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

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意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创新能力是发展与归宿。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学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不应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挣脱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鼓励学生敢想、敢动手,擅思多问。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有明显的特点是增设小实验、探究性实验。如何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探究性实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利用这些实验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学时,可先布置学生回家演示一根筷子提起一杯米的小实验,使学生产生兴奋的学习点,在课堂教学上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长期在这种传统方式下接受教育和学习,形成了一种压抑的课堂心理,他们求异、求变的意识受到抑制,表现出心里和行为上的障碍,感知不敏锐,害怕失败,不想也不敢怀疑某些知识,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由此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例如,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形成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知识点、陈述个人观点的课堂氛围,高度评价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中,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做作业都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过预习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更显著。

(1)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都是课后进行,如何克服盲目性,教师如何调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起着重要作用。物理教学中设计导学案时主要内容应有:初步了解下一节的基础知识;复习、巩固、补习与新内容相联系的旧概念、旧知识;归纳新知识的要点。(2)注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步骤:要求学生围绕物理概念、规律、公式、阅读教材,画出重点;分出层次,弄清知识含义;预习书上的例题,做课后的练习题;结合做习题,再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做好自主学习笔记,将知识条理化。(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而习惯的特点有稳定性、自动性、约束性。预习长期坚持,在课内和课外进行,疏与堵相结合,才能形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才能提高自学能力。

二、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中学物理中除演示实验外,还有学生实验、小实验等,但相对来说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动手的实验少,应开发课外实验予以补充。将课内与课外实验结合起来,改“测定、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路性。如,开放实验室,学生将演示实验变成亲自操作,可结合复习举办实验展;成立仪器家电维修等活动小组开展多次课外活动。

2.利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教材是教材内容的补充与延续,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可多得的教材内容,而创新意识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高一课本中,编入7篇阅读教材,有的加深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理解,有的介绍现代科学成就,这些内容不仅能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求知的鲜明个性,从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理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实验过程既要动手,又要观察,因此观察与实验是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又借鉴了其他诸多科学研究方法。

微元法是物理研究的又一种特殊方法,又是物理学中较难掌握的方法,它是将物理过程无限分割,在不均匀中看到均匀,在变化中取出不变,又在均匀中看到不均匀,在不变中取出变化。

4.利用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习题的练习,就是物理知识的简单创新活动。一道物理题解题的过程,由三大步组成:审题、求解、验证。审题过程是学生罗列题中的条件,结合物理知识,通过归纳、演绎、想象等思维方法,呈现解题思路。求解的过程是利用物理规律列出数学方程,通过逻辑推理求解,验证也是通过应用逻辑方法进行。因此,解题过程是“直觉+逻辑”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习题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想象;培养;发展

21世纪是竞争激烈且富有创造性的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立国之本靠教育,教育之本靠人才,因此,造就一大批敢于探索、富于创新的人才,是历史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下面笔者谈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

一、对高校博雅教育三个层面的重新认识

博雅教育即Liberal Arts。该词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台湾为“通识教育”,香港则译得更显古典,叫“博雅教育”。“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博雅教育,目前在各级高校教育中正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有关博雅教育的内涵也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博雅教育的内涵应包含在三个层面中:学会做人、培养生存能力和发掘创新能力。博雅教育的本质是发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和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就是创造力的开发。

1.学会做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是高校博雅教育的基本内涵。在学会做人方面博雅教育要求学生应有高尚的理想、优良的品德、积极的精神个性、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的人文素养。

2.生存能力

培养生存能力是博雅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几方面。

3.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是博雅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杨振宁教授曾有这样的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应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

(2)创新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必须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尤其要在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中,发现新的意蕴。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学生应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

二、灵活教育是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和最佳途径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各个学科教育都在寻找和探索适合本学科的快捷、高效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手段。作为灵活教育,如何发掘其学科自身的特殊功效,为培养创新人才开辟有效途径,是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三、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构想与实践

1.创造能力的发掘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参与为主线,以体验、感悟为核心,以创造为升华,是培养创造能力的理论导向。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题队会

