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

篇1

    一问 物体有多少

    孩子建立数字的概念需要首先学习数与物的对应关系。在孩子数数时,要让他指着要数的物体一个一个地按顺序点数。另外,还要让孩子理解基数的概念,即:顺序数下来的最后一个数字即是物体的数量。这个问题随时都可以问。数家中的人口,数水果,数玩具,数书等等。

    二问 哪个更大或更高

    小孩子很喜欢把物体直接放在一起比大小高低的,因为这就像一个游戏。提问从简单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先可以比较两支笔、两个苹果、两本书,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比较门和笤帚哪个高,冰箱和凳子哪个高,这样的比较中有一件东西可以移动;然后再比较桌子和沙发,两个窗户等都不能移动的物体,要求孩子借助工具(常规的测量工具:尺子,或非常规的测量工具:绳子、铅笔、凳子等)进行测量比较。

    三问 物体异与同

篇2

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利用玩具,卡片等激发孩子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遇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创设情景,及时教导孩子,激发和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走楼梯或者看日历的时候,可以抓住机会,及时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再次,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想要数清或计算某个玩具或事物时,要及时耐心地教导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利用扑克牌做游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利用积木手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要耐心地教导孩子,不要急躁,或者因为孩子一时没有接受就打骂或嘲笑孩子,打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篇3

[关键词]数学语言 表达能力 途径策略

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思维,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教师与孩子沟通的物质载体。笔者认为现在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在数学学习上对实物、直观教学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理解能力有差异,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不会说的现象。常常是教师问一句,孩子答一句。可见,数学教学中也应该让孩子多“说”。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教师起表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教师如果拥有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则不仅能创设出一种动人的情境,还能消除孩子学习的疲劳,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孩子在课堂上也听得兴致盎然,不知不觉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数学知识。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要准、精、美、活,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可以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像钉子――声声入耳”。在教师的数学语言影响下,孩子不由自主地提高数学说话能力。因为这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说话欲望。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妈妈已经摘了12个苹果,树上还剩下6个苹果,树上原来有多少个苹果?”怎样解决树上原来有多少个苹果,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用数学语言分析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边范说“树上原来有苹果个数就是把已摘的12个和树上还剩下的6个合起来”,并配上形象的肢体语言(用两只手分别表示“已摘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 ”做合起来之状)为孩子提供思维模式。然后让说话能力较强的孩子模仿说一说,再让全体孩子独立试着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碰到个别孩子说不完整的,教师领着孩子再完整说。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就能让孩子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同时,也学会怎样有条理地表达。

二、多渠道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单纯,语言区域狭窄,表达不够清晰,数学思维尚未理顺,在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外,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1、看图说话,说明含义。小学低年级教材有许许多多的插图,十分形象生动,教师多让学生说出图意,是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最好途径。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少2”,“梨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2”,“苹果的个数与梨的个数相差2”。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图意题”较少,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画图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并可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2、操作中强化。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手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地折成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1、多种不同的分法,2、一共分成几份,3、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达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的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3、丰富内容述说。小学生好新、好奇、好仿。在活动中“表演”更是他们所酷爱的,也是培养说话能力的最佳时机。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笔者组织学生小组内互为参照物进行位置与方向的正确训练与判断。让他们自由表演发挥,放飞思维,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介绍自己或同学的位置和方向,“演中有说,说中有判”,适当“以问助说”进一步丰富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和发展空间观念,增强了在特定场合善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养成和睦相处的习惯和意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内容越丰富,获取的语言训练素材就越多,学生说得更细更准、更有针对性。

三、孩子敢表达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化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学习对孩子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精神的享受。很多孩子认为课堂学习中比较紧张,特别是发言时更为紧张。为此,课堂上孩子尽量低着头,怕碰见老师搜索的目光,很少举起小手。正是因为有些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有的孩子胆小怕事,怕说错,怕被其他孩子嘲笑,难为情,虚荣心在作祟;或是有些问题太难,不知道答案。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不断地反思,发现这是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让孩子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为只要让孩子能熟练解题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略了孩子说的训练,导致部分孩子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阻碍了孩子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反过来就会影响他对数学的深入理解,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给孩子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敢说,经常说。笔者认为,对刚入小学的孩子,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专门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时间,鼓励每一个孩子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伙伴听。孩子说得不对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孩子觉得有困难的,教师适当地引导。孩子只有第一次开口了,才有第二次想说、敢说的欲望。

