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经济困难的标准

篇1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工作 五项原则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理论和资助政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贫困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贫困”程度的界定应当以社会贫困程度的界定为基本依据。由于“贫困”的定义受到一国国情、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贫困”是一个具有发展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看,贫困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合法收入无法维持其基本生存的一种状态。从社会学角度看,贫困是机会和能力的剥夺,即贫困者无法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其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享受的权力被社会剥夺。我国教育部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的有关文件中将之解释为“在国家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专科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支付教育费用困难,或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1]。在这个前提下,许多高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分为若干等次。一般的划分等次是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由低到高将家庭经济学生划分为“一般困难学生”、“困难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一般困难。

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有一方因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2.父母亲有一方因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3.家庭成员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女正在接受全日制非义务教育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因突发性变故或遭遇不可抗力及自然灾害导致家庭财产重大损失的。

5.父母亲有一方亡故或父母亲离异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6.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二)困难。

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双方均下岗(失业)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2.父母亲双方均残疾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或一方长期患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3.学生家庭所在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性灾害而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低于家庭所在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

5.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三)特殊困难。

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父母亲双亡的学生。

2.父母亲双方均丧失劳动能力或父母亲一方长期患重大疾病(如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等)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

3.家庭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4.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遵循的五项原则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工作原则、工作组织、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再认定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中“意见”和“方法”的主要规定可概括为五原则。

(一)信息公开的原则。

国家资助政策公开,让全体大学生充分了解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方法和程序公开;高校工作组织和评议人员名单公开;被资助大学生名单及其资助金额公开。

(二)家庭所在地出具证明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要得到学生所在地乡镇或街道的认可,认定其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并出具书面证明。

(三)群众评议的原则。

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报审。

(四)再认定原则。

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实时动态管理;二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慎重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切实掌握学生的消费水平,认真做好新年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新认定工作。

(五)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应该对全体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心理教育和励志教育。教育学生:家庭较富裕的不要申请;家庭困难的要勇于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励志成才[2]。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困难

尽管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已经就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实施细则,然而进入操作层面,却面临众多困难。

(一)学生家庭收入信息及其可支付信息难以核实。

面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提供的家庭收入信息和影响支付学生费用费用的信息,某些数据是不可靠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提供的信息难以核实;某些学生未能准确上报自己家庭经济情况。

(二)学生家庭所在地提供的“贫困证明”的困难程度难以确认。

既然难以从《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断定学生是否难以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是否可以依靠“贫困证明”断定呢?答案显然不是一定的。事实上,工作不可能如此简单――仅凭一纸证明,不可能把全部工作交给学生家乡。即使“贫困证明”全部可信,也要分出轻重缓急,这是比较困难的。

(三)学生消费情况难以掌握。

既然《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仅供参考,就必须补以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表,对《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加以验证。消费情况信息,对于新生是没有的,对于老生也是难以掌握的。某些高校可以统计校园卡食堂就餐消费情况,但这不够,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耐用品消费、日常衣着消费和日常娱乐消费等。

(四)学生家庭的资产难以确切了解。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学生家庭的资产情况,如住房情况,是否有机动车,以及是否有空调等,是主要佐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可设计栏目,但所填写的内容也是难以核实的[2]。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

(一)做好国家助学金工作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在新生入学之际将家庭经济困难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同时,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因为刚入学时学生反映的家庭经济状况比后期得到的相关信息要真实得多。国家助学金工作人员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性工作,这样才能把国家助学工作落到实处。

(二)照顾地区差异,灵活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并不平衡,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不能使用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可以将所有的学生统一评比,优先考虑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同条件下,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尽量提高一个等级。

(三)资料审核与个人访谈相结合,努力确保公平公正。

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方法与程序,逐步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多样化。资料审查只是对学生提交资料的筛选,因为假证明太多,材料只能作为一方面进行考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话,因为很多信息并不能靠一张调查表获得。此外,对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的评议小组成员还要进行必要的相关培训,使得他们具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时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处理,比如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单单是看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从各个方面入手,处理相关信息。

(四)认真调查学生家庭情况,确保信息详细真实。

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时要大量收集申报家庭及困难学生的一些相关信息,在学生出示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性上做好审查工作,必要的时候还可采取家访的方式。从政策层面出发,尽量取得地方主管部门的配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地方主管部门比高校更有发言权,因此,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才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凭证。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证明的审核应该从源头抓起。其实,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让地方民政部门出具证明的成本提高。更有效的手段是需要国家采取相关严格的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在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时要认真把关,不能凭关系随便办理,对于那些的经办人一经发现要严惩不贷。

(五)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人信息还要及时进行更新,有些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需要资助,但是在以后的一年或者是几年后其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不再需要相关的经济资助,那么这样的资助机会就可以留给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相反,有些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在就读期间其家庭经济状况有一般转变为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重新考虑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要做到经常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便更好地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与此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应该实行动态管理,简言之就是取消“一定终身制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给家庭遇到突发事故的学生享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待遇的机会,而且可以把那种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学生移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更可以及时把那些“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剔除。具体做法是,每年或每学期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和同学的民主评议的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是否保留和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进行适度调整,主要可分为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销档次三种情况。

