交往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妍萃.大学生宿舍气氛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3(02).

[2] 雷屿.基于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覃琴.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06).

[4] 郑春燕.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J].高等教育,2009,1(05).

[5] 张京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分析[J].辽宁学院学报,2010,8(04).

[6] 路伟.大学生和谐寝室人际关系构建的现实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院报,2010,10(09).

[7] 王甫勤.小群体互动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03).

篇4

<1>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各部门都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省、市、区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组在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及教研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听讲座、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学会了从网上吸取新信息,网页、课件制作等技术。在校、区、市、省各等级的说课比赛、课改研讨公开课、探索性的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中,该科组老师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制作了大量的供说课、公开课、竞赛辅导用的课件,其中有2人获得省说课比赛的二、三等奖,2人获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人获区一等奖,3人获区二等奖。

物理科组在实验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全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利用媒体的放大、重复、定格、模拟、动画等功能,利用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将较大容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生动、形象、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扩展了教室的空间,节省了时间,使传统教学不能实现的想法、做法得以实现,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彭群英老师于99年12月在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说课比赛和2000年3月广东省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上的《牛顿第三定律》均获省一等奖,并于2000年11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历史科组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一起,对历史资料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并以较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激趣引思;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升华知识。丁宝琴老师在全市青年教师历史公开课比赛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获得了很好的视听效果,先后被评为市、省一等奖。其他教师也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师生们尝到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

化学科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以“引导发现法”,向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提高观察的效果。如:用实物投影仪使学生对实物观察得更清楚,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突出的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校所有学科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进行媒体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投入使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它主要用于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点实行监控及电视教育的转播工作、实况转播、公开课教学、观摩听课、多端电视会议、收看电视教育资料、电化教育等;还有学校承担的各种考试,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家长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0次。

学校承担了两次大型的省级比赛活动,2000年8月期间,我校成功举办了广东省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说课比赛;2000年12月期间,我校又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大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应用平台,保证了比赛的顺利完成,受到主办单位及执教者的赞扬。

<2>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学校实验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开展实验以来,电教实验研究,一直是我们考核科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我校所选取的课题都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所申请的课题既有“九五”省级课题,也有“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充足的研究时间,并建立了激励机制。我校先后投入经费2万多元,用于课题组购买资料和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课题的开展情况与科组评先、老师评优挂钩,担任课题的教师承认其工作量,课题组定期开展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省级以上)有10个,其中有3个已经获得结题通过,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各科组都开展了校内课题研究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或终结性成果。(1)通过实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电教骨干,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受益者和引导者。(2)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有的获得了各级科研机构的肯定和奖励,大部分论文已从经验型逐步提高到理论型、学术型。(3)初步形成了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4)研究开发了一批多媒体软件。近三年来,有15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全国及省市报刊发表。

<3>坚持实验与提高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学校的成绩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体卫达标统计管理都已电脑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为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坚持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篇5

【中图分类号】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72-03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我国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频发,如校园暴力、食品中毒、疾病流行、地震灾害、台风灾害、火灾等,揭示了目前校园的安全系统较为脆弱。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相应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标志着政府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该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反映出目前大学生非常缺乏应急知识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而且在学校管理体系中也缺乏相应的教育培训和预案支持,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安全标识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的指导。因此,加强高校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常规化、科学化,是一项关系重

大、形势紧迫的任务。

1 基本概念

突发事件,又被称为紧急事件、危机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的, 不以事件的相应人和事件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一定范围内对现有社会、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相应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 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 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造成极大人身和财产安全威胁的, 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按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具有发生时间的突然性、发生后果的危害性、发生地点的敏感性等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间和之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的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它包括突发事

件发生前的预防、发生过程控制和发生后的恢复处理。

2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造成当前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天之骄子”不再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2)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在万人以上的高校比比皆是,有些城市的高校区,聚集了十几万名的学生;(3)当代大学生相当多的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和阅历较浅,且受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处理常识;(4)大学生关心政治,爱国忧民,富有时代感,但同时缺乏政治敏锐性,头脑简单,热情冲动;(5)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的制度和规定的出台,难免会令部分学生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6)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开放,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散布到校园里。

3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

3.1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 其建立过程见图1。

在管理信息库的建立过程中,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查等收集、生成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然后利用因果分析、事件树、What If、FMEA等风险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分类分析,给出风险清单及其分类,并对产生风险的原因、风险发生后的后果及严重性程度和发展进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以上的工作建成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基础(或历史)数据库。将该基础(历史)数据库与利用高校工作人员的突发事件识别和度量经验生成的处置措施库结合,建立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这个数据库主要包括预测预警数据库和应急方案库。更准确地说,管理信息库应该是一个决策支持库,其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执行起辅助和指导作用。

