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

篇1

关键词:高三;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

一、高三教育教学需要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范爱民,2005)。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是要求以精心的态度、细致的过程落实管理细节,把学校管理做精做细。高三这一年是学生复习迎考最关键的一年,高三的教育教学管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挥水平,为此,探索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必需的。高三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教育教学,对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细致、合乎实际的计划管理,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二、厦门二中对于高三精细化管理的探索

(一)形成价值认同

统一认识才能统一行动。厦门二中高三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教学现状,制订了学年工作计划,并利用暑假时间在教师中展开广泛讨论,进行详细解释,并达成共识。而要求高三减负增效就更加困难,众所周知,高三的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效,甚至于增效,确实是一大难题。高三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招生政策的变化、学生发展的需要等,使教师认识到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只要齐心协力,遵循教育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扎扎实实、稳步推进,达成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二)高三教育管理的精细化

厦门二中构建了以学校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家长为辅的教育队伍,主要开展以下教育工作。

1.形成班级的价值认同

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确定班级目标和管理措施,达成共识,齐心合力达到目标。

2.推进扁平化德育管理

实施全员德育,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中;实行课堂负责制、学生成长导师制;建立由班主任、副班主任、班级指导员组成的三人班级管理小组,形成班级管理团队。团队中新老搭配,实现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等落到实处,也能够减轻班主任的负担。

3.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和指导,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友善的同学关系

(三)高三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我校构建了以学校教务处、教研室、高三备课组为主,教研组其他教育力量为辅的教学队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抓高三教学管理工作。

1.加强备课组管理

(1)科学安排,动态管理。备课组对一年的教学做了详尽的总体安排,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制订计划,吸取往届复习迎考的经验,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中低水平的学生。在完成好长计划的基础上,注意不同阶段的安排,分步落实各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如每月计划和月考安排,半期考、期末考试安排。第二学期则考虑根据市、省质检和适应性练习以及自身实际来安排。进行动态管理,备课组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对计划进行适度微调。坚持前阶段稳中求紧,后阶段留有余地。

(2)加强研究,有效复习。备课组教师认真研究高考大纲,仔细学习考试说明,特别注意与往届有变化的部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把握命题的基本特点和方向;了解相关背景材料,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备课组坚持统一的全局观念,团结协作,互相理解与支持,尤其是综合学科成立协作体,特别要鼓励教师主动献计献策,向备课组、高三领导小组提出有效复习的建议。教师不随意占用课堂以外的时间,不搞题海战术。

(3)重视指导,狠抓落实。备课组深入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科素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动态以及存在的困难。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备课组教师新老结对,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力量。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1)夯实基础,提高能力。高考重视基础,从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转变。因此,我们把夯实基础贯穿于教学复习的全过程,侧重在提高学生能力上下功夫,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2)抓好习惯,适度训练。认真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纠错等每个细小的环节上都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精”字上做好文章,精讲精练,给足学生自我整理、自我思考的时间,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不片面追求“高、难、尖”,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能力水平,让学生体验挑战和成功。课堂上注意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外多加关注。通过难度和技巧指导,使学优生更优;通过个别指导,给学困生更多关爱和鼓励,让他们有信心,能坚持好好学习。

(4)及时反馈,弥补缺漏。对作业、练习、考试卷及时批改,适当统计,对学生错误及时讲评,特殊现象进行面批面改,及时弥补缺漏。而且,认真分析各班、各学科学生的学习情况,宏观上整体把握,微观上分析到每个学生,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和下一步复习策略。

篇2

【关键词】精化化班级管理;有效运用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的发展既要注重校容校貌、教学楼、实验室及配套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也要注重办学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办学品位等软件方面的建设。软件建设是一个精细培养、长期积累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难以达成,必须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小事,不折不扣地抓好常规落实,一丝不苟地抓严每个细节。根据调查了解,近三年来,塔城市各中学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稳步推进,协调发展,积极实践精细化班级管理,改变多年来形成的学生人数众多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了塔城市各学校各方面跨越式发展,在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及音体美等各项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精细化班级管理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是精细化班级管理有效运用的重要保证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精细班级管理的保障,塔城市各中学制定了适应学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方案,对学校性质,管理体制,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师、学生,后勤工作等做了明晰的规定。健全了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以及校委会成员的选配机制,制定了所有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构建了各层级人员责任明确,有职有责,有责有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工作顺畅,廉洁高效的学校管理机制。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学生心理咨询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各年龄段品行培养的重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增强“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责任心。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是精细化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保障

各中学积极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自主管理”并不是说教师什么也不管,也不是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地为牢,束缚自身,而是在班主任的启发、引导、合作探索下,激发学生自己追求,不断学习,对自己的思想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以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而达到这种效果,需要的就是精细化的班级管理制度的有力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中学班主任们在持之以恒地落实精细化班级管理过程中把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有机协调起来,使班级管理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三、精细化教师情感是精细化班级管理稳步前进的基石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因此,情感教育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用宽容之心,可以点燃学生心灵之灯;用赏识之情,可以开启学生智慧之窗;用聆听之智,可以呵护学生纯真之趣;用温柔之鞭,可以放飞学生理想之翅;用和善之笑,可以叩开学生情感之门。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同时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者,还是品学较差者。

