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量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碘量法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篇1

一、计量站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节点控制法的内涵及主要做法

1.精细精确成本控制,能够有效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1.1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探索全员成本目标节点管理模式

把采油厂的计量站做为成本发生最直接最前沿的管理控制单元,进一步细化计量站的成本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单元细化、考核指标量化、责权利统一化”,把成本发生的每一个环节看成一个“节点”,把每一个节点做为一个成本控制目标,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内容落实到最基层,找准成本管理控制的每个节点,能够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控制责任层层落实,实现成本管理节点化,节点控制目标化。

1.2增强全员意识,实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责任”

以计量站每个成本节点为基础,以单项费用和每个节点为主体核算内容,完善计量站单井、单台设备的10项费用台账,把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最基层的管理主体,落实到每个岗位个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不该发生的成本消失在最前沿。

1.3齐抓共管,凝聚人心,强化全员思想认识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企业核心价值观“多产效益油气”和计量站“点滴文化”深植于每个员工心中,增强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意识,使每名员工都承担起节点管理的执行责任和监督责任,积极引导员工认同全区发展目标,为提升油藏开发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2.找准每个成本节点,构建“责任、指标、管控、激励”四位一体化运作体系

2.1建立了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在生产运行方面,把注水、电力、采油、作业和措施运行等五个系统的单井、单台设备、单条管线都按照节点分别落实责任到人,站长总负责,各系统承包人具体负责;在各项成本费用管理方面,把修理费、电费、青苗费、材料费、作业劳务、测试等10项费用分别进行承包到人,确保每个节点费用有人负责。

2.2建立了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指标预算体系

以分项费用的成本节点为基础,坚持全员参与、自下而上的原则,优化对接预算方案。在此基础上,反复优化平衡,把产量、成本、工作量、利润指标安排到每个井组、单井和单个项目,责任落实到计量站和岗位,确保计量站全员目标成本管理预算方案的科学性。

2.3建立了全员成本目标管控体系

把单井、单台设备承包到人,强化过程控制,采取“日检查、旬分析、月考核”的动态运行管理机制,由站长负责组织人员定期对各节点指标完成情况、工作量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查出不足,及时纠偏,对超支严重的成本费用进行及时预警。强化单井单耗成本动因分析,建立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对标体系,及时掌握单井吨油成本水平,对照先进水平和自身历史最好水平,深入查找管理差距,制定落实改进措施,持续提升指标水平。

3.精准精确成本控制考核,力求取得最佳运行效果

3.1科学编制月度预算

在年初成本指标分解的基础上,根据区下达的年度预算,计量站按照成本节点每月制定和上报月度预算。

3.2及时跟踪月度指标

一是建立成本基础资料。以计量站每个成本节点为基础,以电费、青苗费、修理费、作业费、材料费等为核算内容,每项费用有专人承包,统计清楚每一笔费用。共建立10项费用35本(套)基础资料。二是旬度汇总分析。以电费和材料费为重点,对每项实际发生费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节超原因,并制定下步成本节点管理措施。三是月度汇总考核。对实际发生的每项费用和每口井的月度实际发生成本与预算对比分析,模拟全站利润进行效益评价,并计算单井吨油成本,进行单井成本对标,将单项费用和单井考核得分纳入承包人月度考核。四是狠抓重点成本费用。对单项费用超支严重和单井发生变化大的成本节点给予重点关注,分析清楚变化原因,针对重点成本节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偏。

3.3月度成本分析

每月开展经济分析活动,形成计量站月度分析报告,就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下步工作重点,明确具体目标,落实责任人。

3.4月度量化考核

根据《计量站量化考核办法》,汇总单项费用承包、单井承包、出勤率、区直接奖惩四项考核结果,按照“责权利对等统一”原则,对各承包人进行严考核,硬兑现。

3.5年度总体效果评价

年底全面总结全员成本目标节点管理工作,认真分析单项费用运行情况和单井成本运行情况,模拟全站利润,写出效益分析报告,对计量站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进行综合评价。