(六)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每年总会有“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混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因此,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认定工作,真正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公平、公正、公开”。具体做法是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在国家助学金发放以后,教师要通过回访、座谈、学生监督检举等多种形式对助学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用助学金进行奢侈消费的必须严格处罚,不仅要追回已经领取的助学金,还要对其进行违规处罚。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和学生作弊行为有相似之处,可以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更多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期管理工作不能只靠教师在办公室完成,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班级学生的参与及配合,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获得第一手资料[3]。

(七)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从思想上杜绝不诚信的行为发生。

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公众讨论的一个焦点,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举足轻重。然而,要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提高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智教育体系,努力宣传教育德育的重要性,力争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另外,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同时,不仅要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还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及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组织学生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诚信带来的快乐。

(八)高校老师要注重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逐渐演变成一个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事件越来越多,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困难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虽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解决了物质上的问题,但同时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问题,甚至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自卑,这些都是潜在的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高校老师要经常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学生”这个称谓,把重心放在学习生活方面,用健康的心态接受美好的大学生活[4]。

五、结语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可以组建一支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老师组成,也可以由学生组成。老师组成的队伍可以以一种长者的身份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勉励与关怀,而由学生组成的队伍,则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同龄人的生活圈中增进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地合理使用资助金,杜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铺张浪费、随意花销资助金。高校中某些学生在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养成依赖助学金的坏习惯;某些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助学金,用原本来完成学业的资金办一些完全不必要的事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这项工作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希望本文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余华平,郭梅.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5-157.

[2]胡全仑,宋亚飞.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规定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1(5):30-31.

[3]王小健.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1-72.

篇2

一、认定对象

家庭经济困难的我校正式录取的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

二、认定标准

参照《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

三、认定比例

我校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学生总人数的5%以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控制在总人数15%以内;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控制在总人数10%以内。

四、认定时间

五、组织领导

1、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审批工作,学生工作部(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审核认定工作。

2、各系成立由党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单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负责本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具体实施工作。

3、各系以年级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任组长,学生代表参加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一般不应少于本年级学生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应在本年级范围内公示评议小组成员名单。

六、认定程序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于每学年开学进行,由各系负责组织开展,坚持学生个人自愿申请认定的原则。

2、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持有《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等以证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签署的意见、签章手续齐全。

3、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凭《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填写《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提交班委会民主评议,各班委会组织全班同学召开专题班会进行民主评议,初步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报系年级评议小组。

4、各年级评议小组根据班级评议结果,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及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认真进行评议,确定本年级各档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5、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认真审核各年级评议结果,审核通过的,应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若师生有异议,应要求各年级评议小组予以重新认定,亦可通过有效方式向系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质疑。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师生若对系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请复议。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接到复议申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篇3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资助

为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范围、认定原则、认定标准、认定机构、认定程序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从等级认定来看,各高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比较科学的认定体系,而这一体系正是整个认定工作的核心。如何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不足

(一)认定依据:缺乏权威性、真实性。

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主要是依据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同时结合学生在校的生活消费情况。客观来说这一方式是科学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贫困情况。

首先,最具权威认定的是当地的基层民政部门,在开具贫困证明材料的同时,一些工作人员并没有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核查真实情况。

其次,由于精力和财力的限制,一些高校不可能核查所有提交申请学生的贫困证明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只要出示了贫困证明,高校就此对其进行认定。

(二)认定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无法确定学生的实际经济状态。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地都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但这些标准都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贫困程度。在校内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消费情况,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现在一名辅导员负责几百名学生,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对每一名申请学生都作深入的了解,在认定时只能靠主观印象来判断,特别在认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时尤为突出。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老师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家庭经济困难等级的认定通常由班级同学投票形式产生。

二、国家资助体系的重要作用

在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时候,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是却不愿意主动申报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我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有经济上的压力,而且他们内心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例如自卑、敏感、抑郁、孤僻甚至会产生虚荣、嫉妒等心理。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给予高校相关资助政策。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资助措施,如减、免、助、贷、补、缓和勤工助学等,以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助学贷款。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是有一定的利息补贴,例如信用社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常年办理,在整个借款期内借款人只付一半利息,另一半利息由财政承担。在校大学生可以提前向学校申领《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证明》,由家长凭身份证、学校证明和担保材料等申请办理贷款;新录取大学生家长可凭身份证、大学录取通知书和担保材料等申请办理贷款。通过这种形式,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可以放下思想负担,不再为孩子的学费发愁,更不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从而坚定孩子上大学的信念。而学生既能培养自立自强的性格,又能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

其次,助学贷款和“三好学生”挂钩。有的高校为了激励贷款学生好好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采取了“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和“三好学生”挂钩,取得一次“三好学生”,减免贷款总额的25%,依次累加。这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不断从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专业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