(1)创造、选择良好的展示舞台。用学生喜欢的事物去启发他们,通过自己喜爱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展示时选用学校多功能会议厅中较规范的舞台,配有投影仪、钢琴、灯光、麦克风、DVD机等器材,让学生能在正式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2)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尽力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演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启发学生摆脱羞于在众人前表演的心态。而这次主题队会当中,就有舞蹈、钢琴、时装表演、诗朗诵(配吉他、钢琴)、独唱、唱双簧、小合唱等多种形式。学生排练时,教师在以学生创编为主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指导,在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了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篇3

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

一、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化学教学要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首先要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充分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探究性、启发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实验分析、探索、知识综合应用,同时通过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原因,使学生享有成就感及探究意识,从而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如在关于NH3实验室制法,演示完实验进行设疑,再提出以下问题:①能不能用NH4NO3、NH4HCO3、(NH4)2CO3或(NH4)2SO3代替NH4Cl制备NH3?为什么?②能不能用NaOH或KOH代替碱石灰?简述理由。③管口放置锦花作用是什么?④如何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能否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氨气?⑤是否能用浓硫酸或五氧化二磷作为氨气干燥剂?⑥用氨气发生装置还能制备哪些气体?围绕这些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制备NH3反应原理及铵盐、氨气性质,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想、善思、勇于创新的意识。

二、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

观察是创造的眼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象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象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爱观察。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例如切咸菜的刀和切鲜菜的刀时间长了可观察到切过咸菜的刀比切过鲜菜的刀易生锈,从而获取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快,危害性更大。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教师把细铁丝饶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和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人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设疑问在实验室制氢气,我们常用那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锌,这时可进一步设疑,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映剧烈程度的差异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三、加强实验操作,培养创新品质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操作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启发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甚至能在已有的、已被相对验证正确的理论中,寻求新的突破。同时实验操作还能培养学生在艰苦中探索,在迷茫中思索。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适当安排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即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操作的实验。在化学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作为“边讲边实验”素材,(1)有关物质的性质的叙述性教材,尽可能“边讲边实验”,例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一些实验。(2)对一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难理解不易掌握的知识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验。(3)知识内在联系紧密,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为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实验。(4)为了形成或强化某一概念,要力求让学生动手实验。例如在讲中和反应的概念时除了让学生做课本上的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还可增设向滴有石蕊的氢氧化钠中逐滴滴人稀盐酸,观察现象。通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中和反应的概念很容易得出。(5)把一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如: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错放在右盘内,砝码放在左盘,移动游码平衡后。问药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通过操作,这些问题就能准确地得以解决。

2、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一是根据教材有关内容作出进一步的探究性实验。例如:铁钉分别在干燥的空气中、潮湿的空气中以及不含氧气的水中等三种条件的存放情况,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加深对铁及铁制品锈蚀原理的理解。掌握一般的防锈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庭实验和活动课实验的作用,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检查食盐中是否含碘、草木灰中无机盐含量的测定;活动课题不受教材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如自制肥皂,洗洁净等实验。在进行实验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 变迁与发展 优缺点 实践 

 

提高英语课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增加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是每个英语教师真正要肩负起的责任。目前,在英语教学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交际法。 

一、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其优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为容易且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规则和词汇,应用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用于其他更为有意义的教学。其缺点: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学生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他们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其结果只会是高分低能。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其优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学,模仿力强,老师利用直观的教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具体和抽象有利结合。如,我们教授水果的英语单词时,可以利用卡片或者挂图教学,这样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其缺点: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复杂概念,还有学习内容单一,词汇量少,没有拓展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听说法 

听说法是以句型为纲,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着重培养听说能力的外语教学法,又叫句型教学法或口语法。其优点:在学生有一定的听说基础后,再进行读写教学,使读写促进听说。我国学生缺少英语语言环境,说英语机会少,采用听说法让学生大量地听、模仿和背诵录音材料。教师利用表演节目、小组对话、讲故事等教学方法不断培养他们对听说表达的兴趣。其缺点: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的设立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语言,视听法先选词汇再选情景最后选结构。情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缺点: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把培养口语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五、认知法 

