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9: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训

篇1

【关键词】幼儿美术 如何教 如何评价 像与不像

有很多的家长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学习美术,这是好事。不过,学美术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家长就迷茫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画出漂亮的画,画的像和画的好,画出像一些画家那样的画,或者能在各种儿童画比赛中拿到大奖。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孩子毕竟不是机器,也不是盆栽,不能让你随意雕刻,即使家长愿望再好,也只是一种愿望。那么,幼儿从小学美术到底要学什么呢?

首先,家长要确立孩子学美术的目的:要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情感表现、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为主要目的。

对于如何评价学美术的效果如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1.他们的观察力是不是更敏锐了。多数的孩子天生就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但他们往往会自我忽视掉,其实大人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你找不到某种东西时候,家中的小朋友会突然告诉你东西你放在哪里了,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他们其实已经记住了等等一些现象,这是孩子天生的观察力,但要如何锻炼他们去细心观察,并且有意识的去观察,则是美术的一个主要目的——观察力的提升。

2.他们的记忆力是不是更灵活更牢固了。同样的,因为观察了,然后要去提炼他们的、表现他们,也就同时刺激孩子记忆力的发展。

3.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不是更敏捷活跃了。喜欢画画的孩子一般都是思维比较敏捷的,他们的有着丰富的创作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他们精彩的思想世界。正确的美术教育,能不断的刺激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思维能力是否更敏捷活跃是评价整个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4.他们是不是更喜欢学习了。喜欢画画的孩子,如果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会变得更喜欢探索世界的未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更喜欢学习了,包括学习天文地理等等自然科学。

5.他们是不是更有耐心和爱心了。绘画能够锻炼孩子的耐心程度,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了,其实,美术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那就是培养孩子的个人情操,有爱心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6.他们是不是遇到问题、遇到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更加敢想、敢试、敢做、敢说了。美术教学总是引导孩子去探索,去自己钻研,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大胆的创作,因此,正确的美术教学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敢于表现和尝试。

如果你能够从这几方面来进行评价孩子学习美术的效果,那么就很好了。

有的家长喜欢这样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像;很像;简直就是大人画的;大人都不一定能画出来等等,其实,孩子的天性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画什么,这才是符合他们的实际的。试问一下各位家长,“漂亮、工整、呆板、没有童趣”的作品与创作过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两者之间您更愿意选择哪个呢?

我们上面说了,学习美术应让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为主,因此,教孩子不是剥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鼓励他们大胆的去想,去画。

又有人说了,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教孩子画画呢?如果放任孩子漫无边际的涂鸦,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更不知如何进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当他自己不能如意的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候,就会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

因此,合格的儿童美术老师不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会更好的激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了。

幼儿美术是3—7岁学龄前的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应的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正确的孩子的作品,应该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又直观又形象。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攀比的工具,现在很多的孩子原本很喜欢画画的,经常在家中乱涂乱画,但去了某些美术培训班之后,反而不喜欢画画了,究其原因,就是画画成为了孩子的任务了,孩子成为了工具,不能通过画笔自由的表现他那无边无际的美丽想法了,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再有自己的表现的自由。

当然了,老师的绘画水平肯定是不错的,孩子学得似模似样的作品效果也会让家长满意,但是,请家长们记住,这是老师的想法、这是老师的绘画,他们表现的是老师的东西,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所以,久之久之,孩子就不喜欢画画了,因为他们的天性被埋没了。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欧莫邪.儿童的美术[M].人民出版社.2009(09).