专业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取得的前提是学习成绩优异,同时各高校奖学金的评选比例较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或者自卑等原因,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从而争取不到奖学金。若在高校资助方式改革中适当加大奖学金资助比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争取各类奖学金,就此树立自信心,减轻对国家无条件资助(国家助学金)的依赖。有的高校还设立了单项奖学金,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对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掘自身的特长,看到自己的优势。

(三)勤工助学。

高校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一定的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愿意申请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适当地补贴自己的生活,从而减轻生活压力与思想上的负担。这样的一种形式,不仅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意志,而且能培养学生客观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自尊、自强和自信的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不仅要采取多种资助形式,而且要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真正为学生减轻经济上的压力,放下思想包袱,保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理健康,这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凯.透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探析育人之于助学的重要性及其有效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苏伟,杨学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法制与社会,2005.9(上)

[3]孙爱玲,任纬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思想教育研究.中国西部科技,2009.12(上旬).

[4]韦颖.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研究――以云南为例.2006.4.

[5]方华,徐迎利.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3.4.

篇4

教师家庭贫困证明。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XX〕8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实施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我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的学生。

二、本办法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院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认定工作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采用民-主评议和学院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四、认定工作的标准是: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为两档: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

特别困难,是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400元(农村年收入低于3200元),依靠自己和家庭,根本无法承担其在院期间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或者虽然人均月收入高于400元或年收入高于3200元,但由于特殊原因(如家庭成员生并负担过重等)导致家庭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一般困难 ,是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600元的学生(农村年收入低于4800元),依靠自己和家庭,无法承担其在院期间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或因突发事件(如因灾、因病等)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虽然在评定标准以内,但是该生已经享受到学院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奖学金或社会捐助等资助政策,能够解决全部和部分经济困难的,将认定为非困难学生或调整其困难级别。

(三)家庭人均收入虽然在评定标准以内,但是该生消费超出困难学生应有水准或有明显浪费现象的,评定为非困难学生或调整其困难级别。

五、认定工作的组织分工是:

(一)学院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成员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领导组成,

(二)各系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审核组,具体负责实施本系的认定及审核工作。认定审核组由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学生辅导员等担任成员。

(三)各系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认定评议组,负责认定中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组组长由辅导员担任,组员由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班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组成立后,其成员名单应在班级或专业范围内公示。

六、认定工作的程序是: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系认定审核工作组、班级或专业认定评议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完成认定工作。

(一)每学年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同时寄送《上海市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认定申请表》,详见附件1)。在每学年结束之前,各系应向在校学生发放《认定申请表》。(二)每学年开学前,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如实填写《认定申请表》,并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在《认定申请表》上签章证明该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如未盖章或经办人未签名的视为无效。

(三)每学年开学的第一周,学生将《认定申请表》交给辅导员,辅导员负责按时收齐学生《认定申请表》。学生逾期不交的,视为自动放弃。

(四)班级或专业认定评议组负责对提交《认定申请表》的学生开展民-主评议。新生的评定工作应在新生报到后的一个月内进行。评议组根据《认定申请表》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评定。经过民-主评议,认定评议组填写《认定申请表》中的“民-主评议意见”后,报各系认定审核工作组进行审核。

(五)各系认定审核工作组负责审核认定评议组申报的初评名单。如有异议,在征得认定评议组意见后予以修改。初评名单通过后,要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将本系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审名单公示5个工作日。师生如有异议,可通过书面方式向本系认定审核工作组提交异议材料。认定审核工作组在接到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师生如对系认定审核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通过书面方式向学院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复议。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接到复议申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做出修正。

(六)公示通过之后,系认定审核工作组负责组织填写《认定申请表》中的“系审核意见”,确定本系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审名单,并填写《上海政法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审名单汇总表》(详见附件2)文本及电子文档(数据库格式),报学院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

(七)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各系审核通过的《认定申请表》,报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领导组审批。同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八)每学年开学后八周内,学校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本学年《上海市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汇总表》(详见附件3)文本及电子文档(数据库格式)一并报市教委学工办备案。

七、学校和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受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八、对于因突发事件,使学生家庭经济遇到重大变故等需要临时认定的学生,可由学生本人向系认定审核工作组提出认定申请,并参照正常认定工作流程执行。

篇5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66-02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时高等教育费用由国家负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也日益成了社会和高校关注的对象。为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就高校如何公平、公正、合理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相关部门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指导意见与暂行办法,以切实保证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

一 系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总体情况

截至2013年年底的数据统计显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在校学生794人,其中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214人,比例高达26.95%。其中男生74人,占34.58%;女生140人,占65.42%。其中,一年级学生80人,占困难学生总数的37.38%;二年级学生87人,占困难学生

总数的40.66%;三年级学生47人,占困难学生总数的21.96%;来自农村的有179人,占困难学生总数的83.64%;来自城镇的有35人,占困难学生总数的16.36%。