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其优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规则;注重理解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听说领先,认为语言和文字是缺一不可,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使学生全面发展。其缺点:作为一个独立的外语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充实。认知法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不利于学生对语音语调的正确掌握;它不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六、交际法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或意念法。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其优点: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恰当使用英语交际;注意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因此交际法是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况下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法。其缺点:忽视除口语外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排斥传统的语法教学,致使学生们出现常见的语法错误。相对传统教学交际法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这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能力和适应性。 

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仅仅知道外语教学法的教学理论是不够的,更要真正懂得如何有作用地运用到教学实践,每种教学法都有其优缺点,可以互补和结合。我们应

该尽量从实际出发,对各种教学法进行去粗存精,才能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日益完善,真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进行教学内容的演示,重视演示的规范性

在电工学教学中,演示操作有助于简化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在一种很具体,很形象直观的氛围中学习,便于学生对复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让学生观察老师相关的示范过程的同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后续的模仿练习。老师在进行示范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示范标准,并在示范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讲解,如此可以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教学的目的会有更加清晰的把握。在示范过程中,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利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学过程“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老师进行演示最为关键的是要严格遵守规范。演示的步骤有效不混乱,动作标准没有失误,示范动作要领特点要简述明白,并提出示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事故,讲解如何防范失误,做到手到口到,讲解和示范姿势严格配合。通过演示,并进行对电动势进行定量分析。引导学生从认识概念的内涵到认识概念的外延。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模仿实践能力

篇6

【摘 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巧妙灵活地运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深入探索构成设计课程关于“基本形创作”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确定项目、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任务展示与评价等多个环节,探讨构建在构成设计课程上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行动导向;构成设计;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128-02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简述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模式和实施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它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主要有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工作过程先要明确任务并获取相关信息,制定计划,然后决策,实施计划,最后评价反馈。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而学生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二、关于构成设计课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分析

1.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多以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使得学生与老师缺乏沟通,学生的参与程度少,课堂气氛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缺乏思考、不参与课堂活动、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构成设计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构成设计是艺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是从事艺术设计应具备的基本功。它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块内容,恰巧训练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偏离了构成设计课程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恰恰改变了这种教学状态,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符合构成设计课程和工业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所以,在构成设计课程教学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具有可行性。

三、构成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以下是在构成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名称:基本形创作。

任务设计:

构成设计课程因其特殊性,不单单是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并掌握课堂内容,按照教学的项目做出实际的作品。在任务布置中融入一定的情境设定,与知识点自然的结合,使得任务以更加立体的形象体现出来,让任务的解决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

【任务案例】假设每个小组的学生手上都有很多几何形状的小纸片,现在需要把这些小纸片通过加法、减法、分割或者群化的创作方法,重新组合成新的图案,你会怎么做呢?

任务要求:

首先需要绘画出需要使用的小纸片的几何形状;

通过加法、减法、分割或者群化等基本形的创作方法进行设计,设计并绘画出重新组合成的图案。

要求使用的几何形状与重新组合的图案都绘画在8开白色素描纸上并以黑白两色效果表现。

这是一个带有一定情境的问题,通过学生本身的创造性思维特点进行任务设计,提高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因为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面都可以形成一个基本形,同时基本形的创造方法多种多样,所以任务本身只是给定了简单的条件,但并没有限定具体要求,设计范围非常广泛,大大的提高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能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阶段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把前面的一系列分析、设计付于实际行动。在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在这一实施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的计划进程,一步一步地有序进行。

材料准备:

按照课程的任务准备,不能有漏准备的材料,否则影响课堂的教学。主要的材料有:黑色水粉颜料、画笔、水、铅笔、橡皮檫、尺子、黑色水性笔等。

布置任务:

按照任务设计布置预先设定的任务,并且把设计的任务要求详细的讲解,务必做到每个学生都明白任务。

分组:

(1)按照班级的具体人数适当分组,一般以5~6人为一组为宜,采用自由组合方式分组。

(2)给学生1分钟时间,让小组学生民主产生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任务实施的各个阶段,直至任务完成。

获取相关知识:

(1)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员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老师发放的或者课本上与项目有关的理论知识内容。

(2)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需要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等工具进行搜索。

创意设计:

(1)每个小组只需要共同完成一张设计作业。

(2)小组长要合理的安排各个组员的工作,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力争每个组员都参与到任务中来。

