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选择能力
1.相关概念界定
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是指初中生对数学学习过程所出现的信息积极、主动、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并通过加工和吸收,能监控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选择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影响,并能主动调节自己行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它包括对数学信息的吸收、加工等,也包含对自己信息选择的监控、调节等元认知,这种选择能力在整个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的强弱也体现在思维是否灵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数学学习选择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会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突破口和切入点,这正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选择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的尝试、比较并作出选择,以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推理方法,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灵活的具体体现。“有能力的学生能够容易地毫无困难地转到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上,即从一种心理运算迅速地转变到另一种心理运算。”
2.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现状
2.1缺乏反思
根据调查显示,初一学生缺乏主动反思的意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选择进行反思过。访谈中我们发现少数的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反思主要依靠外界教师的督促和提醒,遇到问题学生才能对已知条件的运用,解题思路有效性的预测,对推理和证明过程的合理判断等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及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中所做选择的反思很差,很少去考虑“为什么应该这样”的再认识。
个别成绩很优秀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体现了数学思考方法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是数学基础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归纳、概括、提炼和抽象。体现了初中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反思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2.2计划性不强
在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的各个要素中,计划性是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表现最差的,由此可见,计划是学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在问题解决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计划性、有效程度的预见性不强。我们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测试与访谈中发现,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很重视问题解决中目标性,思路很清晰,环环相扣,不会盲目的去选择解题策略。他们在解题前都会心中有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清晰的思路判断解题的基本答案等。一些同学表示“一拿到题就知道会不做这个题目了,并且知道怎么做。”但是拥有优秀的计划能力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初中生对所选择的解题策略缺乏预见性,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
2.3自我判断能力差
初一的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估计过高,对缺点和局限性认识不够。当我们测试和访谈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判断能力的评价是优或良。但实际做题时却表现的思路混乱、繁琐,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对自己解题思路认知不足、判断不清,不能客观、准确的评价,甚至对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无从判断。可见,初一学生的数学自我判断能力较差。初二、初三的高年级,学生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比较客观、准确。但学生在集体测试和访谈也表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即优等生与中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的数学学习选择能力呈现显著差异。
3.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的培养策略
能力培养历来是教育关注的重中之重。本文进行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选择能力和数学素养,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之一。
3.1帮助初中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的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完善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话题。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学生的智力是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生能亲身感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可以促进学生的正确思考。
3.2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生的困难应对感,即培养学生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有研究指出,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中挫折和困难的良好态度是初中数学重要的情感目标。如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个定理的证明经历了数学家长期、艰难的探索。很多次遭遇失败,但百折不回。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树立自信、坚定的意志品质,以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在数学学习中勇于探索,敢于克服困难的信心。
3.3促进初中生数学解题策略的优化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新的数学知识或解题方法后,仍然习惯性的用旧知识或较繁琐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例如,初二学生在学习了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后,仍然选择先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再做差。有的学生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习之后,不会直接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解题。“学生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必须具备与之相关的准备知识,它们会成为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2]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能够掌握并灵活应用,成为学生掌握新的解题方法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练习题说明新旧知识点和新旧解题策略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阐述与旧的相比较,新的知识点、解题策略的优势,以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新的解题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研究
正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过程存在众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存在着很多种可能性,教育过程的进展,就是在很多种不确定因素中选择,促使新的状态下持续生成,同时影响下一步的进展。动态课程就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当今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怎么做到初中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一、掌握学情,努力预设———搭建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
教师预设必须建立在对初中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应当透彻研究教材。教材是展开课堂教学的基本,是教学理念精华的载体,不仅如此,学生主要是依靠教材展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材研究透彻,完全明白教材的理念和目的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教材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初中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落实方案。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情。课堂教育里的动态生成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然而初中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都会影响课堂生成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剖析初中生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从而为学生制定出更好、更适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二、深思熟虑、相互交流———掌握动态生成的实现方法
