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化特色亮点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宣传文化特色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宣传文化特色亮点

篇1

由于受地域限制,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空间有限,要想向外界宣传、展示本地经济发展成果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只有借助省台和中央台的平台。近年来,许昌电视台在做好本台宣传报道的同时,坚持三个荧屏一起抓,积极挖掘本地资源,把一个对外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许昌展示给世人。许昌电视台的外宣工作呈现出新闻宣传力度大、效果好、密度大、重点报道力度强、亮点多、有声势等特点,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也是对外宣传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许昌电视台依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与央视、河南卫视发稿动向和要求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分析,努力寻找能把许昌的经验、做法推荐上去的契合点;认真研究中央和省里不同时期的工作部署,找准切入点,把市委、市政府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行动和实践,及时组织上送。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站位全局看许昌,从中找出许昌的特点和亮点,制订报道方案,提高发稿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抓特色,举亮点,使优势资源更优。外宣要发挥作用,有所作为,就要科学定位,找准坐标,要突出特色,发挥地方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许昌从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彰显了鲜明的特色。瑞贝卡是全国发制品业内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黄河旋风是国内最大的超硬材料生产基地,鄢陵花木叫响全国,许昌的三国文化、钧瓷文化更是世人瞩目。多年来,围绕许昌的乡土特色,我们积极挖掘亮点,精心策划推介,在央视、河南卫视播发了《许继集团:自主创新彰显“中国力量”》、《许昌:钧都神全力打造“北方周庄”》等稿件,使许昌特色更具吸引力。在全体编辑记者的共同努力下,许昌的众多特色品牌吸引了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提高了许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以节会活动为载体,加大本土文化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经常举办各种经济、文化大型活动,目的就是想借此活跃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并借“节”造势,取得对外宣传的轰动效应。许昌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钧瓷之乡”、“中国腊梅之乡”等,近几年,许昌市举办了“钧瓷文化节”、“三国文化周”等节会活动,我们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大型经济文化活动作为外宣的重大契机和重要载体,集中声势宣传推介许昌。如在鄢陵举办“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及鄢陵生态文化旅游节”时,多次邀请央视进行开幕式的现场直播,并在新闻栏目中多次报道花博会盛况和节会期间的活动,极大地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提升了鄢陵“花木之都”的知名度。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许多地级市越来越把外宣工作作为一项树立地方形象、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依托本地实际,最大限度地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亮点、特色报道出去,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呢?

加强策划。要将掌握的第一手信息有效地转化为宣传报道,并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新闻策划极为关键。我们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重点,以及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取那些“含金量”高,有针对性、有卖点的新闻事实,提炼出新闻主题,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报道,力求新闻价值最大化。河南作为中国的“粮仓”,对粮食生产尤为重视。近几年,每年三夏,我们都精心策划,从不同侧面反映各级部门全力投入三夏生产及广大群众喜获丰收加大投入的场景,大批有关农业方面的稿件在央视《新闻联播》和《河南新闻联播》中播出。2010年,由于小麦收割期推迟,导致夏种时间缩短,抢农时播种玉米等秋作物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抓住这一新闻点,策划了《农业机械配套抢收抢种抢农时》这条新闻,报道了许昌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指引下,依靠农业机械抢农时投入三夏生产的新闻,当天晚上在央视《新闻联播》头题播出。

创新宣传手段和方法。新闻天天有,角度各不同。要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就要不断地改进报道的艺术和技巧,在外宣发稿的手段和方式上有所创新。要讲究宣传策略和技巧,在客观真实上下工夫,在直观形象上下工夫,在鲜活生动上下工夫,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亲和力、说服力。

上通下联,借智借力。地市台因为所处地域、所站高度以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了自身做好外宣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为了克服自身的不足,我们注意在“借”字上做文章,即借梯登高、借力发展。我们加强与省台、中央台骨干记者的定期沟通,上报许昌每一阶段的重点亮点工作,邀请他们来采访报道,更多地利用央视、河南卫视的平台报道许昌、推介许昌。2010年第十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期间,我们主动融入,提前策划,想方设法及时与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沟通,邀请上级台编辑记者亲临现场采访指导。在我们的努力下,仅在开幕前后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在省级以上电视新闻媒体播发有关花博会的宣传稿件就有近30条,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篇2

强调指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如何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要求部署,自觉肩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使命,与切实加强宣传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浙江省温州市积极探索创新,在全市宣传系统组织开展“树标杆、补短板”比学赶超活动,在推动各项宣传思想工作落地见效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

以“442架构”为导向全方位推进。坚持“四级联动”。以市级层面为主导,县(市、区)为主体,通过考察文化礼堂、观摩“村晚”等载体项目的设计,让街道(乡镇)、村居(社区)参与其中,形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村居(社区)四级统筹联动体系。坚持“四度评价”。明确以立的高度、谋的深度、干的力度和成的满意度这四个维度作为评议标准和方向。“立的高度”重在考察是否接好天线,承接好中央、省委部署,以什么标准和要求、什么样的站位谋划工作;“谋的深度”重在考察能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上级的精神跟本地的实际相结合;“干的力度”重在考察在补短板、树亮点方面采取的有效有力举措;“成的满意度”重在考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尤其是群众的认可度。坚持“两头兼顾”。比学赶超活动既安排纵向走进11个县(市、区)的跨域比赛,又组织横向走进市直宣传文化部门的跨界比拼,在推动市县联动的同时,推动各领域工作统筹兼顾、互促并进、共同发力。

