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5: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年心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年心理学论文

篇1

所谓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在青年学生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这种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青年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于以较正统的面貌出现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有的家长反映每当提出与孩子交谈时,孩子便动辄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堂皇之词推拖。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

第二,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年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二是“早恋”问题,这种由男女性别吸引而产生的感情对青年学生带来不少的心理和思想负担,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青年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三是社会实践中未被选择的问题。在被社会选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顺利的情境,部分学生碰到困难后便退却下来,甚至有些学生怕干不好工作干脆不接受工作的机会。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

二、认真探讨回避心理的原因,探寻枝正方式。

独生子女回避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第一,过分自信,甚至自负。长期孤独而又优越的环境,长辈们过份的夸赞和保,使许多独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解决不了问题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第二,需求日益增长,而又得不到满足。从0点到最高点,是一个快速上升阶段,这时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诸多内容,但外界对青年学生的不理解,使他们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青春期的冲动,渴望爆发,又没有爆发的时间和场合,回避心理便自然产生了。

(二)客观因素: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单调。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智能的开发,在传授知识中形式单一,特别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应试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办学的方向,从初中到高中,围绕中考、高考开设课程,课程内容单调,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内容,某些教师教学水平较低,责任心较差,课堂气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师管理也多半以抓学习为主,学校生活就是学习教材,准备应考。在这种单调生活由和沉重的压力下,青年学生不断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厌倦学校生活,产生回避心理。第三,社会正面教育的不得当,负面影响严重。当前的正面教育多通过伟播媒介,缺乏鲜活的身边实例,而负面现象则令学生们感受很深,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污染了社会风气。加上学校教育的苍白,青年学生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对正面的内容反感、回避,而对负面内容津津乐道。

青年学生的回避心理不但影响了教育的质量,而且影响了一代青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年的成长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的进步。学校,作为青年学生阶段的主要活动场所,尤要引起高度重视,校正回避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学校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实践证明,凡是丰富知识、论理严谨、生动活泼的课堂,不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及身心健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设计多种课型,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活动;第四,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开拓知识,以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无形中也增进了师生交流,使学生对学校教育由吸引到信任,由信任到信赔

(二)设计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大胆使用“尝试”方式

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方式。学生在课外动中不但学习了知识,提高了体能,而且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社会经验。因此学校应利用各种闲遐时间,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组织、安排,教师给以恰当的指导。“品试”是丰富人生体验的途径,是适应,是学习,京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再看,去试倘使人意识到自己有选择行为的责任、权力与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自主选择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成为自主、自律、自负责任的人。

(三)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结合,校方应通过走访、家长会及书面报告等方式与家庭联系。家庭则应通过书面、口头等方式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而双方结合的基本点,应在于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改变“学校与家庭交流即是告状”的现象,使这种结合成为良好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结合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以下几种风气:一是要形成团结友爱的风气,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二是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在此基础上,还应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

(四)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培弊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青年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层次,即亲戚、友谊、交往求爱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层次迈进,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贡献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过程。这个阶段尤为重要。鉴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心理教育应着重抓好如下两点:

第一,让学生学会交朋友,学会倾诉,表达。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教师应身体力行,给学生做榜样,先与学生交朋友,启发他们交友,教给他们交友的方法。

篇2

论文摘要: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思想的一种理念创新,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启发意义,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卡尔·R·罗杰斯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本主义理论思想。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其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尝试,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潜能。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导性”教学两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能对行为起到重要影响的唯一学习是自我发现、自我挖掘的学习。[1]鉴于传统教育学生不参与对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的现实,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教育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因材施教。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视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个人能够参与的学习,学习内容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课程目标、内容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知道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二)“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的职能是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罗杰斯指出,“非指导性”教育强调个人尊严、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乐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个人权利的哲学。

“非指导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需要拥有真情实感,对学生要珍视、接受、信任并且理解和认同。教师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适应和改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出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象。通过随机对河南农业大学三百名大学生调查,60%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仅有35.8%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感兴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度不高的现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手段都制约着学生的接受程度。 转贴于

