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的思维训练方法

篇1

每个人的脑部都分成了左右和右脑,并且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是可以激活我们的脑部组织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

1、训练数学逻辑

家长对孩子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开发左脑的目的。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早,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对较迟,因此,抽象思维的训练要采用形象、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数一二三四,而是让孩子数苹果、数鞋子等;学会了数数,再学加法和减法等运算。学习运算也要与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如与具体情景相结合,孩子容易接受。具体的运算会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等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再着手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

2、锻炼右手

手与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脑发达,手也就灵巧。反过来也一样,手锻炼得灵巧了,相应的大脑半球也就更发达,手巧则心灵。右手由左脑主管,经常锻炼孩子的右手,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左脑。锻炼右手的机会很多。拍球、弹琴等,都能锻炼右手,对孩子来说,锻炼左脑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

3、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多说、多读。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神话、寓言、诗词、童话等。多听可以积累词汇、领会语义、熟悉语境。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编故事,续故事,复述故事。编、续和复述故事除了锻炼语言能力外,还锻炼孩子的逻辑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因为故事的先后展开,都有内在的逻辑。适度地让孩子早一点认识汉字,及时地打开獐自己获取知识的大门,让他们提早阅读,这对锻炼语言能力、广泛接受知识很有好处。要给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多接收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多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训练,这对开发左脑是很有好处的。

右脑思维

右脑思维者指的是一群惯用右脑,右脑比左脑发达的人。右脑思维者一般左撇子占多,因为右脑支配左半身,左撇子惯用左边肢体。一般人都是惯用右手,所以左脑比右脑更加发达一些。右脑思维属于感性思维方式,因为右脑负责图画、音乐、韵律、情感等分工。

右脑思维者的特点: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

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左脑的记忆回路是低速记忆,而右脑的是高速记忆,左脑记忆是一种“劣根记忆”,右脑记忆则让人惊叹,它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有意识的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

五个非常棒的儿童右脑开发训练小方法

一、刺激指尖法

可以把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即掌管这块肌肉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

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练习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二、借助外语开发右脑

美国神经科学家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三、体育活动法

每天跳上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的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的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四、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

要教孩子指物画画,指物说词。有时我们会见到,一些家长让很小的孩子背古诗,孩子非常流利的背诵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然而他并未见过鹅,也未见过鹅悠然浮水的样子,这样只能在左脑中留下一些文字符号,非常不利于想象力的开发。应该到农庄,至少到动物园,在形象场景下学这首诗。孩了再背诵这首诗,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一些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生动的景象。

五、借助音乐的力量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右脑开发的七个训练方法

(一)脑波放松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脑波有个初步的认识。人脑中有许多的神经细胞在活动着,而呈电器性的变动,也就是说,有电器性的摆动存在。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这种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用一句话来说明脑波的话,或许可以说它是由脑细胞所产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由于电子工学的进步,脑波的周波数也得以用仪器测定。国际脑波学会就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定为α(阿尔发)、β(贝塔)、δ(迭尔

塔)、θ(西塔)之名。(相关文章推荐:你知道脑电波吗?)

当阿尔发静态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α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充满灵感及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相关文章推荐:α脑电波相助,轻松学习速读)

“脑波放松过程”是放松感官,聚集体内能量,诱发阿尔发静态波,从而进入大脑幻想与创造空间的过程。这是右脑学习最为关键的淮备阶段,因为一旦思维进入阿尔发静态波状态,就会快速接收影像,挖掘出储存在潜意识深处的东西。越放松,呈现的影像也就越多。达到完全放松,要过七关。学会放松会让你受益匪浅:让身心逐渐包围在爱里、冷静沉着、快速恢复到最佳状态,说明找回记忆中的影像。

(二)眼睛训练

眼睛训练威力无穷。双眼的刺激能够对视觉、记忆、情感、思考、创造力,甚至直觉产生巨大影响。眼睛训练会启动整个大脑,这是因为每只眼睛都连结着大脑的左右两侧。每只眼睛的视觉接收器右侧都与左脑相连,而左侧则与右脑相连;右边远处的视野靠左脑来形成,而左边远处的视野则靠右脑来完成。中心区域由左右脑共同完成。(相关文章推荐:快速阅读训练中缓解眼睛疲劳的方法)

