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

篇1

什么是婴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或称创造才能,是人的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了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两种主要的能力。这里笔者主要阐述婴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将思路展开来,对一个问题寻求很多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还被称为求异思维和辐散思维,它要求思考者充分发挥想象,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指寻找单一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收敛思维又被称为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3、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设想。侧向思维往往是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经过联想的作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科学创造中,侧向思维有时也表现为汲取、借用某一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成果,作为研究其他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从而一举获得成功。比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的能量是通过热核反应产生的,这一发现使物理学家们茅塞顿开,由此想到能否模仿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来获得巨大的能量,从而最终发明了氢弹。

4、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往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全新的思维结果。3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都会升高,但医生却无法知道病人的确切体温。于是,医生们就请当时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为此设计了多种方案,可都失败了。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边操作边讲解,他问学生:“当水温升高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呢?”学生们回答:“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的缘故。”学生的回答给伽利略带来了灵感,他心中一亮:“既然当温度升高时水会膨胀,那么反过来,从水的体积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温度的变化吗?”于是,伽利略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计。在这里伽利略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所谓的反向思维方式。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要从多方面着手,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下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适当向孩子提问

要向孩子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例如:水有什么用处?砖头都有什么用处?世界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小猴有几种方法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要鼓励孩子说得越多越好。

2、鼓励孩子提问探索

孩子好问为什么,这是孩子好奇心强的表现。有一位孩子问老师:“蜗牛有没有嘴巴?”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找。于是孩子拿起蜗牛左看右看,最后还拿了放大镜来看,却还是不清楚蜗牛是否有嘴巴。此时孩子有些泄气了,老师这时对孩子说,从蜗牛的外表我们看不清蜗牛是否有嘴巴,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嘴巴是干什么用的?”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小朋友了。“是吃东西的。”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孩子。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去找蜗牛的嘴巴?”小朋友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只要看看蜗牛会不会吃东西就能知道蜗牛是否有嘴巴了。于是第二天孩子从家中带来了一片菜叶,放在蜗牛下面,一天、两天,孩子终于发现了菜叶上有许多小洞,于是他高兴地告诉老师:“蜗牛有嘴巴的。”

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利用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在游戏中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游戏的原有玩法,会玩出不同的新花样。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创造新的玩法,在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寻找替代物或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多给孩子自由,多让孩子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己见、喜欢争论的个性。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教给孩子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加法

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经过混合、组合、易位等的处理,从而得到一种新事物的创造方法。如生活中的组合家具、通话照机手机就是简单加法的产物。

2、减法

这是将多变少、将重变轻的方法。如带邮票的明信片、无绳电话机等都是运用了减法的产物。

3、扩大法

扩大法,即把一种物品扩大、扩展的方法。如大屏幕电视、家庭影院都是扩大法创造出来的产物。

4、缩小法

缩小法,即把一种物品缩小的方法。如笔记本电脑等,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

5、联想法

这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瓦特由开水的蒸汽冲壶盖而引发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6、改变法

改变法,即改变事物本来的一些属性,而产生一个全新的事物的新形象。如北方某些居民居住的窑洞、我们今天使用的折叠伞等。

7、模仿法

这是模仿、学习别的事物而产生新产品的方法。如人类模仿鸟儿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儿发明了潜艇等。

8、反向法

篇2

关键词:想象力;隐形翅膀;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简而言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利用孩子乐于探索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给予他们足够勇气的同时指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逐步引导、规范而并非限制、禁锢他们“幼稚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独立思维建立起人生第一阶段的“梦想体系”。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来之不易,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亲近外界、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认知与感知能力

如何建立“梦想体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培养想象力。首要指出的是,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它和“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象,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一旦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的想象就会成为一种白日梦式的“空想”,这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甚至会造成他们性格与心理上的障碍与扭曲,从而让行为与生活或者现实发生脱节。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应该引导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与此同时辅助他们与内部自我建立沟通的渠道,由此逐步培养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和对自我的感知能力。

感知与认知能力是想象力的基石,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是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的强大支撑。感知与认知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在于让孩子亲近外部世界的同时发现内部自我。只有当孩子对外界产生了足够的认知,起初空泛的想象才会变得有根有据,想象才能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动力,梦想体系由此获得萌芽的土壤。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真实案例,家长在周末出游的实际教育过程中,看到了一座高山,要求孩子形容山的高,于是启发式发问:“你看,那山多高啊,到底有多高?它高到了什么程度?”而孩子过内心思量所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那山很高,高得几乎可以摸到太阳了!”事后这位家长找到我,说:“你说多夸张?山高的能摸到太阳,这怎么可能啊!”作为教师,在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想象开解家长的同时,我欣然意识到学生已经对他的所见所闻有了真情实感。当梦想照进现实的刹那,他小小的胸怀中不仅有了高山的形象,还有了一幅“旭日东升”的直观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象化蓝图指日可待。

