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育功能 教育价值 内涵 关系
最近我在读黄济、王策三先生主编的《现代教育论》,其中“现代教育的目的”一章提到了“教育价值”,当时便联想到了“教育功能”,意识到自己之前认为的两者都是关于教育作用的描述,甚至两者等同的看法是肤浅的和不妥当的,因为尽管两者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仍存在本质区别,是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的。以下是我对“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与理解。
一、教育功能的内涵
一般认为,功能(function)即功效的意思,是指某一事物或方法所具备的能够引起周围其他事物发生变化的作用或能力,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和重要特征。虽然功能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是其只有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才能得以存在与体现。也就是说,如果一事物不能对周围其他事物产生任何影响或作用,即它的功能不能够展现或者发挥,该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功能”的认识,我们认为“教育功能”(educational function)是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能够引起个人或社会变化的作用或能力,是其自身固有的属性,主要用来回答“教育能够干什么、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教育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二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1]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功能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对于个人或者社会既可能会产生有利的积极功能,又可能会产生中性甚至是有害的消极功能,也就是说教育可能具有延缓或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功能,从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或个体来看,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二、教育价值的内涵
价值(value)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我们通过观察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生活环境和自然事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可以发现人和生活环境各自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性质和能力,发现人和环境具有的价值。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价值就是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与主体相一致、能否为主体服务,能否成为主体所追求的目的的意义。因此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人们总是按照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衡量客体价值的大小。
在对“价值”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我们对于“教育价值”(educational value)便不难理解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如《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2]等。一般认为,教育价值是指教育现象或者教育活动本身作为客体的属性对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如个体、群体及人类社会的需要的满足的性质和程度,即是人们在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收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要说明的是“教育应该干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对教育价值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是最终归纳起来,其主要价值在于具有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这是教育的核心特征和重要表现,教育具有不断提高个人或群体身体、道德和素养,不断促进其发展的价值;(2)教育的社会价值,指教育活动通过育人而在教育外部间接实现的,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价值,但它最终还是要通过教育的育人活动实现,并落在教育的育人价值之上。
三、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关系
通过上述关于“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功能是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的根本属性,是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由其自身结构决定的,是教育活动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可以产生的结果;教育价值体现的是教育活动主客体之间的一种需求关系,涉及教育活动本身的属性和人的主观需要,并不能通过教育活动本身单独表现出来,即其单方面起不了作用,所以它必须在与周围个体或社会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作用。
2.教育功能一般来说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是由教育的本质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即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才具有价值。虽然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其与个体、群体或社会的恰当结合,但这与前者并非一回事。教育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一方面,教育价值的选择必须以不能改变的教育的客观属性和客观规律为前提,并且人们关于教育价值的认识来自客观存在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另一方面,教育价值是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或者社会对于教育活动能够满足其需要程度的主观认识与评价。由于人们对于教育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不同的主体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3.教育功能是中性的,有正向、负向之分,教育对个体,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贡献体现了它的正向功能,不利于个体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方面是其负向功能的表现;教育价值是褒义的,主要是指教育活动对于个体发展或社会进步方面具有的积极和正向的意义,是被人们认可的教育功能。
尽管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存在着本质区别,但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前提和基础的,只要教育活动存在,便会对人与社会产生或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其中能够符合或满足人或社会需要,促进人或社会发展的方面,便有了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教育价值是被人们肯定和追求的教育功能的表现,是以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实现的,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以实现教育价值为目标,否则,即使教育功能通过自身本质和结构得以发挥,教育价值也得不到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王莉,樊刚峰.论教育功能、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J].忻州师范学院,2006,(6):114-117.