深入思考能让初中生更好地交流,互动交流是让学生有更好的交流平台。要达到课堂教育的成功,必须把思考和交流有效结合起来。数学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如今的课堂教学互动,大部分是以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多数采用的方式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使得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那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的思考机会,找到自身的定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帮助;第二,规避形式主义的思考,避免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所学内容时就展开讨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互动交流要注重初中生的参与。第一,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比较具有代表性以及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第二,为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急着讲解教材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初中生的主动性在小组讨论时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高领悟,贴近现实———达到动态生成的有效延伸
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中。初中数学教材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展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发深入思考,将动态生成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让其深深的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学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感悟,使动态生成更有成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就是初中生对数学知识领悟的过程。数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出指导、组织、促进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得到更多的体会。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展现出自己的思维特点,使数学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和创意。四、提高效率,明确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合理地“预设”,让教学事半功倍。所谓的“预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第一是有价值导向和理论认识前提的,这就奠定了教学的方向。动态生成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第二,教学设计是从一种整体观念来考虑怎么使得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并且在活动的每个重要步骤合理进行相互作用,进而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有效地“生成”,有效的生成是有它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一定是思考的结果。不经过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是无效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长期精心设计的前提下依据教学实际展开不同方面的开发和转化。第一,教师必须尊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课堂上最不幸的事就是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问没有任何反应,就立刻产生焦急的态度,急于自己说出答案,替学生思考、替学生回答问题。其实在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凭着自己的思维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得课堂上的气氛更加和谐。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意识。教的精髓在于指导,学的成功在于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抓住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加上有效的方法,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在数学教学中不管是从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所需,还是从突破长期形成的瓶颈来讲,都应当想法突破沉闷、机械的课。动态生成的理念是不能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按课本讲课,要时时刻刻注重课堂活动,要在自主、创新、合作的学习气氛中,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事实表明,在现阶段实现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是很有可能的,也是颇具效益的,它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样也使得教师专业化进步。每一项教育教学的更新都不是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所能决定的,动态生成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我们期待通过日后的努力能将学生培养的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王萍.关注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效率———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
[2]沈忠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6).
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学习作用;情境;知识摆酷
【中图分类号】G366.84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72-0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初中生来说,只有让其对物理感兴趣,他们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对初中生进行培养学习兴趣的教育。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初中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初中生思维的障碍。初中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进行猜想并展开探究: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随着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初中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证明能力;思维培养
数学证明教学始终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此前仅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像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则稍显欠缺,事实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学生只有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才能将证明题做好,也才利于接下来数学知识的学习.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存在哪些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几何证明与代数证明两类数学证明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证明类问题对于整个数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有些学生甚至没能掌握最基础的证明方法,在解证明题时存在吃力、无从着手的问题. 具体来讲,学生解几何证明与代数证明时有如下问题:第一,概念的理解有误. 每个概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图形,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殊含义,如果对概念含义的理解有误,不能准确领会各概念的组织、区别、联系,肯定会出现几何语言的领会障碍,最终造成证明过程的混乱. 第二,几何作图零乱. 对于平面几何的学习来说,首要任务是能够科学地识别各类图形,在大小、形状、空间位置等方面全面把握. 作图以识图为基础,同样要求做到合理、合规. 第三,逻辑思维不清. 逻辑是数学之魂,如果学生缺乏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无法根据题目要求系统论证,甚至出现书写格式的混乱. 第四,证明方法不规范. 证明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问题,方法过程是解决问题成功的关键要素,如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答案,而自己做不到方法过程的独立探索,倘若题目条件稍加变化,就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每一名学生的数学证明能力都是一座璞玉浑金的宝库,至于为什么在几年的学习时间里,有的学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有的学生则相对滞后,其实这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出的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证明能力,其实就是要考虑数学证明能力的影响因素,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个人认为影响因素有四:第一,学习兴趣. 根据相关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有62%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数学学得好同怀有强烈学习兴趣有关,有57%的受调查者从初中开始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24%的受调查者从小学开始便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据结果充分证明,若想学好数学,培养浓厚的兴趣是必然过程,而数学证明题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所以愿意学的学生肯定更具解题优势. 第二,大脑思维习惯. 有部分同学的观察留于表象,即便遇到明显的关键已知条件,也无法有效反馈,久而久之便会思维怠惰,而这却是证明题解决效率无法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教师教学能力体现在多方面,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知识,各种知识的综合表现决定了教师的不同教学能力,也决定了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师的态度. 如果学生的态度积极,则学习效果好;如果学生的态度消极,则学习效果差. 第四,教材因素. 不同教材在内容、思路、难易上都存在很大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证明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推动力或者阻力.