眼睛运动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①增强聚焦能力

②提高浏览速度

③刺激大脑发育

④加速回忆搜索

⑤整合左右脑

⑥提升敏感性

(三)视觉影像训练

视觉影像训练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训练过程,可以激发观看物体后像或者负像的能力。什么是后像呢?当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做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像和负像。正像在于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痕迹。如在暗室里把灯点亮,在灯前注视灯光三四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看见在黑的背景上有一个灯的光亮的痕迹,这就是正像。因为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同样的“亮”的品质。随着正像出现以后,如果继续注视,就会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一个黑斑的痕迹,这就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的“黑”品质和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亮”品质相反。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物,例如对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张灰白纸上,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形。这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着与原来效应刺激物(红色四方形)互为补色的(蓝绿色四方形)色觉。但是,在彩色的视觉中,却很少有正像出现。

后像能够启动用于影像记忆力的主要视觉中心。将正像转变为负像,然后再将负像还原为原始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你正在训练自己的思维像照相机一样工作!后像还可以通过帮助大脑思维形成更加清晰的影像,提高视觉能力,打开统领记忆力,直觉能力和创造力的右脑潜意识区域。黑白后像会提高视网膜杆体细胞的功能;彩色后像则会加强锥体细胞的功能。这是右脑教育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因为学习者可以立刻亲身体会到它的效果。(相关文章推荐:视觉停留和快速阅读的关系)

(四)思维影像训练

思维影像训练是一种超凡的训练过程,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二维和三维的影像。通过训练,影像变成融合全部感官的,全息的、有型的图像。大脑思维是灵魂的实验室,在你的思维影像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你就可以运用思维,在实践之前,慎重而具体地想象一番。(相关文章推荐:在大脑里画思维导图)

进行这项训练的目标:

①训练在大脑中形成影像。

②用各种感官来体验影像。

③从各个角度观看影像。

④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和改变影像。

(五)观察训练

观察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双眼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观察得越细致,记忆越清晰生动。观察训练是以“右脑潜意识处理所有资讯,左脑有意识处理所有资讯”这一原理为基础,有利于增加左右脑处理资讯的数量。(相关文章推荐:五个方法练习你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六)记忆连结

记忆连结中包含了有次序性物体。一般来说,顺序记忆主要靠左脑完成。(记住,左脑负责线性,逻辑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一个“趣味故事”连结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右脑也引入其中!(相关文章推荐:连锁记忆法)

(七)影像记忆力/速度阅读

影像记忆力指的是,在瞬间同时记住几件事情——按顺序或者随意。我们通过图片、形状、词汇、句子、数位等等来进行训练。虽然这种快速记忆一直被视为是右脑的职责,但这里的游戏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大脑左右两侧共同发展——右脑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影像,然后通过语言、绘画、行动、玩耍来增强左脑的功能。

篇2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逆向思维

这是一种被人为地同化了的、定向的、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最省力的思维方式。它极大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容易导致习惯性和惰性。

逆向求异思维的敌面是低层次求同思维。应该说,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求同思维弊端。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表现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却不经意地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致造成学生作文因思维的简单僵化而使然的结构的公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以及思想的板结化,进而助长了他们少年老成的“八股”文风。问题还在于这里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危机:教师授之以法,学生受之以法;教师要求种“瓜”,学生不得“栽豆”;教师法定种房前,学生依法不得栽屋后。有的老师的那一套写作训练方法,是他当学生的时候从教师那儿学来的,而老师的那一套又是从他老师的老师那儿学来的。这种多年不更的所谓经验就遵循着同一思维轨迹,同一训练方式,得以代代相传,陈陈相因。于是,一种僵固的思维定势就这么无意识地形成了。我们称这种思维定势为封闭型低层次求同思维。

这是一种被人为地同化了的、定向的、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最省力的思维方式。它极大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容易导致习惯性和惰性。

