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管理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管理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运输管理就业前景

篇1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

《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理论》、《热工与发动机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土质学与土力学》、《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公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智能交通》、《现代物流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运筹学》、《城市轨道交通与站场设计》、《列车牵引计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信号原理》、《地铁车辆结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运输市场营销》、《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城市交通规划》、《项目投资与评估》、《交通运输组织学》、《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法规》等。

交通运输专业就业前景

1、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筹学、汽车学、物流学,交通运输组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运输技术管理、车辆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车辆设计制造,汽车运用技术,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2、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就是能够研究生产交通运输设备,组织、规划和管理交通运输生产,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专业人才。

3、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可到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工程公司等单位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3.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交通运输企业、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交通工程设备及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

篇2

旅游行业:旅游管理专业

你是否向往过风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或是富有沧桑历史的古罗马竞技场;你是否着迷于举世闻名的“吉萨大金字塔”和神秘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当然这一切有可能会因为你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而由梦想变为现实。

旅游业现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创汇最多、带动面最广、开放度最高的“朝阳”产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分支方向很多,大体包括了导游与国际领队、酒店管理等方向,与之相关的方向专业都具有极强的服务性和时尚性。

导游与国际领队方向是瞄准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及国际市场对涉外高级旅游人才需求增大而设立的,与国内一般导游相比,它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综合能力广阔化,职业要求具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理解不同客户群的文化差异。

酒店管理方向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它属于注重人际沟通的一个行业,并不需要多少特别的专业技术知识。只要你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喜欢与人交流的活跃分子,那么这个行业就很适合你。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一直都较为紧缺,酒店管理人员在中国十大百万年薪职业中排名第六。

就业前景: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上个世纪末旅游业已经超过了汽车、钢铁、石油等产业,在全世界的整个生产总值中大约占10%的份额,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出门度假在近几年更是变得极为平常,因旅游而拉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也炙手可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绝对不会让你“空手而归”。

就业方面,毕业生可以到各大国际旅行社、旅游公司、大型风景名胜区、涉外酒店及各类展馆等旅游企业单位从事相关服务工作。

TIP: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云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都是专业基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有名院校,报考这些院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现代物流行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购平台的存在不仅仅为我们购买所需品提供了便利,也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我们选购的商品总是通过一些耳熟能详的物流企业经过快递员配送到我们的指定的地址,在这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背后,物流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其对资源运作的能力。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把物流专业说清楚,我们常常能够在脑海中浮现的是各种各样的物流公司接受包裹和信件的投递业务,然后运输分发到各地,但是千万别将物流专业从业人员与快递员划等号。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主要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但其成长轨迹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物流,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高校里专业设置倾向略有不同,或“物流工程”或是“物流管理”。物流就是解决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物流也是指商品在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时间空间变化,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最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比如,在四川生产的农产品,如果要使全国的人都可以食用,就需要在最短时间,以最低成本给发送出去;农忙时候收上来的小麦、大米等,要一年四季都能保障老百姓的供应,就需要物流来解决它的仓储、配送等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物流是对上述的产品供应链进行管理和控制。

物流发展随着国家大政策、大环境的改变,发展异常迅猛,现在,全国出现了大量的物流公司,例如顺丰速运、圆通速递等民营快递企业,我们日常的包裹、信件、网上邮购的各类产品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这种形式来运作,然而这些公司所开展的快递业务也仅仅是物流专业的一个分支,在海关的日常运行中,物流监管可以调度货柜,具备仓储、分拨、配送、增值服务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确保物流在各环节的安全顺畅。更要解决好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的衔接,货物进、出、转、存的各个环节。

就业前景:近年来,物流突然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方面都开始重视起物流运作起来,同时也震惊于高效物流带来的巨大利润,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各种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就业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增加了毕业生的选择范围。

TIP:北京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山大学都是该专业领域比较顶尖的院校,另外上海海关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以及北京物资学院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汽车制造行业:车辆工程专业

一辆跑车从眼前飚过,看着轰鸣远去的背影不禁感叹其设计精湛,姿态之优雅。它所承载的卓越性能、尖端科技与火热激情的非凡融和,不能不让每一个男生惊呼过瘾。想要辆这样的跑车吗,要不你也试试自己造一辆?

车辆工程专业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广泛,它关系着汽车工业及交通运输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并对农业现代化和国防装备现代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它是研究汽车、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及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和技术等问题的重要工程技术领域。

车辆工程一直被大众认为是“爷们专业”,该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到力学、机械设计理论、金属材料、化工,而且已经延伸到计算机、电子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交通运输、控制技术等相关专业,他们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它的研究对象往往是车辆的性能实验技术及制造工艺,整车和总成的现代设计,成天都面对着一堆冰冷的钢铁和毫无生气的设计图纸。

除了这些不说,它同时还要求同学们具有缜密的分析论证能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报考车辆工程的同学都具有很强的目地性,对车辆或者乘用车都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光听听车辆工程的主干课程就让人感到具有能量的震撼,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车辆测试技术与分析、车辆电液控制系统及计算机控制技术、车辆自动变速理论、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控制与优化等这些课程是不是要比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汉语此类课程更能激起你的肾上腺发挥作用呢。

就业前景:目前,从车辆工程专业的就业行情来看,绝对处于紧俏态势,铁路车辆和汽车车辆就业方向都极为走俏。中国重汽、还有奇瑞汽车、北汽福田、中通客车都是较为不错的就业单位,当然,能够进入到一汽大众或一汽丰田等合资企业更是绝佳的选择。

TIP: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都是专业排名靠前的院校,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实力和师资力量。

医药行业:药学专业

你希望拥有一头金色秀发或一身古铜色的皮肤吗?日后可能不用染发或晒太阳,只要服用一粒药丸,或涂抹药膏,就可以“变色”。美国哈佛大学的药学专家已经发现了一种亚洲植物,可以从中提取一种化合物,它像阳光一样可以改变动物变色系统,从而达到“变色”的目的。药学就像魔术表演一样具有变幻莫测。

