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对台唱戏法
对台唱戏法即唱反调,指运用逆向思维,从既定语言的反面去寻找思路,阐明某种新观点,也称“反其道而行之”。例如:
班门弄斧―――“弄斧”偏到“班门”
眼见为实―――“眼见”未必“为实”
良药苦口―――“良药”应该“甜口”
忠言逆耳―――“忠言”应当“顺耳”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偏不“得月”
知足常乐―――不知足才常乐,或知足未必常乐
2、望文生义法
“望文生义”这个成语的本意是只从字面上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这里指运用解析思维的方式,对特定的词语概念,灵活解释,望“文”巧而生真“义”,从而获得形象、风趣的效果。例如:
聪明:用耳多听、用眼多看、用嘴多说、用心多想,日积月累,人就自然聪明。
全才:社会没有全才,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下的“王”拿掉,时代需要的是人才。
食:人字下面加个良,若要人家说你好(良),就得请来吃(食)喝。
仁:只要两(二)个人认识,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双方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即友爱和谅解。
训话:训字从言从川,信口开河也。
商人:生意人会说话,比如你买衣服嫌大了,他就说会缩水;你嫌小了,他又会说,穿穿就大了,正合适。所以“商”字内“八口”。
3、置换反应法
“置换反应”是化学用语,指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里指运用多变的思维方式,打破原来语言的次序,重新组织语言的形式。这就如化学中的置换反应,往往能表现一种更新的观念。例如:
有的损人利己―――有的损己利人
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名声却追求躲避它的人
4、旧瓶新酒法
旧瓶新酒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旧瓶装新酒,是一种模拟写作,即运用仿拟的思维方式,在既定语言结构的基础上更换某些语素,从而赋予新的语言含义。这样,瓶是旧的,会使人感到亲切;酒是新的,则令读者觉得新奇。例如: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三个“空谈”诸葛亮,抵不上一个“实干”臭皮匠
见义勇为―――见利勇为
虎头蛇尾―――虎头豹尾
凤头猪肚豹尾―――雄鱼头瘦狗肚老鼠尾
一言堂―――众言堂
又如,《考试铭》:学不在精,作弊就行;功不在深,能抄则灵;斯是考场,惟吾机动。前排伸头看,后排踢脚跟。左桌对答案,右座抄方程。可以搞夹带,翻书本。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六十分万岁,理想在文凭。小子云:何愧之有?
再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不见轻舞,后不见飞扬,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原指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到别的树木上。这里指运用嫁接的思维方式,将看似毫无关系的词语强制联系在一起,借以显现事物的特征。例如:
0的联想
哲学家说,0是辩证法的否定;
天文学家由0会想起宇宙间无穷无尽的天体;
文学家看到0,会联想到明月和朝阳;
数学家认为0的内涵丰富无比;
化学家识0为氧元素;
力学家会说0,车轮滚滚,快速省力;
只想索取的人说,0不值得一提;
攀登者说,永远从0开始。
再如《笑》:
笑是嘴边的一朵花,
笑是脸上的一朵云,
笑是美的姐妹,
笑是艺术家的宠儿,
笑是爱的伴侣,
笑是美好与和谐的标志。
6、镶金嵌玉法
“镶金嵌玉”原义为把金玉嵌入另一物体内,这里指运用扩展思维的方式,在既定语言的结构中嵌入一些语素,将原有的含义重解或扩展。例如:
斯文扫地―――“斯文”(脑力劳动)不如扫地(体力劳动)
改革―――不改不能革新
后勤―――后门走得勤
篇2
首先,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如词汇、语汇、优美文段及文章等。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词汇量增加了,他的智商往往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大量的词汇的积累决不只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智力的磨练和开发。例如,当你掌握并运用“皎洁”一词时,有时会想到“皎洁”的月光,有时还引发一系列的联想,想到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诸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由词汇引起的联想是丰富多样的,它锻炼了我们的记忆力、也锻炼了我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促进了我们的表达能力。
此外,写作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会学生积累词汇,还要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语汇,熟读优美文段及文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熟练地遣词造句,构思篇章,扩大书面语方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掌握语句、片断、篇章的主要方法是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读一遍复述一遍交替进行。这其实也是采用记忆结合的记忆方法。许多才思敏捷,口才出众的教师、作家等都用这种训练方法。
记忆力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识记和储备大量的知识,而储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运用。今天我们作文教学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因格斯曾指出:“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当今作文教学所要探索的一个关键的课题。美国《文科教学中的危机》的序言也提出:“要采取既能发展青少年的智慧,又能发展青少年的创造力的方针。”这足以说明发展思考力、不断创新,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创新思维训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求异思维训练;二是求优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训练阶段,而求优则是创新思维的提高和升华的训练阶段。因为求异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有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更好的途径和方法,突破了陈旧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的创新。求异思维和求优思维训练,可以据学生作文水平分为先后两阶段进行训练,也可以交错训练。训练这两种思维能力,都可以以作文中的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作为训练的内容。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可以针对同一个作文材料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立意来训练求异思维,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敏捷,视野更开阔。例如作文材料:从前有一个国家,境内有眼泉水名曰“狂泉”,国内的人喝狂泉的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只有国王不喝狂泉的水,没有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他们冲进王宫,捉住国王,摁倒在地上,用艾火烧,用银针砭刺,还强迫他吃药,国王刚喝下狂泉水,便发狂了。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个个发狂,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