项目 分类 人数 比例

年级 大一 80 37.38%

大二 87 40.66%

大三 47 21.96%

性别 男 74 34.58%

女 140 65.42%

生源地 农村 179 83.64%

城镇 35 16.36%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及南通航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人文艺术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主要程序包括:(1)每学年开学时,系部调整、设立系部认定工作组及班级认定评议小组;(2)系部在全系范围内公示系部认定工作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

人员名单;(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交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家庭情况调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4)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讨论确定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及档次,在班级内张贴公示;(5)各班级将初步评议结果申报给系部认定工作组,工作组对全部在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格复查、核实;(6)根据核实情况,系部认定工作组做出适当的处理和调整,将审核通过的名单及档次在全系范围内公示;(7)无异议后,系部认定工作组将结果报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二 系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主要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缺乏操作性

参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一般困难、困难与特别困难三档,此类标准规定明确、详细,但系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首先,系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家庭人均收入与生活消费水平均不同,存在着学生生源地困难程度标准不一的现象。其次,父母双亡、单亲、突遇变故等家庭类型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最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没有具体量化指标,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中家庭收入与支出数目差异大。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材料缺乏真实性

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是系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依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班级收集上来的申请表、调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并不能绝对地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真实情况。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与统一的规范管理,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把关不严,并不做实际调查、盖章随意。其次,在班级申报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为了能够争取到国家奖助学金、学费减免或困难补助,在填报家庭情况时“铤而走险”,故意少报虚报、夸大经济困难程度。最后,生源地相对分散,系部难以准确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经济真实情况。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缺乏科学性

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各班级一般都会采取家庭收入与消费对比的民主评议认定方式。这种评议方式,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班级学生的民主意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针对大一年级,由于认定工作集中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开始,新生之间还不熟悉,评议小组成员可能会因为不够了解而做出错误判断。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等原因,不愿向大家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这部分学生宁可放弃认定机会。另外,直接否定那些拥有高档手机、电脑的同学,把他们拦在认定名单之外的做法含有“一刀切”的色彩,那些消费物品有可能是亲戚朋友相赠的。

三 完善系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具体路径

1.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的操作性

首先,系部应制定一个客观可行的具体量化标准,使认定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主要制定学生生源地情况、学生家庭状况、学生家庭突况、学生消费水平四个方面的指标。其次,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生源地困难程度标准不一,可以将学生生源地情况单独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并赋予一定权重,由于生源地主要集中于省内,二级指标可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三级指标可分为城镇、农村、国家贫困县,具体操作中可根据情况而定。最后,系部应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中涉及的各项信息,如户籍所在地、家庭人口数、年收入、健康情况以及学生往年受资助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汇总,建立起系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档案,进行对比分析,区分不同贫困程度。

2.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材料的真实性

首先,系部应要求学生在办理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时,索取负责盖章部门的联系电话及经办人员的签名,以增强证明材料的可信度。而且根据提供的联络方式,系部认定工作组人员可以与生源地的政府或民政部门取得联系,对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做出调查、核实。其次,系部应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系部认定工作组人员对于各班级上交的材料内容进行抽查、核查,加大弄虚作假的惩罚力度,对于故意少报虚报、夸大经济困难程度的学生给予严肃处理,将其不诚信行为记录在其个人档案中,取消其获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资格及奖助学金。最后,系部应设立专门的监督举报渠道,通过系部、班级、宿舍楼的公告栏还有网络等方式认真做好公示,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举报。

3.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式的科学性

首先,系部应广泛宣传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目的与意义,充分调动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做到权责明确,民主、公正地开展评议工作。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成员的学生代表数确保不少于班级总人数的10%,不能完全由班级的班干部或集中一两个宿舍成员组成,覆盖面要尽量广。其次,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管理教育过程中,系部应考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励志、感恩、诚信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学会在逆境中自立、自强、自奋,鼓励他们敞开心扉真实反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要求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加强保密措施。最后,系部应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跟踪与监管系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整个学年的综合表现,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弹性地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员与档次。对于有吸烟、旷课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加强教育,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取消其继续享受奖助学金资格,甚至追回已发出的款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

篇6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全面发展 工作模型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政府和高校通过建立“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资助政策来保证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生涯发展、家庭责任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和尝试使用心理测量手段对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进行量化方面进行研究。

曾经有学者提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从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和思想政治工作三方面相结合来进行帮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他们不仅仅在以上三方面需要帮助,在学习、自我认识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对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特困生比例有所下降,一方面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绩,全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在拉大,同时给高校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在我国高校中贫困生占总在校生的四分之一左右,特困生约占总在校生人数的10%。他们在高校的发展和营造和谐校园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成长环境、学习基础等各方面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学范畴内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过分敏感、焦虑忧郁、自我封闭、偏执偏激等几方面。

1.自卑心理

应该说只有贫富差异的家庭而没有贫富差异的学生,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像小丑一样,没有时尚前卫的衣服,没有流行漂亮的手机,没有足够的钱去买电脑、mp4等奢侈品,甚至没有钱去参加辅导班或者买自己喜爱的书籍来满足求知欲望。经济问题产生的落差投射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这一群体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痼疾。