二、实施精细化全员目标成本管理节点控制法的效果

节点目标管理是理清成本源头的有效手段。构成吨油成本的直接和间接要素方方面面,影响成本支出的原因错综复杂,给控本增效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节点目标管理对于理清成本发生的源头起到了重要的找准定位作用。可谓成本发生千头万绪,节点管理一目了然。计量站全员成本目标节点管理控制法的实施,把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这套体系引向了成本发生的最前沿阵地,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管理的进程中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成为了找准成本节点、理清成本源头的有效手段。

2011年,采油二厂油藏经营管理六区110号计量站在推进全员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将成本管理落实到了每个节点,结合“比学赶帮超”活动积极开展对标创标活动,全站各项工作水平都得到不断提升。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效果总结如下。

1.带动了广大员工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意识的增强

在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工作中,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本管理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就是成本节点,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员工对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工作的深刻认识。

2.带动了全站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计量站充分认识到了产量提升、安全生产、工作质量以及团结协作与成本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大家看到,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和个人受益的背后,需要每个人、每个环节在每时每刻都要精打细算、精益求精。设备完好率保持100%,平均检泵周期由上年的533天上升到今年的572天。

3.带动了群众性修旧利废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减少新材料消耗,计量站主动开展群众修旧利废活动,加大了修旧利废力度,在计量站创建了“群众百宝箱”。通过建立完善修旧利废台账,在计量站存放生产急需旧料,使旧料利用前移关口至计量站,使群众力量的发挥具体化、形象化,有效方便了旧料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大力推进了全区修旧利废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2

一、加强课前预习

实验前,要求每个学生应预习,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各个操作步骤的作用,测定结果的计算和实验中误差的来源等。要求写出预习报告。杜绝实验过程中“照方抓药”只按实验步骤操作,要善于发现问题,养成思考的科学习惯。

预习不是简单的阅读讲义,学生开始可能并不会预习或者预习不到位,可以通过布置预习要点来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比如为什么I2标准溶液的滴定是在中性或者弱酸性介质中,经过预习,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加入NaHCO3,这样利于学生理解理论课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条件的控制。再如葡萄糖干燥失重中,加热温度为什么应控制在120℃,通过预习要求学生查阅出葡萄糖的两个熔点数据:在吡啶中结晶所得应为152℃,在乙醇中结晶所得应为146℃。

可以说,预习就是进一步熟悉理论课的知识的过程,它有助于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学习查阅各类化学手册的方法。

二、明确实验目的

分析化学实验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进一步熟悉理论课的知识;学生亲自动手,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用准确语言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要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逐步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所以每个实验都要目的明确,切实让学生胸中有数地操作。比如电位滴定法测定氯碘混合物中氯和碘的含量实验中,学习使用酸度计是第一目的,第二学习用三切线法处理数据,这两个具体目的必须通过实验达到。实验完毕后,教师应该逐一去检查,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

三、注重操作技术的训练

分析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仪器,每种仪器的操作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比如:分析天平、酸度计、722分光光度仪的使用方法一定要熟悉掌握,否则可能由于不当的操作损害仪器,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而滴定管、移液管等的操作,更要作详尽的介绍,正确的示范。对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的训练必须准确到位,比如从滴定管、移液管中释放液体入锥形瓶,锥形瓶应倾斜45℃角的操作往往被学生忽略;容量瓶瓶塞“手不离塞”的操作也不被学生注意……所有操作技巧一定要多加强调,严格要求。

四、实验中“粗、细要分明,严、松有界限”

在实验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操作,如果是不正确的错误操作,要及时纠正;而有的操作方法虽然正确,但也属于错误操作,比如称量时分析天平托盘天平的混淆使用;或者量筒、移液管的混用,某些学生量取液体时一律使用移液管,认为这样准确,误差小,其实不然,如量取10.00mL液体,应使用量筒而不是移液管,而10.00mL必须用移液管加入。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选用量具要准确,该粗时粗,该细时细。一般而言,辅助试剂使用粗的量具,而反应主试剂则用精确的量具。像白醋总酸度的测定中,白醋的取样必须用移液管准确量取。而在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中,高锰酸钾物质的称量用托盘天平即可,如果这时采用分析天平称量,反倒是错误的。

五、难点、重点要突出

分析实验中滴定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近终点时半滴的操作技能,是一个难点,对一个检验工作者来说,掌握半滴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反复强调,教师手把手去教,保证人人过关。

