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篇1

[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 青少年儿童 理解关爱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与援助之手,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一、我国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现状分析 

 

人类疾病经历了传染病时代、普通病时代之后,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精神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的增大,有精神疾患的人也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青少年儿童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达到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些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据江苏省盐城市近期公布的一份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14%的中小学生心理反应有异常现象。其中,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长春市精神障碍患者比率临近最高值,平均每十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就有三个是青少年,略高于15%~2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风气在内的诸多因素引发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嘈杂声音、居房拥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青少年儿童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身心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美国每四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三百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教育策略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营造快乐学习、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的学校氛围,引导教育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青少年儿童学会调整心态。社会的快速发展,升学、择校等让很多中小学生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青少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便由此产生,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者都不在少数。青少年儿童因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精防医生走上街头,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义诊活动。学校教育应突出教育学生学会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灵援救网,积极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师平时要多给予学生爱和尊重,用情感去关爱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美好。 

2.营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儿童的心理障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的准备时期,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终生受益。但家庭的变故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行为发生偏差。单亲儿童会因失落感和痛苦的情感体验,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 

鉴于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困惑,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努力营造理解关爱、快乐生活、和谐的家庭气氛。学校教育应侧重于教师用爱心软化,用积极演练法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用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辅导心理自卑的青少年儿童;用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青少年儿童。经常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做到: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关心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将痛苦带给孩子;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予疏导。通过心理辅导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少年儿童如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时间、每天户外玩耍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应全程跟踪干预,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对待学习、娱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科普文化活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少年之家共同合作举办心理精神疾患的科普讲座和培训等,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讲座。学校或教育局等组织一支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走进校园,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文艺宣传活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减少生活贫困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下岗职工子女、偏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 

对此,应采取措施,进行联动宣传,营造声势,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弱势群体,减少歧视。可采取募捐及其他形式的助学方式使其走出贫困阴影,助其顺利地学习及生活,组织心理专家、疏导人员进入社区,举行“理解关爱,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进行扶贫帮困活动。 

 

5.营造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学习目标、期望值加以正确的引导。有些青少年儿童对学习的追求有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较高的倾向,当学习结果长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时,难免会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时间的流逝,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些学生由于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学习现状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由此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甚至于有的青少年儿童因此而轻生。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明了,有的孩子则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关键,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不苛求自己,发扬长处。学校可开展心理危机研讨会,邀请心理专家常来讲课,交流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工作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生命,降低自杀率,引导家庭开展的生命教育,以便形成家校联教机制,更好地开展自杀预防工作。 

 

6.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预防机制。现今溺爱独生子女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小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因此,培养独生子女学会理解支持他人的习惯,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尤其重要。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让独生子女学会倾听和表达。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社区居民以教育宣传、预防为主,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加强家、校、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共同良好的预防环境。 

 

7.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趋发复杂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学校班级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能力与优秀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青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习为人之道,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温岭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但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流动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通过寄养或托养的方式,将子女留在温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经商,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受到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从教育公平、人口流动、心理健康等视角赋予了研究意义,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关爱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成果。但纵观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特质为研究内容,极少把焦点聚集于留守儿童个体,尤其是对于建立留守儿童个体心理健康档案这一块,研究几近空白。

本研究尝试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当前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探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梳理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40余篇文献,总结发现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陆春燕通过定性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或亲自关系不良等。卢利亚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失、价值扭曲等。李宝峰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71名被试中,28.8%的人有各种轻度的心理不良反应,2.2%的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日后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失去了健全的父母关爱,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这对发育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表现得越突出。综合各类调查研究结果,留守儿童就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对父母的亲情依赖不能得到满足,容易造成亲子间的情感隔阂和情绪对立,留守儿童性格上变得内向、悲观、孤僻。青春期的少年处于一个敏感的过度阶段,处于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同时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管教和引导,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上更自卑,这种心态在留守女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习惯不良,行为极端

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祖孙之间存在明显的心理代沟,隔代抚养仅局限于生活上,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失去了健全的关爱。隔代抚养容易导致溺爱,生活上的过度娇宠容易使孩子养成上一些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同时部分父母因为觉得平时远离子女,存在用金钱替代关爱的观念,使得部分儿童行为大胆放肆。

(三)叛逆消极,价值扭曲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特性,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一些少年会因为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的精神支柱。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独立性迅速发展,在祖辈或教师管教的过程中常常与要求背道而驰。同时,青春期是青少人由道德他律走向自律的一个阶段,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伦理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行为自由度高,人生观、价值观容易错位。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意义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学校、教师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诊断测量后,对结果进行整理、记录和分析,并以报告形式加以保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能为相关个人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协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需要

个体成长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身心发展的过程。收集资料建档,能让留守儿童通过个人档案里的描述,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有利于他们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和优劣势,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教育的目标,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心理档案同时能帮留守儿童了解周边同伴的个性特征,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为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提供条件。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科学管理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接班人,维护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各阶段间的过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动态监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并认识学生的发展变化,便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从客观上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家长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平常又远离子女,无法全面掌握子女的心理状况。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平台,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能加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全面动态完整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提前规避教育缺陷,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如何把留守“问题儿童”调教好,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想解决留守“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通力协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各种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锤炼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力。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让决策部门全面科学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切实的关爱行动方案提供可靠信息。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就读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档案应该是主渠道。近年来,温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目前教师队伍中拥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的一千余名,其中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近三十人,且多数学校已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一)条分缕析,明确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内容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首先应该掌握心理档案的收编范围,为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一份完整、系统的心理档案应该包括团体资料和个人资料两部分,团体资料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反映了同一年龄段儿童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性特征,是建立在个人资料基础上的。个人资料应该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如个人背景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等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成长情况(身体发育状况、个人病史、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等)、家庭基本情况(父母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学习情况(学校、年级、班级、成绩等)等方面情况;二是心理测量结果,可以采取数据表或者剖面图的形式呈现个体在各类心理测验中的结果,按照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行为(动作发展水平、动作协调能力、行为状态等)、情感(道德感、价值感等)三大块内容;三是各类评价或建议,主要包括对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记录、教育建议以及心理咨询记录等。

(二)层层分工,抓好心理档案建设的具体落实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具体单元,教师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培育者,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班级和教师三级分工网络建设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学校层面,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心理普查、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等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资料,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尤其要重视典型案例档案的建立,帮助教师了解和重视学生的特殊需要。班级层面,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社会模式或榜样,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修正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室反馈情况。心理教师层面,他们实际上承担着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的主要责任,尤其是对于心理普查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做好个案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为留守“问题儿童”缓解不良心理、矫正偏常行为,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

(三)信息追踪,促进心理档案建设的充实完善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份全面、系统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意味着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掌握心理状况,对材料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并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不要因学生的升学而造成心理档案断档,可以运用网络化优势保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做好心理档案电子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阶段学校的重复劳动,使高一阶段学校教师能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借鉴和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留守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和成果,为留守儿童自我审视创设条件,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缓解留守“问题儿童”心理问题是新时期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是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这种尝试能否取得实效,有待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立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07).