针对以上材料,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意,先让学生思考、计论。然后教师提问归纳。立意角度是多方面的:①要防微杜渐;②量变积累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质变;③错误的思想有很大的侵蚀性;④当坏势力暂时占上风时,势必是非颠倒,黑白混淆;⑤治国者应体察民情;⑥宁死也不屈服于恶势力;⑦多数人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真理。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给品质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作文教学中,可也以从语言表达方面首手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如针对“智慧是一笔财富”这么一个表达方式,要求学生换个角度表达,争取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有个性,更有独特的个人风格。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有许多的表达方式,如:“横溢的才华是我们唯一的财富”,“我们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真正的财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等。
求优思维就是要求思路不仅要另辟蹊径,而且要比原来好,有独创性。以达到真正的创新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探索的精神,在作文中不屑走前人滥熟的老路,要能推陈出新。例如有一则作文材料,大意是说,祖孙二人赶头毛驴进城,听了七嘴八舌议论,孙子骑,祖父骑,祖孙同骑,祖孙皆不骑,折腾了关于仍嘲讽在耳,结果只剩下最后一个难免遭非议的办法:祖孙抬着毛驴走。
针对这材实审题立意,很多学生立意为:人要有主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活在别人舆论中等等。但若有学生提出“不负责任的众说纷纭,也会弄得他人无所适从,苦不堪言”这样一个观点,那么立意就显得更新颖更深刻,这个立意确实是高屋建瓴,令人耳目一新,这才是思维素质的真正飞跃。多进行类似这种形式的审题立意训练,学生在写作中很容易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从而在行文中能做到文思敏捷,立意新颖。
篇3
因为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教师有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实验训练,这种训练方法也叫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思维中对理想化的对象进行想象。这种实验不需要实验室,是在人的大脑中完成的,伽利略曾经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惯性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之所以能够运动就是因为受到外力的作用,正如一块木块,推它的时候木块就会运动,停止用力木块就会静止。这个例子看似千真万确,但伽利略通过思维实验想象到:如果是外力推动车子,在突然失去外力的情况下,车子还会继续运动吗?如果路面光滑,车子就会行驶更远的距离,如果地面完全没有摩擦力,车子就会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惯性原理。
伽利略就是运用这种思维实验找到了惯性原理,打破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错误思想。所以,大胆想象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再比如,爱因斯坦在16岁的时候大胆设想,如果人可以追上光速会看到什么呢?一般人看来这就是瞎想,但正是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进行理想实验,才发现了相对论。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讲到惯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车在受到撞击时,通过什么方法才能保障司机和乘客的安全?讲到摩擦力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果道路和轮胎都设计得非常光滑,是不是会减少阻力,只需要更少的动力就可以了呢?什么时候需要摩擦力?什么时候要减少摩擦力呢?通过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用激发学生灵感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搜肠刮肚,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这就是因为没有灵感。但灵感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在进行知识积累的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训练,才能在需要时产生灵感。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捕捉灵感的能力。例如,国王让阿基米德检验他那顶纯金皇冠是否掺了假,这在当时是个难题,因为皇冠的形状十分复杂,用几何学的方法很难将它计算出来,这使阿基米德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阿基米德洗澡时看到水溢了出来,突然激发灵感,把同等重量的黄金和皇冠放入水中,发现皇冠排出的水更多,认定皇冠掺了假。阿基米德正是通过激发灵感才产生的顿悟,不但揭开了皇冠之谜,还发现了浮力定律。但灵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长期知识积累的结果,正所谓“有了十月怀胎,才有一朝分娩”。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灵感的同时,还要注重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物理知识,才能迸发积极有效的灵感,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用扩散性思维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考,只有扩散了自己的思维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发现问题。比如,讲物理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把知识点“搬一搬”,搬到别处看看有没有其他用途。针灸是给人治病的,可不可以扎在树上给树治病呢?可不可以让枯木开花呢?灯泡是用来照明的,改变光波是不是可以用来杀菌呢?可不可以用来灭蚊子呢?可不可以搬到十字路口做信号灯呢?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另外,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比如,有些老年人用手机不会发信息,因为打拼音和组字都很麻烦,是不是可以改进方法发语音短信呢?自行车的链条是否可以去掉呢?在物理教学中,可以提问很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用实验教学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给学生增加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借助实验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做这个实验时,先把小车放在毛巾上,用手推动小车,推动时小车就运动,停止推动时小车就会静止。这时,就提问:小车为什么会运动,为什么又静止了呢?很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多数都认为小车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然后,我把小车放在平滑的木板上再做一次实验。结果,停止对小车进行推动后,小车还会行驶一段距离。然后提问学生:当去掉外力时,小车为什么还会继续向前行驶呢?通过前后对比,激发学生思维矛盾,从而引出惯性的概念。讲到惯性概念时,再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惯性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呢?如果没有惯性,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通过这些抽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质疑;实践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思源于疑。”所有的思考都源自于对事物的怀疑和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要其进行思考的对象有所怀疑并质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质疑。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知识一下子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在开展课程教学训练中实现思维的引导和发展