以“五个环节”为主线多层次评议。一是“走”,即走基层、看成绩。每月确定一个县(市、区),安排1-2天时间,组织市委宣传部全体部领导及处室负责人、市级宣传文化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县(市、区)常委、宣传部长参加,到年底前完成对11个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考察和评价。二是“访”,即访项目、观亮点。对各地各单位准备的项目逐一进行走访观摩,体验项目的特色、成效,评议项目的推广价值。三是“听”,就是听民意、查效果。在实地考察中边走边看边听,重在听群众的反映和评价。四是“评”,就是评业绩、比实效。每个考察点按照“即看即评”的原则,由市委宣传部领导就项目的标杆性、借鉴性、推广意义和不足之处进行现场点评。五是“议”,就是议活动、听思路。每次考察项目结束后召开会议,通过交流讨论,学习亮点、交流经验、指出不足,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以“3+N+1”为内容高标准比拼。每一站考察项目统一按照“3+N+1”的模式安排:“3”即1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1个精神文明建设项目、1个文化产业项目;“N”即若干个自选特色项目;“1”即考察1个文化礼堂,包含一台“村晚”和一场“新青年下乡”活动。“3+N+1”的项目体系做到了:既重软件、也重硬件,既考察文化服务项目,也考察文化礼堂等硬件项目建设,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化虚为实、虚实结合、虚功实做;既重“接天线”,也重“接地气”,通过固定项目的设置体现中央、省市的工作导向和工作要求,又突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惠民为民导向,让文艺下乡、文化惠民成为常态;既重规定性,也重灵活性,在设置“3+1”固定项目的同时,增设“N”个自选项目,鼓励基层创新出彩。

以“两大机制”为保障常态化提升。比学赶超活动不是一阵风,要有必要的机制保障活动持续深入、固化成果、推动工作。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延伸拓展比学赶超活动在交流功能上的有限平台,建立“一周一汇总、一月一盘点、半年一总结”的交流机制,定期对市本级以及各县(市、区)的工作进行梳理总结、汇总,进行传播交流,使比学赶超贯穿全年、实现常态。建立动态考评机制。每一站活动的考评结果都作为县(市、区)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评分依据,并纳入县(市、区)的年度考绩,引导常态化高水平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篇3

一、清廉文化建设现状

(一)坚持整体推进与广泛宣传相结合,营造清廉文化建设氛围。将清廉文化建设纳入纪委全会报告重点工作安排,督促全县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廉政活动,共围绕党纪法规开展学习研讨400余场次,营造浓厚学纪学法氛围;在全县各大屏幕、酒店LED屏、候车厅展板、出租车电子屏等80余处载体上滚动播放反腐宣传标语,利用公交、客运人流大、范围广优势,及时在醒目处设置反腐宣传标语200余条,在**电视频道播放《人民的名义》《国家监察》等廉政影视作品,同时派出11个影视播放队送55场廉政电影到乡村;唱响反腐倡廉声音,全面铺开党风廉政建设宣传,一年来刊登市级以上媒体稿件220余篇次,在全县广泛营造崇廉尚廉氛围。

(二)坚持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打造清廉文化建设载体。坚持打造清廉文化阵地建设,如县税务局示范点在局机关五楼高标准建设了廉政教育展厅;县审计局积极整合资源,将庭院作为阵地,高标准创建“十进十建”宣传长廊;县文旅局,打造线上视听融合“一日廉洁教育路线图”县纪委监委坚持9年在青少年中心外打造百米廉政文化长廊。开展各类清廉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文学作品类近20篇,书画类30余幅,择优在《楚天文艺》2020年第3期上设置“廉政征文”专栏刊登8篇。县纪委监委撰写廉政小品在全县巡回演出30余场,督促文旅局组织运用“大篷车”“红色文艺轻骑兵”等载体,开展了演出场次达200余场的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放映达3000余场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以及“精准扶贫、文化先行”流动借阅活动,以送戏下乡、大篷车等形式推动廉洁文化入万家。

(三)坚持日常学习与警示教育相结合,构建清廉文化建设常态。县纪委监委深入剖析近3年内我县查处的党员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并纳入全县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内容,同时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教育党员干部知敬畏、知镜鉴。县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成12个宣讲队到全县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宣讲《政务处分法》,充分发挥了警示教育治本作用。除此之外,县纪委监委坚持在重要时间节点群发廉政短信,并组织全县各地各单位利用支部主题党日、中心组学习、节前会等活动,学习中央、省、市、县关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典型案例的通报,引导全县党员干部树立廉洁过节意识,筑牢廉洁从政思想防线。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清廉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愿在清廉文化建设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源,重业务工作轻廉政文化建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二)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少数单位一些单位把清廉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的宣传教育活动,抓亮点特色意识不强、视野不宽、办法不多、力度不大,缺乏生动活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与活动形式,形式内容较为单一。

