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小学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小学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想提高好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以下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4.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 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

根据以上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培养数学素养?

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数字加减乘除运算到后期的四则混合运算、从简单的线形认识到多边形的了解运用,从面积计算到体积计算……知识体系内部都有相互之间的关联,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理解、知识运用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学生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开展日后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深刻的数学思维技能,以便能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进行及时的调配,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因为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数没有科学的认识,是无法有效解答问题的,只有构建了良好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鼓励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会存在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善于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灵活性,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总结,运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四、做好常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个问题,某些学生能够很快的得出答案,显现出敏捷的思维特性,而部分学生则需要一步步的进行计算才能够得出结果,反应相对较为缓慢,即对于知识的敏捷性不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敏捷性对于提升他们的解题效率、提升他们的数学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例如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简便运算,通过简便运算、特殊运算来提升解题的效率,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学生掌握了这一思维方式,就能够高效的进行计算。

五、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按着教师的步骤按部就班的学习,往往很难收到实效,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走在教师的前面,那么就能够很好的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新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创新思维发现的,也是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体现,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也是一项实用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深远,对于学生的思维养成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以便能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应明.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2015,(9).

篇2

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设计时应选取典型性的感知材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设出问题情景来引探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1.巧设疑问。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场白",巧设疑问引领学生进入情景。如教求最小公倍数时,可设计这样的情景与实验:出示一架天平和两种砝码,一种是3克的,一种是4克的,各有若干个,要求两边放不同的砝码,问怎样放才可使天平平衡?平衡时,两端的重量各是多少?这个重量与3、4有什么关系?如果照这样继续下去,到天平再平衡时又可以得到怎样的重量?这个重量与3、4又有什么关系?在这些重量数中哪个最小?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兴趣昂然,思维活跃,强烈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

2.巧设悬念。悬念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如教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个多位数(可能是3的倍数,也可能不是3的倍数),教师再添上一个数字(随着添在什么位置),使所得到的数是3的倍数。每个学生都拧着眉毛,瞪大眼睛流露出新奇感:“这里面有什么奥秒?”“老师心里怎么想的?”学生怀着迫切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进入新课。

二、创造互动空间,培养合作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是一种多边活动,它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首先要和谐师生关系,这是产生课堂互动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以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教师不能再高高在上,应放下教的特权,走进学生,成为学生心灵真诚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提高。学生与教师亲近了,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也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更积极、更主动、更合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对老师有了亲切感,学习起来兴趣更浓。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进行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逐渐建构学习的互助群体,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团结意识,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有数学。”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很少注重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些生活情景,提供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

在教学周长和面积部分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忽略周长和面积的单位这一问题,例如学生们容易出错的经典判断题:边长为4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等。有些学生在对这一题进行思考时仅仅思考了它的运算过程,感官上看到结果一样都是16,而忽略了它的单位长度和面积的区别。对待这一问题解决最直观的方法,可以运用动手课,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感受到周长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面积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没有可比性。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05

1 前言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时期就是小学阶段,而且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不知如何下手,缺乏灵活性和敏捷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 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大量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为基础。第二,小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基础就是具有敏捷和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面对数学题不会毫无头绪,还可以使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第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任务。

3 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3.1 充分调动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外部环境因素就是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独立的思考,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比如说,在讲授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编一个故事,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穿去,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比较感兴趣。在讲“乘法运用”这一节时,可以编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森林里要开表彰大会,奖励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森林之王狮子为这件事感到十分头疼,因为获奖者有兔子、青蛙、袋鼠、骆驼等,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就会试着去解决数学问题,努力思考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此外,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索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1]。

3.2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不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学生原有的思维能力,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果致使许多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速度。教师不能急于讲解解题的方法,而是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地进行辅导,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想象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努力寻求解题的各种方式方法。此外,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种解题方法,而是应该在确保思路正确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和鼓励多样化。