[3]李宝峰.农村“留守儿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篇3

课题组胡兴 胡鹏鹏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选出了《盘州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课题。

二、课题立项情况

本课题在2017年3月底选题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设计论证,先后报层层主管部门审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三、课题组成员详细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任务

手机

胡鹏鹏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二级

协助负责人完成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负责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研究报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研究报告

13708588996

胡玮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高级

负责审查、编辑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编辑、装订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研究报告

15329184370

支成贤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中学一级

负责制定调查问卷、负责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研究报告

13984605706

四、课题研究时间表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17年3月—7月)

1、申报表的填写;2、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

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

实施阶段(一)(2017年9月--12月)

1、准备阶段工作总结;2、各子课题调查分析报告;3、各调查报告论证

领导和专家评估

3

实施阶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课题专题研究报告;2、总课题研究推广报告;3、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周边乡镇学校推广结论

4

 结题阶段(2019年1月---4月)

1、课题研究成果实践运用总结;2、讨论结题报告的形成;3、结题阶段工作总结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同时,留守儿童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致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容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体贴照顾,出现害羞、内向、孤独的心理倾向。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与人合作交流等。 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从盘州市一些中小学选取留守学生近400余名,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交往、偏执、逆反、虚荣、羞怯等心理问题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乐成长。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先后编写了盘州市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编印成书作教育系统内部资料赠送盘州市境内学校使用。也写出了各种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如:《对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交际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培训使用,同时也被一些相关学校引用。

【关键词】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里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同时,通过关心爱护,使其留守儿童能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表现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里素质明显增强,学业成绩稳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强,身心健康不断发展,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对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不断出现, 打开电脑搜索“留守儿童”就能搜索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关心留守儿童的政策。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探究了留守儿童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黄应圣、刘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迟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极端的性格。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盘州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学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盘州市“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分析

a、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现象

b、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现象

c、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交际心理现象

d、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现象

e、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现象

f、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现象

g、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现象

h、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2、对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主要心里现象。

2、行动研究法:结合盘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 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3、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4、 根据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转变策略。

5、 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课题组通过对盘州市八个中小学约400余人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详见各种心理问卷调查统计报告),主要数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89%,没有的占11%,其中:

(1)认为交际心理有困难的占20%,一般的占65%,没有困难的占15%;

(2)认为学习心理有困难的占30%,一般的占70%,没有困难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没有的占10%;

(4)有偏执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没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没有的占15%;

(7)有虚荣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没有的占20%;

(8)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没有的占35%;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在交际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数,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学习心理困难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很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以减少出现的逆反心理。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偏执心理还是较多,很需要我们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羞怯心理人数不算少,很需要我们采取引导措施;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虚荣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

    从第七个问题可看出: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胡兴担任主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六个月的时间,编写了盘县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在课题实施学校推广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为我们课题研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长胡兴设计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架起友谊桥-----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

3、自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长胡兴为盘州市英武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培训了五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英武乡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级培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男女生交往》。

     4、课题组成员何梅所做的课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化分析》、教研论文《浅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盘州市红果片区小学得到了推广。

    5、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写出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

(1)课题组组长胡兴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交际心理”和“常见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胡玮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胡鹏鹏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支成贤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

(5)课题组成员何梅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

(6)课题组成员向克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研究体会】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实践后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1、政府方面

就社会政府而言,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重视。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收入并不高难以承受高昂的择校费。所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方便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农民工将子女留守而不选择举家迁移,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有直接联系。由于户籍所造成的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成为农民工子女不能随迁的一大障碍。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时,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别要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好,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家乡创业,在相对落后乡镇、农村发展更多的产业,为农民在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扶持、制度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确保“后天平等”。

2、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部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学校对他们要倍加关注和关心,每一位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有计划的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父爱和母爱,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做到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要调查摸底,分类管理。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定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③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要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部分留守儿童与浙江大学“1+1爱心工程”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爱心工程以大学生牵手留守儿童为中心,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组织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对于老师,孩子们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机制或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及同龄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沟通。

五要关注特殊群体,进行个别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要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七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除了在教学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

八要学校和班级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长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虽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离孩子很远,但是,现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及时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更多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减少隔阂,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家长绝对不可以因为留守儿童成绩落后而一味指责其不用功学习,而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利用假期及时地弥补空缺、跟上进度。

我们想强调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母亲温馨的话语来安慰,可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作为依靠,从而帮自己正确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我们需要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敲醒警钟!你们可以少加几个班,可以少赚一点钱,可以不用给孩子买什么高档的礼物,但是,一定要记得经常打电话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或买一块蛋糕,道一句生日快乐。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农村或者农民工的问题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形成爱的暖流,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以上这些爱心人士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研究收获】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材料,也比较摸清了盘州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对于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加上学校各种条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我们会努力渐渐扩大我们的队伍,更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研究。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继昌、韦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广西教育,2008年25期 .

[2]李彩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4期 .

篇4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是从情绪改变开始的,当人们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生活发生不良变化时,就会通过情绪的发泄来表现对外界的不满。儿童时期身心发展变化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差,情绪的稳定性差。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失了最佳交流倾诉对象,缺少亲情温暖和安全感,也缺乏周全的监护和良好的家教,情绪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孤独感、焦虑恐怖感、沉默寡言、喜怒无常、脾气不好、自暴自弃等。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脾气不好’‘情绪控制不住’的孩子占68%,与同学、老师、监护人发生争执并次数大于三次的占了27%。”[1]

(二)行为问题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潜移默化性、长期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个性特点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的。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既缺乏亲情关爱,又缺少严格管教,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社会环境负能量影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等,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偏多。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抽烟、饮酒、逃课、撒谎、打架行为的概率都高于非留守儿童[2];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铺张浪费、卫生习惯差、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关心他人、攻击、违纪行为等也明显偏多。

(三)性格问题

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严格管教,在期盼与失望、孤独无助、放任自流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往往具有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善分享与合作,敏感多疑、自惭形秽、自卑内向、悲观消极退缩,胆小怕事或放荡不羁、抑郁、叛逆等性格。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3]这些不良性格都将是他们未来成长的障碍。

(四)学习问题

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监护人往往比较注意留守儿童的吃穿,注意身体成长,而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介入过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习惯不好、抄袭作业,甚至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理睬。有人对留守儿童“学习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完成日常作业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遇到学习困难时有36%的儿童选择“直接抄袭”“跳过不管”或“没想过”,在日常完成课外作业时有35%的人会选择先“玩一下再写”,近五分之一的选择“有人管再写”。[4]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缺失

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是儿童最初、最重要的外部支持,是儿童获取其他外部支持的基础,在儿童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资源,也是他们深刻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构建自我的来源。然而留守儿童却因为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关注与支持而丧失或部分丧失了这一重要支持来源。”[5]使孩子在心理上缺乏最温馨的亲情依恋,缺乏最安全畅通的情感与思想交流沟通,也缺乏行为与性格塑造的榜样与监督。因此,缺失家庭支持和亲情关爱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

