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学专业的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农学专业的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探究;农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87-0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为一名高级技校农学专业课教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下面就技校农学专业课教学中一些典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农业课因枯燥乏味备受冷落。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区别化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充分增强学生的手脑共用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广义上的创新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也是创新。专业课教学中有很多实验,对这些实验的处理,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而不是“扫一开书本,让我们看看这个实验步骤是怎样”;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以后鼓励他们先脱离课本,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实验假设和实验方案,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评价此方案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如何改进等等;然后再仔细阅读书本上的实验方案,比较自己的想法和书本上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哪种更佳等。例如在学习“绿叫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一课时,可以通过有关“生产者”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过程要不要光呢?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呢?有没有淀粉呢?这时学生开始猜测。“如果现在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到底需不需要光、制造的有机物中有没有淀粉,你觉得可以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这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认真听取他们的实验方案,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改进,这样才能自山地思考,才会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很难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内容引起极大兴趣的同时。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农学专业的教学中,技校农学教学要不断引入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等各种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专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农业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中应以实验操作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操作,真正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农学专业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技校学生的智力强项,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效果,让学生知道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为社会培养专业化人才。
四、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农学专业课因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很多的教学任务放在田间地头去完成。比如在讲水稻、玉米的栽培技术时,我们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植株的每一个变化进行观测记录,对每一农技措施产生的效应进行比较,自己得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最佳的农技措施。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如讲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时,让学生分析: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的厕所旁有几棵苹果树还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后来得出结论:一是靠近厕所的墙根避风,温度高,所以落叶晚;二是这品种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墙根的树包括同品种的苹果都早已落了叶。“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讨论起来,最后发现这几棵苹果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因为光照时间长!而短日照是植物落叶的信号!”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我补充说:“光照不仅会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光周期现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发挥农业学科优势,进行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人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以上是关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一点体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关键在于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摸索和总结出一套或几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会和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在动手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农学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很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社会实用性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一、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l)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二、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三、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的责任。
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农学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单靠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习是不够的。 在生产实习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指导教师必须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参与者。学生经历及阅历不足、可塑性大,思维较活跃,但又容易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想人非非。特别是受社会上某些不正常因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有些学生学农不爱农,不能牢固地确立专业思想。但是,通过生产实习过程,学生切实地与生产实践及社会接触,大量的社会信息将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需要感,实现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专业、谈发展,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择业观。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地思维,使学生得到稳定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积极地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并随时总结实习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董均灿
篇3
关键词 生物工程 遗传学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58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Genetics for Bioengineering
WANG Lunji, JIU Min, MA Liping