3.2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编制应在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的指导下进行。编制时,通过实地调查确定高校相应组织指挥部门和应急联动部门的组织机构及相关责任,以便于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关部门迅速启动相应措施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对于一次学生食堂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来说,其发生的地点可能在食堂、宿舍、教室或学生上课的路上,这就要求教学组织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这一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测部门将监测到的突发事件迅速告知抢险应急部门,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后果进行监测,进行准备、规划。抢险应急部门应联合安全保卫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处理和事后处理与恢复。最后,由抢险应急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

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应急联动体系。组织指挥体系主要由学校的行政、教学及后勤领导部门组成,具体可包括安全保卫组、抢险应急组、教学组织组、学生管理组、检查监督组、后勤保障组。而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体系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突发事件预测、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准备、规划,报警、接警,应急指挥处理,事后处理、恢复,评估、分析总结。

3.3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主要包括应急法律法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类型及风险源、预防知识、避险常识、自救常识、互救常识、减灾常识等。

在编制过程中,将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中的相关风险信息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理的经验相结合,然后编制成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作为学生日常安全行为的指导。

所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见图2。在建立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根据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建立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培训手册的建立起着指导作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首先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应急处置等工作。然后将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新的风险信息反馈给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信息库,以完善和更新管理信息库的风险信息。然后根据管理信息库生成的新的突发事件识别及处置报告改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对安全教育培训手册进行补充。

4 讨论

美国的各级政府都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给予相当的重视。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就在于进行危机管理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有详细的操作指南。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5月向全国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危机管理的连续4阶段模式[2],即“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作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这个4阶段模式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其完善和修正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个模式,美国教育部为各类各级学校制定了危机管理的政策指南。

在我国港台地区,校园危机管理的策略研究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其中由香港学者胡洁婷等于2000年编写的《临危不乱:校园危机管理手册》,被认为较为方便和实用。而于同年启动的“校园危机支援计划”,针对香港地区中小学常见的五大类危机开展对策研究,其目的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同专题的到校工作坊或到校减压活动。台湾《十大校园危机管理手册》,在对台湾中学流行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了专项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应对策略[3]。另外,较有代表性的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还有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动态模式”的4阶段设计[4]和郑燕祥(香港,1997)“学校危机管理之模式与运作”的3阶段模式[5]。港台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中小学范围,缺乏高等院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且地方色彩浓厚,在我国内地推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将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视角投向学校危机管理,其中对于高校危机进入了实质性研究。其中,赵中建提出“学校危机管理即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对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复原的策略应对过程,并应当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6]。郭正贤提出了“应该建立专门的高校应对危机的管理机构,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时候便紧急起用危机管理机制,以使学校在非常时期能够保证基本正常的教学及生活秩序”[7]。其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在其“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一文中阐述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了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探讨了高校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8];刘向兵等[9]提出了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一些思考;白涛等[10]也从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阐释了高校危机、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类型及其特点,提出了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高校管理的实际,探讨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及具体对策;王茂涛[11]认为应从多角度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李明等[12]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定量预警模型。

本文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建立了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从实施战略的高度对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进行设计,构建了一套保障校园公共安全的组织体系及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体系,并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编制成学生安全教育培训手册,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

5 参考文献

[1] 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11-15.

[2] 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比较教育研究,2004,27(12):45-50.

[3] 吴建勋.浅析高校危机管理.生产力研究,2004,4(6):256.

[4] 孙本初.校园危机管理策略[EB/OL][2008-09-15].nmh.gov.tw/edu/basis3/14/gh4.htm(2008-10-20).

[5] 郑燕祥.学校危机的理念和管理:多元观点的分析.教育学报,1997,25(1):1-23.

[6] 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由“非典”事件引发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3,17(8):4-8.

[7] 郭正贤.高校危机管理的探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4):65-67.

[8] 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25(8):3-6.

[9] 刘向兵,倪莹.关于搞好高校日常危机管理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30(23):41-42.

[10]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7-71.