(3)小组长把握好时间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意讨论、绘画草稿、绘画正稿、上色完成等一系列的步骤。

任务展示与评价:

任务展示与评价的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收获的阶段,通过任务的展示与评价,再一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通过展示,让学生了解同一任务其他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表现任务的;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再一次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任务展示:

(1)每个小组指派一名组员上台展示本小组的任务成果。

(2)在1~2分钟之内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说明,包括创意来源、设计概念、优点与不足等。

任务评价:

(1)小组自评。待全部任务展示完成后,根据本小组的任务成果,结合其他小组的任务成果重新对本小组的任务进行评价。

(2)小组互评。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能更好的了解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

(3)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更加的客观,对每个小组的作品都做一个详细的评价,结合课堂项目的内容,如:原有几何形状的选择、图案设计的方法、最后的表现效果融入基本形的概念,基本形的创造方法进行点评。表扬学生的优点,同时指出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的方案。

【作品实例分析】

图案设计:

任务分工:小组由5人组成,首先全部学生一起搜索相关素材并且讨论创意,其中一位学生绘画选择使用的几何形状和上色,另两位学生绘画重新组合的图案1和上色,最后两位学生绘画重新组合的图案2和上色。

任务创意:这组设计选择了圆形和三角形作为设计的原型,利用圆形和三角形的大小变化,黑白两色之间的叠加,发散状的三角形设计出重新组合的图案1,整个图案规矩且带有神秘感;在重新组合的图案1基础上,通过中间发散状的三角形向外延伸发散,突出在圆形的周围,形成一个齿轮状,形成了重新组合的图案2。

任务评价:选择使用的几何形状正确,同时也比较典型;重新组合的图案1设计略显单薄,画面设计呆板;重新组合的图案2设计整体感觉比较好。重新组合的图案1变形方式比较简单;重新组合的图案2设计是由重新组合的图案1演变,画面比较饱满,中间出现的发散形态带有一定的角度,打破了呆板的画面感,创意新颖。

任务建议:设计原型的选择可以保持不变,但是在图案设计上可以作一些修改。重新组合的图案1可以利用增加图案的方法使它更为饱满,如边框设计使用一些虚线与实线交替代替纯黑色,中间的图案可以稍微缩小并增加其他的图案,显得更为厚重;重新组合的图案2可以通过重新组合的图案1中的某些图案放大、缩小、变形、变换位置,增加或减少等方法重新设计,会使得图案更加的新颖别致。

下图为修改后的图案设计:

教学后的几点体会:

(1)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从讲授者、主动者向引导者转变,而学生则从接受的一方转变成为课堂的主角,更加的主动、积极。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

(2)在整个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如果课堂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可以把知识内容细化,分多个任务进行,在任务中增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3)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构成设计课程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行动导向在构成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苑敏,苏英志.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8,(8).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 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是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是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高职教育的“高”和“职”是指既要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又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然而职业岗位能力是一个变化的因素,在学校不可能完全解决其需要。另外,单纯的技能培养会使学生成为“工匠”型人才,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所以,高职学生除须具备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外,还须具备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受教者、施教者及职业需求等多方面问题,现简述笔者在实施创新教育中的一些体会。

一、改进教育方法,鼓励学生求异

创新的实质是批判和怀疑,新颖性、独特性和求异性是其显著特征,社会、学校、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怀疑、批判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训练。

1.优化课堂教学,活跃学生思维空间

课堂是创造性思维碰撞的空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的思维空间的前提。调查显示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担心说不好被别人笑话的占71.1%,经常参加创新活动的仅占5.63%,说明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愿展现自我。学生虽然具有探索欲望,但付诸实践者较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变教学模式由“教师为核心”为“学生为主体”,由“传授知识”为“培养学生会学、会创新”,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2.开展创新学习,给予学生创新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调查借阅图书情况显示:每学期少于5本的占68.4%,说明广大学生没有充足的动力利用学校资源。因此,学校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熏陶学生主动学习。

3.搭建创新平台,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要积极实施、拓展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其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如:(1)学校增设“第二课堂学分”,开设机械创新训练课等特色课程。(2)每年开展学术节、科技节,定期举办机械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3)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比赛,成立机械兴趣小组和相关协会。(4)让学生参与教改课题并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空间。(5)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从大一进校起就安排专业导师,尽可能地开发学生机械创新潜能。

