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

篇1

一、充分调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主体性

二、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三、启发点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篇2

关键词:数学思维;幼师生;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园教育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发展。”这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教育内容和要求中被鲜明地提出的。可见即要重视数学课程基础、文化、工具方面的显性作用,更要从数学课程的隐出发,它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科学语言、进行科学审美,尤其是训练理性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认知能力和思维训练在内的幼儿数学活动的好坏,无疑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以教育目标与课程改革为宗旨,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并由此制定相应的思维训练方法已经势在必行。为此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立足于幼师生的思维特点,了解幼师生的数学思维现状,从而有效地改进幼师生数学课程,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亦为从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迪。

1问题的提出

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教学活动被称为思维训练。教师如何在正常的幼师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继而形成指导幼儿数学思维的能力,是所谓的幼师数学课程中的思维训练。学生、数学教师与数学家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思维。要完成这种由低到高的数学思维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自身数学思维的劣势与提升点;二是教师在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究中,发现数学家的思维方法;三是在数学教师的思维的推动下,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与数学家的思维接近直至转变。可见数学作为思维训练的体操,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可见,在幼师数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将来继而应用于职业,还能使幼师生在未来从教过程中,对幼儿的数学思维培养富有积极的影响,对实现幼师数学课程服务专业、面向未来、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也意义重大。本文拟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维现状的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为幼师数学课程中思维训练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全体在编学生,从中抽取了150名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新生,进行了关于幼师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思维方法等方面的数学思维状况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2.2研究工具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测幼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被测幼师生在填写调查问卷之前,主测教师要告知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再按要求施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调查问卷。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明确了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数学思维状况,再综合其他相关成果的研究,我们把幼师生数学思维分为意识数学思维、习惯数学思维和方法数学思维。这里的意识数学思维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但没有再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意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既没有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又存在着诸多数学思维的方法问题。这里的习惯数学思维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既拥有较全面的数学知识,又初具再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意识;数学思维习惯初步养成,数学思维的方法却略显不够;这里的方法数学思维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丰厚的数学知识和再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意识,不仅养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亦可以合理地使用数学思维的方法。

3结论与分析

3.1幼师生对数学知识的思维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培养幼师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从理论层面,幼儿数学知识固然浅显易懂,但是相应数学概念丰富,并且各概念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从内容层面,幼儿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术,更涉猎数、量、形、逻辑等众多数学领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面临的教学对象是幼儿,其中就包括数学领域活动的教学。因此幼师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学习思维意识,将对所教授幼儿的数学知识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师生如果没有数学再学习思维意识,那么他怎能学会数学知识,从而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更遑论指导幼儿学习数学,对幼儿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基于此,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知识的再学习思维意识程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意识到数学知识的普遍性的幼师生约占65%;约38%的幼师生对幼儿数学各个领域知识具有较强的再学习思维意识,约62%的幼师生认为已经具备从事幼儿教师的基本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再学习思维意识薄弱或者没有;认为有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学好数学具有必要性的只占33.5%,约66.5%的幼师生觉得幼儿学习数学的优劣与幼儿教师的数学再学习思维意识关系不大或者无关;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训练数学思维的仅占28%。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知识的再学习思维意识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幼师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应用,但对身边的数学不敏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和再学习的思维意识不强。近三分之二的幼师生认为职业规划中不需要或者没有必要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学习,大多数幼师生对数学的思维训练作用感受不深,这部分幼师生处于意识数学思维。

3.2幼师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

所谓创新,绝对不是在数学课程中幼师生不会提出问题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答案;所谓学会,只有具备举一反三、设疑反问的思维习惯才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幼师生既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应用这种数学思维的能力,才能使幼师生终身受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状况问卷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中发现,根据数学自学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幼师生有16%,学生乐于且习惯自学数学;习惯于教师帮助进行数学学习的幼师生占25.5%;41%的幼师生偏于讲练结合的思维方式学习数学;其余的幼师生只能接受教师详尽的讲授才行。对幼师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思维习惯形式的调查结果说明,在长期的先修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经形成了不愿意自觉分析数学问题的惰性,缺乏自觉地将问题提出并把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少部分幼师生对数学问题乐于积极思维,有爱好,具有较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处于习惯数学思维。

