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质量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ISO9000;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职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4日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中职学校紧紧抓住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学校的办学质量、管理水平适应这样的快速发展是每个中职学校都会遇到的难题。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才能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ISO9000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ISO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缩写,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47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1979年ISO组织成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ISO900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1987年正式颁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9000~9004)的第一版。ISO9000是一族标准,它包括ISO9001标准要求与ISO9004标准指南。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ISO9000标准被欧洲测试与认证组织EOTC作为开展本组织工作的基本模式。中国于2000年12月将ISO9000系列标准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性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法和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为目的,通过引入第三方认证,提升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遵循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采用过程方法。

一、中职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一)建立全新的质量观念,有利于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的主要概念引入学校管理,树立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确定学生即顾客,教育即服务的理念,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为关注焦点,树立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利于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框架的要求,建立层次清晰、有效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学校的各项管理有据可查,有章可循,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有利于提高管理的规范化。

(三)建立多元化的监控与评价机制,有利于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民主客观依据。学校通过ISO9000体系的运行,可以形成三级、三方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有利于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民主客观的依据。即: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内审、管理评审三个层级的内部监控与评价机制,作为学校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基本保证。建立由校方、顾客方、第三方组成的多元化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保证监控与评价的客观、公正。

(四)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有利于教育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置)过程方法模式为基础,将三级、三方监控与评价机制覆盖到工作的全过程中,加强对工作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形成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促进教育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五)建立高素质现代学校管理团队,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有利于形成一支质量观念强、业务能力高的管理团队;在教学方面有利于形成一支教学理念新、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二、中职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企业的管理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被广泛采用,但是是否适合用于学校管理,尤其是中职学校的管理,需要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颁布以后,全国中职学校紧紧抓住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设施设备得到大力改进,那么学校的管理水平如何能够适应这样的快速发展,如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学校管理的需求,使办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呢?现代管理理论证明,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破解这个难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先进、规范的管理体系,通过将ISO9000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与国家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要求相对比,我们发现这两者是相符的。见表:ISO9000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与中职学校办学要求对照表。(表1)

在中职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是要取代以往的教学、教育管理手段,而是以学校管理现状为依据,将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教育管理有机结合,构建一种适合当代教育规律的学校管理制度,实现管理标准的通用性与中职学校特殊性的高度融合。以学生为关注焦点,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使学校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在中职学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并实施运行,大致可划分调研、建立体系文件、试运行、获得证书、持续改进四个大的阶段。具体步骤如图1: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图。(图1)

(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由领导层牵头,一是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解、认识,对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建立起全新的质量观念;二是对学校的管理现状进行调研,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设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及管理应有专人及机构进行管理,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任命管理者代表,专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工作;成立认证办,负责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组建内审员队伍,负责学校的各部门间的交叉内审工作。认证办设立后应立即着手邀请专家对全校人员进行全员贯标培训,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三)建立文本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根据GB/T19001-2008 idt ISO9001:2008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梳理各项工作,编写体系文件。(图2)

(四)完成试运行。体系文件编写完成后应按照文件中的各项规定进行试运行,同时选择认证机构,将文件报送认证机构进行文审。学校应按照认证机构文审的意见对体系文件进行修改,同时按照试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体系进行完善。完成部门的交叉内审、管理评审后,可邀请认证机构来校外审,专家将根据体系文件的规定对学校进行现场审核,开出不符合项。

(五)颁发证书。认证机构在现场审核中如未开出严重不符合项,则待学校对一般不符合整改结束后,可颁发体系认证通过的证书。

(六)持续改进。学校取得认证证书后,并不意味着永久有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所在是持续改进,学校应对全体员工定期进行质量意识的培训;按照学校管理实际对体系文件不断修订;通过日常监督、内审、管理评审,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纠正及预防措施,使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改进。认证机构每年将对学校进行复审,如发现严重不符合,将取消证书。

四、中职学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保障

(一)领导作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调领导作用,体系的运行在组织内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体系真正能够保持持续有效的运行,完全取决于最高管理者能否真正理解标准,真正支持和坚持持之以恒地组织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二)全员参与。领导作用要通过全体员工的参与来实现,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才干,才能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效益。质量管理体系应覆盖全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位教职工,体系的贯标培训能够做到全员参与。体系的运行,要使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都得到督促与改进。

(三)人员及资金保障。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及充足的资金是体系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邀请专家培训及来校现场审核;对于审核中的不合格项,给予资金支持用于整改;组织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外出考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学校整体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及业务素质,为学校的管理质量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

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中职学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但是,体系文件与管理实际要实现完全的融合是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的,所能取得的成效也不是立刻能够显现的,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TQC;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

随着高考的扩招,二三本院校的合并,留入到高职院校的优质学苗越来越少,以辽宁省2016年高考录取率来举例,2016年录取率为93%,留到高职的在86%这个阶次上,换句话说,100个人参加高考,有93个人可以顺利考上大学,这93名学生中,86名学生顺利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而排名最后的7名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可想而知这个学苗问题,已经是摆在各大高职高校中一个头疼的现实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迎来一个春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如果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就业层次,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是一个需要踏实去做的现实工作。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面向社会,“产品质量”能否经得住社会的考验,需要反馈到日常大学生活中去,而重中之重,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这个方面,是大学要面对的主体,如果这个方面管控不力,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毕业质量,而学生这个产品的长期价值,也会收到损害。

一、影响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构件

教学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一一和教学质量关联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大影响因素,抓控主要方面,才能保证教学管理方面不出现大问题。而各个因素也要同时进行监控管理,总之,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都要逐一进行分析,才能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大作用。根据TQC理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为三个方面,即:管理目标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系统、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一)管理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当下社会培养方向的要求,也受学校当下实际情况例如师资、办学条件、学校性质的制约,因此建立质量管理目标系统,要对这个约束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例如这个国家教育方针,目前对我国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工匠精神,具有学徒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更要注重进口国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完全体会到这个要求。再者学校性质的制约方面,例如某个高职院校隶属于建设厅,那么就要进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在学生就业渠道上,广为开展相应就业市场,反馈到教学质量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质量管理制度系统

