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激发幼儿思维的方法

篇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数学计算能力作为为人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现代社会数学成为人们竞争工作岗位的重要的条件之一,数学的能力将成为这个社会就业中的一个敲门砖。所以现在,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就此在幼儿园中出现了很多数学教育的科目,例如:珠心算、快乐课程、情境数学、以色列思维等等。

1、教师观念

学习环境

幼儿个体差异

二、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途径探索与思考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利用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提供给孩子适合个性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幼儿在学习中努力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数学教学活动《排一排》中,幼儿教师可以将不同颜色串珠水果放到一个封闭不透明的盒子里,让幼儿们猜里面是什么,进行各自演示,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卡,让孩子们动手按照一定的规律模式对这些串珠水果的颜色、形状等进行排列,试验有几种排列方式。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式的提问,例如,为什么排列最前面一个的是橘子而不是苹果呢?为什么这样排列不一样呢?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排列修改等。引导孩子思维的准确性,引发孩子兴趣点,让教学活动充满各种乐趣,使孩子愿意去参与,充分的发挥孩子的数学兴趣和创新意识,最终促进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幼儿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让孩子掌握特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是最终强调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培养其数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结构的游戏教学中,教师让幼儿用积木来设计建筑楼房,有的孩子搭建了很大,说是让爷爷奶奶亲人们一起住进来;有的搭建的很高,有20多层,原因是想让更多的邻居住进来,但是设计的20层高楼却没有电梯设计。老师引导孩子,“这么高的楼梯该怎么上去呢?”于是幼儿开始考虑电梯的设计。老师又问:“如果没有电,电梯用不了,邻居们怎么回家呀?”幼儿又想了想,于是就把楼梯加了进去。在搭建的过程中积木不够了,孩子们就开始联手搭建其楼房。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幼儿不仅仅涉及到了数学知识的培养,而且也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怎样团结互助的完成游戏、怎么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实际困难,最终促进了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幼儿时期大多数是通过直观形象进行认知的。教师可以就这一特点结合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进行引导,让孩子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意识。例如,在幼儿生活中有很多有趣可爱的形状:家里的门窗是方型的,房屋的顶是三角型,碗是圆形的;小朋友吃的饼干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有趣的图案;幼儿自己的玩具有各样形状的;老师有针对的进行引导,让孩子充分的感受生活中各种空间形式。通过时钟,电话号码,公共标示,商品价格等等。在生活中树有高低品种之分,动物有大小之分,月亮圆缺会出现不一样的形状之分等等。生活中的这一切都能让幼儿直接地感知到,这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也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增加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为幼儿学习数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进行幼儿教学中材料的选择是一种软环境,一种教材,对幼儿数学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使用的活动材料要使孩子的各种学习相结合起来,让孩子的语言,科学,美术等学科相关联起来。

让孩子在各个领域中横向地发展,把知识编织成一种网状结构,让孩子在教学中各个学科之间横向获得知识。材料的投放要具有方便性,让孩子在生活中随处可以得到。投放的材料要多元化,让孩子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间,变平面的东西为立体的,变单一的东西为多样的,让单纯的视觉刺激,启发孩子感知其中数、量、型等数学知识和各种数量变换关系的认识。在幼儿游戏中投放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通过让孩子动手摆摆、连连、拼拼、画画、剪剪等,来让孩子真实地感知:学习操作事物的方式,熟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特点,并用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和同伴们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实践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了孩子对数的概念学习;在活动室外在场地上设计各种数量关系的图形组合,为孩子游戏创 造有利的游戏环境,这样让孩子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感知排序,数量、图形、数字等数学的知识。

培养幼儿数学意识并不是简单的用数学的知识技能来代替,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来看待这个客观世界,培养会运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重视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需要。