3.3 用直观形象推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差。在理解一些较抽象的问题时,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形象。而小学数学基本上是建立在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小学数学的特点,用具体直观的形象来推进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比如说,教师在讲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写”这一课时,可以将一个长方形呈现在电脑上,让同学们观察,然后再拖动鼠标,将长方形图片扩大。然后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在扩大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直观的教学,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图形变化的规律,从而将这一课学好[2]。

3.4 运用多种逻辑思维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逻辑思维方法有许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分析法和综合法。第二,比较法和分类法。第三,抽象法和概括法。第四,归纳法和演绎法。比如说,在学习“除法的运用”这一节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归纳什么情况下用加法,什么情况下用减法、乘法,再利用众多例子讲授除法的运算,学生掌握除法的运算之后,再让学生总结除法的运算规律,然后将除法与其他法则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印象,不至于将四则运算混淆。

4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只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够将数学这门课掌握好。

参考文献:

[1]宋彩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1.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互动;重要性

互动,换言之就是交流、沟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互动模式,因为只有这种课堂模式才最适合孩子们学习、成长,能够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教学中的互动有着独特的重要性,老师多跟孩子们进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愿意跟随老师一起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

一、课堂讨论,资源共享

数学学习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它的理科性决定了它的学习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进行课堂讨论,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探讨数学知识。一是老师多对学生提问,二是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一起讨论,找到正确答案。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协作,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将成果共享,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悟了共享的乐趣。这种互动模式活跃了课堂氛围,教会了孩子们更多知识和道理。

二、位置互换,思维互现

传统的数学课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为一个学习接收器,师生之间的沟通太少。老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即让学生在讲台上做老师,老师自己坐在下面学生的位置上。这种交换让思维互现,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展现老师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角色对调这种互动模式,小学数学课堂就可以成为师生语言和思维的叮咚之泉。

三、小组合作,一起进步

合作是永恒的主题,老师应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完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将班上的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布置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一起努力,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互动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明白了合作的意义,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通过这种互动让孩子们一起进步,成长之路有你有我。

互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只有在课堂上采取这种方式,才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其中,喜爱数学课。课堂讨论,使资源共享;位置互换,让思维互现;小组合作,可一起进步。这些课堂互动,都有很好的教学意义,发挥数学课堂的最大有效性,实现互动的重要性。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性分析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今教育问题中最为关注的话题,小学生是意识和习惯养成与培养的最佳阶段,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逐步的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可行的教学模式。文章中主要围绕了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义和其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分析。

1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普及,人们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是学生们学习数学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初始阶段。对于数学本身而言,具有着逻辑性强抽象性元素高的特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重点是在理论知识的培养上,并没意识到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枯燥乏味的课堂让小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但符合于新课改的需要,还能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动态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可以深入到了亲身实践中,并实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性教学

2.1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快乐动态的数学课堂环境:

小学生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在数学的课堂当中,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着亲切温和的态度,让小学生们真实的感受到来自教师身上的乐观精神,同时要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课堂中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尽可能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让小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欢乐的学习氛围。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为例,在《周长》这一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将课堂完全交付给小学生,首先让小学生认识到周长的简单测量,然后让每个小学生都寻找自己身边的物品并测量该物品的周长,在测量之后说说自己测量的结果,并让老师或同桌检查测量的该物体周长是否正确。创设快乐动态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例如学生们在测量长方体周长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种答案,有的学生认为长方体是有周长的,有的学生认为立体图形不存在周长,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就会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老师给予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不但让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到了周长的概念及测量方式,还积累了更多的数学知识。

2.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动手实践的课堂,并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不但有着加深印象的作用,还能为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需要,以实际出发,为学生们设置一个合理的实践课程。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课题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们以折纸的形式来完成,让小学生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在折纸完成后,观察折出的形状是否对称,并找到生活中什么物体是对称或不对称的图形呢,他们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通过动手实践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完全激发出了小学生动手实践的参与性,而整个折纸的过程就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们会折出各式各项的形状,从而进行对称图形的分析,不仅从实践中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还对本节课中的对称图形有了更深的了解。