从表象到具象,锻炼孩子的抽象能力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当孩子对外界与自身有了初浅的认知与感知后,引导与规范他们的想象力,使这种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思考与判断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是“梦想体系”建立的关键节点。这种思维能力,就是抽象能力。

确切地说,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发散式的思维工具,而抽象则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有意识、有价值的主观行为。在二元结构的世界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进而再造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新形象,这一具象过程的依托正是抽象能力。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他们彻底领悟并且完全具备这一能力,但在课堂和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断培养他们的认知与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此不断更新他们的视野,不断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天真的个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动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由表及里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和思想的圣殿。

比如在教授孩子认识花草树木的同时,要让他们能够抽象出一个灿烂而又完整的春天;而在描绘春天的同时,又让他们依据亲身体会具象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一年四时不同的景象。他们幼稚甚至可笑的作品,是他们思维与抽象能力日益完善的见证。其实,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培养一个个面目相同、行为相仿的群体,而在于培养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也并非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贵在传授学生生活本领,令其掌握生存之道。当孩子对课本和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具备了深入浅出的抽象能力,他们才能够对生活里的人情事物心存感知,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萌生最初的“梦想之芽”,他们的人生由此变得异彩纷呈与众不同。

启蒙与自我启蒙,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想象,几乎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其实质是主观上借助思维活动以认识、区分并把握未知世界的能力。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规范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但能够弥补个人视野的局限,还能够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进步。思维活动和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日久天长会形成固定的模式与习惯。驾驭想象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经受科学的、艰苦的培养与训练。

就教育教学与孩子全面发展而言,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层面,能够加速他们“梦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且促进这一体系的日臻完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师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必定是长期的、持续的、相互的,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渠道,是在教育尤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过程中时刻在意师长的“启蒙”与孩子的“自我启蒙”。

篇3

人的创造潜力与生俱来。对孩子来讲,创造潜力人皆有之。日本著名创造学家恩田彰认为,这种幼儿的创造性,对别人未必是新颖的创造,而对他自身却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它虽然没有社会价值,但可以产生独特的个性活动。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性就会朝特殊才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其中某种低级的、原始的创造力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会走向高级的、有真正创新意义的创造力。

较早挂牌“中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的上海徐汇区科技幼儿园的教师告诉我这样两个例子。

一个3岁男孩穿着背带裤,活动时被小朋友拉掉了裤扣。他没有求助老师,自己叫了一名女孩替他按住胸前的裤兜,自己把两根背带分两边,揽腰系住了裤子,然后继续玩耍。

这个急中生智的办法,对一个学龄孩子来说不算新,对一个成人来说更不足挂齿,但对一个3岁男孩来说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他知道不让裤子掉下来除了背带还有第二种方法,即在腰部系住,同时他还能“发明”出用背带代替腰带。

有个6岁的男孩看见外婆每每拖完地板总会捶背喊累。他就对外婆说:“我长大了要造一种拖把,上面有五六个按钮。外婆只要按一个按钮就能自动拖地,再按另外的按钮又能自动洗拖把,再按一个按钮又会自动绞干……

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属于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孩子中较常见。

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力,如果后天加以培养和训练,并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能在其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糟糕的是,多数父母把它看成不起眼的小事和“瞎说”而不以为然。得不到鼓励,得不到强化,得不到训练,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力就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退化,直至消失。

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表现上有显性和隐性的两种情况。隐性的创造力在外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就会显现出来。在学龄前儿童中其创造力较多的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常见的幼儿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表现呢?

打破砂锅问到底2~3岁的幼儿随着生理的成长会对自身周围的事发生浓厚的兴趣,会不断地向成人发问。如看见一只猫,会问:“这只猫是男的还是女的?”“它的家在哪里?”“它跑出来干什么?”“它找不到食物会不会饿死?”等等。又比如,有位4岁多的幼儿看见电视报道地震的消息,他就问:“为什么要地震?”“可以叫地不要震动吗?”