(三)清廉氛围有待加强。在建设清廉校园、清廉企业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校园、企业清廉氛围还不够浓厚。

三、下步建议

第一、要抓合力建机制,进一步完善廉政文化体制机制。廉政文化建设又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凝聚合力、完善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要抓平台造氛围,进一步拓展廉政文化工作载体。要积极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4

一、增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吸引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理论武装工作要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重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把科学的内容与生动的形式统一起来,把教育的要求与干部群众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使理论武装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富有吸引力。

一是充分发挥市、乡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紧扣“工业优先,富民强市”主题,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突出抓市委中心组和基层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做到理论学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区分教育层次创新学习方式,对领导干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推行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五个一”模式;对一般干部,通过干部理论考试、每月读一本好书等学习手段,提高理论修养;对普通群众,通过理论普及宣传,形成共识,增强走工业强市的信念。从而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示范学、宣传阵地引导学,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水平。

二是着力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开展理论宣传“四进”活动,即:理论进农村,理论进学校,理论进企业,理论进社区。多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进行理论宣传,市电台、电视台、市政府网站开设科学发展观专栏,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三是高度重视理论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高层次的理论骨干培训班,安排理论为理论骨干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集中全市素质强、水平高的理论骨干,成立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宣讲,目前已宣讲16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万多人。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舆论引导工作要以凝心聚力、促进和谐为根本,创新途径,在做好主题宣传、加强策划、改革栏目等方面下大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一是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我市两台一网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注重宣传效果,力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使重大主题报道有声有势。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运用百姓视角,反映百姓关注,大张旗鼓地把“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主题深入宣传到群众中去,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市政府网站凭借互联网独特优势,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多种表现形式,高速度、大容量报道新闻,努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成为网上*新闻信息的主渠道,发挥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二是不断推出典型。市级媒体在树立先进,弘扬正气,高扬主旋律,引导社会良好风气方面负有重要职责。结合“工业优先”发展举措,加强对推进“工业优先”进程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成就的宣传报道,对其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全市形成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是加强组织策划。我市媒体应当把新闻宣传策划工作作为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突破口,重点围绕“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主题,结合实际,认真策划组织,通过开办专栏、专题、专版等,全程报道、跟踪报道,营造浓厚氛围,扩大宣传声势。

四是深化栏目改版。两台一网应按照“三贴近”、体现*特色的要求,继续深化栏目改版,在做好本市新闻、做深经济新闻、做活民生新闻、做实图片新闻、做多短新闻、做特服务性实用性新闻信息等方面花大力气加以整合,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庆祝建国60周年、第二届啤酒节等主题,新开办几个突出*地方特色、贴近群众的栏目。

三、增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打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对外宣传工作要以打造亮点、提升知名度为关键,创新形式,营造强势氛围,扩大*的影响力。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市形成市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外宣部门具体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外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大外宣格局,把分散的外宣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整合起来,协同作战,形成规模效应和迭加效应。完善双稿酬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出台《*市新闻发言人制度》及《*市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应急预案》,对一些重大新闻及突发事件统一口径,掌控舆论主动权。

二是打造宣传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特色,就没有外界关注的焦点。要把唱响“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作为对外宣传的基调,把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建到田间地头”、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中国萨福克羊之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推进工业发展进程“搞好服务,安商惠商”等作为外宣亮点,进行战役性的强势宣传,树立全新的*形象,进一步提升*的知名度。

三是整合外宣资源。针对我市对外宣传资源分散、整体效应不强的实际,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外宣办建立外宣资料库,同时将我市各单位具有特色与亮点的资料与音像,在资料库内进行整理收集。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全市新闻报道资源,成立*市新闻报道团,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通讯员队伍,鼓励和发动本地记者和通讯员积极向上级各大媒体投稿,同时邀请今日新疆、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晨报、塔城日报等报刊杂志的首席记者们,分别组成记者团对我市进行战役性的强势宣传。组建*市外宣礼仪团,集中对宣讲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团体标志,义务进行会议讲解、啤酒节等重大节庆礼仪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对外推介*。

四是拓展途径。精心策划第二届*啤酒节的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啤酒节大力推介*。把疆内外知名媒体记者分阶段、分批次邀请到我市,开展“啤酒节记者采风”活动,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采访报道,突出宣传“以啤酒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办节思路,强力打造“啤酒之都,价值*”的城市名片,让啤酒节的推介传播达到最大化。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争取与《塔城日报》社联手,开办《塔城日报》*专版,在新疆日报社LED大屏幕及大幅宣传栏上做*形象宣传。同时把握好上级媒体的阶段性报道要点,攻头条、上大稿,提高外宣上稿率。