令人悲哀的现象还在于,我们许多学生果然学会讲“阿毛的故事”了。以校@文学社的学生为例。这些本来是作文尖子的学生,往往一开始就由硬性模仿而步入求同思维的胡同。

青年学生习作始于模仿可以,但不能止于模仿。止于模仿,便误入沼泽。这是低层次求同思维的悲剧。

严重的问题是,“求同思维”正向低龄化蔓延。按理说,现在的孩子真幸运,他们接触的是变数颇大的世界,西方优秀文化的输入对他们的思维成熟带来了营养剂,电视、电脑等新技术使他们的思维过早地驰入信息“快车道”。这些是他们的祖辈、父辈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褪尽祖辈、父辈身上的习性,仍然承续着低层次“求同思维”的遗绪。小孩的思维“求同”于谁?当然是大人。诸如在家“求同”于父母,在校“求同”于老师。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谈了亲身感受,说,在现场采访过程中,最难采访的对象是孩子,因为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话,大多是大人们的套话。思维“求同”于大人,言辞能与之“求异”么?大凡新学期开学,很多班主任想听听新生谈谈新学期的打算,殊不料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打算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好好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真可谓“异口同声”。“求同思维”竟然导致了孩子个性和想象力的“瘫痪”。学龄前,孩子的思维“求同”于父母;入学后,长期的应试教育又助长了孩子的“求同思维”,与父母、教师双重“求同”,使孩子的鲜活性、灵性、想象力被“教育”得所剩无几,即使有人“求异”,也会被视为“另类”。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沉迷于“求同思维”的孩子犹如这类“早熟”的果实。救救孩子!别让他们“很快就会腐烂”!当然,倘要救孩子必先救自己――大人们尽快地走出“求同思维”的怪圈。

走出求同思维的围墙,要改革“阿毛的故事”这就要请出逆向思维训练。其实,古人所谓的“翻案法”,就讲的是逆向思维。晋代的陆机说:“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宋人杨万里指出:“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清末刘熙载总结大文豪苏轼创作的一大艺术秘诀即:“善用翻案。”(《艺概》)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两句名诗:“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新翻,即翻案创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且看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一反古之哀秋悲秋的萧条景象,创出立意高远的清词丽句,是千古绝唱,可视为逆向翻案的优秀成果。

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逆向思维,我们不妨用一个具体范式把它表示出来。

逆向思维范式:P1――S――P2

篇3

一、让学生想学、会学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让学生想学、会学,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大大的益处,怎样做到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认为: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强调学生参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更为重要。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于是他们就会积极用脑去想,千方百计地探求其中的奥妙,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新课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学习。 只做到让学生想学还不够,还要使他们会学。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辨证施教,而且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飞跃,这是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学生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动作思维就是具有较强体验性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教学情景,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探求知识的乐趣。

再者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知识。新旧知识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及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数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插图

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文,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美丽的公鸡》中教学“得意洋洋”一词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首挺胸,嘴巴张大,双目圆睁,尾巴高翘。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请一位同学表演公鸡的神态,另一位同学表演“得意洋洋”的神态,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相似与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得意洋洋”原来就是骄傲自满的意思,从而从具体形象中记住了这个词,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二)寻找空白

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粜米》一文末段的省略号,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如果不粜,会怎样”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米价还会跌,地主逼上门,债主来讨债,短工要工钱……通过这些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米再好,价再低,也不得不粜。通过启发思维,想象旧毡帽朋友粜米所得的或多或少的钞票后怎样安排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三)凭借心理想象

所谓心理想象,就是凭借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诸方面展开想象,去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很好的素材。例如:《穷人》一文中: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来!” 教学以上一段,要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训练,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严肃、忧虑的表情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