参与教学的各个因素,都会成为教学质量管控体系中的因素,因此从实际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教的方面,无论大到招生、培养、就业,还是小到授课要求、教学文件、学生评测表等,都要纳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形成常态的考核标准,并有奖惩机制,要落地去执行。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师资力量的重要性,要具体和深入的制定相应的梯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制度,教师的职称评定、学历深造、工作量化考核等,都要是很重要的方面,没有好的师资力量,片面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长远发展,是典型的“自私”主义,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没有实践技能和理论课程较好结合起来的优秀老师,对于这样基础不好的学生,想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淬炼学生有一个质的突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质量管理制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纲的性质,要做为一个重点工作去做。

(三)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是工作极为具体、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对于错的问题。因此,它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评估是保证和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分两类:一是来自学校外部的评估,包括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估等,后者尚未形成明显影响力,前者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作用日益增大。二是学校内部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实施的教学评估,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通过校内外的教学评估,学校不断健全、强化动力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牢牢抓住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三大构建不动摇,我们就可以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控体系架构方向的正确性。当然从系统工程来讲,质量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从TQC中PD-CA方面来讲,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反复推进修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把握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核心,就一定能把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推向一个新台阶。

作者:殷雨时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黎琳.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2).

[2]王剑敏.高校应积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0模式[J].江苏高教,2004(4).

篇3

关键词:ISO理念;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0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高校已由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呈现出教育、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趋势,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点,肩负着为中国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的任务。因此,在当前高职大发展的前提下,怎么才能建立一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效率更高的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一、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ISO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我国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倾向,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潮流,走向市场化。在以往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格局中往往单一地由教师和学者来主导,而现在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主体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分量越来越大,其评价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也发生改变,所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阻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现行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培养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引进到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是有必要的。通过学习与引进国际管理模式,从而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法制化、人本化、科学化。ISO理念由ISO/TC176制定的一系列国际化的标准,总结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各国质量管理专家多年的努力研究所制定出来的。它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ISO理念在它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上都体现出其独特的特性,它可以有效的帮助组织实施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指南。自从中国实施了ISO系列国际标准的质量体系,无论在企业的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ISO理念的引入在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也便于学院管理者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因此,研究ISO理念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应用,是建立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克服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弊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ISO理念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质量的特点

我国学者刘凡丰2003年提出教学质量是过程量,表现为学生质量的变化。该变化值应是“当前学生质量”与教育过程开始时的“初始学生质量”之间的差值,即学生质量的增加量。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可以定义为: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增量,同时,满足社会各主体要求的程度,它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系统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2]。在ISO体系认证的4大类39个专业涵盖了房地产、信息技术、航空制造业等,教育列在第37位。可见ISO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包含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根据ISO的划分和界定,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服务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与其他服务业存在许多共性方面的要求。需要遵循相同的质量管理原则。

(二)符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的需要

在中国现存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观念上的缺陷:对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停留在以经验管理的基础之上。

2.管理制度缺陷: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各类规章制度,往往只强调了某一部门的职责以及某项教学工作的操作规范,并没有突出其在其他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系统性。

3.监控体系缺陷:目前,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不够明确,院系专业三级职责不明确。且在教学过程中的监控缺乏常态化,所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主要是在教学环节和程序上。而ISOL理念中的“过程方法”原则指出了“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突出了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行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把ISO理念合理地体现于院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ISO理念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其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符合建立文件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比较松散,管理效率不高。引进ISO理念,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保证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0]。建立文件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按照文件规定办事,有效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在规范、优化、高效的状态下进行。

(四)符合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需要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和学校是一种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供求关系。然而,由于教育质量有效性及其滞后性,往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的常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对于教学服务的质量不能起到实质上的监督和监控作用。因此,引入ISO体系,建立高职院校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使每种教学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引入ISO理念是可行的,并且符合国际教育的管理趋势。

三、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ISO理念需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意识

为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全体教职工都要提高教育质量意识。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全员参与,通过学习班、讲座、成果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质量意识,使学院的管理人员与师生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引入ISO理念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全体教职工深度认识到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将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视为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指导原则,实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高等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成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在高等职业院校运用ISO理念不同于评估,其完全取决于学校是否自愿接受,因此,要想达到实习预先的效果和目的,最主要的便是加强并把握好内部审核关,树立起内部审核是决定认证成功与否关键所在的思想观念。因此,必须成立一个以高等职业院校领导为首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领导整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一支内审员队伍。这些内审员不仅要接受来自学院各方面的质量投诉,并协调监督相关职责部门做好投诉问题的处理,跟进本部门负责人监督所在部门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内部审核。

(三)健全各类规章制度

ISO理念之所以比传统的管理模式要完善,并且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一个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实施了过程管理的动态机制。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ISO理念要求全体职工必须严格遵守规范管理的原则,从而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体系的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要求学生不仅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能力与素质得到发展,还要满足学生在社会工作中所需要的其他能力、技术及专业素养,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因素。高等职业院校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加学生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方面,对学生开展全面细致的教学工作,采取各种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在校学习及校外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质量意识,积极参与学院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监督,参与质量管理。

四、结语

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引入ISO理念,在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传统高等职业教学管理模式的全新的、创新的管理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发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创新性地应用ISO理念构建新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较大的可行性。高等职业院校应用ISO理念建立、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提升教学质量。能够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功能,改善教学管理体制,使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使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持续提升。最关键的是能够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种类和教学质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波.加入WTO与高等教育实施ISO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02,155(3).