四、精细化育人环境是精细化班级管理步入成功的潜在动力

良好的育人环境具有极强的感染人和教育人的潜在力量,当然这里的环境建设不是指简单的自然环境的美化,更重要的是要在校园和教室创设浓厚的文化和精神氛围。为此,各中学将优化校园和班级环境作为达到优质育人功效的重要举措。如:塔城市四中坚持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平台。一是组织学生参加舞蹈、书法等各种兴趣活动,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二是校门内外设置“尽情挥洒,直白童音,传承文化,放飞梦想”的文化墙,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设计版面、书写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三是每周班内都要由本周值周班长组织开展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班会;每周都要开展一次全体同学参与的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书写比赛等。四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与通信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的方法。五是设立班级日记,上面记录着自开学以来班内所有大事小情,内容包括日期、天气、每日格言、每日寄语等。

五、精细化档案管理是精细化班级管理良性化发展的绿色通道

篇3

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制定比如课堂评价制度、教师科研制度、教师备课制度、优质课评比及奖励制度等等,通过制度的建立,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使教师明确教学任务,不断改善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率。

二、重视执行过程,保证执行效果

精细化管理讲究的是“精”和“细”,要将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精准细致,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过程,保证效果。

定期检查。为了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定期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可以是每周或者每月,检查内容包括教案、学生作业、课后反思等等。检查时要注重时效,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在检查结束后,要公布检查结果,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学实例要给予奖励,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兴趣,更加投入地工作。

突击检查。如果说定期检查是常规化的检查,那么突击检查考验的就是一个教师最真实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可以判断教师是否将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常态化。管理人员可以不定期进行抽查,甚至可以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精细,方法是否恰当,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促使教师不断改善课堂教学。

三、组织教学评比,激发教师潜能

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评比中,年轻教师可以学习中老年教师的丰富经验,中老年教师可以学习年轻教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次教学活动方案,积极参与到评比过程中,并通过比赛激发个人潜能,彰显个人魅力。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学术笑话;理性人假设;帕累托效率

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学生人数众多。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把经济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给全校新生开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较为有效的方法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订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在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1]。

从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来看,西方经济学已经超过政治经济学,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国外曾有个笑话,大意是调侃经济系的学生毕业后只记得“供给”、“需求”等少数名词。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为康奈尔大学弗兰克教授的《牛奶可乐经济学3》作推荐序时,曾经感慨:“在经济金融相关课程和课题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读了四年经济学本科的学生,甚至已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当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隔靴搔痒?为何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政策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反对?为何那些专业学习的学生们往往只能把基本的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里?”[2]

根据笔者的阅读经验以及有限观察,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许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学完充满大量“可怕的”图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与一阶导数的初级与中级经济学之后,确实也许还能记住“供给”、“需求”、“边际效用”、“通货膨胀”等少数词,但没有学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深度分析社会问题。

本科生的各类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虽然比较成熟和完善,不少知识也并不晦涩深奥,但是教学上依然需要创造性。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改善西方经济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观摩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以及优秀教师的教学,发现大家尽量将生动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或将课题的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专业课,激发学生兴趣等。这些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我们尝试将挑选的日常生活事例、学术笑话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学术性,改进教学效果。以下介绍初步思考与做法,抛砖引玉。

一、生活事例与经济学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其精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经济语言、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兴趣,引导学生真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对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3]。笔者非常认同这些理念与做法。道不远人,经济学应直面现实,从现实生活与日常体验中获取教学灵感。以下是与“理性人”假设相关的一些例子。

经济学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组合进行打分或排序,这一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理性的偏好具备完备性与可传递性两个特点。笔者举的例子是:

如果张三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假设选项有三项:叉烧饭、烧鸭饭、切鸡饭。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应该能给这三项排序。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叉烧饭更好,还是烧鸭饭更好,或者是两者无差异,张三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排序,这就是偏好的完备性假设。如果张三认为叉烧饭比烧鸭饭好,烧鸭饭比切鸡饭好,那么张三应该认为叉烧饭比切鸡饭好,这才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假设;否则就不满足。

笔者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偏好不满足可传递性假设,其行为会有什么特点?一个骗子如何利用这一点从中获利?儿童是否有可能出现不满足偏好可传递的行为?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感觉例子很生动,问题也比较别致。通过例子加深了对“理性偏好”的理解。

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幸福水平的最好裁判,一个人的偏好(体现为各种选择)与其福祉或者说快乐是一致的。但是,偏好有可能偏离福祉,这有几种理由:首先,由于无知和不完全预见性,一个人偏好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真正的福祉。其次,一个人的偏好不仅受到自己福祉的影响,而且受到此人对别人福祉考虑的影响。最后,个人可能有非理性偏好。这又有几种情况:人们有一种牺牲未来甚至完全忽视未来的倾向;存在过多的享乐诱惑和强烈的生物欲望;某些人可能会执拗地坚持某些习惯、风俗、原则或其他东西[4]。

笔者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典型事例解释上述知识点,例如恋爱中的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预见性,还有养老金制度的例子。各类组织的职工每个月要依法缴纳养老金,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做学问就应该不疑处有疑: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理由有哪些?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指出人们很可能由于无知或短视,导致年轻时储蓄不足(类似于年轻时锻炼不足与阅读不足,恐怕没有多少人后悔自己读书期间锻炼太多,读书太多),加上其他现实原因,导致对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需求。这些由基本概念拓展而来的知识对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帮助,对于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制度的制订也有其参考意义。

