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思维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学生思维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验证猜想中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让学生验证数学问题,以数学独特的魅力扣住学生的心弦,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验证猜想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在一题多解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向,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的问题的解决,以致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让学生学会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比较5/8和2/5的 大小,学生都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较,但这还不够。于是,我要求他们思考,看还能找出哪些方法?结果有的化成小数比较(0.625>0.4);有的画图比较;有的与1比较(5/8=1-3/8,2/5=1―3/5);有的与1/2比较(5/8>1/2,2/5<1/2);甚至有的同学把它们的分子化成相同后再比较(5/8=10/16,2/5=10/25,)……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思路,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比较出了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活跃、发散了思维。
三、在质疑问难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大胆设想、任意表达,勇于思辩,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如在推导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就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针对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质疑,很多问题都能较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一学生提问:“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变了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提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面积与周长有变化吗?”。有的学生还提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截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后,面积与周长怎么变化?”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的思维不断飞跃。实践表明,质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在合作交流中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训练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陕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2 培养问题意识,养成思维好习惯
带着问题阅读数学是养成数学思维的好习惯。看到一道题目,要给足学生认真读题的时间,要给足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我想知道什么?我能求出什么?我能提出哪些问题?我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动笔,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思考成熟以后再动手动笔。如:在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出示一幅主题图,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获得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评价,找出问题,共同探讨,突破重难点。又如:在看到―道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有用条件,经历思考过程,整理思路、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诚如我们所知,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研究性的学科,但是数学也是一门讲究学习技巧的学科。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技巧,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渗透精髓的数学思想。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虽然小学中涉及不多,但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就开始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质量是极为有利的。
4 强化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环节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但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样也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纵深的重要时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科学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评价与反思意识,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集,使其把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录在其中,并详细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目,并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方法,对错题的反思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同时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对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反思和评价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使其坚持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积极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5 加强动手实践,提高思维能力
篇3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学业测试评价理念、思路、方法有了再认识,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业测试评价观,才能走上小学生学业测试评价工作的正确轨道。
一、学习培训先固本:构建测试新理念、树立正确评价观
理论是做好工作的强有力的支撑,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为此,我们召开了全员参加的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培训会议,通过“说收获,谈体会”,大家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深刻领会了“数学学习质量的评价,是对学生在数学学业成就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完善学生的学习;对数学学习质量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科学的评价应该以调控改进功能为主导功能,要求评价不仅充当选拔、淘汰的工具,更应该成为教育的工具。通过培训,我们明确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就是为了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提供正确的信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教学调控服务。
通过学业评价,时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动力,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评价中获得多源信息,为我们反思和改进教学找到了切入点,促进了我们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完善,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开启评价新实践:构建测试新模式、拓展评价新内涵
要立足校本实际,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主渠道,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查、操作、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小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数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1. 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评定,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创新精神的评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1)要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评价。一堂新授课,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地贯彻,探索创新要体现在准备练习、例题教学及巩固练习中。要灵活运用教材,要鼓励学生求异,打破思维定式,多方启迪思维,提倡标新立异,鼓励点滴进步,塑造成功意识,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就是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地方。
(2)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通过怎样的思维活动获得发展的。
(3)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考察学生能否从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学习问题;能否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否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成果;是否养成了反思自我学习活动与成效的良好习惯。