培养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的角度
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有些是教师可控的,比如大脑思维习惯,有些是可调节的,比如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有些是难以控制的,比如教材因素. 不管怎么说,教师都应尽最大可能在如下几方面加强对初中生数学证明能力的培养.
1. 理性思维的品质
理性思维的品质,指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认为所有人都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天分,它主动追求真理、反对迷信愚昧,在解题过程中极力要求注意严谨,因此对于数学证明能力培养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培养理性思维品质应当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始终坚持演绎证明法,集中精力进行最基础的证明演绎推理,第二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层次的推理能力要求,使学生都能够把求真务实的意识贯彻到数学学习全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与非逻辑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强调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学会抽象概括、习惯推理证明、认识到逻辑思维的抽象性特点等,这些一向为初中数学教育者所重视,此处不做重点说明. 非逻辑思维是指脱离固定化逻辑程式,对认知对象做出直接判断的思维方法. 在证明题的训练中,非逻辑思维要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非逻辑思维还可再细分为直接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
直接思维类似于直接猜想、识别,具有跳跃性与突发性的特点,能够在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不过分关注细枝末节. 在训练学生的直接思维时,我们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避免脱离基础知识而胡思乱想. 正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所说的那样:建立在牢固基础之上的直觉才是科学的直觉. 其次,应以教材为原点,进行大胆的直接思维的训练,大胆的思维会产生伟大的成果,而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猜想,则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比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任意圆心角的同弧圆周角,比较两个角在度数上的关系,然后猜想并证明同弧对应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形象思维借助直观形象处理问题,解题过程具有形象、概括、整体、灵活等特点. 形象思维的解题过程是对数学素材的重新加工构造,以使原素材产生新的意象. 培养、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应当关照以下几点:其一是用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手段感知形象,这会为解题奠定基础. 比如讲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和一条直线,然后沿直线对折白纸,让三角形的三个点落到直线对面,形成另一个同样的三角形. 接下来提醒学生:若想得到轴对称图形,是不是每次都要对折?我们怎样看待直线两边三角形对应点的关系?学生由于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会很快得到正确结论. 其二是注意“数”与“形”的结合,使学生明确建立“数”与“形”对应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抽象思维形成的过程,数轴与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相结合思维方法的有价值工具. 其三,锻炼学生的空间意识,在观察分析图形、绘制图形、分解组合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有利于解题视角变得更广泛、解题思路变得更宽. 因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空间意识培养手段也会相对变化,可以依次借助实物、模型、图象对学生进行感性意识训练.
3. 证明方法合理利用
若想提高证明能力,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证明方法,换句话说,证明方法丰富了,在选择、利用方法时,证明能力就可以得到一定锻炼. 如果按照推理的顺序,可以把方法分成分析法与综合法;如果按照论据的性质归属,可以把方法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果按照证明对象是否为原命题进行划分,可以分成直接法与间接法. 初中时期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分析法、综合法与反证法(间接法之一),以综合法为例.