[2]刘凡丰.教育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

篇4

关键词: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管理策略

从世界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过程。在数量、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为了贯彻“以人为本”、“质量永恒”、“质量就是生命”的管理理念,也为了“接受社会监督和组织评估的需要,自身发展和以质取胜的需要,理顺校内体制和规范教学管理的需要”,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已成为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高师院校,是当前我国开放性教师教育的主要机构,也必须在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切合高师实际的教学质量标准,构建一套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实行动态运作并持续改进管理,才能在与综合性高校共同培养师资的竞争中突显办学特色和个性定位,继续发挥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培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高质量的师资和人才。

一、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程序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评价”,其质量的高低(质量标准)是“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程度和人才规格的达成状况”。如今,不同高校的质量管理模式异彩纷呈,在归纳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构建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

教学质量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科学管理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形成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优良的教与学活动的效果。人们选择了作为质量的载体之后,再赋予质量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思想上就具备了某种质量观。树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理念,应该具有以下内容:

(1)多样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观。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多样化的问题实质是教育质量的类型和内容问题。树立多样的教学质量观,既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西方国家大众化阶段有“目的适切性”、“符合消费者愿望和需要”和“价值增值”三种典型的质量观,都与多样性质量观内在地联系,说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是多样化的,但教师教育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的基本质量标准是大致统一的。

(2)以人为本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高师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也要“三全―多样”:首先是全方位的,它涵盖所有对教学质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其次是全过程的,应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实施监控。再次是全员性的,校内领导、全体师生员工不仅是质量监控的对象也是质量保障的主体。当然,高师教学质量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也是通过多样方法和途径获取全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质量保障的目标。

(3)基于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教育观。高师院校是目前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机构,教书育人的教学主体性质和对象特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人的因素,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来确立高师教育教学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人才观――拓宽专业基础,多样与统一并存、精英与大众并举、学术与职业融合,造就社会需要的教育专业人才;主体观――“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习、创新”;综合素质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终身教育观――重点培养学生终身获取、创新知识能力,为今后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质量生命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立足高师实际,分析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教学是一个以人为主的开放性、动态性的系统。影响高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教学质量受学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制约。外部因素有:国家和政府对教师教育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态度取向、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程度、地方社会对师资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与家庭学习氛围等。内部主要包括:教学基本条件、校风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从高师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但关键是要营造一个更有利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从高师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分析,“大致可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大部分。”静态要素,主要包括依据教师教育目标和规格要求所制定的各类师资培养方案及其课程设置,制定一份适应教师成长规律、符合教育目标的可执行的课程计划是关键所在;动态要素,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主要包括师生资源、管理人员和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环境条件以及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即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运作状况,如课程教师配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状况等。这些要素具有较强的可变性,操作难度比较大,是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重点和难点。

3、依据教学水平评估,制订一套可操作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标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指南,没有标准就没有检查和评价。从教师教育教学规律出发,分解研究教学各环节的质量要求,制订可行的质量标准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分为纵向、横向和综合三方面。“纵向质量标准是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如课堂教学、实践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的质量要求,横向质量标准是对各学科基础质量的要求,综合质量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的要求。”而且,无论哪一类质量标准,一般由三个维度有机构成:一是教学工作质量标准。这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的科学规范要求。优质的教学质量是在优质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环节的质量;二是教学效果标准。在培养目标指导下,把课程预期教学效果量化为分数,确定分数控制线,通过考核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检测,然后做出分析评价。这种方法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命题质量和考核方法,包括知识、技能、智能、

思想等要素;三是时间效益标准。指各科教学必须按照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科学规定教师教学时间,学生学习、完成作业的时间,确定其作为检查评定专业教学的时效标准。

二、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框架与运行

高师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教学的全过程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应该说,多数高师对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监控是有效的,但除了听课及定期的质量检查外,缺乏揭开“过程”这一“黑箱”的有效手段,基本上处于自在的滞后的“无为而治”的状态。

1、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教学质量监控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督和控制,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监控体系主要由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前者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课程、学科专业、学校整体等教学质量组成;后者由评价、反馈、纠偏与激励等组成。当然,也可以从学校招生、培养、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的全过程,构建更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设立的组织机构、提供的条件支持以及采取的工作措施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和模式。高师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使教师教育最大程度地按照教师专业质量标准、与基础教育需求相适应的系统。一般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目标性,必须明确教师专业质量所要达到的标准;二是形成性,必须重视师资培养条件的保障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三是评价性,必须重视学校外部和内部对教师专业质量的监控和评价。

2、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根据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结合教师教育性质、任务及教学管理本身的特征和规律,我们试对高师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作如下建构:

(1)目标体系。包括教师教育三个子系统:一是目标系统,主要监控点为教师专业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二是过程系统,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三是质量系统,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就业率、就业层次、基层学校评价等。

(2)组织体系。由校、院(系)、室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校在党委和行政主管领导下,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有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条件保障委员会等。教务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院(系)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实施教学及管理最基层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最直接的组织。

(3)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信息监控,通过日常教学秩序、期始、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院(系)教学和学生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二是教学督导,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三是专项评估,通过校内新建专业、优秀课程、教材选用、实验室、试卷等评估,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利用评估诊断功能,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4)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学校领导、督导组、院(系)领导和同行相结合的“听课制”;二是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学生评教制”;三是学生按班级或科目选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也有选择任课班级权力的“双向选课制”;四是教师在同行专家之间互评的“上岗考核制”;五是评教、考核等排名末位者停课进修、再次排名末尾者转岗或分流、重修等的“末位淘汰制”等。