[1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821-823.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Abstract】Laboratory is the base for training compound application talents with certain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Safety of laboratory is important for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colleg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afety problems of laborator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Some suggestions for establishing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Independent college;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0 引言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安全事故高发场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1]。为贯彻“强化意识、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意识,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及实验室财产安全,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并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1 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相对于其它各类高校来说,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1 实验室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2]

独立学院兴起于本世纪初,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到2014年,全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2015年有50所独立学院转型,现有272所)。由于办学主体的资金投入不能一步到位,只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不断地增加教学用房,并对已建的教学用房逐年进行调整,重新分配,已建成的实验室很可能就需进行搬迁、扩建。又因新增的专业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难于对全校实验室规模、布局进行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一些教学用房不得不改建成实验室,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的持续增多,学校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数量、种类、实验项目、实验人数均在增加,各种实验室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3]。

1.2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建校时间较短,规模不断变化,专业持续增加等原因,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大多尚未成型,还处在不断摸索过程中。

1.3 独立学院实验室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

大多数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学校,致力于培训应用型人才,对科研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一般仅存在一些教学型科研任务,因此,独立学院的实验室中安全隐患类型相对较少,可以对实验室存在的绝大多数安全隐患进行安全评估,实验室安全事故可预防性较高。

1.4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师资力量匮乏,一方面是由于新建的学校缺乏积累沉淀,高端人材数量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的科研条件无法与老牌学校相比,导致学校难于留住高级人才、人材流动性较大。

1.5 学生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不强

受限于招生批次及分数线水平,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动手能力较弱。

1.6 由于学校创办时间较短,实验室房屋、设备、线路老化等类安全隐患相对较少

由于存在上述特点,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拟根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情况,就独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2 建立并完善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属于学校的校园安全大系统,但由于实验室的性质和特点,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必须遵循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对教学和科研实验活动中涉及到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构建。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制度保障、技术防范、教育培训、检查整改、应急预案等多方面内容[4-5]。

2.1 机构与职责

根据我校的现状,建立“学校―专业学院―实验中心―实验室房间(机台)安全责任人”四级安全管理构架,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分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级机构安全责任,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6]。形成校、院、实验室群策群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学校建立校级层面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行使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责。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由校长牵头,后勤保卫处、条件装备部(注:实验室管理部门)、人事处、资产与预算管理处、法规与招投标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各专业学院主要领导为成员。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1)负责学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统筹管理,检查监督有关规章制度的落实;

(2)组织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3)组织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

(4)对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5)受理全校实验室安全事件报告,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置工作。

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下设实验室安全专家组,从专业角度协助并督促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履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责。

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为:

(1)后勤保卫处作为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归口职能部门及学校水电的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用水用电安全、防盗防窃防虫害、房屋安全等管理,负责消防安全培训,组织实施安全月活动,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用电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指导整改。

(2)条件装备部是负责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制订实验室日常运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审核实验室建设项目及实验项目,督促各学院、实验中心落实危险设备及重大仪器设备的相关安全操作规程,监督各部门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督促落实各实验室或机台安全责任人,评估各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负责技术安全措施的落实,负责学生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发现隐患督促整改。

(3)其它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与其工作范围有关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

各专业学院成立院级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的部署和落实。

实验中心设安全员,负责本实验中心所有安全相关工作。

各实验室房间或机台确定明确的安全责任人,对房间或机台的安全直接负责。

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与各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与实验中心(室)、实验中心(室)与各房间安全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级安全责任人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追究,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2.2 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内容

实验室安全涉及面非常广泛[7],与学校开设的专业和拥有的实验室类型有关。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2.1 实验室建设项目及新增实验项目安全审核工作

建立了实验室建设与改造项目安全审核制度。对新建、扩建、改造实验场所建立审核流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环保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落实“三同时”制度,完工项目需经安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对存在安全危险因素的实验项目进行审核、评估,必要时邀请校外专家给予指导,使其具备相应的安全设施、技术防范措施、特殊资质等条件,并在项目开设后进行重点监管。

2.2.2 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

对实验室使用的化学品及废弃物,建立从申购、领用、使用、回收、销毁的全过程记录和控制制度,严格分库、分类存放,强化各环节的管理,堵塞漏洞,严防丢失、被盗和非法使用。定期检查物品台帐,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对于剧毒化学品和其他高危物品,严格落实了“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领取、双人使用”的管理制度。

2.2.3 实验室仪器设备与操作的安全管理

建立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落实专人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仪器设备安全运行。对具有危险性和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机械加工设备、高温高压设备等采取了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制订了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仪器设备操作人员接受了业务和安全培训,了解了仪器设备的性能特点、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按国家及行业相关规定持证上岗。

2.2.4 实验室水电的安全管理

按相关规范安装用电、用水设施和设备,定期对实验室的电源、水源等进行检查,排查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2.2.5 实验室安全设施的管理

学校根据实验室类别、潜在危险因素等配置了大量消防器材、烟雾报警、监控系统、应急喷淋、洗眼装置、危险气体报警、通风系统、防护罩、警戒隔离等安全设施,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安全设施定期检查,做好设备更新、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