(二)监护人管理不当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朋监护。隔代监护主要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监护人往往年龄老化、身体较差、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水平不高、代沟巨大,对孩子一是无力教育管理,二是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落后,最大的问题是放纵、溺爱。单亲监护指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在家里独自承担家务农活及养育子女。单亲监护总体上优于隔代监护,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不齐全的问题。由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没有父亲在身边,在成长中就缺乏理性、规则、勇气、刚强等男性阳刚性格特质的陶冶塑造;由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则缺乏温情、细腻、隐忍、委婉等女性阴柔性格特质的陶冶塑造。而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最佳的性格特质是双性性格特质,既有男性阳刚的一面,又有女性阴柔的一面。所以,单亲监护主要的问题是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的弱点。另外,单亲监护者往往一个人在家承担起全部家务与农业生产的任务,十分忙碌劳累,容易造成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亲朋监护往往使孩子到一个自己相对陌生的环境,不但基本缺失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而且难于适应,更别说融入新环境、新家庭,让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些亲朋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区别对待,有歧视、不公平公正,甚至虐待等态度和行为,这显然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些年来随着留守儿童问题被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学校教育无法弥补家庭支持与亲情缺失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而且农村学校,特别是基点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还是师资队伍数量、水平与事业心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缺少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二是没有起到联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主导作用。

(四)社会支持不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社区组织都加入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采取了不少关爱、帮扶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雷沃留守儿童公益计划、春雷计划、春苗营养计划等,重庆市涪陵团区委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干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青商会争取政府购买资金,通过聘用在读心理学研究生志愿者逐一走访摸排后确定受助者,再聘用本地具有心理咨询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志愿者对受助者进行一对一的帮扶,通过节日家访慰问、电话访谈、互动作业等方式与受助者建立帮扶关系,为受助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成心理健康评估报告并总结项目成效。[6]但目前许多团体的关爱帮扶措施往往是任务性、一时性、小范围的活动,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全面性,更多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与支持。(五)政府治理不够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改革和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寄宿制学校的普遍建立,为解决偏远地区儿童上学和流动儿童救护不力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总的来说,政府的投入和监管力度还不够,城乡差异依然较大。首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辍学率,特别是隐性辍学率仍然偏高,高中入学率偏低的现象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其次,政府对学校周边的监管力度不到位,黑心商贩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儿童身心健康,网吧、歌厅、游戏厅、垃圾食品等仍然像毒瘤一样在学校周边蔓延。再次,政府也为解决在父母身边的流动儿童入学难正在努力。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户籍制”依然存在,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改革的不完善,“对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仍然存在不公平待遇。”[7]不少地方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在父母身边的适龄流动儿童为了上学不得不无奈地选择办学条件十分差的“打工子女学校”或回到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满足亲情关爱

父母的亲情关爱是孩子的精神乐园。外出打工父母为了家庭经济、为了孩子无奈选择了自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但若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健康成长,即使找到了钱也得不偿失、后悔莫及。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儿童显著低于一方在外的,隔代监护的显著低于亲朋监护的儿童。[8]因此,外出打工人员若有可能最好把子女带在身边,或留一人在家,有亲朋可以委托监护的最好不要选择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父母再苦再累再忙也不要忘了加强与孩子沟通联系,尽量每天在固定时间里通过电话、QQ、视频、微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全面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烦恼与快乐、担心与期盼;最好是增加回家与家人、孩子团聚的次数。还应该加强与孩子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努力使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履行监护责任

监护人既然接受了孩子家长的委托,就应该担负起监护的责任,了解自己监护的不足,改进监护方式方法,尽力保障孩子健康成长。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辈,首先要有教育管理好孩子的信心,要与时俱进地了解现代儿童心理和教育的沟通方式,要防止溺爱、放纵孩子,要多与孩子父母、学校教师沟通交流、商量请教孩子的教育管理;单亲监护要尽量减少一些家务和农活,多给孩子的教育管理留一些时间和精力,要了解并尽力改进或弥补自己监护的不足,努力使孩子个性健康成长;亲朋监护者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努力使孩子融入到自己家里,不要让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更不能对孩子有偏见、不公、虐待等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态度或行为。

(三)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要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关心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引导他们应对各种具体困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健康阳光地成长。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跟踪留守儿童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沟通联系、引导、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社会各界教育自愿热心人士的作用。特别是要在家校联系中指导、培养、协调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如培训指导监护人如何监护好留守儿童;建立并利用好“校讯通”,不要局限于布置作业,要通过校讯通及时与孩子的父母、监护人沟通交流,反应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指导协调好家庭教育;设置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时与父母沟通等等。

(四)增强社会教育

提倡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社区组织各方力量协助,更加系统、全面、长期地投入关爱留守儿童的事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要协调统一组织发动全社会各种爱心组织、团体、志愿者的行动。首先,要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投入力度,完善关爱体系、建立长效制度、丰富活动内容,如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戚电话、家长等。要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健身场所、文化长廊、图书室等,加强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管理,减少不良文化入侵。其次,要联动大型慈善活动机构,计划与当地爱心人士、志愿者、高校团学组织协调统一帮扶留守儿童,尽力做到对所有留守儿童全覆盖,对每个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帮扶、长期帮扶,直至义务教育结束或父母返乡不再成为留守儿童。

(五)加强政府治理

首先,要从制度管理、经费投入、教师配备与管理上保障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重视。要给打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机会,要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要保障农村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生活教师的编制。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清扫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场所,严格管理社区等其他地方的这些场所,使青少年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其次,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检查督导,强化落实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法律责任,杜绝适龄儿童辍学与隐形辍学等现象的发生。要尽力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一方面要打破“二元户籍制”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使打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真正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补贴,发展地方各类产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置业,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作者:代艳君 刘宗发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雷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2]罗天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陈淑莹,等.留守儿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2):29-31.

[4]李玉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篇5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危机

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焦虑自闭、自暴自弃、消极自卑,做事无恒心,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自信、开朗的仅占20%左右,而51%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孤僻、任性、性格扭曲的占35.4%,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占到2%,8%的孩子明显不爱回家,大多数时间在外面。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二)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1]。在调查中,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常为一点小事就怒发冲冠、暴怒不已,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时,43.4%的学生选择“争吵”,16.2%的学生选择“忍受”,选择“采取其他行为发泄”的占21•6%。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三)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7•8%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4•7%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在回答“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一问时,53%的“留守儿童”选择“很少关心”,11•1%的选择“从不关心”;而在回答“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51•9%的留守儿童选择“情感孤独”。由此可见,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他们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四)学习心态

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4.7%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0.9%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至于学习成绩,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1/3,另有34.7%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二、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扫描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折射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的力不从心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留守儿童”面临的是“单亲家庭”、“寄养教育”和“隔代教育”。“单亲教育”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寄养教育”的儿童与监护人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阻隔,感情沟通不顺畅;“隔代教育”者往往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相差大,心灵沟通困难更大,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有着自己的认识,也带来一些相关的烦恼。由于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如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以图消除孤独寂寞等。

(二)学校教育失衡

学校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关注比较多的是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精神、道德、信仰、灵魂等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鲜有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次,外出务工人员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而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动辄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三)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

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在这个人生重要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受到家庭教育,甚至脱离学校的监管,他们过早地和社会接触,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加之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贪图享受、自由散慢,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极少数人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诸多诱惑,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三、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到重要决策层面上加以重视,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消除城乡贫富差距,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所在[2]。其次,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政府可以利用春节等外出打工人员集中回乡的时机开办“留守儿童父母学校”、“隔代家长学校”等培训班,帮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教给他们教育常识以及对儿童的保护常识,让监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讲究教育方法;再次,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四老”(四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校,可借鉴陕西“石泉模式”[3],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参与程度。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弱化统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为农村教育创新留下广阔的空间[4]。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也要充分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教师平常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尽量亲近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课,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问题并与其沟通;根据自身条件设立课后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弥补放学后或节假日期间孩子的教育空白,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能多得到些情感安慰、情感辅导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