2.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出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到创新的教学方式,更要将现代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与设备来辅助教学,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为例,在《图形的变换》这一节课中,老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或搜索到形态各异且变幻莫测的图形,供学生们作为参考,让学生们感受到新奇事物的同时,还能激发出不一样的创造力和想法,对于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让小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独立的图形制作,并完成制作图形的旋转,观察在每个图形旋转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形态。小学生的思维和想法都是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并从教学的点滴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于创造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3结束语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具备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从构建快乐动态的课堂出发,再到课堂中学生们的动手实践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融入,无不实现了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更加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542.4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83-01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

篇7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0.引言

思维能力是一项集判断力、理解力、分析力等多种元素组成的一项重要的综合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是智慧的主要核心。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切智力活动的效果。因此,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小学生思维正由具体形象转变为抽象逻辑,而思维能力培养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积累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所具备的抽象性也正好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先天条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然会运用判断、分析、比较、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同时数学教材也给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材料,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力条件[1]。此外,实施新课标改革以来,更加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思维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策略

2.1多元化教学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很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也强调开展学生的教育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因此,数学教师要尽量开创多种情境让学生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才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投入学习。而兴趣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2]。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佳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元化教学构建一些生活情境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展“书店超市”活动,活动中,对各类课本进行不同定价,学生可以扮演店员与顾客,让学生在活动中的买、卖、找零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人民币。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兴趣,从而有效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2.2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是一项对学生知识储备和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很高的解题方式。同时一题多解还能开拓学生的思路,通过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学生在也可以在多种算法中了解其中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一题多解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3]。例如:一条长100米的公路,工人们利用前3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条路30%的修建工作,按照这种修路进度,请问工人们还需要花多长时间完成修路?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按照工作效率的思路进行解答,及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那么,解法一:n=100(100×30%÷3)-3;解法二:n=(100-100×30%)÷(100×30%÷3);此外,这道题还可以从分数的思维方式解答:解法三:n=1÷(30%÷3)-3;解法四:3÷30%-5。学生解答后,提问学生哪种方法最简单,通过比较,很明显学生可以得出解法四为最优解法。通过这类教学实践,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培养教学的数学思维能力。

2.3设置开放性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发散思考的时期,而封闭式的数学问题会极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固定的模式中,这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较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时,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以解放学生大脑为前提,课堂上尽量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并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发散性。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知识时,教师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分别设置两种情形的题目:①有4盒粉笔,可以用哪些包装方式,哪种最节约包装纸;②有8盒粉笔,可以用哪些包装方式,哪种最节约包装纸。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家进行亲手实践,并分析出最佳的包装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可以有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3.结语

总之,新课改以来,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作为逻辑性本身较强的一门学科,要打好数学基础,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方式。此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活跃期,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 职业圈,2012,5(24):45-46.

篇8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的连除应用题时,首先将连除应用题拆分成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再出示连除应用题,通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学生明白这题与上面两道题不同,然后我启发提问:“能不能一步算出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吗?”学生都回答说:“不能。”接着我又提问学生:“既然这道题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解答。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说出了两种算法,甚至有个别小组说出了三种以上的方法。这样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3.多样化的思维策略,让学生产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更谈不上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数学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增强思维的密度,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

1.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1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1.2 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1.3 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2.1 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2 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2.3 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1 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3.2 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

篇10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严密学生的逻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系统性,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数学能力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育的成功要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快速、敏捷学习的关键;然后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这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关键目标,旨在通过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

方法,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最后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只有拥有学习热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才能在教育中更易于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状

1.概念教学的弊端对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然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模式。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2.学生主动性思考能力的欠缺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考查中,也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

依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于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

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性思考能力的欠缺。如果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和知识难点缺少主动性的主观思考,还谈什么培养学

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要想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就要改变现有的授课方式。

三、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怀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2.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