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75-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工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地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教学中要以文本为主而又不局限于文本,引领学生突破课堂,拓宽创新的思维领域。下面是笔者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有益尝试。
一、启发想象,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要以想象为基础。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思维上的“留白”,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的形象更丰富充实。教学中精心设计好能够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想象教学,这便是创新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就布置了以“游行大典结束后”为题的写作训练,有意识地让学生续写故事,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有的用智慧的笔写了皇帝被天真无邪、大胆直言的小孩感动,最终悔过自新,严惩骗子;有的写皇帝自知颜面扫尽,恼羞成怒,下令抓捕说了真话的小孩,回到皇宫,继续着骄奢的生活……引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自由驰骋,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更深层次,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引发学生想象诗的意境,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诗中有画”,教学古诗文时,总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这样,学生总能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一幅山水画,或一幅田园风光图。当然,鉴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教学中,多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怎样画?这样,学生绘画过程中,以合作的主人公姿态,各抒己见。如教学《观沧海》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诗人形象时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人认为花草树木要矮,诗人形象要高大;有的学生认为山、诗人等几笔勾画,而大海则要画得突出、宽大……这些争论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在这种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质疑问难,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时不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将不断地让位于教师和学生的互教互学,再成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作为搬运工把知识挪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学得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有了疑,才能启动创新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疑问,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如让学生谈谈感受、想法,对重点词句是如何理解的等,发挥学生思维的潜力,只要说得有道理就算对了,教师应及时表扬。例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而是首先点拨学生联想“安史之乱”与“暴风雨侵袭,茅舍”这两幅惨景。经过“社会背景”与“自然背景”的点拨,即把学生引入到深沉的历史回忆之中,拉近了时间的距离。通过创设特点的背景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通过归纳说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师只有给学生创造轻松、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对因求知好奇受到奖励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从而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发表新见解、新设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我这样引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有语言会说话,人们又常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也就是说各种动物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但是谁又听说过大自然也会说话,会向人类报告信息呢?如果同学们认真地研读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大家赶快行动吧!”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鼓励学生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或零散的,或浅显的,或深奥的,甚至是怪异的,但作为教师,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为孕育创新思维的火花打下基础。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的意识。
三、寻机表演,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力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非常之大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素材,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优质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有效素材,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将创新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有效结合,在阅读训练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引导创新行为。
1.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小学生的阅读素材,主要来自于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不论是哪种途径的阅读素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素材等待着教师和学生去共同挖掘。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探索中发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所在。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学生由于阅读经验的欠缺,不知道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训练的初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通过创新性提问来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学会质疑、批判,逐渐养成创新性思维。
2.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从学生出发的带有极大能动性的自觉,小学生正处于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引导,教会学生进行判别阅读素材之外,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只有学生具备较高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具备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观基础,长期的自主阅读,能够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反复思考和判断,促进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挥和运用。
教师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是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和课本中,而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阅读的创新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从吸收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而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写作是强化创新思维的过程,不论是从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这些方面中的任意一点来看,写作都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创设情境注重情感体验
写作训练需要情境的烘托,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情感与文字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思维去进行创新性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创新性思维进行想象和创造,将自己的思维真实并适当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拉萨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客,要当导游,必须能对课文熟读成诵,这就促使学生自主诵读,并在诵读中能够传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有了一个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与提升。
2.运用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属于创造力较为丰富的阶段,学生在想象过程中,用自己的想法概括和诠释了身边的世界,推动着个人思维的进步。小学的精髓之一就在于新,学生由于个人知识储备、认识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要敢于冲破现实的限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和更新,通过联想、想象,以身边的人、事、物、景为素材,进行大胆地创造性写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还能让作文变得更加生动且富有生命力。
本文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简单探讨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仍然存在许多细节值得进一步探究。对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工作也绝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做努力,提升学生整体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廖礼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科技资讯,2010(14):195.