4. 积极发现新规律
初中时期所接触到的全部是基础性数学命题,如平行线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不等式性质等,我们要在加深对这些基础性命题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数学命题存在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把证明能力内化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 认识数学命题不能只停留于基础层面,还应继续进行拓展、延伸,熟知基本的公理、公式后,还要能以其为支点向更宽广的空间发展. 比如,学生了解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边)之后,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两角相等,并且其中一角的对应边也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发现角角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在发现新规律的同时,同学们的证明能力也会取得进步.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渗透期;尝试期;发展期
总有些人认为现代的数学教育死板没有创新,依旧是“填鸭式”教育,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乐趣,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摆脱抽象的感觉,让他们在大脑中树立起具体的数学观点,这是重中之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观点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去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这门学科。
一、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其实数学这门学科涉猎的范围比较广,但是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常见的基本概念、法规、基本性质等就是数学最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比较内在的,这就像我们人类的脉络一样。只有把“数”与“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掌握好数学,因为数和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必要的联系。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更好地去吸收。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初中数学对于高等数学来说算是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更好地掌握高层的知识体系。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数形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而且数形结合教育在初中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数形结合思想教学
在我看来,每件事情都应该有阶段性教育,数学学科同样存在,每个阶段的教育有所不同,因为知识是靠储备的,只有你的储备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接触解决下一个知识点,所以数学也要由浅到深、由低到高,一开始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之后再培养学生寻找规律。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数形教育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就此我进行一下阐述:
1.渗透期
小学生刚刚升入初中,他们对于数形还没有认知,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渐渐地接触,因为小学数学的数形还停留在线上,所以,我们应该慢慢地渗透,让他们渐渐地了解,不要着急。应该以简单的“绝对值”“数轴”“相反数”等进行教育,这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在“数”和“形”的相互转化中才能让学生积累相关联的思想,相互转化,让他们在以后解决难题时想到数形结合。
2.领悟期、尝试期
这个阶段,初中生刚刚接触到几何图形,那么,怎么培养他们的领悟能力呢?这就比较重要,因为很多老师认为几何的学多就是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一种数学模式,而现实却不是,因为几何千变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只有真正掌握规律的学生才能解决,而没有掌握的学生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就应该慢慢地让学生转变思维模式,让他们把几个问题变成位置关系,转变成数量化的数学模式,让几何变成代数来解决,这就比较简单了。
3.发展期
这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数形结合的特点,他们的思维已经形成了数形结合的模式,能对图进行研究,并且可以在相互转化间寻找难题的解决思路,并且快速地完成任务,在数形间相互转化,并且掌握数学的基本规律。
就初中生而言,数形结合的教育是必要的,因为抽象是数学的本事,严谨是数学的特点,只有将数形结合起来,才能把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问题;策略
作业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而忽视对作业练习的系统筹划。具体表现为:作业时机不合理;内涵和知识点不够系统;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层次不明,重点不突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作业练习的效果。所以,“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设计和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这一课题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笔者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深知作业对提升学生成绩的影响,要想研究这方面问题,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本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参照的指导性文件。数学教学包括作业的布置与辅导,应当突出数学教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数学作业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数学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数学作业设计更要关注学生发展。
(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我县教育“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因此,作为课堂的延续―――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的提出,就是基于王集中学初中数学学情,研究如何突破传统作业束缚,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形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提高我校学生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校也多次对作业进行改革,但都不尽人意,存在以下问题。
(一)作业内容单一。数学学科逻辑性、抽象性强,如果布置的作业缺乏生动材料、就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作业布置,过分统一化,难以满足初中生个别学习的需要。
(二)作业形式单一。死记概念、故事、命题的试题比较多,制约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挥。作业内容过于狭窄,往往集中于考试的特定要求。
(三)实践操作题偏少。数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对其的理解与掌握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也需要初中生动手、动脑去体验数学的魅力,而不只是简单的演算与推理。
(四)作业量多,缺乏精简性。笔者在平时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手中要做的数学作业太多。如《数学补充习题》、《数学练习与拓展训练》等。由于作业太多,成绩好的学生也许勉强做完,但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为了交给老师批阅,恐怕只有抄、抄、抄。
三、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教师通常会认为不多布置作业,万一哪个知识点漏掉,学生考试时不会做怎么办?