人的思维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形象思维,一是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呈现出多向性的四个显著特征,即顺向性、逆向性、横向性和散向性,散向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思维。一般说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充分,抽象思维不足”。对此本文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小学生思维训练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
1.解决训练方法问题,在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有人总结了四种思维训练方法,即抓口算,训练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抓凑整,训练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勤归纳,训练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设题,训练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通过教师讲述、教学训练、专题引导和巩固强化等各种途径方法,把小学生由现有的以形象性思维为主逐步转向抽象性思维发展。例如小数中有许多“一题多解型”,这对于开发智力、拓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位教师教学四年级数学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是指导观察图形,让学生根据题意在原图上画出增加部分,并提示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出了五种以上的解法,让现场所有人为之振奋。这样的例子可信手拈来。
四、在实践中注重灵活模仿,在模仿中出新意
模仿虽然不是创新,但在模仿中含有创新的因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特别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性较强的模仿,避免机械呆板的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例如,在教学“有关减法”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先创设猴子卖桃的童话情境: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卖了1只,还有几只?让学生列式,然后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并列一个算式。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卖了2只,还有几只?”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卖了4只,还有几只?”还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只桃子,卖了0只,还有几只?”学生的这些模仿,不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吗?不都富有新意吗?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小小的新意,不就是创新的表现吗?这样的模仿练习,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同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五、增设问题坡度,开发学生思维的潜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教学设计适当的问题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学生并不是不会思考,而是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动力,没有找到让学生思考的有效途径。可只要我们做到了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轻松快乐,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优化;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灵活掌握。一味地“讲深讲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无定法,妙在得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启发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大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教学生做七巧板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七块?可以拼成什么图案?面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强化创造动机。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各显身手,用它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直到下课铃响后,还舍不得放下,继续着他们的创造。可以看出,学生在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拼摆引发了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的新颖性是指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能提出新颖、奇特、与众不同的见解。小学生阅历较浅,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浮于表层,且单向思维较普遍,难以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无论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往往缺少独立的想象,依赖于教师的导言。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问题提得好,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讨论解决,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首先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积极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使其智力多样化、丰富化。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下题:
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
开始一些学生只提出加减运算的简单问题,对此我进一步点拨,要求从“分数应用题”的角度去思考,经过再次讨论,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相继提出以下各类分数问题:
(1)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百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3)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多百分之几?)