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它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如今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说起药,我们便会想起西药和中药,一般西药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中药则起到保健调养的功能,由此可见药学专业的分支绝不单一,制药工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都是药学专业的众多分支方向之一。

药学专业不仅仅要求同学们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以及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而且药学专业的确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它的课程多数都具有大量的记忆性知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的课本上你都可以看见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条款解释,当翻开这些课本的时候,考验大脑记忆功能的比赛就开始了。

就业前景:据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就业数据来看,近几年,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总体供需比达到1∶3-1∶4,这些风向标的就业动向完全显示了药学专业用人需求还处于较旺盛的状态。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制药厂或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医药绝对是“多金”职业。

TIP: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大众的眼里都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建筑行业: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著名的金字塔和万里长城都是土木工程在当时创下的历史杰作,给全世界都留下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财富。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是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同时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土木工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等这些主干课程都是炼就建筑师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但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取得必要的执业资格证书。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执业资格认证主要有全国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全国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执业资格认证均需要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注意专业知识的更新,尽早取得相关的执业资格。而希望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大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选择在建筑工地上的测量、建材、土工及路桥标段的路基、路面、小桥涵的施工、测量工作。

篇3

关键词:货车超载;原因;优化策略。

1 前言

高速公路是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行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交通运输形式之中,运用得最广泛,最经济,最便捷。据官方数据显示,至2015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已经超过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迅猛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由于大货车超载而引起的交通事故也日益增多。以青海省为例,据青海省交通厅统计,2011年-2013年三年时间内,超载致使该省发生各类交通事故212起。而且事故的严重性也逐步提高。例如,2014年7月19日沪昆高速由于货车超载发生致58死特大交通事故。大货车已然变成了“大祸车”。此类事件怎会发生得如此频繁,这不由得令我们深思和反省。

2 原因分析

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深层原因和表层原因。但是,我们往往只能看见表层原因。治理超载,就像医生治病一样,需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2.1. 深层原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今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我国货币通货膨胀逐步得以控制,但是其膨胀率依然很高。另外,GDP增速放缓,物价上涨,而工资增速不及物价。运输成本的增加根本促进了超载行为的发生。据调查,从宁波拉一车货到绍兴,来回过路费500元左右;现在油价上涨,来回的油费要花800元左右,是以前的两倍左右;两个驾驶员工资100元,还要加50元的饭钱,一共花去300元。这样,每趟必要的花费就将近1600元左右。而由于货车泛滥,竞争激烈,每吨货物的价格只有40元到50元。如果算50元,那么一辆车核定载重量是32吨,装32吨可以得到1600元,差不多正好保本。如果只能达到保本的效果,又有多少司机能继续工作呢?所以,如果超载是必然的,只有超载才能挣到钱。

2.2.深层原因--体制陈旧,管理缺位

根据我国现行相关规定,高速公路由交通部门和交警部门共管,交通部门对超载没有实际的执法权,只有交警部门对超载行为有鉴定和查处的权力。但是,由于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很长,高速交警配备不均匀甚至有些区段就没有相应的警力。并且,高速交警对货车超载的查处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二者均处于移动状态,调查取证难。最重要的是,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共管,会导致政出多门,协调交流出现瓶颈。这些具体表现在,在面对利益的时候,蜂拥而至;面对责任的时候,相互推诿。这些在基层执法部门表现尤为严重,就是典型的不作为,甚至。这样的管理制度无疑对高速超载开了“绿灯”。

2.3 表层原因--利益驱使,心存侥幸

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很多货车司机屈服了。相信所有的货车司机都知道超载引起的巨大安全隐患。但是仍然很多司机为了金钱铤而走险,肆意超载。其实,他们敢超载还得益于汽车厂商。众所周知,中国产的货车的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承载能力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同水平的车辆要高许多。同时,现在货车私自改装之风盛行,如加厚钢板,加粗大梁,加强轮胎等。更关键的是,在现在按车型计重收费的模式下,很多汽车厂商在汽车出厂时采用较小的容许承载质量标识,使得车主过收费站时能“少缴费,多拉货”。加上执法漏洞,客观进一步加强了货车司机的侥幸心理。

2.4 表层原因--计费落后,标准不一

自200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采用计重收费,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超载行为的发生。但是各地收费标准不一样,甚至相去甚远。有些地方收费高得离谱,有些地方又非常低廉。比如,广东自去年6月26日零时起实行高速公路载货类汽车完全计重收费后,一辆核定载重20吨的货车装载18吨货物从湛江到深圳,全程高速,计重收费前,高速路费为517元,计重收费后,高速路费为947元,增加83%。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超载盈利”思想在司机心里蔓延。另外,相对收费较低的高速公路,更为超载提供了发展的天堂。

3 相应优化策略

3.1 提振经济,稳定物价

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动脉,为国家发展提供着强劲的动力。只有经济蓬勃发展,才能增加国民收入。但是当前物价高企,运输成本激增,是超载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发展好了才能稳定物价,解决通货膨胀,降低运输成本,增加司机收入,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打消了超载念头。在满足一定可观收入的情况下,相信大多数司机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3.2 优化体制,强化管理

交通部门和交警部门应当创建一种长期协作机制,互相协调,互相监督。国家还应赋予交通部门适当的执法权,增加高速交警警力,联合执法,但各有侧重点。将以往的突击执法、集中执法优化为长效不定时执法。同时,在高速路入口方面,加强监管,严打腐败,在源头上禁止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

3.3 规范行业,理性竞争

有关国家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运输行业秩序,严厉打击运输行业的恶性竞争。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恶性竞争只会加剧行业发展的退步,并且还会使运输业就业前景进一步恶化。最终,大企业肆意打击小企业,形成一头独大的垄断局面。这样是不利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

3.4 合理计费,从重罚超

合理计重收费指的是在不同地区,根据当地车流密度,经济发展状况应当制定适当的收费标准。同时,该计费标准不得与其他大部分地区相差太大。当然,这是在货车不超载的情况下。对于超载部分,实行多倍处罚,从经济上遏制“超载盈利”的可能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还应出台法律,禁止超载货车进入高速公路,否则严惩不贷。这样就可以避免由超载引起的重大交通事故。

4 结语

高速公路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驾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避免大货车变成“大祸车”的悲剧重演,治理超载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治理超载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多部门协同努力,积极配合才可能成功。同时,治超需标本同治,内外皆管,才能从本质上到达治超效果。

参考文献:

[1]岳修庆 高速公路超载问题的分析治理.山东交通科技[J],2003 (04):91-92.