篇2

评价幼儿美术创造力应以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为依据,综合判断。首先,兴趣是幼儿美术创造的基础。应在培养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心。浓厚的兴趣能够促进幼儿学会不断感知和联想,通过色彩、线条、图形等审美情感的过程,发散思维,最后创造出形象的过程。其次,评价幼儿美术创造力必须借助思维能力以及进展水平这两个尺度。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的引导,使其学会将脑海中的形象和场景通过流畅的线条以及图形表现出来。或给出两张相似图片,让其找出异同,引导其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手段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创造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志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这个创新型社会要求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2.创造性的培养是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美术作品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情感、自我价值。幼儿美术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应用不同表现方法,通过绘画以及手工作品来开发幼儿的智力、创造才能以及审美素养,引导幼儿运用线条、色彩等,自由大胆地地表现其对世界的认知,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必不可少。3.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黄金阶段,通过美术教育这一手段来教育幼儿,既符合其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的要求。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的可能性

1.幼儿的自发性。幼儿的自发性源于他们由兴趣而引起的创作的欲望。这种自发性会让幼儿专心于美术的创造,在自发性的引导下,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教育者找到激发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发性的正确方法,就会使其在美术创作中自发表现成为可能。2.幼儿的创造性的想象。幼儿不会受到条条框框限制,想象力奇特且大胆,幼儿这种突出的创造性想象较强是因为其思维发展水平比较低,不能用抽象的思维推理和思考,而这也是想象的基本特点。而想象的特点和幼儿思考问题方式相符。3.幼儿的表现欲。幼儿不像成人一样有那么多的顾虑,他们不会受到习惯和规矩的制约,表现欲比成人强,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中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而美术活动中自由开放的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表达机会,幼儿的表现欲可在美术创作中得到满足。因而教育者若给幼儿提供自由发挥创造的环境,并加强引导,激发其表现欲,就能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五、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的培养的方法和途径1.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达和表现方式,给幼儿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2.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和幼儿园的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既能获得快乐,又能学到知识。3.肯定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作成果,增强其自信心。4.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5.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6.以幼儿年龄及性格特点为依据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幼儿的绘画能力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涂鸦期、基本图形期以及涂绘期。教育者应针对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不同绘画能力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合理的教学方法。7.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者应利用幼儿日记、主题画、自由剪纸等不同形式的绘画来激发幼儿的兴趣。8.对幼儿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其创作灵感。情绪情感不仅会影响幼儿美术创作的欲望,还会影响其创作内容。当幼儿情绪高涨时,就会富有创作激情,思维也较活跃,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语

篇3

1 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如幼儿在家庭里一般不受拘束,他们在亲情的影响下,敢于摆弄家中的一切东西,甚至对父母的专用物品,他们也敢于探究,即使因此受到过父母的责罚,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仍然会对未曾了解清楚的物品再产生探究的兴趣。另外,父母的专业爱好、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幼儿的学习指导方法等因素对幼儿的思维能力都有重大影响。我们所强调的家庭教育因素,实际上是要求家长要重视幼儿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因素。幼儿向父母提问时,父母应该怎样回答?幼儿在探究兴趣的作用下把一件新玩具给拆毁了,或者把父母喜爱的物品给搞坏了,父母应该怎样处理?等等。

2 激发兴趣和创造欲望

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教法,要有引导幼儿学习创造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指导,使幼儿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在语言的想象活动中,在学习“如果……假设……”等关联词时,可以让充分发挥想象,假设一切,在科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去观察、实验,根据看到的现象提问,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设疑排难的练习,如认识空气,磁铁的性能等,在教育活动中不能使用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那样就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如“认识圆”,老师首先拿出一个口袋,并告诉幼儿口袋里装着很奇妙的东西,你们想摸出来看看吗?引起幼儿的兴趣。在让幼儿去摸,一会儿摸出一个圆圆的镜子,一个圆圆的果盘,一个圆圆杯子,一个圆圆的钟,进而让幼儿联系生活想想,找一找还有什么物品是圆形的,幼儿说圆圆的太阳,圆圆的脸,圆圆的苹果等,在兴趣盎然中解决了教学难点,认识了圆的特征,创造联想的意识达到了增强,同时也激发了继续探究认识圆的欲望。