篇2

一、儿童“悦读”的意义

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课文都在儿童文学的范围内,这表明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的重要教材。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还要扩大学生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发展思维能力,令儿童拥有正确、科学的求知态度。让孩子在愉悦中读书,让孩子爱上读书,从读书中汲取知识。

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感受以及体验。

素质教育是我们一直都提倡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还是在实行应试教育,把一切教学的目的集中在分数这一个考核点上。分倒倘恢匾,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这种考核办法显然不能全面概括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常过于在意讲授文章的阅读技巧以及答题技巧,阅读课变为技能培训课,忽略了培养孩子审美感受以及体验文章情感的目标。例如,在《寄小读者》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主的审美和体验去感受冰心身在异国,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而并非只能看到文章的表象。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教师将作者的感受以及情感态度“灌输”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情感难以体现,最终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降,剥夺了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这种做法同样会使学生丢失对阅读兴趣。

2.阅读过程中固化答案。

在儿童文学文化阅读教学中,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进行思考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而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似乎是不存在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用阅读理解去检测孩子的阅读能力,在检测过程中,教师通常过分依赖于参考答案,导致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的内容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强行“灌输”的标准答案,固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向。例如,在进行《纸船和风筝》的课文教学后,不应该将阅读体验强加给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去发现答案,体会《纸船和风筝》中童话世界的真善美。这种阅读教学能有效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解放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十分有利。

三、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改进方法

1.开放式答案。

儿童文学阅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文体类型,每种文体类型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不同的文体类型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切忌将所有文体的问题答案统一化,应该开放阅读答案,给予孩子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准确把握各种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如此一来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原本目的。

2.注意儿童的感受。

在儿童文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实现真正的“悦读”。教师应当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活动,并引导孩子多思考、多理解,而不是去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引导儿童阅读童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并且结合信息技术,通过视频等方式将文学内容呈现在儿童面前,例如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可以让孩子们在体会到时光飞逝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思维,去联想一系列和时间有关的成语。还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去创作有关时间的画等等,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艺术的体验。

篇3

少儿口才学习的重要性

口才也许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充分条件,因为当今社会,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所以,孩子在儿童时期适时地接收口才培训,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口才培训可以锻炼孩子的公众表达能力。

口才培训可以培养孩子的交际意识,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

口才培训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口才培训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口才培训可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总之,近到升学面试,远到面试上岗,孩子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口才已成为一件不可或缺的武器。

少儿口才学习的普级性

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语言天才,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小朗诵家和小主持人,更不是为有表达障碍的孩子治病,而是帮助所有的适龄孩子,在他们自身语言表达基础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已成为每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必需!而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也早已把口语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口才课程纳入普及教育中,随着人们对口才重要性的认识,不久的将来,口才也必将且必须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少儿口才学习的持久性

少儿口才培训是以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言习惯的养成为教学目标的,而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儿童接受口才培训需要经历一个由敢于表达到乐于表达再到巧于表达的过程,我们不能在孩子还不敢开口讲话的时候就要求他口若悬河起来;也不能在他刚刚习惯或者喜欢表达的时候就觉得已经大功告成了。好高骛远会使我们一无所获,而沾沾自满则会使我们前功尽弃!所以,我们只有遵循口才学习规律一步步坚持到底,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少儿口才学习的差异性

口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少儿口才学习必然与孩子的性格以及自身的语言表达状况密切相关,而孩子的性格以及原始的语言表达状况的差异决定了少儿口才学习的差异性。

性格外向的孩子在学习伊始就会有很突出的表现,因为他们更容易适应也更容易习惯口才课堂,但孩子的突出表现只是相对的,或者可以说是孩子的本色表现,真正的进步不大,所以有的孩子可能在家里,在口才课堂表现很好,但只要是遇到陌生环境,又很难突破自己,这是因为短时间内他们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敢说的胆量和乐说的品质,还没有从内心里得到真正的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

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学习伊始表现不出怎样大的进步,与其他孩子比较起来甚至会让家长觉得相差甚远,其实,这只是孩子自身语言表达现状的临时反应。与外向孩子的外在行为的进步不同,他们的进步是在内心里一点一滴的积累的,是在慢慢的感受与体验中改变的,只是,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之,口才培训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家长也要认识到孩子口才学习的差异性,也只有真正理解了差异性,才会更明白口才学习的持久性,帮助孩子取得最后的胜利!