2.完善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

(1)加快寄宿制建设。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对“留守儿童”最好的管理机制就是寄宿制。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和教育,有助于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所以,政府应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基本的保障。

篇6

根据“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市第九小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

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市第九小学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制定指标体系,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内容,要求、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九五”德育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整体合力,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的基点。因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德育教育的成败。

詹万生教授曾指出:“德育包括五项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德育内容体系的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把这五项内容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1、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围绕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我校设立了服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每日登门的学生络绎不绝,咨询室门口设有专门的小木箱,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就写在纸条上,投到木箱里,是否署名,学生自愿。小木箱每周开启两次,老师利用中队活动时间,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给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了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我们还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读本进行心理教育,在心理辅导中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2、法制教育,深入人心

针对当前不断增长青少年犯罪率和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创建了法制教育基地,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了戒毒教育图片、青少年犯罪实录等录影带,把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校园创建,生机盎然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育人,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们合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⑴合理利用每一处墙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此,我们利用雏鹰小画廊、黑板报、橱窗等阵地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立古诗文精品长廊、举办中华美德人物展,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营造优美、和谐的外在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漫步校园,孔子、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雕像耸立在教学楼的周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格言悬挂在学校的墙壁上。

在各中队,我们还建立了“卫生角”、“图书角”、“荣誉角”、“班规制度”、“红花台”、“雏鹰争章台”等阵地。每个中队还设有特色阵地,比如六(4)中队的“新闻角”,专门开辟了“”、“十六大专题”、“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北京申奥”、“美国攻打伊拉克”、“预防非典”等专栏,使学生们从小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能力的新舞台。

⑵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窗口和喉舌。

红领巾广播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新颖、轻松、活泼的课间环境,是我校德育教育一块重要的阵地。设有“一天要闻”、“校园快讯”、“争章园地”、“手拉手专题节目”、“开心一刻”、“悄悄话信箱”、“热门话题”、“每周一歌”等十多个栏目。担任编播工作的师生团结一致、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以队员道德教育、规范训练为重点不断加强德育教育。

4、主题队会,形式多样

各中队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主题队会的方案。方案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内容完整,环节齐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队会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遇事不慌,防止意外”、“十六大,我知道!”、“手拉手,话小康”、“预防非典,从我做起”、“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争做合格小公民”、“我们爱和平”等主题。尤其是五(4)中队的“争做自律小公民”主题队会在市局辅导员培训班观摩中受到高度评价。

二、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1、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定期聘请教

育专家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代家教知识培训。低年级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知识培训;高年级主要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培训。并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让家长学校向社区辐射,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家长,还包括中学家长。同时,还邀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作典型经验报告。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也就开始用心感受学校的运作,并用心评价着学校。学校必须用诚心和实效换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只有取信于家长,才谈得上同心同步育人;只有做好了家长的工作,才能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受到教育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巩固教育成果。。因而我校举行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给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机会。

我校开放日活动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教改情况,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充分发挥《成长册》的作用

《成长册》的应用,使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但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而且给学生的成长以具体的、全面的指导,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篮天。对家长而言,《成长册》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确需要孩子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同时,让《成长册》及时反馈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有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成长,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4、重视家访活动

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建立德育基地

开发了“市图书室”“矿史陈列馆”“黑油山一号井”“大农业”等十多处为我校学生德育活动基地,并充分利用其鲜明的主题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油田的发展史,体验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深化了德育内容。

学校和社区还与胜利路派出所和武警支队结成共建单位,聘请派出所民警高国宏为校外辅导员,签订共建协议书,并成立了少年团校和少年警校。抓住节日契机,共建单位定期给社区少先队员上课,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交通法规、国防知识教育。另外,我们还聘请了社区内热心于社区德育建设的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先进模范等为社区德育兼职干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德育队伍。

2、体验教育,感悟生活

社区少先队注重发挥少先队员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创设体验活动的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以中队为单位,成立了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每个中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体验教育活动的课题,例如三(1)中队“争做环保小卫士”,四(1)中队“学心小公民”,五⑷中队“争做自律小公民”,六(2)中队“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体验教育活动均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活动考核严格,活动效果显著。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全体队员的参与性,充分的实践性,突出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趣味性构成了社区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先进”的框架。

3、公益活动,培养爱心

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社区,管理社区”的意识,社区少先队组织了护绿队、环卫队、义务联防队等。通过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设施、树木绿地、辖区治安、环境卫生的保护和监督工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组织少年儿童义务擦洗小区纳凉座椅、宣传栏,及时消除小区乱涂乱画的广告宣传单。此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维护小区治安的良好意识,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少年儿童闲逛市场、出入电子游戏厅等不良习惯。

为了大力倡导帮困助残、尊老敬老的新风尚,辅导站组织少年儿童到辖区孤寡、残疾、优抚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帮残助残的好品质,使之在今后的行为准则中择善而从。

四、运用《德育》读本,深化德育教育

《德育》读本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德育》读本,上好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

活动课对于德育教育有独到的价值,我校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常规活动课。比如,以认知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主要有读书活动、论辩活动、宣传活动、科技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融合德育,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认识兴趣,而且发展了各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又如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通过社会生产与服务性活动、社会调查与参观活动、野外游览活动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依托《德育》读本,开展中队活动

围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这一子课题,我校坚持以《德育》读本为指南,以中队活动为阵地,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十六课《遵守社会公德》时,组织队员开展了“我是合格小公民”活动,队员们利用电脑课所学的本领,编制了一份《公民道德规范》向居民发放,走进社区宣讲。中队还进行了“我是新世纪小公民”的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五、全员德育,硕果累累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九五”课题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取得了累累硕果。成果形式主要有德育活动课教案、德育论文集、活动图片集、德育活动示范课录像和实验报告。

1、探索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

结合《德育》读本,各班主任大胆探索,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活动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引入社会。开展了以认知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体、以情感为主体等德育活动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能力。在深化《德育》读本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还举办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德育活动课展示,其中有8位老师的活动示范课和活动课教案得到了一致好评,李志慧老师的活动课《提高自制力》被推荐为德育活动课优秀课例。

2、深化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

针对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及各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校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了经验,并撰写了德育论文。例如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及技能教学,撰写了《美育德育同步行》;科学老师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撰写了《科学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撰写了《在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数学实施德育教育之我见》《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等德育论文。学校通过举办德育论文比赛,精选了18篇汇编成《“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德育论文集》。

篇7

【关键词】 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现状;社会工作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城市和农村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改革。农牧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牧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西宁市、格尔木等地方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因此,在青海省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的特点

青海省留守儿童问题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独特性。青海省不仅存在农业经济,在很多地区还存在牧业经济,海东地区以及海北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同时,海南、黄南、玉树、果洛等地居民多以放牧为经济主导。虽然两种经济发展都出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尽相同。农业区主要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而导致大量青少年留守在家,而牧区主要是在实行了牧民定居政策之后,父母去山里放牧或外出打工,孩子因学业需要留守家中。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对于牧区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几乎为零。