2.2.6 实验室的消防安全管理

我校所有实验室均配备了相应的灭火器材,落实了消防器材管理职责和措施,保证消防器材定点存放,性能良好。聘请了专业的维修公司对学校的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等保持畅通,禁止堆放杂物。实验室管理人员分批接受消防安全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熟悉本岗位的防火要求,掌握所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保证安全教学。通过先进入消防体验中心进行体验等措施学校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学生)开展了防火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应包括生物安全、辐射安全、科研项目的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8],我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和实验室规划中,上述方面未涉及。

2.3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是各项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根据本校实验室设置情况和存在的危险源的类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

我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项目和人员的准入制度,危险品管理制度,易制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安全员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应急预案和事故报告制度,安全奖惩制度等。

除此之外,我校还编制了实验室安全手册,监督各学院、实验中心制订了重点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已上墙或放在可随时取阅的地方。

随着新实验室的建立,实验室危险源不断增加,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危险源的辨识工作,及时制订及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2.4 实验室安全技术措施

学校要注重对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从硬件上保证消除安全隐患。首先,在实验室规划设计时,确保实验室基础设施符合实验室使用要求,如水电线路和容量和布局、通风要求,设备布局、安防系统等[9]。另外学校设立有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保证各项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我校实验室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

(1)消防器材配备充足:除各建筑物自带的消防设施外,我校所有实验室均根据室内易燃物种类另配了灭火器,部分实验室配备了防火毯、消防桶等;

(2)废弃物集中处理:化工实验室废弃物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化学实验室的废水经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

(3)安全标识种类齐全:除各楼内消防逃生标志外,实验室内危险源处张贴有化学危险品标识、机械安全标识、用电安全标识等安全标识,时刻提醒师生注意防护。

(4)防护装备齐全有效:包括个人防护用品及公用防护用品,如化工实验室的防护眼镜、防毒面具、通风柜、柜、气瓶柜、长袖工作服,机械装置的安全罩、安全连锁装置等。

(5)监控设备全面覆盖:所有实验室均处于监控设备覆盖范围,部分实验室安装有防盗门窗,保证实验室财产安全,并随时监测实验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10]。

(6)应急装备有备无患:如化工实验室的紧急冲洗装置、洗眼器、医药箱等。

另外,在进行实验项目设计进,学校要求各学院尽量利用替代品减少危险源,如用无毒物代替有毒物,低毒物代替高毒物,从根源上减少安全隐患。

2.5 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及培训

学校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按照“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思想,结合实验室特点,进行专业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各种预案演练、急救知识培训与操作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实验室安全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11-12]。

学校要求所有新生均需进入我校与珠海市合作共建的消防体验中心接受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手册,让学生熟悉实验室工作时的各种注意事项,实验室的环境,预习实验内容,掌握设备操作规程、了解所接触的实验设备、化学药品的性能。对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均进行培训,实行准入制度[13-14],采用网上培训考试系统、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实验人员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实验中心对学生介绍实验楼内部建筑结构,实验楼内各种灭火器的类型及放置位置,介绍实验楼内各种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的管理人员及联系电话,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人及电话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出现事故时尽快离开现场的逃生方法等。通过上述措施,坚决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2.6 安全检查及整改

我校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实验室安全联合检查,条件装备部每学期进行4-5次安全检查(包括开学检查、节假日前检查、不定期检查等),二级学院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实验室安全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教育及培训情况,制度及责任制落实情况,安全档案建立健全情况,安全设施、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安全隐患和隐患整改情况等。

在定期、不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发现的安全问题和隐患进行梳理,我校均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整改并跟进督查整改情况。对不能及时消除的安全隐患,隐患单位及时向学校报告,提出整改方案,由学校确定整改措施、期限以及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并落实整改资金。

2.7 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

学校制订了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预案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妥善做好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发生较大险情时,应立即报警,并逐级报告事故信息,不得隐瞒不报或拖延上报。发生实验室事故后,实验室所在单位应当配合相关职能机构,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分清责任,写明事故调查报告,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做到“四不放过”。

2.8 实验室安全评估及防范

鉴于我校实验室主要均为教学型实验室,实验室进行的教学活动处于可控状态,条件装备部定期统计各实验室开设实验项目情况,了解实验室使用仪器及易耗品的种类和数量,分析设备、耗材和工艺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对开设的实验项目的安全状态均进行安全评估,建立实验室安全台账,采取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同时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对重点部位加强监控及检查,以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结束语

创造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确保学校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保护学校的财产不受损失,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最终目标[15]。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确保对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验室安全工作者的共同任务。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需要在各职能部门和专业学院协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真正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依赖于制度和组织机构,更依赖于各级单位及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工作的理解与遵守。

【参考文献】

[1]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曹传堂.浅谈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J].管理观察,2010,31:109-111.