少儿口才学习的实践性

少儿口才课程是最需要实践又是最容易去实践的一门课程。

篇4

关键词:初中劳技;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一、初中劳技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未能真正具体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尚未能普遍受到重视,所以一些老师不能正确认识劳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在应试教育的旧有体制下,一些教师对劳技课程不够重视,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讲劳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日益趋于形式化。作为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学校在这方面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较少,教学设备及场地不足等问题突出。这些因素都使得劳技课程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只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老师们在介绍电动模型时就不会让学生们动手去做一个小型手电筒之类的东西。一方面是学校可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可能比较急缺;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要让一群孩子学习折纸花,那么给他一张彩纸教他学好一些还是在黑板上画出各种模型好一些呢?毫无疑问,前者更有效果而且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潜能。

3.理论脱离实际

在教学方式上,很多老师重视理论的讲解而轻视具体的实践。例如:老师们或许会详细介绍月季花的种植技术包括花的生长周期,土壤和施肥的要求,对光和水的需求量,但是却不一定让学生自己亲手去养一盆月季。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会这样做的,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缺陷之一。如果一个学生不去具体的经历这种过程那么他所学到的知识只是空洞的,是不会形成能力的,当然也就不会使他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所以联系具体实际,将所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劳技课程的目的,也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策略

1.提高教师相关素质,完善教学设备

教师是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领路人和看护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要明白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其次,要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所以要组织教师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并多多交流经验,当然,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是重要的举措。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要完善教学设施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目前许多学校都已开始实行多媒体教学,这对于劳技课程的教学十分有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配备多媒体设备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添置各种必需的道具并拥有功能齐全的实验室,特别是要建立一些实践的平台,例如实验田之类的。当然,随着教学改 革的推进,各项相关的事宜也将逐渐开展。

2.课堂教学以操作训练为重点

为了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应该以操作训练为重点,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操作中,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直接的指导,特别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电饭煲的工作原理,老师可以带个电饭煲进教室也可以把学生领进学校食堂,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其中的奥秘,实际上,如果老师能将课堂变成一个既娱乐又学习的地方一定能更好的实现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老师想让孩子们学习手工制作,那就可以把一大堆木板带到教室,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去做个自己喜欢的木制品,具体的操作远比空洞的讲解更为有趣也更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与“做”的欲望

外在条件纵然重要,但关键要看孩子如何去学。劳技课程的学习必须要激发学生“想”与“做”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自己从中得到乐趣那么他的好奇心必将引领他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玩四驱赛车,那么他一定会对四驱赛车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特别感兴趣,此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想”,通过思考电动机带动齿轮的运转必定会让他尝试着去动手改装或做一辆四驱车,这就把孩子引到做这个层次上来了。通过这个由“想”到“做”的过程学生就能比较透彻的了解所学的东西,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篇5

如何打开我们美术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尊重自我感知的课堂呢?给美术课堂插上自由的翅膀:引导孩子们重视自己的内心,不要盲目的依赖那些技法;绘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以自己的“好坏”观点来阻碍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关键词:

自由、内心;感知;主动;个性。

中图分类号:G613.6

正文:

在课堂教育中,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些孩子:在校外美术机构培训过,在班里是绘画小明星。可几个孩子交上来的画,风格,笔触,造型精致生动,却好似出自同一人之手;熟悉他们的我竟分也不出是谁画的……细问之下,原来他们都同在某个绘画培训班学习。

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哀。

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教师,我更乐意看到充满童趣、人性的“拙作”,而非单一模式训练下的精彩临摹。究竟我们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培养拥有超凡技能的画匠?还是拥有独立审美、创造能力的快乐儿童?梵高的笔触令人震撼,莫奈的光影耐人寻味,摩挲婆婆的色彩让我向往神思……他们靠的都不是非凡的技艺,而是对生命的感悟,以及独特自信的自我表现。

那要如何打开我们美术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尊重自我感知的课堂呢?摸索中,我掌握了以下几点:

一、给美术课堂插上自由的翅膀,尊重孩子的能力差异。

每个孩子的表现能力是有差异的,这主要取决于他本身的手眼协调能力或是否受过相关的技能训练。

有的孩子,他们的美术感觉十分好,但表现能力却有限。反之,有的孩子经受过一些技能训练,画的十分好,但思维墨守陈规,对美的感受却相对的迟钝。在这一点上,我更愿意鼓励第一种孩子——因为他们的美感触觉是相当灵敏,没有被限制的。事实证明,第一种孩子也的确更容易发挥创造性的才能。

学生的绘画能力,并不能真正决定他在美术上的成就高低;反之,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却是对他们的一生,影响弥足珍贵的。所以,首先要尊重他们的这种差异,毕竟美术的目标不是把孩子个个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培养美感,以及对生活中美的创造能力和感受能力。

二、引导孩子们重视自己的内心,不盲目的依赖技法。

其实孩子的作品是最真实,最没有受过污染的。但各类比赛或规则,限制了孩子们的天性,他们被动的画着,被动的要求着,被动的用大人的要求表现这个世界的美。各类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往往不是情感丰富的作品,而是一些技法纯熟,构图完美的作品。其实,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得特别好的学生,最大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落。

为什么在众多技艺出神入化的艺术家之中,摩挲婆婆令近代人记忆深刻?她用自己最直接的感受,近乎孩童的色彩涂鸦,表现心中的世界……或许,人有时候就需要如此的性情表达,这样至情至性的作品才能唤起人的共鸣。

所以,丢掉我们自己的审美,尊重孩子的眼睛;不要用技法要求,技法训练,毁掉孩子的美术课。

三、把绘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孩子多看多想多画。

也许有的人会说,光注重孩子的感受力,不去进行技法指导,那孩子不会一直不会画么?请不要忘记,孩提时代的感受力和模仿力很强。在自由的美术课堂中,引导孩子多看多想多画:

1、多看。

在欣赏中,孩子会接触到各种不同形式的绘画,不光增长见识,他们在欣赏中,自然而然的会看到自己能产生共鸣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像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拉斐尔的写实性绘画,他们也许喜欢梵高的笔触,喜欢莫奈的光影,喜欢达利的天马行空……给他们多一点选择的空间,多一点接触大师的机会;不要再告知他们线条该怎么描,色彩要怎么涂,构图要怎么合理。你教给他们的,他们也许会画的令别人满意,但却不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式了。

2、多想。

在苏少版第六册《风》这一课中,孩子们对于无色无形的风,很难把握。

我先引导他们想:看不见的风,有什么办法表现出来?孩子们十分聪慧,短短几分钟就想出了很多办法:可以用线条表现风的流动;可以用色彩表现大块大块的风的感觉;可以通过表现风中的景物来体现风来了;还可以用拟人的手法,画一些“风神”等等……孩子的创造力真是太惊人了!

然后我们又看了大量的关于风的图片。在欣赏中,孩子们更加自信了,对比观察中,他们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并完善了表现形式。这样的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起以自我为中心的审美体系。引导孩子多想,少画空洞的画,不一定要很美,不一定要很像,美术不是一个任务,而是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3、多画。

不用多言,这是提高能力的唯一方法。若真有天赋异禀的话,那也只是万分之一。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画的栩栩如生,但总是缺乏灵魂。不要再给孩子要求,他们有自己感受和表现的方式,你何以认为,何以评判,他或她的画是否画的好?只要还抱着,希望孩子画的好的想法,那孩子的美术教育就永远不会自由。只有给美术课插上自由的翅膀,创造开放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才会因此而多彩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学;专业;好奇心;培养

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培养幼儿的自身能力,给幼儿更多的拓展空间,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里自身的能力得到发展。

一、加快教师专业队伍建设

1.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我国现在正在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幼儿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让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符合时展的要求,不要把幼儿教育当成是看孩子,要通过开展幼儿教育培养孩子的能力,及时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思想上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发展,同时讲课技能也得到提升。