篇3
一、抓住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如:我在复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自己已推导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他们正体验着成功时,我忽然出了一道有余数的除法,求被除数。学生初感“疑无路”,思考片刻便“柳暗花明”。
三、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及迁移等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如:在教学含有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我通过迁移的方法总结了解答方法,使学生知道了此类应用题在数量关系上有与“倍数”问题是一致的,明确了谁是单位“1”,就设谁为X。使学生在以后遇到了新的数学问题,仍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究、去创新。
四、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重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高中地理思维能力主要分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三种类型。
(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及评价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又称抽象思维能力,是主体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3)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活动的最高表现。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笔者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牢固的地理知识,才能使地理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这是地理思维流畅的保证,也是创造性思维顺利进行的基础,离开规律性的地理知识作理论指导,思维敏捷灵活、思路开阔就是一句空话。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只有使学生的地理思维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学生具有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一个人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没有创造性问题,也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一种潜能,只要很好地“挖掘”,就能变为极强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必然带来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种情况如果及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则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的求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加强各种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能力离不开知识,但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并不能说明就有了地理创造意识能力。要把知识转化为创造意识,还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加强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综合练习,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训练,学生能突破常规,加强地理知识的纵横联系,把头脑中所贮存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思维的训练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训练逆向思维,促进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求异思维,实现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发散思维,激发思维的求异性;训练集中思维,强化思维的综合性。这些都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纬度,进而升华出创新思维。
5.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应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以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地尽可能多地提出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
6.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但又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第二课堂形式是多样的,如地理墙报、地理模型制作、气象观测、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等。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如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实践,这些课外活动过程偏重于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考察与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
每个学生天生都有一种探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的氛围,把学生的头脑当作火把点燃,而不是当作容器灌输知识,培养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维,提倡他们自我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从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学习心理基础与地理思维[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卜克.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篇5
我们所说的思维创新就是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科学文化和理论为支撑点,在各类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向社会提供经济、思想价值,属于一种新观念和新创造的思维模式。思维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能力,在这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社会中,创新能力的大小则意味着竞争能力的大小。社会的任何需求都会体现在学习中,初中的数学教学既要面对社会的新需要也要面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怎样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能够被社会接纳的创新性人才是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创新看似和初中数学的教学没有关联,然而在实际中,创新的思维模式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假如一个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那么他在思考问题时就会比别人更加深入,更加能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可以快速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创新能力不强的同学在课堂上可以听得懂,那是因为有老师一步一步的带领,但是,题目的类型一旦转换,学生就无从下手。这就是造成同学们之间数学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具有创新思维模式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因为,创新思维使他们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爱。我们可以看到, 在国家颁布的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注重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重要性。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够再继续全盘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了,因为学生们总是被困在传统的思维框架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思维以及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重要而且是必须的。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种方式是疑问教学。疑问教学就是在教学课堂上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而给出一个问题情境, 这个问题情境最好来源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这样就让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变得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学生们如果可以自己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答问题,那么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果同学们在思考过后依然不能解答疑问,在老师的讲解下也会对此疑问印象深刻,这样就勾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带着疑问听讲,教学效果也会变得非常明显。疑问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先精心准备问题, 然后根据课堂情况引导学生们去质疑,去讨论问题,然后再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最后老师可以根据总体的情况解答自己所提出的的疑问,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疑问教学。