四、增强群众文化的感召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创造优越的文化条件

群众文化工作要以服务群众、提升品位为方向,创新内容,增强感召力,让群众唱主角、唱大戏,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升城乡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大型活动专业化、中型活动上档次、小型活动有品位”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强乡镇“两站一队”(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电影放映队)建设,力争2009年建设17个乡场镇综合文化站,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社区新建体育场地和体育健身场地。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下乡”、“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建好的同时,管好用好乡村文化阵地,优化和升级乡村文化阵地功能,发挥文化站室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群众文化的集散中心和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中心,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阵地。

二是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文化能人”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铺垫。成立乡镇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通过在全市农牧区开展四区一线“农家欢歌”文艺展演等活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扶持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文化,逐步形成“一村一精品、一乡一特色”的文化新格局。

三是围绕全市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好农牧区文艺调演工作,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继续开展城乡文化对口支援,深化城乡互动交流,促进城乡文化大繁荣。

四是以重建“乒乓球大市”为切入点,积极发展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发挥好乒乓球协会的作用,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在市中心繁华地段开办*市乒乓球训练中心,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的“阳光体育”工程,在市直各小学建立乒乓球训练基地,从孩子抓起,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去,力争把*建成名副其实的“乒乓球大市”。

五、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凝聚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为目标,创新载体,增强凝聚力,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着力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

一是围绕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的目标,统一思想认识。举全市之力,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同“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文明委成员单位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各级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文明行为月”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开展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是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模范还贷户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篇5

一、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贺州市号称“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近来又定位为“森林之城、田园都市”。顾名思义,山水、田园无疑是贺州的一个亮点。因此,旅游、绿色蔬菜业、水果业、林业、纸业等与农业有关产业的发展必将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一个重中之重的议题。

2、人文历史文化的优势。贺州具有典型的岭南文化,又以其博大的胸襟融合各种各样的文化在其中。

在贺州,仅语言的多样性就足以令外人惊奇,客家话、钟山土话、桂柳话、广东话、普通话、瑶话等语言夹杂在这里互相交汇。很多外地人一到贺州即可找到熟悉的语言气息,讲任何语言,都不觉得有隔阂。同时,历史文化气息在乡村里广泛存在。不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依然保存着一丝丝的历史痕迹。

贺州市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因与广东接壤,饮食习惯也与之相仿。在饮食方面,仅瑶族的油茶、钟山的大肚粑及几种其他类别的糍粑就会让人念念不忘。饮食市场以粤菜为主,川菜、湘菜、鲁菜等中国国内名菜也都有。贺州云集了各地小吃,各种菜肴和地方风味小吃琳琅满目,样多味美。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和白粥拌小菜等。著名美食有信都三黄鸡、黄田扣肉、姑婆山米酒等。

3、交通枢纽优势。贺州市的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后,发达的交通在带给贺州人便利的同时,也给外地人进入贺州提供了便利。因此,“走出去,引进来”就是一个战略性策略。“走出去”,就是依托地理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大量输出农业产品,首先全面占领珠江三角洲的农贸市场,然后发展到港澳台等地,再到东南亚;“引进来”,就是用贺州的旅游优势吸引港澳台、广东以及全国旅游爱好者进入贺州,让他们充分体味贺州与众不同的文化、风俗、历史、风景。

二、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贺州是农业大市,但还远远不是农业强市。农业种植业产业化不够,缺少完善的科学发展整体规划。主要是农业产品单一、价格不稳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抗风险能力低等。例如,英家大头菜是贺州的一个农业品牌,但是本地没有大头菜加工基地,主要靠卖到广东加工,由于价格、市场等不稳定因素,发展极其缓慢,很难形成产业化模式。

2、旅游规模较小。贺州是优秀旅游城市,要依靠旅游打造新形象,但旅游产业仍存在很大不足。旅游产业化不够完善,规模不够大,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相对较少。贺州本地一些乡村的旅游、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但缺乏外人的发掘和农村本地人的宣传,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村旅游发展模式没有被利用。

三、发展魅力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

基于以上形势分析,贺州的发展需要抓住历史机遇,根据“森林之城、田园都市”这一新形势下的城市定位,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独特规划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单靠简单加工业,我们是不够和广东及周边地区竞争的,而农业、农村才是新形势下贺州必须重新着重审视、找到发展突破口的亮点。因此发展魅力乡村旅游,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一是能宣传贺州的新定位,有利于政府掌握更多关于本市乡村的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对深化贺州市“森林之城、田园都市”形象起到实质性作用。

篇6

(一)加强重点对象普法,培育普法亮点

全面推行非人大任命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推广领导干部、公务员述法、考法新举措。推进学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示范辐射作用的法制宣传教育典型。继续组织“送法早班车”到乡村、集市为农民普法,推广如东、通州等地农村普法经验和启东聘用大学生村官担当农村普法辅导员的做法,切实解决农村普法难题。利用暑期时间,组织青少年参加学法用法守法演讲、法制教育主题队会、青少年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化服务企业“五送五帮”主体活动,针对企业需求,组织普法讲师团开展巡回法制讲座,宣传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推进市级机关与社区结对普法共创活动,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情况督查,促进社区普法宣传工作。开展第五批“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村(居)落实普法要求。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普法渗透力