篇2
关键词:CBE;能力目标;教学实践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名称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 能力本位培训)。能力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十分突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能力观具有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将就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职教师资是否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如何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能力本位教育或能力本位培训、其教学体系体现何种内容、“十一五”期间应该表现出何种时代特征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各基地的培养培训项目要体现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创出品牌和特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以提高性培训为主,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师资资格培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制定80个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用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满足新师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养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教师资队伍仍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与职教师资增长数量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等。此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亟待完善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弥补性培训曾对师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提高教师的学历,对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质量很有必要,但如果不尽快把弥补性培训调整到提高性上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会落伍。要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主战场,培养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还应包括一切从事与职教事业相关的教育类人才,如教师、管理人员、实习指导人员,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有相关相应学历并有志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只有这样,基地才能为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基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和职教师资科研的重要平台。
第二,以职业性为特征,以复合性为内涵,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师德师能。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职教师资的能力认定,首先要体现“教与授”的职业特征。职教师资与理论型、研究型、设计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能教会做、能讲会教。“口才”是教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底蕴所在。这就要求基地的CBE充分体现职教师资的职业特点,为其打造深厚的本位能力功底,包括胜任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手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集中成复合性能力。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构建中,必须目标突出并严格考核复合性能力的程度。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师能培养已成为基地CBE的重要内容。基地要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体系,对到基地学习的每一个学员进行科学的师德考评。与此同时,以地方职业教育的师资德能需求作为基地培养培训的方向,不断强化德能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教育是对已经取得某一学科文凭或正在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前或在职教育。其内涵是培训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养成职业态度、进行伦理训练。职教师资的CBE是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与教师的专门教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于职教师资而言,其专业知识不是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是指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即职业技术(工种)。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就必须懂得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正是基地CBE体系中建立在职业性特征基础上的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培训所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师德师能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基点,重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地是师资的锻造场所,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实训模式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严格遵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这一能力目标原则。基地必须牢固树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化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为基本规定。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使其个性特征得到很好的发挥。
知识技能的主体与多维以及传授方法的多样与多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教师资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基地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应有别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地CBE教育的终端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基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职教师资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是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所在。如今电脑、视听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教育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快提升,基地应当十分重视视听教育的综合、讲授与讨论的综合、集体与个体教学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与交互网络的综合,把CBE过程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育才与
自我成才的生态型网状教育环境。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为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以造就合格的职业师资人才为本位。这些年来,基地在新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十五”期间,随着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体系框架。今后,在加强基地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大做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CBE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型实践”工程体系。
“教学型”实践针对“应用型”实践而言。职教师资的实践实训目标和方法与“应用型”应当有所不同。基地的培养培训对象并非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肩负对这些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职业师资人才。通俗地说,基地的能力本位培训依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他们怎么教”的教学,而非“教他们怎么做”。优化CBE教学环境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考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创新等各个环节,并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做到以专业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另外,突出“教学型”实践,还必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目标、规格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要严格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加大与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企事业合作单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有目的地构建起本地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构布局。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必须依托高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空间是基地CBE的本位职能。应不断加强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企业间、基地与行业间、基地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基地与各科研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的在于寻找实践教学的最有利突破口,并在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岗位培训等方面广泛与社会接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教育的内涵是“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所影响的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及相互渗透随处可见,这必然要求职教教师既要有工作能力,又要有应对社会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教学适应能力。在知识与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当今时代,注定了从岗位到行业、到领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不断扩张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在养成自身的岗位能力和传授职业岗位知识时,应广泛涉猎岗位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范畴。因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具有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基地培养师资,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强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重视行业领域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把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操作技术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到职教师资的CBE目标培养培训计划中,从而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专业面广、适应性宽、针对性强、能有效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整体功能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旅游专业 技能考证 教学
