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管理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管理的建议

篇1

[关键词]组织;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校新校园建设项目组织机构的特点

(一)、充分利用学校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科学专业的组织框架

我校辽宁科技学院异地建设新校园的项目于2005年通过了省发改委的批准,学校于当年即刻筹建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在组件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时,本着有利于工程流畅实施,发挥校内专业技术资源优势,提高专业老师的实践水平,降低工程管理费用为目的,选择校内工民建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测量与采矿专业、法律事务专业、给排水专业的老师来担任工程管理人员,组成了高技术水平的管理机构。可以说,我校新校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了校园人力资源的优势,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专业老师专业技术性强,工作严谨认真,识图能力强,在工程图纸的审核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在物力资源利用上,学校利用测量专业的先进GPS设备、水准仪、晒图仪等,负责新校园场地现状原始地貌标高的全面测量、场地平整土方方格网的布线、出图晒图等。后经争取规划部门的同意,建筑规划定位也由我校自行完成,由规划部门现场复验定位结果。测量班的学生积极参与测量工作,很多学生通过新校区建设这个契机,丰富了阅历,积累了经验,掌握了复杂地形和复杂建筑定位布线的专业技术。经过计算,测量专业完成的上述任务,给新校园建设工程节约资金约240万元。

但是,也应当注意点是,学校老师对于工程出现的特殊复杂情况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还需要锻炼和提高,最好是能与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一起参与工程建设管理。

(二)、高校人员的整体素质好

高校的老师工作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态度端正,能吃苦耐劳,擅长学习。对待施工的人员也是非常理性的、公平的。应该签字认可的项目,老师态度不强硬,只要符合规定,无论何时,都可以无条件签字;不该签字的项目,坚决不签。这就是高校老师的管理态度。我校的工程建设中,老师表现出了很高的素质,工程施工单位对于我校的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评价就是公平客观,讲诚信。建设一个工程,不但要把工程质量管理好,同时要把高校应有的高素质带给社会,让参与建设的单位和人员感受到高校管理的特点,高校管理的优越性。

(三)、高校建设组织机构是一个精简,全员参与的组织机构

高校组建的工程建设组织机,参与的人员往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水平好专业教师组成,所以,这样的人员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精简而工作效率高。我校的指挥部组织机构由校长担任总指挥,主管建设的副校长担任副总指挥,其他各部门诸如工程建设部、材料采购部、合同部、法律事务部等部门是从教学岗位选拔上来的专业能力强的老师组成,同时,还有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就形成了从领导到职工,扩展到学生全员参与的组织活动。

(四)、组织机构的灵活多样性、制约性和关联性

我校在组建指挥部前,考察了几所高校建设新校园的指挥部。各高校的指挥部机构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有的指挥部组成由十多个部门,有的简简单单几个部门,机构组成人员也是从几名到四五十名不等。可以说,高校建设组织机构的形式既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既是庞大的,又是简单的。多种多样。无论简单与否,每各高校组建组织机构,一定要考虑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和相互关联性。制约性是了为了杜绝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说了算,各部门之间通过制约性达到了公开透明,但是关联性由体现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但是关联性需要避免每项工作的程序化,如何把每项工作即完成的更好,又能体现出制约性是最好的。根据项目规模大小,工程性质,复杂程度,工期要求等要素,指定相应的关联部门。比如,对于采购一件很简单的设备,可能这项工作由采购部门根据技术部门(工程部)提出的技术标准进行招标采购就能体现出制约性,就没有必要再让无关联的其他部门签字。

高校组建的组织机构(指挥部)虽然特点突出,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漏出来了一些不足,下面笔者就高校如何建立更好的组织机构提出几点建议

二、高校组建组织机构的建议

(一)、老师的选拔标准和工作要求

选择负责工程质量技术管理的老师时,首先要选教学经验丰富,参加过实践课程或者从事过本专业实习多年的老师,最好参与过工程建设管理。其次要注重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敬业精神。这样的老师,专业技术好, 业务能力强,在工程管理中表现出政治立场坚定,能抗拒金钱的诱惑,工作能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最后要重视选择人员要注重少而精,根据专业性质选择适合的人员,不能因为人员的选择致使机构过于庞大。

(二)、聘请专业部门作为监督机构

这里说的专业部门监督机构,是涉及到工程验收,工程过程监督,工程审计,工程安全等方面的政府机构。具体来讲,就是要聘用或者联合组织工程验收单位,工程监督审计机构,工程消防安全和施工安全的专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以弥补高校组织机构的专业水平不足的现象。这与我们平时接待的或者必须接待的上级管理部门比如建设主管部门的例行检查,消防安全部门的例行检查,审计单位的例行检查是不一样的。选择这个机构的目的就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我们管理的不足,在没有造成损失时进行调整或者整改。像消防工程,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经验必定不足,管理施工单位很困难,有时候及时投入很大的精力也难以圆满完成任务。这时,如果聘请消防局专业人员跟踪现场检查,就能避免在工程验收时提出重大问题。我校很成功的引入了过程审计机构,负责工程的过程管理工作,确保了工程结算审计,过程管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三)、完善工作流程,合理设置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关联

高校指挥部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制约性体现在工作流程中。但是工作流程往往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和想象构建的。这就需要在工作流程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调整,使工作流程更加适合项目的特性运行。制约性和关联性是并存的,体现责权利是透明的,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应当及时调整,补充不足,保证机构的运行顺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高效、灵活、合理。比如,合同管理、招投标工作、工程质量管理是不同部门来管理的,这就涉及到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制约性的问题。比如,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质量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配合招标部门提出质量技术标准。合同签订部门应当及时征求质量管理和招标部门的意见,归纳约定质量标准的合同手段和遵循招标原则的合同标准等。机构的制约性和关联性是同时存在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推动管理者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的动力。