要组织各县(市)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风格迥异的法治文化街区、广场、展馆、主题公园、教育基地等固定的宣传阵地,同时开发设计法制教育宣传短片、法治动漫,利用火车、汽车等流动阵地进行法制宣传。11月份组织全市首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命名工作,进一步发挥法治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刊《南通法制宣传报》(暂定名)替代《南通普法》,展示南通各条战线法治文化建设特色做法。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各地要发挥当地文艺骨干作用,围绕“五五”普法主题,创作编排1至2项法治文艺节目,以丰富多样的文艺表现手法展示南通法治文化底蕴,为争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市增添亮点。

篇7

深圳作为一个年轻城市,也是一个新崛起的国际大都市,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通过“文化+”模式来引领世界文化发展风向标。

笔者近日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发现创造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很多文化企业面临的首要课题。

打开国际视野为企业思维加油

2017年,深圳这座名扬世界的“设计创意之都”不再高冷。5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文博会上,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的融合,增强了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为亮点。

深圳文博会正在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风向标。新技术、新产品、新体验已经成为文博会的关键词。文化企业的发展,眼界与格局很重要,要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企业和产品。文博会各个展馆展出了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工艺美术作品,还有VR、AR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同时,来自全球5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117家海外参展机构,以及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万名海外展商,也将当下最新的文化产业趋势和潮流带到文博会现场。

在新技术时代,原有的时空概念被颠覆,这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和运营方式的变化。应借鉴海内外文化企业的发展经验,加快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成品牌,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的搭建,配以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推广,形成产业化营销模式。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圳文交所”)也参加了文博会。深圳文交所以“文化+金融”新模式,进行“文化四板”的革新,是2017年首家通过清理整顿验收工作的文交所。笔者对深圳文交所进行了实地考察,其经营模式让笔者深受启迪。首先,要从选择真正有金融综合素质的人才入手,建立行业规范标准和规则;其次,建立正规的交易体系,为文化产业提供一个真正展示和活跃的平台空间;再次,金融不能野蛮助力,要懂得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本身,不能急功近利;最后,文化产业化要转变为产业文化,真正将文化内涵赋予产业。

文旅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

如今,特色小镇已成为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城镇化的主战场。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思索和拓展文化产业的外延,探索并实践“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载体,深挖中国文化内核,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和改革升级,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独特路径。

笔者参加深圳文博会期间,参观了深圳较场尾民宿小镇,对这一民宿型文旅特色小镇印象颇深。

文旅特色小镇,是将特色文旅作为小镇的主导产业,在小镇之内培育集“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旅游元素,构建旅游产业链。而其中,吃、住、购等多个旅游元素的落地,都和民宿有着莫大关系。民宿已成为文旅特色小镇产业链中的标配角色。甚至有些特色小镇,其最核心产品与亮点就是民宿,即“民宿型文旅特色小镇”。

民宿是小空间里的大价值平台,通过较为完整的生活链的整合,提供住宿、餐饮、文创产品销售、在地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民宿既是实现特色小镇旅游价值的重要产品载体,也是特色小镇进行“特色”塑造的重要来源,更是特色小镇进行城镇化、文旅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篇8

年月,由自治区商务厅、市人民政府主办,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市商务承办的“首届文化节”活动经过1个月的紧张筹备,已完成新闻会、首届文化节开幕式、千人共品乌鸡汤、民俗宴、美食展、生态摄影展、家电下乡产品展、汽车展、名特优产品展等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系列活动内容

首届文化节的系列活动包括新闻会、开幕式、交易开市仪式、千人共品乌鸡汤、美食展、民俗宴、生态摄影展、家电下乡产品展、汽车展、名特优产品展、节投资签约仪式等。

二、活动执行总结

1、“首届文化节”新闻会

年月日在新闻中心举行了“首届文化节”新闻会。举行新闻会的目的,是透过媒体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节来,通过新闻宣传,吸引客商来了解、采购以及投资,实现拉动销售的目标。具体做法是:

⑴向全区大型商贸企业、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旅行社、投资企业以及全国经销商、烹饪大师发函,邀请他们参与文化节。自治区商务厅熊家军副厅长、市人民政府方芳副市长、市商务局韦祖林局长、县人民政府黄县长以及自治区农业厅、旅游局、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商会、华联超市等近100名领导、嘉宾、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会。

⑵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的方式,确保成效

县人民政府黄县长亲临新闻会并回答媒体、嘉宾关心的问题。新闻会完成后,县委书记黄同志以及县委、县政府其他相关领导会同市商务局、市场营销协会一起召开了县属各局及乡镇领导沟通会,就如何开展“首届文化节”与各相关领导进行了充分沟通及方案调整,得到了各相关领导的肯定与支持。