中职旅游专业技能考证在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在于将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旅游行业中。旅游技能考证率已成为衡量旅游专业办学的主要观测点,是衡量旅游专业学生学业的硬性指标。
一 中职旅游专业技能考证的必要性
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同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多地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必然的选择。随着教育大众化,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就业难题,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选择了考证来增加就业竞争力。考证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会起到最佳的效果。当前,除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外,能直接反映学生职业方向和职业能力、充分体现各中职学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也就是学生所获得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等级证书。因而,考级考证对于各旅游中职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 中职旅游专业技能考证现状
中职学生在完成学习、获得学历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是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当前的考证现状不容乐观。
1.考证项目选择面较窄
目前,考证项目选择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在教学计划中,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安排好各学期的考证项目。旅游专业一般安排了餐厅服务初、中级证、客房餐厅服务初、中级证、导游资格证、计算机类证书等常规项目,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拓展能力的考证项目少有提及。中等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性被边缘化了,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2.中职考证不能体现其特色
我国的高职、中职旅游教育,与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需求对应程度不高,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需求没有清晰的对应关系。高职、中职现行的教材章节也差不多,只是深度略有不同。两个层次的职业岗位能力混同一体,没有严格的划分。职业有纵向的层次,不同的层次对其就职者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应该反映在职业教育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3.中职考证收费过高
目前,各种职业资格鉴定既不是行业企业的行为,也不是民间团体的公益行为,而是代表政府落实国家法律和法规的政府行为,是一种政府实施的社会公益行为。因此,在鉴定中应只向考生收取少量的成本费用。但实际上收费过高,学生难以承受。如申报考试点需交费用;批准考试的工种需交费用;各类考评员培训、考务管理员培训也需交费用;指定考试专用的高价教材和讲义;证书的工本费也高得惊人等。如导游资格考试收费甚至高达千元,如此高额费用全部转嫁给考生,有违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把鉴定权当做摇钱树,危害极大。 转贴于
三 中职旅游专业考证与教学的思考
1.完善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建设
旅游专业应从多渠道开发各种考证项目,增加鉴定种类,提升鉴定层次,实现一个专业与多个职业种类对接的目标,确保一个专业与多个证书、多个级别相对应。这样既可以保证中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提升中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认同度,同时,又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界限,使职业学校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场所,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2.技能考证与教学评价体系有效对接
有效对接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职业院校直接引用经过论证的职业技能鉴定中比较成熟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职业标准来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先在教学上接轨。第二步:校企双方合作共同修订、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中还不成熟、不完善工种的考试大纲、教材,把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有机整合,进而走向全面接轨。第三步:降低或者免除部分技能鉴定费。这个接轨能提高中职学生有效就业,是确保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为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是让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课程结构上,提倡实行模块化与综合化,让学生在快乐中提升专业素养。在教学内容上,公共课强调“够用、实用”,专业课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施教学方案时,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紧密结合旅游行业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融于一体,讲、练、做有机结合;二是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在校内考核的基础上,还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的社会鉴定,毕业时能够拿到“双证”;三是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积极拓展境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高薪就业搭建平台。
3.开展校企无缝对接
篇4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能力素质
信息化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组织教学的主导者,教员角色的定位必然要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适应新时期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要求,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来支撑这种角色的定位,并有力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信息化教学与一般的教学具有相同之处,它也是教员教和学员学的双方活动。信息化教学既要向学员传递知识和技能,重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也强调教学以学习为根本。它既关注学员的认识活动,也重视教材体系、课程结构改革等。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特指教员和学员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的双边教学活动,扩展或延伸了教学活动的时空间,使教学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方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它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整体分析,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但信息化教学绝不仅仅是多媒体和网络化,更不是将信息技术硬搬进教学的过程,而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更新和改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必须得到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参与和支持,适应学员的学习特点以及自觉地接受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寻找理论依据,并且接受教学评价标准的检验。
(二)信息化教学特点
1.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开展教与学的过程
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教学过程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没有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称其为信息化教学,也很难说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了。当然,是否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以教学中出现的现代教育媒体形式、数量而论;不能以使用了几张以上的幻灯片、放了多长时间的动画录像等外在形式来认定。而是看现代教育媒体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起了作用,是否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了功能。只要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真正解决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或替代的角色,哪怕仅用了几张幻灯片,几分钟录像都是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化教学过程不是追求用信息技术设备“彻底包装”起来的外在形式,而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所真正起到的作用。
2.信息化教学过程是教学双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信息传递、交流和探索的规程
信息化教学过程不仅有教员通过媒体向学员传递信息的活动,而且有学员利用媒体和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探索、获得信息的活动。传统教学一般注重教员对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然后再传递给学员。信息化教学过程不仅有教员的这种活动,更有学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搜集、加工和整理信息的活动。学员的这种活动在现代教学中将变的越来越重要。所以,信息化教学过程不仅体现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传递知识和技能,更体现了学员对教育信息的主动探求、加工和应用,这是信息时代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此外,信息化教学过程还包括了对教学过程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教学工作。
3.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凭借丰富教育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与传统教学过程比较而言,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在比较丰富的教育信息环境之中进行的。信息化教学不仅要以课程和教材为中介,而且利用了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程和教材的表现方式或传递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表现在: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反映。教学内容、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可以超出了课堂和学校相对狭小范围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二、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教员角色的定位