2、皱眉的动作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

3、“怎么办,总能熬过去,快去!”等语言,又表现出了渔夫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4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创新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5.灵活性。所谓灵活,即机智。它要求人们多谋善断,主意多、点子多、办法也多,且能在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酿成最佳的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应变能力强,对问题能及时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高水平上实现的,是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1]。它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形式之中,是一种集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综合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与人的关系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们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通常是人脑在认识客观对象时,不受程式化的逻辑模式约束,不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演绎的过程,而基于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深切的主观感受,通过潜意识的顿悟直接把握认识对象,对其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其本质是人类的思维革新,因而创造性思维又称为创新思维,是由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组成的综合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事务。因为,第一,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第二,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胸襟豁达、积极进取,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想象力丰富、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定论把握正确。可以认为,具有上述思维品质的人就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这类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事事处处都能有胜人一筹的见解和独到的处事风格。处理工作,有胆有识、拿捏正确,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切中要点。处人处事,凭借敏锐的直觉,能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手段。这种思维能力使得思维主体往往能处于主动、领先的地位。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因此,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即从教师身上、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转移到学生头脑中,这个过程充满着记忆、理解、想象、创新,这些都与人们的思维活动紧密关联。教育得法,思维的潜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反之会使思维迟钝。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懂得教育与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创新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2]。有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说: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例如,毕加索有一辆放在墙角很长时间的破旧的自行车。有一天,他对着这辆旧自行车凝视片刻,头脑里便浮现出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画面。他立即动手,把自行车的坐垫和把手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额头,车把手则是两只牛角。这两个原先破旧的自行车部件,换了个角度重新观察,便产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有个男孩在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的墙上画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孩子爸发现后,抡起巴掌就打了男孩,事后问男孩为什么这么做?他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从孩子的角度来衡量,他这样做非但不应挨打,还应受到表扬。这一点上,大人们应换位思考,孩子表面看似调皮捣蛋,令人头疼,实质却论文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人一旦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符合的才是“对的”,“好的”,“美的”,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违背的便是“错的”,“坏的”“,丑的”。这无疑会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定理。实际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不同,后天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的心目中便都有一套由独具个性的观念、价值、情感等要素所组成的“标准尺度”。但每个人却不应只在自己的独特世界里用自己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万事万物,而应沉下心来,深刻认识自己,冲破“自我视角”,从“非我视角”看待万事万物。从创新思维的领域来看,思维中的“自我视角”会使眼界狭窄,有害于创新思维。而“非我视角”却能超越“自我”,不断地破除“自我”,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并能体谅和宽容与己相异的人、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接纳整个世界。也只有打破“个人自我”,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在某种状态下,我们不但要“知己”还需要“知彼”,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操胜券。

2.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比较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即面对问题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的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例如:一次音乐课,老师拉着手风琴,全班同学跟着节奏唱着歌,不经意间,音乐老师边拉手风琴边慢慢走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晴前面。对于这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晴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老师是听到这边传出的歌声好听才走近过来的,目的是想听清楚是谁的歌声”。两周后的又一堂音乐课,老师提出请几个女生一起唱首歌,其中晴在被请之列。晴的瞬间反应是:“老师肯定想听我唱,以检验我的嗓音,但又担心女生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点了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唱”。事后证明,晴当时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反应和老师的意图和想法完全吻合。以上事例显示,晴有着很强的直觉能力。别人所思所想她都能觉察到。其实,人都具有直觉能力,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发挥出这种直觉能力。只有当人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养成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作出应有的反应的习惯,思维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通过冥想与自我交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首先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逻辑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任由心灵探索辽阔的空间,任由幻想随意驰骋,让思维进入新的境界。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意识中的内容印入无意识的层面,使思维中潜伏的能量运作起来。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像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保证思维畅通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富有连动性和流畅性。其次,应用“自我交谈”的方式,即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激发思维潜能。因为人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脑中所思所想。思维决定命运。进行自我交谈时,反复对自己说的任何话都会决定自己的观念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行为发生影响。晴就是一位爱冥想和进行自我交谈的人。走路、骑车,做家务,凡是体力劳动时,晴的脑中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始终都处在冥想和自我交谈之中。而且冥想和自我交谈的内容具体而生动,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多年的冥想与自我交谈使得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并能凭借敏锐的直觉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

由此可以看出,人可以通过“冥想”和“自我交谈”即自我鼓励来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产生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可以令人迎难而上,通过调动智慧、创造性和灵活机智地应用条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