2. 要充分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发展的本能需求,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发展
要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用以记录学生在某一段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详细记录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的活动表现。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它存在的价值,并体验成功和进步的快乐。
三、科学设计测试内容,引领课堂教学变革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查、小课题研究(数学日记)、口试、笔试、操作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小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数学素养。同时,用评价导向测试,用测试题型的设计导向教学改革。
1. 注重创造能力方面的考查
创造能力方面的考查内容包括表达式创造能力、技能式创造能力、革新式创造能力、发明式创造能力和突变式创造能力。
2. 分层考试――“适应个别差异考试”
分层考试能充分展示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和能够干什么,而不是偏题和怪题。不同能力的考生面对难度不同的试题。
3. 测试题的编写要体现四性
测试题的编制要有准确性、可靠性、均衡性、合理性。
4. 试题的内容
试题内容涵盖口算、笔算和综合问题;知识技能、概念理解、简单应用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题(应有再现水平问题、变通水平问题、重构水平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那么,考卷试题的内容也应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数学并不抽象,与自然及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便考查学生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的方式去逐步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篇4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能力
1增强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认知水平
增强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认知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上重视,还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的参加新课程培训。课程培训是教师探讨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教师要善于利用培训的机会加深自身对教学生活化理念的理解、领悟。现今,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培训抱以敷衍,草草了事的态度,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客”,毫无作用。教师要合理利用新课程培训的平台,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交流教学经验,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生活化认知水平。教师对教学生活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保证教学生活化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的可能和保证,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生活化意识的养成以及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世界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2提升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素材的整合能力
提高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素材的整合能力就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框框,合理的利用生活化素材重新组织教材知识。教材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资料,但是这并不是要教师‘照本宣讲’,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的模式进行上课,那么学生自习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甚至是任何一个非教师者也可以进行讲课,教师的责任是在于如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在含义,而不只是赋予教材的表面。比如在进行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商店要买2块钱的玩具,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2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2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内容,可以将比较抽象的,难懂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更为直接的,易懂的,学生更为接受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的利用。同时这样的转化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情景时回忆起数学课堂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加强教师教学生活化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能力,可以三个方面进行:
3.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春游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在春游过程中自己准备食物、分配食物、餐具等,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讲解。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既能够形象帮助学生认识钱币,同比也复习了加法与减法知识,结合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到钱币的使用,对小学生来说更为形象、有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将‘过家家’(一种儿童游戏)式生活情景剧引入课堂的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比如,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给小组长20块钱要求组长分给小组成员,要求每个成员都是相同的钱,该怎么分?随后慢慢的增加难度。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剧的设置,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2巧妙运用知识,领悟生活中的数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进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同时也是数学价值的体现。通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巨大作用,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例如在学习完《长度的测量》这一节,学生对米、厘米、毫米还只形成了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走一步是多长,半步是多长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测量长度,同时加深学生对长度的一个具体的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通过用眼睛看、动手测量,学生逐渐对米、厘米、毫米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性的实物,便于日后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3体验生活过程,提高学生生活目标: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教师会把书本知识和结论直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体验不到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让数学与生活脱轨,更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让学生‘体验’数学,在体验数学的过程,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解剖式’的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数学形成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对数学的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自身的对数学的思考和判断,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关注生活,适时的改变教学的模式,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模式映入学生的脑中。让学生通过关注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掌握知识,而不仅仅只是书本上呈现的那一种方式,不要让书本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来源,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数学知识。例如甲同学想成为飞行员和乙同学想成为收银员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目标不同,在设计生活化情境时,教师要为每个阶级的学生生活服务,让学生体验不同层级的生活化。在体验过程中,甲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用以填充生活实践;乙同学在体验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自身所需的知识同时也拓宽了生活视野,使学生更自信的树立更高的生活目标。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无论学生能否掌握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这都是生活的过程,这也是数学生活化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经历过体验的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也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郑佳丽.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105.