探究性地拆东西这是幼儿创造性思维最初的萌芽状态,在低幼儿中较多。如拆钟,他要看看是什么在推动指针走。又如向电视机后面探视,想看看人是如何进入电视机里的。还有,拆开玩具按自己的意愿重新组装等。

有意义的“瞎说”它是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火花。如有幼儿看见南浦大桥有很多斜拉索,他说他要造的桥与南浦大桥一样长,一样结实,但没有斜拉索。又如,某幼儿看见洒水车清洗路面的尘埃,认为不好,因为洒水车阻碍交通。他认为可以用飞机在天空中飞一下,空气清新了,地面也干净了。

自由绘画这种画,画技不一定好,却表达了幼儿的思维活动过程。有个幼儿画了一辆汽车长翅飞在空中,而这辆车的下面有许多车辆。他说地面交通堵塞,他的车就伸出翅膀升上天空,从空中飞过去。类似这种按照幼儿意愿的绘画,能较多地表现幼儿的创造性。

还有孩子的装扮性游戏,如拿枕头当布娃娃,拿圆柱形积木当杯子等。还有讲故事中的添枝加叶等,都能表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张培隆老师说,一般8个月后的孩子就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2岁多至5岁,表现得较强烈,5至6岁后这种表现开始减少。因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经验的增多,以及环境的变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会趋向内化,趋向有意义,有的被服从、模仿所替代。

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在于给孩子建立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是创造的前提,当年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想为什么苹果不会飞上天,而要往下落?如果苹果树长到月亮上,苹果会不会落到地球上?正是牛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今天培养、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正是为了明天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创造力。教给孩子顺向性思维、扩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让他们建立有主见的、独立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都是有帮助的,可以享用终身。

上海市徐汇区科技幼儿园的园长高一敏说,培养幼儿从小有创新意识,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上海已有好几所幼儿园对幼儿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有的从绘画课程入手,有的从语言课程入手,他们幼儿园是从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入手,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现已初见成效。幼儿的思维活动明显活跃,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家庭中如何培养和保护好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营造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依附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比如: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存在,给孩子一块由他或她自主“摆摊”的地盘,接受孩子对成人的稍合理的建议,相信孩子们每一次“保证”等等。

培养、训练孩子的想象。想象是孩子思维活动的主体。想象越丰富,思维也越活跃。培养孩子的想象,在于培养想象的思路。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找来几个小朋友,要他们说出尽可能多的红砖用途。有个小朋友说:可以造房子,砌围墙,铺地等。这些答案只限于“建筑材料”范畴。另一个小朋友说:可以当锤子钉东西,可以掷人。他的思维就突破了“建筑材料”范畴。还有一位小朋友说:风来了可以压住东西,还可以当尺画线。这个思维扩展到红砖的重量和形状上了。这叫扩散性的想象思维。还有一个发生在课堂上的例子:老师将一只蜡制的小鸭浮在水面,让幼儿想法把小鸭沉下去。有人用积木压在“鸭”身上,“鸭”一摇积木翻落了;有人用橡皮泥粘在“鸭”身上增加重量,“鸭”侧浮在水面没有沉下。有人用橡皮泥加粘在“鸭头”上,但是“鸭尾”翘了起来……最后有个小朋友将所有粘在“鸭”上的橡皮泥剥下来,揉成一团,粘在“鸭”身底部,这样蜡小鸭就沉下去了。这个孩子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逆向性的思维,他成功了。所以,培养训练孩子的多种思维很重要。

全方位地扩大孩子的阅历。知识和经验是孩子构成丰富想象的材料。有句老话:“见多识广”。教给孩子的知识要尽可能广博,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涉猎生物、原子能等高科技领域。要注意的是宜广不宜深。如可以让孩子知道微波可以煮熟食物,微波是人的眼睛看不见的,但不要向孩子解释有关微波的专业知识。

篇4

关键词: 幼儿园 创新教育 能力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备受重视。创新教育的实现首先应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基础。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其发展潜力越大,因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开发。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创新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新幼儿园幼儿教育模式的措施

(一)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游戏教学,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学习知识。

满足孩子爱玩的心理需求,幼儿园在对孩子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模式,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教育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根据我国新课程的规定,幼儿园对孩子的教学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知识学习要在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设置各种各样的游戏种类,为每个孩子提供游戏的场所和机会,满足孩子玩游戏的天性,保证孩子在同一水平上有所发展。