创新思维有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打破思维枷锁、为了扩展思维视角、为了激发思维潜能,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艺术。(1)运用质疑思维法。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即思维能力极强或极弱的人都很罕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思维和知识方面却有明显的差距。笛卡尔进一步认为,那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天赋,他们犯了方法上的错误。方法错了,思维的路径就错了。因此,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运用质疑的方法。质疑就是思考、思索。人生疑问最重要,有疑便有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就会得到激励,个性也会在疑问中被一次次推向,达到高超的境界。

(2)运用发散思维法。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二是发散思维法。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发散式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破除思维定势,增加各种可采用的视角,扩大观察范围,把思维对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发现它更多的属性。我们发现,有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在既定的探索领域里任意驰骋。而有些人则缺少应有的思维广度,只会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其实,在许多场合,只要扩展思维的广度,便能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而这一点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主要是通过社会思维的协同作用来体现的。它可以有利于创新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迅速升腾,从而产生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又可以使创造个体在社会思维的协同下,使创造激情、创造冲动、创造智能达到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效果。所以,发散式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与艺术。

(3)运用直觉思维法。直觉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自我判断性思维,是个人或集体实践经验的升华[3]。直觉思维也可理解为直接得出思维结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某一创造性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先从粗略的思索中寻找明智的思路,从模糊的印象出发导出清晰的思维,进而从含蓄趣于明朗,从紊乱归诸条理。这主要是靠直觉思维。在大量的案例中,有许多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往往都是先抓住思路,顺藤摸瓜,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也靠直觉的启示。这种启示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对全局有启发的关键,在记忆中留下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加以调整、联系、改造、发展,那么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判断。

直觉思维总是突如其来,瞬息即逝的,我们应在念头产生的一瞬间,机敏地捕捉它,这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直觉思维方法和艺术,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敏捷,思维会自由奔放、畅通无阻。创新者运用直觉思维方法与艺术,必须善于学习,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创新工作经验。也只有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包括相关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特定感受,才能获得正确的直觉。

(4)运用调动潜意识思维法。调动潜意识法,就是根据人脑存有的大量潜意识功能及基本创造过程中的突破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显意识去冲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实现突破创新,获得一举成功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潜意识、发挥潜思维功能、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运用调动潜意识法首先要选定明确的目标,依靠显意识去收集、筛选信息,论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对相关信息纵横交叉组合。信息密度越大,显态功能和潜态功能交流的信息量就越大,发挥潜功能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科学有效地运用联想的作用,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潜意识,更多地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

四、坚持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

要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发掘人的潜思维能力,从创新工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1.创设问题的情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安排学习情景,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启发、协助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的创造,激发学生去多路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避免注入式的灌输死知识。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4]。也因此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提供丰富的表象和语言。无论是表象还是语言,都是信息,是知识,是思维的原料,只有原料丰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知识面广,思维的领域也才广阔。所以,训练思维,不能忽视知识。知识虽不能取代思维,却是思维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的思维品质。

3.发展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形式,善于掌握概念,是发展思维形式的首要条件。概念的掌握过程是通过学习活动把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变为学习主体个人的概念过程。它对学生知识掌握、智力发展乃至一般发展关系极大。学校里学习的各种知识,包括理论、原理、原则不过是概念间的关系或概念系统。学习一门科学知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的充分和概括的程度。不掌握有关概念,学生就不能对事物作出一个哪怕是极简单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和合乎逻辑地推理,才能发展思维。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

4.遵循思维规律。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正确的思维必须是遵循思维规律的思维,同时,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人的思维力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有形象思维发展到辨证思维。在学习与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综合训练,使之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因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种思维总是在某一种思维的主导下,共同配合而发生作用的。遵循思维规律、合乎思维的逻辑顺序才能真正推动思维力的发展。

篇5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三百名学生就会有三百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现在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50人左右,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对化学学科的思维及对本学科不同的认识方式,因此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在课堂中对问题的认识出错就难免。同样英文中有一句源于拉丁语的名谚:To err is human,即纠正错误,它揭示的是人生一条至理,在教学中这句谚语可以改成:To err is Learner,即“学习就会出错”。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给他们尝试错误的经历,让他们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认识错误,并自我纠正,这本身就是学习必经之路。所以说出错是因为学生还不成熟,哪怕确实明显有错,也是正常的,又何况“正确”正是从“错误”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出错,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有的错误往往是学生对既定思维的反判、修正。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