3.3幼师生对数学应用的思维方法

数学课程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仅坚持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还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数学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适合的数学思维的方法又可以有效地促进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幼师生坚持优秀的数学思维的习惯,也有利于幼师生在未来职业中指导幼儿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果审题后没有思路,18%的幼师生习惯反复推敲,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立刻寻求教师帮助的幼师生占61%;21%的幼师生会彻底放弃。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应用的思维的方法调查结果证明,幼师生如果不具备优秀的数学思维的方法,势必影响其数学知识的认知、再认知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的坚持。反之,促进幼师生数学知识认知和形成良好思维品质时,是处于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方法的运用不容小觑。基于以上调查数据,了解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思维状况。调查结论和分析显示,首先,从数学思维意识层面,我们必须打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幼师数学课程思维训练形式,否则将抑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思维意识的形成。其次,我们必须击破为了练就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而采用的强行灌输与认同的思维训练方式,不然将会造成幼师生刻苦学习的假象,习惯性地形成教师对幼师生数学思维训练的忽视,和幼师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劣势。最后,我们必须突破幼师数学课程中薄弱的数学学习方式,明确形成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适应的系统科学的数学思维训练模式的必要性。在数学课程中,教师根据幼师生的学习状态,在体现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适时情境的创设、合理时机的把握,注重在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意识、习惯和方法,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问题解决型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训练模式,并应用于指导未来幼儿数学活动思维训练之中。

作者:闫玲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胡香兰,等.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通识教育,2010(4).

[2]张丽萍.中职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研究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3]郑英昇.高中数学优秀生数学思维的AHP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4).

篇3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4

1.数学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 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 “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2.操作材料乏单一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3.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4”的加减法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3=4、2+2=4、3+1=4,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 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2.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 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 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 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78-01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地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将所学的东西内化,获得数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作的对象,而是来自于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与活动。所以幼儿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与幼儿相适宜的自主环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与机会,鼓励幼儿去发现与交流,丰富幼儿的数经验,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计算兴趣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如: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可用“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幼儿知道数字的概念,老师和孩子是共同的游戏者,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幼儿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又如,在给小动物造新房的游戏中学习“5”以内相邻数。游戏中,让孩子们做小小工程师帮助小动物造新房。孩子本来就喜欢小动物,对造房子也有兴趣,因此,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非常愉快,非常投入。等房子造好了,他们对相邻数的要领也就有了感性认识。老师要为幼儿学习数学周到地创设游戏的情境,在游戏中以幼儿的同伴、伙伴的身份出现,避免枯燥的说教,这样有利于孩子产生愉悦的情感。幼儿在游戏中享有充分自由,不受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幼儿在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还会产生自豪感,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游戏既能让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形成儿童的成就感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从而引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诱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图形分类”活动,操作前,先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这些图形有什么不一样,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后,再让他们试一试对多种特征的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变换分类的方法,看一看谁分的方法多。如:按大小不同分类;按颜色不同分类;按形状不同分类;按薄厚不同分类等。如果这些图形块只含有一种因素,那么幼儿就只有一种分类的可能,没有多角度思维的余地,也就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散,而多特征的材料就具有多变的可能,促使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从小就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三、让幼儿置身于生活场景,激发主动尝试的求知兴趣

幼儿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激发幼儿尝试的兴趣。如“学习单数、双数”,课前教师应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知识宫,在知识宫里准备多种礼物。活动前,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老师要带你们去知识宫玩,幼儿一听,马上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尝试愿望。当幼儿愿意尝试时,就会产生愉快情绪,争着去试一试,然后教师要求大家根据自己胸前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谁找对了,谁就得到知识宫里的第一份礼物。这样既激发了幼儿尝试的情感,又很自然地以旧引新,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尝试活动。又如“认识时钟”,我们让幼儿置身于创设的钟表展览馆的环境中,教师边欣赏边思索:“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是―样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各种形状的钟和表?”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主动求知的兴趣,同时依靠幼儿之间的互补作用促进了求同、求异思维发展。

篇6

【关键词】 数学教育活动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要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学习科学技术的钥匙。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数学头脑的天才,这是对新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而数学教育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热爱数学活动,并且通过学习数学,促进幼儿在各个领域中融会贯通,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将来成为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人才呢?作为幼教工作者是责任所在。为此,我们在现行的各种教学活动途径中渗透数学教育,通过优化数学教育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的各种思维能力,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以下是笔者