(二)幼儿教学要帮助幼儿发现各种美,培养美好品质。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在现今的幼儿教育中,应提倡美育教育,树立幼儿教育的自身之美,用美誉进行幼儿教育,使其接触到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在对幼儿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幼儿多接触周围美好的人、事、物,帮助幼儿树立美好的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世界的美好认识。为以后孩子遇到挫折,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打下良好基础。幼儿教师要组织孩子亲近大自然,进行相关的野外活动,让孩子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爱护周围环境的大自然之爱。深入幼儿内心,促使其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唤起幼儿的爱心。

(三)对幼儿教育要引入赞美教育,帮助幼儿树立信心。

根据幼儿喜欢听赞美的话和喜欢成功的特点,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运用赏识、鼓励性教学方式,用真诚的话赞扬和欣赏孩子会给孩子增添无穷力量。例如幼儿老师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发言,表达其内心想法。并且无论孩子回答得好不好,都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物质奖励。

(四)要注重把家长教育引入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重,帮助幼儿成长。

现今幼儿园在对幼儿的教育课程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很多并没有意识到家长参与的重要性,疏于与家长联系,因此缺乏对幼儿全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在把孩子送入幼儿园时,要充分与家长沟通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喜好。

(五)建立高素质的幼儿师资队伍,保证幼儿教学质量。

现代幼儿教师不仅文化功底要好,还要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幼儿园在招聘幼儿老师时,首先要全面考察老师的素质,对唱歌、跳舞、弹琴、画画等都要进行全面考察,保证孩子在幼儿园教学中能学到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广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其次,现代幼儿教师在教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和研究。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正确解码。只有当老师的知识技能较高的时候,才能成为幼儿教育的能手、艺术家,才能使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获得成功,为我国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二、培养幼儿想象力,开阔幼儿的视野

想象是创新的前奏曲,人在幼儿期的思维很少受“定势左右”,所以幼儿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期。幼儿最爱想象,他们的脑中还没有任何框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于培养他们的想象思路,教师可以在思维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另外知识经验也是孩子丰富想象的材料,从天文地理到生物科技等广阔领域,都有他们的想象空间,大自然更是孩子们神往的地方。苏霍姆林斯称它的美为“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思维”,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开阔孩子视野,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步。

三、打破传统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篇5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加强锻炼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107-02

教学二十余载,送走了一班又一班的学生,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幼子,寒来暑往,三尺讲台,书写青春岁月,感叹岁月的逝去,欣慰桃李的芬芳。每当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时,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之人,同时也更坚信自己的教学理念之正确――还学生自主空间,培养其社会能力。

一、课堂上,多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堂是孩子们的天地,可是多年来不少教师一直主宰着整个过程,满堂灌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解放孩子的手,让其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蒙台梭利说过:“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教师是不可替代的,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操作的教师都不能省略,一定要重视起来。当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许多社会经验都是在自身的实践经历中才得知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自己的事别人不代替,自己要做的不能让别人去做,这样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二)解放孩子的口,让其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提高表达能力。课堂中许多教师为了所谓的节约时间,不让学生多说,总是自己告诉,这样对于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不少教师让学生剪拼后,就急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实际上在这个环节中,缺少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为什么平仃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和高的乘积呢?让其边观察图形转化过程,边说结论。这样的环节学生才会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也通过自己给自己讲、在小组讲、上台讲等在多次阱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来步入社会,与人交际或是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逻辑性会很强,也不会是羞羞答答的,对以后人生中的为人处事也是大有好处的。

(三)解放孩子的脑,让其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课堂是孩子们的,教师不要束缚孩子的思维,让其大胆地去思考问题。例如:教学12-9退位减法时,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孩子思考并上台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一个一个地减,有的可能会用想加做减,有的可能用破十法,有的可能用到连减法,但是多给孩子时间与空间,孩子还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先用9-2=7,再用10-7=3,此时教师不应否定,而应该组织学生思考,这种方法行吗?是什么样的道理?从而得出方法的创新性及可行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解放孩子的身,让其多出座位走上讲台锻炼自己的胆识与思维。课堂中教师常常是自己讲,孩子们在座位上听,这固然是一种学习的模式,可是正襟危坐时间久了容易形成一种你讲我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不再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缺少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解放他们的身体,让其多出座位与同伴交流,和全体同学分享学习的所得与乐趣,大胆在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在同伴的启发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其日后主动地与人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会有胆量,有担当,主动承担许多责任。