(College of Food and Bio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genetics for our bioengineering and with several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voiding du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train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Bioengineering; Genetics; teaching experiences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理的科学,是生物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遗传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研究范畴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也就越来越多,其教学内容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重叠的问题日益严重。①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的理论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就我们生物工程专业而言,遗传学的理论学时已压缩为48 学时,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的锐减形成了尖锐矛盾。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结合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合理构建教学内容。近年来,本专业的几位授课教师在平时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及专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教学改革尝试,现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谈些体会。
1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教材的选取问题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遗传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有关遗传学的教材也可算是琳琅满目,故此,如何在众多的遗传学教材中选取适合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理想教材,也是几位执教遗传学课程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很是头疼的大事。
1.2 如何解决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锐减之间的矛盾
遗传学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基础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广泛的交叉和融合,导致遗传学教材的很多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的内容重叠,不仅占用了遗传学教材的篇幅,而且造成教学的混乱,众所周知,任何一本遗传学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都在10章以上。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的理论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就我们生物工程专业而言,遗传学的理论学时已压缩为48 学时,授课内容的增加与授课时数的锐减形成了尖锐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有效讲授本学科内容,也是生物工程专业老师们时常讨论的关键问题之一。
1.3 教师授课水平与学生期盼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授课是一门技术,应付容易,讲好真不容易。由于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资历较浅的老师而言,要想真正地把遗传学这门课讲授好也不是很容易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期盼也逐日升高。这就迫使授课老师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高的期盼要求。任何一位老师都有提高自身授课能力的方法手段,但收效也各有不同。几位授课老师在此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取得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4 学生对课堂参与程度较低
现有的教学现状多为老师在讲台上对授课内容喋喋不休,同学们在下面低头倾听,究竟授课效果如何,那是老师们的事情,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如何最大限度地让同学们参与课堂,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是老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2 遗传学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几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
2.1 教材的合理选取
近几年来,由于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原因,遗传学的教学工作先后由纠敏、汪伦记和马丽苹三位老师执教。不同的老师对遗传学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遗传学课程教材的选取也各有己见。第一位讲授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的是纠敏老师,她根据当时的教学大纲,选取了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教材,该教材略侧重于农学类遗传。后由于纠敏老师到浙江大学进行访学进修学习,该遗传学课程由汪伦记老师接手执教,他认为生物工程专业的遗传学要有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不应该侧重于农学遗传,随后将遗传学课程的教材由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改为由陈三凤主编的《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方面的遗传。后由于纠敏和汪伦记两位老师出国进修的原因,该遗传学课程改为马丽苹老师进行执教。我们三位老师时常坐在一起商讨遗传学教材的选取问题,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略侧重于农学,不能显示生物工程专业遗传学的特色,汪伦记老师选取的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知识面相对狭窄一些,并且研究生课程也开有微生物遗传这门课,学生存在重复学习之嫌,固在进行教学大纲重新制订之际,即将教材选定为由刘庆昌主编的《遗传学》,该教材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体内容科学合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经过近两年的课程讲授,该教材内容一方面解决了朱军教授主编的《遗传学》略侧重于农学之嫌,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现代微生物遗传学》侧重于微生物的不足,同时授课内容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2.2 集体讨论教学大纲,避免交叉学科授课内容的重复
众所周知,遗传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情况,②因此,遗传学的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生物学》的重点学习内容;“遗传的分子基础”、“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则是《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点;“DNA 损伤修复”在《生物化学》中也已有介绍。对此,全系教师利用2014年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大纲重新修订的大好时机,多次召开全系教师大会,针对如何避免生物工程专业不同课程间授课内容重复的大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一改以往同一内容多次重复的局面,学生对此感受明显。
2.3 旁听资深教授讲课,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一些年轻的老师来说,要想真的把这门课程讲授好并非易事。目前多数老师往往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完善课件,认真备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但纠敏老师讲述了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旁听资深教授的讲课。纠敏老师曾经连续听取3位资深教授的遗传学课程的讲授,收益匪浅。通过听课,一方面使自己对遗传学相关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不同的老师其侧重点不同,讲授的方法也不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自己的讲课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是一个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理想途径。
2.4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一方面通过老师自身的努力,尽可能结合最新学科动态,以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解决教材滞后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及一些新的研究进展无法及时进入教材的缺陷;另一方面,我们认真选取一些适合于学生自学的参考书供同学们课外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改变以往的老师课堂上喋喋不休、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将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讨论,使学生因兴趣而学问,达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升华。③
3 结语
通过几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努力,经过两学年的改革尝试,本教研组的老师均发现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较以往大幅度增高。近年来,几位老师也在着手完善遗传学网站和教学平台、试图采用双语教学等方面完善遗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共同期待一个良好的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注释
① 闫荣玲,廖阳,李常健,张敏.《遗传学》课程教学体会与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5):97-98.