分析实验以滴定为主,每个实验尽管都有滴定,但是滴定速度却因实验不同而不同,它直接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所以滴定的速度也是本课程的一大难点。如在高锰酸钾法的实验中,由于反应产物Mn2+时是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开始滴定时速度应慢,待产生一定的Mn2+后,滴定的速度方可提高,以“见滴成线”为佳,而近终点时则要求一滴一滴去加,甚至半滴半滴去加。但在碘量法的实验中,为了避免I2的挥发以及空气当中氧气进入反应体系,则要求“快滴慢摇”,否则

实验误差较大。对滴定速度的控制不同,实验结果也有所不同,这是造成偶然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实验做完后,应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如发现实验现象和理论不符合,应尊重实验事实,分析查找原因,可做对照实验、空白实验来核对,必要时应多次重做验证,从中得到有益的科学结论。

实验的结果应根据所选用的方法、样品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重铬酸钾法测铁,重量法测钡等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应在0.2%~0.3%之内;对于混合碱、水的硬度、过氧化氢的测定,则按工业分析要求来确定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如以基准物质标定溶液,测定相对偏差应在0.2%内。

实验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过程,学生应该运用误差理论正确处理分析数据,切忌在处理数据时夹杂主观因素。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如不能用所学理论加以解释或查找不到原因,那么就留有空白,绝对不允许篡改现象数据。

七、严格考评,准确把关

成绩的评定,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原理和实验基本知识的理解,报告的书写和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遇到问题现象的讨论,我们重在探索对学生能力的合理考评方法。平时成绩的记录也有多种方式,比如将学生请上讲台讲解实验,以考察预习情况,讲完后同学评议给出分数。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非常乐于上台讲解,这种办法既锻炼了学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是一举多得。

通过分析实验课程的基础训练,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分析某些简易的样品,能够正确配制常用试剂,配置安装仪器,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所以课程结束后要对这些方面进行测试考核,以检查学习情况。

篇3

1.实验原理

(1)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根据中和反应的等量关系来测定酸(或碱)的浓度。

(2)利用酸碱指示剂明显的颜色变化,表示反应已完全,指示滴定终点。

2.实验用品

(1)仪器:酸式滴定管(如图1A)、碱式滴定管(如图1B)、滴定管夹、铁架台、锥形瓶。

(2)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馏水。

(3)滴定管的使用:

3.实验操作(以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为例)

(1)滴定前的准备:

(2)滴定:如图2。

(3)终点判断:等到滴人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操作步骤:

①仪器的洗涤:

滴定管(或移液管):自来水一蒸馏水待装溶液润洗。

锥形瓶:自来水蒸馏水(禁止用所装溶液洗涤)。

②装液调整液面:

装液,使液面一般高于“O”刻度,驱除玻璃尖嘴处的气泡。

③读数:调整液面在“O”刻度或“0”刻度以下.读出初读数,滴定终点,读出末读数。

4.数据处理

按上述操作重复二至三次,求出用去标准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根据计算。

命题点1 酸碱中和滴定中仪器、指示剂的选择

1.滴定管的选择

盛放强氧化性溶液、酸性溶液时选择酸式滴定管,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硝酸溶液、稀硫酸等。盛放碱溶液、碱性溶液时选择碱式滴定管,如NaOH溶液、Na2CO3溶液等。

2.指示剂选择的基本原则

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使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一致。

(1)不能用石蕊作指示剂,原因是它变色范围较大,而且颜色变化不是很明显。

(2)滴定终点为碱性时,用酚酞作指示剂,例如用Na()H溶液滴定醋酸。

(3)滴定终点为酸性时,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例如用盐酸滴定氨水。

(4)强酸滴定强碱一般用甲基橙,但用酚酞也可以。

例1实验窒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

甲基橙:3.1~4.4石蕊:5.O~8.o酚酞:8.2~10.0

用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分析:NaOH溶液和CH3CO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CH.COONa时,CH3COO-水解显碱性,而酚酞的变色范围为8.2~1o.o,比较接近。答案为D。