⑶利用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

邀请了电视台、日报、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电台、交通台、新闻网等自治区级媒体,以及国家级媒体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商报、中国西部报以及日报、晚报、电视台等二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新闻会,会后刊(播)“首届文化节”活动新闻稿五十多篇(次)以及中国商报特刊专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⑷抓落实,建平台,将活动推进到乡镇

为了构建“生态之乡”品牌推广平台,重点抓隘垌镇交易集散地的落实工作,在县统战部罗桂强部长的带领下,到隘垌镇交易集散地--隘垌码头考察,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最终确定隘垌镇交易集散地--隘垌码头为“首届文化节”分会场,举行交易开市仪式。

⑸以点带面,重点推进,效果显著

今年是“生态之乡”推广活动的第一年,为了确

保成效,我们确定了“以点带面,重点推进”的工作方针,选定、三乌鸡为今年重点推广的品牌,向全区以及全国各地推兰的生态、三乌鸡和墨米。继自治区商务厅在等市县举办了农副产品主题文化节之后,本次活动也得到非常好的反响。

2、首届文化节

⑴活动内容充实,效果彰显

今年首次举办的文化节,以“宣传生态,突出、三乌鸡等农副产品特色,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消费”为原则,在文化节中精心安排了新闻会、开幕式、交易开市仪式、千人共品乌鸡汤、美食展、民俗宴、生态摄影展、家电下乡产品展、汽车展、名特优产品展、节投资签约仪式等活动,文化节有2万多人直接参加,本次活动让全县5000多户种植户直接受益。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举办“首届文化节”,共拉动消费近亿元,引进投资签约项目6000万元。(文化节当天,每公斤收购价上涨1元。)

⑵特色鲜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从而拉动消费

今年的文化节活动,从月日新闻会预热预演开始,到月日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层层推进,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消费。其中,交易开市仪式、千人共品乌鸡汤、民俗宴、美食展、生态摄影展、家电下乡产品展、汽车展活动最有特色。

1、节主会场内容丰富多彩

(1)、节上推出了“千人共品乌鸡汤”免费品尝活动,特别制作大型烹饪工具,国家级烹饪专家现场烹饪,近5000人品尝了生态健康、营养美味的乌鸡汤,反应热烈,深受欢迎。

(2)、国际大酒店、绿园大酒店、肥仔大酒店、肥弟美食城等县当地酒店及餐饮企业利用县特有的农副产品现场制作了近20种特色美食供游客品尝,以制作美食的形式对及农副产品进行了效果明显的推广。

(3)、组织县及河池各县约30家名特优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现场展出了200多种名特优产品。

(4)、市商务局组织了“家电下乡、惠农强农--市家电下乡专场”共展出了近百种各类家电下乡产品。

(5)、汽车展区,展出了约20辆时尚轿车,意向购买5辆。

2、节分会场,交易集散地--隘垌码头的长廊共搭建了20个标准展位,由县约30个种植大户展示了品质优良的,现场气氛热烈,参观人数约1万人次,来自区内外近百名采购商现场采购,长廊现金销售额累计约200万元,签定订单金额约1000万元。

⑶活动推广与特色亮点宣传相结合,让消费者迅速了解,在消费中体验生态

菜不品不知其佳味,品牌是吃出来的。为了让消费者认识,我们搭建了走近普通百姓的平台-千人共品乌鸡汤、民俗宴、美食展。在推广文化节的过程中,我们着重的特色亮点宣传,让亮点带动消费,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我们推出了“千人共品乌鸡汤”亮点活动。

⑷特色与外地特色同场竞争,互相促进,通过外地经销商口碑传播“生态之乡”品牌

我们的做法是,在每场次“首届文化节”活动中,我们都注意吸引全区乃至全国媒体的关注以及外地经销商的参与。今年因为时间紧,我们虽然只组织了河池地区名特优产品同场竞争,但同场竞争促进了消费,还有效的通过外来参展商将“生态之乡”品牌传播到区内外。

三、经验总结

1、关注天气影响,确保活动成功

文化节活动是大型户外活动,受天气影响非常大,遇到刮风、下雨、洪灾等自然因素时,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事先对天气变化情况不关注,就会措手不及。今年的文化节开幕式因下雨,导致活动效果稍受影响。

2、为百姓、企业利益着想,活动才有生命力

举办“首届文化节”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宣传推广“生态之乡”品牌,二是实现以及其它农副产品扩大市场销售、提升附加值、吸引投资。因此主承办以及协办单位应广泛邀请相关领域的采购商及媒体全程参与活动,千方百计安排企业家、商家、媒体到,感受、了解、投资。

3、推广“生态之乡”品牌,必须取得市场的认同

从今年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市场普遍接受的活动,才能实现拉动消费的目标。而市场接受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服务“三农”。所以,“生态之乡”品牌要得到市场认可,首先要推广的就是“”品牌。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1、部分局及乡镇还未将“生态之乡”品牌给予足够重视,一些单位积极性不高

“首届文化节”虽然得到自治区商务厅、市人民政府、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市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但实际开展工作时,仍然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建议明年的“文化节”工作要有所改变,把“从上而下”的推动形式要改为“自下而上”的形式。