(5)运作体系。从管理运作的角度,高师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按教学模块、管理模块、督导模块、评价模块、研究模块服务模块方案进行构建”。各模块在运作过程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相互监督,又共同促进,确保高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作与保障策略建立高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后,关键还在于如何实施运作。在立足本校实际,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和地方特色,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和增强教师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的前提下,高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作和实施可从以下五方面着力。

(1)以教学模块为中心,突显教学过程主体因素的作用。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教学(师生)模块是核心,其他模块都要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运转。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等,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大纲要求,抓住教学的重点关键和难点,将一些深奥的学科理论通过启发引导、讨论答疑和实例分析等深入浅出地促进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取决于教师发挥教育机制和运用教学技巧,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个性,决定了大学教学更具有自学、自理和自动、自制的特点,要求高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者,提倡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创造潜能;“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时刻注意双边关系,协调双方要求差别,促进教学相长。

(2)理顺教学权责关系,强化教学管理职能。高师院校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计划的实施,各教学部门、环节的分工、协作与配合,都有赖于教学管理模块的有机运行,而教学工作的发挥和协调职能主要由教务处执行。要有效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首先,必须在学校党政领导下,教务处的管理模式应由“过程管理”转到实行“目标与过程共同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校内教学宏观管理职能;其次,各教学单位要在发挥自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各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再次,教务处要按照教学管理规程,定期对各教学单位实施管理目标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学校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

(3)定期与随机相结合,健全督导和评价机制。各教学单位落实课程计划,每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何,还需要有一个权威机构专门负责,即教学督导模块。这一机构成员由来自不同学科、公认有相当造诣的能够代表该学科高水平的专家和教授组成,这些督导员随机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促使教学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运转。如果

说督导工作还不能进行全面有效地监督和指导,那么,评价则是对教学活动的又一切实反映。为此,高师必须根据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要求,定期开展校内教学自我评价,包括校内的同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效果的评价,也要收集社会和基层学校对毕业生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信息材料;而且,评价方式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有定量的打分表又有定性的综合意见,分析、解决教学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4)重视理论与实践研究,发挥教改决策指导功能。一些重大教改举措的出台,抑或教学制度的修订,还是教学评价指标的界定,乃至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和方法更新,都基于认真的周密的调查,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高师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理论在先”原则,发挥研究机构在教学和改革决策中的咨询和参谋功能;另一方面要利用教育科学研究优势,切实为中小学改革提供咨询和服务。而作为高师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研究工作要有前瞻性,善于找准方向,捕捉信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为教学改革提供强而有力的理论指导。

篇5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体制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08-02

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整个学生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校风优劣的关键。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因此,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与长远意义。为了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部在2005年3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管理规定共六章六十九条,分别对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等方面的管理作了规定。《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实行进一步督促了学校的从严管理,为高校健全和完善普通高校的管理制度提供了制度依据。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一)管理的定义

辞海中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有管,有理,结合在一起才能叫管理。组织单元,通过市场经济选择,科学、合理、优化配置经济要素资源,达到组织经营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经营行为。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是用最小的人力劳动支出获得较好的工作效果。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

1.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高校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组织、协调和控制德育在高校有效实施的过程,是学校按照一定要求,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劳动教育等等。

2.学习和学籍管理。学习管理是学校按照一定的专业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其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学习纪律、学习成绩方面。

学籍管理就是对取得学习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规章制度,进而实施的管理。

3.生活和行为管理。大学生的生活管理应该包括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生活活动的管理:饮食起居、卫生健康等方面生活的管理。大学生的行为管理是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及纠正的管理。

4.体育与卫生管理。是高校组织、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体育锻炼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锻炼,从而造就大学生健康的体魄。

大学生卫生管理包括大学生作息制度卫生、教学卫生、课外活动卫生、体育锻炼卫生、膳食卫生、宿舍卫生、心理卫生、疾病预防等管理。

5.活动管理。活动管理是课外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包括校内的课外活动管理和校外的活动管理。

通过规范而有效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立能力、自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学生愉快学习、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系两级学生管理体制模式阐述。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具体地说:管理的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整个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一般采取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即学工处代表学校行使学生管理职权,各院系在学工处的指导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具体的日常管理事项由辅导员负责。管理体制如图示:

学工部处―各院系―辅导员―学生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是学生最直接的全程的管理者,即使高校按教育部规定比例配辅导员,一个辅导员也要带几百名学生。从以上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可以了解到,所以涉及到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都要负责,许多事物型的工作需要辅导员完成,如果辅导员事必亲躬,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要使辅导员从事务型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人生导师”型转变,需要学工部门从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创新管理方法,转变管理方式,从学生管理的最根本的地方考虑解决管理问题。采取最简便、最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把事务性的工作“输入型、程序化”。即把要求学生做到行为规范第一时间输入学生大脑,使其按规定完成动作。

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统揽全局,抓住共性问题,发挥一级管理抓纲领,二级管理抓细目的两级管理作用。所谓纲领一是明确管理总目标以及必要的分目标;二是建立管理标准;三是考核执行结果。所谓细目是明确职责,把各项工作任务以岗位职责的形式落实到每一个人;以学工管理部门为主导,系(学院)为管理主体,建立定期通报情况和考评的工作机制,以达到管理的目标。以高校学生生活和行为管理为例进行阐述。

二、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两级管理关系

(一)高校学生生活和行为管理的标准

生活管理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宿舍,主要是学生是否遵守规则,包括遵守作息时间、宿舍内务的规范程度等,具体可分为卫生整洁要求、安全守纪的要求、文明守纪的要求;行为管理主要要求学生守规则,懂礼貌,讲文明礼仪,遵守公共道德。如按时上课、买饭排队、饭后收碗、遇事不起哄等。

(二)根据管理的内容和标准制订管理制度

相应管理内容对应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学生学习纪律管理办法、学生宿舍内务管理办法、宿舍纪律管理规定、文明礼仪守则等。