[2]白占辉 高速公路超载运输治理问题探究.现代商业[J],2011(20):171.

篇4

[关键词]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就业前景;预测思路

一、 毕业研究生就业分析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迅速地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社会和科技创新对高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很大的发展。表1的统计数据说明:“十五”期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在校人数和毕业人数的平均增长率都保持在23个百分点以上。表2的统计数据说明:“十一五”期间总人数和平均人数都将超过“十五”的一倍左右。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惊人,这个规模也必将刺激“十一五”研究生教育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且表2推算的研究生在学人数超过了国家2002~2010年研究生规划中的“到2010年,……在学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硕士研究生120万,博士研究生15万”[1]。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速,可是“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在校研究生规模占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依然很低,仅从1999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4.6%”[2]。但有的学者却认为:我国高等学历教育规模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因素而非经济发展的自身推动,且已开始超过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我国GDP的增长幅度,呈现出扩招起步快、增长不平稳、大起大落的态势,如研究生数量增长太迅速等[3]。致使毕业研究生出现了总量供大于求,即就业中的“卖方市场”。如此说来,重点高校构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远景规划使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趋于1∶1。在就业机会一定的情况下,不仅研究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就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竞争也会白热化。事实上,从表1中可以看出毕业研究生“十五”期间平均就业率教育部一次性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考研+出国+定向委培+签协议+正在办理签约)/毕业生总数,统计时间分别为当年9月30日和12月31日。仍然保持在92.78%,说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很需要高层次人才。

近几年来有些高等院校对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流向及趋势作了一些调研,也提出了一些对策。有的认为高等院校的研究生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以及扩招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了供求总量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及高层次人才浪费等,提出高等院校研究生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努力适应市场,并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如自主办学等)。有的认为与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择业观念等主观因素有关,而且社会对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积极的引导,由此造成了毕业研究生就业形势逐年紧张等,因而主张高等院校和社会应加强毕业研究生就业思想教育和择业信息指导,并正在探索具有研究生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目前更多的调研是关于各个学校、地区的不同专业类型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的。但是这些研究仅仅只是从毕业研究生、高等院校自身的角度来探讨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进行研究,相较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研究来说,其广度、深度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研究时间起步也较晚,特别是针对用人单位所属行业各个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比较研究,流向各行业、各地区毕业研究生就业前景的预测研究几乎没有。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仍然从不同方面、角度进行了有益探讨并为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建议,对毕业研究生就业前景预测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毕业研究生就业前景预测思路的探讨

面对我国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全面比较、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研究生培养单位不同就业行业的就业前景、社会对不同专业之间的人才供求比例和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从微观上为高等院校适应社会的研究生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中观上为地方高层次人才就业市场建立预测机制提供监测数据,从宏观上为政府高层次人才宏观就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即一份适时高质量的就业前景分析和预测报告,对于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毕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市场及家庭和有关专家学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索和探究。

1.研究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相关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同学科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一般来说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就业主要面向高等学府、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化教育、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金融保险单位等,这些用人单位因为基本上是国家机器,需要高层次人员来运转,所以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满足这些单位。尽管我国早在1985年就开始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在职人员开辟了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渠道[4],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业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但因为都是在职职工,不存在就业问题。国家经济转型后,许多新型行业专业化、智力化程度较高,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吸纳能力更强,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这些行业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智能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可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又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出现了现有研究所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产生了结构性矛盾(笔者认为,毕业研究生存在结构性矛盾说法欠妥,应该是研究生人才模式培养多样化,以适应各个行业因经济发展需要、经济结构调整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即我国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差异巨大,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问题非常突出,顶天(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立地(务实的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奇缺,一般性人才膨胀,轻视工农、轻视实践的倾向还比较严重,致使就业渠道狭窄,广大的一线得不到适用型人才[1]。

毕业研究生存在的结构性失业反映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就业结构存在不适应性。这就涉及到研究生教育怎样适应社会需求,如何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即研究生就业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下,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研究生就业结构主要是指高层次人力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间分布的数量对比关系。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概念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产业结构本身包含了研究生就业结构的部分内容。一方面,各行各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有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投入,才能拉动第三产业迅速大发展。另一方面,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见,研究生就业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会导致研究生就业结构的转换。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总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成方式,它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种类、规格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关系到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受产业结构的制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相适应,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也要服务于经济的发展[5]。从表3可以看出,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说明今后我国就业的增加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来拉动,而第二、三产业中除了有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更多的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专业化、智力化程度较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会更强。所以,国家在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要注意使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以满足这些行业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智能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5]。同时,更要做好这些高新技术行业高层次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工作,使不同专业研究生按不同行业比例协调发展和顺利就业。

当然,毕业研究生在现实中的就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体制结构、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制度保障因素等,培养单位培养出来的毕业研究生能否实现充分、合理的就业也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此外,研究生就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清晰地反映了毕业研究生就业走势。因此,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不仅要考虑产业结构这一直接因素,还必须充分考虑高层次人才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培养高层次人才类型与规格的毕业研究生既要与未来几年内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就业结构变化保持一种动态的均衡,以免毕业研究生就业出现“行业失衡”;又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不同高层次人才培养功能,促进研究生就业结构的转换升级,不断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2.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与就业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性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一直是精英教育,培养单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多强调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而较为忽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培养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特有的师资力量及科研设施开设专业,而较少考虑社会需求,使得专业设置有失平衡,如对一些需求不大的专业盲目扩招,既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的浪费,又带来了这些专业研究生就业难的被动局面。