篇6
一、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通过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发展,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以及认识方法等。如果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分析非常清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学生核心素质可以概括性的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为学生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教师对于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才能利用自身更为良好的对学生进行熏陶,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于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好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往课程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对于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感到非常困惑。数学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样本,只有不断促进自身素养提升,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取得良好成效[1]。
二、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提升途径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提出的新的要求,积极找寻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新时代的开拓者,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健康发展。教师需要促进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给与最大程度的保护。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发展,应该要求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对自己进行改变。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寻找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失兴趣的原因,并且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改善。对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教师需要放下自身的架子,勇于对学生进行道歉,只有自己做到改变才能使得学生得到改变,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
随着多媒体等设施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以微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情趣盎然。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更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数学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数学素养的学习,关注数学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于数学教学做出积极的回应。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以及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做一名合格的指导者者与参与者,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三)对数学教学积极创新
数学是一门思维非常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灌输式教学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还应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并且对于数学知识举一反三,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有效额度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数学定义、定理和数学概念之中,将数学思想进行充分的总结,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以说,只有教师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2]。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农村改薄工程;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30-02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均衡县创建和农村改薄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农村课堂,这让教师耳目一新、学生眼前一亮,让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一书、一笔、一课堂”逐渐发展成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 激发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其年龄小,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时明显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够把学科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起来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农村小学生受地域、经济等条件限制,接受外界信息渠道狭隘,知识储备量相对不足,禁锢了思维,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数学上抽象思维知识点训练只能靠学生想象和教师传授,很难彻底明白知识形成过程,造成很多知识点靠死记硬背,解题套用公式生搬硬套。
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小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教学起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欲望之间创设情境教学,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求知欲望。在农村孩子眼里,信息技术课堂仿佛是充满魔幻的多彩世界,他们满怀好奇和期待而深深地融入其中,乐此不疲。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从此变得趣味横生,为农村小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架起一座桥梁。
3 改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以教师“演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农村教师局限于教育资源条件,大部分数学教学是照本宣科。数学上某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或难以理解,有时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能理解掌握,教师的教学工作既吃力又没有效果,经常是望生兴叹、爱莫能助。
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无法体现,但是信息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它们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圆柱的体积”时,圆柱体积公式的整个推算过程一直是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难点,他们对于整个推导很难理解。现在小学使用的数学教材版本一直沿用试验论证,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长方体了,两者相比较得到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相等,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
实验过程比较烦琐,教师难以表述两者之间的转化过程,尤其是把圆柱切开后的剖面是什么形状的?怎么拼接成的长方体?教师借助于教具实际操作,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还是波浪形的,高也是斜的,怎么能说它是长方体呢?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很难想象,致使他们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模糊的态度,只能被动接受教材上给出的定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尽管教师在一节课上反复强调演变的过程,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还是一塌糊涂。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制作的课件动态展示圆柱体积公式推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切割与拼凑的过程,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静止变为动态,不到一分钟的动画演示,学生就能够自然轻松地看清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演变过程,记忆特别深刻,学习效果非常好。由此可以看出,把信息技术带入数学课堂,不仅学生学得好,易于理解,教师的教学也省事且高效。
4 拓宽了农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在教学中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看教学中是否突出了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知识过程自动演绎出来,使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展现得更充分、更具体,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更富有亲切感,在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量也以数倍的速度增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量的需求,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知识的容量,而且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将书本上的抽象内容具象化,利用视觉、听觉带来的感官效果向学生提供有声、生动形象的画面。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营造和谐丰富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让学生学会自主查阅资料,将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教授“平方千米和公顷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小学生很难体会出1平方千米、1公顷到底有多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网上搜集与面积相关的数据资料,如地球的面积、祖国的土地面积、天安门广场的大小等。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牢固掌握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达到渗透熏陶思想教育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为农村小学生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日新月异。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都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个人终身的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化的发展,跟上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信息技术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所有农村小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
如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逐步完善,已经接入宽带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家长也都注册并使用乐教乐学平台,补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短板。所以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来查阅和数学知识相关的所有资料,还可以通过班级交流群、微信群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探讨;教师的角色就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和探讨。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可以U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又能够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不再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上,让学生“会学”“愿学”,正确引导学生从哪里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灵活掌握处理信息的有效方法,使得学生通过完善自我来学会选择、整理和重组,让知识信息不再是只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由学生在网络中自己找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读、自学、自悟,带着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跟同学、教师进行互相合作、互相探讨。
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形成一个多维互动的空间,互相融合、互相碰撞,形成充满活动、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6 促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势必督促教师深入剖析教材,灵活多变使用教材,即哪些内容是多媒体可以代替去完成的,哪些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走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研究的能力,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还需要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取信息及传递和处理信息等,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丰富,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如每年组织的教师网络研修,培训内容丰富充实,广大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借助于这样的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这样的培训平台操作简单易行,而且知识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农村时,农村教师的培训渠道单一,只能自己内部交流,身边缺少专家的指导引领,想听节优质课却机会难得,与专家直面交流更是少见。现在有了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培训平台,可以让教师满足对这些方面的渴求,通过这些培训使农村教师的能力越来越强。提高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的确举足轻重,但也必须明确,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区,都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而不能主宰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管信息技术教学形象直观又生动,但它无法取代教师引导、点拨和启发作用,更无法取代学生思维灵性。要清醒地认识其利与弊,教育者要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运用、有的放矢,多媒体教学要用到关键处、使在必要时,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优势,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能力服务。
7 结语
信息技术的特点更好地适应了当代教育的需求,让农村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课堂的精彩,关注小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使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新的气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胡晓倩.信息技术使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焕然一新[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2):120.