[3]万长建.高校快速发展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33-135.

[4]付国庆,张玲,石玉琴.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比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00-902.

[5]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19-422.

[6]温光浩,周勤,陈敬德.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5-8.

[7]徐东华,朱小东.理工类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2,03:42-44.

[8]郭恩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01-202.

[9]郭敏杰,胡新,王.高等药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77-179.

[10]程琳琳,王旭,谭海燕.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强化管理策略[J].热带农业工程,2013,37(4):25-29.

[11]廖秀萍,陈纪鑫,许业河.转变理念 开拓创新 积极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49-351.

[12]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13]孙立权,范强锐,陆捷.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科学仪器,2008,(2):126-128.

篇7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以人为本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学生的规模在急剧扩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各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高校实验室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实验设备的数量、种类、实验课的科目、实验人数都在增加,各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实验室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与否不仅关系到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财产是否受到损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一个学校是社会的元素,一个人是家庭的元索,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高校实验室的类型很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等等,拥有大批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着各类化学、生物药品,存有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高压、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条件下进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教训十分惨痛。常见的事故主要有:(1)火灾事故;(2)机械伤人、电击伤人事故;(3)爆炸事故:(4)毒害事故;(5)环境污染事故等。根据海因里希灾害理论模型,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不安全环境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不良管理是事故的基本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以上的常见事故中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常见的火灾事故往往就是因供电线路老化、短路;忘记关掉电源,元器件长期受热燃烧;电器操作不当;用电超负荷等环境、人为、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

因此,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出发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加强管理,阻断事故的进程,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是一项系统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它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依赖于制度和组织机构,更依赖于各种角色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方针的理解与遵守。

1.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应建立从校领导――院系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实验课教师(或实验室管理员)的四层管理组织,从体制上完善实验安全管理体系。并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校领导对全校安全全面负责:院系领导对全院安全全面负责;各院系实验室负责人为各自部门管理范围内的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安全工作的直接布署和落实:各实验室教师或管理员分别为各自管理范围的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严格的责任制就避免了推诿、拖拉等现象。领导的参与是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日常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在检查和追究上实行一级追一级,一级查一级,人人承担的安全责任制。

2.建立完善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是各项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保护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将安全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早防范,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如制定符合各学院及实验室特点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操作制度,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放射性实验材料的申报、回收制度及安全应急预案等。安全责任人应在各实验室张贴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以这些制度为依据进行严格管理,实验人员应及时学习并严格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有关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散与人的防范意识不足有关,思想上的麻痹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疏漏,行为上的随意,规章制度则形同虚设。所以,必须通过各种途经、各种方式的安全管理宣传使师生从思想上加强安全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可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媒介大力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可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消防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演示等活动,发放校园安全手册,做到人手一份,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培训,实行准入制度,只有经过培训以后,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撰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全面介绍在实验室工作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化学药品的性能。并介绍实验楼内部建筑结构,实验楼内各种灭火器的类型及放置位置,介绍实验楼内各种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的管理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人及电话,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出现事故时尽快离开现场的逃生方法等,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使师生认识到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任何情况下保全生命是最重要的。

4.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

各实验室责任人应定期进行常规自查,对于自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实验室负责人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实验室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院校领导也要按照管理文件的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根据危险源点的危险性大小分时、分重点突出来抓,如冬季防火检查、实验楼配电设备检查等,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现场纠正并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及责任人,责令限期整改,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应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体现出来。另外,特别要做好寒暑假前的安全集中检查,加强假期的水、电、气、暖的检修工作。加强假期实验室的门卫管理,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严格执行审批登记制度。

5.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做到临危不乱,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及救援预案,以便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措施。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各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设置应急预案组织或小组,分级制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内容,明确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2)对各实验室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处理原则和一旦发生危险时的操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3)对应急组织的人员进行培训,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安放到位,以提高应急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新的发展形势下,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准则,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篇8

关键词:应急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in-depth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Binzhou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and needs,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spective.