篇4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如何来提高农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长期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专业课教学一味强调以升学为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空洞的理论知识,突出升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丰富,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结果到了生产中,不知从哪下手。如讲到田间具体实践时,站在那儿,无从下手,这就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在教学中,不光传授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该专业的从业能力,关注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也可能会为今后学生的创业打下基础,不光是单纯满足升学,而是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技能型人才。
新课标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知识、专业从业能力,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要注意学生行为的养成,注重职业道德、与人合作、诚信的培养,把素质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课堂中去。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然后才能从言行上感染学生。教师要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对大是大非的正确判断能力。因此,我们的专业课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格培养。我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而且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它既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对人的思想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操作能力
农学专业新课标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中职学生打造成能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走出校门能直接服务于社会。那就是说,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加强?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再指导。
每周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实践课,就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例如:食用菌栽培、各种作物的栽培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学校开设了实验课程,先由教师演示,然后由学生动手。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之欲望,而且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好地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另外一方面,由于学校条件毕竟具有局限性,实验只能反映一方面;要想使中职学生在今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有立足之地,除了在校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外,还必须进行课外实践。要到工厂或企业参加实践劳动,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培训,将课堂中不解的问题带到一线中去,能增加感性认识。在参加实习劳动过程中,很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比教师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讲解效果好得多。这一点,是我们农学专业课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上所提及的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动手、参加劳动、讲授知识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平、良好的敬业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道德素质、人格魅力、工作态度、敬业精神,都会与专业课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品德与工作态度等方面的修养,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研究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理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制订自培计划,假期参加各方面的培训,都是为了更新、提高自己。要做到:既能诠释原有的理论,同时还要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与发展方向,及时了解最新动态。特别是处在日新月异快速更新时代,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拓展自己的知识,及时跟上时展、知识更新的步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篇5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科研、教学、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在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由于各个高校在相关专业的发展历史、特点和背景上的差异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适应人才需求变化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如何在基本教学规范和纲要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教育特色、如何更清晰定义教育对象和定位教育目标和体系、如何根据国际主流和自身特点更新知识和教材体系等,都是我们在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中需要探讨和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说,信息管理人才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
(21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运行人员;
(3)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
(4)信息系统集成人员;
(5)有关上述各项的教学与研究人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何管理大量信息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CISC2005)的信息系统教育的社会需求报告中指出市场上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尤其一些大型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占到了74%。这些企业是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也有些企业需要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由此可见,随着社会信息化需求日益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适用面相当广、就业机会相当多的专业。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在信息技术刚刚兴起时,信息系统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更多地是作为计算机学科的附属来研究和讨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系统在生产、生活、商务活动中被广泛地应用,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完全独立了出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IS”专业也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独立出来,如称为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和林业信息管理等。1997年,在国家学位委员会的学科调整中,“IS”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是多轨迹的,如从工学门类、经济学门类、农学门类再到管理学门类,这就使得学科的专业定位仍在探讨之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学科门类上是归于管理工程,但其本身是交叉性的学科,信息管理的专业内容属于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范畴,信息系统的内容属于理工科的范围,虽然现在专业的趋势是融合与交叉,本科教学也应侧重于知识面的教学,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学生在掌握时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能实际应用。
(2)课程体系不规范
教学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对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理解不够,认为只不过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简单堆积和拼凑。课程体系不够规范,甚至有些课程内容陈旧。事实上,由于各学校对该专业的归属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教学体系的规范性。因此,明确知识结构、完善教学体系也是专业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3)缺乏专业特点