此外,在真实商业世界中,超市、电影院、饭馆的诸多做法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经济学概念。例如超市的定价策略可以联系价格需求弹性这一重要概念。此外,现实中不缺乏关于价格歧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例子。用精心挑选的、学生熟悉的日常例子讲解经济学,学生理解与记忆效果较好,也更了解什么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二、学术笑话与经济学概念、视角

学术界有很多嘲笑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笑话(也可理解为这是自我解嘲)。香港的林行止先生有妙文介绍经济学笑话,此不赘述。许多学过经济学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能够记住的一般不是各类数学公式与曲线,而是一些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实际上,恰当的笑话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重要概念,并激发用所学知识思考现实问题的行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经济学笑话里面也有很多门道。例如不少笑话嘲笑GDP这一指标的缺陷,指出GDP有可能与人们福祉呈负相关关系。如果停留于这样的笑话,就会忽略GDP与人类福祉也有正相关的一面,而且这一指标相对利于量化考核;不足在于还有很多因素难以衡量而又对福祉影响极大。经过利弊考衡,我们方可深化对GDP以及科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以下这则经济学笑话在学界流传较广:

经济学家的儿子和数学家的儿子是小学同班同学。有一天数学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只铲,在10天内挖成一水渠,请问10个人持一只铲,需要多少天才能挖好同样的水渠?”数学家的儿子回答说需十天。教师问经济学家的儿子,回答是:“要看情况而定”(It all depends)。

这可能是嘲笑经济学家经常说模棱两可的话。笔者对学生提的问题是:(1)回答需十天的,这是对生产函数做了什么假设?(2)你自己会怎么回答。该笑话涉及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是否能够替代,或者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理解这一问题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劳动经济学有一定帮助。如果结合“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管理故事讲授,可开阔学生思路。如果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面临的不同约束与特点,似乎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跳出“标准答案”的束缚。

下一个学术笑话为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某次公开演讲中所引用,有助于理解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效率这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医生、牧师和经济学家周末到球场打高尔夫球。打了一会儿,发现场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很奇怪,打球不守规矩,横冲直撞。他们到管理处抱怨。管理人员解释说,此人是我们社区的英雄,因救火失明,所以我们特别决定,他可以在周末任何时间到这儿免费打球,以表敬意。

原来如此!听完后,牧师说,我要每天为他祈祷;医生赶忙说,我可以帮助他免费看病,使他重见光明。轮到经济学家,他沉思了一下说:你们能不能让他晚上来打球?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经济学的效率视角,而经济学所说的效率一般是帕累托效率。如果白天打和晚上打,对社区英雄是无差异的,那么这个建议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白天打球的人们没有受到干扰,他们的境况改善了。

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5]。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经济学分析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着眼点,探讨理性的人们如何在给定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福祉有改善(即是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

结合上述笑话,这段论述就更好理解。笔者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在哪些假设不满足的情况下,笑话中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有学生很快反应,从高尔夫球场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角度(加班费,额外的照明以及其他支出)、盲人英雄的角度(就是喜欢白天打球,在阳光下打球)入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此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与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效果就比较好。可见适当的学术笑话可以作为辅助,有效解释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分析视角。以上两则笑话可在林行止的书中找到类似的版本[6]。

三、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本文从一些生活事例与学术笑话出发,介绍了理性偏好、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效率等经济学概念与分析视角,就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创新与教育效果改善提出一些建议。当然,更好实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还有很多重要因素需要注意,限于篇幅本文尚未讨论。例如怎样看待数学训练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善经济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的同时,注意根据具体国情,修改相关假设前提,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等等。

如何收集恰当且有趣的例子与笑话,并以有所新意的方式呈现?笔者粗浅的感受是:(1)加强经济学学术经典的研读以及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准确深刻地理解经济学重要概念与原理。(2)多研读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深入浅出的著作。近些年来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为教师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笔墨不少,对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都很有启发。(3)开阔视野,借鉴多学科的智慧,跳出经济学看经济学。事实上,哲学(有学者视经济学为道德哲学的分支)、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都有可能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4)在此基础上,留心观察身边的真实世界,收集学生熟悉并且与课程相关的案例、笑话与故事,同时开发出配套的问题,引导学生借鉴所学知识,深入系统地思考中国现实问题。毕竟,学习与反思西方理论,最后要落在思考与解决中国自己的真问题上。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3(国计民生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4] 黄有光.福祉经济学:一个趋于更全面分析的尝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必要性 课程体系 措施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新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具有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面向资源环境和规划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趋势的加速对人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要求具备测量、制图、“3S”运用等基本技能。当前“数字城市”、“数字区域”的提出与推进,需要大量测量、制图、信息技术尤其是GIS手段的支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面临更深、更广的空间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应顺应当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行业要求,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要引起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安排较少,或从属于某门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实践成绩大多是包含在理论课的成绩里,而且比例都不高,这就很难使学生把实践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2)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实践内容总是按照固定的大纲一成不变地进行一些知识和现象的验证等,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参照教师的示范,按照规定的步骤“照方抓药”,没有自主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的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包括室内实验部分和室外考察部分。