3 利用游戏发展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如某幼儿在作画时,为建筑工地的上空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当教师问为什么时,他告诉老师:“工人叔叔太热了,我画一个绿色的太阳,让工人叔叔不热。”这个想象虽然过于离奇,但却蕴藏着幼儿将来创造特殊防暑用品的可能性,因此,这幅作品的创造意义远远不是一幅画本身的艺术特点所能表达出来的。可见,利用游戏的实践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4 设置疑问,激发创新

问题是创新学习的主轴,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通过问题激发幼儿去思考、探索。幼儿在设问、解问的过程中才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围绕教育目标,创设问题空间,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且有独特见解,有新意,创新精神就会在问题和思考中得到培养。

篇4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活动 激情引趣 激发想象 激励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203-01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能催生幼儿美感、陶冶幼儿情感、促进幼儿感知。近年来笔者遵循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识规律,采用“三激”教学法,通过绘画、装饰和制作,让幼儿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培养幼儿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不但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而且能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1、激情引趣,放飞幼儿美术学习的梦想

1.1 多维了解幼儿爱好

幼儿正处于对世界和事物认知的懵懂时期,针对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好玩、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合理呵护其稚嫩的创作热情,激发创新灵感,如此就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幼儿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与幼儿谈心交友,走进他们的心灵,把握幼儿的发展脉搏,了解他们的喜好,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因材施教,让幼儿用美术表达所想、所思,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1.2 催生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爱好兴趣,引导幼儿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美术学习。在美术活动中,不断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创设能激发幼儿好奇和兴趣的环境,使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如在调色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教会幼儿方法,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让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孩子通过实践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朋友们兴奋地说:“我成魔术师了。”

1.3 创设宽松教学环境

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之中,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在教学中,我通过选择一些儿童美术作品,组织幼儿进行欣赏,让他们在欣赏美、发现美中找出美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幼儿的作品都集中展示出来,让幼儿互相欣赏,在肯定他们的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婉转地指出孩子在线条、色彩、内容等方面的不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提高。

2、激发想象,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提供幼儿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指对事物的联想能力,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放飞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是一张白纸,想象力往往会比成人更丰富、更大胆,更创新,他们会天马行空地创造出成人难以想象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利用,合理地引导。我在美术活动“未来汽车设计展”教学中,在让幼儿了解了不同汽车的功能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大胆想象设计未来汽车的形状和功能。孩子根据我的指点,大胆现象、合理创造,设计了能自动抓小偷的新警车、能起飞的急救车、拥有各种功能的游乐车,幼儿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2.2 鼓励幼儿参与实践

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求新知,体会成长是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给每个幼儿不同的彩纸,启发孩子们用彩色纸折、拼、剪出图形、图案。在我的指点下,孩子们有的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有的撕出了雪花、树叶、五角星等不规则的图案,我因势利导,组织小朋友玩组合图形,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大胆地实践,盖起了红房、折出五彩鱼、拼贴春天的景象等。幼儿的创造思维、发散得到了展现,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2.3 引导幼儿表现自我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表现、锐意创新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幼儿个性化发展,在生活和学习中,大胆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特长,表述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表现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在美术课中,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中心,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不断扩散思维、活跃思维。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引导幼儿打破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改进制作方法、表现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激励施教,提高幼儿美术教学的成效

3.1 形式多样灵活施教

幼儿是美术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要把主动权让给孩子,让他们去探究、去创新。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事物、感知事物,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并进行有益的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我的情感爱好、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我鼓励他们认真学习,继续探究,运用所学的新技能、新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爱好,激发幼儿对生活和事物的热爱。在美术学习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学的过程成长,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