篇9

因此,职业学校要努力提升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有志学生来求学,就需要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校的对外宣传工作。

1.让社会更多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

学校形象是学校文化的外显,良好的学校形象不仅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的契机,还可以为学校增强教育能量,使学校管理发挥巨大的整体效应。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业学校要立于不败之地,既要苦修内功,改善自身软、硬件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也要加强对外宣传,以提升学校的形象,让社会更多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也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职业学校才能在社会、家长、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现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从而为加快学校特色发展和提高社会知名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2.与同行密切交流相互提高

通过对外宣传,职业学校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并在经常不断的交流中相互提高。如,近年来,学校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内涵发展”方针的指导下,着眼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打造一支适合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思想正、工作勤、业务精、学识深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还常常及时有效地把学校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教科研的新举措及师生风貌、大型活动展示给同行及社会各界,即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外部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又在与同行的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常言道:“一言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舌强于百万之师”。宣传作为职业学校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宣传,不但能争取社会对学校的了解与支持,而且可以让社会对职业学校更加了解,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从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学校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学校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不忘把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的宣传工作以“内聚合力、外树形象”为指导原则,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点突出、勇于创新”的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展了各项宣传工作。

1.组建宣传队伍

学校组建了一支有14人的宣传报道队伍,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挂帅,校务办副主任具体负责。学校各处室(包括教学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妇联等)均配有1名兼职报道员,同时有明确的宣传报道任务:各部门信息报道任务每月一般为4篇,并由学校统一向平湖教育网投稿;同时组织人员给《教育信息报》《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通讯》等报刊杂志撰写稿件。学校还制定了宣传工作激励机制、考核制度。学期初,学校会专门召开新闻报道工作会议,并请有关老师进行业务培训。

2.建好特色网站

学校实施了网络化的宣传工作运行模式,在服务好学校广大师生的同时,以此宣传学校特色。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加大学校对外交流和宣传力度,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全校师生才能,促进师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重要阵地。学校网站作为学校的一个“商标”,其最关键的还是内涵建设。为此,在学校网站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借鉴优秀网站的建网经验,及时调整学校主页栏目,梳理栏目内容,不断更新站内资料,既提高了学校网站建设的档次,也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中坚作用。

3.编好优质校刊

校刊校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和重要载体,就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学校的《职中教育》《绿叶颂》《拓荷》《拓上风》等校报校刊,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通过校刊校报,既构建起了师生互动的平台,在师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通过广泛的对外分发,让社会、家长对学校“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展示自我风采”的育人效果有了更全面且直观的认识。

最近这几年来,在不断的努力下,学校的对外宣传已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关于学校的通讯报道纷纷在《浙江日报》《南湖晚报》《嘉兴日报》《教育信息报》《中学语文报》(职教版)《浙江职业教育通讯》《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校的发展还受到了嘉兴、浙江、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学校的办学成绩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三、对外宣传工作者要会“望、闻、问、切”

要宣传好学校的特色,宣传好学校的亮点,作为对外宣传工作者,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并应努力学会“望、闻、问、切”。

1.“望”,就是要注重学习

怎样写?平时要多阅读报刊杂志、网站上的信息、通讯、评论,经常比较他人发表的新闻,提高对宣传内容的感悟能力。写什么?要重视上级相关文件的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把握宣传舆论导向,找准宣传角度,捕捉宣传

亮点。

2.“闻”,就是要有敏锐的“嗅觉”

要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学校每天的通知,实际上就是线索,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如果每一个活动都写的话,很可能成为流水账,反映不出学校的亮点与特色。因此,在宣传时,要紧扣学校发展的主题和各阶段性工作重心,积极宣传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尽快地了解,迅速地反映。

3.“问”,就是要善于提问

学校的宣传报道要写得深、写得活、写得透,就不能走马观花,需要观察人、观察事、观察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采访,获取尽可能多的材料,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的有事实、有观点、有分析,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启迪思想、指导行动的好作品。

4.“切”,就是要切中要点

学校的宣传报道要从小事谈起,以小见大,引申的涵义很深或延伸思考的问题很多。为此,撰稿者一定要抓住要点,写得透彻,这样才能增强宣传文章的厚重感,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

篇10

关键词:小型专题博物馆 展示 特色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96-02

一、引言

小型专题博物馆由于场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其规模影响不可能和大中型博物馆竞争,但是这些众多的小型专题博物馆拥有的观众却占了全国博物馆观众的很大多数,其社会教育作用不可等闲视之。如何发挥小型博物馆自己的特色,更多的吸引观众、服务观众是小型专题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研究的课题。

长期以来小型专题博物馆的陈列布置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器物、版面、文字说明,再加上讲解员讲解这一传统模式,内容与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因而对参观者而言确实已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以致造成许多博物馆出现门可罗雀的窘境。

为改变这一现象,较多的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的形式上更新理念,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动漫、幻影成像等手法,较好的反映和体现了博物馆的陈列内容,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由此而来带来的是昂贵的经济代价和必须有宽敞的展览场地这一现实问题,而这又恰恰是小型专题博物馆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