2.专业化技能训练

有些幼儿园的幼儿教师虽然学历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关的要求,但是因为不是幼教专业出来的,所以,专业化技能训练不多,对幼儿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更多地运用随心所欲的教学方法,脱离了幼儿教学开展的实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所欠缺,所以,幼师要有着比较专业化的技能,在提升自己学历时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幼儿园要组织相关的课程培训,可以给教师阶段性的培训,让幼儿教师在培训中不断地修正自身的偏差,因为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容易出现很多临时的想法,幼儿教师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有些方面能力,但是如果幼儿教师引导不当,会让幼儿思维能力发展不到位。

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尽量保障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在好奇心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想象思维变得具象化。人只有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之下才能够对科学进行发明以及创新。比如,如果当年爱迪生孵小鸡的时候妈妈对他进行指责,并且进行严重的批评,那么,他当时的发明创造就不会那么多,因为,幼儿的知识水平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对很多事情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幼师要有效地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比如,幼儿发现在雨后会出现彩虹,认为彩虹是很神秘的,加上爷爷奶奶给孩子讲解的一些相关的故事,孩子会认为见到彩虹就能够带来好运。幼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有效地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幼师说要给幼儿制造彩虹给他们带来好运,运用三菱镜、水和白纸在反射中能够看到七色彩虹,幼儿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后,可以让幼儿自己翻阅现有的资料了解彩虹原理,同时,可以让幼儿回家给自己的亲人制造彩虹,带来幸运。

幼儿教育观念的改变不仅仅要在幼儿园里,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培养幼儿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最好能够协调配合。同时,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思想要进行改善,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的思维发展,运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事物原理的探知欲,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这是一份属于一个5岁孩子的暑期课程表:“周一至周五,幼儿园暑托班,学写字、图画、数学、英语、唱歌、舞蹈;周六上午参加游泳班,下午是钢琴家教‘一对一’上门辅导;周日上午上钢琴班大课,下午是英语口语提高班。”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一再三令五申,禁止社会上举办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补习班,尽管各大媒体一再倡导理性的教育方式,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齐心协力为孩子减负,让孩子轻松、快乐、健康成长,但是,因为大多数家长都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给孩子超前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这实际上就是“揠苗助长”。殊不知,这种“揠苗助长”式教育孩子的方法危害很大。

一、从教育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符合孩子发展的一般规律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必须尊重这些规律。孩子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孩子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一般孩子的发展需要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水平与发展的优势或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突出;有的学生发育较早,才华早露;有的学生玩心重,大器晚成。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主张儿童的发展应该顺应“内在自然”与儿童的“天性”一致,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进行教育,而不能越过这个发展阶段去“揠苗助长”,正是每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顾孩子实际的特殊性,毅然把孩子推到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洪流当中去,上名牌大学几乎是每位家长给孩子的终极任务和终极目标,或是过分期望孩子来完成自己当年未曾实现的梦想。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揠苗助长”容易使孩子产生急功近利心态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现在社会上的浮躁心态也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来,教育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应试”的弊病迟迟未得到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培养人”的宗旨,让孩子从小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忽视个性,不同个性的孩子从小到大都采用同一教育模式去打磨,不能真正“因材施教”,类似于“把鱼鳅拔成黄鳝一样长”的笨拙教育方法,扼杀个体的个性,其实质也是“揠苗助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的过程、“等待”的过程,人与万物一样,也是一点一滴地成长。但是社会上充斥着重视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的潮流,容易使孩子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利于把孩子的身体与心灵引向和谐发展的轨道,培养个人对他人和世界的美好的感情基础;不利于培养孩子快乐的精神世界。