(四)、关于何时撤销组织机构的建议

一般高校组建的新校园建设指挥是一个工作任务型机构。机构的建立随着工程建设任务的启动和成立,随着工程建设任务的结束而撤销。但是很多高校在指挥的撤销时间问题上,存在过早的现象,往往是在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未完成就早早撤销了。实际上,一个工程建设项目,不仅仅是建设期内管理工程,建设期结束后,还涉及到工程结算、档案整理及竣工验收移交。这些过程,尤其工程结算往往滞后工程完工几年以上,工程竣工验收也存在已经使用而验收迟迟未能完成的现象。工程结算和审计都需要当时参与管理人员的解释和澄清,所以,撤销指挥部的时间应当在工程结算审计结束、档案验收合格移交、竣工验收完成以后再行解散较为妥当。盲目过早的解散指挥部,势必会影响这些项目的进行。

篇2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信息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7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艺术类院校的信息化程度近年来不断深入,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等信息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扎根融合在师生的工作、学习中。越来越多的人,基本通过网络从事开展自身的工作与学习。网络是如此的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用户对网络的要求可谓真正达到了高性能、严要求的标准。一旦出现网络中断,特别是用户在开展教学和创作活动中出现此类问题,将会导致用户的强烈不满,随着而来的,则是用户的投诉以及信息中心的形象严重受损。网络中断事件是不可接受的,特别是在艺术类院校,师生们对于网络出错的宽容度普遍不高,确确实实达到了“零”容忍的程度。

1 艺术类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1 信息化建设定位模糊

普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与艺术类院校不同。综合性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设计定位明确、规模大、用户集中、信息系统平台大而全;学院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看待,高度重视。每年信息化基础、资源建设与维护经费投入充足,建设目标明确,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艺术类院校从一开始定位比较模糊,有的院校参照综合性大学来建设,容易遇到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有的院校对信息化建设概念模糊,定位不清,以为信息化建设就是上网和门互网站建设,对信息化建设中的服务性资源没有足够的重视。整个校园网的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信息化程度差距甚远,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上投入往往不足,落后的网络设备、盗版软件给校园网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1.2 信息化成果利用率普遍不高

艺术院校园信息化建设与综合性大学类似,也拥有一卡通系统、OA办公软件、数字资源图书馆、VPN校内外网互连系统等公共软件应用平台。但和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平台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普遍不高,产品与成果使用情况往往不尽人如意,平台使用效率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用户使用意识淡薄,甚至有抵触心理,能不接触尽量不接触,造成建设资源的浪费,而在登录和操作平台时往往不能正确操作,不能实现目的往往怪罪于信息中心开发的产品质量不过关,给信息中心造成误解。

1.3 师生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艺术院校的师生们大多数从事艺术类教学与创作工作,感性重,对信息化范围认识有限,整体师生的信息化基础技能都很薄弱,把所有与网络、计算机有关的事项都认为由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承担解决是艺术类院校老师的共识,其辩识度有限,往往把所有与电脑、网络有关的问题都归结到信息中心来。一方面,综合性大学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投入,对于软硬件不仅在建设上资金充沛,在后期维护的投入上也极为重视,而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对信息化的投入有限,重建设轻维护。另一方面,老师们对信息部门的意见很多,上网慢、无线网如何接入、业务平台数据出错、计算机无法启动,大大小小的问题现象都有,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像救火队员,疲于奔命,但效果却不理想,服务响应时间长、解决问题慢,给服务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4 信息服务能力有限

从事艺术工作的学院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仅限于常用软件的使用,接触到各类信息平台如教务管理软件、VPN系统、邮件系统后,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有时候不仅仅是网络故障,包括其他信息化产品的使用,例如智能手机、IPAD等设备的操作系统升级、软件安装等等。信息中心是服务部门,为师生服务是其应尽的责任,但大部份艺术院校中信息中心配备的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有限,同时要兼顾电脑的维修、多媒体技术支持等多项工作。工作量大而复杂,而人员又少,疲于奔命。信息中心往往只能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暇深入学习研究网络安全知识,大部门技术人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不深,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中心的任务不断加深加重,投入的人力物力始终没有增长。长此以往,导致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其他高校相距甚远,而这种影响,会间接造成学校在管理水平、科研创新等方方面面的落后。

2 基于师生应用的角度出发,主动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艺术院校的学生和老师大多从事艺术类教学,敢于接触新鲜事物,对信息化类的高端科技产品有强烈的兴趣和喜好,与此相对的是其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网络安全保护意识低,使用能力较弱,经常出现产品使用不当造成的各种困难,如操作系统故障、各类应用软件、管理平台以及浏览器故障等环节,近年来因为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基于安卓、IOS等移动操作系统的设备故障及使用支持需求大幅度增长。鉴于其自身较为薄弱的维护能力,因此往往向信息中心询求帮助。人的因素是网络安全的决定因素,单纯依靠安全技术和软、硬件产品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是不现实也是不明智的,需要提高学校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整体防范网络入侵和攻击的能力。针对此类情况,作者认为,一是要提供足够可靠安全、可用的网络环境,减少用户遭受攻击与入侵的机率;二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快速有效的支持用户,解决问题;三是定期培训,以点带面,有计划的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师生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保护能力。

2.1 继续推进、完善建设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

鉴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在高校师生人群中的大量应用,无线网络能打破传统的教室界限,而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接入服务与快速的上网体验感,以及可以漫游的数字资源平台和实验中心,将会带来更加灵活的学习与教学方式[1]。艺术院校的师生自身信息化保护和应用能力水平普遍不高,但是在移动终端普及率却远远高于普通院校,大部分师生同时拥有手提、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其他设备,人均持有率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为教师员工提供无时无刻不在的上网服务,提供理想、便利的上网环境,是我们将来建设的重点与目标。

2.2 合理安排校园网络布局,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设备性能

大部分艺术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有限,像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网络流量控制等网络安全软硬件设备,不是每个院校都有条件购买并应用的,合理利用好现有设备,如二层、三层交换机的交换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网络设备性能,在交换机中使用虚拟网技术对校园网络合理分块、实施访问控制策略,使用硬件防火墙中的网络隔离、过滤等技术,能够实施有效的安全隔离与拦截,增强校园网的防护性和可用性,保障网络的安全稳定。同时利用闲置的服务器资源,架设如SUS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补丁升级服务;架设网管软件服务器,通过对校园网络流量的抓取、扫描、分析,能够对校园网进行有效管理和预警;架设FTP服务器,为师生员工提供各类安全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下载服务,方便师生使用。同时完善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关系表,能够在网络故障突发时快速发现故障源并解决问题。