3.2 激发幼儿创作热情

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经验。在幼儿观察、分析、交流的基础上,应鼓励幼儿进行创作。在幼儿作画时,老师要因人而导、因材施教、因需而导,让孩子们丰富画面,提高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带领幼儿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听人情世故、看桃红柳绿、品果实香甜,通过各种途径,加深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印象,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摸、多试,让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鼓励他们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这些现象,引导孩子们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画面。

3.3 合理利用激励评价

篇5

幼儿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一、引言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现幼儿会问很多的问题,或者就一个问题问到底。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幼儿问的问题很可笑。但是有的时候,他们问的问题,却同样难倒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甚至有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无法答复和解释。实际上,这种探索问题的行为,就是幼儿们创新意识萌芽的直观体现。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问:苹果里面有什么?有的幼儿说苹果里面有星星。原因是他们将苹果横着切,发现苹果里面的果核像五角星的样子。这与我们成人竖着切苹果的定性思维有很大的区别。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及表现

创造性思维,又叫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听讲故事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和推理能力的极好契机。在活动中,我针对班内幼儿喜欢讲述的特点,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留有问题或悬念的故事,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并给他们提供自由讲述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好问、好动、好强,思维不易受束缚,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觉醒时期。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的教学、游戏与生活实践中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思维的主动性。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制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主要来源于家长的错误指导和教师的负面教育两方面。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功利的负面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学中依然还有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往往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教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对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评价很高。这样的教学,既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对开拓幼儿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无形的障碍。

四、教育对策

幼儿的成长环境较为封闭,主要涉及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学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敢说敢做。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家长们也要加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根据幼儿兴趣爱好适时进行辅导和加强。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教师只有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创造性思维。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要素,动手能力就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句成语叫“心灵手巧”,思维确实和手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的习惯,自己整理玩具等自理能力。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提高技巧,在动手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锻炼手、眼、脑的高度协调能力。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当孩子在活动中有创新的意识和举动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夸奖孩子的求新求异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的肯定能大大激发孩子的热情,对他们微小的创新意识起到保护和激励作用。我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将这种教育观念融入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提倡大胆想象,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幼儿各种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纽带,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平时多和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参加一些学校活动,让他们学习一些指导方法,发挥家庭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参考文献:

[1]程立新.浅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

[2]卿忠.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3]沈洁云.浅谈如何培3~4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

篇6

一、典型应答1:“还有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创设情境让幼儿想办法,这时教师会用一个个的追问“还有吗?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来回应幼儿的回答,期望幼儿能想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答案,直到幼儿思维混乱、师生都感觉枯燥疲惫。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怎样应答才能让幼儿说出丰富的答案呢?

优化建议:用梳理引导“有序思维”

对比研析:

课例1中的应答起不到帮助幼儿拓展思维的作用,幼儿对动作的想象和表现也仍旧是无序和原始的。课例2中的教师应答给予了幼儿拓展思维的方向性,幼儿也很快地接受了这种隐形的指导。通过教师应答的潜在指导,幼儿学会有序思维的方法,拓展了想象空间,提升了经验。

为什么幼儿的回答会想不全?这是由于幼儿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很多时候是直觉思维。如果教师在应答时不帮助幼儿去分析和整理自己的经验,那么幼儿的思维永远只停留在原始状态。

二、典型应答2:“说过的不能说!”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为了启发幼儿的独立思维喜欢回应“说过的不能说”,但可惜的是总有部分幼儿在课堂中默默无闻地充当听众或是“应声虫”,只有少部分幼儿积极发言。作为教师,不应该任由那部分幼儿只是服从群体思维,不去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教师怎样用语言启发幼儿积极的思维,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呢?