三、从社会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利于社会专才的培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浪费的根本含义是人类生命的浪费,就是说“儿童就学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当的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西方的教育走的是专才的道路,西方的小学让孩子学会快乐,初中让孩子发现兴趣,高中发现兴趣后培养兴趣,然后大学再宽进严出,走的是专才的道路,众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西方专才教育的成功典范。而中国却与西方的教育相反,走的是全才之路,家长想让孩子琴棋书画都会,什么都要学到优,但是一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个性、爱好是千差万别的,若要面面俱佳,就类似于强迫兔子既要学奔跑,又要学游泳和飞翔,各方面均衡投入精力,这样做不但浅尝辄止,学不出什么特色,反而逼之过急,物极必反,孩子不堪重负。如果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去专项发展,则全部精力用在这个“专”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专才的培养。

四、从脑科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利于培养孩子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关研究证明:在孩子0~2岁时,不要让孩子急于学习语言、计算等具体知识,而是让孩子大脑不断地接受图片,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在小学学习期间,主要是培养孩子学习、听课的好习惯,而不是通过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去追求什么学习成绩。应该保护儿童的异想天开的性格,注意在感觉和运动技能的训练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在训练中注意孩子的观察———理解———联想的能力,这样可以综合开发大脑潜力。如果家长违背教育规律,单纯地靠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来追求成绩,那就是“揠苗助长”,最终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更不用说身心健康发展。

五、从健康角度看,“揠苗助长”导致孩子累趴在中途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如果采取“揠苗助长”式教育孩子,那孩子暂时赢在了起跑线上却会累倒在中途。平时孩子在学校学习规定的课程,周未参加家长安排的英语口语班、奥数竞赛班、作文辅导班、幼儿舞蹈班、钢琴班、轮滑班、武术班、游泳班、美术班、象棋班等,孩子每天都处于高强度、高节奏的运转状态,根本没有时间去玩耍,孩子的童年就是这样在学校和各个培训班中度过的,许多小朋友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快乐童年,同时也使身体过早疲惫。很多家长总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全才,“让兔子拜鸭子为师学游泳”,即使孩子不擅长某项特长,家长为了不想让孩子错过学习的关键期,硬把孩子打造成琴、棋、书、画、乐的全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所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家长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要借鉴“根雕理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正确对待孩子身心发展暂时不平衡的问题。笔直的大树固然是材,但形状各异的树根,经艺术家雕琢成艺术品,其价值也不可估量。教育的责任,就是千方百计发现孩子特长,挖掘潜能,培养志趣,磨炼抗挫折能力和生存耐力,扶孩子上马,让他策马扬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开创未来。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一般不会学坏”。二是让孩子在高中阶段形成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们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坏在中途。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我们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但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着眼于开发孩子内在潜能和培养孩子自主建构能力,使孩子有兴趣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多样化地发展;教育孩子要懂得做人做事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个有道德的合格的现代公民,让家庭真正成为孩子守望的文明家园,这是现代家长对现代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底线要求。

家长素质高低,教育孩子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孩子的前途,关系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的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终将害了孩子,害了家庭,也害了国家。我们要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变“片面”教育为“全面”教育;变“逼迫”教育为“宽容”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要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采取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参与权和隐私权,在开放式教育中,把孩子培养成适应各种环境和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篇8

【关键词】国培;幼教;师德;职业幸福感

2014年暑期,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承办的省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置换脱产项目集中培训。在培训期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老师们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在专业培训上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培训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各位专家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精彩纷呈。我收获了很多,感悟特别深,使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幼教老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的重要性,拓展了我的学习视野,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理论的应用与实践也得到了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学到的理论与经验用到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把幼儿教育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在学习中我们聆听了张丹枫、刘雁伶、赵雯、王秀萍等专家教授的讲座,让我在教育理论和教研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们的精彩演讲,时刻的洗刷着我的心灵,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更深的理解了做一个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性,同时对如何理解儿童,如何看待师幼关系,如何做好听课、评课,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启发,这些专家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引领我重新的走进了幼教事业当中。

在这次的学习中,不只是在理论方面有了收获 ,学校还帮我们安排了很多实践和动手环节,比如我们在聆听毛淑娟老师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时,老师安排了我们对幼儿园课堂案例分析,学员们的积极参与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开拓了知识视野。