2.过分敏感

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对任何事物都十分敏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这个时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周围的事物很敏感。在基于一定自卑心理的基础上,这种敏感的成分可能会被其自身放大。现实的情况是,对于同学的一句话,周围人的一个眼神,他们都会联想到自己,觉得别人是在评论自己。尤其是对于虚荣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他都会联想到自己,他们既想表现自己的优秀、与众不同,又担心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经济困难而看轻自己。

3.焦虑忧郁

大学生自主择业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过早地担负了家庭的重任,加上连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他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产生担忧,他们担负着家庭的期望,社会的希望,又没有合理有效的解压方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容易产生焦躁的不良情绪,经常焦虑忧郁。

4.自我封闭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成年,遇到事情应该自己去解决,加上他们过分敏感,自卑心理作祟,遇到困难,他们往往不愿意寻求帮助,而宁愿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很少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接触的原因,他们更愿意封闭自己,独自面对困难。

5.偏执偏激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为法定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还不能够完全独立,有很多事情还需要依赖家庭、依靠社会,这种法理与现实相悖的情况很容易催生逆反心理。大学阶段又是其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能够很好的疏导,学生很容易走向歧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比一般学生更容易偏执偏激,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自于经济层面的压力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外界接触面变窄,信息交换渠道略显闭塞,因此思考问题的方式、维度均比较单一,如果不能妥善加以引导,其处理问题的方式、思路往往比较偏激。

(二)产生原因

产生以上现象究其根本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这个特殊时期需要比同龄人承担更多的压力,包括来自父母和自身的压力。一方面他们受经济条件制约,不能够同等的享受同龄人的乐趣,一方面家长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父辈的重望给了他们学业上更大的压力,加上对前途的担忧,使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分享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

二、高校贫困生解困体系理论构建

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包括心理、物质、发展等多方面,究其原因和影响因子,心理、物质、发展等六方面对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起关键作用(如图1所示),下面主要从这六方面来解决如何促使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1]。

图1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

(一)物质解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物质解困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通过政府、学校建立的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资助政策;第二,通过社会救助来帮助学生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第三,学生可以通过本人的努力来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学习之余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物质保障是基础,只有做好物质解困工作才能够全面有效的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

(二)思想解困

家庭经济的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并不只是基本学习资料的匮乏,更有一个严重的“思想贫困”问题。所谓思想贫困,是指“高校贫困生由于物质贫困而引起的文化视野狭窄、思想保守、消极、自卑等心理贫困和心理危机”[2]。“贫困大学生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从而成为他们产生思想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3]。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需要老师帮他们解放思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首先,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确认识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要让贫困大学生懂得,贫困不是他们的错。只有正确对待困难,才能变消极为积极,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其次,宣传优秀贫困大学生事迹,增强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优秀贫困大学生的事迹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树立自立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心理解困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主体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它在表现形式上较思想的贫困更加隐蔽与稳定。当然,“心理贫困”并不是贫困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征象,只是囿于物质、经济上的弱势,这一群体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学者调研指出,在占学生总数25%的贫困生中,73%的贫困生对生活现状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倾向。而近年来在校学生有极端行为的人群中,贫困生占65%以上[4]。由此可见,心理解困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脱贫支持的关键,只有做好心理解困工作才能更加有效的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

针对贫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建议高校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并且对其进行时时测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自卑、焦虑、偏激等问题。同时,还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宣泄通道,当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无法用普通的教育手段解决时,可以让其有地方宣泄,防止出现其他意外[5]。

(四)自我解困

自我解困是最终通过贫困学生内生的能量去摆脱各类贫困征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可以认为,自我解困是解决贫困问题最深层次的方法。这需要高校工作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强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学会自我调适、参与集体活动,使这个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能够树立自信心,从而最终形成解困意识、解困决策能力、解困行为能力,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平等的享受高等教育。

(五)学习解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可能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等教育水平不发达地区,他们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由于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比较差。针对这种现象,高校教务处可以整合校内资源对这部分学生“开小灶”,帮助他们补基础,同时学院或班级里可以组织“一助一”的帮助,为他们补习专业等知识,弥补他们专业基础教育的不足。由于学习活动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活动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及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而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不断丰富,又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6],因此,学习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有效结合也是破解“学习贫困”的良好途径。

(六)发展解困

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来解决他们的发展困难。针对现有的条件主要应该从综合素质训练、职业发展规划、生存技能培养三方面来帮助这些特殊人群。

高中以前的教育主要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久,但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更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甚至普通话也不标准,这给他们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一定困难,尤其是毕业后的去向,更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慌心理。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其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力求教育平等原则,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学校进行全面细致的引导,既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要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又要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的定位自己,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综上所述,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不能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担负过重的负担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许多高校贫困生把时间和自尊都押在了学习上,他们往往要在学习上战胜别人,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因此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差,影响了自身综合质的提高[7]。因此,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主要应该从疏导其心理着手,同时也要从物质上为其解决切实困难,另外在自我解困、学习解困、发展解困等方面学校老师也应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这些特殊群体顺利渡过“三观”形成期,使其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出色的人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不是一朝一时的工作,而是一项长久的工作。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并且合理规范高等教育收费。社会应该为这部分人群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歧视这部分特殊人群,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工作实习岗位。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合理安排资助资金和资助方式,并且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在教授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生自我教育,启发贫困生的内驱力[8],才能使贫困生真正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梅.新时期高等院校帮困工作模式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0-21.