(一)倾听心声与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员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学员只是填鸭式地被动地去接受教员的知识灌输,而没有主动地去思考,更没有对教员的话语产生质疑。在信息化教学的进程中,就要求教员要善于倾听学员的发言。利用信息化的设备和学员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员能把自己在课堂上的疑问表达出来,把自己喜欢的知识传授方式说出来。这样教员才能根据学员的意见,来改善自己的授课方法,去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同时,信息化教学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教员在倾听学员意见和建议的同时。根据课程的现实需求和现阶段的课堂教学去探索一条适合学员的教学方法,需要具备新的技能,需求最佳的策略,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所以教员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研究者。要去研究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怎样把这一现实背景和课程结合起来,必须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教材、大纲、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员主动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发现能力。
(二)启发思维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员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员只是习惯性地去接受教员所传授的知识,思维能力被长期禁锢在一定的空间内,导致学员的创造性能力受到制约。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中,教员以间接的形式引导教学,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教员教学的职责。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员视听、思考、操作的尝试和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员应引导学员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并提取和调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引导学员正确处理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活动更多样化、趣味化,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
篇5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科研
创新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选择。“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种企业的需要,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创新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因此,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师资队伍,构建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也是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在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1.认识上不统一。目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想层面认识到高职教师科研培养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依然沿用培养单一应用型人才的主导思想。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没有必要对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2.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呈现出“虚无缥缈”,在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常常是只要有课题的人就被认定“科研创新能力强”,表现出明显的“虚”;而一些无实质核心的科研课题却屡屡得手入主各类高一级科研创新资助行列或获得各类大奖,让行内人士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技术所在,即“无”;高职院校一些“有能力”的人,一个课题反复更换标题可以延续几年在多个项目中“中标”,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缥”;做来做去,几十年过去,仍未见所谓的科研创新效果,“缈”。在这样缺乏制度规范和支撑的环境下,无法体现出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尖端性,更无法体现出培养产学研一体的专业工研型人才的高职特质,也无法让为之努力的高职真科研真创新生存下去。
3.培养形式单一,培养对象行政化。目前高职学院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多数是“走出去,请进来”,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走出去的人选上,更多是外派行政领导学习,特别是省外或国外学习,真正的一线专业教师机会少之又少。在请进来项目中,更多是为了完成年度考核目标而开展的一些形式上的讲座而非目前成熟的本科院校的学术研究讲座。高职院校极度缺乏建立一个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4.客观上存在的问题。经费上,由于高职院校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资金偏紧;科研课题项目来源上,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创新的课题研究项目较少,申请渠道较少,选题范围较窄。
二、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教师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在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高职院校的科研是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载体开展研究探索,这对教师是挑战,也是机遇。
2.创新高职院校教改模式。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就是将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融合到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课题或大赛项目,这个过程既是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实验技术、前人成果等融会贯通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掌握前沿科技、增强技术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过程。推进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3.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我国尤其是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育人者的科研水平,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创新型、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同时,可以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的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相关行业、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更好的研发活力,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三、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自身情况,可先以工程院系为改革试点,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教师科研管理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1.构建研究教学平台,培养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研究教学是一种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创造特色的教学模式,它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研,对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教师应用能力培养。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适用于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将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项目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课题设计》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高职教师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及工程应用能力,同时,突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教学环节,把研究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自主研学方式,组成教师为主导,学生全程参与的研发团队,提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
2.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实验操作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训机构。以各系为单位成立专业研发中心,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展各项企业真实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应成立系级专家组,负责带年青教师从事项目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师研发专修室,组建教师科研团队作为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为依托,根据不同专业需要,组建专业教师科研团队,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3.建立科研管理平台,优化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有关教师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使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是培养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加大相关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设立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专项计划,制定教师科研资助管理制度,支持教师开展自拟题目或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创新活动搭建良好平台,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制定教师科研综合考核标准,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与实际,修订考核标准,把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师的考核内容及工作量计算范围;把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纳入综合测评范围。