1.室内实验

室内实验学时要按内容分段、分级设置,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级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室内实验要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对不符合专业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除或更新,做到少而精,整体优化,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精心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按照CAD软件、Photoshop软件、GIS软件等内容设置实验项目,由操作训练性、理论验证性实验,逐步过渡到探索性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渐进式实验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该实验课程训练,初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CAD、Photoshop、GIS软件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实验,学生综合应用CAD、Photoshop和GIS软件设计开发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典型地理事件各主要环节的技术问题。通过系统化综合应用的实践锻炼,学生完成多样化创新设计,进一步调动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室外考察

室外考察部分包括课程见习、综合实习和科研实践。课程见习应随课程知识讲授的要求进行设置,其目的在于落实所学理论知识及应用。综合实习是理论知识全面学习之后进行的全方位的较长时间的实习,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申请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高等院校设立的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积极参与教师领衔的各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室外考察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

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实践教学的措施

1.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改变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设计方案,分组进行设计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实验提示方向,严格审查并帮助完善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设计与实验报告开展分析讨论,评价实验设计所取得的成效,找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突出实践设计创新

实验设计不仅要扫描各种图件、数字化图件、构建GIS空间数据库、分析处理数据、设计GIS模型,而且要提交综合分析的数据、图件,并进行校验。学生边设计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设计,直至输出精确的数据和精美的图件。其中,实验室提供电脑、输入、输出设备、数据等软硬件,配备具有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的时间是开放式的,学生选题与成果形式也是开放式的,管理由导师具体负责,考核方式有别于其他教学环节,贵在参与,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学习与发现的相互交融。

3.构建新的考核体系

新的考核体系包括常规实验技能考核和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前者主要考核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三个方面,考核比例分别为:10%、20%与20%。主要检查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掌握情况和数据资料的准备情况,观察学生操作行为是否规范、态度是否科学严谨,以及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步骤、技术流程、实验结果及分析的掌握情况。后者主要考核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及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比例分别为:25%、10%与15%。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学知识进行专题实验方案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和查阅资料、数据收集、工具书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推进学校师生互动

学生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高等院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尤其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一方面要设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经费,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实践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与教师绩效、职称评定挂钩,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的主动权主要把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意识。教师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大局,使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只有实践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才能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才能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结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才能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学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接触,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教师、学生必须有机互动,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党丽娜,贺立源,宗虹.依托开放性GIS-Lab的创新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01-104.

[2]郭亚东,段建南,黄文华.科研促进本科专业课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高教研究,2009,(8):84-87.

篇6

关键词: 学生管理 教育工作 精细化

所谓“精细”就是精密细致之意。宋朝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也就是说,对任何事情要做到精密细致,好了还要求更好。现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起源于日本的丰田汽车,他们以“精益”相号召,切实改进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流程,达到“零缺陷”、“准时化”、“零库存”的目标。再如日本的索尼、丰田,美国的戴尔等企业。我国海尔引进这一思想,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他们提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不小;把每一件易事做好就不易。”我国教育引入精细化管理是近几年的事精。细化管理指精密、细致的管理,即用精心的态度实施细致的管理过程,以获取精品的结果。

一、何为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现代管理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对于辅导员来讲,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登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二、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辅导员工作的成败、得失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做到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与粗放型管理相对立的。班级工作能否精细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辅导员,有道是:有什么样的辅导员就有什么样的班级。搞粗放型管理的辅导员特点是“急急忙忙开班会,马马虎虎搞活动,糊里糊涂到毕业”。

(一)精细化管理的价值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纵观国内的优秀学校,都在细节的管理上下过很大功夫。学校靠口号和粗放管理就能打造出品牌、就能培养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正是不注意细节的毛病使很多有潜质的教师不能成为一流名师,使无数智力出众的学生和理想失之交臂,使不少硬件一流的学校不能成为一流名校。教育资源闲置浪费、课程改革裹足不前、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人浮于事相互推诿……凡此种种,无不可以在细节上找到源由。希特勒・希尔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好习惯是我们成功的基石,也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辅导员的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社会赋予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更是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这是企业管理达到的境界,学校也同样可以借鉴。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已由低质量的规模增长转向扩大优质资源总量,由粗放型的学校管理转向集约型学校经营,由只关注学生升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是个战略问题,质量也是个战略问题,一所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质量和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形象,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本精神。辅导员管理精细化,有助于学生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三、如何进行精细化的操作

创造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环境,克服大而化之、粗放型管理的旧习。《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说,西点军校的秘密在于“没有任何借口”,所体现出的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正是秉持着这一重要行为准则,西点学子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工作能力,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自信、主动、敬业,从而成为了可信赖和承担责任的人。通过学习,全体教师认识到: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能让人如意一世;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对待工作与学习的正确态度是正视现实,踏实敬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发现并肯定自己的能力。

(一)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精确管理目标――明确。

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学校制订、完善各项制度,引导教职工遵守日常工作规范,约束教职工个体工作行为,明确教职工遵守或者违反规定的奖励惩罚措施,保障学校各项措施执行的政令畅通,对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严格管理过程――到位。

再好的制度也须在执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一堆废话。事实证明,制度制定以后关键是执行,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力不到位也是没有用的。对制度执行的跟踪管理不是对职工的不信任,而是基于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的需要,避免出现理解不一致导致执行结果偏差的需要,跟踪执行管理实际上就是执行的信息反馈办法,实现对制度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