对学生的激励,应引入长效机制。一是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训练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可获得实践创新学分并颁发证书。二是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成果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标准的,经指导教师、教务、科技处同意可按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修改,通过答辩者按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记入成绩档案。三是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或申请人)在正式期刊上(或申请专利)的,凭录用通知(专利受理书)可以申请版面费(专利申请费)。

通过上述措施的共同开展,可及时将学生们的机械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多渠道展示并形成创新教育长效机制。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切体验“同伴教育”,认识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同伴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从而带动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实践中。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

1.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要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观念、思维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做好基础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领导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培训,关注、关心其素质的提高,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学投资,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结论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聋生;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过程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聋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己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领域是如何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以便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聋生的综合素质结构是怎样的?它包括了哪几方面?它跟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系呢?

简单地可以把小聋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学习能力”各个方面包括的层面有:组织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求知欲、主动性、自信心; “社会能力”系列包括:参与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自治能力和合作性、主动性、责任感;“创造能力”包括:认知、思维的通畅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和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

以上简述了聋生综合素质的结构,那它与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联呢?

作为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素质教育与聋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探索如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1.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了聋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聋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教师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中与聋生进行“视界的融合”。

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要敢于动手,这就要激发聋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年级小朋友数空中飘舞的气球;玩乖乖熊游戏;帮小蜜蜂评选采蜜模范;玩有趣的益智游戏;在愉快的心情中孩子们学会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小聋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聋生的注意力,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聋生的操作能力。对于高年级的聋生,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上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聋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聋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以后,聋生们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聋生的“学习能力”。

2.学习信息技术课能培养聋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要想培养聋生的“生活能力”,就要提高小聋生在生活中的自护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让聋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我保护,如,可以看一些如何在火灾中自救和逃难的多媒体软件,可以玩一些机器人救火的游戏;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消防知识或一些地震知识。还可以,让聋生在做网页的过程中,做一些以自护为主题的网页,在学会做网页的同时,也学习了更多的课外知识。聋生在上网时,让聋生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聋生自觉遵守,从而,使聋生在INTERNET这个虚拟的时空里,不会容易受骗上当,身心健康不会受到伤害等。在教聋生“新建一个文件夹”这个知识点时,教会聋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电脑里的文件的同时,也可以渗透到生活中,教聋生在生活中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到有条不紊等。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我的孩子自从学了电脑以来,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反应事物的能力及思考问题都有较大的进步,树立了信心。真是感谢学校和老师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把教学内容渗透到生活中去,从而,就能培养聋生的“生活能力”,使聋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学习信息技术课中培养聋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聋生经常是分组进行讨论问题或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如分组完成一个网页的制作,完成一幅海报的制作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聋生的合作精神;开展一些小型的电脑作品比赛,提高了聋生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聋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每上课之前,都让聋生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电脑情况,看看是否被其它同学破坏了,监督是否有同学在电脑室乱扔垃圾等,增强了聋生的责任心。在学校网站中增设了“聋生之声”这一栏目,让聋生在此倾诉自己的心声或聋生之间进行交流,提高了聋生的心理素质;教会聋生如何在网上交朋友,增强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不是让聋生沉溺于虚拟的时空,而是,引导聋生进入现实生活,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等。要想成为一名“社会能力”,最起码的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责任感、自主性,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是不能缺少的。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上几个方面也能够渗透进去,培养聋生的“社会能力”。

4.学习信息技术课能培养聋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欲望,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着聋生大脑的兴奋区,使聋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为培养聋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进行用画图软件画图的课堂教学时,聋生画的画充分体现了聋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把聋生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带进了知识的宝库,让聋生们的思绪插上翅膀,展翅飞翔。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兴趣;激发培养

众所周知,英语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学科,许多学生不愿学习英语,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英语没有持久的兴趣。因此,作为中学的英语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老师的语言亲和力,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因此,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增强英语学习兴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习求知欲