(二)只有考试这一个单一评价考评机制。
(三)教师选题遵循什么,什么题该选,什么题不能选?这是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四)学校相关制度。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制度保障。
四、作业设计要求
针对以上要解决的问题,作业设计应基本达到下列要求。初中学生每天作业量不得超过1.5小时,数学作业原则上不超过30分钟,作业设计除了时间上的要求以外,还应注意以上几个要求:
(一)目标性:服务与服从于教学目标是作业布置的出发点与评价标准。作业的设计应当围绕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展开。尤其是注意新授课的练习的特定要求。新授课的练习是学生由懂到会再到思维建构的重要活动,对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新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作业设计的关键是依据新授课内容,安排单项练习,启发学生思考与领会。强化对易错易混知识澄清与辨析的作业是不可缺少的。
(二)层次性:初中生既存在数学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学习的个性。设计作业考虑的因素,离不开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学习需求的层次差别。数学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做作业的积极性。
(三)生活性: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教室之外、生活之中,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闭门教学,要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善于激发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际问题。如“数与代数”、“概率与统计”、“空间与图形”、等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体现。
(四)实践性:实践性是一切科学生命力的根源。归咎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抽象性等学科属性,借助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融合,从而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数学习题、撰写数学小论文、讲讲数学小故事或者建立数学乐园等,锻炼初中生在实践中发现的数学规律,探索解题新方法,拓展公式的新运用。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农村教育受经济状况、师资力量和区域环境的限制,教学水平相对落后,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广大的农村教师要能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和锻炼农村初中生的探究、思考、分析、归类等学习技能,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生与城镇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城乡差距。其一,农村初中生的整体素质比较差,由于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获得知识的途径少,学生在课堂中大多只注重记笔记而忽视理解、思考其本质的含义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机械的记录和重复必然导致学习困难和兴趣的缺失;其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交流,“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十分普遍,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及特点,一味的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单方面地讲解教学内容,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很难有深刻的印象,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问而忽视反馈时效及积极评价。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学生能从中受益的少,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精而不是数量,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问题难度上以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佳。当然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这就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原则上,鼓励、肯定为主,并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评析。
二、农村初中数学课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数学素材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是教育”,心理研究也表明,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充实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例如,讲授《随机事件》时,笔者通过热播的电视剧《康熙王朝》片段,给学生讲解清朝名将施琅抛掷百枚钱币鼓舞士气,从而大获全胜,顺利的故事,接着又设问:听完故事是不是为施琅捏把汗?施琅真的有把握100枚铜钱全朝上吗?这个情境创设及内容都比较新颖有趣,学生听完后,迫切想知道施琅是怎么做到的。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有效性教学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展预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及时自主开展复习学习,引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投入到初中数学的有关学习。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内容前,笔者先给学生梳理一遍教学内容脉络,提示学生在预习别思考“中位线定理”以及“如何运用中位线定理来解题”。讲授完教学内容后,笔者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对中位线的概念、性质、简单应用以及中位线与其他内容的对比等做一个归纳和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归纳,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3、精心设计,重视讲与练的关系
讲与练的关系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学生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诚然,讲得太多,重难点不突出,学生不得要领,必然也会消化不良。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概念、性质和公式的理解与掌握,对学生不易理解及容易混淆的内容要尽可能从简,必要时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有层次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例如,笔者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这一节时,重点放在求根公式的推导及学生的运用能力,至于其中的条件先放一放,等学生求根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再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讲,让学生多练,并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强化、巩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面对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爱好、知识水平、优缺点都存在差异。教师能否正确处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关系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否最大程度的获取数学知识。众所周知,农村学生的数学素养相对较差,成绩离城镇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农村初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基本要求,面向全体,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搞好学生的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从而改变农村学生数学成绩落后面大的状况。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对基础差的可以设计相对简单一些的题目,对能力强的,则布置具有一定挑战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总之,提升农村初中数学课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和良好情感的养成和提升。广大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深化教学内涵,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蔡龙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2011(8)
[2]曹才翰,《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数学游戏;初中数学;作用;实施策略
数学游戏与普通以玩乐、放松为目的的游戏不同,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将知识蕴含在娱乐活动中,让参加者在娱乐的同时掌握其中的知识信息.所以说,数学游戏首先是数学问题,其次才是娱乐游戏.数学游戏不仅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还具备知识性和科学性.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作用
1.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以折纸游戏为例,一张小小的方块纸经过三番五次的折叠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在折纸的过程中,对称、全等、四边形等几何知识体现地淋漓尽致.有人估算过,一张反复折叠三十次的白纸,其最终高度是世界最高峰——珠峰的十倍.把这些趣味小知识告诉学生后,学生从内心中生出一种对数学叹为观止的奇妙感.