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教育者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的要求,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意义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

罗杰斯认为课程目标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另外还要重视其人格特征、情感、态度等因素。只有多角度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积极性。[3]要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心体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与魅力,真正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重视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罗杰斯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要开发课程的物质资源,而且还要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原有教师讲授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要大力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重视教材、图书馆、专家学者等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的作用,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 恋爱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85

High School Love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ZHU Qianyun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adolescence, they learn to withstand the pressure and also suffer from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troubled love, so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love the status quo,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terview survey article by 300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ity of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in love, in lov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impro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reasonable choice of educational content,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school - Family - Social integrativ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love give proper proper guidance.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love psychology; education

本文通过对高中生恋爱情况的调查,分析高中生的恋爱心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为解决高中生的恋爱困惑,妥善处理恋爱与学业、友谊的关系,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1 高中生恋爱状况与分析

本文采取访谈方法对某地高中生进行随机访谈。访谈高一至高三学生各100名,男女各半,共300名学生。

1.1 恋爱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初恋在年龄15岁时达到最高值。有过恋爱经历的高中生初恋年龄基本在18岁以内,相比于过去同龄人他们对异性的期待和渴望是比较强烈的。有过恋爱经历的男生41.5%,女生39.2%;非独生子女中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占了44.3%,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的恋爱人数;三个年级中,高三年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最高,占了41.9%,高二年级次之,为41.2%,高一年级最低,为37.1%;文科生谈过恋爱的比例为46.2%,而理科生仅为35.1%;普通高中谈过恋爱的占41.1%,重点高中占了38.9%;城市学生有过恋爱经历的为53.5%,城镇的为41.0%,而农村有31.5%。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男女生都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与吸引、对爱情充满向往。加之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可能更为主动,女生则较为被动,所以男生的比例略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需要把关注与爱分配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更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所以非独生子女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加注重感性思维,而理科生更理性,所以文科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明显高于理科。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生理与心理不断发展成熟,对于异性也更加向往,所以随着年级升高比例会逐渐增加。重点高中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面,而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会接触很多除了学习以外的东西,所以普通高中谈恋爱会多于重点高中。农村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会更多的把精力放到学习上。

1.1.1 恋爱观

对于恋爱的态度,在接受调查的高中生中,表示不应该干预的看法的人数占了调查总人数的51.6%。进一步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对恋爱的认识与学业的关系问题上,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与不同。在恋爱过程中,男生、理科生、重点高中的学生较为理性,面对爱情与学业的冲突更能冷静的处理。这可能是重点学校对学业要求更高,教师家长也督促提醒使然。

在关于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上,认为爱情与学业同等重要的占了39.1%,认为学业高于爱情的人占37.8%,认为爱情高于学业的只占6.6%,同学们在看待爱情与学业这两者的关系时并没有把爱情看得更加重要,至少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学业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不少于爱情分量,学生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他们在恋爱过程中还是很注意学习。

有65.4%的高中生认为恋爱最终目的是结为情投意合的伴侣。16.1%的学生认为最终目的是成家过日子,12.1%的学生则没有想过恋爱以后的下一步,6.4%的学生则只是为了满足的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恋爱是为了将来考虑,做准备,可见现在的高中生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并不是为了单纯的。

1.1.2 恋爱原因与方式

高中生恋爱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从感情出发,顺其自然,占55.5%,其次就是为了避免孤单,占23.3%。目前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缺少了同伴的陪伴,导致他们很容易感觉孤独,当有异性向他们靠拢,给予他们关心、支持,就很容易发展感情。由于逆反心理、面子问题谈恋爱的高中生很少,可见他们还是有一定的思考,而并不是盲目的。