现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给人的感觉是学习的东西比较泛,大多学校没能根据自身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有专长。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该专业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也才能从中受益更多。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我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在计算机系,因此在专业建设上即以信息系统方向的培养为重点,专业的定位以培养“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及“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下面介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主讲教师的专业性
由于学科课程的复杂与多样性,这就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全面掌握各个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该朝“专”的方向寻求突破。让管理类的人才讲授“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营管理”等课程;让经济类的人才讲授“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让计算机类的人才讲授“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当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实用性和专业性都极强的专业,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企业实践案例,为此学校应该多安排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以不断改善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
(2)课程设置的条理性
如何从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课程建设将是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根据院校特点将培养方向分为信息管理方向和信息系统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侧重于信息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信息系统方向可重点开设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科目,侧重于信息载体和管理系统的研制、维护和开发。各院校依据自己的特色和师资水平重点就一个方向进行培养,在另一个方向上选择重点的核心课程即可。这样可以使专业目标明确,使学生学习时可以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开设的一些主要课程。
篇6
关键词:涉农专业 兴趣 学习目标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实践课教学形式
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涉农专业建设越来越重视,中职涉农专业率先实现了减免学费,且给予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政策;同时,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双带头人的送教下乡工作也已全面展开,这些都促使涉农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我校现设有农、林、牧三个涉农专业,近几年,涉农专业共招生2148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生源充足,但在教学中却存在两个普遍问题:一是学生素质偏低;二是大部分学生虽来自农村,对农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茫然,学习缺少积极性。所以,在现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如何提高涉农专业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如果把涉农专业教学成绩比作果实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结果之前的花朵,有花才有果。育开兴趣之花就需要有光、热、水、土做为生长的条件保障,即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全新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形式。
一、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阳光
目标是指导行动的灯塔,只有目标明确了,才会确定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使涉农专业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抓好学生入学初期的兴趣教学。在入学初期,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活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都感到新奇。教学管理要紧紧把握这个契机,尽量安排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放慢教学速度,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切忌在一年级只安排文化基础、理论课的做法。
(二)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近两年,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对附近的果园、花卉市场、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畜牧养殖基地参观,邀请技术管理人员讲解花卉市场的种植品种、销售行情、以及果品蔬菜的种类、来源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感受到农业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他们对农业的看法,使学生看到学农的光明前途,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三)让学生了解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及管理模式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国外的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内容,如简介日本果园的精细管理和营销网络,再让学生与国内果园相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两国果园管理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到我国与日本相比落后的果树生产管理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技能、奋发图强的积极性,坚定把我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农业大国的信心。
(四)用现实生活实例感召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校多年来为我市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部门,为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这些人的成功事例感染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二、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热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兴趣问题,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师要转变理念,从怀念过去学生勤奋好学、老师安贫乐教的美好年代中走出,正视中职学生难教、难管的现实,克服厌教情绪,用积极的情绪影响感召学生。利用学生可塑性较大,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才的教学目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亲其师,教师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外,还要多关爱学生。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存在自卑的心理,对学习缺乏信心。作为教师要正视这个客观问题,加强理解和关爱学生,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师无微不至的温暖关怀下,学生一定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水源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时时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
(一)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教育是要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及时结合。基于这种理论出发,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转化为实际应用或实践中的职业活动,例如:在果树嫁接时期,带领学生到试验田或基地,进行实地嫁接。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一种专业技能。此外,还可以把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自觉地实现知识的内化。例如:梨树、苹果树在开花期为了提高授粉和坐果率时,现在果园常用蜜蜂授粉。蜜蜂采蜜足以把雄花的花药带到雌花的柱头上,使得雌、雄花完成受精,从而达到提高坐果率的目的。同时,由于梨树、苹果树在开花时产生大量的花粉(花蜜),蜜蜂采集回来的是蜂蜜、花粉、蜂王浆等。种果树和养蜂相辅相成,一举两得,在农业生产上值得推广。这让学生感到奥妙无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运用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与农学教学有机结合,是农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的动态图形功能,能显示生物体内生理活动过程,使许多静态的、死的概念,变成动态的、形象化的过程。教学中用的挂图、模型、实物能静止地呈现生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而生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则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在荧光屏上显示生物的生理作用,画面形象逼真,具有活动性,能形成动态感,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观察和了解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现象,为掌握知识提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用软件演示血液循环路径,不但可以看到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途径,也有利于各血管名称、部位的记忆。