教师不要提问一个孩子回答正确就不再提问其他孩子。因为孩子年龄尚小,不能保证每个孩子40分钟都认真听,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每一个孩子都会回答,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问题,那些后进生就不一定能理解,应多让几个孩子重复说。孩子在反复表达的过程可以激发其他孩子想说的欲望,相互补充,相互修正。有效地缩短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促使全体孩子思维活跃,整个课堂出现龙腾虎跃的场面。

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个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说说自己想法,形式多样,可以自己一个人轻声说,同桌之间或前后同学互相说,四人小组讨论说和集体交流,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去辩论等等。通过不断变换训练说话的形式,以此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教师要给孩子各显其才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碰到学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回答简单一点的问题,胆小的孩子可以安排在中间回答,智力好的孩子可以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回答,教师尽量做到少一些批评,多一点鼓励。指名回答时,常用鼓励性语言,如“慢慢说,不要急”,“请听听别人说的和你说的有什么不同,好吗”;面对孩子因胆怯而不敢回答时,老师要鼓励他“请大胆说,说错了不要紧。”“我们是孩子,正是因为不懂才要学嘛。”胆小的孩子回答完后,教师应该高兴地说:“你能站起来回答,并且答对了,证明你也非常棒。加油!” “老师看到你在努力地思考,表达有进步,为你喝彩!”……就连自认为班级后进生的人,老师也寻找其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一句句亲切鼓励的话语发自老师肺腑,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正是在这样充满鼓励和关爱的课堂上,孩子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参与活动更加积极,并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给孩子敢说的胆量,这样孩子觉得得到了老师的尊重,思考有了适当的空间,主动性自然会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孩子就更愿意说了。

“说”对于数学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字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4.

篇4

关键词:改革 课堂 教学 数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6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早已成为教学的热点。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时代的发展更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能力既有智力特征,又有其人格特征,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综合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

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 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篇5

关键字:小学数学 生活化 兴趣

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2012“数学教育质量提升”的研讨会,数学专家提出“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启发孩子思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问题想深、想透,化繁为简”,两会期间关于教育问题国家提出了五大方面,其中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结合本文作者多年来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实践经验,结合案例提出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数学教学生活化与生活现象数学化模式。

一、数学回归生活与生活回归数学概念

我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就占了六年时间,六年的数学启蒙学习对于广大中国孩子来说正是培养数学思想体系的关键时期,随着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弊端的显露它对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产生很多障碍,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我们提了几十年,可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我们仍然不可能完全废弃应试教育办法,那么如何面对现实培养小学孩子正确的数学思想体系,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就成为当下教师的主要责任,素质教育下我们对于小学学生数学的培养要实现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让生活问题回归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知识的来源与运用符合哲学上认识的过程,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谓数学回归生活就是让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问题或常识展现出来。所谓生活回归数学,就是要打造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思维,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某些现象能以创造性思维积极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或者某些现象体现何种数学知识、数学原理是什么,即生活问题数学化。

二、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数学与生活结合下的教学

首先,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数学是其学习主要科目之一,他们正处于对于数学有浓厚兴趣的阶段,也是学校和家长花大量时间精力培养孩子数学知识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处于对于数学有能力正确而全面认识的阶段,作为教师应有义务灌输孩子对于数学与生活处于何种关系的正确思维。不能割裂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抹杀数学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乐趣,让孩子们从应试模式中逐渐的跳出来,寻找到学习知识的价值不是仅仅为了考卷与成绩。

其次,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常识来展开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知识都是贯通的,如果“数学只是数学”那就毫无乐趣与价值所言,数学知识因为与生活问题相联系,因为与其他知识相贯通才变得有乐趣,才会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性。课本对于学生与教师而言只是辅助与复习工具,作为小学教师本身,要依托课本的同时编写自我独创的教学方法,要想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创造思维、生活化思维,教师必须首先自己广泛涉猎,只有自己先跳出了数学教师的囹圄才能让孩子们跳出应试模式的束缚,所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体、事件、新闻、游戏等来增加孩子们的数学知识印象。

三、运用数学化与生活化结合的实际案例

教学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材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了解其它立体图形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立体感与立体思维。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第一步,教学前一天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家后每人按着教科书后面的示意图,做一个长方体模型(提醒同学们用硬纸壳做)。

第二步,第二天上课每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做的优秀的同学简述自己的经验,做的稍差的老师要给予建议,然后开始引出长方体的基本概念,长宽高的关系与准则,然后引出底面积侧面积的算法,最后引出体积的概念,然后让同学们拿出尺子,分别计算出自己模型的底面积、侧面积、体积。要求同桌交换模型,重新测量各数据,对于差距较大的同学要大家一起动手校对。