如在讲解三角形一章时, 可以先提出一个通俗易懂的问题:要在三个村子中建立一个小学,建立在哪里,三个村子的孩子上学路程是相等的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推算后, 教师再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时学生会感到疑惑,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这样教师既引出课题,又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分析,运用三角形公式和其它的知识计算得出正确答案。正是由于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第二点是重视最后十分钟。如果只有老师解答同学们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就会有依赖性,思维也会变得懒惰。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晚自习的最后10分钟去开拓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模式。所谓最后10分钟是指,在课堂或晚自习的最后10分钟全部交给同学们自由讨论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不论对错。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可以调动大家去思考问题。思考对数学创新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学生肯思考,必然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和智慧,新颖的思考则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第三是强化创新思维的训练。老师要时刻谨记加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要相信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时时要思维。不论是书本练习题还是现实生活,都有着大量可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和例子。身为数学老师要多多留意这些,瞅准机会把这些素材和例子拿给学生们,让他们多多思考,多多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学生们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脑子只有越动才会越灵活,创新思维才能早日被训练出来。而老师这时要做的就是统统把它们发掘出来,见缝插针地训练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老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时常灌输创新思维的训练,不但使学生的做题思路宽广起来 ,而且让学生养成了独立解题的良好习惯。
第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有了前三种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接下来就要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例题:在一次数学测验中,两班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据图表可知,学生们会非常容易计算得出两班的平均分都是80 分,请根据你所学的数学统计知识,预测在本次数学测验中这两个班的成绩哪一个班会更好呢?请你说说预测的理由。
这样类型的题目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熟悉,经常出现在练习册和试卷中,因为这样的题来自现实世界,题目不难。但是面对“哪一个班的成绩会更好一些”的问题时,就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运用公式计算了。
篇6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研究事物数量关系等辩证关系的学科,是人类科研研究的基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课程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与训练,这是由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性质决定的,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基础,起到对事物认知的启蒙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创新思维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对教学主体加以明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神经系统支配协调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能力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应该明确与学生之间的辨C关系,明确数学学科培养的是学生哪些能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能够自主学习、思考与提问,使学生表现出高度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为学生创造数学知识运用的机会条件,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范围。
(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有利于保持良好学习环境的条件,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加乐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与生动的演示增加几分趣味性,学生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参与到学习中来,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数学学科的学习每天都在与数字、公式打交道,面对复杂一些的题目需要动脑,常常令学生抓耳挠腮,难免会产生厌倦、缺乏热情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数学又是一门在很多学生看来很枯燥的学科,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是使其端正学习行为的重点,也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点。虽然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使其亲身接触到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小学数学中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气氛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尤为注意采取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提供有利条件。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训练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主动提问是学习自主性的体现。有疑才有问,有问题的产生才会思考,思考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也可以说问题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教师的帮助解决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大胆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调动学生勇于提问发言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创新思维便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升。
(二)创造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与学才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构成因素,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义务与责任当然是传授知识,但是不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过于古板,不能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不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要对其表现给予激励,给予启发与引导。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部“戏剧”,如何导演好“戏剧”,关键是教师这位“导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这场“戏剧”中设置提出问题的情景,给予学生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使学生作为“主角”积极思考探索,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竭尽全力激发出创新思维演好这部“戏剧”。
(三)引导学生大胆尝试
问题是尝试的基础,有问题才会尝试,而尝试促进创新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尝试是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产生的行为。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教学方法、思想观念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设置多个问题,使学生尝试逐步解决问题,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这样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得以激发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激励因素的运用,使其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创造。
篇7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转贴于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它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创新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得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了创新思维,才有创造性实践,才能有获得创造性成果的可能。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新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应用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探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下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及其培养策略等方面给出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发展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体现,它是创新主体调动已有知识和能力,凭借各种思维手段,按照新的思维角度来认识客体,达到对现有观点、知识的超越,具有思维新颖独特,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对大学生而言,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创新者才能拥有将来。培养创新思维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会在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去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通过循环往复地学习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思维特点,独立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就大学生自身情况而言,他们对事物具有比较全面地认知和分析能力,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条件。就环境而言,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配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和资料室,学生可以通过它们查阅最新、最前沿的资料,这些将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学校各种选修课、跨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开阔学生的新思路,使学生产生新见解;学校举办的各类讲座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各种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各类设计大赛等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总而言之,高校及其特有的校园文化适宜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可以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沃土。