优化建议:用鼓励激发“独立”思维

对比研析:

在课例1中教师回应“说过的不能说”,一开始还有两个幼儿补充回答,然后就都僵住了,课堂毫无生机。巴甫洛夫认为:积极的情绪是人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教师积极的正面鼓励,能激发幼儿学习和思维的乐趣。在课例2中教师一直采用鼓励的方式给予幼儿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有独立想法的孩子是值得赞扬的”,如此激发幼儿主动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教师的第二个应答在保护幼儿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同时,提醒幼儿质疑要有根据,激起幼儿更高层次的思考。为了证明自己的质疑有道理,幼儿需要调动一切知识和经验去说服大家。最后教师说“爱看书的孩子就是知识丰富”又潜在地激励幼儿去阅读。智慧的应答就是这样层层推动着幼儿的发展。

三、典型应答3:“你错了,再说一遍!”

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用“负性思维”评价幼儿,“你错了”“你又忘记了”……使得幼儿慢慢丧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自信心,怀疑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不愿思考或自我否定。要激发幼儿敢想、敢说还需要教师给予幼儿温暖适宜的应答,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课堂。

优化建议:用呵护鼓舞“大胆”思维

对比研析:

课例1中教师用对和错来评价幼儿,让幼儿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使得幼儿因为怕说错、被嘲笑不再参与讨论,这样的应答使他对自身产生了怀疑。课例2中教师帮助幼儿化解尴尬的境地,其他幼儿通过教师应答中的暗示,也自觉停止嘲笑,学习鼓励同伴。教师的回应给予了幼儿很高的接纳度,使他们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敢于为自己辩解,重新再说一遍。

四、典型应答4:滥用“为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还很喜欢追问幼儿“为什么”,但并不是所有的“为什么”都有效,如何将“为什么”用得恰到好处,还需要教师们有所判断。

优化建议1:幼儿回答肤浅时,用“补问”提升思维敏捷度

问题提出了,幼儿回答没到点子上,教师就不应该只是使用“为什么”,而需要采用补问的形式,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幼儿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对比研析:

在课例1中,幼儿的回答比较浅,教师的追问“为什么”并不能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反而产生了误导。课例2中教师因势利导,顺着幼儿的思路,通过补问让幼儿的思维集中到狮子交朋友的“具体做法”上来,幼儿因为有生活经验,表达就很全面、细致、深刻。

优化建议2:回答歧义时,用“追问”提升思维深度

对比研析:

篇7

幼儿数学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挑战,幼儿园数学教学同样也面临这种挑战。在现代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数学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幼儿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现存的这些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新世纪的幼儿数学教育。

一、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有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的主体性便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就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就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会明显提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倾注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就会出现“皮克马利翁效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能力较强的幼儿“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弱势群体“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等生转化。幼儿由“亲其师”“敬其师”到“信其道”,从而乐于接受教诲,乐于投入学习。

二、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同时,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提倡玩中学,提供材料要把玩具、材料一体化,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比如:提供数学竞赛游戏材料,用接龙游戏卡片,在接龙游戏中进行数序练习;用分类盒进行物体分类操作学习;用易拉罐做算式滚筒,进行加减运算练习等。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做到种类多、数量多、有层次。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要求与幼儿的生活更为贴近

儿童的发展是分阶段实现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以他的生活为基础而形成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个体从出生起就置身于充满形状、大小、数量、位置等等关系的数学世界,在和这样的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建构着自己的认知,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只有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的数学教育才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启迪幼儿的思维,让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幼儿的灵感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有疑才能激发幼儿认知上的矛盾,使幼儿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将幼儿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发幼儿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幼儿兴趣浓厚,会带着问题学习,在主动探究中获取、应用知识,使其心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变机械活动为幼儿乐于接受的发现、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与辨证性。幼儿难以理解,因此,在具体的传授数学知识时,需要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易于理解的知识,运用适当的方法把逻辑性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化难为易,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浅显易懂的道理中。强调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在于挖掘儿童的智力潜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幼儿发现、探究的能力,而在思维的训练中,则包含着一种推理的过程,二者结合起来,使儿童在不断积累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背诵,而要让儿童觉得数学是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在推理与发现中发现数学关系,解决问题。