第三步,课后让同学们各找一个生活中可见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尽可能的测量出它们的侧面积底面积,与体积。

第四步,演示其它立体图形,多角度的实物展示,教师在黑板上用平面黑板,当场把那些立体图形用粉笔画下来,让同学们动手画,及时完成书上例题,最后进行测验。一周后,在学校的公共黑板上出一道综合性的关于长或正立方体的综合体,稍微难一点,进行有奖征集答案。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并且方法简单、易行。最后的结果是,对于立体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测试,同学们成绩都比较优异,就连平时成绩稍差的同学都有很大的进步。

总之,教师上课讲的生活中的案例等等,要尽量简单、易懂、健康向上,贴切生活更贴切教学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拿捏分寸,切不可过分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尽量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小学生处于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鼓励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同时,时刻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不可为了课堂任务毁坏东西或采取其它方式。我们对于学生的教学应多做引导少做纠正,多做鼓励少做批评。

参考文献:

[1]肖怀春.小学数学生活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蒋雪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之浅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数学语言 说理 数学思维

一、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说

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喜欢小动物们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或编童话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时鼓励,适度表扬,让学生有想说的欲望

要培养好孩子,首先要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当孩子发言出错时,绝不能斥责,全面否定孩子的这种学习欲望。我感觉:学生如同气球,要不断地打气,不能去放气。特别是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旦遇到挫折,应引导他们正确分析错误的原因,而不是讽刺、嘲笑、挖苦,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二、创建数学语言的空间,让学生能大胆地说

1.通过数学交流,创建数学语言的空间

数学交流是用数学的语言来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学生能大胆地说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语言素养,通过自身的示范,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把词汇联系起来说的本领,此时我们可以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回答别人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

三、提供发展数学语言的机会,让学生会说

1.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通过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

2.自编题目,让学生学会独立说

篇7

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本文由收集整理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

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

所谓抽象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将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概括法,则是将同种、同类事物有效地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 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4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借助问题进行探讨,如果想要学生牢固记住数学知识,并且想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则教师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提问内容,积极引导孩子们对问题思考,然后通过相关的比对、归纳、抽象概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积极性。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29-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机械模仿、过于重知识落实而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引问中点燃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建立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对现有条件的超越,是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问的方式,培养孩子们善于质疑的品质和创新思维的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在导课环节出示了课题后,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看了本课的课题后,想通过本课学习哪些知识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商不变是什么意思?商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商不变呢?还有同学大胆设想:既然商有这样的特点,那么和、差、积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既大胆又有一定的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这样的质疑,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习惯。

受知识、视野等的局限,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许天真可笑,也许无知,但都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我们不应采用粗暴、武断的方式打击孩子们提问的积极性,应该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大胆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求异中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可塑性特别强,教师教学的方式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总是习惯于引导孩子们朝着自己教学设计的方向去思考,对学生中的不同声音、不同想法缺乏尊重,这无形中打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容易导致孩子们养成循规蹈矩、迷信权威等不良习惯。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孩子们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提高思维的广度。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列出算式14-9=?,让孩子们自己设计解题的方法。有的学生用14减去9个1的方法得出差是5;有的学生用小木棒来计算得出5;有的学生根据加法9+5=14,算出14-9=5等。其中有个学生说:“14-9,14的个位数4-9不够减,于是我把它倒过来,变成9-4=5,然后10减掉5等于5,得出14减9等于5。”这样的解题方法,很是反常规,大多数同学都说不对,这是凑巧。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大胆的解题方法,然后鼓励他用同样的方法去验证其他的算式,看是不是都能成立。然后引导孩子们将以上的算式进行合并就变成10-(9-4)=10-9+4=10+4-9=5,所以以上的算法其实就是拆分法,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

以上案例中,教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及时捕捉,作为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究,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见解,以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三、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构建活动化的学习情境,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落实到游戏活动中,创设“学”“乐”“玩”结合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行数学探究。

例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情境:课前每位孩子都准备好10枚1角的硬币;在课堂上,孩子们进行抛硬币游戏,记下正面的硬币有几枚、反面的硬币有几枚;接着鼓励孩子们根据以上的结果,设计加法和减法的算式;然后孩子们相互交流,看谁设计的算式多,看谁计算得准确。

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孩子们动手动脑,在快乐中积极探究、大胆思考,不仅很好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而且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被充分点燃,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篇9