(二)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1.精细校园环境管理,使校园更和谐。

校园环境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大管理,它涉及的内容有:学生一日常规,校园环境卫生,校园文明用语,宿舍、教室卫生等。这些工作,每天都要责任到人;这些管理,每天都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检查督促。辅导员千万不能忽视这些工作,往往有时由于这些看似细小的工作未做好而出大问题,影响学校全局。反之,这些工作做细了、做实了,会使校园显得更有序、更文明、更和谐。

2.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要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二是从组织上抓起,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之间和谐同步,让学校目标变为行动;三是从制度上抓起,学校规章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从问题抓起,哪儿有问题就研究到哪儿,就解决到哪儿;五是从质量上抓起,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质量观念,而且把质量观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3.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辅导员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了认同感,使学校与辅导员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辅导员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4.管理的关键在落实。

加强管理监督、过程控制。定期通报,及时反馈,奖罚分明。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奖惩定期兑现,期末总评表彰。通过落实管理责任,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

(三)凸显精细化管理的效应

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要找到与人本管理的最佳结合点,组合各种教育元素,如师生关系的调整、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发展及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包括学生来源质量与学校毕业生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师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特色的形成与社会声誉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等等。

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合理的规章制度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只会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无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致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又不是高不可攀,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可见精细化自古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农业上讲“精耕细作”,生活上讲“精打细算”,军事上讲“精兵简政”,企业管理讲究“精益求精”。现在的校园是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诸多新鲜事务层出不穷,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事无巨细”,精细化工作更要进一步完善。

学校办学育人为本,全员育人是一个终极目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应有之义。其中,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方面军,辅导员的特殊就在于和学生的直接联系,在于与学生的朝夕相处,在于对学生的耳濡目染。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青年社会化过程的延长,以及大学生生活背景、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大学生思想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高校办学资源相对不足与学生需求提高的矛盾逐渐显现,各类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只要每一位辅导员真正工作到位,把每一位学生的冷暖铭记在心,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通过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送到每一名学生的心坎,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就有了基础,教育和影响学生就有了途径,化解各种矛盾就有了信心,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就有了保障。因此,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建立高质量的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泽锋.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J].经济问题,2005,(12).

[2]朱智刚.对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3).

[3]潘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4).

[4]孟彦乔.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

篇7

论文关键词:理工科文学教育;跨文化视域;教学模式;课程实施

大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我国理工类高校,在经院系调整后逐渐形成了应用与研究为一体的单科性大学。教学实践中,以文学为主体的人文学科被剥离,课程设置过多强调专业化。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理工类院校逐渐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便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以教授人文素质通识课程为特色的国学院或人文社会学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优化、重组浪潮的出现,一些理工类院校与文科类院校纷纷合并,为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

温总理曾说:“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全面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①面对在理工院校受到工具理性思维的强烈影响,教学模式老化,文学教育仅限于知识层面的传授,知识长期处于被动的接受层面,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被严重弱化,阻断了创新性人才成长的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难以体会和认同。中国哲学认为天人本为一体,因人受到了私欲的蒙蔽,才逐渐脱离原本合一的状态。因此,人生最高的理想,便是去蔽,自觉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②文学教育活动认知视野的遮蔽,导致学生必然将整个生涯滑向机械模仿与模式化演绎的无尽深渊。当前,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阅读、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弱化,文化断层现象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愈演愈烈。视觉图像时代的到来,加剧了文学经典地位的失落。面对日益普泛化的道德水准下降、严重恶化的生态问题漠然无视的现状,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经典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让文学教育实现对人生命的滋养,已经成为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文学教育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在现有文学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当下,人们对理工科学生应具备必要的人文素质的问题已形成普遍共识,但对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的创新研究还远未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目前,虽有一些针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但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认识不足,生硬地挪移他者话语,对培养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环节的认识还很模糊。课程开设、实施及至评价等活动缺乏对学生独立个性的关怀。

应用型理工类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流于形式,课程目标定位偏差,制约了文学本体教学价值的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封闭、僵化,丧失了人文学科教学应有的活力。“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事实的表征,社会教育的核心是价值的选择,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则是意义的唤醒。”③承认知识的进步必须跨越森严的学科壁垒而面向现实,对学生审美素养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忽略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对创新性、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存在误区。“在狭隘功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人生的意义问题以及人文作品的阅读,而是热衷于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功利目的的知识。学校教育中已经存在的人文教育形式如哲学教育、历史教育、语文教育、艺术教育等的人文性也不够突出,……对于其人文意义开掘得并不够。”因此,应构建文学教育的世界眼光,发扬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精髓,创新课程评估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文学教育课程体系,凸显文学教育在科学教育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文学类课程群的设计

制度化、模式化的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制度使得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本来意义。教学模式将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个性精神、审美人格的培养,开放型的知识观将更重视学生跨文化、跨学科的国际视域,知识的比较与融通将更加予以强调。主要强调的是多元文化参与、意义共同建构与跨文化视野。增进文化的通感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思维、判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完善情感、理智和责任感。

大学文学教育课应该是启发创新思维课、人文精神传承课,更是生命世界解蔽、开敞课。为了体现基础知识宽、专业知识精、满足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就要进行以核心课程和课程群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强化通识教育、打牢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课主要强调的是跨学科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理念,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新的文学类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组成课程群,在现有大学语文、人文科学概论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教育观,创新教材编写,做到顺应学习心理,切合学科规律,凸显课程特色,确保教学成效。开列文学鉴赏、应用美学、汉译西文经典选读、语言表达与写作、艺术设计欣赏等主干课程。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之所在,也是文学教育的永恒魅力之所在,树立精品意识,凸显课程特色。通过这样的课程使得在人格塑造过程中能够有利于完整人格的塑造,这对今天的大学生培养尤为重要。