另外,呼吸生理的气体交换、胃肠蠕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尿的形成、条件反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成为声图并茂,新意感强的知识点。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从多个感官传输知识信息,使大脑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实训《牛活体触摸和主要内脏器官体表投影位置的确定》,通过训练,学生能熟练地在活体动物上指出体表部位名称,触摸常用骨性、肌性标志及体表淋巴结,确定牛主要内脏器官的体表投影位置。又如学习畜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各器官形态结构时,可利用解剖实验观察鲜活的生物体,进行真实生动的教与学,学生兴趣较浓厚。还可利用学生课外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由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将课堂内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加深扩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和发展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特殊的效用。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肥料
从一定意义上说兴趣不是天生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 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农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果只讲不练,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间地头实际操作,实行“做中学,学中做”,是树立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涉农专业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采取课堂授课和“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农艺师、种田能手展开教学。学果林专业的学生到林场、果园去,学养殖专业的学生到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去,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上课,让学生学到真技术。教师利用当地优势,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形式,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如在讲解果树嫁接技术时,必须让学生亲自到田间实习,熟练掌握技术要点,并检查嫁接成活率,这样会使学生学起来有压力,有动力。在完成一定阶段的理论课学习之后,让学生多实验,多动手,多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涉农专业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由此恢复学生学习涉农专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而发挥潜力,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新的提高。
篇7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所讲植物的标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收集植物的过程中,很主动,很快乐地就把所讲的知识记住了。他们看着自己收集的标本,还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改变教师单纯讲学生机械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嘴、多思考。例如,在讲新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提出几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讲解的过程中,将这些问题穿插在教学中并不时地找学生回答,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他们将多动脑、勤思考。再者,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总结,然后通过提问或做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出真知。”中职学校的学生活泼、爱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多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践,可以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讲小麦人工去雄的过程时,不论我们怎么讲解学生都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到小麦田边去讲这一内容,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就能把这一过程很熟练地掌握,他们还会自己总结怎样能够既操作得迅速又去得干净、彻底的方法。
四、把课堂交给学生们,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篇8
关键词:非园艺类专业课程;园艺通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28-02
《园艺通论》是高等农业院校非园艺类专业选修课,包含了蔬菜、果树、观赏植物分类、生物学特性、育种、育苗、栽培、设施园艺及产品采收处理等课程内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所不同,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植保专业课时分配为24学时理论课,8学时实验课;农学和资环专业为32学时理论课。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学生为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效果。笔者从事园艺通论教学多年,现将该课程近年来开展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结果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实验课程开设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对于植保专业该课程培养方案制订课时分配为24学时理论授课,8学时实验课程。在教学计划安排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把实验课程的上课时间和理论课程上课时间保持一致,如第一周开理论课同时开设实验课,并且第一堂实验课开设“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可将学生带到包含园艺植物种类较多的实践基地开展实验课程,建议学生用手机拍照,给植物标注科、属、名做成电子版实验报告,并让学生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束后督促学生尽早完成实验报告。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把学生拍摄到的具有典型性的照片运用到后面的理论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准备,在上园艺通论第二章《园艺植物的分类》和第三章《园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这两个章节时,会让学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继而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对理论课堂的学习兴趣。第四章《园艺植物品种改良》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开设了“园艺植物花器官识别和授粉”的实验课。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园艺植物花器官的多姿多态,更好地掌握有性杂交技术,也为其他育种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农学和资环专业,园艺通论这门课培养方案为32学时理论课,农学和资环专业的学生同样缺少园艺植物相P知识背景,如何让学生也能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目前的微课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对于第七章《设施园艺》中设施的类型和结构这个知识点,对于有实验课程的植保专业可以开设“园艺设施种类的识别”实验课,而对于没有实验课的农学和资环专业,以往采用实物图片PPT展示的授课方式,现今采用微课的方式,教师亲自在学校实验基地学生见过的不同设施里讲解设施结构,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模式在第五章《园艺植物的育苗技术》中的运用既能把扦插、嫁接等难点讲解透彻,也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实践技能。此外,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通过二维三维立体动画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和直观,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如种子层积处理这个重要知识点,通常以连续图片的形式分步骤介绍,对于非园艺专业背景的学生,课堂上教师除了说明每张图片的内容,还会把每一个操作步骤联系起来重复一遍,以提升教学效果,采用三维立体动画,将层积处理的每个过程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掌握具体实施方法。这种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媒体,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目前我校正在结合教务处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园艺通论》网络课堂,有效地实施资源共享,借助这个平台,老师可以把《园艺通论》的相关资料进行上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巩固课堂知识,同时这个平台可以和学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师生间还可以就一些课堂教学方法与效果等进行讨论与交流,以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改革