随着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买方市场”的建立,社会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转变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调整的重要依据,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突出的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6]。但是,按现行专业目录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对人才专业标准或人才质量的需要[7]。

为了使毕业研究生充分就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而预测人才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把握行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表4显示出了我国十六大行业就业结构比重的变化趋势,一是大多数传统行业的就业份额下降。例如,农林牧渔、采掘业、制造业的就业比重降幅都较大,有些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党政团体和社会团体等也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当然,有些行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下,可以衍生、辐射许多新型行业,也能够创造一些新型岗位。二是部分传统行业的就业比重上升。例如,建筑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的就业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三是新兴行业的就业份额稳步上升。例如,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此外,还有一些传统行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从这些变化趋势可以了解传统的就业行业特别是酬薪较高、福利待遇有保障的单位用人趋势基本处于饱和,对高新技术、高智力、高新知识要求高的新兴行业或者传统行业需要新技术、新知识改造的用人单位,其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会随着这些行业竞争力的需要而有较大增长。这些行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有许多传统职业在新的条件下发生了较大调整和变化,如传统农民转化成为农机师、农艺师;传统园林工人成为园艺师;传统操作工人转化成为数控机床和其他先进设备的操作工;理发员转化为形象设计师等。此外,由于技术或产品的更新,节能降耗、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需要,禁止使用某种材料或工艺,导致一些就业岗位消失,有关研究表明:目前衰落和消退的职业集中在第一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有部分传统职业消退。美国劳工统计局曾预测,美国在1996~2006年期间,高技能计算机专业人员将是职业增长最快的群体,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行业的就业人数有可能增长一倍。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扩张将刺激对计算机工程师、系统分析师和信息科学家的需求。同时保持高增长率的还有个人和家政等服务性职业。企业寿命的缩短,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性,使就业稳定性下降。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劳动力流动性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就业发展的基本特点[8]。如今我国现代商业服务业的比例也在逐步增长,特别是广告、软件和计算机等信息密集和会计、设计、策划、法律、咨询等知识增幅更大,现在和将来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非常适合研究生这样的高层次人员,即知识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劳动、信息密集型劳动是现在和将来研究生的就业趋势。

因此,根据毕业研究生就业结构变化可为培养单位专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的前景预测参考依据。

(1)对就业份额下降行业有针对性地改革和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仍有潜在发展价值的传统专业,要赋予其新的研究方向、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运用现代应用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创新和提升,增加传统专业的高新技术附加值,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持续发展,使培养的研究生人才仍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例如,对于农科专业,要将现代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经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融入其中,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外向性农业、农产品深度加工及贸易、食品安全与检疫、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培养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村基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2)有些研究生教育专业,特别是有关人文社科专业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或较模糊,缺乏操作性,即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跟用人单位挂钩,该专业的就业趋向是什么,为哪些行业就业目标服务。有了具体的趋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才切实可依,才可以有根据地调整研究生就业结构,有目的地提高专业能力并训练相关技能。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样,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没有就业趋向的专业是没有前途的,必须进行调整。否则,毕业研究生因“专业不对口”而使就业前景愈发黯淡。

(3)对于仍有较大需求的传统专业,同样根据社会需求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变化,调整发展重点。如对于建筑类专业,重点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现代城镇规划和建设、绿色住宅建设等方面,以满足现代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和城镇居民住宅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类等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类行业目前需要的是一批懂得规范化、规模化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懂得国际化竞争规则的国际贸易人才,所以应重点发展餐饮管理、宾馆管理、国际贸易类专业。

(4)根据新兴行业就业份额稳步上升的趋势,重点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证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资本运营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经贸营销、旅游等专业,并且大力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例如,清华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的科研项目,生产出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这些重点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科研成果的产生为一批新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如以高温气冷堆、大型集装箱检测、核燃料萃取技术研究带动了核能与核技术等学科和专业;以高速信息网络及光通讯研究带动了计算机、通信、光电子等学科和专业等等[9],培养了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5)对于就业比重较为稳定的行业,例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应与现代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合新时代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3.研究生教育地区的分布与就业地区流向的相关性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从大的范围来说,三大经济带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地区划分,采用1985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三大经济带"中的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内地与沿海,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等都是如此。小范围讲各个县域经济差异也较大,城市和农村,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也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由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它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经济.形成的。正因为“区域经济不平衡”,导致“就业区域失衡”,即我国高等院校各个层次的毕业生(包括研究生)这几年就业持续“孔雀东南(沿海地区)飞”、“一江春水向东(东部地区)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中城市)”的现象。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研究生教育同样存在地区差异。从当前中国东西部研究生教育的状况来看,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占有、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方面,东西部的差距十分明显,西部问题突出。 研究生教育地区的不平衡,反映在各个地区按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包括毕业研究生)的不同上,表5说明:发达地区、城市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比欠发达地区要高,有的甚至要高出一倍多的百分点。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潜力带来的高层次人才就业前景是相当诱人的,研究和预测毕业研究生如何在发达地区凭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欠发达地区如何发挥地方经济文化特色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对毕业研究生地区流向的正确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可以促使东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交流,为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例如,有的研究指出:针对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和占国土面积二分之一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沙漠戈壁等的开发利用,着力建设一批对整个国家和本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西部地区是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交汇地,文化遗产相当丰富,这些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可以很好地促进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使毕业研究生在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5):1-21.

[2]李莹,等.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70-75.

[3]陈厚丰,等. 扩招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39-43.

[4]马陆亭. “十五”我国高等教育数量发展目标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57-60.

[5]程纯,等. 从就业结构的演变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J]. 辽宁教育研究,2006,(7):6-9.

[6]杨梅.迎接挑战,开创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4,(7一8):46-48.

[7]佟福锁. 对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再修订的探讨[J]. 江苏高教,2006,(6):93-95.