例2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参考如图3所示的滴定管,从下表中选出正确选项()。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①明确酸式、碱式滴定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②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而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指示剂应选择颜色变化明显的酚酞或甲基橙,不能选用石蕊。答案为D。

命题点2酸碱中和滴定中的误差分析

1.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依据原理c(标准).V(标准)=c.(待测).V(待测),所以c(待测),因c(标准)与V(待测)已确定,因此只要分析出不正确操作引起V(标准)的变化,即分析出结果。

2.常见误差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3.量器的读数方法

(1)平视读数(如图4A):实验室中用量筒、移液管或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视线与刻度的交点即为读数(即凹液面定视线,视线定读数)。

(2)俯视读数(如图4B):当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由于俯视视线向下倾斜,寻找切点的位置在凹液面的上侧,读数高于正确的刻度线位置,即读数偏大。

(3)仰视读数(如图4C):读数时,由于视线向上倾斜,寻找切点的位置在液面的下侧,因滴定管刻度标法与量筒不同,这样仰视读数偏大。

例3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待测液放在锥形瓶中。中和滴定时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锥形瓶中溶液用滴定管量取)()。

A.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碱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

C.滴定过程中滴定管内不慎有标准液溅…

D.滴定前俯视读数,滴定后读数正确

分析:A项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碱液润洗,导致实际取用的碱少,则消耗的酸少,结果偏低。B项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会造成消耗的酸多,结果偏高。C项偏高。D项计算出消耗的酸将会偏多,结果偏高(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面)。答案为A。

命题点3 中和滴定原理的拓展应用

1.沉淀滴定

(1)概念:沉淀滴定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滴定、测量分析的方法。生成沉淀的反应很多,但符合条件的却很少,实际上应用最多的是银量法,即利用Agl与卤素离子的反应来测定Cl-、Br-、I-浓度。

(2)原理:沉淀滴定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沉淀剂,滴定剂与被滴定物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要比滴定剂与指示剂反应的生成物的溶解度小,否则不能用这种指示剂。如用AgN03溶液测定溶液中C1的含量时常以CrO2-4为指示剂,这是因为AgCl比Ag2 CrO1更难溶的缘故。

2.氧化还原滴定

(1)原理: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

(2)实例:①酸性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

原理:。

指示剂:酸性KMnO4溶液本身呈紫色,不用另外选择指示剂,当滴入一滴酸性KMn04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②Na2S2O3溶液滴定碘液。

原理:。

指示剂:用淀粉作指示剂,当滴入一滴Na2S203溶液后,溶液的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说明到达滴定终点。

侧4用的EDTA() 标准溶液滴定硫酸镍铵样品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消耗EDTA标准溶液31.25 mL。若滴定管在使用前未用EDTA标准溶液润洗,测得的Ni2+含量将(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分析:滴定管未润洗,则滴定时所需标准溶液EDTA的量将增多,故测得的Ni2+含量偏高。

例5利用I2的氧化性可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做法是将钢样中的硫转化成H2S03,然后用一定浓度的I2溶液进行滴定,所用指示剂为________,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分析:利用淀粉溶液遇碘显蓝色的原理,可选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例6已知:,称取提纯后的试样于锥形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28.00 ml,反应完全后,过量的氢氧化钠用0.100 0 mol.I.I盐酸滴定至终点,耗用盐酸20.16 ml。上述滴定中,滴定管在注入盐酸之前,先用蒸馏水洗净,再用

分析: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需再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2~3次。

例7四氯化硅粗产品经精馏后,得到的残留物中常含有铁元素,为了分析残留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先将残留物预处理,使铁元素还原成Fe2+,再用KMno4标准溶液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滴定前是否要滴加指示剂?