二、课堂外,多给孩子们学习锻炼的机会

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孩子校内的学习与活动,还应该关注孩子课外的学习与生活,因为他们将来总有一天要为人父母,总要走向家庭、社会,许多能力也需要我们去关注。

(一)月月小目标,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一切替其办理,就连叠被、洗袜这样的事都不干,家长一方面是溺爱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是觉得这样浪费时间,即使是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做,孩子也不听。基于此,我们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所以我在教学高段学生时,除了教学外,还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也进行了培养。每月制定一个小目标,通过这样的小目标,家长监督打分,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学生将来上大学、走向社会家庭都会干力所能及的活,生活能力大大提升。

篇6

现在的家长,最头痛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督促吧,怕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放手不管,又怕孩子放任自流。从孩子懂事开始,家长们就开始绞尽脑汁,想找到一条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捷径。对此,刘根正和王丽的办法非常简单:“把学习作为一种奖励。”

刘晓琳三四岁的时候,最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的故事太好听了,大灰狼欺负3只小猪,3只小猪性格各不相同,第一只小猪建了个草房子,被大灰狼吹倒了,第二只小猪建了木房子,被大灰狼推倒了……每当妈妈讲故事的时候,都会拿来一本书。晓琳也知道,妈妈的故事都来自于那本书。

“妈妈,妈妈,”那天中午,晓琳跑到厨房找妈妈,“快,给我讲故事。”

“不行啊,琳琳,”妈妈看了看她手上的童话书,“妈妈正在做饭,如果你能帮我洗菜,做好饭,就奖励给你一个故事。”

晓琳想了想,同意了。虽然她把水弄得满地都是,菜也洗得不是很干净,但妈妈还是夸奖了她,并在饭后,给晓琳讲了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

晓琳的全部心思都在故事书上。渐渐地,她不满足于妈妈讲故事了。故事就在书里放着,如果自己认字,就不用总是求妈妈讲了。可是,她不认字,怎么办?晓琳自己提出了识字的要求。

“我要自己看故事!”晓琳不懂得说要认字,“故事就在书里呢。”

“那你就要学会识字。”妈妈说。

“妈妈教我。”晓琳来劲儿了。

王丽觉得,现在也的确到了让她学习识字的时候了。不过,如果只是泛泛地教她认字,过一段时间她就会感到烦了,把学习识字当成了负担。所以,她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把教晓琳识字,也当成了奖励。如果晓琳能够按与家长的约定,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按时起床……一天的综合评分达到优秀,得到家长的认可,就教她故事里面的5个字。如果表现更好,就会奖励10个字。

晓琳非常喜欢这种奖励游戏,因为,那些神奇的故事,就像一个个迷宫,渐渐完全地呈现在她面前。

有一次,妈妈正在“奖励”晓琳时,忽然有件急事要出去办,她让晓琳自己先复习以前的“奖励”,匆匆地出门去了。2个小时后,妈妈回来时,发现晓琳还捧着故事书在“研究”,见妈妈回来,她高兴地扑了过来,要求把剩下的字也“奖”给她。王丽觉得,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应该可以教她查字典了。后来的奖励就变成教查字典。没想到,晓琳学得很快,随着识字量越来越多,晓琳已经不需要妈妈给她奖励了,碰到不认识的字,她干脆就查字典,自我奖励。

王丽认为,与其用别的奖励学习,不如把学习当作奖励。因为,在学习就是奖励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让她学会了付出回报之间的关系,学习了做家务,甚至还学习了等待和忍耐,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的重要元素。

养成习惯,凡事不可轻易说放弃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当他们遇到难题时,家长往往会冲上去,把这种障碍除掉。在家长看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恰恰是因为家长的代劳,让孩子失去了众多体验的机会,也形成了很多性格里的缺憾。刘根正认为:“孩子必须学会适应失败,但是,也必须养成不放弃的习惯。”

刘晓琳小时候,和其他孩子一样,对玩特别感兴趣,特别是积木,买了一套,她认为不够,一定要让爸爸再买一套。刘根正在这一点上,有点娇纵晓琳。之所以娇纵她,是因为,积木的价格并不贵,自己能够承担得起,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刘根正觉得,积木这种玩具,带给孩子的益处很多。

有一次,晓琳画了一幅关于宫殿的画,并兴致勃勃地把几副积木混在一起,摊到地上,准备按图纸建造一项“浩大的工程”。然而,这个“工程”实在是太大了,她整整搭了一晚上,却只完成一小部分。