[2][3]孟蕴华.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解困[J].教育探索,2009.9:121-122.

[4]李爱飞.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宁夏教育,2005.10:66-67.

[5]马福全.高校贫困生心理帮困探微[J].教书育人,2006.8:28-29.

[6]陈峰.高校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J].2009.3:225-226.

[7]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2009.9:218-220.

[8]何芬林.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1-72.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困难生;认定

一、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除了具有贫困这一特点之外,还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费高昂。独立学院自从出现起,大家对其认识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高收费就成为。根据各省物价局核准的收费标准,独立学院每年的学费在11000-17000元/为年,再加上生活费用,一学年的开销需要20000多元,而普通高校的学生的学费在4000-5000之间,加上生活费,一学年的开销为8000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比普通高校学生而言,独立学院一年的费用是普通高校的将近3倍。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个数字给家庭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更是一笔天数,即使申请现在生源地助学贷款最高的金额8000元,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第二,学生贫富差距悬殊。在独立学院中,由于学费昂贵,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选择放弃或是复读,有些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可能会咬紧牙关来入学,其他入学的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甚至有部分学生家境十分优越,这种家庭条件的差异往往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反差,贫富差距的悬殊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自卑的心态,他们害怕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情况后嘲笑他们,从而刻意去隐瞒实际的家庭情况,并刻意不去与人沟通、交流,进而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产生诸如人际关系障碍、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也无形中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度。

第三,获助比例小。由于社会上普遍认为独立学院是贵族学校的偏见,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学生的受助面不够广,并且极少有社会、企业资助,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资助仅限于国家的助学金层面,受助金额与受助比例与其高昂的学费不成正比。

二、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做好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如实的了解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为“公平、公开、公正”完成资助工作保驾护航,然而当前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贫困认定标准不统一。受地理、历史、政治等因素影响,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居民的“低保”标准当然也不一致。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费不同,同一学生可能在不同阶段因为突发的灾害事故而致贫,而且在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难度较一般高校更高。

第二,贫困证明存在造假现象。现在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就告知学生可以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以获得国家资助,而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最主要条件就是三级贫困证明,有些家庭经济状况尚可的学生为了获得资助,也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而基层政府部门的经办人有些未经严格审核就在证明材料上盖章;而有的家庭经济拮据的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对资助政策不熟悉,自尊心强不想被贴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签等原因而放弃认定,以致未能得到认定。

第三,贫困认定程序缺乏监督体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要经过申请、评议、审核、公示等步骤,涉及学生较多的个人隐私及家庭信息,作为承担资助工作的主体一辅导员专干,因为独立学院人员编制少,工作任务繁重,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仔细地考察每一位申请者的真实情况,在作为群众评议的班级评议阶段,存在着“拉票”现象,申请人的人缘好能获更多评议小组成员的支持,没有严格的认定程序及监督体系从而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程度的认定结果。

三、独立学院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认定模式建构

第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独立学院应以院系为单位,成立以主管学工副书记为组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领导小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由资助专干统筹,校区资助辅导员负责,班级在专职班主任的指导下,组建班级评议组,根据申请者的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所在地的证明进行民主评议。

第二,创新认定模式。在确定领导机制的前提下,独立学院可以确定每年开学的第一个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月,符合以下几个方面中的某样或多样条件的可以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表。(1)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和优抚家庭子女以及城市低保职工子女;(2)父母一方亡故,或父母双方离异,经济困难的单亲学生;(3)个人患有较大疾病,需支付昂贵医疗费用的在读学生;(4)需重大经济支出家庭,家中有患重病的直系亲属,常年需要支出看病费用;(5)农村贫困家庭,兄弟姐妹中同时有两个以上在大中专院校学习;(6)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遇意外事故家庭的子女。学生提交申请表至班主任处,班主任组织学生召开民主评议会,确定初审名单提交校区负责人,校区负责人根据初审名单通过召开临时各班生活委员会议,下班下寝、电话联系当地居委会核实初审名单,提交审核名单至学生工作办公室,依靠“班级、校区、院、”三级机构,层层严格评议、审核资助申请者的情况,最终确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

第三,加强监督管理。在初步确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后,学院应建立一个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获奖、参加志愿活动等及时进行更新。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监督,对在生活中抽烟、酗酒、请客甚至违反法律和校纪等的受资助学生,及时进行处理。强调受助金额是用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如果用于挥霍,将取消下次评选的资格。

独立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高校相比较,有着其独特之处。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的存在,独立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更加需要加大力度,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充分利用目前独立学院管理模式的优势,把院系、校区、班级等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多方参与的认定模式,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工作向良好态势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探索[J].科技信息,2008(22).