Keywords: emergency managem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经济损失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及时、有效的灾害应急管理可以明显降低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已呈常态化趋势[1],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滨州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主战场,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政策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现状

现代的应急管理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开始引起政府管理者的极大关注[3],比如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核泄漏事件;印度博帕尔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等,应急管理已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有着许多成功经验。美国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以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反应快速为特征。

目前,我国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4]。如何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需求。在国内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研究方面[2,5-14],王家义对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危机预警和危机处理并举,对完善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薛根元等以 0414 号台风“云娜”为例,提出了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产略与策略;张庆阳对国外气象灾害的应急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张蕾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提出了气象预案应以预警信号为主线,并使之贯穿于防灾减灾全过程的主张。以上研究对我们开展滨州市气象灾害分析及提出具体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措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滨州市气象应急管理体制

1、建成科学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滨州市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重要工作进行调度、检查、督导和考核。2012年滨州市政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及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各县政府也出台了相应规划及应急预案。各县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全市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超过80%。目前,滨州市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局面。

2、建成协调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机构

我局建立和完善了气象服务应急组织机构,将全市气象部门作为一个应急保障集体进行统一指挥和组织实施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明确了应急期间的处置流程和各岗位的职责任务及24小时值守班要求,并由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应急专家服务小组。同时及时组织和实施人影防灾减灾、保障气象通讯畅通、供电以及后勤服务保障等应急工作落实到人,使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3、建成布局合理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006 年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任务,在全市乡镇、办事处以及沿海区域的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站87个,与原有的7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组成了有效的气象灾害天气监测网络。每年对探测感应元器件进行标校,投入30余万元用于自动气象站应急配件备份,使应急配件储备保持在现有运行设备的30%,保障了全市自动气象站的常年24小时不间断运行。2008年投资100余万元建成的应急移动气象台,可以随时对灾害现场进行实时气象要素监测、现场预报服务会商和决策服务保障,以及气象信息传输等。

4、建成全面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在气象灾害影响前或影响期间,气象部门及时向社会公众免费预警信息,尽力扩大应急信息的受众面。2007年开始建立乡镇级气象协管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到气象预警信息的进村入户。2006年开始自筹资金建立市、县两级气象决策短信平台,在第一时间内,将应急信息能免费发送给市、县、乡、村级和中小学校长,受众人数达5000余人。2012年8月10日,召开了滨州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联席会议,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2012年共制作决策信息191次,覆盖人口达900余万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1、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加强

目前我市气象部门还没有专门化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和组织机构,具体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构挂靠在办公室,人员多为兼职,力量严重不足,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气象应急响应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上还缺乏有机衔接,对气象灾害预报及对有关地方和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度分析和针对性。

2、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完善

综合性的气象灾害越来越普遍,增强专项预案的综合协调性,己经成为当务之急。某些预案在气象灾害中启动滞后或无法达到效果;一些预案虽然启动及时,但没有实际操作效果,预案无法真正落实;预案制定后,很多没有经过演练;处置单位之间的预案缺乏有机衔接,应急联动响应还不到位,应急预案宣传演练不够,特别缺乏各单位之间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

3、应急信息的手段还需完善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段不完善,在暴雨、山洪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广大农村地区及偏远山区依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缺乏应急卫星通信、短波电台等相对独立、不依赖于公共网络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段,预警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地到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

4、公众气象灾害防范意识还有待提高

对公众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工作投入不足,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减灾避险意识不强,缺乏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常识。城乡基层社区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不够,社会救助力量不足,在灾害初始阶段所反映出来的风险意识不足。

5、缺乏统一的气象灾害应急信息平台

统一的气象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气象部门与农业、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四、工作对策

1、建立科学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组织原则,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建立起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预案联动、队伍联动、信息联动、物资联动,形成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合力。

2、建设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

建设和完善气象部门面向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在灾害发生前,至少有一种有效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传送到受影响地区的领导和群众手中,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采取宣传周、开播专题栏目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文化站、文化广场大屏幕以及宣传栏等,开展应急知识和公共安全宣传活动,突出做好中小学生应急科普宣传工作。

4、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防御预案和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预案,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应对气象灾害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应对内容。随着“黄蓝”两区的开发建设,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丽娟,贾化川,杨学敏,等.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J].科技资讯,2011(30):146-148.

[2]肖清华,王孝卿,李树军,等.潍坊市气象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J].山东气象,2011(2):53-55.

[4]佚名.美德日三国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官昌贵[Z]

[3]谈媛,缪旭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现气象应急“常态化”——201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11(4):56-59.

[5]姜月清.南宁市气象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0):184-185.

[6]佚名.基于复杂科学理论的武汉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_赵伟[Z].2010

[7]罗文芳,刘贵玲.提高应对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的探讨与思考[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2):77-80.

[8]张建荣.江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9]黄雁飞.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唐丽娟.苏州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1]刘晓艳.郑州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9.