篇5

众所周知,金融海啸是华尔街惹的祸,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原来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将近1/4不幸被裁员,重新找工的路途很艰难;就算幸运地回到原来的金融领域,薪资至少减少20%—30%。所以每每读到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我总是免不了担心,为我昔日的同学、同事和朋友捏一把汗。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我纽约的朋友胡大姐就面临了下岗的“不幸”遭遇。

胡大姐是我纽约市立大学的校友,40岁时“陪着”老公出来。老公攻读电脑博士,由于获得全额奖学金,她不用打工贴补家用,可待在家里又觉得无聊,便也赶时髦进学校读了几门电脑课。毕竟岁数大了,原来又是文科出身,她的电脑学位读得真够累的。好在胡大姐的老公能力超群,但凡稍有难度的作业,胡大姐都请老公代劳了。

毕业后,大家都以为凭胡大姐的编程水平,找工作肯定很难。可是没想到她非但找到了工作,而且还闯进华尔街,在一家中型投行的人事部谋到了一个HR的职位。原来那家投行新买了人事管理软件,需要加一些特定的Features,人事部的头儿不懂电脑,面谈时看着胡大姐顺眼,便聘用她做助手,试用期三个月。

胡大姐正儿八经的上班了。资料档案的事儿难不倒她,上司稍微一说她便心领神会。如果遇到编程,老样子,把程式带回家,第二天再将老公前晚写好的code,带到公司依样画葫芦打进电脑。3个月试用期一过,上司希望她立刻转正,还答应送她出去修几门HR的课程。正中下怀!胡大姐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华尔街,员工的“Turnover Rate”(流动性)是各行业中最高的,进进出出平均三年一轮。胡大姐虽然工资不高,却做得心应手,不知不觉中居然过了15年。而在此期间,她的上司,甚至上司的上司都已经换了好几轮。胡大姐的朋友们也劝她跳槽,那时在华尔街懂点电脑的,每跳一次至少加薪50000,加个一、二万的也时所有闻。可是胡大姐有跳槽的顾虑,做生不如做熟,不能为了多加几千块钱,把好好的工作弄丢了。所以,当大家聚在一起,她时常说笑:华尔街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有我是“铁打的兵”,实属奇迹。

眼看再做五六年就可以退休了。不幸,金融海啸来了,危机使公司的境遇每况愈下,这一年来胡大姐忙极了,2000多名员工陆续裁了30%,平均每天送走二、三个同事,她又要准备文件,面对哭丧着脸的员工又要做好安抚工作,忙得她手忙脚乱,整整一年无法休假。

一天上司给她安排了助手,是个新毕业生,让她好好儿培训。时间过去了三周。那天大清早,她兴冲冲地到公司,却被自己培训的新手告知:对不起,你被裁员了!以往这句话都是她对别人说的,没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一天!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幸好那时胡大姐的老公总想回国发展,因为公婆年纪大,走动不方便,非常想老公在他们身边;而胡大姐的孩子也大学毕业,已在纽约自立不需要他们照顾,而老公恰巧刚获得国内的聘书,在一所大学做教授,可碍于胡大姐的这份工作,对是否海归正处于两难间。这下好了,反正没了工作,干脆跟着老公一起回家吧。

慢着,当她打开离职的Package,注意到她的遣散费竟然相当于4年半的薪水!在HR干了这么些年,她最清楚了,遣散费应该是每工作一年,给三周的薪水,工龄超过3年再加1周,6年的话就再加2周,以此类推。按胡大姐15年的工龄计,本该:15 * 3 + 5 = 50周,差不多一年的薪水而已。她想,大概是公司开恩,看在她兢兢业业干了15年的份儿上,特别优厚她吧。

回到家中,胡大姐如此这般和老公一说,他俩跳起了探戈舞,立刻准备打包回国。

可第二天一大早,胡大姐接到了前上司的电话。说是由于电脑故障,遣散费的计算弄错了。听到这儿胡大姐的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公司要来“追债”?只听上司接着解释道,既然双方都签了字,公司决不反悔;不过假如她选择回去上班,裁员决定作废,并且保证只要公司不倒闭,她能做到65岁退休。

以胡大姐过往的工作经验,她清楚之所以裁她完全是因为她的工资比新毕业生高,如果答应回去上班,新来的毕业生肯定被裁掉。既然和老公已经做了决定,还可以给别人工作的机会,自己又没有任何损失,便客气地一口谢绝了上司,说全家准备回中国了。胡大姐的上司没辙儿,最后提出一个要求,请她回公司将电脑程序中那个Bug消灭掉。这倒没问题。

篇6

【关键词】 物联网;物联网技术;高等教育

2009年8月7日,总理考察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使物联网概念得到升温。到了2010年,物联网发展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同年我国物联网产业成为热点。伴随着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实际应用,“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建筑”等词语越来越多的提到城市发展规划中来,众多物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纷纷投入到物联网产业研发应用中。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特点

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 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使得城市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和简单化。传统的以人工采集数据的方式,不仅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较差,而且人工采集的范围有限。物联网不仅可以实时采集海量数据,而且能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鉴别。物联网可以部署在移动、恶劣、危险、复杂的环境中,并且可以实现无人值守。

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物联网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应用。IBM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其本质是把各种传感器嵌入到国家电网、铁路、桥梁、公路、隧道、供水管网、油气管道、堤坝以及建筑中,试图通过智慧的连接构建基础设施的物联网。

此外,全球范围内频发各种自然灾害,使得物联网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重视,如:美国两年前出于安全的考虑,提出国家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PI),目的是保护基础设施不受恐怖袭击,同时防止大电厂停电、大坝崩溃等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三、陕西省物联网高等教育现状

2010年6月10日,江南大学为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1年初教育部表示,在2011年高考中,全国30多所高校将新增一个热门专业――物联网工程。同年,共有700多所院校申请增加这一专业。经过严格审核,北京、江苏、天津、武汉、四川、黑龙江等地的30多所院校获得了新增资格。最终通过申请的30多所高校中,绝大多数为211和985工程学校。

陕西高校通过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申请的有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三所高校。

通时,陕西省作为全国著名高校聚集地,集中了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理工可院校,为物联网的支撑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综合性院校为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成长环境。此外,西安欧亚学院等民办高校还在积极探索物品编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物联网基础技术条件的应用。这些高校都正在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学术力量。