高中生不谈恋爱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没有考虑过,占33.3%,其次就是认为“不现实,以后不可能在一起,没意义”,占28.9%,16.7%的高中生虽然有了喜欢的人,但还是认为应该以学习为主,12.8%的人只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才没有恋爱。最后因为对方不同意而没有恋爱的占8.3%。可见大部分高中生还是从当前的学业和未来考虑,由此也可见,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叮嘱还是起着一定的作用,他们会觉得现在还是以学习为主。

当恋爱失败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其中50.1%的学生选择好聚好散,23.5%的学生选择了发奋学习,当然也有学生做出了消极的反应,18.9%的学生沉溺于悲伤中,5.6%的学生又重新选择恋人,0.5%的学生转爱为恨,1.4%的学生更是选择了伺机报复。男女生失恋时,男生更容易选择发奋图强或者好聚好散,而女生更多的是选择好聚好散。

高中生最常见的恋爱方式就是日久生情,占了66.2%,其次就是一见钟情,占了23.0%,接着就是朋友介绍占了6.1%,其他3.4%,最少的就是网恋了。可见在高中生中,学生还是通过接触、通过时间的积累,才有了感情的。

有55.1%的学生认为感情在恋爱过程中最重要,43.3%的学生认为两者都重要,只有1.6%的学生认为物质条件重要。可见,在恋爱过程中,学生还是更加注重感情方面,可能是由于对生活没有担忧之处,一切都有家长安排。

1.2 恋爱动机与标准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在恋爱动机与标准上,情感性>婚姻性>消遣性>功利性>性>面子性,从总体上看,高中生的恋爱动机还是比较注重情感,比较端正,以积极面为主,当然男生、理科生的消极动机强于女生。

择偶标准:个性品质>才智>外表>家庭背景,高中生在择偶时更加注重的是对方的内在品质。文科生、女生对对方有更高的要求。非独生子女对才智的要求高于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和个性品质上要求高于非独生子女。重点高中生在家庭背景、个性品质、才智上的的得分都高于普通高中生。普通高中生对外表要求高于重点高中生。不同家庭来源的学生对个性品质的要求都是最高的,对家庭背景的要求是最低的。

1.3 恋爱教育方面

绝大多数的高中生(75.3%)都认为学校应该正面引导,19.4%的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坚决禁止。对于管理方面,有48.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有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足,还有33.4%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不当,引起反感,说明学校管理方法还有待提高和改进。教育方式上,学生认为教师在发现学生恋爱的时候更多的采用处分,达到了39.9%,其次就是分析利弊,进行引导,达到了31.0%,教师选择禁止的占了25.1%,不作为的老师只占了4.0%。可见有一部分教师对待学生谈恋爱会采取强制措施,又有一部分教师会采取引导的方法。强制管理引起学生的反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上,从未进行占53.9%,偶尔进行的占30.6%,说明学校在相关方面的引导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当然大部分学生对开展此类教育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总人数的54.8%,希望开展的学生为25.3%,非常希望的为13.3%,可见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需求。

2 教育对策与思考

通过对高中生恋爱状况进行调查访谈,可以了解反映高中生对与恋爱相关方面的认识,为我们进行妥善的教育引导提供依据。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要妥善引导,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当然也只有真正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教育才能有效果。因此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最优化。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活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体验各种生活情景与不同情绪,提高挫折承受力,学校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良氛围,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2)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开展健康的性教育。通过对高中生进行访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高中生进行教育,除了相应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努力提高与加强情感教育与性教育、提高道德意识,审美能力与体验各种情绪的能力。

(3)学校―家庭―社会综合一体,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深刻的,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对高中生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应该做表率,做到教书育人,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应积极面对孩子遇到的情感问题,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正确选择,让孩子感受到亲密安全的氛围;当然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社会监督,净化社会环境,为孩子提供一片纯净的沃土。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综合力量,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用心观察,体验,使自己内外协调一致,不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金国婷.高中生的爱情观与爱情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彭秀珍.大学生爱情心理及教育对策分析[J].玉林师专学报,1999(1):75-78.

[3] 梁晓珍.高中生恋爱现状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4] 曾宏燕.爱,你准备好了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