近几年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事物刺激所吸引,他们对感兴趣、新颖的东西,观察较认真,也做得比较好。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丰富多彩、色彩鲜艳、材料大小要根据年龄而定。有人主张“为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自由的学习氛围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其中创设生活情景,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既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了数学教育,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维、说话、想象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运用“动手操作方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我们要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变为“操作式教学”,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字的演变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结构、结果。幼儿智能来源于哪里?据某国外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智能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婴幼儿时期“主体与客体”的动作,主要体现在幼儿对客体材料的动手操作上,即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幼儿的动手操作。例如,在活动中教幼儿5的组成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操作材料:分花片、塑料小玩具、珠子、橡皮泥、剪方格等等让幼儿采用多处分合方式进行操作练习,让幼儿体验5的多种分合方式,之后我又启发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是怎样将自己所拥有的材料进行分合组成的,这样更进一步加深幼儿的理解与记忆。我是这样认为: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可以让他们积累计算经验,并能够让们他掌握和运用计算方法。当然幼儿的认知差异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我展示,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幼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努力减少教学“内耗”,促进幼儿个性潜能的发挥,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溶合到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去。

三.在美术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培养想象能力

乏味的数学活动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我们要如何让幼儿自觉地投入到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呢!从而激发幼儿热爱数学、好学数学的氛围中去。我们要明确想要让幼儿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不单只是数学教学活动,我们要在其他领域活动中同步进行。结合我们的所教课程,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我们可以把美术作为辅助手段,把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操作获取知识”。比如我在上手工课时,我们首先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人完成一个标有阿拉伯数字的时钟模具。根据幼儿所要掌握的数字为主,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同时也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掌握和书写1至12的阿拉伯数字,通过教他认识时钟里哪是时针、分针、秒针;而后通过我的引导让幼儿认识秒针跑得最快而且长得最长、分针跑得比较慢而且长比较短、时针跑得最慢也最短;正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活动,我通过合理地改变教学方式,根据幼儿天生好奇心强的秉性,开展生动活泼教学环节,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正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大大地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使他们自主而主动爱数学、学数学。

四.在游戏活动中学数学 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

游戏是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桥梁。它能改变幼儿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寓数学活动于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轻松达到预定目标,从而提高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游戏活动可分无规则和有规则游戏。

1.无规则游戏活动中学数学。

无规则游戏又称自选游戏,这种游戏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在这种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充分自主地活动,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开展此类游戏时,新颖的材料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因此,活动区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这样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时,我提供了许多趣味性强的材料:插蜡烛,串糖葫芦……这些材料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正是通过多种游戏、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自主地、并随他们思维反复操作和探索“数字世界”。从而在游戏中感受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2.有规则游戏活动中学数学。

所谓有规则游戏通常要在老师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整体性较强的活动。例如,在体育游戏《小兔爱劳动》中为幼儿提供由不同颜色剪成的不同形状的图片,并把它们分别粘在树上的香蕉、蘑菇、胡萝卜等表面,游戏时,我还要求幼儿根据实物名称和图形特征、颜色进行分类,并分别将自己所粘的是什么图形,又是粘在什么水果上面及粘了多少等等。正是让他们在我们规定的条框内,要求幼儿们要一一记下相关的数字,在幼儿游戏完成后,我就对他们进行有选择地提问,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不但教会幼儿如何辨别颜色、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数学知识。

实践证明,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它不仅有利于幼儿数学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同时也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 海纳特指出的“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因为教师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所以我们只有先使自己富于创造精神,在教学中优化活动过程,不断有新设想、新追求、新探索,才能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浅谈幼儿数学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刘丽辉2009.12

篇7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家长认知 误区

数学教育是最能培养幼儿逻辑性的,而思维的逻辑性与幼儿的认知有密切关系,逻辑性与幼儿的学习也有密切关系,逻辑能力与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成正相关的。所以,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性是促进智慧发展的关键。现在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很多家长容易走入教育误区。

一、剖析家长对幼儿数学教育认知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可以等到上幼儿园让老师教。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且家长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连话都说不清楚,没什么好教的,从而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

误区二:认为会“背”数字、会做算术题就行。

“我们家孩子已经会从1数到100了,我的孩子已经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常可以听见家长们一起聊天时这样说。我们知道,背数字等于背数词,对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要知道,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当孩子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自然就记住了表示这些数的数词。

误区三:认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提供现代化的“益智玩具”。

很多家长都抱怨说:“我们的小孩,我给他买了什么什么国家推出的新的益智玩具,可是,小孩没玩几次就不玩了,我给他买了许多书,他总是翻翻就不看了。”