面向学习者的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种教学模式的内在融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合、学会学习与完善人格融合;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与悠然玄远的林泉之心的融合,形成文理兼顾、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温儒敏曾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学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探索独具特色的教学新范式,如专题讲座、“经典重读,回归语文本体”、网络辅助及个性化、审美化教学范式等。专业与通识、结果与过程的整合,积极推行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形成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和想象力的教育新机制。陕西理工学院出版了《文学类专业素质教育讲演录》,目的就是打通学科壁垒,以博通性和趣味性为导向,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基本功训练,提倡学生阅读原典,培养学生的学术情怀。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呈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倡导博雅教育,以“厚、宽、精、新”的原则不断修订完善培养计划。培养出专业基本理论深厚、专业口径和知识面宽阔、课程内容精当、理念和手段创新的专业人才。同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出调整,突出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造能力。

二、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扣课程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传统文学教学大多以传授已有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死记硬背的现象十分突出,学生缺少“质疑”和“创造”。由于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解力、分析力、鉴赏力和审美力,更不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口耳相传的单一陈旧的受授、训诲型教学范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高效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知识建构所要求的活动参与,根据学习者需求、兴趣爱好的分析,对不同的个体类型进行相关的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能对不同知识的评价做差异性划分与处理,实现个体精神的介入、内在个性的涌动。

探索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思维与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采取引导式、讨论式、辩论式、案例式、比较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将更加凸显多样化、交互式学习的特点,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整合、分析知识的能力将更加予以重视。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的转变,考核方式从应试性向创造性转变,考评作业从模仿性训练向多维度训练转变。

投身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中,形成立体开放的教学改革新形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面对文学阅读方式的转换,如果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文学教育,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媒介手段运用到课堂上,以其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调动学生对作品的好奇与理解。强调师生间的有效对话,让学生在朗读吟诵的体悟下,将语言魅力与作品的审美文化融入内心。当然,教师尽可能直接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朗读或扮演角色,由技入道,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人生境界。

三、打破传统大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构建起立体交叉式的文学教育课程新体系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固然与课堂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有直接的关系,但与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课堂上使用的一些教学手段与方法往往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前提的。

文学教育不能限于课堂,课堂之外的人文熏陶更为关键。成立读书沙龙,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读书心得、展示演讲能力的平台。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既重视通识教育,又凸现个性发展。文学接受是学生的感知、理解、想象、体验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倡参与式、体验式学习,由于文学需要诗性智慧,可以弥补单一工具理性思维的缺陷,对培养多元化、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大有裨益。通过列出必读作家作品,使学生扩大阅读量,培养其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感受力。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不仅只满足于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不阅读其他的理论著作,而且也很少阅读作家作品。文学类课程名家纷呈,学生如果缺乏对作家作品的阅读与积累,就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陕西理工学院针对这种情况,编印了《大学生文学类阅读书目导读》,已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的必读篇目可以针对理工科学生特长与兴趣进行选择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艺术追求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情怀的养成。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在文学艺术教育进入课程体系之外,还必须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利用大学生文化节引导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如举办社会科学类大学生讲坛,相互砥砺、互为取鉴。养成自觉抵制流行文化、物质消费主义的观念,通过与纯正严肃高雅的文学的互动,以自由谐和的形式,促进本然的审美境界的实现。

通过课外作业与思考题的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后,有些教学内容教师不再详讲,甚至改由学生讲;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运用讨论式、演讲式等方法,那么,学生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样就与学生的课外准备情况有了密切关系。为此,事先把区分出来的略讲章节内容以及课堂中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告知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师设计的思考内容进行自学,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写出专题讨论的发言提纲或发言稿。之后再在课堂上由教师选择学生登台演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搜集资料能力,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丰富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教学中更加注重开放性,处理好教学手段信息化与网络整合的“超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运用现代化媒介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办学条件的不改善,应创新教学手段,尽量推行并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成性模式,更是一种情境敏感性模式。开放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建构以现代媒介手段为平台的“超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做课程规范,形成多种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面对在媒介环境长大的一代,构建信息时代新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顺应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凸显学科特色和教师个性已是时展的必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解惑答疑,交流学术,启迪心智。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精心制作电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相关资料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文学类课程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尤其是文学史上的诸多名家名作都被改编成了影像作品,这就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

篇8

关键词:社会教育;精细管理;思路与对策;人才培养

社会教育是与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而成,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随着社会教育的逐步推进,目前的社会教育已发展成为具备优秀管理者队伍、具有办学内涵、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但内部的粗放型管理已严重制约着社会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品牌发展。基于这样的现状,社会教育推进精细化管理已迫在眉睫,也只有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进一步凝练办学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紧扣现状,抓准精细要义,把握现实意义

(1)实行精细化管理是社会教育应对激烈竞争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有的社会教育基层学校为瞄准生源竞争,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内部管理、办学质量等方面参差不齐,而精细化程度也极不均衡。原先的粗放型管理已完全不能适应竞争需求,只有在办学目标上精准定位,内部分工上精细责任,过程阶段上精要考核,逐渐向内涵型、品牌型、质量型迈进,方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2)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各社会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教育基层学校追求品牌建设、内涵发展的践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追求细节直至完美的过程。任何完美的表现都是建立在精细的基础之上的,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培训工作、学员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工作、档案工作、学校文化建设等等都要求精细化管理。追求完美源于细节而又归于细节,只有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立足校情,合理设置机构,形成管理合力