2.3 提供一站式的网络服务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其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集成,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过程信息化,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门户网站、集成学院的信息系统与各种管理与服务,实现单点登录,师生们能够通过唯一的用户名在学校校园网内部畅通无阻。通过整合加强高校内部业务,形成学校公共业务及数据中心,通过建立如公共软件库、公共资源库,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等等,整合实现了校内资源的集中建设和管理,避免重复建设与投入,是信息技术为方便师生,实现部门业务平台与数据集成的核心表现。

2.4 主动提供服务、加强培训和宣传创新,增强师生的应用和使用能力

在校园网络维护中,大约90%以上的问题仅仅是网络接入、系统使用上的小问题,均占用了信息中心人员大量的时间。平时与教职员工多多沟通,建立网络信息畅通渠道,对学院内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员整合,建设一支精干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小组,同时在每个院系、部门培训一个信息化技术人员。师生们可以直接向部门节点的技术人员反映问题,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将90%的简单问题如软件使用、网络接入等简单故障和系统安装等情况可以直接解决。遇上复杂性、专业性的问题,已经超出部门技术人员能力范围外的故障,再向信息中心报修。这样不仅可以为快速为师生排扰解难,提高了信息中心的满意服务度,同时也将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从繁锁的网络维护服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应用于其自身技术提升和校园网络管理的深入管理。同时建设网上故障报修与预约平台、网上互动平台、远程控制等服务,注重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让信息中心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效率化、数字化。

2.5 开展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成果的使用培训

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不能只把工作目光投放在网络技术上,要设立专人专职,将学院各类信息化产品的成果与技术主动进行积极推广宣传和培训,告诉师生利用学院的信息化平台开展工作后优势与得失,如何更方便的使用信息化产品,减少使用故障,帮助师生灵活运用。同时技术人员也要与时俱进,牢牢掌握信息前沿动态,然后定期向师生提供信息化产品服务与知识培训,如智能水机的系统升级、各类软件安装与防护、网上银行的应用与安全等等,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提高师生的技能能力,也是减轻自己工作量的关键。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法律意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2]。

3 跟紧技术趋势,深化信息化产品的服务与力度

在艺术类院校信息化建设中,提供理想的上网环境是教职员工最基本的需求。在校园网内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为了防止来自各方面的网络安全威胁,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校园网络安全。在这个基础上,提供科学的咨询应用服务,包括应用理念和应用模式,尤其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方面中,一方面推动学院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更加方便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等等,注重资源的公共化,发挥资源的公共效益。当前已经进入了“云”时代,云服务、云计划等技术在高校已经形成云校园的建设模式,那么跟踪信息技术前沿,信息中心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云校园是一种全新的建设和应用理念,师生不需要去关心信息技术本身也不用关心设备在哪儿谁提供服务,只需通过网络接入,可以实现其所有的工作,让师生使用移动终端基本可以实现邮件接收通知通告,获取教学资源[3]。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变得更加轻松,而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服务手段,不断增强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到位的服务,是信息中心工作的任务与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海君.试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M].长春:现代情报,2004(4).

[2]陈阳.我国高校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与应用[M].大连:航海教育研究,2009(1).

[3]刘臻.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与改革创新[M].北京: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

篇3

关键词:高校 安全 体系

校园是一个特殊场合,它的安全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校园安全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层次的多样化,新的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危害也越来越隐蔽。这就使得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压力剧增,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当前高校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领域意识形态的滞后

目前学校投资越来越广,办学经费相当紧张。鉴于此,许多高校对“平安校园”的建设存在着文件多、口号响、重视少、投资少、侥幸心态居多。实际上,在安保问题上不是不重视,而是无法将其置于重要的日程中加以考虑。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与社会互动强度越来越高,以高校为中心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是全员育人、全员安保的理念却越来越弱,许多高校只是安保部门在唱“独角戏”,师生未积极参与安全活动,安全主体意识淡薄,安全观念滞后,对法制和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安全工作存在侥幸心理。

1.2 校园安全管理机制、防控体系不健全

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严重不到位,在硬件方面与日益升级的安全威胁严重不匹配;在机制方面,校园园区范围成倍扩大,使得原先规范的组织机构变得不健全,安全工作牵涉的部门越来越多,单纯依靠安全工作队伍已不适应越来越专业的管理,如学生宿舍管理不仅需要物业知识,也需要法律知识,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各类的交叉知识需要越来越多。随着校园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校园及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加上对外交流增多导致校园的流动人口、私人车辆急剧膨胀,治安形势、交通安全日趋严峻,高校安全管理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此外,有新校区的高校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地农民因就业或拆迁农民因补偿问题而与学校产生的纠纷,高校周边已成为校园犯罪和社会安全问题的衍生地。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以及招生规模扩大,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学校与教师的利益产生冲突。

1.3 校园安保队伍职能和发展的瓶颈

由于生源的日益复杂性和广泛性,学生结构由单一统招生向多层次学生发展:既有博士生、硕士生、全日制大学生,也有大量的在职研究生,有的还有自考生等等;既有国内生、国际生、港澳台生,还有日渐增多具有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而现在户籍管理全部由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负责且与学校安保部门不联网,学校掌握学生的情况困难,一旦出现安保紧急情况,学校常常无法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许多问题无法做到消灭在萌芽状态。高校科研项目增多,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需要重点监控的软硬件对象越来越多,而高校安保部门由于还是延续旧有的体制,人员素质偏低、经费缺乏、现代化安保设备投入较少和更新滞后,在人员、经费、治安设备等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校园安全保卫功能。安保工作职能的改变与执法资格欠缺的矛盾。安保工作职能由过去主要管理内部转向负责校园内外小社会管理:既要管理学校所属的教学科研单位,又要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营的经济实体和商业网点及民营企业,可对校园周边影响校园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治安问题又没有执法权,因此,要确保整个校园的安全,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1