4.创建信息反馈平台,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信息反馈平台是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的有效途径。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创建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将高职教师的科研情况以量化方式进行统计和评估,为年终测评和考核提供依据。建立高职学生创新及就业质量调研系统。以第三方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毕业后高职学生的技术创新状况、就业质量、企业反馈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调整体系各平台的功能和机制,提高体系整体动作效能。
加强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不仅能够收获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受益的“三赢”效益,而且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样本。将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科研管理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6):71-73.
[2]徐元俊.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79-81.
[3]段兆英.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81-83.
[4]陆颖.科研导师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7-39.
篇6
1. 生源与教学方法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文化课底子薄,这些学生在中学很少引起老师的重视和表扬,这些学生自卑心理根深蒂固。升入中职学校,仍缺乏自信心,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厌学或学得费劲,教师也教得艰辛或无奈。大多数教师课时多,无暇制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课程从头到尾只是黑板、粉笔、教材,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学校多媒体教室少,课件无处播放,计算机房紧张,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时间。学校管理制度上的欠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其难以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
2.学生培养及就业问题
课程开设时间早,课时少。《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此时,高中物理刚开始学习,学生也没接触过专业课,一些案例很难理解,分析问题时无法用专业知识作出结论。该课程内容丰富,授课时数有限,内容多课时少,加大了教学难度。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在特定职业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且要通过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工作能力的提高。然而,大多数学生看到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因此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的动机仅是考试过关拿文凭。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本身技能的掌握,而且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对策
1.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做到紧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难易适中,以实用为原则,转变“教学内容即教材”的传统观念,把基本概念、原理作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目标。
2.了解教学对象,因人施教
在教学时,首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大体了解。职校学生普遍由于基础相对较弱,特别需要物理与数学知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可以考虑对接受能力强、中、弱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教学。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要适当加深部分教学内容,在动手和实践中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兴趣;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加强拓展知识的学习,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影响一个人学习意识、学习热情、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学生有心向学,老师才能教出东西。学生的向学心理不仅是自发的,更多是启发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看起来枯燥,只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问题的情境进行导入,同样会变枯燥为趣味。当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体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亲自解决问题,并因此而产生成就感、荣誉感,学习意识就会增强,从自卑变得自尊、自信。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鼓励,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发散思维,将概念、判断和推理用于教学中,使其正确判断、推理,并且此时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兴奋状态,增加难度较大的部分内容,使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容易接受。
4. 融洽关系,潜移默化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但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鼓舞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在教学中学习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力,要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索、分析、探究、总结,使学生在层层思维活动中领悟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
5.建立一支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实训教师队伍,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实训教学中
引导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鼓励教师多形式、多渠道参加实验实习,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走出去、请进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青年专业教师 教学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速发展期,但必须正视的是,很多青年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入职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他们虽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因此,关注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不断丰富青年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成为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几个方面。本文仅从中等职业学校青年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上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入职培训是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首要阶段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创造性特征及复杂程度,决定了学校必须关注教师的职业成长,努力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设环境,形成机制。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 1990年英国政府提出以学校为中心的初任教师培训。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了我国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课题, 2013年9月23日,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实行)》,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已由社会共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学校层面,入职培训拉开了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序幕,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保证。
在操作层面,入职培训可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子项,专人负责,做好方案,培训时间应相对集中,内容应聚焦于学校文化,教学常规,形式应丰富多彩且伴随互动,可引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培训方法,为他们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方可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教学实践是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入职培训阶段,初步达成了青年教师对中等职业教育及学校文化的“知”,教师劳动重在“行”,“知行合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初步讲台的新教师到把握教学规律,熟练驾驭专业知识与技能,谙熟学生心理发展的成熟教育者,是一个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直接影响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阜新一职专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自2009年开始的“助青工程”已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常态化项目,教学导师第一学期要伴随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学校在一个学年中分板书设计、PPT制作、导课技巧、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几个板块进行比赛,期末组织青年教师“汇课汇讲”,这样,学校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延伸至每一个细小环节,注重的是培养过程。技能导师负责培养青年教师组织实训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及青年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一个学年结束后,专业课教师必须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高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学校不仅考核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而且考核“导师”的工作业绩,并从工作量、职称晋升上给青年教师导师以倾斜、鼓励。