二、青海省农业区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2007年,青海省妇联在海东地区循化、华隆、乐都等县进行了调研,[1]并且在西宁市部分学校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问卷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的占44.6%,至少有一方在外地打工的占55.4%,在省内打工的占18.4%,在省外打工的占81.6%,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清楚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省打工的占很大比例,尤其是新疆、山东、广东等劳动力输入大省,每年可以吸纳大量农民工就业,然而这些省份和青海相距甚远,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只能一年或半年回家一趟,大大减少了与子女的相处时间。

1、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占47.7%,隔代监护占50.9%,亲戚代管占0.3%,非亲代管占0.6%,监护缺失(自我监护)占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占很大比例,这两种监护模式对于青少年成长都有不可避免的影响。

(1)单亲监护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在这种监护方式下,母亲(或父亲)既要操持家务,还要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和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况且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往往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而单亲监护造成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必定会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亲教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内向、自卑、悲观、自闭的情绪。

(2)隔代监护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这是父母外出务工,子女代委他人看管的做常见的类型。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2]虽然隔代监护相对于亲朋代管和自我监护,能更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和温暖,但是隔代监护也有很多弊端。老人大多年老体弱,思想守旧,文化程度地,经济条件差,和青少年存在明显的代沟,缺乏与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很多老人仅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简单的生活方面的照顾,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孩子在学业和情感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3)其他监护模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儿童的监护模式还包括亲戚代管,非亲戚代管,自我监护。亲戚代管和非亲戚代管对青少年除了心理方面的影响之外,有的还包括物质方面的影响,亲戚朋友大多都有自己的孩子,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交予有子女的亲戚朋友代管,而亲戚朋友对待自己子女和留守儿童时表现出的无意或有意的对待不公平,都会对留守儿童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另外,自我监护虽然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占极小一部分,但是,自我监护对于青少年形成的影响和构成的威胁是最大的。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和是非观念还不成熟,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放任不管会对其成长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留守儿童多为学龄期的青少年,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大多在学校表现出学习成绩差,常有迟到,旷课,逃学等不良习惯。一方面,部分打工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总体期望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另一方面,作为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这样一种特殊的监护模式,这些监护人普遍家务繁重,或者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律能力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特殊的关系,使得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缺乏及时有效地约束管教,造成留守儿童散漫,叛逆,出现行为偏差。

3、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其在心理方面出现较多青少年阶段容易出现的困惑和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亲情缺失。父母的爱和情感是其他监护人无法扮演和替代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子女身边,并且缺乏电话,信件等方式的联系,造成其心理上情感空白。孩子们特别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并且表现出对于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渴望。叶敬忠认为“留守儿童们往往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希望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享受他们的关爱,照顾以及全家团圆的幸福,然而,家庭的现实无法让他们呼唤父母的回来,城里的生活又让他们觉得遥远,陌生而又难以融入。尽管如此,很多孩子还是表达了父母回到了他们身边的愿望”。[3]

(2)性格缺陷。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机会,监护人则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的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行为偏差。根据省妇联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一大半孩子有说谎话,打架,任性等不良习惯,有些孩子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金钱加放任的教养模式,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认为自己长大后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外出务工,上不上学都无所谓。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往往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保护,他们表现得胆小,懦弱,自闭;另一方面,没有父母的约束和父母在金钱上的过分供给而导致行为失范,脾气暴躁,浪费奢侈等行为。

三、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相对于农业区,社会和政府对于牧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几乎为零。本人于2012年5月初至2012年11月初在青海省海南州GH县HMH乡参加了为期半年的社会工作集中实习。下面就以GH县HMH乡为例,对于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现状做出分析。GH县HMH乡位于青海湖西岸,该地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产业形式以牧业为主,是青海省典型的牧业区。该地区近年来相继推广牧民定居政策,该政策大大推动了HMH乡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牧民的生活和出行,也大大改善了牧区孩子接受教育的状况,但是由于牧民定居改变了牧民以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牧民定居后,由于定居点远离自家草场,牧区居民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必须每年在草场定居,跟畜放牧,如此,很多家庭中青少年的父母每年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需住在草场放牧,牧区留守儿童问题也油然而生。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牧民仅靠放牧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牧区有很多人也开始外出打工,这也进一步导致牧区留守儿童数量增加。我们发现,在该地区,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牧区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

牧区大部分地区发展落后,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其他地区,这导致他们对子女受教育的观念十分淡薄,认为读书无用,孩子应该去牧场放牧的观念盛行。实习期间,在与当地学校老师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该地学生辍学现象十分严重,学校每年需要组织老师去学生家中给家长做思想工作,或者劝解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才能勉强保证生源不被流失。大部分辍学的孩子都会跟随父母去牧场放牧,而有些孩子则会在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去放牧的时候自主辍学。在与该地一辍学的学龄儿童交谈过程中,当问及为什么不继续接受学校教育时,他表示,父母常年在外,自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里很多事情没有能力去做, 自己是被爷爷奶奶劝退学的,父母对于这事也没有表示反对。该留守儿童还表示,自己不久就会去牧场帮父母放牧,认为自己长大后可以像父母一样以放牧为生,无需读书。另外,在与学校老师交流中了解到,该地区学生汉语成绩普遍较差,而学校对于汉语学习要求比较严,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厌学,出现逃学、辍学的现象。

2、政府和社会缺乏对牧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历来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往往仅仅停留在农业区,社会和政府对于牧区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几乎为零,牧区留守儿童问题不仅缺乏资料研究,甚至有时候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但是,牧区留守儿童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比例甚至超过农村地区。

此外,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身上也普遍存在农业区留守儿童所有的问题。

【注 释】

[1] 2007年,青海省妇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到海东地区乐都县、循化县、化隆县进行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研.

[2] 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2005.12.

[3] 叶敬忠.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6.4.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鞠青.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尚晓媛.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沙盘游戏;单亲家庭;心理辅导

一.发现“沙漠之花”

整理沙盘记录时,我看到了一组永远没有绿植的沙盘照片,这些沙盘画作出自一人之手,在30多张照片中,只找到了一副有花朵的沙作,虽然没有绿叶,但也是一种生命迹象。耳边响起小姑娘平和的声音:“老师,我是一株沙漠之花,成长过程中没有水分的滋润,还经常被狂风暴雨打倒,但我会寻求一切机会重新绽放……”

这位自称“沙漠之花”的女孩叫小茗,她是《心灵舞台》选修课的学生,在老师眼中,漂亮、乖巧的她完全可以遮掩成绩不好的“不完美”;她遵守规则、积极主动、乐观豁达,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幸福小天使”,然而这些印象全部在第一次预约沙盘体验后被颠覆……身为心理老师,我想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辅导室的设施,所以闲暇之余,会邀请孩子们预约沙盘体验。小茗就是这样与沙盘结缘的。一次选修课结束后,她像小鸟一样快乐地请求:“老师,我想预约一次沙盘。”第一次沙盘,原本想只是一场体验,她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摆放了沙具:所有的沙具都是木质家具,沙盘被布置成居室的模样。我请她介绍沙盘,她略带哭腔地说:“我只是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接下来的面谈,她的眼泪就没有断过,从她的描述中,我知道:出生后到小学一年级她一直跟着奶奶生活,爸爸妈妈在北京打工,记忆中自己是在想妈妈的哭声中长大的。一年级后,一直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爸爸妈妈经常争吵。现在和妈妈生活,爸爸妈妈有可能已经离婚了,但没有人告诉她。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很多余,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大哭,哭完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要让别人看到最好的自己!”她把自己的脆弱包裹起来,所以我们一直看到的是她微笑的模样……她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鼓励我们做自己,我也想做自己,想变得有能量,所以才来预约沙盘。”听到她的诉说,我为拥有天使面庞的她如此忧伤而难过,也为自己每周都会在课堂上与她见面,却没有真正了解她而不安。看来,她不是来体验沙盘,她是主动来寻求帮助的。而对于她的成长,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沙盘体验便能解决。