吃过晚饭,晓琳对这个“建筑”失去了耐心,准备收拾起来,上床睡觉。

“琳琳,”刘根正拉住女儿的手,“来,爸爸和你一起搭。”

“好啊。”晓琳笑了,“我要搭宫殿―我自己的宫殿。”

有了刘根正的帮助,“工程”进度明显加快。不过,离完工还差得太远。晓琳几次想劝爸爸放弃,但见刘根正兴致勃勃的样子,就没开口。这天晚上,“工程”暂时停了下来。

第二天是个休息日,一大早,刘根正就叫起晓琳,又忙活了起来。到了中午,马上就要完工时,他们发现积木不够了。刘根正二话没说,马上骑自行车到玩具店,买了一套新的积木。搭载建完最后几块,刘根正特意借了相机,和晓琳在积木前拍照留念,还买了汽水,一起庆祝。

这件事情,在晓琳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另一件让晓琳记忆深刻的事情,是上了小学之后,她按老师的要求,做了份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这种东西,每个人在上小学时,几乎都做过,不过,完全按计划行事,却没有几个能坚持下来的。晓琳也是如此,定计划时,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占满了,其间只像在学校上学时一样,留了几个10分钟的休息时间。看到这个计划,刘根正要求晓琳修订,甚至还添上了打游戏机30分钟、与小朋友玩30分钟……晓琳急红了脸,觉得爸爸这不是在做计划。

“计划,就在于坚持按计划进行。”刘根正说,“我可以不改你的学习计划,不过,你要想好,你能坚持吗?”

“那,就按你改的计划好了。”想了很久,晓琳才同意了爸爸的要求。

果然,在同学当中,只有刘晓琳一直在按计划学习,而且,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而她的那些做了密不透风学习计划的同学,不但放弃了计划,学习成绩也忽高忽低不稳定。

刘根正认为,做工作和做人是一样的。所以,让孩子养成做事不放弃的习惯很重要。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列定计划,按计划行事,遇到困难了,可以寻求帮助,可以改变一些策略,但不能放弃。只有学会了不放弃,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具备成功习惯的人。

课外阅读,广博知识是信心基础

孩子喜欢读书,在上学前,这是好事,但上学后,如果还是对课外读物念念不忘,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这是不务正业,有那时间,应该多看看课本,多做几道题。刘根正夫妇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只要孩子喜欢读书,所有的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

上学后,晓琳读的书很杂,每天按计划做完功课,玩累了,都要把自己关进房间里读书。

有一段时间,晓琳对一个名叫艾柯卡的美国人有了兴趣。这个人曾经为了经营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把自己的百万年薪,降到了一美元。最初晓琳对这个人的了解只有这么多。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人,她到图书馆借来了几本关于艾柯卡的书。通过阅读这些书,她了解到,艾柯卡是从汽车推销员起步的,通过努力,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做上了总经理,后来被辞退。在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前,担任了公司的经理,创造了扭亏增盈的奇迹。

“看了这些书,我明白了爸爸所说的不放弃多么重要。”晓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读书让晓琳学会了总结,汲取不同的营养,同时,课外阅读也促进了晓琳的学习。

有一次,老师在出语文小测验试题时,不小心出了道初中生甚至高中生才涉及到的填空题。这道题的空档处,需要填的是“逆向思维”4个字。这次小测验,全班学生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满分,这个人就是晓琳。因为,这个超出学习范围的逆向思维的概念,晓琳在一本文学书中,曾经看到过。

老师很惊讶,但对晓琳的知识超出学习范围的惊讶,这已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学校组织演讲比赛,题目是《环保就在身边》。老师指定由晓琳参加。

晓琳有些紧张,每天都会把演讲稿背一遍。

“琳琳,用不着紧张。”刘根正安慰她,“多看些这方面的书,忘词了,就现场即兴演讲嘛。”

晓琳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就找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看。没想到,竟然对环保有了浓厚兴趣。演讲时,她没有因紧张忘词,却真的做起了即兴演讲,虽然超时,但获得了全场最高分和听众的十几次掌声。

篇7

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为避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团结、活泼、友爱、向上的集体,到处充满了热情与真挚。当学生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就会体会到温暖与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因此,活动,使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多看看精彩的世界,开阔眼界,心胸变得开阔些。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力量,而且还能体味到友谊与合作的美妙,而会冲淡心中深藏的自卑。例如:一个简单的接力比赛活动,学生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既要知道竞争,又要明白合作,因为只有这样的有必胜的把握。但在比赛时,孩子还要接受一种教育,那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篇8