在幼儿园实用手工与环境创设中,汪老师的精彩讲座更是使我们受益匪浅。在集中培训汇报演出时我们动手制作了许多模特手工服、环保时装,演员们穿出来个个都让观众大开眼界,非常漂亮。

王秀萍老师的课更是精彩纷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现场为我们演示了音乐律动的美妙。当时,我就暗自下定决心,我以后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创造一些小朋友熟悉、适宜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还可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而何丽君老师的课更是让我学会了怎样与幼儿相处,以怎么样的一个身份去融入幼儿的生活中。我们要以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幼儿,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用孩子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不能以权威自居,不尊重幼儿,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生活的积极性,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都会有影响。对幼儿的教育,我们要慎之又慎,考虑再考虑,尽量调动他们身上的正向力量,培养他们的积极乐观。

此次国培,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园长讲园、还是跟岗实践,都让我在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我时刻问自己:我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怎样使自己成为孩子、家长眼中的一名优秀老师?

我认为一名优秀老师首要的是要爱孩子,爱自己的工作,将真切的爱融入一切生活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品性基础。细心照顾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幼儿园保教并重的方针中,保育更重于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十分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还要照顾好孩子们的生活。只有孩子在幼儿园里吃得好、睡得好,少生病,开心快乐了,家长才能放心把孩子交给幼儿园,才能安心去上班。爱心沐浴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

作为幼儿教师,要有职业幸福感,把职业当事业,乐于其中,任劳任怨。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工作中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愉快的心理空间,善待每一个孩子,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工作中善于反思,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在班级工作中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地发展。鼓励善待孩子,让孩子自信成长。

作为幼儿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用智慧启迪孩子们。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水平,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孩子通过主动探索和亲身参与,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交互作用,从生活、学习、运动、游戏中体验“玩中学、问中学、做中学、想中学”。为了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则要利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区域活动和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给孩子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乐于表达。

教师在组织孩子活动时应该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发展,这是对幼儿教师组织实施活动的基本要求。关注幼儿既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同时还要善于从事件和活动中寻找规律,在把握规律中超越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型教师。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经验是成长的财富,反思式成长的途径,反思的过程,是自我锤炼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我还要认真学习幼儿园管理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向他们取经,把学到的经验带回园,带动园里老师一起进步,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理念,改变教学反方法,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篇9

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时,应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参加一切活动的动力。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要选择新鲜、有趣的话题引起孩子对交谈的兴趣。同时要做到语言的儿童化。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与特征,融入到他们的语言情境。

一、利用故事强化语言能力培训

如在以往教学中,特别是故事活动中,教师大多要求幼儿按照故事原文进行复述,其结果是幼儿只能机械地重复,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多种复述的形式,不仅能使幼儿学习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还能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如讲故事《小动物找食物》,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投入的神态、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以情绪感染孩子。他们对故事的内容就会感到特别亲切,不仅能专心听、喜欢听、听得懂,而且还能自然的表达:“小兔子不吃桃子,它爱吃萝卜,小猫不吃青菜,它爱吃小鱼……”轻松掌握了语言的准确表述,还开动了脑筋,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游戏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游戏活动为切入口,注重幼儿日常的语言培养。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语言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因此,在这些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讲述,通过鼓励幼儿进行语言表达。来锻炼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游戏是孩子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目的和要求都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孩子非常感兴趣。例如,在游戏《猜猜看》中,教师把玩具放进一个大箱子里,让幼儿猜猜是什么物品,并要求大声讲出来,无论猜出猜不出,已经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三、运用情境表演强化幼儿语言表达

情境表演是指在每一次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之后,为幼儿提供各类道具,幼儿根据角色选择道具。通过幼儿创造性的表演,将作品中的情节合理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作品。情境表演为幼儿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是简单句,但是在情境表演中他们可以将已经知道的语言综合运用,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意思。