三、企业工作经历是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仅能组织好教学,完成实习实训项目,获得教师资格证以及职业技能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尽管理论上他们已经达到“双师”标准,但这只是证书标准、考核标准,并非内涵标准。企业工作经历,在青年专业教师的职业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企业工作经历,并非简单的企业实践。近几年,国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青年专业教师一个月的企业实践机会,无疑这对提高青年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了解企业工作流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时间短,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科学的考核,还不足以成为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完整经历,而更像是一个片段,难以串接起企业工作的完整过程,无法准确透析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没有能力承接现实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项目。在我国,青年专业教师入职前的企业工作经历仅仅是基层学校的渴求,还没有形成国家法律要求,而基层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因为急于用人,才引进新教师的,很少给予这些教师一年或者几年的时间,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从事企业活动。
近几年,阜新一职专一方面借助职教集团平台,与集团内企业签署交叉任职协议,将专业带头人派驻到企业,成为影子主任,影子工程师、影子厂长等,另一方面将青年专业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与用工单位的实习协议相捆绑,给了青年专业教师半年至一年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些青年教师,一方面以企业员工身份管理实习学生,融入企业工作,接受企业考核,另一方面以学校教师的身份,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对接,将真实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上效果显著。
四、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学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企业工作经历这三条途径有力助推了青年专业教师的职业成长,使他们具备了独立教学的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及课程开发能力都得到提高,但如果仅仅达到“胜任教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不够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职业气质,成为一名“教育家”还需要青年教师具备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能力,因此,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青年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职业空间的关键环节。
篇8
[关键词]“基础”课;考评;小班化教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33-03
[作者简介]衣仁翠(1969―),女,山东烟台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
“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的一门课。因为其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则很可能扭曲了大多数学生思想品德的本质,很可能使某些平时品质不是很好的学生,凭记忆和集中突击而取得良好的成绩,部分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考得不够理想。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我校社科部采用平时成绩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的方法决定学生本课程的最后成绩。这种方法规避了一考定终身的缺点,但还存在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的问题。开卷考试占40%,试题基本是主观题,透过学生对某些事件的看法,毕竟言为心之声,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客观社会事件的一些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0%的日常表现是我这些年来试图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一些尝试。
一、“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的公共课教学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大班化的教学方式,少则一百多人,多则几百人,使学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与老师产生强大的距离感。我们都明白“基础”课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一种技术教育;是观念价值教育而不是方法教育。而观念价值教育比技术教育更复杂,需要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效果。“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育的效果如何,这哪里是单单的一张考试卷能够下定论的,而大班上课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后只能强化了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这是“基础”课考评直观性不可回避的现状和事实。
因为人毕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就某些学生的主观愿望来说,其会将人性的某些瑕疵隐蔽或伪装起来的,在一定的情形下才能暴露出来。“基础”的考查是知与行的考查,知的考查通过一张试卷就能将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水平考查出来,却很难考查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能力。行的考查则需要时间、充分的接触和观察,时间、环境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于品行的坚守需要信念,否则在特定的情景下,人的品行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显而易见,大班化教育不具备考查一个学生道德水平和能力的条件。
二、小班化教学对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能够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包括学生的心理、个好、特长和能力,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学生。小班化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普遍化,它为师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创造了广阔又灵活的空间,能够让学生享受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加接受教育,展现自我的机会,师生之间更容易形成充分的以课堂交往教学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使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和盲目性。
小班化教育教学为每个学生思想品质的展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教学过程对每个学生思想品质的把握会更确定一些,对学生表现出来正确的思想品质加以表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正确的思想品质加以引导和纠正。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品质、对知错就改、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做到随堂记录,并在“基础”课考评中给予适当的考虑。因为小班化教学涉及的学生数量有限,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去评价学生,也必然提高了教师评价的客观真实性,使“基础”课评价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学生的思想品质是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特工,他们毕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真情实感和对学生的充分关照,一定会唤起学生真实思想品德的展现,减少了“基础”课评价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和小班化教学相比,大班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关照,因为大班化教学少则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不要说和学生充分接触,就是考勤教师都力不从心;不要说了解学生,就是能完全认识学生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只有以考试和作业作为考评的依据了。因此,我认为“基础”课大班化教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都很难解决或弱化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之间的矛盾,只有小班化教学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和基础。
三、小班化教学对解决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矛盾的方法
(一)详细做好学生的日常考勤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可能是隐蔽的,无法作客观的确认,但学生的行为确是客观的,不管我们是否能确认这是否是学生真实意思的表达。考量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必须通过其行为,而无端地揣摩其动机也只是徒劳无益的。即使要揣摩其动机也只能通过其行为,尽管这种方法可能不准确,却是必须使用的方法。根据这样一个事实,我会把学生日常的诸多表现记录在案。每个学生平时每次上课是否准时、是否迟到、是否请假、是否旷课,甚至把学生比较突出的言行都记录下来,如是谁主动捡拾垃圾,是谁主动打扫教室里的卫生,是谁主动擦黑板,是谁主动帮助他人等。这些日常琐碎的记录只有小班化教学的教师才能够做到。因为小班化教学,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每一个学生,并尽快做好各种日常记录,尽量使考评更客观。
(二)提前到教室
准时到教室是每个教师的工作准则,作为“基础”课教师,我认为提前到教室既可以将教学工作准备充分也可以很好地观察学生,做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长期以来我都有学生这样的记录,而这样的记录经过调查实践确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在品质。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在一个没人打扫卫生的教室上课,每天当我提前来到这个教室时,不久,一位学生也会来并且打扫教室的卫生。我默默地将这位学生的名字记录在案,在最后的考评中此生得了优,又联系该生班主任,得知这确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
(三)连续记录学生的座次
大学上课一般是流动教室,学生坐在什么位置一般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而学生对位置前后左右的选择是有一定意义的,其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其他的心理目的。上课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态度,也是学生对待教师劳动的态度。如果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一般情况下,一直喜欢坐在后面几排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和一直坐在前排的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对此,我也有一个习惯性的记录,一个学期下来,除了有个别因故变动位置,其他长期坐前排和长期坐后排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基本上和他们的座次成正比。把这样的记录作为考评参考,我想应该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一个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喜欢听教师讲课的学生,一定能够汲取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和追求。相反,长期坐在后排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学习态度消极,不太尊重教师的劳动,喜欢做小动作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完全不听教师的授课,教师传授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念很难到达此类学生的思想中,达不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何以提高?