[12]袁琳.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 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体系

高校的财务预算为学校的收入和支出提供依据,反映了学校的规模以及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算管理对学校的业务具有直接的影响。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健全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

一、学校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方法

为了保证预算的质量,编制的时间必须充分,论证科学。近几年来,学校不断进行预算改革,预算的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在实际的编制中,还存在应用“基数加增长”的方式。学校收入来源比较分散,多样,对收入预测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预算编制的方法比较简单,预算的内容不完善,编制人员具有经验估计的成分,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受到影响,分析不充分,论证不科学。

(二)预算的准备情况

高校的收入来源较为多样,比较分散,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难以保证预算的全面性以及准确性。部分收入项目清理较慢,例如科研项目经费在拔出单位时要求先将收据备好,然后拨款,部分课题收据开好后,但是不能入账,收入预算失去平衡。此外,部分学校的院领导在使用资金时没有计划性,缺乏节约意识,当预算指标下达后花钱较多,全年的经费不能得到维持,碰到急事时不能拿出解决的资金,学校设定应急机制进行预算经费追加,预算的约束力减弱。预算支出调整较为随意,引起学校的预算缺少刚性。

(三)预算的执行情况

预算编制对学校的发展有严格的影响,预算编制经过批准后,必须严格的执行,部门应当接受相应的监督,但是,部分学校出现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使得实际的执行情况和预算相脱节。部分学校没有建立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部分学校虽然进行预算管理制度的编制,但是,当经费下达以后,使用权由各部门的负责人掌握,预算的编制以及执行情况相脱节,预算的严肃性以及有效性遭到破坏。此外,学校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时,主要是重视编制、忽视执行以及评价,很多学校没有设立监督机构,在进行内部监督时,主要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监督检查制度,没有得到实际的贯彻执行。

二、建立学校财务管理体系

(一)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

学校的财务预算系统性比较强,学校的财务部门是职能部门,针对学校的预算活动应当进行归口管理;学校在财务部门以外不能设置同级的财务机构;属于一级的财力,学校的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防止学校财力的分散以及流失;学校的内部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财务政策以及财务制度统一,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学校的内部应当执行经济责任制,学校的领导、财务部门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当确定经济权限,明确需要承担的责任,展开定期的考核以及检查;对财务预算进行有效的组织以及管理,并作为学校考核的一部分。在学校,如果财政决策巨大,需要进行论证,由学校的领导进行集体的讨论,增强透明性,学校的财力基本情况,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建立监督体系

对学校财务的预算管理进行监督,主要包括外部的监督以及内部的监督。

首先是学校财务外部的监督。政部门以及审计部门需要对学校财务预算进行管理、监督。学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收费标准上升,学校收入增加,资金巨大。数额巨大的资金,需要进行财务管理。近几年来,审计以及监察的结果显示,在教育领域,经济犯罪率在增加,并且增加的速度较快,在某些情况下,涉及的金额较多。财政以及审计部门人员有限,不可能对学校的财务进行逐个的审计。学校应当注意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对学校预算编制人员以及内部的审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他们的素质;第二,加强预算管理,使得预算管理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加强审计和监察的力度,使得监察、审计工作发挥作用。

其次是进行学校财务内部的监督。学校内部的审计部门需要对学校的财务预算加强审计监督,设立专职的审计员,负责监督,保证年度的财务报告具有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对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保证学校的财务管理。

(三)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发展,公办学校应当进行预算创新管理,转变原来的预算编制方法,应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以及滚动预算,增加预算执行的深度,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其次,需要加强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设计预算管理的组织,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

(四)强化执行的力度

在执行预算时,必须进行严格的预算,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分析,对执行过程加强管理。在执行时,各级的管理部门必须注意把关,按照预算方案严格的执行,结合审批的程序,管理日常的预算支出,对于超出预算或者是没有预算的情况不能进行审批。与此同时,追踪预算的落实情况,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督。高校应当按照相关的规定,防止预算的随意性。对于各部门的审批,必须控制在年度财务预算的范围内,如果情况特殊,超过计划的数量,应当按照规定,首先进行预算调整的申请,经过批准以后,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三、结束语

在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中心,管理的质量对学校的财务情况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必须强化预算管理的意识,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采用科学的方法,强化实际的执行情况,在学校的内部以及外部,建立监督机构,建立健全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彩英.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时代经贸,2013(2):14-14

篇10

【关键词】西部中小城市 防震减灾 计划管理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00年至2009年,国内地震灾害累计次数为110次,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达到460493人,直接经济损失8763.9亿元。这些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暴露出西部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薄弱等问题。

西部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的现状

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是指对防震减灾活动的预先评估、决策和安排进行系统化管理的过程。从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地震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灾害后果来看,西部中小城市缺乏有效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计划体系,具体表现为:

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各级各类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在防震减灾计划活动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防震减灾应急平台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在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防震减灾信息与指挥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等方面,缺乏系统化的应急平台建设规划。防震减灾应急资源在中央与地方、部门和部门、政府和民间之间的布局仍缺乏统筹规划,且不重视与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难以实现各级各类应急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①

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在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中,对建设区域的安全评估往往流于形式,忽视防灾减灾区划,难以对灾害风险进行动态监控,更遑论建立有效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价体系。

基层单位的防震减灾计划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不少基层单位未编制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即便有其可操作性也较差;不重视基层单位的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建设,忽视应急物资的储备以及对仓储和配送能力的统筹规划;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导致群众自救、互救和心理承灾等能力普遍较弱。

发达国家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的经验

日本、美国作为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灾害计划管理体系的建设,其基层单位具有较强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效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健全,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计划管理系统标准化、规范化,灾害发生时响应速度快,运行效果好。例如,日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基层单位协调发展的防震减灾计划体系,大到都、道、府、县,小到市、町、村都设立了防灾议会,制定了防灾计划和相关制度,中央政府还设立“中央防灾会议”,协调指挥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②

科学规划防震减灾应急平台。对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平台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是日美等发达国家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例如,规划建设能够适时进行数据交换的高密度的监测网、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灾害管理协作系统和灾害情报收集与评估系统。

可靠的应急生活(物资)保障系统。为了确保灾害发生时仍有足够的生活物资,早在1880年,日本就颁布了《备荒储备法》。现行的《灾害对策基本法》对救助物资储备也作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预先设计好救灾物资的储备点,并建立储备和调配体制。根据可能发生灾害的特征和规模,各地还建立了相应的避难所。

协调联动的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类组织制定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形成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通过上级防灾中心的灾害等级,可以立即采取联动的应对措施。

专业化的援救体系。日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规划和建设专业化的防灾减灾救援体系,通过建立装备先进的专业救援队伍,并整合专业机构和民间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形成专业化的救援体系。

有效的防震减灾教育培训计划。日本非常重视增强民众的防灾意识,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社区长期实行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培训计划。除了通过大众媒体普及和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中小学大都设有灾害预防教育课,并经常开展地震演习。

构建西部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西部中小城市应建立科学、系统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图1),即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包括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专业救援队和民间志愿者组织在内的,对防震减灾活动的预先评估、决策和安排进行协调管理的系统。在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的作用下,这些子系统协调联动,共同构成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

图1 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

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即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以增强抵御地震灾害能力为目标,通过协调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综合作用,促进预先评估、决策和安排等活动的有效开展。

地方政府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系统。它是对中央政府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的深化,包含四部分内容:一是应急预案,包括明确组织结构与部门职责、各部门工作内容及其相互配合细则、救援部署、物资调配、交通与信息网络恢复、基层单位信息反馈、奖励与惩罚规定等。二是应急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地震监测预警系统、信息与指挥系统、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等。三是生命线系统防震减灾规划,包括规划和设计通信、给排水、电力、能源、交通等工程。四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主要通过建立防灾教育演练中心、发行自救互救知识图册、组织应急演练、委派专家指导等方式开展。

专业救援队防震减灾计划系统。专业救援队是应急救援的专业力量,应制定包括确定工作目标、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管理制度、形成快速响应机制在内的应急预案,并积极提高救援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

企事业单位防震减灾计划系统。企事业单位是开展防震减灾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其中学校、医院是防震减灾的重点单位,建立防震减灾计划系统尤为重要。

民间志愿者组织防震减灾计划系统。应重视应急救援的民间力量,组建具有一定技能,能够与专业救援队协同工作的民间志愿者救援队伍,建立民间志愿者组织的防震减灾计划系统,制定组织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健全、响应机制迅速的应急预案。

社区防震减灾计划系统。社区作为人口密集的区域,也应重视防震减灾计划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立社区应急中心、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建立社区应急救援队伍、预先安排灾时安置场所、制定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社区应急演练等。

对策和建议

目前,城市抗震设防要求的落实仍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地方政府往往重经济发展,轻公共服务,重救轻防。为此,按照上述对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的描述,应完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基层单位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系统。

总之,建立和完善西部中小城市防震减灾计划管理体系,是未来几年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内容除了包含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应急平台和生命线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应急预案、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之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社区、专业救援队、志愿者组织等防震减灾计划管理子系统。应通过完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机制,健全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的防震减灾计划管理系统,使各子系统在发挥其自身功能的同时,彼此协调联动,促进与防震减灾有关的预先评估、决策和安排等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