篇8

关键词: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59-01

国家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它的实施开通了普通高中贫困生接受教育的绿色通道。然而,目前由于助学金制度的实施仍然处于起初阶段,笔者从近几年资助情况及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可避免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个别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改善助学政策体系,大幅度增加助学经费投入,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保证所有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有效资助,彻底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和生活问题。是一项惠民政策和“阳光工程”。但是,近几年从学校对国家助学金实施的过程及情况来看,个别学校未能高度重视此项“惠民工程”,尤其是学校校长和分管此项工作的学校领导政治不敏感,责任意识不强。

二、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是国家实施资助工作的根本宗旨。为了把助学金这项民生资助工程做到生生皆知、家喻户晓,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组织,大力开展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宣传。教育、行政、乡镇、社区、学校、学区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要在每学期开学前后,应在人口聚集地域组织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或以组织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宣传。乡镇、学区、村居委应在繁华路段及主要街道悬挂资助宣传横幅,在公示栏中张贴有关资助政策文件、资料,让学生和家长及时、全面的了解助学金的相关政策及实施过程。使党的资助政策彻底地深入民心,人人皆知。

三、严格认定资助标准,确保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且父母均不属于财政供养人员的学生,在此范围内,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子女学生,或学生本人所在学校、乡镇、街道、社区、村委会、民政部门能够证明学生难以支付学习费用,且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认定为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家庭子女中有两个以上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且经济困难的;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造成经济困难的;家庭因遭受不可抗拒因素或自然灾害造成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的;对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独生子女,农村优秀党员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学生,城市下岗职工困难家庭子女学生应优先享受,其关键为特困学生优先原则。然而,个别学校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发放与文化课考试分数相挂钩,有的强迫受助学生必须在学校食堂进餐或在校住宿。出现错领、漏领、冒领、“吃空饷”,降低助学金等级标准平均分配,暗中多人分配,分批轮流享受。甚至出现采取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截留、等腐败行为的发生,严重削弱了助学金的资助信度和效度。

四、助学金发放不及时,资助档案建设及发放程序欠规范

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高,助学金发放严重滞后,致使国家助学金没有真正做到为学生在在校期间解决生活困难,送上“及时雨”,也使部分资金因此而走上了“它途”。

多数学校在受助学生档案建设及管理上不够规范,受助学生个人信息建立不严密,模糊不清。为此,各普通高中要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学籍档案,建立详细的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库,确保资助金申请表、相关证明材料的齐全、真实、规范。认真填写学生档案中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号码等各项信息,确保国家助学金资助信息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五、部分受助学生缺乏励志进取精神和感恩意识,滋生依赖心理,助学金误作它途

国家加大对普通高中学生的资助力度,主要是为了解除他们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在学习上的后顾之忧,激励寒门学子自强不息,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贫穷”成为了一种获得免费资助的借口和一种博得同情的资本,助长了个别家庭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和依赖思想,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脱贫致富解决困难的精神,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完全借助于外界的帮助。对于一些不求上进但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助学金不但没能激发他们奋斗向上的斗志,反而助长了他们的虚荣心和惰性。虽然学校都在强调诚信感恩教育,但在较大的经济诱惑面前,学校、老师的说教变得很乏力。

篇9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体系建设

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助工作,是我国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甄别和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面临的工作难题。当前需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科学制订甄别认定工作办法。本文主要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必要的解决方法。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问题

1.1现有认定标准不统一

家庭经济困难是相对概念,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贫困标准,有些地区发达的地区贫困标准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出现内陆与沿海城市同学对贫困概念理解的不同。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工作难度较大,存在着认定标准不统一问题,只凭学生的描述难以进行有效认定。其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学生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些特殊家庭背景因素是很难从表现上分析和观察出来的。第三,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还没有完善统一的方法,还存在着各行其政的问题,需要建立起更客观的认定办法。

1.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材料认定难

材料不准确,现有材料较为简单,地方职能部门出具材料的真实性需要进行核查,这不仅影响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工作的效率,而且增加了甄别与认定的难度。首先,现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仅能提交由社保部门或地方街道出具的困难证明,这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还必须进行回访。其次,当前主要判定标准是家庭收入,而家庭收入难以全面界定与衡量仍是主要问题,这需要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走访。第三,现有的调查程序往往集中在校园内,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衣食住行来判断,实际上这种判断标准不客观,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经济状况。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原则

2.1整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工作,应当采用全面与个别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做到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关注个别,从而建立起稳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认定体系。首先,建立面向全校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调查系统,全面综合考评高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重点考查学生档案、学生日常生活表现等。其次,在普遍掌握的基础上,筛选出个别重点对象,充分利用高校当前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生调查体系,重点掌握个别学生的经济状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工作的有的放矢。其次,大力向学生宣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助的基本政策,使所有学生明确掌握基本的申请条件,公开评审的基本流程。第三,对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必要而全面的详实核查,通过有效的调查手段了解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同时找出客观有效的依据,做到全面甄选出“伪贫困者”,力求把甄别工作做实做细,全面实现甄别认定工作目标。