2.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加强培训

加强学校主要领导及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演习、自学等多种形式, 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培训时, 要在培训的内容中突出有关学校的法律法规政策、常见事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内容。组织全体教职工, 特别是班主任学习安全知识, 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

2.2 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 遇事易以“我”为中心, 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就业、家庭、早恋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压力过重, 继而产生心理疾病, 逃学、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学校公物等事情时有发生; 有的学生对于同学之间的摩擦或矛盾, 往往采用过激的行为或暴力手段来解决。很多学生缺少排除心理压力、不安情绪和应对安全隐患的应急能力。面对这些情况,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积极开展安全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防范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特点, 在各种教学和日常活动中适时的进行安全教育, 收集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学生。

2.3 加强高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建设

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根据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考核指标、具体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备。高校要及时督促检查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小组的工作和管理情况,经常性地选派安全管理人员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需要各方合力,对承担安保工作的主力学校保卫部门,学校应十分重视其建设,在人员、资金、装备上给予支持。要着力强化队伍的教育工作,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保卫人员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稳定意识,使其成为“平安校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其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2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正处在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稳定的因素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是来自于校园。所以,要把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我院自2013年初作为兵团首批试点医院,院领导给予了充分重视和支持,分管工作的副院长亲自组织落实,经过紧张有序的学习、预算与论证后,于2013年4月总额预付制正式在全院运行。

(一)科主任负责制阶段性组织临床科室主任座谈会,学习、宣传、解读医保总额控制制度,广纳善言、群力群策讨论如何科学、客观的落实医保总额控制指标,全院上下同心协力共担重任。

(二)全院积极参与深入科室一线多次组织绩效管理考核的座谈会,广开言路认真听取一线医生的心声,多方位综合分析、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完善绩效考核方案。

(三)高效使用医保基金,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及时调整并优化了诊疗流程,完善了绩效考核指标和权重,增加了平均住院日、病房周转率、药品比例、人均住院费用等考核指标,在主动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的同时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切实减轻病患的负担。

二、医院医保总额控制试点的成果

立足我院,从公立医院的角度出发,总结我院一年来医保总额控制改革的实践探索,本文采集了2013年1~12月以来我院的综合运营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医院医保办、医疗质量管理办,数据均有专人录入,双人核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同时利用excel表进行计算、比照,分析与评价。

(一)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我院2013年较2012年门诊就诊人数增加了27325人次,增长率11.8%。2012年度住院总人数11854人次,2013年度13545人次,住院人次增加了1691人次,增长率14.27%,较上年同期有明显增长;2013年在住院人次增加1691人次的同时,医保支付的医保费用却在下降,较2012年减少了43.3万元,2012年我院医保超支1091.2万元,2013年医保超支146.1万元;综上所述2013年我院医保总额预付试点成果显著,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医院管理水平。

(二)住院费用明显减少我院在2013年较同期住院人数增加1691人次情况下,2013年总的住院费用6662.1万元,较2012年7169.8万元,住院总费用减少了507.7万元,增长率-7.08%;2013年人均住院费用4946元,较2012年人均住院费用5533元,人均住院费用减少了587元,增长率-10.61%。我院2013年在医护人数少,病房紧张的情况下,不断缩短住院天数,提高病房周转率,不仅保证了当地日益增长的住院患者的就医需要,同时切实减轻了病患的负担。

(三)药品比例明显降低,人均医保报销比例增长我院药品比例占总费用2012年38.8%,2013年34.4%,2013年较上年同期增长-11.5%,其中2013年甲类药品占药比较同期增长18%,有显著性增长;人均医保报销比例2013年达到78.6%,较2012年同期增长5.8%。我院2013年在保证日常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医疗效率,保证了社保基金的有效使用,减轻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

三、构建临床科室的长效沟通机制和社保基金内部分配制度

临床科室是医保基金的使用者,应构建临床科室的长效沟通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办法激励约束,同时对各科室每月医疗质量与医保费用使用实时监控,按月通报与约谈,使各临床科主任在做好科室日常医疗质量管理的同时做好医保基金的运营管理,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合理使用和管理医保费用的全新医疗理念。医保定额的内部分配需科学、合理,每月对绩效考核数据严格监控与趋势分析,避免超定额或失控状况,在全院一盘棋的统一原则下,在尊重既往历史数据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科室的内在发展动力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及时发现基金使用不足或过度使用问题,并反馈给相关科室及时调控,区别对待内科、外科以做到社保基金的高效合理使用。

四、科学客观的评价

科室社保基金定额超支并区别对待从我院一年来的试点结果分析,基金超定额有两方面的因素,正常超定额、恶性超定额。

(一)正常超定额如科室开展新技术、或收治疑难重症患者时,科室虽然进行了有效控制,但科室医保定额绝对量不足,导致超定额。

(二)恶性超定额个别科室医疗行为控制不力,定额使用不合理超出科室医保控制额度。我院对于医保超定额也采取区别对待,对正常超定额,在实际调研与参考医院每月医疗质量、安全监测项目指标(病历质量管理、药品质量管理、输血管理、不良事件管理、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管理、医保费用管理、护理质量考核、院感目标检测与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与反馈)基础上对医保数据客观综合分析,与相关部门一起分析原因,并申请在额度上适当增加;对恶性超定额进行科主任约谈、医疗质量管理通报等有力措施,同时每月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按比例扣罚科主任绩效工资,以引起各临床科室的重视,进一步规范并引导医保险基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五、加强成本管理,健全核算体系

随着医疗行业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方案的实施,成本核算在医疗服务价格制定、成本控制及绩效考核评价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根据成本核算提供数据、资料,在成本控制中有据可依,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从而科学评价成本运行合理性,制定符合医院发展的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出现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缺乏对于医院运营管理风险和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精确评估,实现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医院运营管理模式。