一、敲钟:创新型艺术空间在现今小学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

纵观当代,资讯科技、经济金融、文化艺术等领域都高速发展。其中,从事广告、建筑、时装设计、电影、音乐等行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升。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指出:“在当代社会,知识、创意及人力资本正在替代传统自然资源和有形劳动,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主要源泉,而人才,尤其是创意人才的集聚则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创意人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现今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反应能力快,渴望表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美术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插旗:创新文化浸润持续可发展的校园美术空间

艺术空间应是以创新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美术空间。将孩子创造力表现的过程、多形式的作品直接运用到艺术空间的展示区域,将原有专业教室深入建构,使其建立一种与艺术教育互生、互补、交叉融合、和谐、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遐想:创新美术空间的能量无穷

1.孩子自己创造的校园环境彰显“家”的思考

以往的校园等艺术教育环境的设计力求把校园的人文、历史、景观和审美结合。如浮雕长廊、精心修剪的花草等,然而忽视了“艺术空间”的生命力,即艺术教育的核心――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能把孩子创造性的过程和作品展示成校园一角,更能彰显孩子们对于“家”和“美的生活”的思考,融入美育思想。

2.学生原创作品的主题展厅融合艺术韵味

国内已有很多艺术空间、艺术展览馆收藏了大师的书画墨宝等以供欣赏。在校园中的艺术空间如果能更多展示孩子们的原创作品以及创作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创新力,同时不仅避免了静置的作品多是挂在墙上,少有光顾的情况,同时也给予孩子们美的创造平台,去欣赏、交流同龄人的作品。

3.在艺术空间的搭建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行动力

这种艺术空间创设区别于传统,从创设规划、实施过程、健全完善各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观察思考、创新设计、实践动手、制作完善、独立思考、合作分工、引发联想、以新视角看待平常

事、尝试换位思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尝试新的事物,对于学生的创新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通过孩子们的双手,运用新型材料,甚至是废弃材料布置,也为艺术空间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原动力。

四、小试:艺术空间在校园内的创设

1.平面创新作品在艺术空间中的展示

倡导让学生自己邮郑运用多元表现材料、尝试综合表现技法,将平面创新作品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构建艺术空间。如,进行主题绘画、利用废彩纸、彩布拼贴的“彩色玻璃窗”、模仿大师克里姆特运用层叠画法、装饰贴画完成的壁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艺术空间的一部分,如,形成一面壁画墙、形成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经典――一扇彩色玻璃窗等,从而,艺术空间展示更有形式感,视知觉的感官体验更强烈,孩子们稚拙的作品使艺术空间的气息更为质朴。

2.立体创新作品在艺术空间中的展示

倡导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多元表现材料、尝试综合表现技法,以多样的表现形式自主动手,“堆砌”出艺术空间。其中,材料多为废弃纸板、废弃纸筒等,材料的多元性也考验“设计师们”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发散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创新、独特的表现手法往往令人眼前一亮。如,利用废旧KT板上2人一组创作“自画像纸牌”,表现材料有废纸巾、版画刀、丙烯和水粉颜料、木胶等,表现技法有画、刻、搓、揉等,最后形成大幅牌面在艺术空间中形成装置,构建了艺术的空间;设置数字艺术空间,形成艺术空间中的互动区域――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为一体,结合电脑绘画、手绘板等现代美术形式。

五、思考:艺术空间的完善健全

1.倡导“就地重组”的创新理念

在培养新世纪创意人才的要求下,许多新的材料、新的表现手法也能走进艺术课堂:砖块、石头、水泥、废旧垃圾等等,有许多东西通过再利用,通过学生们的想象、设计能让它们重新“活过来”,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即媒介材料的潜在艺术表现力。从而构建重组的艺术空间,同时也更新了感官体验。其中,不同的材料在同样的作品制作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材料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制作兴趣。

2.倡导“装置堆砌”的现代艺术

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从而进一步丰富艺术空间,形成“自然的、发展的、创造的、新型的、感官的、多维的”体验空间。

同时,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装置堆砌的现代艺术对于孩子们的创造力实践培养更具直接性和趣味性。

3.倡导“以生为本”的设计思路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包含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筛选出一种最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两个方面。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建议和成果,尊重其对于艺术空间中创设事物的表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展示。