(三)使学生了解管理标准及管理规定

1.入学教育。根据管理标准制订光盘,在新生入学时播放。入学教育效果比起其他方式的教育效果更好,因为学生刚入学时容易接受大学的新生事物,形成进入大学的第一印象,学生不容易忘记。但是如果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在一段时间形成了习惯后,要纠正就困难得多。因此入学教育要对学生学业、纪律、文明礼仪、安全以及日常生活养成的习惯全方位的教育,最好以图像配以解说的形式,生动活泼,形象易懂的录像片,在新生入学时观看,将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2.班会组织学习。把有关的内容安排具体学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把有关的规定及教育内容作为每个班全体同学必学一遍的内容,做到人人皆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扎扎实实。

(四)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

1.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职责。(1)宿舍管理部门:宿舍卫生管理、宿舍设施维修联系、学生宿舍文明、内务管理、宿舍纪律管理。(2)保卫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宿舍安全。防盗、防火、检查安全隐患。(3)学工部门、各院系: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宿舍纪律教育、安全教育。文明宿舍的表彰与脏乱差、违纪宿舍的通报。

部门管理关系如图:

宿管科的信息学工处各院系辅导员学生宿舍学生

2.学生学习纪律管理部门职责。(1)教务处:学生上课考勤。(2)学工处:违纪情况通报。(3)各院系:遵纪守规教育。

各部门管理关系如图示:

教务处学生上课纪律情况学工处各院系辅导员学生

三、管理结果信息通报和考核

高校学生工作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主导的作用,校系两级管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要及时沟通。学工管理部门利用学年考评制度,表彰奖励达到目标的系(学院)。

1.建立管理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例如宿舍管理有违反规定的,宿舍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学工处(部)通报各系,各系及时把情况通报辅导员,辅导员直接找学生解决问题。如果由宿舍管理部门直接向各院系反馈,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管理部门主导作用的发挥;如果学生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学生宿舍,也造成宿舍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发挥受到影响。

因此学工处负责收集所有学生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以规范的报表的形式报送,每周两次或一次,学工处及时汇总并通报各院系,各院系根据本部门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整改的措施。总的来说,一级管理管结果,二级管理管过程。

2.考评表彰制度。各系根据总目标、分目标制定措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断根据本系的情况变化创新工作方法,工作过程中有许多的亮点,学工处每学年考评各系的学生管理工作,表彰先进,展示推广亮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篇6

【关键词】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 PDCA

镇江市中心血站于2000年8月通过了ISO9002:1994版质量体系,是全国首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的中心血站,2003年3月转版为ISO9001:2000版,2010年再次转版为ISO9001:2008。2006年7月,血站实验室也成为全省采供血机构中建立并通过ISO17025:2005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现场认证的首家实验室。

现就多年来本站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比较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总结,笔者心得体会如下:

1 结合职能 ,制定目标:质量目标是文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质量目标的内涵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构建。不论制定单位的总质量目标还是科室的相应质量目标,都应该最大化的把本部门的最主要职能反映进去。科室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哪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我们工作的运行情况?哪些是我们工作中努力要去持续完善的?通过思考这些,就可以找到一些思路,把一些工作内容量化指标,纳入到质量目标中。比如,作为检验科的主要工作内涵就针是对血液安全质量来讲首先要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相关科室来讲就是要保证检测报告的及时性,另外还要符合相关的行业规范,把握好这些关键点,再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了。

1 重视服务质量,主动寻找不足:同血液一样,服务也是血站的主要产品之一,所以不管在过程控制工作中,还是满意度调查活动中,我们都应该把其纳为我们工作的一个关键控制点,对服务过程应该细化其内容,并主动去挖掘需要完善的地方。列如,将服务内容规范化并在文件中得以体现,质管科不但要对血液的各项质量参数进行质量控制,更要参与到对服务的考核和过程控制中去。又如,主动畅通与献血者的沟通渠道,不能将工作局限于满意度调查表的数字结果,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内审员也发现满意度调查表不能很好的体现献血者对我们工作的真实评价,我们也要意识到,不能仅把工作目的局限为满意率的统计结果为98%甚至更高,这只是个片面的数字。而在实际的采血接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听到献血者口头对我们工作提出的一些意见,如单位组织献血时等待时间较长、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或其它方面的一些质疑,但这些信息可能会只止步于当场接待的相关工作人员,而没能进入我们的质量体系中成为我们改进工作的依据,造成信息的流失。所以,增加多层次沟通渠道如进行网上有奖调查问卷,分发回邮信封或明信片,以及我们现有的电话回访等,都是较为有效的主动获取献血者意见的途径,建立了这些畅通的疏导献血者不满的管道,也可避免其通过其它较为偏激的方式进行发泄,导致不良后果。

3 重视数据分析,作好PDCA:PDCA是P (Plan)--计划;D (Design)--设计(原为Do,执行);C (Check)--检查;A (Act)--行动的简称,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工作中如何正确运行PDCA循环,是笔者认为是质量体系实施有效性的关键点之一。有时候,我们对PDCA工作不知从何入手,感觉一时找不到切入点,好像最近的工作没出现什么大的偏差,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也是100%符合。在多年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还是有许多不足或需要分析的地方,只是因为质量目标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导致了数据的片面性,例如,我们的一项质量目标为对临床服务满意率的统计,由于我们所列出的统计项目较少,所以满意率结果均为100%,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和我站提供血浆的供求缺口很大,为了提高血浆的库存量,我站在实际工作中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列如加强对初筛检测中对脂肪血的筛查,以考核制度的方式来提高血浆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积极联系兄弟血站进行血浆的调剂,但这些关联工作未曾在体系记录上得以完整的表现,如果将临床意见体现在满意度调查表上,将脂肪浆报废比例纳入我们的质量目标的范围,以及采取其它各项措施后有无实际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有可能经过PDCA循环后,结果仍然距离100%的供求平衡还有差距,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改进的过程,我们的工作目的在于不断持续改进。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挖掘其它的许多关注点,通过PDCA对我们的工作起到真正的推动持续改进。