六、医保总额控制有效推动绩效管理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带来的是政府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科室之间的一场双赢博弈,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同时借助医保总额控制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我院一年来的试点过程中,对绩效考核办法不断完善,对相关考核指标尽可能科学精细,比如:在药费、耗材费用的使用中有严格的签字审批流程和指标监控,对各项指标多维度综合分析;在参照科室前三年的平均指标基础上,同时考虑到科室的实际发展对平均住院日、病房周转率、人均住院费等指标科学设计,赋予不同指标的不同权重分值,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奖励与惩罚,奖罚分明,形成科室医保基金良性运转的局面。

七、讨论

(一)科学健全的补偿机制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是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关键,目前卫生投入严重不足(2013年我院的政府投入仅占人员经费支出的35%),医院目前仍然依靠医疗服务收入,进行代偿性补偿,医保资金已经成为公立医院的主要补偿途径。医保总额控制在未来的有序前行,还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政府补偿机制,才能保证高效的医院运营管理。

(二)建立良好的磋商机制医保总额控制的定额管理,对医疗诊断、治疗新技术的开展和实施、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以及对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医院应对医疗诊断、治疗新技术的开展和实施,以及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建立档案,进一步完善与医保机构良好的磋商机制,逐步转换由被动拨付的角色进入到主动事前磋商申请的角色中来,通过谈判磋商使医保拨付更加合理,为对医疗诊断、治疗新技术的开展和实施申请额外补偿,或建立独立的社保补偿机制。

(三)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同时,政府应加大一级、二级医院医疗资源配置(硬件、软件)的投入力度,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一级、二级医院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的保证各类疾病患者合理分流到基层医院,使更多普通患者获得方便、经济的诊疗,重症疑难患者有机会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才能在一定程度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此,政府要进一步建设梯度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一级、二级、三级医疗就诊规范流程和相应的医保报销制度,在政策指导下合理有序的分流病人,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利用率,保证社保基金的高效运转。

八、结束语

篇5

众所周知,机制是帮助组织维持正常运行并发挥核心作用的系统,而长效机制是一种能够帮助组织保持长期发挥作用的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成本,改善现状,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化社会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就是由原有的经验管理逐渐转化为长效机制科学管理的重要过程。

1.构建长效机制是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朝着现代化方向靠近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化社会中一切管理手段也应逐步趋向现代化,而管理的现代化,就是建立结构合理且实现高效运行的医院管理新体制,从传统的经验化管理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的过程。医院要想实现现代化管理,首先应有效落实好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在医院现代化管理趋势的不断蔓延之下,传统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必将被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所取代,构建长效机制是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朝着现代化方向靠近的重要手段。

2.构建长效机制是有效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基本保障

构建长效机制是医院管理水平向科学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内在要求。一个好的机制可以很好地将医院发展所需的各项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凝聚力,使医院长期保持在一个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中,可以说构建长效机制是有效改善医院管理有效性的重要路径。从制度的建立一直到制度的诞生,从制度的有效实施到制度的正常运行,这其中所经历的过程正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3.构建长效机制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必然需求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院实际所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理论技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不太一致,在标准化方面有待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迫切需要借鉴一些企业单位或国外医院的标准化体系。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并运行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文件、表单,是现阶段我国医院在人力资源长效机制建立过程中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二、构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1.在宏观角度上正确把握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在长效机制构建的宏观角度上,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应识别关键环节,也就是说识别出医院运行及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再围绕这些关键来展开进一步的策划及推动;其次是正确把握方向,应以科学合理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根据医院及医学发展及人力资源管理所遵循的规律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再次是要形成体系,以系统及全方位的思想来指导机制的建立,并有效处理好各项制度之间的联系及矛盾;最后是应控制好时效性,在构建长效机制的同时应避免急功近利所导致的顾此失彼现象发生,应真正按照所策划的方案开展机制建立活动,不提倡形式主义。

2.完善运行机制,构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在实际的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应针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流程、标准、指示书,使所有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是我国现阶段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基本策略。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为原则,并根据相应的管理要求,从宏观着手,围绕细节每一个岗位制定相应的职责权限、考核标准、考评方式、奖惩制度等。通过经验数据库、理性思考、标准化等方式将实际运行中的一些成功案例通过文件的方式形成标准,并贯彻至整个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与此同时还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动态式评价,不断改善,逐渐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构建优秀人才团队

根据长效机制建设的通俗过程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原则可以发现,在策划、建立、实施、评价及持续改善等几个互相关键的重要环节当中,有关员工的素质及能力不仅仅会影响到整个机制的实施效果,更加会关系到机制建设的有效性,对于长效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医院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力度,构建优秀的人才团队,大力引进并培养人才,使人力资源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所花费的成本,相反还能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从根本上推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的实现。

4.围绕医院文化构建长效机制

医院文化是在制度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大家共同认可的观念、价值及思想的总和,它能够在无形当中对医院每位员工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引导其走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围绕医院经营方向及战略目标,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并形成以医院价值观、医院制度及医院形象为核心,符合医院特征的优秀医院文化,可以有效约束并统一员工行为和思想,引导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运行。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利益机制 互惠共赢

一、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要求校企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联盟性质的伙伴关系。中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利益机制之上,利益是双方产生合作驱动力的基础。所以校企合作要深入下去,必须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

企业的规模发展,既给中职学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又给广大中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舞台。反过来,中职学校充足的人才资源又为企业在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上带来了竞争优势。建立和谐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一是借助学校人才资源的优势,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保障、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二是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完善的设施设备和一线生产环境,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同发展。

二、建立互惠共赢的平等合作平台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共赢的平等合作。任何一方的实力太弱,都能使双方的平等地位失衡,合作也就难以为继。实际中表现为,好的学校合作企业门庭若市,好的企业合作学校也是趋之若鹜,反之就会门可罗雀。因此,解决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关键还是要从它们内部进行。就学校而言,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能力,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服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并具有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的人才,能为企业因合作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这样,校企之间的利益机制才有可能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才有可能更牢固、更长远。

我们要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企业获得了人才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学校获得的则是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最终带来良性的招生和就业循环,而这正是中职院校所追求的目标。校企合作,学校要做的首先是从思想上彻底放下自大情节,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从而形成校企平等的合作关系基础。同时,学校要站在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深入挖掘服务企业潜能,强化服务企业能力。

三、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学校可以利用其优势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利用院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企业通过培训,实现了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提升了员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借助于中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三是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四是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了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等。校企研发合作,推进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承担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造等任务,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能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使“双师型”教师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不仅能消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的质量和程度是否达到了双方互利共赢,是否实现了双方水融,是检验校企合作成效的标尺。中职院校应对社会经济的现实要求做出快速反应,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和行业特点,潜心钻研、精心实践,这样才能适应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让学校跟着社会走”“让企业追着学校跑”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确保中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高教研究,2006(2).