2.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数学游戏作为开发脑力、提升智力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精神,拓展创造性思维空间.像是数字游戏能够提升人小脑的敏感度,培养人的抽象逻辑能力;计算机游戏能够拓展人的几何思维空间,培养人的想象能力.有些游戏看似平淡无奇,但要是换个角度,换个层次进行思考的话,有可能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数学游戏大大锻炼了人的理性思维,提升了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
数学游戏趣味性极强,非常容易引人入胜,满足人的好奇感,激发人的挑战性.钟爱数学游戏的人格外重视这一奇特的心理享受过程,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身心体验.就好比是面纱笼罩下的玩具,人们热情饱满地希望能揭开外面的面纱,一睹玩具的芳容.因此,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参加者必定是充满激情与热情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兴趣产生于感情.缺乏现实环境的情感培养,人们是难以对一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的.而数学游戏则是沟通感情的最佳桥梁,尤其在初中书序学习中,数学游戏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再创作,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在每一章节的开始引入数学游戏
在学习平面图形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在正式进入教学内容之前引入七巧板游戏,七巧板游戏体现了面积的分割和平面图形的组合原理,在正式学习平面图形之前引入七巧板游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在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中引入数学游戏
数学学习贵在掌握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像讨论、化归、反思等学习方法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化归思想的培养为例,我们可以给学生将一些趣味笑话,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化归思想.我曾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了如下一个趣味笑话——二战时,兵员不够,不得已要将数学家送上战场,数学家战斗力不强,就划去了救护队.刚到救护队,刚学了对死尸的处理,就有一批死伤者送来了,长官问数学家,你知道该怎么做吗?数学家说知道.长官就问,死者该怎么处理?答,整理好遗体,遗物,送去埋葬.长官说,好,正确,那伤者又该怎么处理?数学家很自信的回答,如果我不管他,他就会死.长官疑惑,是呀.数学家接着说,然后他就变成我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并很快了解了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3.在定理概念的运用中引入数学游戏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要多途径的激发初中生的兴趣以及爱好.教师应该把数学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相结合,让初中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篇9
关键词: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成因对策
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两极分化?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两极分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在八年级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上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由诸多概念和定理、定义组成的。很多概念既具体又抽象,严密性、逻辑性、实践性强。但是,初中生的思维水平较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知为主,他们往往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浅层认识上。此时的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慢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然要受到影响。可是,八年级数学教材上的知识,有不少概念、定理和定义是在实践生活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而得出来的,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一些问题积累多、遗留大、基础差的学生就更不容易接受了。最终逐步导致学习困难,从而使数学成绩出现两极
分化。
二、表现在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上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也正在发生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的机
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许多师生不适应这种教学理念,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如:课堂“满堂问”、小组交流流于形式、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等做法比比皆是。就拿小组讨论来说吧,师生双方都只是知道要这样做,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于是不少教师硬是从课堂上挤出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学生更是不知道怎么讨论,有
的视小组讨论为儿戏,最后师生双方都草草收场。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忘也匆匆”。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成绩怎么能不两极分化呢?