四、陕西省物联网高等教育的外部条件

1、政策支持

陕西省近期出台的“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计划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环保、智能物流、智能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安防、旅游等行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更好地建设和完善科研平台,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物联网产业相关学科的研究,并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结合研究平台。

2、经济环境

随着西安市国际港务区的建立和保税物流中心的不断完善,西安作为全国性的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辐射能力无可限量,在智能物流的研究和应用中也会随之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发展。物联网做出全球新兴技术产业蕴藏着极大的商业机遇,同时,它对物流、交通、建筑等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小觑。

3、应用环境

随着西安公路网络、国际港务区的不断完善,西安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综合物流、零售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形成中心辐射作用。加之西安作为全国教育中心之一的独特角色,技术开发业和实际应用能够形成双向有序链条,从而形成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有利应用环境。

4、学生就业前景

因为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广阔,包括政府部门、设计公司、涉外企业等行业的电子工程、智能化管理、传感设备等方面,加之物联网近几年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极高重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也是十分乐观的。

此外,西安市在成为全国最大的陆港城市的同时,能够以其便利性和功能性特点吸引一大批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扮演高校教育成果实践场所的角色,成为高校教育的推动力量。

将企业拉入物联网高校教育中来,不仅能够为物联网技术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更能够使物联网高校教育达到“育得其所,学其所用”的实用性目标。

五、对陕西省物联网高等教育的思考

1、开设有针对性、有特色的专业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国高校争相开展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开设。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物联网相关专业并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实际环节,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2、实现“高校――企业”双向对接

从前述物联网的特点和物联网在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现实应用来看,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安防、地震预知等特殊环节中“高、精、尖”的深层次应用。而陕西省大部分以“物联网”概念为经营方向的企业只局限于条码、RFID等物联网子技术的基础应用,应用的社会层面较窄。陕西省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在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中做好“学校――企业”的相互对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宽且深的发展。

六、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实现理论发展和提升的关键环节。除了关注研发的物联网技术的高等教育,还要关注物联网技术能够率先得到应用的行业,以发挥其辐射作用,开拓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因此,关注物联网的高等教育应从技术研发和应用两个方面着手。同时,为促进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在相关方面的长足发展,应该对开设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进行更多的理性思考。本文希望能够对陕西省物联网高等教育的推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梅方权.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析.农业网络信息,2009.12.

[2] 宁焕生,徐群玉.全国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电子学报,2010.11.

[3] 王晴,王建华.物联网发展与高职教育之探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 李耀华.我国物联网正呈现“羊群效应”.通信世界,2010.18.

[5] 刘明彦,王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基于物联网课程设置浅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X.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养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职业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

旅游行业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往往被视为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扎实的旅游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方面的素质,学生必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旅游主客体、旅游构成、旅游功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包括酒店、旅行社、海陆空交通运输、游览、娱乐等行业,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而每个行业中又有各种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服务技能自然也各不相同。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3.深厚的旅游人文素养

旅游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人员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语言、乡土地理、建筑园林、民俗文化、礼仪礼貌等素质,其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如果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贫乏,就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1.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力度不够

当前的高校旅游教育大多侧重于传授旅游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太重视具体业务的学习,使得学生一开始就希望成为管理者,而不是被人管,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多存在好高骛远的思想。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虽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教师不够重视、教材陈旧、授课方式单一枯燥等原因,德育课难以发挥应有成效,并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首先,多数旅游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高校单纯地就旅游来设置旅游学科课程,仅局限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传统领域的范围,难以适应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其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环节有待加强。专业实习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关键的一步,但由于社会、企业和高校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备,大多数高校校内实践基地数量少,实践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功能单一;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这也成为高校旅游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3.职业意识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调节和支配职业行为的调节器,一个毫无职业意识的职业人是很难胜任一个工作岗位的。多数高校在职业意识教育方面认识不足,尚未进行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对旅游专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是从事此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旅游专业学生,清楚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以及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制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旅游业,明确发展方向,具备清晰的旅游职业意识。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对策

1.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注重营造德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展导游、餐饮、客房服务技能比武活动和校园旅游文化节,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熏陶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还应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第三,应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旅游行业高技能专门人才,教会学生如何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

2.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20多门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应当是必备的,但仅仅靠这些课程还远远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该对旅游教育基础课进行改革,压缩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增加学习初期阶段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专业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人际交往”、“学习态度”、“服务理念培养”、“建立个人诚信”、“团队精神”、“工作责任心”、“职业态度”、“情绪管理”、“心态调整”等素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时刻环绕在师生周围,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旅游专业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实践、岗位见习、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其次,尽可能的完善各种模拟实验室,如多媒体教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礼仪和形体训练室、旅游规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西餐厅实验室、酒吧实验室、前厅实验室等。

4.强化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在旅游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最重要的素质简单说来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首先,从主观上加强对旅游行业的认同。学生应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以及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制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旅游业,明确发展方向,具备清晰的旅游职业意识。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参加旅游考察调研、旅游策划等活动,增强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与旅游业共同成长的决心与信心。其次,加强学生择业、创业、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旭华.旅行社与酒店对大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差异及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9(8).