一、数学学科特点。

1、选材更富童趣,贴近儿童生活。

北师大教材以小朋友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了丰富的人物情境,迎合了孩子喜欢卡通的天性。创设了丰富的故事情境,如森林运动会、拔萝卜、小小图书馆等,布置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情节,如猜数游戏、套圈游戏等,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小朋友学习数学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

2、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与生活亲密接触。

北师大教材引导小朋友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感悟数学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认识“左右”一课中让同学在上下楼梯的情景中找出“都靠右走,我该走哪里?”;“位置”“我坐在哪里?”通过同学的观察,联系实际,找出自身的位置。通过去小小商店“购物”,理解和应用元角分的知识,学会换钱、算钱。

3、开放求知与探索空间,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多以生活情境出现,如图画、对话、表格等,让小朋友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法。提倡方法战略的多样化,引入开放题,打破了“方法单一、答案唯一”的陈规,对小朋友思维发展的禁锢,处处体现出小朋友们那与众不同的独到眼光。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孩子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从而展示不同同学在学习中表示出不同的思维过程,体现了“让每个孩子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在课堂上体验成功,享受自信,快乐学习。

二、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知识就象是链条,每一节都环环相扣。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学好基础知识是很重要。要学好知识,对于一个7、8岁的小朋友来说,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使小朋友受益终生,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和家长的一起配合与教育。

1、积极思考的习惯。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现,只有勤于动脑,善于独立考虑,才干形成各种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而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艰苦的认识活动,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引导小朋友努力克服,才干从小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意志。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纠正小朋友的思维惰性,改变他们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当小朋友一旦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适当给一些引导和协助,降低一些思维的难度,扶着他走上新的学习台阶。比如小朋友回家做作业,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等孩子全部做完了,帮着检查一下,发现错误引导小朋友及时改正。

2、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倾听是同学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同学摄取知识的有效保证,同学学会了倾听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4、培养孩子按时、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完成数学作业是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

1、列竖式时,划线要用直尺。

2、借位减法时,要记得打小圆点。

3、进位加法时,要记得写进的那个“1”。

4、画图要用直尺。

(3)细心计算。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认真检查。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5、培养阅读习惯。从小认真阅读课本和数学读物的习惯,孩子具备了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就获得了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多看数学课外辅导书,《数学报》、《学习方法报》、《马小跳玩数学》等,开阔知识视野,使他们从小就胜人一筹。

三、数学作业要求。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我们老师和家长的一起努力,孩子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1、监督孩子友做作业。家长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督促孩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并做到规范书写,杜绝孩子一边看电视或边吃东西边写作业。

2、检查孩子家庭作业。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你作为家长对小朋友的关注,也有助于咱们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篇10

说到低段数学的学习,不外乎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小朋友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的原始动力;学习兴趣也是小朋友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兴趣,使人不怕吃苦;兴趣,使人废寝忘食;兴趣,使人执着而愿意付出努力。小朋友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竭尽全力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形成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行为,最终形成学习习惯。

小朋友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由数学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构成。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这样一个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能力,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而数学学习中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其中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准确表达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然而在这些习惯的基础上,位于首位的是专心听讲的习惯,即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在任何场合,良好的倾听氛围会营造一种学习的精神场;良好的倾听氛围还是一种人性化的学习方式,比如特别胆小和学习能力稍差的小朋友,他们特别害怕被老师指名发言或者在公共场合发言,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便是倾听,不表达不代表没有思想;倾听培养的还是做人的涵养,需要做到“三到位”-身体到位、眼神到位、情绪到位,真正值得推崇的有效环境,应该是安静的氛围中有思维的涌动与碰撞。家长或老师需要给孩子提的要求要具体,检查要落实,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评价要有针对性,并且持之以恒。

在数学思维习惯方面,数学语言是最直观的体现。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数学课中体现“数学味”的标志之一。数学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在低段最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小朋友会想又会说,可以培养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低段,要养成孩子不怕说的胆量,说不清的时候借助数学手势来传递数学思想和情感,还可以通过提取数学表达的关键词来说透彻,甚至可以家长师范说,变个花样趣味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认为这里的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它还包括所有教给孩子各方面知识的人。教师教给孩子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在求知的路上不怕困难,明白一粒种子要经历多少次抬头才能看见日出;明白一棵小草要等待多少场春雨才能枝桠参天。

今天的倾听,是未来的涵养;今天的表达,是未来的多角度;今天的合作力,是未来的团队意识;今天的认真,是未来的责任感;今天的失败,是未来的成功;今天的真诚,是未来的诚信。明天,让我们携手,沐浴春雨,迎接朝霞;明天,让我们同行,青草更青,星光更熠,每天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美好的数学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