(四)记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社会实践是加深学生对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解,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尤其重要,通过对社会实体性的接触和观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社会实践教育相对课堂教育显得松散,使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学生在看似形散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出现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教师在对学生作正面的教育外,也可以将此作详细的记录,作为教师考评的参考是不无道理的。
(五)重视学生平时的作业
平时的作业是教师根据阶段性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教育成果的一个观察,它表明这个阶段里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长。有些学生认为平时的作业无关紧要,只要期末考试考好就可以了,这是大学某些科目留给学生的基本印象和惯例。“基础”课是素质课,平时的一言一行皆在教师的考评参照范围内,何况作业。所以,学生平时的作业我都有留底,并将每个学生思想中错误的观念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在每次作业中,尽量使每次作业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细心通过作业观察学生思想是否有一定进步,并将详细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考评的参考。
(六)关注学生的各种评价
让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到期末考评中是我们桂林师专一贯的作法。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中,可以对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反思,对他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思考并学习。通过这样的一次评价活动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是否是客观的,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我们还会找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尽量通过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行最后的考评,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隐蔽性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考评直观性之间的矛盾。
以上是我在我校“基础”课考评大背景下自己对学生平时考核的一些方法,尽管它不是学生全部思想品质的表现,但它毕竟是客观的,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学生的思想品质。这只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对解决“基础”课考评的直观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的矛盾的一些浅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期待探索更有价值的方法,使学生的考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最真实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韦冬雪,彭俊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环节的优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标准体系论要[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3]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篇9
论文摘要: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活动已经非常普遍。由于没有专门的机器人教育专业,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机器人方面的师资处于接近真空状态。在师范类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为基拙教育提供更好的师资力量,也为师范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带来了新的思考。师范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要形成一种师范模式,重点在对学生进行机器人教育指导能力的训练。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犷一股热潮。随着机器人技术理念的逐步完善和相关设备更新,人们也笋越来越重视智能机器人的教学和竟赛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也都投人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国内外已不是少数学校的事。
1.国内外高校智能机器人教育开展现状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高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教育课程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主要是一些综合性大学。比如日本是世界上机器人教育和机器人文化普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日本不仅每所大学具有高水平的机器人研究和教学内容,且每年举行多种不同档次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通过大赛培养了大批机器人技术研究和应用人才,使日本的机器人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其他再比如一些欧美国家,亚太地区等都有该类项目的开设。
在国内,据不完全统计也有为数相当的高校有开设这项课程。其中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综合型大学,也有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师范类大学,其他还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可以说我们的教育界还是注意到了这门新兴的学科,也在这块领域投人了相当的支持和关注。
2.国内外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开展现状
国外青少年热中于机器人基于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一是高新科技(尤其是IT的超速发展);二是漫画、电影、电视、体育竞赛、电子游戏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国外开展地如火如茶,发展也比较迅速。目前,各国都有举办不同级别、科目、门类的比赛:比如日本的ROBO-ONE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了7届,还有“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等,其主要参赛者都是年轻人。与此同时韩国的青少年也在掀起一股机器人热潮,韩国政府和企业也正在投人大量资金开发机器人产业,并使之商品化。而在美、德、法等国家,机器人产业也正在受到重视,一般采取“官产学”形式。“官”即政府的支持和调节,“产”即产业界的自我分类的研究和开发,“学”即学校专门设置的课程,进行学校教育。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下,机器人产业在国外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时代。
我国的智能机器人教育现状又如何呢?据不完全统计,在 2005年全国已有2. 5万余所中小学、320余万学生参与到智能机器人教育当中来。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学参与到机器人教育这个项目当中的人远远超过了上述数据,而且还在不断上升。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目前的主要开设形式是校本课程或者兴趣小组等,参与的学生也大多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
3.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的师资现状
由于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智能机器人也成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 生综合素质,开拓智力的平台;同时,也是进行程序设计形象化、成果化教育的平台。
目前就已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的学校来看,其主要的指导老师就是信息技术老师。智能机器人教育主要多个学科的知识,由于没有专门的机器人教育专业,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机器人方面的师资处于接近真空状态。可以看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师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欠缺的地方。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这两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都带有局限性。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他们培养的人才往往有双重性:一是培养具有教书育人的良好素质,能胜任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师;二是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相关人才。而教育技术专业虽然把培养目标调整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是,目前多数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大批“胜任”智能机器人教育课程的教师显然不切实际。
4.关于师范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的情况
在我们国家而言,智能机器人还属于比较新兴的项目,作为科研重要基地的大学起步也较晚,大家的水平差距相对较小。如果师范院校现在开设该项目,以时机来看,比较恰当。正因为大家处于同一起点,相互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更加有竞争。师范类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应该看到这一事实。目前师范类院校较综合大学来实力上看处于劣势状态,但师范院校由于和基础教育结合紧密,在发展机器人教育方面事实上具有先天优势。为提高师范类院校的竞争地位,增强培养人才的实际能力,创造出师范特色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实施。
二、师范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价值
1师范类院校提高本身竞争力的需要
在师范类院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教育正是顺应了师范教育改革的潮流。不仅可以为基础教育提供更好的师资力量,也为师范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带来了新的思考。拓宽了师范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社会竞争力。
2.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的需要
智能机器人教育引人中小学,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探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将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促进我国智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促使新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形成。因此智能机器人进人中小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教育这个平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造就创新人才。不久的将来,智能机器人教学必将进人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员便会参与到其中。如果师范类院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教学,那么等到这些人员从事到中小学教育以后,他们发挥出来的作用将不可限量。
3.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需要
智能机器人技术是世界强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也是世界公认的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智能机器人融合了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技术。如果把它引人教育,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探索人才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将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促进我国智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实践证明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把智能机器人引人师范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诸多能力,同时又为师范类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提供了一项优势,何乐不为?