4.倡导“感官体验”的空间构想

多感官空间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感觉等各个感官的刺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使学生的多感官(眼、耳、口、鼻、肢体)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学生用多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体验,从而全方位地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六、展望:艺术空间在今后发展中的完善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环境;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97-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学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众所周知,学生的创新思维受环境的影响最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培养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新思维。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同时我们还应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确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

3.在教学环节中以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篇10

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让学生脑子“动”起来,让学生眼睛“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敢于说、问、答,培养他们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富有创新思维的情景与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潜力。

关键词: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48-01

小学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图文式教材,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对象是思想灵动、活泼可爱的孩子,“童言无忌”赋予他们独特的表现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1.让学生脑子“动”起来,在情趣中萌生意识,扩展想象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有力因素,是哺育创新意识的源头。

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一切有效的手段,创设情调和趣味,从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化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让学生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是描写月儿还是小船。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打开课本,课本上一个孩子坐在两头尖尖的月儿上,手摇船桨在云彩叠荡的蓝天中伴着悠闲的音乐徐徐晃动着。学生一下子就会被这“色、形、情”俱浓的外部刺激吸引住,积极表述意见:有的说这句话讲的是月儿像小船;有的说这句话讲的是月儿,把月儿当作小船;还有的说这个孩子把月儿当作小船,把蓝蓝的天空当作大海,把云彩当作水波,多有意思啊!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丰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孕育。

要开拓思维空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那就要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多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思维以自由遨翔的想象空间。例如,可以训练学生在逆向思维展开想象,可以训练学生根据想象画出图画,或根据图意想象作文,还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想象表演,想象文章内容的延伸部分等等。例如,教完《北风和小鱼》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北风还向谁吹一吹,谁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了解气候与人们的紧密关系。又如教学《大海睡了》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这课的录音朗读,通过情境激发想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朗读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感受,来体验夜晚大海的平静。让学生想象海鸥会对睡了的大海说些什么。想象后他们议论纷纷,畅所欲言,抽象的语言变成了学生脑海中充满生趣的形象。

2.让学生眼睛“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好奇心,而引起他们的超常注意力,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事物。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有了好奇心和观察力,他们才会去探索事物和发现事物。 如教《看》一课,教师提供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观察书中插图,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得非常细致,这种的观察比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观察也全面、细致,能真正地把观和察、观察和思维有机结合,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敢于说、问、答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是让学生主动求学,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引导学生从批判的角度质疑,激起他们心海片片涟漪。如教《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有的学生提出:猎人虽然能在困境中想出办法,克服困难,但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又在森林中生火,对生态环境极为有害。因此。他不能被誉为大森林中的主人。这种不信书,不信师的敢想敢说的批判精神,正是创造精神的一大体现,教师要给予呵护和疏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动嘴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后解答疑难,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争辩,敢否定教师或他人意见,使学生的独特性有机会得到显示,这无形中就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首先要让学生敢说,教师面带微笑,多给学生投去鼓励的目光,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能巧妙地加以引导,不能给以生硬的否定。其次,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想说,丰富说话的内容,课堂上经常提供一定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例:晨读十分钟的“我来说说电视节目”,课间的“和老师聊聊天,”“课堂上的今天,我读懂了什么”,还可以常让学生说说“我什么还不懂”或“我什么还不很理解”再让学生一起来解答。当然,形式还有很多,学生总会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出独特的话题,长期的锻炼,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4.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而学生的动手操作,既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是进行感知思维的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小学生各种课堂上多动手,即使是语文课,也可以让学生多圈圈、划划,也可以让学生把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动手画出来。如学了《东方明珠》这一课文,可以让学生动笔画画自己知道的东方明珠,加深印象,还可以让他们把吴江的新变化画出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又得到了培养。

5.让学生在想象中开达心思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说一说春风像什么?春风是无形的,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他们有的说,春风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给大地绘上艳丽的色彩;有的说,春风像一位美丽的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有的说,春风像个调皮的小孩,搅乱了池水,吵醒了昆虫……

再如教学《荷花》一文时,第四自然段中

写自己仿佛变成一朵荷花,蜻蜓、小鱼对我说话时,后面有一个省略号,针对这一语言材料,我启发学生想象在公园里还会有哪些动物?它们会对“我”说些什么?学生会想象出很多动物,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想象他们的话语,如此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提高。

6.让学生在品味中悟出新意

行家说: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这就要求学文要细细品味,不能"囫囵吞枣",文中的深意要让学生在自我反复咀嚼中领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