四、利用问题引导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语言活动过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文学作品的主题重点提问,幼儿回答并学习作品中的词语句型。现在的活动则重视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把结果放在第二位,使整个活动成为幼儿不断探索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给孩子们创造说话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自然的进行交谈。教师也经常参加幼儿间的谈话,以朋友的身份,在愉快的氛围中引导他们的谈话,及时纠正他们语言上的错误,如发音问题、遣词造句、语言泛化等等。例如,有一次墙上的一朵向日葵装饰品掉在地上。一个幼儿跑过来告诉我:“老师,那个东西掉了”。我便借机问他们:“那是什么呀?” “是花”,“什么花?”“大花”。我继续问“它像什么呀?”“像太阳”,“是向日葵”……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的讨论就已经在无形中开拓了语言思维能力。

五、利用开放式提问法,促进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发展

开放式提问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我们在进行语言活动时,摈弃了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问幼儿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或者问幼儿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封闭式的问题。对这类问题,幼儿往往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用动太多的脑筋,不需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述。在教学活动中多提这种问题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应多向幼儿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在主题活动“小兔乖乖”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这么伤心?如果你是它,你会怎么办?”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提问:“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开放式的提问与封闭式的提问有着显著的差异,采用开放式提问时,幼儿的回答只要在情理之中,符合思维的合理想象,教师一般均予以鼓励。所以,这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兔、兔妈妈或大灰狼,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勇于表达。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始终沉浸在故事创设的环境之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开放式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如果能多考虑运用开放式提问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鼓励和组织幼儿之间语言的自主练习

幼儿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他们从模仿语言阶段向运用语言阶段迈进。教师要鼓励幼儿使用相似、相近的词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3~6岁的孩子常常自言自语或是同伴之间语言的模仿。如在午睡起床后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有的相互模仿,有的小声念儿歌,有的要求老师帮助……,这种自主发生的谈话活动,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乐趣,提供了相互之间语言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适当的利用这些机会,积极组织幼儿分组交流、讲故事、看图讲述等。

七、充分利用家庭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10

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形体、观察事物、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在学习观察中充分发挥联想,丰富的想象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立志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强大动力。创造力可称为智力的最高形式。同志说过,“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囊括整个世界。”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虽然小学美术以直观、形象、生动、易学的特点,以点、线、面、黑白、色彩等诸多造型因素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构成了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同时通过视觉感官,最直接地传到人的大脑,作用于心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真、善、美事物的向往和对假、丑、恶现象的憎恨,但是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让学生把已有知识和经验组合,表达自己主观的意识和愿望,而不只是技法的训练。

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为什么创造力反而越倒退呢?目前,在普及素质教育的同时,一个让任教教师不容忽视和回避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那便是创造力的问题。

现在,一个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思维较活跃,能创作出一些新颖、独特的画面,而大部分同学的思维仍然较死板,特别是创造力与学生的年龄增长反而成反比。学画时间越长,越不知怎样表现。但让他们临摹却很形象、逼真。如果让他们根据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便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怎样下笔,更不知该画什么,反倒不如低年级的学生来得快,是什么原因使孩子的思维变得单一了呢?什么原因束缚了孩子原本丰富的创造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跟以往的传统教学有关

一直以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将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上,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评价作品的好坏仅是“像”与“不像”,学生习惯了临摹黑板、课本上的现成图例,这种训练模式缺少“心”的参与,仅是一种“克隆”、“复印”的过程,这种没有“心”的画,当然不可能体现一名学生的思想意图,表现个性,就更别提创造性了。从这一点看来,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与如今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关

如今一家就一个宝贝,而家长又疲于生计,没有精力与时间去陪伴孩子;放其出去,交通、生人等因素又放心不下,课余时间或被作业或被各种培训班所占据。仅有的一点自由时间则又与电视、电脑、游戏机为伴。小小的年纪却每日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童年失去了原本斑斓的色彩,而变形为机械、单调。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孩子在语、数、外为主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所以,我们的老师、家长平时要尽量多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多亲近一下自然,多一点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让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走进孩子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客观现实的美,从而启迪孩子的人生。

三、孩子接触美术作品形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