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些误解,认为幼儿教师所教知识浅薄,没有很高的学术性,谈不上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当幼儿教师。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幼儿教师和一般教师职业一样,是具有双专业性的职业。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还要不断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科学的、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幼儿 科学活动 提问 设计

如何指导幼儿科学活动,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我认为提问的设计恰当与否是激起幼儿探索兴趣和欲望的关键,是教师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关键,在实践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科学活动的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提问

在教学中,我们常遇见教师提问,幼儿却答非所问,整个活动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幼儿还是没有理解。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效果是否明显与教师设计的提问有关,设计的提问要抓住目标,要围绕目标设计。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提问

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幼儿间的差异也各不相同,并客观存在,怎样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得到不同地发展,我的做法是:

1.设计开放式的提问“大”“活”“深”。“大”即指提的问题大,幼儿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回答,能力强的幼儿可多讲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可少讲一些;“活”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幼儿思维现状、顺着幼儿的思路启发引导,而不是按教师的意图回答;“深”指的是提问不要局限一个问题,而是要围绕整个活动来进行提问。

2.为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成功的经验。

3.对幼儿回答不出的问题,给予启发及辅助问题进行引导,拓展幼儿思路,

4.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使幼儿人人参与。

5.让幼儿参与提问,从而了解幼儿所获知识,知道他们哪些地方不懂,需要帮助。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逐步增加难度,设计提问。对小班的幼儿,我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简单,易于幼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中班的幼儿问题设计较小班要难一些,设计的提问偏重于启发、引导;对大班幼儿的设计提问则要更深一些,偏重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

在科学活动指导中,我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注意由浅入深地设计提问。如:在科学活动《魔术鸡蛋》活动中,我提出了“鸡蛋放在清水里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在水底呢?”的简单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动手操作,从中发现得到答案,并待幼儿回答后,再提问,怎样让鸡蛋浮起来呢?为什么?引导幼儿由易到难不断思考。又如在科学活动《豆豆潜水员》活动中,我提出了“小豆豆在清水里能不能上下游动?”的简单问题,让幼儿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再提问“怎样让小豆豆像潜水员上下游动?为什么?让幼儿在操作中观察、分析、不断探索,既满足了幼儿动手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篇9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使学习机械化。

目前多数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式的,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承受了过重的学习负担。在现实教学活动过程中,虽然游戏贯穿活动的始终,但是游戏却成了幼儿数学活动的一种表面化形式,成了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一个评价标准。游戏的作用应该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并且起到辅助强化教学目的的作用,而现实中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操作材料显得功能单一。

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利用操作法进行教学时,只是把操作法作为一种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手段,使操作材料显得功能单一,用途不大,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时间不够充足。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方法

1.为幼儿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动作对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规律等知识,使幼儿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的尝试性操作的材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在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以后,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大小、颜色、名称)变换分类方法,看看谁的方法多,让幼儿从小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幼儿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幼儿使用的分类方法设计分类提示卡,便于能力差的幼儿在以后的游戏中进行分类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幼儿当成合作的伙伴,在平等的关系中,幼儿从心理上感到安全、放松,加上环境上宽松、和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地“做”和“玩”,显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动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学习单数、双数”,课前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知识宫,在知识宫里准备了很多礼物。活动前,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老师要带他们去知识宫玩。幼儿一听,立即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产生愉快的情绪,争着试一试。然后教师要求大家根据自己胸前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谁找对了,谁就得到知识宫里的第一份礼物。这样就激发了幼儿尝试的积极性,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探索活动。又如“认识时钟”,让幼儿置身于为活动创造的钟表展览馆的环境中。教师边欣赏边思索:“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各种形状的钟和表?”这就激发了幼儿主动求知的兴趣,同时调动了求同、求异探索的主动性。

3.在情境中学习。

要让幼儿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想办法把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热情,让深奥的数学道理通俗化、生活化,使幼儿产生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让幼儿在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活动中,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游戏中积累经验。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知识,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可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大风吹”教学中,老师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继续进行。