二.观察“沙漠之花”

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专心地学习,介入个体心理辅导后发现:他们中有些人家庭结构不完整(各种原因的单亲家庭),我们知道,单亲家庭结构往往夹带着残缺的养育方式,他们的父母,自己本身便缺乏成长的动力和能量,对于这一类孩子,心理辅导中我们无法对家校联合抱有太大的希望,于是,我们尝试着把辅导的焦点放在激发孩子生命本身的“心理复原力”上。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1]。有研究表明,复原力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其中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质,能调节或缓和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比如,人格因素、积极问题解决、生活乐观、寻求新奇性、信任他人等;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具有能够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的因子。对于学生而言,外在环境包含三个系统:家庭、学校与社区[2]。具体来讲,家庭环境中的保护因子包括温暖的亲子关系、有感情且不会严苛批评、支持性、家庭凝结力等。与家庭保护因子相比,学校和社区也是复原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保护因子有老师的支持、成功或快乐的积极经验、与老师同学的良好关系等。在学校,对于需要个别辅导的特殊学生,心理老师会第一时间与家长、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建立辅导同盟,实践证明,与家长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对于孩子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小茗的家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无法寻找到完整的关系链条,用小茗的话说:“我无法把成长的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一切需要靠我自己。”因此,对于这样的辅导个案,我们尝试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生合作(小茗与心理老师)、师师合作(小茗的班主任老师与其他科任老师对心理辅导的配合和支持)、生生合作(小茗的同班同学和选修课同学,激发同辈群体的力量)上。

三.沙盘游戏为“沙漠之花”重置成长的环境

(一)沙盘游戏为其提供“自由与保护”的空间

小茗的成长环境中充斥着复杂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小小年龄的她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自述在其出生前爸爸妈妈关系特别好,妈妈和奶奶的关系也特别好,但她出生以后,各种矛盾和裂缝便出现。由此,小茗断言:这和自己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家人面前,小茗从来都是积极向上的,她努力的表现出乖巧懂事,努力地考出好成绩,努力地与老师和同学维持着积极的关系。而这样的“积极向上”是被“讨好”包装过的,真实的小茗有很多的苦恼,渴望被关爱保护,渴望被宠爱有加,渴望偶尔犯错时被包容……然而这些渴望在小茗畸形的家庭中很难实现。沙盘游戏是儿童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辅导方式,柔软细腻的沙子和富有空间意义的沙盘能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这里儿童通过象征、隐喻的形式不仅可以再现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情景以帮助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宣泄出与创伤经历相关的复杂情感从而达到疗愈的目的[3]。起初的沙盘辅导中,小茗总是匆匆地勾勒自己的沙盘画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作品。前三个沙盘作品,没有水,没有绿色植物,有的只是一些自己渴望的家具、还有他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互动。如果让小茗在沙盘中更加放松,就需要请她慢下来,更仔细地感受沙盘给她带来的包容性。所以,陪伴过程中,我会经常向她强调:“这个沙盘是属于你的,你可以任意作画”、“这些时间也是属于你的”、“你可以多花一些时间观察这些沙具,如果不确定用哪一个,可以试着用手触摸一下,哪一个感觉好就用哪一个”、“不着急,慢慢地体会沙子在指缝中溜走的感觉”……慢慢地,小茗开始放慢自己在沙盘前的脚步,她开始精心地为自己的画作挑选各种沙具,也开始尝试着不断调整沙具的顺序,以让自己更加地舒适。

(二)沙盘游戏替其表达无意识世界

冰山理论指出:人的意识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我们能够意识的到;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4]。在儿童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他们总会对心理老师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有时即便儿童表达了,源于其语言发展的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于小茗而言,她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愤怒和压抑,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当初要结婚,为什么她要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但这些愤怒全部化作无助感,它们被很好地伪装起来,甚至让大人觉得小茗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伤害到她。心理学家霍妮指出,儿童在潜藏的敌对世界面前会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情感,而这种无能为力的情感在日常教养中却又常常被忽略掉[5]。沙盘游戏是一种非言语的心理辅导方式,尽管如此,但是沙盘图画是会说话的,沙盘上的语言我们便称作无意识的象征性语言。比如小茗在第二次沙盘体验中,拿了两只老虎,并列摆放,然后拿了两条蛇,蛇的头分别朝向两只老虎,除此以外,画作中还有鸡、狗、龙。在分享沙盘时,她提到:奶奶和爸爸属虎,妈妈属蛇,爷爷属u……通过这个沙盘画作,小茗家庭成员的关系一目了然。在第四次沙盘中,她第一次放置了花朵,这是小茗的沙盘体验中第一次放置生命意象,她对心理老师说:“今天特别高兴,周末和爸爸见面了,知道爸爸还在北京,爸爸说我想他了随时都可以去找他!”也是这一次沙盘,小茗对我说感觉自己是一株沙漠之花。

(三)沙盘游戏赋予其自我疗愈的力量

关于沙盘游戏对个案的心理辅导,疗愈的力量与决定性因素源自于游戏者的内心深处,外在的治疗或影响仅仅是成长的催化剂。作为心理老师,面对学生的作品,其作用不是指导或引导治愈,而是唤醒游戏者内在的指引力,充分发挥心理老师在沙盘游戏中的陪同效果。也有人说,沙盘游戏师是静默的见证者,在整个过程中,接纳、同理心、陪伴、尊重等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不可或缺。在对小茗的辅导过程中,我时刻调整自己的角色,辅导初期尽可能充当倾听者,充分出租自己的耳朵,以陪伴为主,帮助小茗表达内心压抑的痛苦。面对小茗的沙盘作品,做到不分析、不评论,以学习者的身份介入辅导,时刻保持“沙盘游戏以小茗为主,心理老师的陪伴为辅”的原则,帮助小茗感受到被关注,感受到安全感。在辅导过程中,小茗有很多感知到的负面情绪,但是她不会用语言表达这些感受,因此,心理老师会用同理心的方式介入辅导,体会小茗每一个“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在她不会表达时,帮助她表达这些感受,让她更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此外,在小茗的成长的过程中,她是不被允许表达负面信息的,所以,当她心理失衡时,她便拼命地压抑自己。我们知道,负面情绪和感受是外在刺激带来的,如果人们能够帮助这些情绪和感受寻找一个合适的出口,人类的情绪通道便会畅通无阻,否则便会堵塞。而堵塞随之带来的便是心理问题或疾病。所以,对于小茗而言,要教会她表达这些负面情绪,首先需要有人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心理老师可以在面对她的负面情绪时不断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拥有这个情绪再正常不过,不必谴责自己……”当有人能帮她接住这些情绪时,她也会被带着慢慢地接受这些信息,从而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出口。总之,沙盘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老师运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激发个案的自我疗愈力,帮助个案认识自己的心理复原力,从而促使个案寻找到成长的契机。

小结:沙漠之花,狂风暴雨后依然能够屹立于世并悄然绽放,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生长环境,了解自己最需要什么。身为心理老师,我会继续选择做一名静默的见证者,用接纳、同理心、陪伴、尊重向沙漠之花输送能量,为她的悄然绽放助力!