家长认为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就是给他买相关的玩具、书籍,但效果不是很好。

二、引导家长走出幼儿数学教育的误区

(一)掌握最佳时期尽早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国著名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专家殷红博经研究发现:1岁10个月左右是婴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2岁半左右是婴儿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及综合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发展关键期就会造成发展的不足。以后就是花上几倍的力气也难以补偿。若受非学科且杂乱的教育,则会严重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出现严重偏差,为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教育发展理论说明:三岁幼儿入园后再接受数学教育已经晚了。

所以应及早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留意物体的个数,或者可以引导幼儿在整理玩具时按类摆放,让幼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数学并喜爱数学。

(二)正确对待幼儿的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是要通过学习数学发展创造性、逻辑性思维,因此引导幼儿观察数的变化,事物的排列顺序,培养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比幼儿能背多少数、能做几道题要重要得多。

(三)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数学学习环境。

幼儿期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幼儿观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对事物的感知是较模糊和局部的,因此可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学具及趣味性较强、色彩鲜明的有关于数学的书籍,此外最主要的还是家长的指导。

如:可以提供各种颜色、形状的积木,可以让孩子找出红色的三角形积木,黄色的圆形积木(归类),可以让孩子以红、黄、绿排一条小河(有序排序)。你和孩子一起搭房子,然后让孩子找出你们搭房子时用了几块方形的积木(数数)。在看书时,可以先提出要求,让幼儿有目的地看书,这样幼儿就不会不知道看什么了。

三、结合家长力量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一)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当然系统的幼儿教育还是必须由幼儿园完成,但由于幼儿园资源有限,虽然很多时候老师有好的点子但在材料的收集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家长就是幼儿园教育背后强而有力的后盾。教师可以布置亲子作业,让家长帮助收集资料,或和幼儿一起了解课前所需的知识储备。这样不仅解决了幼儿园教育的一些盲点,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都有哪些活动,学习了哪些知识,又是怎样让知识融入活动的。

(二)引导家长融入活动。

在了解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过后,老师可以尝试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如归类游戏,让家长身上贴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纸,让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找家等。在参与到活动中时,家长可以从老师那学习到更系统、更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方法。

篇8

一、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宜

幼儿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教学必须是简易的、直观的内容。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术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那些以幼儿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掌握的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性思维,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数学教学尤其要做到这点。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增加教材份量,以免让幼儿感觉难度大,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内容也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提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生活性。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幼儿所熟知,也容易被幼儿理解。比如,在数字教学方面,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页码,房子上的门牌号码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外,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系统性。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幼儿数学教学。如数的教学,刚开始让幼儿认识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可以适当的让幼儿接触加法和减法。

二、幼儿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自觉观察的习惯,在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粗浅的认识。如,安排幼儿玩商店买卖活动时,要牵涉到钱币的兑换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运用了加减运算,并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数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上,适当的增加一点内容,让幼儿去探究,才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周围的每一个数学教学资源,幼儿吃点心、水果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来进行分配,可以让他们进行运算以及等分等思维。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家位于第几层第几间,班级在第几层,操场在班级的哪个方向,能使幼儿区分方向、了解序数。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的生活实际来渗透教学,这样能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知识又能使幼儿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幼儿数学教学中要贯彻游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幼儿爱玩,爱游戏,因此应充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到本领,发展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知识本身很枯燥,要运用游戏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游戏要精心设计,应该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一些幼儿容易理解又能让幼儿掌握知识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解决出现的数量关系。这样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获得游戏的答案,还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游戏的设计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过分注意游戏中的花样,而忽视学习数学的内容。游戏的设计要始终围绕一个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游戏教师也要做出评价。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表现好的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并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实际操作中进行幼儿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构建数学关系的。”即是说儿童是通过摆弄物体和操作实物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幼儿好动,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的空间,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操作材料的存放地,如积木、天平、七巧板等。当幼儿操作这些东西时,教师可以发问,你可以用这些东西做什么,你怎样去做。如幼儿用积木搭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问:“这些积木除了能搭平台外,还能做什么,做给我看看?”教师不能简单的告诉幼儿方法,要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反复操作,试验。当幼儿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后,教师给予鼓励与支持并作出相应的指导。再如,教幼儿认识时钟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时钟的结构,整体上感知,然后用画笔画出钟表,在画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区分时针和分针,并了解它们的作用。不断地让幼儿变化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教幼儿认识时间。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幼儿很快学会了认识时钟。

篇9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生活;游戏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的,对幼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幼儿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积极加以引导,幼儿就会很容易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如何进行幼儿数学教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幼儿数学教学艺术,以期对幼儿数学教学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宜