如何根据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弱点、特点,因陋就简最大限度的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小型专题博物馆更吸引观众,太仓江南丝竹馆的设计布馆值得借鉴。

江南丝竹起源于江苏太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宣传保护江南丝竹,太仓市文化局兴建了江南丝竹馆,意图通过这一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建立让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发扬。

由于展览场地有限、资金缺乏,为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的丰富内容,做好江南丝竹馆的设计、布馆、展示工作,让参观者在有限的范围内了解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过程,得到一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视觉上的享受,太仓江南丝竹馆在以下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二、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内容。

太仓江南丝竹馆整个场馆占地面积77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从大门进入依次为小天井、门厅、戏台、天井、露台、花篮厅、后天井、及两边的回廊。其中天井和露台占去整个面积的二分之一多,余下的27平米的门厅,80平米的正厅和两边各长约20米的回廊,真正能作为展览的可用面积极少。为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内容,充分体现江南丝竹的魅力,设计时将江南丝竹馆在总体上作了参观、教学、接待三个区域的划分。

两边各20米长的回廊作为主要展览参观区,将江南丝竹的形成过程、流传范围、传承与发扬等主要内容在回廊里布置陈列,将展览的内容从室内移至室外,这样既增加了展示的空间,也避免了因展厅的狭小而导致参观时的局促。

另辟18平米的一间展室作为教学区,专门陈列了江南地区最典型的丝竹乐器和原始的民间乐谱、完整的丝竹曲目歌带、碟片等丝竹实物及太仓丝竹班社情况一览表等内容。

将最大的一间约45平米的建筑作为接待区,配备了电视、音响用来播放丝竹音乐和丝竹资料片,并设有桌椅供参观者喝茶小憩,同时配备了古琴等乐器,参观者在这里既可欣赏优美的丝竹乐曲,也可自弹自娱。

院中可容纳十余人的精美古典戏台作为丝竹表演区,演奏人员可在此向参观者现场表演,这样的功能划分将室内、室外、回廊、场地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有分有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既解决了展览场地的局限,又丰富了展示的内容

三、格调统一,展示形式和建筑特色有机结合

江南丝竹馆是一幢前后二进具有江南风格的庭院建筑、因此设计者将整个展示的格调也设计为江南园林风格,让展示的形式和所处的环境相吻合。借鉴了江南园林特有的漏窗表现方法,将16块展板量身定做成矩形、八角形的漏窗形式镶嵌在回廊里,使展板和回廊组成一个整体,这样既避免了矩形展板单一呆板的模式,又使展板和整个建筑融为一体。在门厅中,制作了高约2米、宽约2.5米的仿红木屏风,用于和大门外街面的隔断,屏风同样采用具有江南特色的传统风格,中间镶嵌圆型刻有“江南丝竹馆”的彩绘浮雕玻璃,周边镂空雕刻牡丹、月季花卉图案,透光的彩绘玻璃,产生了一种迷离斑斓的效果,使人一进大门,便有置身于江南园林的感觉,成为江南丝竹馆的一大亮点。

在展示的内容上也尽量照应到与形式的统一,除必不可少的文字外,将大量的图片、实物等展示内容做成如仿青铜浮雕的“魏良辅像”、“吴伟业像”、仿青砖雕刻的“王锡爵家乐班演奏图”、木板雕刻的“丝竹演奏图”等江南民间传统形式的各类工艺品,间以木雕角花、浮雕图案做辅助装饰。这些用石膏仿制的青砖、石雕图案,线条流畅、雕刻细腻、起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制作成本,获得了参观者的好评。

同样的形式贯穿于门厅的前言、接待区的仿古院墙、展室的橱柜等地方,整个丝竹馆的展示手法都不游离于江南园林特色这一大环境,既统一又有变化,产生了较好的艺术视觉效果。让参观者在了解江南丝竹的同时也得到环境装饰的艺术享受。

四、加强互动,展示与参观揉为一体

作为专题性的小型博物馆应当成为给大众提供高雅文化交流的场所。设计时以此作为江南丝竹馆的功能定位,在观众参观了以图片、文字、实物展示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内容后将观众的视点引到古戏台的丝竹表演现场,清新流畅、细腻柔美的丝竹旋律通过台顶雕花穹隆藻井良好的音响效果传至整个丝竹馆。好多丝竹音乐爱好者,参观之余也登台演奏,与乐师相互切磋技艺,往往是台上丝竹声声,台下掌声阵阵,通过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示的结合,将展示与参观揉为一体,丰富了参观的内容,增加了参观的亮点,激发了参观者的兴趣,拓展了丝竹馆与社会大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五、结语

开馆后的江南丝竹馆,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有限的展示场地,较好的反映了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过程,对弘扬江南丝竹,更好地宣传保护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江南丝竹馆也因此成为展示太仓新貌的一个靓丽窗口。

通过实践证明:小型专题博物馆要吸引观众,服务观众必须做到功能定位正确、表现手段新颖、展示规划合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小型专题博物馆才能有效的起到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