在课堂中,许多教师经常是绕过错误,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并采用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自己已设计好的思维程序,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这些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著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在预设教学流程时有目地、有意识地预计学生的“错误”,就能引出精彩的课堂生成。事实上如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实践并获得体验,往往是让学生抬起迈向“错”的脚步的同时也就是让他迈向了成功的道路。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心灵的对话。

2 “错”学生之“错”

“错误”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和肯定的地方,但从辨证的角度分析,错误却是成功的前奏。因此,我们不应回避或掩饰“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一个实验:测试四种人的吸引力

(1)未犯错误能力超凡的人;

(2)犯了错误能力超凡的人;

(3)犯了错误能力平庸的人;

(4)未犯错误能力平庸的人。

结果,第二种人最有吸引力,第三种人最无吸引力,第一种人居第二位,第四种人居第三位。就普通人而言,人们更亲近那种既有超凡才能又偶尔犯点错误的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错误效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心理等许多因素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如能适时地错学生之错,故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上当”“中计”后翻然醒悟。这种“醒悟”境界,常常是正面培养所无法达到的,在“醒悟”中,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聪明,从而达到提高了学生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苯的结构的教学时,我故意不要求学生预习,免得上课时他的发散思维受课本知识的限制,我让他们每人去设想其结构,设计实验来验证,让他们一次次用失败的实验来否定自己的设想,引起学生争论,尔后筛选出正确答案,使得学生最后对正确的苯的结构与性质理解得非常透彻,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素质,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发现的愉悦。可见,这种训练方法运用恰当,不但不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反而会显示出一种教学艺术技巧,从而起到特殊的作用:可以激疑促思,体现民主;唤起注意,集中精力;活跃课堂,调节气氛;引起重视,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课堂教学质量。

3 借题材发挥,资源共享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可以说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时完全可以充分将学生的“错误”看成一种资源,借题发挥,并使之“资源共享”,更好地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自己在犯错、知错、防错及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用“错”——为有源头活水来。

3.1 分析错误之源,找出解决问题之本:

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解题,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有错误,学生有了错误教师如何对待?一方面我们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其反思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其错误思想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在化学计算教学时可通过学生常见的错误概括出一般的思维程序: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寻找应答信息;充分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求;审出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定律或计算关系,及时列出;确定解题关键,选准突破口;设未知量,列式,求解;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合量性、全面性,及时修正或重新解题。通过提示与传授普遍的解题思维程序,让学生有意识地应用相关知识与方法,就便于学生找准根源,这样学生的错误率就会自然降低。

另外教学还可以从学生的错误出发,通过多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将agNa加入bgH2O中(过量),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这一问题基础上进行多变,设计问题:能否求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如果不能缺少什么条件?能否求出溶液中Na+和H2O分子的个数比?如何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微粒(Na+和H2O)个数比有无直接关系?

如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通过问题步步深入的多变,就能举一反三,学生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3.2 延迟评价,引领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自己的思考时间、互动的空间少,学生的思维训练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思考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或学生的动力不足;而且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各人的思维水平存在个性差异,因此,“错误”便无可厚非地存在于课堂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错误”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之中,合理地开展延时评价,引导学生拓展探究空间,从而使教师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历程。记得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我自以为讲得深入浅出、明明白白,连续调查了好几位学生都反映懂了,当我正准备继续下一内容时,看到一位学生迷茫的眼神,虽然我知道如果我问他,可能要“自讨苦吃”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我还是用鼓励的眼神示意他勇敢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让别的同学在他的思维误区上发表看法,等大家讨论完了,我发现不少同学眼睛一亮,觉得更透彻了。那节课表面上看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讨论时,听课教师都对此处“错误”资源的运用大加赞赏,觉得这才是真教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最好的学习是在差错中学习,学生的错误永远珍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会凸显出课堂的真面目。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具有动态性,也是最真实的,求真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因此,会利用学生所出的错误为课堂教学服务,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课堂驾驭能力,教师也才是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