因为有上述原因的存在,所以,初中学生数学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怎样缩小学生数学成绩的严重分化,就成为摆在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笔者试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1.创设适宜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增强数学的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师生相互信任,构建和谐课堂
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要相信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是差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时,千万不要“一刀切”“想当然”,要细心询问、耐心交谈,找出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充分相信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真正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不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者教师过多的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的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师生要相互信任,构建和谐课堂。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认真分析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原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多媒体;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5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当今课堂教学发生喜人的变化,多数教师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出各种尝试,创设多媒体情境下的精彩课堂。精彩课堂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数学知识最多,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开心的,精神享受是最大的。教师依据文本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制作课件,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的数学个性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释放,不断展现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践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感受数学的魅力。
1 巧设媒体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问题导语,活力无限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凡是赋有艺术性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在教学上称之为导语。导语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数学内容。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尽快进入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用精彩的问题导语引入新课,将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初中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着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等可能事件”一课时,教师根据初中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运用多媒体播送当地气象台的今日天气预报:“今天晴转多云,明天降雨的概率为80%……”你相信明天会下雨吗?运用这一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个生活实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事件,借此机会导入新课。学生遇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对新知进行探索了,课堂精彩不断,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了。教师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符合初中生探求知识的规律。多媒体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亲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为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放飞思维,勇于创新 初中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注意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选准知识的切入点,用学生的“手”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创新思维,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手中”,对数学产生亲切之感,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如在教学 “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演示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进行的密铺图案,这些漂亮的图案既不留缝隙,也不相互重叠,精美雅致,学生无不称奇。教师提出问题:“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能铺成无缝的奇特图案,而正五边形就不能拼成图案,为什么?这可能与正五边形内角大小有直接关系,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多边形内角和。请看大屏幕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观察一下:五角大楼的边缘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求出五个内角的和是多少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里用几何画板演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它们分别是三角形内角和的几倍,进一步探索它们之间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其中n为多边形的边数),向学生演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
精彩的演示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单调呆板的数学学习变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自主体验。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建立逻辑思维,实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在课堂上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知识,始终保持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主体作用得到极大发挥。
2 构建精彩课堂,感悟媒体魅力
巧用动画,解决问题 Flas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巧妙地把动、静结合的数学过程直观显示在初中生面前,学生迅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使乏味、枯燥、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主动鲜明,直观生动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动画片是学生最喜欢看的,教师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评价,学生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发言,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满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导入,欣赏Flas“巧猜妖魔和孙悟空年龄”:“天高云淡,深山老林之中,妖魔大叫:‘何方孽障,还不快快闪开!我在此修炼数百年了,能呼风唤雨,你小小的年纪怎么配与我讲话!’齐天大圣孙悟空手搭凉棚,蹦蹦跳跳地来到妖魔面前,哈哈大笑,用手指着妖魔说:‘你是何方大胆的妖孽,你当我孙子都不够格!你且听清楚,俺老孙年纪的1/4在花果山占山为王,然后又当了290天的齐天大圣,等于你等妖孽在下界的290年啊,哈哈。俺去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度过了我年纪的一半,现在又陪师父去西天取经10载,你说俺多大岁数啊??’”学生对动画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对孙悟空的年龄也很好奇,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问题。
巧用童谣,调动兴趣 童谣生动有趣,形象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深受初中生的喜爱,让他们感觉回到了童年时代。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童谣的特点展示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具体的探究环境。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合作者。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服务,借助一切手段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出示课件,播放童谣:“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条 腿, 声扑通跳下水。”这是一首永远也没办法唱完的歌谣,学生从小唱到大,从中有深刻的体会。学生知道了生活所拥有的规律以及用字母表示数的可行性与应用性,在歌谣的引领下主动去和同桌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自主思考,敢于质疑,自己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师生课堂互动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数学思维之弦,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剑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网友世界,2014(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