4.师范性和专业性结合,培养更全面人才的需要
师范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文学家、科学家,而是培养能培育文学家、科学家的教育家。在师范类院校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便是培养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和创新。由于师范类院校其本身的特殊性,它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侧重点在于培养教师而不是培养研究性人才。师范类院校要培养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人才,势必要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把专业性和师范性更好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人才,增加竞争力。师范类院校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目前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为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提供更优的师资,也为师范类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言,在师范类院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教育也就非常必要而且也很有利。
三、要研究智能机器人教育发展的师范模式
1.要总结开设智能机器人教育的做法和经验
湖州师范学院于2004年开始智能机器人教育,目前拥有机器人仪器80台,实验室两个。主要以学科竞赛、兴趣小组形式开展设,目前正在课程开设试验。举办过六次机器人院级比赛,五次机器人校级比赛,举办过两期暑期培训,并代表学校参加过7次全国性的比赛,参与到这项教育活动的学生数大约有600人,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多项,引起社会、其它学校的关注。
作为师范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突出专业特色,增强社会竞争力。虽然我们开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无论是自己举办活动还是参加大规模的比赛,我们的师生都认真努力,收获颇多。在教学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笔者的走访来看,无论是参与到其中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一些同学甚至还受到了一些中小学的邀请,去担任他们的兴趣小组指导教练,参加省级比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智能机器人教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打造了学校品牌,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多一条的途径。
但同时在教育对象、课程设置、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也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智能机器人是融合了多种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开设培训课程以前,需要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所以需要开设一定的前序课程。由于受到实验室、师资等问题的限制,目前我们学院开设的项目还比较少,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宽等等。
2.要明确培养目标,更好地开展机器人教育,形成师范模式
就师范类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而言,笔者认为我们要按师范专业的特点开展一系列智能机器人教育课程、活动,形成一种师范模式,更好地普及机器人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1)在师范专业开设一些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当今时代,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我院实际经验,学生在参与到机器人活动中时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比如C语言编程,而我们师范生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师范院校在这方面能开设一些系列课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所积累,对于我们开展机器人教育必将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在从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中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就十分重视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补充,因此师范生在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一系列活动、选修课程中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就迅速提升。
(2)建立配套完备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
智能机器人是技术的前沿之一,集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子、材料、能源、计算机硬件、软件等众多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没有一种技术平台比智能机器人更综合。所以为了使现在的师范生能够更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实验环节中及时地增加教学实验内容是非常有必要和可行的。况且,机器人教学需要有实际的场地设备等要求,机器人教育实验室的创办非常需要。加强机器人教育实验室建设,重点在对学生进行机器人教育指导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实验室的专业完备程度,规范管理等,并提高机器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
(3)成立大学生机器人教育协会,组织机器人学科竞赛
机器人比赛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易于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们在研讨争论中,逐渐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策略方案分析中,锻炼了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具体设计和安装调试中,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知识,提高了工程设计和工程实施的安装能力。我们目前建立大学生机器人教育协会,吸引学生参加这方面的活动,学习机器人原理,掌握机器人制作、编程、操作技能,活动形式主要是开展机器人学科竞赛。这样既可以检验我们学生学到的实际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也能赢得更多的荣誉,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扩大师范院校在机器人竞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从亲身实践中学会和发展智能机器人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篇10
这一行,我们36位学员一起走进了一所学院——北京教育学院;认识了三位大师——李方院长、李晶教授和陈琳教授;三所小学——方家胡同小学、首师大附小、海淀区民族小学。通过参观学校,我们感受到各校不同的特色、风格和孩子们不同的气质表现。北京,的确有它独特的一面。
在教育学院的一天半时间里,我们认真聆听了李方院长和李晶教授的讲座,又与人文学院的陈琳教授进行了坦诚地交流。
第一位——李方院长
李院长的讲座题为“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他主要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关于教育创新的思考,谈自己对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思考,重点就“多元智能——从心理学到教育科学的实践和应用”谈了自己在国外收集的一些案例,从而提出要在学情分析中确定智能因素,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智能轨迹,更倡导教师要为理解而教,谈到多元智能的切入、启发与深度思考以及对个性化学习与多样化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契合的方式。
李方院长的讲座中谈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认为,当今的教师个体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做有思想的人。让我想到最近读到的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中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的确,只有教师的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就教学而言,我们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智能,那么究竟智能包含哪些内容经常没有正面的给以回答.所以对智能的界定成为我们从事教学的起点。李院长的讲座讲述了多元智能理论,同时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案例,分析了基于多元智能培养的教学策略。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们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很大帮助。通过学习,使我自己对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培从下意识变为了有意识.今后可以用这一理论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检查自己设置的问题,设置的环节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开发。
第二位——李晶教授
- 上一篇: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
- 下一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