推进精细管理,要紧扣办学体制、紧扣学校规模、紧扣人员特长,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有效健全各类制度,切实形成管理合力。

(1)条块化构建管理网络。首先,可以将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及网站建设、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文字材料等各类工作条分缕析,纳入归口的中层管理部门。这样分块管理,能有效下移管理的重心,突出管理的中心。其次,可以本着“分工不分家”与“便于事业开展,便于质量提升”的原则,致力于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打造。每年度要对教师的分工进行“合理化、最优化”微调,尝试推行“轮岗制度”,着力形成校长层、中层及教师、学员层的层级层进式管理模式。

(2)科学化执行管理制度。首先,在健全常态的与普通中小学基本一致的制度基础上,建立诸如《社区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社区教育分片包干责任制》等具备社区教育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着力形成制度文化。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心声相融合,邀请教师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将原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需求相整合,完善修订形成新的、更切合学校事业发展的制度,为精细管理的推进提供基础。其次,要打破“大锅饭”,激发“内驱力”,注重制度“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辩证统一,切实理顺各类管理的精细化脉络。

三、根植认识,深刻理解要领,挖掘精细内涵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深刻认识,方能着力进行顶层设计,在加框搭建上求稳,在具体落实中求准。

(1)要加强精细管理内涵的诠释。精细化管理,简而言之,精为“精致”,细为“细微”,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念。它是规范化管理走向个性化管理的必然阶段。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应精细化地确立办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精密构建组织架构、精细解决存在问题、精致落实人员分工、精心建设校园文化,同时更要留足对应的精细管理中的过程痕迹,做到件件落实,事事可查。

(2)要着力理清精细管理的思路。首先,应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第一资源”,按照业务学习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各类培训与能力竞技相结合,科研课题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师资队伍的精细化管理与建设。其次,要切实加强精细管理基础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在硬件设施上舍得投入,用于改造场地、路面、建立实训室、盘活土地等闲置资产;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按照培训内容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要求,本着对教师与学员宣传、引领、激励性的原则,营造切准本校培训特点,满足校本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力争环境整洁,赏心悦目,设计合理,富有品位。

四、回归服务,强化常态管理,凸显过程痕迹

社会教育基层学校要确立“管理即服务,精细化管理即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精细管理的常态化,注重过程管理的痕迹化,不断体现“服务提质量,服务创品牌,服务彰信誉”的要求。

(1)过程管理严格、细致、扎实,逐步体现精细管理要求。首先,社会教育基层学校在培训的过程管理上要想方设法,开展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为办班计划的编报、培训通知的发放、课务课程的设置、考试考核的落实、培训证书的发放及最后的培训资料的归档等,全过程、全方位留足精细管理的痕迹。一是在报名招生阶段,应以电子稿为主体,纸质稿为辅,将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学员的基本信息逐一核实,确保无差错。二是将传统通知手段与现代通知手段相结合,与学员构建沟通渠道,实行“双保险”。如可以以电话、短信等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沟通,还可以以纸质稿的方式直接寄送,学员签字确认的形式进行互动沟通。三是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有纸质的签到程序,而且在培训中途及课堂结束前还应具备点名环节,确保学员的“到课率”,有条件的社区教育基层学校甚至可以采用“指纹”点名。四是抓培训的授课质量,要严把兼职教师质量关。校行政主任及班主任可以跟踪听课,把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还可以每次授课后随机抽20%左右的学员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五是在考核后的发证上,可以采取上门领取、签字确认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送证上门”签字确认的形式,确保每张证书不遗失。对于技能及对应的理论培训,应当着重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上按照“对象、内容、时间、目标、方法、考查”等“六个方面”切实做到“段段清”。其次,社会教育基层学校不仅要注重阶段考核,而且要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可以在学员培训结业后开展批量式跟踪调查服务,对培训的质量要求、后续培训的需求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工作。其三,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逐渐体现精细化要求,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举办教研活动,安排工作要求,研讨工作难题。甚至对教师要提出听课要求,如每位教师的学期听课量达20节(次)。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监控外聘教师的授课质量。

篇9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管理 精细化 职责 规章制度 过程 教育质量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28

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由最初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精细化管理直接影响着一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服务水平,有助于提升幼儿园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实现打造精品幼儿园的目标。精细化的幼儿园管理模式需要管理者把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周全,精心设计每一个步骤,并让全体教职工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念,把这些理念渗透到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一、让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规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要实现幼儿园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我们需要深入幼儿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孩子们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我们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幼儿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教师的关爱,并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要让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形成精细化管理的共识

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首先,管理者要让每一位教职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成为精细化管理的一份子,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做出明确的划分,比如说班主任要负责自己班级的一切事物,谁组织校级活动谁负责活动的全部环节和内容等,使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团结奋进的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团队。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激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成就感。其次,倡导各位教师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工作当中,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学习和研究,将这些理念知识大胆地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过程不断地反思、总结、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实现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目标,使教师的保教质量不断提升。