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1.对学生而言要打好基础,丰富认知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没有基础,创新就成了空谈;没有基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丰富的认知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作用,把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具有一个比较丰富的认知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手段,将新旧知识重组、整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知识准备。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宽松的环境。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舞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营造这种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努力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把亲切、信任、宽容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其次可以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思考问题;把一些较好的课件充实到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将说历史、论思想、讲方法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中,多和学生交流,把期望带给学生,以宽容、理解的心情对待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自觉参与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激发。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例如:教材中数域的定义是:设P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集合,其中包括0和1,如果P中任意两个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仍然是P中的数,那么P就称为数域。有学生质疑,为什么非得“包括0和1”?能不能去掉?数域中都有哪些数?等等。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的意见,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对学生中出现的奇怪想法,不轻易否定,即使想法错误也是值得表扬的,目的是鼓励其敢想敢说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重视创新学习和思维训练。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学习和思维训练。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探索求导,鼓励学生多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重视求异思维,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训练的机会。创新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在求异—求同—求异多次循环往复过程中完成的,求异则在此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平常中见异常;在相同中见不同;在惯例中见特例。坚持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仅习惯于单向思维,而且要善于进行逆向思维,变换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破除思维习惯,建立自己的思维通道,以助创造思维的发展。
5.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接受式、灌输式,这种方式不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将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生。针对于此,教师要改变这种说教的模式,多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另外,创新思维是创新主体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学生认知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于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坚定的信心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学生,因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要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课堂上要注意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性,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作为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积累知识,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识,把握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要通过学科教学,能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就是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篇9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生发提供土壤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必须营造宽松、民主、平等、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喜欢数学、喜欢创新。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各抒己见,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课外,教师要关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是课堂上的导师,也是思想上、感情上的益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哪怕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要以鼓励为主,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保持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对学生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保持宽容,积极加以引导,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对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和发展创造力。
二 创设“问题——讨论——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提供科学载体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追求的是典型化、模式化问题的统一答案。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既定的模子上来。学生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按照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应试能力较强,创新能力不足。要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就要教会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探究问题,学会自主学习。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样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教师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去设计教学环节,积极探索“问题——讨论——评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新知识。即,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提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讨论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教师汇总讨论后的结果,再让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教师最后做出综合评价。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讨论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肯定某些解决方案的科学、合理、适用性时,不能绝对否定另一些解决方案,而要科学、辩证、客观地分析诸种方案的利弊,即使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的方式,使学生继续思考,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使学生自悟,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其中,讨论的环节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归纳总结、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教师本位”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前的教学设计不是僵化的,并不能成为教师课堂上一成不变的表演脚本。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群思维灵活的学生,而不是学习机器,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发现创新苗头,充分尊重、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新思维、新观点,不能僵化地将课堂上学生即时出现的一些新想法硬拉回到教案既定设计中或普遍的思路上来。