[2]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篇7

关键词:医院基建 财务管理 有效手段

现在人们的生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渐渐提高,对自己的健康也愈加重视,医院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逐步的改良医院的服务环境和加强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对基础进行建设。因此增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现在医院必须重视的。

一、基建的财务进行管理时发生的问题

(一)建设概算的控制不够严

医院建设前期,虽然经过了项目概预算,但是实际施工中错综复杂的现场情况往往导致项目实际需要的资金大于概预算,大量的变更签证使投资规模扩大。项目管理人员为赶进度,往往忽略重大变更手续的法定程序,违规超概算进行项目建设,这样会使项目的合法、合规性埋下隐患,为施工管理人员权力寻租提供了可能,或者是投入比例不适当,导致其它地方因为资金不够而误工,或者预算支出不够导致基础建设的不完善或者工程质量不高。因此在对相关人员的监督上的体制必须要加强,而且要按照相关规定的程序进行项目概算调整,务必使得项目工作人员掌握基本建设的规律和程序,杜绝项目决策的随意性,监督部门保证对相关工作的及时有效监督。但是因为项目在进行预算时,有关人员对即将实施的工程情况所需投入分配不够了解,或者是,使得工程的概算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都是对项目概算控制管理的不够严格。

(二)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

基础建设时的资金运行要经过预算、审核、财务、监督等的部门协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基建工程的进行。财务向来都是医院在进行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因为没有一个使资金使用变得合理和最大效用的财务管理机制会使得资金和人力、物力产生浪费。但是现实中医院的各个部门的交流不够、信息的传递没有及时以及交流是带有自己部门的偏见,导致计划的制定会产生误差。再加上不同部门之间所注重的地方不一样,而在进行基本建设决策时又要求各种信息能够同时、及时的被反应出来,增加了基建财务管理的难度。

(三)在财务上对未来的危险的预测不够

现在很多地方的医院的建设规模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大,对建设中需要的投入也需要更多,但是不可能都依赖国家的财政支出。但是医院本身的需求规模和资金上存在着很大的出入,拿出那么大的一笔资金来作为基础建设的投入会很容易使得医院其他方面资金链的断节,所以这就不仅需要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对自己能获得的投资的预算以及采取最好的方式来使用资金。这些都要求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要合理、有效,并且在实际的操作中能顺利的施行。

二、基础建设中财务管理的有实用的方法

(一)加强医院的人员的财务管理的意识

第一,有些相关的领导对基础建设财务管理没有那么的重视,认为既然已经进行招标,那么就没有必要对基础的建设进行财务上的管理,导致相关人员在基础建设上的财务的管理力度不够或根本就不去管理。

第二,医院的财务人员对基础建设中的耗费知道的并不多,而医院每天的资金来往又十分的复杂,导致相关人员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必须对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加强基建财务管理方面的意识,另外财务人员也要深入现场,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加强合同管理。

(二)加大宣传使得医院的人员对基建财务的认识加强

基建财务在医院的建设中不仅仅是一种后勤保障,使得基本建设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而且是与医院的全面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基本建设是医院的百年大计,是关切到医院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要求医院中的每个科室和职工相互配合和支持,更需加大基建财务政策的宣传,使每一层的工作人员更加了解和清楚相关的财务管理措施及程序,使得基建支出更加规范和透明,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坚持以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为标准解决施工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保障工程项目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杜绝出现违规的工程现象。

(三)增加科学性的计划用来保障有充足的资金

为保障基础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单位必须管好相关资金的支出管理,尽量的减少因为计划时考虑不周而发生的实际建设资金不足及过度支出或者闲置,因此财务部门就必须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相关的基础建设的投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加强基建资金的监督,杜绝不良现象发生。那就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第一,积极并且合理的参加项目投资知识学习,将建设的要求和需要得到的结果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学习投资概预算的知识,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和那些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去施工现场和购买材料等的地方去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再和市场上的行情进行比较,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合的方式,以及准确的数学计算,为项目决策的人员提供确定可靠的信息,对资金的使用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

第二,采取严格的制度控制投入资金的规模,不使用过多投入的方案。不管对什么基础建设都按照决策好的规划来确定投入资金的总数、按实际情况来制定基础建设的大小、计划完工的时间以及确定投入资金的成本,不随意的改变建设的制定计划,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即使在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资金时都要按照相关的程序来进行调整。

三、结束语

医院的基础建设是以建设和改良医院的环境、增加医院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资本性支出,加强基础建设资金的管理,就必须将那些可能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来解决。因为本人的学历以及学的知识有限,因此不可能所有方面都考虑到,但是还是希望能够给各位学者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公关礼仪,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联系更加广泛,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把教育的目标定在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其中,公关礼仪能力就是一种现代人谋求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是现代人能力结构中重要的构成要素。

一、高职学生在公关礼仪方面的学情分析

1、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学生公关礼仪意识的逐渐淡化与缺失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从来自就业面试现场与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有80%以上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心理素质较差、基本社交礼仪比较缺乏等。

2、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都被学生当作了“新潮”、“潇洒”,诸如此类不良行为已严重损害了高职学生的形象,成为学生们健康成长的障碍。

3、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表现出“依附别人、利用他人、以个人为中心”等倾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与其他同学形成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

4、学生的仪容和日常卫生观念淡漠、仪容仪表邋遢、着装不符合自己的气质个性;不能按照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准确着装。

5、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学生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同学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

究其原因,随着学生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一方面网络会使一些学生受到不良观念的引导,逐渐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和生活,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呈现出与公关礼仪行为相违背的倾向;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在学校得不到完善的公关礼仪教育时,就利用网络上的信息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了层次不统一的对公关礼仪认知的程度。