参考文献

[1][2]王坚杰,张洪波等.合肥市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

[3] 多拉・卡尔夫,高岚、陈晶、陈伟芳译.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茹思・安曼,潘燕华、蔡宝鸿译.沙盘游戏:心灵的康复与转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68-03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面对这样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如若不加以有效的手段,其中一些人或许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及观察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谈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理解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称之为儿童)。他们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理解,我们应从四个要点来把握:父母或一方外出、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对于父母外出的时间,我们可能界定为半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很少,甚至没有与孩子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交流,只是在生活费或其它费用上有一定的给予,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沟通。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的任性,天真烂漫,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在社会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第二类留守儿童,他们的悲苦通常会引起全社会的同情。但是,第一类留守儿童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谓授人以鱼更以渔,正能量的传递需要这些。

二、要了解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管和相应情感上的呵护和满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G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三、应正确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由于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3)学习的压力大。“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

心理辅导,也称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受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对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习心理辅导的简称,是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效。

学习辅导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质、自身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和知识的本质及作用等进行辅导,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动机的辅导,主要是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解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辅导。

(2)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和记忆的策略(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策略)、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和策略。

(3)学习习惯的辅导,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辅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困难的辅导,即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的辅导,包括阅读障碍的辅导等。

(5)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以便在学习中扬长补短,并且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6)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指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可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

(7)学习计划和监控的辅导,包括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分清学习任务的主次、科学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培养监控计划执行的能力等。

(8)考试心理辅导,包括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及应试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做好考前的心理自我调节,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轻松地面对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9)学习能力的辅导,即学习智慧的辅导。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

(10)学习情绪的辅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一般来说,如果教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此外,学习风格辅导、学习成败归因辅导、协助个人充实学习内涵的辅导、有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辅导等都属于学习辅导的范围。

2、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情绪情感辅导、社交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等,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1)情绪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它表现出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大部分是由情绪情感所左右的,尤其是儿童。所以说儿童是情绪情感的俘虏。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不是要设法消除、压抑他们的不良情绪情感,而是通过辅导让其会正确表达,合理的宣泄,有效的控制。做到适时表露、合乎节度。所以,我们进行情绪情感的辅导主要是使儿童的情绪尽量做到变化适宜、方式适当、反应适度,并以积极的情绪情感为主。

(2)社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他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社会交往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多,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规范、和角色行为就越丰富、越容易掌握;甚至在自我认识方面就越深刻和容易定位。所以我们对儿童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并自觉的遵守。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角色行为的影响。

(3)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和满足工作、学习要求之后,由其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休息”。休息是为更好的工作、学习而作充分的准备。休息也是松弛身心、满足爱好、调节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是休闲内容,方式的选择。

(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引导如何正确的消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是必须的。总的说来,由于社会不良消费方式及观念的影响,导致儿童盲从、攀比、浪费等不良消费心理的产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自我意识辅导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知的对象,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愉快地接纳自己和积极完善自己。

对于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2)心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自我认识和评价。(3)品德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思想政治品质、生活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4)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篇10

方法:从中医对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与穴位循经按压治疗的作用原理,作规范化整理,分析拟定儿童多动症的穴位循经按压治疗方案,并用于153例多动症儿童的随机分组观察治疗,治疗组76例采用穴位循经按压方法治疗,对照组77例给予哌醋甲酯口服。2组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应用拟定的诊疗方案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P

结论:课题提供一套自拟并应用的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诊疗方案,治疗有效易行,安全无毒副作用,对多动症治疗有独特帮助,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 规范化 穴位循经按压 诊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04-02

儿童多动症的推拿按摩治疗在多种专著和多动症中医治疗文献中有所提到,但少见系统的诊疗方案论述,特别是穴位循经按压治疗。“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是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下达的科研计划课题,现就该课题中自拟的本疗法诊疗方案和应用疗效报道如下。

1 从规范化整理自拟诊疗方案

1.1 病名及概述。儿童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失调综合征(MBD),在西医有多种称法,国际通用名在ICD-10为多动,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称儿童多动症。本方案采用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现代多归入儿童心理行为类疾病[1,2]。多动症在中医没有专指病名,中医纳入“脏躁病”、“躁动症”、“失聪”、“健忘”等范畴[3,4],中医儿科学归入心肝系病症。本病学龄儿童患病率国外为3%-9%,国内为3%-10%,14岁以下患病率为7%-9%。男女发病比例为3∶6。ADHD是儿童常见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等,伴随症状较多,由此引发身心健康问题。症状发生于7岁前。

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诉就诊的儿童甚为常见,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共接诊建档以此症为主诉的3-14岁儿童2017名,经鉴诊提示类似症状不仅见于多动症,还见于伴有或单发的儿童品行障碍、学习障碍、心理情绪障碍;以及其他类似多动症表现的正常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部分脑损伤脑瘫康复后儿童;语言或精神行为发育迟滞;孤独症及阿斯柏格综合征、癫痫患儿等,各病虽然病因和特征各异。但1736例有类似症状的患儿经辨证加减使用本法治疗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中99%的家长及患儿乐于坚持接受本法治疗,依从性良好,提示本法还可用于治疗有类似症状的非多动症儿。就诊的ADHD患儿中81%伴有睡眠障碍、焦虑烦躁、食欲不佳等症状中一种或者多种。学龄期ADHD患儿常共患学习困难和多动性品行障碍[5]。国外追踪研究发现1/3患儿成年后有人格障碍、冲动失控和行为。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为国际性共同关注疾病[6]。由于身心症状多重复杂,至今仍缺乏理想治法。以哌甲酯为代表的中枢兴奋类有效药物哌甲酯不良反应为失眠、焦虑、食欲减低等,正好也是部分多动症患儿本身常伴随的症状,致使用药受限。针刺外治对儿童有一定痛苦不易接受,因此,探讨有效的穴位循经按压的手法外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2 诊断依据。

1.2.1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ICD-10诊断标准及CCMD-3中ADHD的诊断与评分标准,症状积分和病情量化分级为:①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各9项,每项评分标准:0分:无此表现;1分:偶有一点;2分:较常见;3分:很常见。②按积分病情分级(度)标准:轻度:8~24分;中度:25~39分;重度:40~54分。本方案诊断还参考持续性注意操作测验(CPT)结果,轻度以上注意缺陷为有注意障碍的客观指标[7]。用CRT标准化自动化智力测验(瑞文智测)筛排低智。