篇8

面对当代中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定位,肩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经贸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会计专业领域涉及面非常广:财务管理,公司会计,管理会计,税收,审计,鉴证,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商业咨询等等都是会计专业将要涉及的领域。那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会计领域的精英呢?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所以,培养会计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每位教师的身上,我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这个教学团队要想不辱使命,必须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重要地位。

1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理论知识的匮乏 从纵向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一教就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三十几年!由于国家经费和学校经费紧张,很少有再次深造的机会。虽然这几十年,会计制度经过了几次重大改革,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里还没有进行彻底的会计革命,还在守着老理论老观念进行教学。这就迫切要求他们马上更新知识,跟上时展的需要。从横向看: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还存在着一个教师一辈子只会教一、两门课的现象,别的课即使教授也只是照本宣读,讲解不透彻,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满意的回答,学生产生厌学现象,使教学质量下降。

1.2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我们教学生很多知识最后是要付诸于实践应用的,能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和企业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关键是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教师的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否齐全,如手工模拟实验室、电子模拟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等等。其次是教师的社会实践是否丰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训课无非就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常见业务实训,而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后面临的岗位选择是多样的,如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建筑装饰业、邮电通信业、银行、机关、事业单位等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具备各行各业的会计处理知识,业务核算方法等等,这样才能主讲工商业业务的同时,把其他行业的业务贯穿其中。

1.3 目前的现状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 到学校任教后又由于教师紧缺,课程安排的比较多,教师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备课讲课中,而不能到各个企业去实习锻炼。教师的讲授只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再传授给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讲课也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面对各行各业复杂的业务处理,缺乏实际处理经验。

2 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素质的策略探析

2.1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首先,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送教师出去培训,去全国各大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开阔视野,汲取有价值的理论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其次,教师也应在业余时间和假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多关注会计制度的新规定,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

2.2 派教师下基层实习锻炼 每学期派一个教师去企业或事业单位、机关的财务科上班实习,要做到在该单位完成整套财务业务处理两到三个循环,亲身实践并参与各种会计及税务处理业务,回到学校后编成案例题以辅导和讲座的形式给其他老师进行讲解和演示,并得出心得体会跟大家进行交流。每学期派出的教师实习的单位性质最好不相同,这样经过几年后,教师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实践经验大大丰富。

2.3 每个教师在精讲两门课的基础上,每隔一年交叉授课 现在多数高职学校的教师只讲一两门课程,年年来新生,年年重复讲,而别的课程慢慢地就变成了他人的事情。我认为,有自己的主讲课程这是必须的,但同时还应该触类旁通别的课程,这样才能拓展知识面,增加教师的基本技能。

2.4 鼓励教师在社会兼课或兼职 教师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在社会做些兼职工作,比如兼课或兼职会计等,尤其是兼职会计,在具体的做账、报税、报表等工作中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刻地了解,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

2.5 实行教师对接制度 每个学校的教师结构都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职称也是从教授、副教授、讲师到助讲等。实行教师对接制度就是让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老教师对接一个刚大学毕业没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并在一年内规定完成对接任务。这样,老教师在授课、科研、实践方面给予年轻人巨大帮助,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 就业能力 创新

1 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目前湖北高职人才的培养数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对高职人才的总量需求。湖北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而截至2011年,湖北高职院校总数为57所,设置专业359种,专业点1672个,2011年的在校生为391182人。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将成为推动我省快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到“十二五”期末,全省需要新培养技师10万人,高级技师2.5万人,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需达到200万,与十一五期间相比每年要增加7.5万人,到2020年,我省高技能人才将要达到250万,要占到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

1.2 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就业分布不均,专业对口率不高

据2012年的统计,湖北省高职教育规模超过高等教育总量的50%,高职学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抢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但高技能人才的就业与经济结构发展需求不完全相适应。近年来,湖北省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人才需求明显上升。湖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4∶48.7∶37.9调整为13.1∶50.1∶36.8。在以钢铁、有色、汽车、装备、船舶、石化、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现代交通与物流为重点的经济领域中高技能人才显得十分紧缺。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业及非营利业人才需求分别增长了12.5%、10.9%、10.1%、1.3%、4.4%、18.9%和15.3%。湖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分析报告》显示,市场营销、IT计算机、行政文秘是需求量最大的三个专业。有78%以上的技能人才和90%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都集中在武汉市,而武汉城市圈内其他8个城市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仅占22%和10%左右。同时,报告还显示,像市场营销、行政文秘、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这类对专业性要求不高的“通才”岗位,择业需求占据了前10位总需求的一半,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毕业生在求职时的专业对口率正在下降,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2%。

1.3 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职业品质满意度不高

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就业人员的动手能力不强、缺少职业归宿感、学习意愿不强、可朔性不强、自由散漫、欠缺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就业诚信。

2 高职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培养的就业能力内涵

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毕业后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总和。是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工作岗位,能发挥自身才能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优势,努力提升就业能力:

2.1 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适应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高职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知识积累、技能水平、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主要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等。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一些不拘形式的有教育性、思想性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通过参加校企间教育教学活动,接受成功与失败过程,疏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教育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2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促进高技能人才优质就业

这是指高职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高职院校应重点打造实习实训平台,例如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专业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要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技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的岗位实操能力。通过教师现场对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掌握学生的真实职业操作水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促进学生把学校所学专业与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同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给学生一些专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运作方式、管理模式、人际互动等,这都会为他们以后更好地进入行业企业、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2.3 加强就业环境保障能力,增强就业的针对性

环境保障是催化高职生就业的重要条件,包括来自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外部因素。就学校方面而言,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服务纳入日常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教学内容。从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到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再到实习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动向、行业趋势,指导学生深入具体单位实地考察职位要求,指导学生撰写推荐表和求职信,模拟应聘面试,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增加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就政府而言,需要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协调其发展,整合统筹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促进合理配置。应从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结构的宏观需求出发,通盘考虑教育、培训总供给规模,制定高职的招生计划。同时对高职的专业需求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加强调控力度,严格控制那些近年来已经出现需求趋弱且易为其它教育培训替代的专业布点和规模的盲目扩张。

3 增强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创新思路

3.1 以打造专业品牌,凸显地方特色为提高就业力的前提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实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发、设置与调整专业的机制,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要突出地方性,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较强、就业前景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链和专业群。专业建设要突出职业性,遵循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完整性课程体系,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3.2 以文化力为导向,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当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职业的实践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是培养良好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途径,高职院校要善于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习借鉴优良的企业文化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当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执行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缩短校园与企业的距离,实现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角色转变,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3 以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为提高就业技能的根本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方式革新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来提高职业技能的必由之路。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要以企业为主导、院校为主体。教师按企业的职业需求来决定讲课内容。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平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理论融入顶岗实践,在实境中了解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岗位技能和生产实践流程。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思想的主导,实现校企共建教材、共同开发合作项目、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和对知识能力进行序化和整合。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与企业的合作项目,通过完成实际市场的项目流程来强化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问卷、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3.4 以促进就业指导的系统化、专业化、信息化为提高就业能力的保障

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体现层次性、专业性和高效性。首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要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课程和讲座和实践,来提高学生与职业的契合度。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制定政策,提供专项资金,吸收具有相关背景的专家、学者作为就业指导中心的兼职人员,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这对于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度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需要快速实现就业信息网络化,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建立信息资料库,及时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动态的毕业生就业跟踪与反馈系统,可以为学院评估就业质量、调整专业设置和纠正就业导向服务。

参考文献:

[1]胡珊.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J].传承,2010年第6期.