初一的学生有好动、想说话的毛病,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不要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上课时,老师饱含深情的讲述,抑扬顿挫、语调丰富的朗读,风趣幽默、暗含期待的发问,并且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来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有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丰富的潜在智慧,心灵深处的对语言的认同,源源不断喷薄而出,使师生产生共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自然会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具有爱学的欲望,会学的能力,以便达到刻苦学习,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以“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大多数农村孩子特别拘谨,不张扬,注意力不持久,所以,老师要通过不断的变换信息输入方式,调节学生注意力,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发挥学习潜能,消除学生的羞怯心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进取,主动探究的宽松氛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促使创造性思维引发的巨大动力。因此,课堂上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一点一滴进步随时加以肯定,赞扬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求知欲望,同时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即使学生真的做得不好,老师都不要严厉的责怪、批评,而应鼓励他们。一旦学生做好时,就及时表扬。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是不可能掌握好语言知识的,更谈不上语言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许多老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相互交流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因而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不要在上课前就有恐惧心理。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老师要关心学生,用心去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充满着教育的爱心,以温情、理解、接纳的态度,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宽容、民主地气氛中学习与生活,有助于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对于在回答课堂提问中出错的同学,不要苛责、训斥,更不要讥笑、嘲讽。要启发引导学生,不要强迫他们,更不要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害怕学习外语,否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天赋,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四、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适当应用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所选择和运用的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因素统一考虑。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努力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合理地运用食物、图片、简笔画、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所要呈现的情景较形象而富有情趣,常会收到意外的良好效果。情景教学的关键是情景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种适合的语言环境,布置一种情景格局,让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以期达到掌握这门语言的目的。教师可对下载的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用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总之,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思维,使其养成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良好习惯。

五、组织各种竞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学生有进取心和荣誉感,竞争意识比较强烈。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开展各种竞技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善于设趣,寓教于乐。其中采用游戏、短剧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转为开动脑筋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创新思维,进而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开展英语擂台赛,英语辩论会等,激发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参与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六、利用课外英语活动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课后成立课外英语学习小组,开展英语朗诵、单词拼写比赛活动。引导学生用英语交际,交流思想,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让三五成群的学生到学校英语角进行会话,可以谈谈天气、旅游或作自我介绍,从而提高英语的交流能力。组织学生多听、多看有关英语背景知识的录像和录音,通过视听辅助英语活动,学生应该简述故事内容,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让学生多听、多唱英语歌曲,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爱好和兴趣。因为歌曲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令人兴奋。中学英语教材已把英语歌曲编入其中,这些歌曲贴近课文,贴近生活,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很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情绪。如果在课外进行活动,学生经常到操场或阴凉的地方唱歌,跟随节拍跳舞,不但可以创造和谐、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巩固已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听广播、电视上播放的英语歌曲,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心灵,使他们感觉到学习英语的无比乐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把知识塞到学生头脑中,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只有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下才能奏效。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正确的自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就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自觉地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积极思维,主动探求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阿霞.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让学生联系化学实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在实践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课中的体现。

一、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大量的实验可以做得有趣、形象、生动。例如:“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教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创新意识才能迸发,创新热情才能点燃。再如: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如“喷雾作画”、“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这些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新的热情。平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汽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洗涤液、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还将课堂创新延伸到课外。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色,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用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两种指示剂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多数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不合适的原因。细心捕捉并充分利用新颖的课堂信息,才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设立了“三个一”活动方案,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时,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探究放置在空气中氢氧化钠变质的成分,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化学走进生活,让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合理迁移所学的化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学习空气、水这两部分知识时,结合学生最熟悉和关注的水、空气的污染和环保问题进行教学,就使得教学显得有血有肉,不那么空洞了。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自己家中的水样和本市造纸厂的排水,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药品,如:pH试纸测定水样的酸碱度,加一些碱的物质NaOH等,测定水样中Mg2+、Ca2+的含量,指导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例如: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地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论文。再如:学生走进服装商场就知道怎样鉴别“真丝”与“人造丝”,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走进珠宝店就能鉴别真假金银、常见宝石的主要成分及如何保养;居家装修懂得了如何选购绿色材料;家庭饮食知道如何平衡膳食,食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利与弊等等。

这些案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创新潜能就能不断得到挖掘,创新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