质量体系的构建,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体系的每一个条款,都有它存在的深刻含义,只有认真去实施贯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质量体系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体系下待续有效地提升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实验室质量体系和体系文件的策划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吴铁民 岳启建 2005年8期

[2] 血站质量体系的文件化管理 韩文 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9)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应该包括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以及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可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督导系统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分为两个层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监”是基础,是手段;“控”是反馈,是调节,是目的。建立一整套完整、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的组织、程序及方法的总和,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高职学院一般形成以院、系领导为负责人的两级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教学督导办、评估办等,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控制。特别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高职学院,按照评估的有关规定,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成绩考核、职业技能鉴定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规范和监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毕业生社会调查制度等日常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教学计划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周期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二)存在问题

虽然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及管理,沿袭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中也往往偏重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习、实训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但在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是内视质量。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

3.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范围狭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监控,对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监控,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监控等。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放松;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寻找出有效的培养办法。对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等则疏于监控。

4.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许多学校在作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发现问题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或没有明确限期整改的方案、整改跟踪检查和意见反馈。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信息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管理,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系统性原则。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充分运用系统论思想方法,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监控、考核和评价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

3.规范性原则。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规章制度,确保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教育法规,同时通过规范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杜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4.可操作性原则。对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是实践性强的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实用性,突出操作性,以减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因不可操作带来的随意性和不公平。

5.反馈性原则。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跟踪验证,并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包括向学校决策部门和领导反馈,向教师、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等被监控对象反馈,及时反映情况和交换意见,对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和意见。

四、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议

1.建立健全组织保障系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组织领导系统一般由主管副院长、教务处长等组成,组织领导体系需要正确的决策,明确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理念,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提供组织、机构保障;确定质量目标,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关系;总结学校各项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由分管教学的院长、专家型的学院教学委员会、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等为主体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使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2.建立健全检查评估体系。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实习与实训的检查、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学校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形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3.建立健全信息处理、分析和反馈系统。全面收集各类信息,及时对收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整个监控过程中是一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信息处理和分析处理不好,可能问题会依旧存在。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应注重全面性、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对于一些重点问题要有足够长时间段的标本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分析后的反馈要有钊‘对性。将结果反馈给被评者和相关管理者,要注意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以及信息的通畅。

参考文献:

[1] 陈绍敏,戴四新,蒋燕.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07,(1 1):25-26.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不断发展下,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找到一个更加规范、科学的质量管理机制,对现代化高职教育规律、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进行构建。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全面关注利益相关者,以“顾客”为中心,以过程控制为基本方法,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使得“组织”能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预期满意的合格“产品”,因此,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一、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论探究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9001由ISO/TC176/SC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分委员会制定,该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本标准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随着世界性应用ISO9001浪潮的兴起和不断地发展,一些国家的教育领域也掀起了学习和贯彻ISO9001的热潮,很多高等院校以及中等学校积极推广和应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是因为以ISO9001系列标准为基础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质量。此外,ISO9001系列标准还改善了IS09000系列标准与IS014000系列标准的兼容性,在产品/服务质量、环境因素管理控制中把过程模式与PDCA循环方法结合到一起,提出了测量、监测、分析与改进等作为管理活动的支持要素,这样能够使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增强。如果说不管是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本身的适用性来说,还是从整个教育领域的需求来说,高职院校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可行的。

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下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构成

(一)高层管理。高层管理是高层领导质量管理职能的一种体现,包含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制定以及各岗位、职能部门间的关系确定,质量体系运行管理部门的设置等。高层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学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与管理体系相适应的过程,需要真正做到权责一致、关系清晰。

(二)资源管理。学校所具备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信息资料等的组织、协调改进等就是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实施的目的是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包含采购控制管理、信息资料管理等内容。教育教学服务最基本的关系是输入与输出资源,资源管理根本目的就是提供教学服务。

(三)监测改进。监测改进就是对体系的一种监视、分析与测量过程,是对教育教学服务是否会合理的评审,确保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包含了测量管理、客户调查管理等过程。

在以上几个过程中,高层管理作为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指挥系统,其中,最核心的是资源支持,然后是监测改进,以确保三个过程是可持续改进的循环。

三、高职院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存在的误区

一个优秀的管理体系必须是高效的,但是很多高校在编制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过程中会使流程变得繁琐,额外增加了管理上的压力,还会使管理成本增加。出于这种情况,如果学校培训不到位,不能构建文件内部公共平台,将使职工对体系运行有效性产生怀疑。

学校质量管理有效性关键在于领导质量意识与管理策略。如果高校领导具备管理决心或者质量意识就会在IS09001质量管理培训上更加到位,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即使认证通过,也会在管理上产生两个层面,认证管理系统与学校管理系统,造成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形式化。

四、高职院校特色质量管理体系管理策略

(一)编制符合实际特色的体系文件。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前提是编制体系文件。通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包含四个等级,分别是程序文件、作业标准以及质量手册、表单、记录。在文件编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如下:确保语言通俗,设计过程符合单位实际体系文件,尽量选择学校教职工容易理解的语言编写。在教育教学服务设计上,要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在编写质量手册上,必须参考单位实际来制定,总得来说是在继承的基础再提升。

(二)突出领导作用,坚持全员参与。为了防止出现管理“两张皮”现象的产生,使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化,就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在于正确地领导与高效地管理。此外,还要坚持全体职工的参与,学校质量管理不仅需要领导者的决策,还要各级职工的共同参与,由此,需要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使其加深对ISO9001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文件的了解。定期对体系文件进行审批、修改。最后,为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必须加强评审,管理评审最高领导者要确保管理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能够对策划间隔时间进行系统性评价。