二、高职院校公关礼仪课程理念的建构

1、公关礼仪课程理念必须体现建构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和社会交往中,通过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方式获得的。该理论以重新定位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为前提,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这一认识,公关礼仪课程不能单纯地局限于传统礼仪知识讲授,而应通过礼仪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然后结合某一公关活动情景让学生进行模仿,认真反思和实践各种礼仪规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公关礼仪课程理念必须体现多元性。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只一种,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受多元智力理论启发,公关礼仪课程的评价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并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公关礼仪课程的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内容。

3、公关礼仪课程理念必须体现生成性。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理念,它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新理念认为课程内容并非事先预设完成,强调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新资源、新思想或新方法。公关礼仪课程不应该让课堂成为教师独享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场所,而应该鼓励师生加强对话,促进课程发展。师生对话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真诚、平等和信任,是师生对知识的共同追求和相互分享。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三、加强高职院校公关礼仪课程建设的对策

1、优化公关礼仪课建设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博采众长、优化组合,形成有特色、实践性强的教学体系。目前的大多数《公关礼仪》教材中,对仪态、言谈、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相对要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不自觉地对美的关注和追求,使他们对仪容、仪表等部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教材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介绍,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仪态方面的内容,操作性强,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示范、训练和点评,这样才能达到实际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仪态方面的课时,强化仪态、言语、行为规范方面的训练。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构生活化、情景化的教育模式。公关礼仪课程的教学,可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并注重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以强化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如仪式方面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讲授、讨论、模拟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强化了理论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仪表、仪容、礼节等教学内容,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电化教学、理论讲解、示范操作、现场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再如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公关礼仪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变化,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公关礼仪情境教学,凭借形象、生动、富有感隋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3、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改变单纯传输、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相关能力和素质的关键。为此,我们公关礼仪课程在教学中引用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具体可选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

(1)案例教学法。即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思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礼仪课的教学中,常常可以在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与本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师针对筛选的案例设置几个思考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有效参与,导出已讲授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精神的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问题的思考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应用礼仪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公关礼仪课堂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法,是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运用礼仪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公关专项活动都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这种“情景体验,现场模拟”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了现场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同时也是对公关礼仪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

4、调整教学评价方式。公关礼仪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在具体的操作训练中提高公关技能。鉴于此,公关礼仪课程教学应调整考核方式,压缩理论考核所占比例,提高操作训练所占分值。例如,考核内容可分为理论考核、操作训练和平时成绩三部分,理论考核比例为40%,操作训练比例为4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和作业)比例为20%。

5、开辟公关礼仪教育第二课堂。礼仪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功效。这就需要学生在认识礼仪的本质,即“礼仪要表达的是对交往对象尊敬友好的意愿,而非简单、机械的外在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以致用。为此,有必要将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创设所有可能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担任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先生、礼仪小姐,锻炼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礼仪能力和自身的礼仪形象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军.教育基础知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霍瑞红.浅析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公关礼仪.现代企业教育,2008(16) 

[4]严月萍.多样化教学方式在公关礼仪课中的运用.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5]周益群.浅谈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8(28) 

篇9

[关键词]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江西师范大学;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196-02

1 引言

江西师范大学拥有5万多师生,根据调查发现,日均门诊量在100人次以上,为了提供校医院医师的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患者等待时间。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医生为准确诊断患者病情,就会安排患者做各种检验检查,通过检验检查结果,给出诊断报告。诊断过程涉及医院多个部门的信息,例如提醒患者到分诊处诊断,药房根据处方为患者选药,医生诊断患者病情,患者费用缴纳等。这些辅助系统都是为医生针对特定患者的诊断而提供服务的,据此可知,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门诊数据信息流的关键结点和连通桥梁。[1]

“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患者信息的查询采集、研究分析、存储共享。“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远程地提供数据共享,通过该系统,客户端的医护人员能实时访问数据库信息,并能对数据库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能提高医院的管理效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对患者而言,就医变得相当方便。

本文主要对电子化的医生工作平台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的设计方案,对高校医院在实际过程中面临的需求作出分析。医生可以方便的获取患者学生在校医院就医的就诊记录,对病人以前用药的记录,有没有用药过敏历史记录,做检查,所以医院的工作平台需要24小时处于开启状态,本文主要研究这种电子化工作平台的构成,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2 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2.1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分析

近年,随着学校生源不断增加,在校门诊人数增加,信息量增大。但校门诊记录学生信息数据时候,还是根据传统方法,使用记录本记录。这样造成学生病情信息容易遗失,查找和统计患者数据带来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一体化的电子门诊系统势在必行,这不但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同时也减少了病者就医过程中的各类繁琐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做如下定义: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为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和决策分析统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通讯的能力,以满足所有授权用户对信息的各种功能需求。[2]

据工作需要,医院安排联系相关人员筹划和开发“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该系统旨在减少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能方便患者就诊。医生通过电子信息平台开具电子处方,代替原来的手写处方。系统的设计思想要着眼于医护人员和患者间的数据共享,使得患者挂号、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医生为患者身体检查开具检验检查单、患者凭医保卡到收费处缴费、到检查检验科室做检查、医生根据检验报告再次确诊病情、患者到药房取药等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借助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 要实现病情诊断、检查化验、缴费取药的信息化管理,该系统要保存患者病情信息,并允许在医院的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总之,医院管理运用“门诊医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能,减少医护人员的劳动量。

“门诊医生信息管理系统”方便了医护人员对患者门诊病历的管理。系统中的电子处方管理系统就是一个丰富的门诊病历库,这些病历信息可以为医院开展教学科研提供详实数据。它能同时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医院医保卡或市民卡也可便捷的在电子处方管理平台上使用,这为患者建起了连续的就诊信息。此外,通过连接区域中的其它医疗机构网络系统,可以方便地查阅患者在其它单位的治疗情况,这为提高医生病情诊断的准确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目标