5.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实践证明,只有承认幼儿的差异,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操作练习,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提高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6.教师要善于抓住适时适当的指导时机。

篇10

1. 巧设绘本,让幼儿学会关注。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悬念绘本,既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较快集中,深深吸引住幼儿的眼球,又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如绘本《小老鼠的旅行》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可以巧设如下悬念:先出示一个类似长绳的画面讨论:小老鼠走呀走来到了什么地方呢?小朋友能猜到吗?幼儿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七嘴八舌地回答:a说小老鼠来到草地上,爬到了一根电线上;b说小老鼠来到草地上,爬到一根树枝上;c说小老鼠爬到了一根绳子上等等,最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打开完整的画面。如,揭开答案说:原来小老鼠来到草地上,爬到了奶牛的尾巴上。幼儿通过对绘本中一幅幅有趣的画面欣赏和阅读,促进幼儿的视觉发展,让幼儿不禁产生质疑:接下去小老鼠还会到哪儿去呢?于是利用幼儿的好奇心,迅速地激发孩子对小老鼠的旅行地产生兴趣,也让幼儿慢慢接受和理解,继而更好地继续往下阅读。

二、营造动手氛围,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

2. 表演故事内容,提升表现力。幼儿生来就喜欢用手接触事物、表现事物,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亲手来表演内容,将是幼儿更乐于接受和尝试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大班阅读活动《小熊,你长大了吗》,在欣赏完故事后,组织幼儿在语言区和表演区进行角色表演,有的幼儿利用指偶,有的幼儿利用头饰、胸卡将故事中小动物们的形象、动作、对话表演得栩栩如生,充分感受长大后发生的变化。通过大胆的表现,幼儿体验到了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同时对一些胆小的幼儿起到了激发表演欲望的作用。经过一次次的表演,幼儿既掌握了故事的内容、理解情节发展的变化过程,又提高了幼儿的表现力,使阅读活动既轻松又富有童趣。

1. 发散式提问,引发幼儿的想象。引发探索、讨论的提问,即发散性设问应能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相互讨论中得出多种答案。这种问题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灵活解决的方法。例如,在《月亮的故事》中,笔者讲述完故事便向幼儿提出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小朋友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故事?你能想象月亮上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吗?对于提问的对象——月亮对孩子原本存在着神话般的色彩,它是那么遥不可及,幼儿对它充满着好奇、疑问,因此对教师的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幼儿滔滔不绝地说出新奇有趣的想法:月亮上有个仙女种了一棵大树,树下有只狼狗守候着大树;月亮上有只兔子天天在跑来跑去寻找它的主人等等。在幼儿专注听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支持、鼓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积极思考、多想象,使他们有话可说,为阅读活动增添无穷色彩。

2. 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开放式的提问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如,语言讲述活动《开小船》中,让幼儿想想、说说:小动物把香蕉船、莲藕船、茄子船都吃了,他们怎么回家呀?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发展其扩散性思维的能力。另外,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提问:“你喜欢……,为什么”等判断分析性问题,“如果……,你会用什么方法”等假设性问题以及创 造性问题,可以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 大胆想象,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在幼儿熟悉和理解绘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绘本故事中自己所喜欢的角色来巩固绘本阅读。比如,在《逃家的小兔》中:(1)幼儿一边做跳进水里的动作一边说:“我跳到水里,钻到水底,妈妈就找不到我了!”(2)幼儿一边缩着身体一边说:“我躲在密密的草丛里,妈妈就看不见我了!”……幼儿陶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享受着阅读绘本所带来的角色体验乐趣,从而将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表达的时候既说明原因又说明结果,使语句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从而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想象的内容,让绘本阅读不仅仅局限于绘本本身,而是使得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总之,幼儿阅读活动中,教师只有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幼儿的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动起来,从而才会使阅读活动更生动、更有趣、更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