本文在结合当今人才培养质量形势,分析了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存在的问题,且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从而使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的,并且对规范院校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破局之策。

【参考文献】

篇9

一、基于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档案管理实践

(一)抓住契机,健全档案管理网络我校档案部门抓住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了档案管理网络,即由管理者代表(通常由院领导担任)负责文件的建立、实施和保持;质管办负责收集、整理在质量体系运行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定期移交档案部门;各部门、二级院系指定兼职档案员负责对其职能范围内形成的各类教学资料、相关文件、质量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归档;档案部门负责日常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建立起一个领导亲自“抓”、各部门认真“管”、档案部门负责“理”的良好的文件管理流程,构建了从上至下的档案管理网络。(二)转变理念,采取适应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档案管理方式为适应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需要,我校档案管理部门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全员参与和过程管理,努力使档案工作与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保持“三同步”,即同步发动、同步布置和同步检查。适时调整档案管理方法,规定由学院制定形成的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指导书等由学院质管办收集、整理并交由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各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中产生的文件及相关的记录清单,属于归档范围的,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做好分类、整理和归档工作,短期性的记录文件则由部门按照质量体系的管理规定自行保存。注重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进程,构建专题数据库,使档案材料的传递、检索利用更加便捷。

二、对ISO质量管理体系下档案管理的体会

(一)高职档案是ISO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和依据首先,高职档案是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依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体系文件的构建;而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建中,又需要以高职院校档案为依据,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及扩充,如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表格记录单等均是在档案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的结果。这部分文件也是构成高职档案的重要内容。其次,高职档案是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客观证据。在质量认证时,认证组需要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台账以及其他的一些档案等判断院校质量管理情况,因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台账等建立和管理的规范与否会直接影响认证工作的成败。(二)ISO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首先,档案意识得以强化。ISO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任何行为和活动都要有计划、有记录、有追溯、有监督,通过对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控制,实现规范管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及时、准确填报、整理和归档各类质量记录文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档案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其次,档案工作质量得以提高。档案部门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公文管理和记录控制的主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重视从文件形成前端抓起,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掌握质量记录、公文控制情况,档案管理更加规范,档案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第三,档案资源得以丰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形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对运行认证过程的记录,它们是高职院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收集保管,可以极大地丰富高职院校档案的内容。

作者:王文霞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标准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但毋庸讳言,高职人才培养总体质量还不高,还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更多地注重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的建设,未能从管理层面上来构建和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或虽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实践,但由于缺少专门的质量管理理论指导,尚不能形成系统、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还处在传统经验型管理阶段,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立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乃当务之急。

一、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不仅综合吸收了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体现了一种管理哲学,而且提供了一整套规范的标准、程序和方法,成为一个可资广泛借鉴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操作指南。ISO9000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同样,也适用于高职教育领域。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构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1)盲目迷信,炒着跟风。认为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不去深入研究、领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本质内涵,一味地热衷于所谓的“贯标”。(2)沽名钓誉,误入歧途。不是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上下功夫,而是去做假文件,造假记录,甚至花钱买认证。(3)形而上学,死搬硬套。只是简单地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语言表述,牵强附会迁移到高职教育上来,有其形而无其神,难以真正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4)实施面窄,效果受限。大多局限于主要的几个教学过程,没有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更全面的范围策划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建立质量管理组织,依据一整套制度文件,进行过程管理和控制,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进而确保质量方针和各项质量目标的实现。所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应由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质量目标体系、质量管理文件体系、质量管理过程控制体系、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体系等若干个子体系组成,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体系协调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有机整体。ISO9000标准提出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者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及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既是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质量管理最基本、应遵循的一般规律。构建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故然离不开对整个体系的总体规划和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但最关键的还是更好地遵循和落实ISO9000标准的相关基本原则,来构建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子体系,兼顾各子体系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统一,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二、构建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子体系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建立一个层次合理、职责明确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质量管理组织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支撑。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必须与学校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明确各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与分工,理顺部门之间的工作接口,规定部门内部各岗位和员工工作质量的要求。还要设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部门、建立专门组织,如质量监督处,教学督导、质量管理员和学生信息员队伍等,形成一个质量管理组织网络。根据高职教育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要求,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1]建立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必须遵循ISO9000标准“领导者作用”的原则。高职院校领导不仅要在质量管理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还必须亲自组织制定学校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统筹使用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和激励教职工,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改进,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讲求质量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践表明,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建立和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是极其关键的。建立质量管理组织体系还必须遵循ISO9000标准“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工、每一个学生,包括校企合作单位的兼职教师等,都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他们既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者和监督者,成为质量管理网络中的一个个结点。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载体,也是教育教学服务过程的主体,要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特别重视发挥学生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每一级组织和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文化建设,以制度文件的刚性约束和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克服师生员工的“惰性”,逐步使质量管理行为形成习惯,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2],做到“质量在我心中”,懂得“质量在我手中”,理解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工作职责、程序和要求,自觉地把质量保障融入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二)制定一个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质量目标体系