在以往的学生成绩评定中,主要以试卷为主,近些年对园艺通论课程进行了改革,有实验课程的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和试卷成绩60%组成,没有实验课程的由平时成绩40%和试卷成绩60%组成。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对于选修课,老师形成课堂点名和课前提问的习惯,由于平时成绩的比重较大,学生比较重视,学生也会形成不迟到旷课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而且教师提问的问题通常是上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四、灵活的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章节的内容,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讲授第二章《园艺植物的分类》时,在课堂上留出十分钟,让学生分组归纳自己平时生活里吃的蔬菜、水果和认识的一些观赏植物属于哪个科、属,有什么特点,最后在黑板上通过做“连线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问题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兴趣浓厚;在第三章《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中讲述根、茎、叶的变态,我们通常从市场上购买实物,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区分给出答案,学生对有些植物如大蒜、洋葱、藕、山药等会有不同的了解与认识,由此逐渐展开,教师逐一讲解,最后学生对每一个实物作最后的确定,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在教授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时,讲完茎的五种形态“直立茎、攀缘茎、缠绕茎、匍匐茎、短缩茎”等知识点,我会请五位同学到讲台上用身体语言表述这五种形态,下面的同学来猜,通常是在一片笑声中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一位已经毕业的同学见了我,聊起老师上课的情景,都能说出自己当时用身体语言表示茎的哪种形态。第六章讲到果树整形修剪的方法,我们通常把学生修剪果树比喻成给果树动“美体手术”,我会把修枝剪和校园里山定子及八棱海棠的树枝带进课堂,每种修剪手法教师一一展示,然后让学生对课前采来的果枝进行分组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园艺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
教师是人才培养中的决定性因素,课堂上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教学形式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园艺通论是一门实践型强的专业课程,因此专业任课教师学识的广博与否、专业实践技能熟练程度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课堂上教学环节安排得当,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组织有序,设问引思,娓娓道来,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践内容相结合似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课堂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相反,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的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略显单薄,部分重点内容不能深入展开,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学生课堂看手机是一个令高校老师头疼不已的事情,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要保证一定的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然而,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会改变“低头族”的听课方式,逐渐喜欢这门课,甚至对感兴趣的知识点在课后和教师交流。
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教师只有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身园艺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方能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内容静思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等农林教育 普通化学 基础课 教学改革
普通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导论,该课程主要介绍对化学二级学科和专业课有普遍意义的化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农林院校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近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以至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但是普通化学的教学往往存在不少困难:(1)内容多而学时少。随着教改的进行,基础课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而教学要求和大纲又没有相应降低。而且,高校扩招无疑使地方农林院校(本二批生源为主)的生源质量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对教师确实是一个挑战;(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接触普通化学的大一新生,少了升学压力,再加上大学校园活动频繁,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上必然会有所放松。同时,不少大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基础课的学习热情缺乏,“60分万岁”的现象十分严重;(3)教师缺乏农学专业知识。农林院校的化学教师一般毕业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缺乏农学专业背景,因此,不能很好地将化学教学贯穿于农林教学体系中,教师在授课时未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普通化学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新生入学,往往较难适应大学阶段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而自身又未及时主动地调整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次课前事先浏览本次课的内容,并复习上次课的内容。教师可通过2~3个小问题来复习上次课的重点内容,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复习的积极性,上课过程中要交代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后适当小结。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普遍反应调整教学的节奏。每章布置作业,及时批改、讲评,并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每章的总结,便于今后的复习。教师及时将习题答案和课件发到公共邮箱,以便学生参考。公共邮箱的使用除了便于上传资料,还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释疑解惑。
教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基本上是平时作业占10%、期中考试10%、课堂表现占10%、期末考试占70%,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课教师仅在绪论中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往往是不够的,应该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的科技进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没有相当的化学基础不可能学好自己的专业,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气体与溶液》这章介绍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可联系到农业的生产实践。多数作物有一定的抗旱抗寒性能,这主要是植物为了适应逆境条件,会主动积累一些可溶性糖,致细胞液浓度增大,蒸汽压下降,从而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另一方面,凝固点的下降又使作物有一定的抗寒性;另外,还可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在严寒地区,氯盐融雪剂用于道路除冰的原理;在汽车水箱中加入乙二醇、丙二醇、甘油等非电解质,可以使汽车水箱抗冻,在零度不结冰的道理;讲到渗透现象与等渗溶液时,可举输液的例子。红细胞的渗透压与0.9%的NaCl(生理盐水)、0.278mol•L-1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若把血液放入小于0.9%NaCl溶液中,水就渗入红细胞中,红细胞溶涨以至破裂,医学上称为溶血,若放入大于0.9%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中的水分就渗出,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红细胞逐渐皱缩,即胞浆分离。因此在医疗工作中,不仅大量补液时要注意溶液的渗透压,就是小剂量注射时,也要考虑注射液的渗透压。但临床上也有用高渗溶液的,如渗透压比血浆高10倍的2.78mol•L-1
葡萄糖溶液。因对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患者,如用等渗溶液,注射液体积太大,所需注射时间太长。当高渗溶液缓缓注入体内时,可被大量体液稀释成等渗溶液;在这章的学习中还可适当介绍超临界流体及其在食品、医药、化工行业的应用,这样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增强学习兴趣,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要贯穿两条主线,第一条是从宏观的热化学开始,引入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二条是从微观的物质结构基础开始,联系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的本质介绍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将文、图、声、像、动画等各种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图像等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还能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提供较大的信息量,也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多媒体课件在介绍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等章节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切忌把自己变成一个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要注重讲解。当然,学生保持长久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切忌“满堂灌”,要适当提问。提问可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同时便于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一个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方法可以有四条途径:
(1)用各种物质的标准吉布斯生成自由能乘上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
(2)可用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
(3)可通过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4)可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电池电动势来求:。
其中,公式(2)与(3)相结合还能得出van`t Hoff方程式;;,求解不同温度下的Kθ或是化学反应的摩尔焓变。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掌握求解化学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方法,涉及到具体的化学反应时就能得心应手,不用死记硬背。
四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实验课的教学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作风并为后续专业课实验和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例如,在试管中注入5滴0.1 mo1•L-1硝酸银溶液,滴入0.1mo1•L-1氯化钾溶液,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加氨水,AgCl沉淀溶解,
硫化钠,生成黑色沉淀。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难溶物的溶度积和配离子的稳定常数解释上述一系列现象。并通过平衡常数的计算说明反应进行的方向(从沉淀到配离子的反应)。
五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教师应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讲授的内容要注意经典的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的结合、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的结合。教师要在熟悉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通过科研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教书是基础,科研是龙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为农林院校的化学教师,本人在职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这阶段的学习使本人有了较好的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与学生在专业上的共同语言也多了,感到教学更有针对性。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严于律已,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专业课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曾盔,李志光.农业高校化学教学质量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3,12(3):23-24.
[2]赵士铎.普通化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9.265-266.
[3]张守国.等渗、高渗、低渗溶液与人体健康[J].生物学教学,2007.
[4]陈平.浅谈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教学艺术[J].化工高等教育,2006.
[5]朱志昂.主讲基础课21年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6,8(5):15- 16.
篇10
关键词:数学竞赛;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32-01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旨在培养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加高等学校对数学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参赛对象是大二或大二年级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分数学专业组和非数学专业组(数学专业组学生不能参加非数学专业组竞赛),数学专业组的考试内容包括《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分析》三门课程,这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学校对于这三门课程都是很重视的,但是学校层次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也就带来了不同的要求。我校(独立学院)是三本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1],而大学数学各课程的内容趋于抽象化,系统化,对学生要求比较高,而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此,我们需要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激励方式,而这个角色自然就要由数学竞赛来扮演,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数学竞赛对大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1.数学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差,就会陷入一个怪圈,没兴趣――不想学――学不会――没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书上数学知识是很枯燥的,再加上课程本身的难度,不想学的学生只能靠聊天、玩手机等方式打发时间,而数学竞赛中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常规方法能解的题,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也需要一定的创造能力,这种特殊的方法能让学生感到新奇,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解决一道难题所带来的,这样可以吸引学生使其更主动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可以讲一些有历史背景或者有故事的数学竞赛题,一个故事所带来的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枯燥的数学知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学竞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在竞赛培训课程中,我们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很多。在大学里,我们对所学的知识都是表面的,也就是上课接受了老师的讲解,这样看似掌握了知识的要点,但是这仍然只是表面上的,因为对于这些知识,我们长时间不用都是会忘记的,而真正掌握其精髓的方法只有一个――使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用处,才能体会到知识带来的乐趣。对于大学老师,靠科研来实现;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好的方法是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了,只有把知识应用出来,才能掌握其精髓,也只有不断的去思考问题,反复的应用这些知识对能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3.数学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攻坚精神
数学竞赛本身只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的拔尖教育,当然问题也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我校目前采取对有能力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而这些人也一般是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从目前考研上线情况来看,竞赛对学生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的成绩如下:11届11.5%;12届13.3%;13届16.4%,这都高于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而考研上线率的稳步提升,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数学竞赛,竞赛很大的提高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不畏困难的攻坚精神。而创新精神和攻坚精神正是一个研究生必备的素质,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也直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数学竞赛促进教学改革
目前大学正在向全民化发展,大学生的数学基础也参差不齐,而数学竞赛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学习,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有一个好的榜样,力争向基础好的学生看齐,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知识与技巧并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让差生优,让优生强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另外要做好竞赛工作,学校也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校内举行数学竞赛,内部选拔;增加资金投入,奖励获奖学生,激发学生潜能等[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