(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________。

分析:因MnO4本来有颜色,故不再需要其他指示剂。

例8(NH2SO4是常见的化肥和化工原料,受热易分解。某兴趣小组拟探究其分解产物。

[查阅资料] (NH4)2SO4在260℃和400℃时分解产物不同。

[实验探究]该小组拟选用图5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和加热装置略)。

实验1:连接装置A-B-C-D,检查气密性,按图示加入试剂(装置B盛0.500 0 mol.I-1盐酸70.00 ml)。通入N2排尽空气后,于260℃加热装置A一段时间,停止加热,冷却,停止通入N2,品红溶液不褪色,取下装置B,加入指示剂,用0.200 0 mol.L-l NaOH溶液滴定剩余盐酸,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25.00 mI。经检验,滴定后的溶液中无SO2。

(1)仪器X的名称是一。

(2)滴定前,下列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盛装0.200 0 mol.I-1 NaOH溶液

b.用0.200 0 mol.L-I NaOH溶液润洗

c.读数、记录

d.查漏、清洗

e.排尽滴定管尖嘴的气泡并调整液面

(3)装置B内溶液吸收气体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实验2:连接装置A- D-B,检查气密性,按图示重新加入试剂。通入N2排尽空气后,于400℃加热装置A至(NH4)2S04完全分解无残留物,停止加热,冷却,停止通人N2,观察到装置A、D之间的导气管内有少量白色固体。经检验,该白色固体和装置D内溶液中有 ,无 。进一步研究发现,气体产物中无氮氧化物。

(4)检验装置D内溶液中有 ,无 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

(5)装置B内溶液吸收的气体是________。

(6) (NH4)2S04在400℃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解析:实验1,A装置是用于分解(NH4)2S04的,开始通入氮气是为了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避免干扰产物的检验;最后通人氮气,是为了将生成的气体,全部排人B、C、D中;B装置是用于吸收氨气的,B中无 ,证明没有产生三氧化硫;C装置是用于检验二氧化硫的,260℃加热,C中不褪色,证明没有产生二氧化硫;D装置是用于吸收尾气的。

实验2,A-D-B,A中无残留物,证明完全分解;D是用于吸收S的氧化物的,B是吸收氨气的。

答案:(1)圆底烧瓶 (2)d b-a-e-c(3)0.03 (4)取少量D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I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盐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D内溶液中有 ,无 (5) NH3 (6)

例9 室温下向10 mL O.l mol.L-1NaOH溶液中加入0.1 mol.L-l的一元酸HA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示溶液中

B.a、b两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pH=7时

D.b点所示溶液中

解析:a点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A,pH>7,说明HA是弱酸,离子浓度:。b点时HA过量,抑制水的电离。pH=7时,c(Na+)=c(A-)。b点时构成NaA-HA混合溶液,pH

例10 25℃时,在10 mL浓度均为O.l mol・I-1的NaOH和NH3.H20混合溶液中,滴加O.l mol.L-l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未加盐酸时:

B.加入10 mL盐酸时: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

D.加入20 mL盐酸时:

解析:A项,混合溶液中NaOH和NH3.H20的比例未知,无法判断c(Na+)和c(NH3.H20)的大小,故A错误。B项,加入10 mL盐酸时,,又根据电荷守恒,,所以,故B正确。C项,根据电荷守恒,时,即,故C错误。D项,加入20 mL盐酸时:,由于NH4+的水解,所以,故D错误。答案为B。

例11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CH3 COOH溶液点在水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

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

C.用装置甲分液,放出水相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相

篇4

1.1实验结构的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与化学分析实验内容有较大程度的重复,如果将定性分析实验融入到无机实验中,将滴定分析实验与无机实验综合,实验结构重叠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还可根据无机、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保留一些经典的实验内容。如“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测定”、“无机盐的制备”、“酸碱溶液浓度的标定”和容量分析中具代表性的测定等。强化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增设一些具有先进性、典型化的实验,例如酸碱反应实验。原无机化学实验设有“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而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有“混合碱的测定”和“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根据学生反映,酸碱滴定操作重复过多,感到枯燥,为此我们可以将“混合碱的测定”和“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删除,而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实验中增加了醋酸溶液浓度的标定,这样不仅充实了实验内容,而且实验内容选择上具有典型性,酸碱滴定既有强酸、强碱之间的滴定,也有强碱滴定弱酸,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根据醋酸电离常数测定值的准确度直接检验学生标定酸碱浓度的准确性。实验课程的整合给实验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教材已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特别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教材。为此首先在保持无机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实验教材自身的独立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覆盖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把那些对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有重大作用的典型实验作为必做实验。精简两门实验中重复的部分,使其简而不漏。