[2]顾利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6(1):41-42.
[3]赵晓琴.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数学;问题;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设施稍显落后。近年来,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也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下,笔者立足于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应的整合策略。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小学教育设施有限,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具体为:
1、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欠缺制约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
农村的学校其多媒体教室与计算机教室是非常有限的, 大多只有一个甚至因为教室紧张的情况, 没有设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室。此外,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有限以及学生素质层次不齐的现状也较为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信息技术在农村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即便有多媒体教室也不能确保硬件的正常维修与管理。
2.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农村, 有些教师认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专业老师的事情, 和自己所代学科没有任何关系, 尤其是数学教师, 这种意识的出现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而那些更专业的软件处理就更少有人掌握。即使可以做简单的演示文稿, 也有找不到相应课件的问题。因此,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用多媒体上数学课简单没必要, 这也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大问题。
3.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
很多农村的小学, 由于家庭的局限性很难接触到电脑, 再加上有些小学根本没有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 这将极大的限制了多媒体数学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应用的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应该根据学校的多媒体设施与教师自身素质具体分析, 还要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与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 进而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更有效。
1.注意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切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关键要以数学知识点为切入点。对于数学学科而言, 其知识点很多, 教师可以从某个可以切入的知识点出发, 围绕知识点的各个环节, 运用有限的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近年来,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教学都非常关注, 对其硬件的投入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使农村数学教学也逐步开始向现代化演变, 小学数学多媒体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 从这一点来看, 已经做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于农村小学设备不足的现象, 数学教师可以灵活的安排, 对于有必要的课程代运用多媒体演示文稿, 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2.转变教学观念, 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更深入
农村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者, 必须从自身的观念开始转变, 将“ 怕” 的观念丢掉, 自觉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并将其具体的工具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教学中
在数学教学中, 由于农村不健全的多媒体设施, 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其动脑、动眼、动手和动口等, 通过感觉知事物、掌握数学概念与原理。这种感官式的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情效果, 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
4 .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激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教育, 只有将学生的兴趣真正激发出来, 必定会取得最大的效益。对于小学生而言, 其好奇心非常大, 所以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课堂智力激励, 使学生对情境问题设想出解决的方法,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5 .加强师资培训, 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保障
农村教师能否熟练的运用多媒体, 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重点。学校管理人员应创造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机会, 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从基础学起, 使农村数学教师在课程中能够最大化的运用。只有数学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才会真正发挥意义。
6 .利用网络平台, 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资源
由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有限的水平, 对辅助教学课件进行开发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网络平台, 能过对数学教育专家或其他数学教师共同合作, 开发数学资源, 与其共同借鉴、分享成果, 再将网络资源处理成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之中。
7 .思维训练法, 更好地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思维训练对数学学科而言, 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思维训练法运用到教学中,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热情,还可以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训练。目前, 有许多教学软件很好地体现了思维训练, 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几何图形转换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己动手, 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 提出一些假设和推理, 然后用教学课件进行验证。
我国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改革才刚刚开始,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必须考虑到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最大化地创造和利用一切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我坚信,通过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62-01
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数学学习规律,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掌握相关的概念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进行数学概念的有效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一、从实际出发,引入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概念是理性的、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难,由易到繁,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实际,很快接受并学会这一知识。首先,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借助直观的教具,通过教具的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建立起有关数学概念的知识。如在教学除法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拿一定数量的小木棒让同学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分15根木棒,然后要求同学们将木棒平均分为5组或分为3组,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这一概念;其次,教师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如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分为10个组去植树,在每个小组中5个人负责种树,3个人负责浇树,这次植树活动共需要多少人参加?”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发现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10×(5+3)=80,第二种是10×5+10×3=80,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抓住概念本质,理解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将概念讲清讲透,引导学生掌握与运用。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本质是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必须是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并出示相关的图形让学生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另外,教师要对概念运用的范围进行科学的讲解,如2虽然是一个质数但是不是质因数,只能说2能够作为某个合数的质因数。学生在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运用范围的基础上,可以更好运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的严谨态度。