1.2.2 中医证候诊断。本研究根据文献和临床实际常见证型的权重依次分为: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主证要点为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大便秘结,盗汗,少寐多梦易梦呓,学习成绩低,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心肝火旺证:除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外,做事莽撞、急躁易怒,好惹扰人,面赤口渴,多汗,大便秘结,学习成绩不佳,舌尖红,舌苔薄或微黄,脉弦或弦数:心脾不足证:特点为多动但不激动暴戾、偏食纳少,多伴神疲乏力、小动作多,面色萎黄、学习成绩不良,舌质淡常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痰火内扰证:多动多语、躁动不安、急躁易怒更突出、常难以安静学习,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偏腻、脉滑数。其他比例较少的证型如肝郁脾虚等也可见。但临床表现常多证候交错,甚至证型间界线不分明,体现出本病多脏失调的复杂性。

1.3 治疗方案。基于各证候交错复杂,我们在自编拟定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诊疗方案时,注意从多脏腑失调和病位关系立法处治。基本取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心、肾、肝、脾俞穴,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劳宫,督脉及百会穴,经外奇穴四神聪穴等。操作方法和步骤: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以拇指点按百会、四神聪及大陵、劳宫每穴1-2min;双手重叠自大椎至长强以掌按法按压督脉,并结合震颤法10次;拇指按揉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1min;可根据患儿病情特点有所侧重,辨证加减取穴。方法为:心脾不足加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每穴1-2min,摩腹5min;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加搓揉两胁肋等;伴有遗尿加七节骨、三焦俞、三阴交,躁动取任脉等。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按压前与患儿沟通治疗目标,自控放松安静的时限与鼓励,做好家长与患儿的心理辅导。

1.4 护理和健康指导。辩证施护,注意饮食、睡眠调理与生活规律。多吃富含锌、铁、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类新鲜食品。忌食干炸辛辣肥腻过甜生冷之品,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指导,避免体罚患儿。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积分及Conners多动指数量表的减分率[6,8,9]。治愈:治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达不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积分不足8分),多动指数1.5;无效:积分下降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提议,疗效评价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本方案主要由有多年儿童神经心理行为疾病诊疗观察与融合中医治疗经验的高级医师进行或指导疗效评价,疗效观察时间在一个疗程以上。

1.6 难点分析。儿童多动症属于难治病。临床症状和证候表现错综复杂,涉及身心健康多方面。病情随年龄发展虽然部分多动症状有自然减轻趋向,但并不能消除注意力水平、学习行为和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存在的问题。如何防治和减少伴发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和身心多重损害是难点。需要不断挖掘经穴治疗宝库,在整体观治疗中发挥中医手法外治的优势。

1.7 应对措施。一是从多脏腑失调论治,重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二是从阴阳失衡论治,本病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性疾病,治法注重调和阴阳;三是确立整体治疗观,调情志、饮食、睡眠,注意起居、季节气候和环境等,注意改善机体生理心理功能状况。对难治性病例采用多途径、家、校、医院多环境配合防治,并保持发挥按压外治优势。

1.8 适用范围及禁忌。本方法属于非药物疗法,适用于治疗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以及有类似多动症表现儿童,特别是伴有睡眠和情绪障碍等症的患儿。禁忌:饥饿、局部皮肤病变、损伤等。

2 应用的疗效观察

2.1 疗效比较。对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在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经确诊并严格筛排的153名6-14岁多动症儿童进行随机分组治疗观察[10]。治疗组采用穴位循经按压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哌醋甲酯口服。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和病情程度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总体疗效见表1。

2.2 不良反应。对照组新出现食欲减退10例,伴失眠、头痛头晕7例,伴面部抽动1例,攻击行为4例。经调整剂量和对症处理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4/77)。治疗组仅1例在治后1周出现攻击行为增多,坚持按压2周后控制,发生率为1.3%(1/7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X2=12.3,P

2.3 对常见伴发症状的改善。临床观察ADHD治疗组对睡眠障碍、焦虑脾气躁的改善率达93%(57/61)。

3 讨论

3.1 建立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多动症诊疗方案的依据。“循经络选穴”是中医常用的选穴方法之一,穴位循经治疗是根据某一经络脏腑失调有病,即可选用该经络循行或相关经络上的腧穴所在特定部位(穴位)来治疗的规律,中医又叫“远取”。循经穴位疗法可有针灸、手法按压等,本法属于小儿重要的手法外治。由于不同经络组穴和手法按压具有不同的治病作用,因而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可通过探讨病机病证和观察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3.2 本法治疗多动症的作用机制。利用经穴的刺激反应来调节机体实现疗效是中医有效治病的重要方法,刺激可以是针刺或手法。穴位循经按压是根据中医经络腧穴治病的原理,结合现代医学的诱导神经、循环、消化和代谢等生理机制,用特殊手法物理刺激体表经穴和神经,以达到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安定神志、协调脏腑和调节神经的目的[3,4]。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经络穴位是沟通联络外部体表和内部脏腑的重要渠道,穴位具有接受刺激、双向调节、诱导平衡的特性,能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由表及里治疗疾病。中医认为多动症(ADHD)发病是由于五神脏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所致,经穴按压可平衡阴阳。在中医经典论中“阴主柔静,阳主刚躁”,多动症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藏神”。五脏故称五神脏。中医认同多动症是多脏腑之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最常见为心肝肾脾失调,致学龄儿童多种症状[11-13]。确立循经按压治疗本症的治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心常有余,心阳易亢,一旦失调则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肾阴不足,可致患儿健忘、失聪,动作笨拙和遗尿;肝阳偏旺致患儿冲动兴奋,性情暴躁;脾不足,致意不自制,情致多变、故难以自控[3,11]。多动症患儿多样复杂的症状是多脏腑气机失调所致。本研究基于中医的系统认识,从经络循行部位与主治脏腑病变的特性来论治,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用以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重用督脉之百会穴,系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能督管一身之阳经,取之调合阴阳,而百会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由络入脑,脑为“元神之府”,故百会穴以治疗“脑病之要穴”著称;取经外奇穴的四神聪,以醒脑开窍益智,治疗患儿因肾精亏虚,脑失精明所致动作笨拙,学习反应钝迟[3,14,15];所选手厥阴心包从现代中医角度能治疗脑病之精神心理疾病,其中的大陵穴、劳宫穴是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要穴。组穴据病情加减侧重,如对阴虚阳亢烦躁儿,治疗用胸部手法取任脉,系因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管任一身经络之阴经,以协同督脉共助平衡阴阳等。促进患儿体内(脑神经)自我调节,渐使兴奋和抑制、动与静趋于平衡[4]。按摩能使多动者安静[16],故治疗后可见患儿从根本上改善多症状。

3.3 疗法特色。本疗法安全、易行、经济、疗效稳定,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由于其具有不扰乱人的生理节律、安全无毒副作用,家长放心、儿童有舒适感主动接受、依从性良好,有助于与患儿沟通教育,特别是能帮助在3-7岁ADHD症状已明显的患儿早期干预治疗,以及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不佳、抽动等症状的多动症、对药物不耐受、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若服药患儿配合穴位循经按压还可减少药量,避免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10]。

参考文献

[1]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2] 杜亚松.儿童心理障碍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7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3-177

[4] 苏树荣.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5] 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5-207

[6] 冷方南.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9-162

[7]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8] 陈贵延,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220-223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9

[10] 陈世英,黄玲.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167-2169

[11] 宋迪黎.五神脏论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中医儿科杂志,2011,7(4):12-14

[12] 刘冬,张新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2):328-329

[13] 吴惠春,甘君学.儿童多动症中医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费大学学报,2010,34(2):293-294

[14] 黄玲.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1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