(4)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少百分之几?)
(5)女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6)男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7)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
接着让他们说出怎样列式,理由是什么,解答这一类题的方法是什么,最后加以概括总结。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延伸性、扩展性和创造性。
四、课堂教学,“要”在启发,“活”在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在讨论中理解知识,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经过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发展了创造力。
学贵有疑,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仍有疑问时,教师要适时地点拨启发学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会异常活跃。当然,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当学生欲思考或思维尚处于朦胧状态之际,教师便点拨,则为“火候”太嫩,近于告诉学生答案,且削足适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当学生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已深思熟虑之际点拨,则属画蛇添足。所以点拨要适时,即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总之,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篇6
关键词:中专;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创新教育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人们的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引发了人们工作、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旺盛需求,引发了电子产品生产单位对电子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且对电子技术人才的衡量标准也随之越来越高。电子产品生产单位的电子技术人才无疑要依赖各级各类学校电子专业的输送,因此,中专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愈加受到社会青睐的同时,也愈加受到社会的品评和考验,无疑,这样的情形下也就呈现出对中专电子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挑战。面向中专学校的电子专业教学,我们会看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虽然已经被改革,但改革的力度和质量明显不足,尚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至于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和迅速地适应岗位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专电子技术专业驾驭教学仍需进一步寻求改革,必须引入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1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哪里?自然来自人们的创新意识,哪一个行业的创新必然需要这个行业的人的创新观念来支配。针对于中专学校电子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创新说来,学生必须具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循规蹈矩,有敢闯敢试的想法和行为,只有付出了创新行为才能尝试到创新的效果,从中积累经验教训,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激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来自于内因,也依靠于外因,内外因两方面共同作用,才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涌流。也就是说中专学生只有对电子技术学习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够具备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中专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有针地性的教学方法,并注重语言的生动性,以使学生在掌握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兴趣。而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目的,中专教师还要根据中专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制订出符合中专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智能
由于传统的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束缚中专电子专业教学实践多年,形成了中专电子专业教学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方面的痼疾,以至于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仍然会有一些障碍性的问题不能迅速得到解决,所培养出的本专业毕业生在于其培养目标上并不能够完全达标,走向工作和生产岗位后需要单位给予进一步的培训才能顶岗。因此,作为我们中专电子技术专业学校和专业教师必须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规律,优化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从而强化对中专学生智能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调剂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要使课程教学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能够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提高。
3 综合运用多种思维训练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专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应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关知识,积极思考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事物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三种。其中,求同思维就是在分析多种事物时,探求其间的相同规律,或探寻一种能够同时解决多种问题的方法;求异思维就是从不同方面对某一问题展开分析,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或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解决途径或方法;逆向思维就是从反方向开展假设推理,这种方法应用于对规律推断、理论研究、解答习题、改进试验等类型题目中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很重要,不要再以教师的师道尊严来一统课堂,要通过教的积极引导来授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与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 营建积极的教学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因此,中专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引入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良好的教学氛围应当自由、开放,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这样才能使教师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引导得到强化。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师生间开展良性互动,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并对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此外,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不同,引导每个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在传授电子技术专业知识时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从简单的基础知识向具有一定难度的复杂问题逐步递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具有极佳的效果。并且,由于教师的情绪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就必须要注重自身修养,认真把握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态度和最佳状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5 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中专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不仅要在理论知识水平方面加强修养,更应当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加强锻炼,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技能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就必须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目前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大多缺乏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其电子实验室内的教学器材大多较为陈旧、短缺,这极大影响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多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实验器材。教师则应当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创建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探索环境,并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吕干云,汪金山.基于Proteus的电子专业多课程一体化仿真教学研究[A]2008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
[2]叶雁群,沈锡峰,章秋平.电工学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
[3]朱雪彤,曹亚杰,储仪.电工电子实验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林区教学,2010(01).