(二)从小事入手,明确每一名教职工的具体职责

幼儿园管理无小事。无论幼儿园的规模大小,我们都要有长期的发展规划、短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等。作为一所幼儿园的管理者,进行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教学目标入手,细化每一个目标,把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职责明确到位,层层签订责任状,使幼儿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每一个教职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各负其责,团结在一起,通过默契的配合,共同实现幼儿园的蓬勃发展。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一个成功的管理模式需要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所以管理者要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制定出相关的考核方法来保证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使整个幼儿园的管理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比如我们可先通过岗位需求来进行考核,竞聘上岗,然后在全园实施岗位自荐、班主任选择教师等优化组合形式,使每个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和责任,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为做好全园的保教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还要制定奖惩制度。不管你在什么工作岗位,只要有工作就要有明确的考核奖惩办法,用考核来保障制度和精细化管理的进一步落实。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让制度成为搞好幼儿园精细化管理的依据,而不是一纸空文。比如在每个学年的年度考核和评优活动中,我们都会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每一个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业绩张贴出来,采取自评、互评和领导、家长推荐相结合的形式,推举出真正优秀的教职工,从而让干得好的教师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让没有获得优秀的教师自觉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继而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己。

二、重视精细化的过程管理

幼儿园的精细化管理除了制度上的责任到人之外,还要注重过程上的管理,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不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所以,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们也要重视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一)对教职工工作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是繁琐而细致的,教师对幼儿一整天的生活都要进行细致周密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位,环环相扣,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同时管理者也要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公示和记录。另外,管理者还要抓好教师开展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以及课后的总结和反思,每一个环节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全面和谐发展。把教育教学的每一步都做扎实了,教育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二)对幼儿常规生活学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要加强对幼儿的养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生活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对孩子们一天的生活和活动的开展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让幼儿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发展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对幼儿进行卫生教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和别人共用毛巾;教育孩子们讲礼貌、学文化,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要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我们必须用精细化管理的先进理念武装自己,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幼儿园管理的要求、标准和目标,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投身到幼儿教育工作中,让孩子们因为精细化的管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幼儿园工作质量因为精细化的管理而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创业.浅谈如何做好公办农村幼儿园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7).

[2]姜冬玲.加强幼儿园管理,提高教育质量[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20).

[3]陈红江.浅论幼儿园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篇10

【关键词】学校 精细化管理 策略 意义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55-01

一、概述

目前,有很多“基本合格”学校就是管理不精细所致。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该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原则及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因管理不细致而带来的多方面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同时学校精细化管理还始终是处于主动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在新时期,时代赋予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家长们对学校的期望。通过学校精细化管理,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涵义

“精细”就是精密细致。我国古代就有“精益求精”这个词,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从现代意义上说,“精细化管理”之说来自于大企业,其中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它对企业的最大贡献。

学校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否适用于学校呢? 分析表明:精细化与人性化是辨证统一的,不存在矛盾。精细化在实施之初,多是一种规范与引导,因为“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久而久之,在约束之下的行为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此时就会降低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彰显出了精细管理的人性化。

从近几年学校引入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来看,其特点就是关注细节、追求精致、重视过程,其目的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的学校“琐事”,严谨、细心、精致地做好。所谓的“精”就是要求学校在制订计划、确定目标、分解工作等多个方面突出重点,把握好方向。“细”要求学校管理要从每一个小环节着眼,覆盖每一个细节,坚持“校园无小事,处处都育人”的教育理念。

三、农村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策略

1.明确管理细节,树立起细节决定成效的理念

精细化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精细化管理不是喊喊口号、唱唱高调、开几次会;而是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要消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理;不可以搞形式主义,要从小处入手,坚持将小事做细。一是具体要求,便于操作;二是健全计划,狠抓落实;三是规范程序有据可依;四是环环相扣,一环不让;五是重点突出,抓住中心;六是奖惩分明,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副校级干部各自管理一条主线的工作。学校的每一位领导都要团结协作,积极配合,明确责任,在此基础上共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精细化管理

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对教师队伍进行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每周都要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重点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在教师队伍中倡导“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多开展以“无私爱心培养学生”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2)结对子,压担子,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学校的青年教师应该为自己制定出一个“三年成长计划”,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以教研组为单位,落实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充分发挥出中高级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结对子的方法,积极开展教师间的业务学习与交流,让年轻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考核。学校每年要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目的是要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另外,还应该组织青年教师经验交流会,多举办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业务学习与进修,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努力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3.加强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提高教学质量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提高办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章立制。首先,创新就应该把常规做到极致,但是又不能只满足于把常规做到极致。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做到狠抓落实,由此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方面,要研究、制定出学校各项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条例,以及学生学习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开展学法研究。对于学法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指导学生科学学习,以科研促教学。通过开展学法的指导,可以深入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4.保持管理的条块清楚,层次分明,展现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1)在教学工作方面,要抓好教材的再学习、再研究,引领教师疏通教材,把握教材,做到深度与宽度的有机统一。以规范备课为切入点,提高集体备课水平,打造高效课堂。具体策略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突出学生特长,让学生会学习,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2)在德育工作方面,要以德育处、各班主任为工作主体,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形成德育活动主题化、系列化、生活化的机制。抓好学生的常规要求,进行分层督导、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及时排查学校、班级或年级在某时某地、某个人群中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彻底解决。班主任每个月都要开月例会,既可以强化班主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能发现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