三、拓展学生思维,深化概念
小学生缺乏科学逻辑的抽象思维,而数学概念的学习要求学生要能够充分运用抽象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区别类似的数学概念,在抓住数学概念本质的基础上,深化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整除与除尽这两个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将两者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让学生自己体验20除以2、3、4、5等一系列的数字,在自己的操作中明白两者的区别。再如,小数的末尾和小数点的后面这两个概念、数位和位数这两个概念以及质因数和质数等在数学中出现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再如,在教学“倒数”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所有乘积为1的式子,教师将这些呈现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式子进行分类,观察每一个式子中两个数的乘积是1的数有什么共同点,并根据这些式子归纳出倒数的特点和概念,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化对倒数概念的认识。
四、科学合理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概念。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图形或改变三角形放置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同时,在巩固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三角形构造,如一些家具,也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地震中的逃生为例,展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概念,让学生巩固并加深认识。再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出题,让自己的小组成员求解,通过这样的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概念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概念教学,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慧.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2).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功利化
一、 追根溯源: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剖析
1、小学数学教育误区
大多数教育者和家长认为幼儿园与小学朗格阶段应该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普遍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在幼儿教育阶段加入一些小学的教学内容,以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以便他们步入小学阶段后能够有所帮助。这种误区导致学生过早地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严重挫伤了儿童的积极性。根据新闻报道,在广州市某小学的“幼升小”的考试中,出现了一些这样的题目 “15-2+5-3+18=?”本该在幼儿园接受开放、自由的幼儿教育的孩子们,却每天要为这样、那样的考试忙昏了头,而这些题目本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却早早出现在启蒙教育时期。
2、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作为迄今我国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最基本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机制产生了影响,小学数学教育难免受到波及,小学数学教育中渐渐加入了智力题、分析应用题等难度系数较高的数学题,绝大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早点接触小学课程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导致很多孩子在幼儿、小学数学教育时期都会采取口诀等技巧学习的模式。
3、升学率的压力迫使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升高中、大学等升学率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家人给孩子大补恶补数学技巧,随着市面上出现的心算、奥数等秘诀,这些辅导培训机构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大搞小学化智力教育,完全将小学数学教育规范和数学学习的乐趣置之脑后。
4、小学数学老师专业素质欠缺
目前,很多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初中讲台上被迫转岗过来的教师,他们沿用初中教学模式,也有的是非师范性数学专业,甚至是艺术音乐、美术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为得一份稳定收入走关系得到老师这一职业,没有专业的幼儿教育技能,缺乏小学数学教育经验。
二、针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对策
1、规范幼儿和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行为的规制也是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影响过渡时期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首先,应实现人才区域间流动,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和互动关系,合理安排优质教师资源。这种流动应是双边的、互动式的流动。如在城乡之间形成规范、系统的教师流动机制,就有助于改善农村教学水平。其次,建立一套激励制度,拜托城市教师“只进不出”的现象,让小学数学教师树立危机意识,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定期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必不可少,教师的知识储备也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将培训系统化,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方式的多样性,这样都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探索游戏化学习方式
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学前幼儿转向小学过渡期,难以接受小学化的学习方式,枯燥的写写算算,抑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可以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正确处理幼小衔接问题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通过设立疑点创设问题情景。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结论
研究结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教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普遍认为幼儿应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不应仅偏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但在培养观方面,却过分强调超前教育。第二,教育方式存在功利化倾向,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自由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偏少,普遍存在布置作业过多!贯彻国家要求不力和开设辅导班过多等问题,第三,启蒙时期学前教育教育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甚至是偏远地区小学数学教育物资配备缺乏、班级容量过大、没有教学书刊、游戏类智力开发的数学学习用具,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良胜发展。第四: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2):1.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号][Z].
[3]李彦芳译.卢梭的爱弥儿[M].武汉出版社,2015-8-20
- 上一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