1.2综合性实验的设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结构的改革使得综合性实验的设立成为必然。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分析测试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需要综合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必须具备各门实验课程的基础操作能力。如果整合两个实验课程,则可以设立无机与分析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在开设的综合实验中,可以同时包含有无机化合物制备、原料与产品定量分析等多项内容。教师可提出项目,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最后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可将无机化学实验中“由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与分析化学实验中采用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含量有机地结合成为设计性综合实验,由铜和工业硫酸为原料制备硫酸铜,再将粗产品重结晶制得纯品硫酸铜CuSO4•5H2O,然后进行铜含量测定。本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并计算主原料用量及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通过该过程不仅消除了学生以往为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问题,而且使学生巩固了基本操作,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3教学方法的调整

无机与分析实验操作及其教材整合后,其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调整。根据综合性大学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等特点,针对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第一周,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时,为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第二周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时,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预习———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综合实验打下基础;第三、四周综合实验、设计实验时,采用教师命题———学生设计———师生讨论———学生实践———教师讲评的教学方法,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补充。根据综合性大学教育必须够用性原则,实验课时不能一味增加,无机元素性质、重量分析法等实验可以考虑在理论教学时一并完成。具体实施办法是:有任课教师在实验室录制相关实验教学录像,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节省实验室资源,为学生自主实验提供条件。

1.4开放式实验室的设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实验结构和教材的整合有助于我们设立综合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及实验技术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已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挖掘实验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结合点。所以建立开放式实验室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法。开放式实验室的设立将以学生为中学,注重从验证式教学模式向研究式教学模式过渡,由灌输式教学法向诱导式再到自主式教学法转变,从学生被动的被灌输到诱导学生学习,再到学生能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开放,极大地调动广大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开放式实验室里,学生可以一改过去“照方抓药”的实验工作方式,在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内容,将实验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并逐步培养学生完成既定工作的能力和毅力。开放式实验室是培养综合性大学学生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学对象存在较大差异性,实验的难度和要求应遵循梯度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题目。

2无机及分析化学改革与整合的特点

2.1增进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随着化学学科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不断提高,化学各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不断增强,工业分析中往往要综合运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整合,恰能避免学校知识与实践需要脱节的弊端。另外,大学的实验操作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二学期开始,而此时大学的理论课程繁重,学生可能不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与时间于实验中,所以课程的优化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原有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推进教学改革,为学生节省因重复操作而浪费的宝贵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获取和综合知识的能力,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具体做法如: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中,把化学常数测定的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相结合,如,用pH法测定醋酸电离度、电离常数,由已知醋酸浓度改为学生自己配置标准醋酸溶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学习了pH计的运用,提高了实验效果;在水中铁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运用分光光度法,既可以使学生学会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又复习了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计算知识。这样做可使基本操作更加规范化,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效果更好。

2.2减少重复性,突出整体性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是彼此独立的,两门实验课程各自安排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内容上的重复。如,传统的实验安排中,在分析化学试验中会做酸碱滴定分析实验,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同样会做这项实验;又如,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称量微量试剂时要用到分析天平,而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分析天平的使用率更高,两门实验课程中都要讲解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未免太过重复。当实验中出现重复时,回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降低,影响教学效果,而且用两次实验课的时间做同一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当把两门实验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后,这类实验内容重复的问题就会避免。将两门课程联系在一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自主学会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学会多方面对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因此,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在安排实验项目工作中非常重要。

2.3符合够用性原则

现在的教育体制,不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当今的高考体制下,学生很难有时间去积极的投入到自身的兴趣爱好当中。在学校里只是一味的去接受知识,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这样的一些死知识使得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探索知识的兴趣。进入大学以后高校的教育体制又过度放任,这样的一上一下使学生的思维转变过大,学生很难适应,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更难以激发出来。并且重复的实验使得实验仪器使用率增大,学校很难安排出空余的仪器供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生自制力不强,加之实验室资源的短缺,学生很难全面而精准的学习课业内容。将两门实验课程整合起来,可以空余出实验室资源,供学生操作兴趣实验。解决了当今高校实验室资源短缺的难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实验技能。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让领悟稍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操作实验内容,让兴趣浓厚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各项探索及创新实验,做到因材施教。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