三 培养学生大胆批判和质疑的创新精神,为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受顺应、接受的传统思维习惯的禁锢,学生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没有得到解放,缺乏批判和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原有认知水平到更高认知水平,从模仿到创新,从再现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飞跃,其桥梁是批判,即对原有认知方式的否定。通过不断的质疑性、批判性思考,能够促进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即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质疑中发展,在不断否定中升华”。所以,没有质疑、否定和批判,学生的认知水平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也难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特别是例题教学后的练习课上,在巩固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尽可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多发问、勤质疑,深入探究,甚至对同学以及老师的解题思路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基于这样的观点,教师可以在例题教学后的练习课上,通过变换叙述的表达方式、条件或问题,设计一些非常规性、开放性问题,引导同学们对已有的解题方法进行质疑性的思考,提出新问题,再运用“问题——讨论——评价”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使同学们进行发散性思考、多角度思考、有深度的思考。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训练,不仅让同学们巩固了所学知识,促进已有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还能使同学们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学会、敢于、善于质疑和批判,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其科学创新精神。
四 处理好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的关系,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依据思维过程的指向不同,思维可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是将问题所给予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而得出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同。数学课中的“找规律”、“总结法则”、“由具体现象概括定义”等,即属于这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则不拘泥于某一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理解,而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尽可能多地作出合理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一题多解”、“补充问题”、“开放式问题”等,是小学数学课中发散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以上两种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若在课堂上让学生一味地进行发散性思考,就会出现发散的目的性不明确,从而沦为“为发散而发散”的形式主义。例如,计算“3+3+7+3+3”,学生的思路可以有:一个个的连加,3×4+7、3×5+4等,最好的办法已在其中。教师如还在不断追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易让学生陷入无效的思考中,引导一些学生钻牛角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繁琐化,达不到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当然,如果只偏重聚合性思维,也可以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创新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发散性思考和聚合性思考的“度”,在发散性思维训练中,应及时营造思维的聚合情境,在适当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从发散引向聚合,包括让学生对诸多方法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议、进行概括或由教师讲评,从而得出最佳方法及探寻规律性知识。
总之,在“宽松、民主、平等、活泼”的创新氛围之中,依托“问题——讨论——评价”这一教学模式作为载体,从发散——集中,又从集中——发散,经过多次训练,必然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向更高一级发展,既能锻炼思维的广阔性,又能发展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柳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2(S1)
[2]马士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3]颜艳晖.凸显数学教学的核心:思维——小学数学思维培养“七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3)
篇10
关键词: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 数学教育 现实途径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标准是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教育体制的总体框架性设计,新时期的时代要求是打破故有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研发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为新一代的学生提供更为贴合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新课改的为课程设计的进步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存在弊端。
第一,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材的改革实现分区、分级的教育材料设计,即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基本学情、教育资源,将各种实际因素整合后实现“校本教研”,通过灵活的机制打破故有僵化体制,一方面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另一方面更适合个体化学习的基本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是“校本教学”的实行力度和效果不成正比,学校间存在跟风现象,忽视了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教材的编订忽视了学生的基本能力,一味以灵活的角度而忽视实际。
第二,新课程改革贯彻力度不彻底,存在旧传统和新理念的冲突。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要求是通过个体化分析与班级学情整合建立的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形成良性的学习促进机制,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为新模式的自主、合作的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实现需要学校的教育资源达到一定的规模,通过优秀教师的带动实现阶段性的转变。部分学校的情况不能适应长远目标的实现,升学目标和成绩限定成为了新课改推动的阻力,教师存在改变的畏难情绪,认为一时的改变有可能适得其反,以各种理由拒绝新的改变,这也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展机会。
针对新课改对学生潜力的认识,其创新、能动的学习能力是经由教师引导、挖掘后,学生生成自我提升意识的一个阶段性过程,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还有课后生活中的隐性生成。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而言,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是现阶段教育的基本问题,本文着重就创新思维培养展开研究。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都做出了总体要求,本文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探索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
(一)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教育的主体性实践是通过基本的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做出了基本的模式规定,意在通过基础的模式化训练将新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分步骤进行。课程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识的提升有了更为深入地变化,对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过程的细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有着更为关注性的要求。学生是教学的收益主体,知识的接纳是基本的目标,新时代的培养计划是给与下一代更好地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培养知识、能力并行的人才提供准备。就小学数学课程教育而言,丰富内容和创新方法是最切实的改进。
(二)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可拆分为“教”和“学”两种连贯影响的基本过程,两方面的主体因素不同,对其基本要求也就有所分别。就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更多的是改变教书匠的观念,通过新方法。新途径、新媒介实现新内容的教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面对目前欠发达地区,教师教育理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就是当务之急。
对教师来讲,革新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打破重视“技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以习题训练为途径,重视学生数学技法与技巧的训练,忽视数学教育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法训练的实现途径主要是以机械重复为根本,以达到熟能生巧的自动化程度为目标,这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革新教育理念,数学教师就应意识到数学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价值,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理念只有被执行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将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讲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生个性差异,探索启发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
结语: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标更是倡导数学应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应该发挥其“思维体操”的作用,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里,数学教育应以优质的课程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的评价机制,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艳, 蒲彩云.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百花园地,2012年7月.
2.薛道叶.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学术交流,2012年8月.
3.潘理平.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及评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8月.
- 上一篇:护理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 下一篇: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