[2]李肇华.关于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展望[J].科学决策,2010年第9期.

[3]杨建坡.互动与协作: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对接[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

[4]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本论文是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区域经济发展与

具有高就业能力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题编号20110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0

关键词: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船员;适任证书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综合应用在船舶上,使船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船舶的维护和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船舶的安全运营。船舶驾驶员和轮机管理人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实现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因此,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生效后,船舶电子电气员(ETO)作为国际航行船舶上一个重要岗位被确立下来[1]。为了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11规则)增加了船舶电子电气员一职。新增的船舶电子电气员作为掌握“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无线电通信”等技能的船舶高级电子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受到航运公司的热捧,人才缺口相对较大。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工作岗位必须通过海事局组织的相关考试,并获得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即持证上岗。因此各航海类院校陆续开设了船舶电子电气专业,为我国航运业培养急需人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航海类职业院校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电子电气员和电子技工的培训课程认证,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本文主要以院校为例分析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教学、考证培训现状,总结教学、考证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1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掌握船舶电子电气和控制工程、船舶设备维护和修理、无线电通信与导航等知识和技能,满足国际和国内航运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运类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能力三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将职业能力培养分三个层级,即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海事局组织的无限航区75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全部科目才可获得适任证书。目前,学校师资力量配置均衡,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海上实践经验丰富;实训设备配置先进,符合海事局考证培训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学生参加考证积极性不高

1.1.1海员职业吸引力下降,上船意愿低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海船船员职业的吸引力逐渐在下降,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不会选择海船船员职业。海船船员职业吸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船船员工资收入与陆地工作相比优势越来越小,甚至已无优势;二是家庭压力较大,上船工作后无法照顾父母、妻儿;三是海船船员负面新闻较多,如撞船沉船事故、海盗袭击等。既然毕业后不选择海船船员这个职业,学生在学习该专业后参加考证的概率较低。

1.1.2考试大纲内容多且难度大

海事局无限航区75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包括五门理论和五门实操评估,所有科目全部通过才可获得适任证书,而这五门理论和五门实操评估中所囊括的知识点数量多、难度相对较大。比如“船舶电气”一门理论考试包括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学基础、交流电动机的继电接触器控制、变频调速及变频器、甲板机械及船用电梯的电力拖动、舵机电力拖动与控制、船舶电力推进、船舶电力系统、船舶同步发电机并联运行、调压器、调速器、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船舶高压电站等众多知识点。近些年高职航海类专业招生分数线越来越低,生源情况越来越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所学知识点,尤其是电气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现象。由于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选择主动放弃,不参加考证。

1.2考证通过率低

表1是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全国航海类高职院校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及格率统计情况,由表可知全国航海类职业院校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及格率非常低。如何提高考证的通过率成为各航海类职业院校考虑的首要问题(数据源自中国海事局网址)。

1.3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不足

专业课程学习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海船船员职业,而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以海员教育培训课程为主。因此,这些学生觉得课堂所学知识用处不大,转行后还得重新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氛围不佳[2];二是部分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如“电工与电子技术”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教授学生电工、电子方面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也是海事局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大纲内容。该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电路原理、交流电路、电机、电子技术基础等,而课时安排只有96个学时,其中还包括20个学时的实训课程。在实际教授的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安排少的突出矛盾,教师在讲授时只能简单地介绍而不能深入地发掘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兴趣了但时间不够了,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提高教学质量与考证通过率的对策

2.1提高船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技术型航运类人才的支持。政府层面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船员的社会地位,并大力宣传和弘扬航海文化,提高社会对船员职业的认可,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而奋斗的“航海梦”。学校层面应该在学生入学初期邀请行业内专家、航运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展讲座,从而提高学生对船员职业的认知,提高学生对航海职业的认可,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奋斗实现“航海梦”。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适用性很强,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船舶上任职电子电气员,陆地就业前景也非常广阔,如修造船厂、船舶电气设备企业、陆地电子电气相关行业等。单一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只进行船舶相关课程的教学安排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建议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完专业基础课程后进行分流培养。选择海上工作的同学,根据原有的课程设置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或者到与学校签订合同的航运企业以“学徒制”方式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从而获得船舶上的任职资格。选择陆地工作的同学学习学校新开设的相应专业课程,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3深化课程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满足培训大纲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所包含内容较多,可分为“电工与电子技术(上)”和“电工与电子技术(下)”两门课程并适当增加学时;“船舶电工工艺”和“船舶电子电气管理与工艺”两门课程三相异步电动机拆装、电气控制箱故障排除等内容重复,可以进行适当整合。

2.4加强考前综合知识培训

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所包含知识点众多,在考前必须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培训。教学团队要合理安排课程,做到各考试科目的培训工作同时进行,提高一次通过率。培训过程可以按照知识点概括、例题讲解、专项训练、答疑、模拟考试的顺序进行,保证学生真正的理解所学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学院应该做好统筹管理,安排各课程老师轮值晚自习,为学生考前复习做好保障工作。

3结束语

随着船舶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船舶电子电气员已经成为船舶配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通过率已经成为各航海类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急需要航海教育界人士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各航海类院校应该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培养出合格的船舶电子电气员,为国家航运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鹏.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生认识实习的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7(3):84~87

[2]何宏康,任亦然.我国航海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