[4]孙权.项目教学法在中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资讯,2009(33).
[5]罗东云,陈丁.依托网络平台提高江西省高校电子专业学生就业能力途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篇7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发散思维;Brainstorming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86-01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呢?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创设各种情景,利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一、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高昂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遇到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见解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允许他们表达不同的看法,并耐心听取,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发问,这样,学生才能“标新立异”,勇于创新,创造之花才能悄悄地盛开。
二、巧设问题悬念,激活思维源泉
“学起于思,思源与疑。”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设想,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巧妙设计各种思考题,制造问题的悬念,发展学生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索,去创造,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设置疑点,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三、创设留白悬念,拓展想象思维空间
爱因思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创设留白悬念,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独创精神
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认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提问可以对学生思维起到激励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它给每个学生思维的空间,应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提问所激发的正是发散思维。在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以获得多种新颖的答案。
五、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创造欲望
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这种训练方法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让思维自由驰骋,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性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面、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一疑多解,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及周密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志杰. 开启思维的大门展现灵动的课堂 科技创新导报,2009 175-176.
篇8
关键词: 工程制图教学 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工程制图课作为一门传统的工科院校基础课,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更新、改革和完善,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设计意识、掌握最新工程设计技术的合格人才[1—3]。
近年来,工程制图课的授课学时由于其他新技术的不断涌入而减少。我校通信、电子等非机械类专业如今已减少到32学时,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专业除了要学习传统的正投影原理及其应用、学习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外,还要学习计算机绘图等新知识,教学质量、学生能力也要不断提高,这就造成学时少、内容多、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诸多矛盾。为此,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3]。笔者根据多年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实践总结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工程图学教学方法设计。
在培养图学思维能力上,采用动手制作模型的方法,具体落实在立体表面展开的作业上,要求学生制作相关的模型。学生通过画投影图—想物体—求相贯线—画展开图—制作模型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解答和对理论知识的认证,提高了学生对图与模型之间内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锻炼形象思维,增强想象力,同时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三维构型到空间想象力培养到创新设计能力提高”。将当前企事业广泛应用的三维CAD设计软件引入教学中,增加融合了构形设计、创意设计、三维实体建模综合测绘课程设计等基础设计内容或环节,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技术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的能力。另外,利用三维制图表达创意,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表达实践应用,通过CAE的模拟优化,最后到科技制作与实践,强化创新设计的综合性,实现了学生从思维创意构形设计三维创新设计工程优化设计工程应用创新的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从创意思维到工程实践应用的科学训练与创新飞越。
2.基于“就业单位意见反馈”的工程制图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将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延伸到学生就业环节。以就业率高低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评价作为课程评价指标,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建立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机制,通过网上调查和问卷形式到学生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工程制图的实际能力,并以此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依据。还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评价学习和教学效果,这样提出新的评价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充分提高,教师不再拘泥于课本教学,而是主动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内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注重研究性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加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将课堂内的课程学习、创新思维训练与课堂外的竞赛、科研项目参与相结合。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校的建模和校内制图竞赛、做科研助手等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训采用跨学科的自主学习方式,根据实训目标,采用“提出问题—学生查阅工具资料—分组讨论—分阶段汇报—教师总结”五段式跨学科训练方法,将孤立的工程制图与设计制图专业知识围绕设计目标应用串成一整体知识链,有效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归纳总结、综合理解、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行业、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基础课教师,同时院内师资通过职业培训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注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图教师的培养,有效拓展工程设计在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4.通过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选拔特别优秀人才。