幼儿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对幼儿的教学必须是简易的、直观的内容。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术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那些以幼儿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掌握的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性思维,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数学教学尤其要做到这点。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增加教材份量,以免让幼儿感觉难度大,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内容也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提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生活性。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幼儿所熟知,也容易被幼儿理解。比如,在数字教学方面,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页码,房子上的门牌号码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外,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系统性。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幼儿数学教学。如数的教学,刚开始让幼儿认识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可以适当的让幼儿接触加法和减法。

二、幼儿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自觉观察的习惯,在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粗浅的认识。如,安排幼儿玩商店买卖活动时,要牵涉到钱币的兑换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运用了加减运算,并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数学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特点,所以教师在选择幼儿生活中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知识水平,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上,适当的增加一点内容,让幼儿去探究,才能获得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周围的每一个数学教学资源,幼儿吃点心、水果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来进行分配,可以让他们进行运算以及等分等思维。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家位于第几层第几间,班级在第几层,操场在班级的哪个方向,能使幼儿区分方向、了解序数。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的生活实际来渗透教学,这样能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知识又能使幼儿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幼儿数学教学中要贯彻游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幼儿爱玩,爱游戏,因此应充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到本领,发展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知识本身很枯燥,要运用游戏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游戏要精心设计,应该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一些幼儿容易理解又能让幼儿掌握知识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解决出现的数量关系。这样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获得游戏的答案,还能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游戏的设计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过分注意游戏中的花样,而忽视学习数学的内容。游戏的设计要始终围绕一个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游戏教师也要做出评价。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要仔细观察,表现好的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并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实际操作中进行幼儿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构建数学关系的。”即是说儿童是通过摆弄物体和操作实物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幼儿好动,只有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的空间,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操作材料的存放地,如积木、天平、七巧板等。当幼儿操作这些东西时,教师可以发问,你可以用这些东西做什么,你怎样去做。如幼儿用积木搭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问:“这些积木除了能搭平台外,还能做什么,做给我看看?”教师不能简单的告诉幼儿方法,要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反复操作,试验。当幼儿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后,教师给予鼓励与支持并作出相应的指导。再如,教幼儿认识时钟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时钟的结构,整体上感知,然后用画笔画出钟表,在画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区分时针和分针,并了解它们的作用。不断地让幼儿变化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教幼儿认识时间。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幼儿很快学会了认识时钟。

篇10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做孩子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把知识囫囵灌输给孩子,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孩子创新思维的启发者和培育者,留心并重视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孩子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弗里德o海纳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不仅为幼儿营建一种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民主氛围,还喜欢使用更为灵活更有试验性的创新方法,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探索活动。如:教师出示“8只鸡图”,让幼儿观察思考:可以编出几道应用题?有的幼儿从种类分:母鸡7只,公鸡1只;有的从颜色分:白鸡6只,黄鸡2只;有的从方位分:树下5只,草地上3只;有的从动态分,4只低头吃食,4只抬头觅食等,因此列出7道应用题,从而逐步培养幼儿多角度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激励幼儿的创新思维。教师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表扬,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由此及彼,由点至面地思考问题,达到触类旁通,拓宽思路。幼儿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激励环境中得到训练。如:幼儿进行小、中、大皮球的比较,有的幼儿对小、中皮球进行比较,再对中、大皮球进行比较,最后再以中皮球为中心与小皮球和大皮球比较;在比较中得出中皮球比小皮球大、比大皮球小的相对性关系。而教师可引导幼儿在小、中和中、大之间比较后,不进行大和小皮球之间的比较,而让幼儿直接推理大皮球比小皮球大的传递关系。

二、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情趣。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环境中,才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如开商店游戏,幼儿要将物品按种类等分类,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甚至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进行加减运算等。数学活动融入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质疑问难,引导求异思维。古人云:“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往往是涉前人所未涉之“禁地”,另辟蹊径的结果,预示着新的起飞。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有疑则有知。如:幼儿玩“穿珠”,开始,幼儿只会按颜色、大小、形状、厚薄进行单一分类。教师引发幼儿质疑:除了按物体一种特征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幼儿更深入地思考,有的幼儿会按两种特征分类,大的、红的木块放一块;有的幼儿会按三种特征分类,小的、薄的、绿色的木块堆一块……。

在其它分类活动中,幼儿逐步探索还可按物体的材料、功能、物体之间的联系等来分。答案越来越丰富。幼儿在质疑、释疑,又质疑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