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从患者角度出发,创建和保存个人基本病情信息,使其在整个就诊过程中的病情信息得以连续;其次是满足卫生经济管理的需求;并且管理系统还设置了分级权限,以确保患者的有关信息不被泄露;从医护人员角度出发,该系统要求具备以下功能,一是实现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最大程度地利用库存数据信息;二是医生通过系统平台填写各种检查检验申请单,填写完成后,检验检查单自动转向医院的相应部门,此外,主治医生可以在系统平台上开具电子处方单,比起以往用手动输入处方单便捷得多;三是系统平台能实现为医生开具处方单,填写患者病历,填写检查报告单等功能;四是患者做完检查后,图象、影像等信息能及时传回医生手中。

3 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3.1 门诊系统登录窗口功能

用户在打开“门诊医生信息管理系统”前,首先要通过身份认证,即首先必须在登录对话框(见图1)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对应的密码,输入正确以后才可以进入系统,如帐号密码不对应、或不存在则继续停留在登录界面。用户名和密码得到确认后,系统先启动更新程序,如果客户端程序发现有更新内容,则自动完成更新,如未发现则直接进入操作界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系统自动更新完成后无需再次登录。医生进入程序主界面后,可调用站点配置信息(包括站点号,是否需要进行分诊,可否将药品录入药品库,是否打印处方等等),也可浏览医生的权限信息

3.2 草药的剂型判断功能

中医药房的草药剂型种类繁多,包括散装饮片、袋装饮片、赛装颗粒、袋装颗粒、膏药等。系统在划费后,将不同的剂型在不同的窗口打印处方发药。当一张处方上开有多种剂型的草药时,系统自动判断处方上何种剂型数量最多,然后分派到相对应的剂型窗口领药,同时将处方上其它剂型的草药一并在该窗口打印,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病人在不同取药窗口重复排队,工作人员重复审核处方开药的情况。

3.3 处方保存功能

医生录入完处方信息后点击保存,此时,系统打开电子处方预览界面,该功能旨在让医生再次核实处方的正确性,以免出现错误或遗漏,医生核对信息是否正确后,再次点击“确认”按钮,即可完成信息的保存。

药品校验功能,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如果某种药品缺少则自动给予提示;第二,提醒医生诊断时,要对初诊患者进行血压测量;第三,具备处方延时原因选项,如某种药品需长期服用,诊断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需要写出文字理由;第四,成组明细数量校验;第五,处方类型与药品管理级别校验;第六,患者皮下组织试验。如果处方中包含皮下组织试验药品则需要校验结果,未做皮下组织试验或皮下组织试验结果非阴性,则自动取消该处方。

经过这些程序后,电子处方保存。医院收费处凭病人门诊挂号单或就诊卡划价收费。

3.4 LIS接口功能

实验室信息系统目前一项较为先进的应用技术,简称LIS 。它可以作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广泛应用于医院各检验科室的数据分析管理工作。LIS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参考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有机地结合到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数据处理系统以病人标本流动为主线,协同质量管理、业务处理、系统设置、查询统计等模块完成工作。

医生在“门诊医生信息管理系统”中为患者开具各类检查化验单,患者持就诊卡完成各类检查的缴费。待患者的检查完成后,主治医生通过该系统查阅检查报告。此外,该系统还提供自动报警装置,一旦患者检查报告中的某些内容严重超标,系统会自动发送危急短信通知主治医生,让其早做准备。

4 结语

江西师范大学的“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在确保学生学习之外,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拥有一个全面、便捷的医疗管理信息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以记录下学生的健康指标,在针对学生身体情况作出预警,也能很好推广该平台发展。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具有很强便捷性。患者的信息通过医疗平台记录,对于患者过往身体情况可以有很好的信息处理,减少询问患者病情信息,同时也降低患者表达无法让医生理解的情况。

(2) 医生在记录好患者病情的同时,可以将病情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极大的方便患者和医生的流程操作。减少患者办理程序缴费等手续。

(3) 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能够进一步扩展,软件开发人员不但增添新的功能,满足客户需求,门诊医疗信息管理的内容更佳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能太,郑文俊,施高瞻.门诊医生工作站与医院门诊流程改造.中国数字医学,2007;5:46-48.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成功加入WTO,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还将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将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为了积极应对这种竞争,在人才市场上纷纷以高薪及巨大的发展空间来吸引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观念深深的影响着工商管理人才的成长,照搬西方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低、教学目标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教育内容缺乏实用性等,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成长,也就无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切实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工商管理人才而服务,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工商管理的目标就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受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没有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西方工商管理教育模式 

高等院校是向社会培养专业性、学术性、技术性以及综合性人才的地方,而大学生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而且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更是受到企业的极大欢迎。由于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起步较晚,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着实不少。因此,一些高等院校为了加快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纷纷积极引进西方的工商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扩张的今天,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这本应该是我们积极提倡的,这对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随着工商管理教育在中国的普遍兴起,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基本上照搬了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导致国内高等院校制定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与设置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问题,传统的经济理论很难解释中国目前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照搬西方固定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更不符合中国当下现实的国情。一些高等院校想当然的认为西方的“经”非常好,但难免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2.培养目标定位低,缺乏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就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针对高等院校来说,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教育在应该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以及怎样学习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才开始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我国目前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不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财经院校、师范类高等院校,还是独立院校、高职学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由以下几种:(1)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实用性人才。(3)培养具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应用性人才。(4)培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学术性人才。从这些培养目标可见,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教育培养的大多都是一般性人才,比较欠缺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缺乏实用性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都会设置较多的必修课,而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则比较少,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却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在教学内容上,其教材大多都是使用翻译的国外教材,即使是国内编写,其理论和案例大多也和国外如出一辙。这种没有通过实地调研编写的教材,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解决中国目前遇到的经济难题,也就缺乏实用性。 

二、加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出路 

1.教育要突出实用性和岗位的针对性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连续的扩招,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减小,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深入开展岗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2.教学方法要国际化 

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影响,我国企业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要与国际接轨,教学方法首先要国际化。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宽知识面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在我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需要大批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急需大量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已为我国培养了很多工商管理人才,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秉着求真、务实的原则,灵活运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理论和教学模式,推动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地方高等院校创办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