通过组织手工制图比赛或是计算机制图比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比赛给学生颁发奖状和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一些在制图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同学中会起到模范带头人作用,以点带动面,带动整个班级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这些特长学生的信息应该入库,在学校或是学院需要的时候及时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例如,有一些老师在进行科研的时候或是完成某些项目的时候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同时,学生也希望加入到老师团队中做一些事情,获取一些报酬,实现师生之间的互惠互利,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无缝衔接。
5.工程制图课程的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现在社会是国际化的竞争社会,如何让学生掌握好一些图学的专业词汇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工程制图课程中应当提倡双语教学,增加一些基本词汇的教学,让学生在接受制图知识的同时自然接受相关外语专业词汇,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于另外单独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传统的工科基础课,对于学生的要求很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当前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提高这类课程教学质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等.由三维建模入手的工程制图课教学改革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8,6:123-126.
篇9
关 键 词:艺术类 大学生 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篇10
[论文摘要]立足于高校美术教育对当代社会人才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在当代文化下的应变、反映能力的多方面培养要求,对高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造型基础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许多高校一直把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包括传统以及当代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史及多元化的艺术样式,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区别于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的桥梁学科。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传统素描到创意素描
高校艺术教学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素描教学目标在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有所区别。传统的素描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提升其造型艺术的素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曾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与艺术教育工作者,为艺术文化的繁荣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面貌、样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素描教学、课程设置已不再能满足艺术面貌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扩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语言,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教育”的教学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吻合的视知觉基础,同时以视觉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为主线,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训练方法。
二、把创意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的优势
1.创意素描是使学生的观察、感受和视觉化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意味着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在一个可以绘画的表面上做一些定形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容。
2.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利用其中原理部分,如视觉传达的原理与规律,形式法则等。
3.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为现代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4.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一面,又注意其表现性、生动性、完整性的一面,是设计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造型基础课程创意素描的教学方法
谈到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都把灵感最为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把灵感作为创意开发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感因人的天赋特性不同而强弱不同,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当做创意素描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下两种方法是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具体教学方法。
1.等价变换教学方法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画传统素描时画得头头是道,可谓“栩栩如生”,十分到位。而一到上专业设计课就暴露了问题,叫他画草图却动不了手;心里想得出却表达不出来;本来很简单的形体,弄了半天还是不对劲儿,要么比例失调,要么透视不准。究其原因,以前画的素描是“有口无心”依葫芦画瓢式地摹出来的,多归功于时间和橡皮功夫,只注意不厌其烦地刻划细部和“浮光掠影”地涂明暗调子,而不注意去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与透视关系;没有在大形的把握上和本质刻划上下功夫。所以,一旦离开了对象便束手无策。这是素描教学的失败。
等价变化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一方或双方经过适当的思考,找出原来五官的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把两者的等价关系体系化。该法的创立者市川龟久指出:“创造性开发的生物模式存在于凤蝶的成长过程中。”他认为,在由幼虫变成蛹进而变成漂亮的蝴蝶的变态过程中,存在着创造性开发的最完美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作为等价变换理论提出来。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外形被舍弃了,但是内容却进入了高级阶段,走进了新秩序之中,终于选择了新形态。创意、创造过程也完全相同,此时“新阶段的外形”等价变换为“新的形态”。在创意素描教学中等价变换方法的运用是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先创意后动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素描教学中,以环艺方向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单刀直入”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未来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
因此,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长期作业,加强默写、速写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开发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创意培养为主线,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是我在实际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中的一种体会,同时也是在开放多元语境下探索当代艺术教学的尝试。就像艺术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一样,面对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多元是语境,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和提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