质量目标是一个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设定的要求和目标。ISO9000标准的首要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同时要处理好“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是建立高职教育质量目标体系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其外部顾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内部顾客是学生和教职工。政府、学生家长、校企合作单位等在对高职教育给予指导、支持、合作的同时,又从不同角度对高职教育教学服务提出了要求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作为高职教育的供方或合作方。高职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要求,还要符合国家和校企合作方的利益。[3]高职院校要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调查研究顾客和合作方对高职教育教学服务的需求与期望。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执行国家、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要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从未来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角度,体现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要求,主动适应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4]与此同时,能够满足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质的要求,满足家长对子女成长成才的期望,满足教职工对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追求,反映校企合作单位参与融合教育教学过程的程度和效果。高职院校要将这些需求和期望进行整理、综合和提炼,转化为质量要求,确定为高职教育的质量目标,再将相关质量目标在不同层次上、不同部门间和不同时间段进行分解和落实,形成一个中长期结合、层次分明、数量适度、可测量考核的质量目标体系,通过每个成员、每个部门、每个阶段分目标的实现,确保总目标的实现。

(三)确定一个主要的、关键的过程体系

质量形成于过程,过程是“把输入转为输出的一组互相联系的资源和活动”,ISO9000标准“过程管理”原则要求“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过程管理包括识别过程、确定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的管理。高职教育教学服务过程是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部门和单位使用办学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将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解与识别,着眼于与人才培养质量相联系的资源使用和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在更全面的范围内策划和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甚至仅限于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办学资源使用过程是对教学经费、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教育教学环境、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分配和利用,以保证这些资源为高职教育教学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人才培养过程是从招生开始,经人才培养、到学生毕业就业的过程;是学校从社会需求调研、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与考核、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完成教育教学各环节工作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专业实践、素质提升、成长成才的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模式。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等过程。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对这些过程进行分解和梳理,形成一个全面系统、层次清晰、粗细适度、相互衔接的过程体系,为确定必须进行控制的过程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ISO9000标准要求按照“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将相互关联的过程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高职教育办学资源利用、人才培养工作有很多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过程,质量管理难以做到对每一个细小过程加以控制。所以,要在对这些大大小小的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找出并确认需要强化控制的、影响质量形成的主要的或关键的过程,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内这些过程的依存关系和接口,为确保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制定职责制度、相关程序、工作标准,对影响其质量的各项因素加以控制,以此支撑质量运行与监控系统。当然,这样主要的或关键的过程是相对的,可以根据实施条件和情况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逐步增加。

(四)建立一个循环的、持续的质量改进体系

ISO9000标准“持续改进”原则强调“持续改进整体业绩应该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能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机制保障。PDCA方法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每个过程以及整个体系都可以使用且需不断反复使用PDCA过程方法。其中,计划(P)和执行(D)阶段是一个质量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质量的运行系统,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检查(C)和处理(A)阶段是一个质量控制和改进过程,是质量的监控系统,也是质量不断改进的根本保证。高职教育大到一个专业每届毕业生质量的提升,小到某个教学环节工作的改进,是一个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实施质量运行系统、质量监控系统两条线管理。质量运行系统由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在各种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相关质量目标的要求,严格执行有关程序文件、各类工作标准,确保运行过程规范、高效。质量监控系统由各级质量监督组织和人员对各环节、各项过程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开展专题性的评估与考核,根据分析和评价的结论来修正人才培养工作的偏差。这两条线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并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循环往复,促进质量的不断提高。不仅如此,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也需要得到持续改进。要从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更高层面上,不断调整质量方针和目标,修订制度文件,调整执行程序,修改相关规范和标准,每经过一个周期或循环,质量管理体系在改进的基础上继续运行,进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形成一个自我完善、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系统。质量管理信息的产生、采集、分析、评价、反馈伴随着质量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管理的全过程,一个个质量监控点犹如一个个神经末稍,感知、反映和监控着教育教学资源使用与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的信息。所以,必须建立准确、快捷的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实时掌握实施过程运行状况和执行效果,使影响质量的全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分析所需资料的充分、准确和可靠,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五)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

ISO9000标准原则强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指出“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的。”文件是数据和信息的承载媒体,质量管理文件既是策划的结果,又是执行的依据。ISO9000标准是强调按章办事的一种管理模式,要求“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确保需要者不仅能获得足够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而且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数据和信息,基于事实分析做出正确决策并采取措施。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解决部门和个人职责不清、推诿扯皮,要求不明、好坏难判,制度缺乏、无法可依等一系列管理难题,使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5]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经过市场需求调研、提交调研报告、组织论证评审、学校审批的程序;课程开发必须经过建立课程标准,按照标准要求实施;一届学生毕业后,必须开展专业评估等等,做到工作过程讲程序、工作要求凭标准、处理问题按制度,工作状态有记录。所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按照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法规性等要求,花大力气认真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规范文件和各种质量记录等质量管理文件,使之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相衔接,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质量手册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十分重视质量手册和编制,明确规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组织机构与职权划分等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质量手册编制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简化。相关程序文件一般由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编写,明确某项质量管理的职责、权限及工作流程,设置活动过程的质量监控点等,既包括文件控制、记录控制、预防与纠正措施等基本程序,也包括专业设置、学生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的程序和规程。标准规范文件是各类操作性的技术文件,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各过程的具体工作,包括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毕业实习指导书,学籍管理办法、毕业设计(答辩)指导书等。程序文件和标准规范文件可根据质量管理工作需要,逐步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质量记录文件是一种原始记录,是质量管理活动的反映和载体,也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证明文件,可以作为客观事实的证据,保持质量的可追塑性,如教师教学包,记分册等。记录文件的设计必须做到“必需、够用、可操作”。质量管理文件必须可供师生员工随时查阅,以便更好地执行、沟通与配合。

三、结语

高职教育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一系列教育教学建设改革项目等,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日益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为构建和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良好基础。应该看到,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又是一个艰巨的工程。高职院校必须遵循ISO9000标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结合本校的自身定位、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和校园文化等,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架构下,逐步使每一个子体系系统化和科学化,构建起一个具有ISO9000标准特征、高职教育特色、校本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循序渐进,日臻完善,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2014-06-16.

[2]刘芳武.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18-19.

[3]石雷,李宁.构建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2):98-99.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