2.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工作,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划分类别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帮扶体制,全面做好具体的帮扶工作。首先,采用定性的办法,根据相关标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范围,着重建立起以分层为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实现在统一标准体系下的统一认定。其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量考查上,着力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测评手段,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行全面评价,在甄别与认定体系的建设上,积极围绕加权评定、具体操作方法等进行研究,力求做到详实准确。第三,甄别与认定工作切忌简单化,应当在定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整体的公平性,应当尽量主观判断成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客观量化评价。

2.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工作不是一次到位的,而是要建立起必要的动态性评价体系,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的准确性,使国家的帮扶求助政策能够发放到最有需要的学生手中。首先,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是时刻变化的,因此甄别与评价体系的工作也应当是不断推进的。其次,在甄别与认定的工作中应当重要静态基础数据材料的分析工作,应当针对学生提供的基础数据材料的时效性有必要的了解。其次,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机制,就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了解,逐步有效的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量分析。第三,应当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具体考查,从学生的食穿住行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情况,实现动静相辅目标,最终起到全面考查学生真实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效果。

3.高校家庭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策略

3.1建立具体详细的认定标准

为了全面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工作,应当建立起必要的甄别与认定工作标准。首先,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进行甄别与认定工作,从具体的数据量表中读出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信息,对可能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疾病、灾害和低保等数据进行全面提审查。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生源地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家庭人数、父母赡养的人数、家庭成员的状况等,并且对具体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从而使用更客观的指标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必要的甄别和认定。

3.2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

为了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工作,应当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首先,建立起必要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体系,使高校各部门在学生入学前有开始必要的甄别与认定工作,由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进行甄别。其次,由高校负责定期对学生家庭状况进行回访,重点调查学生家庭的经济变化,并且有必要的还要进行上门调查,这样可以保证甄别工作的准确,提高甄别与认定工作的准确性。第三,学校内部应当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工作体系,及时汇总各部门取得的信息,在客观详细的分析中判断学生情况。

3.3完善必要而科学的认定程序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采用科学而有效的程序,从而提高甄别与认定的公平性,进一步满足学生的知情权。首先,应当建立由高校、院系和班级体共同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起到必要作用。其次,充分发挥民主评议的作用,广泛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使各种评议更加客观真实,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第三,建立起必要的公开程序,使评议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得到有效的监督,并且使信息以及时有效的途径及时传递到学生当中。

4.结论

高校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精准甄别认定系统,实现全面评价和科学准确认定的效果。本文简述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认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只有采用静态与动态认定相结合的办法,使用更加规范严格的认定程序,同时建立起必要的甄别预警系统,才能更好完成甄别与认定工作。

参考文献:

[1]阳义健.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1(19):78-79.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作为实施资助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认定标准缺乏量化的指标体系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1]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但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比较模糊,无法依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准确认定经济困难学生。

对于大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期刊网,由于其家庭收入不稳定、收入不易核实及地区差异性大等原因,使得家庭困难程度缺乏有效比较。即使两个相同收入的家庭,其家庭支出,比如负债,读书,疾病等情况不一样,贫困程度也未必相同。由于无具体的量化标准,导致高校对贫困生认定标准的不统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含混不清。

2. 认证方式不统一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

(1)生源所在地政府确定式。这种方式是主要依据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来判断[2]。但事实上,目前国家没有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细则,明确生源地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一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存在较大的水分,导致贫困证明的可信度较低,甚至空白证明屡见不鲜。

(2)在校月消费水平认定式。这种方式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学校统计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月消费水平来认定[3]期刊网,重点考察其是否拥有名牌服饰、手机、电脑或享受高档服务等,这种方式准确性较高,但学校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复杂的认定,认定成本较高。另一种形式是通过校园“一卡通”了解学生在校食堂月消费额度与次数的比例的基础上来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直接将资助金额打入“一卡通”的方式,这种做法目前有一小部分高校在实行,称为隐形资助。在校消费水平认定方式,不能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及学生在校外消费情况,所以争议较大。

(3)民主评议式。即由辅导员、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议小组进行综合评议,初步确定名单上报学院,然后学院相关部门结合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最终名单。由于评议小组成员对同学日常的观察只是凭主观印象,同时,评议小组成员会明显感受到人际关系压力,在进行半公开的评议时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导致民主评议无法实现其预设效果。

3.名额分配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期刊网,高校在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中,采取按学生人数分配经济困难学生指标的办法,将指标分配到学院,并没有按照贫困生的实际人数进行资助。加上高校辅导员普遍配备比例不足,且大多数辅导员身兼数职,因此在认定过程中,往往出现指标分配到班级的现象。一方面,班级中最困难的学生容易认定,但其他同学困难程度相差不多,由于名额限制出现了轮流受助的情况。另一方面,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的班级中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评为经济困难学生范围中享受补助,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多的班级又产生了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不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的情况。

4.学生心态难以分辨

在窘迫的经济生活环境下,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历经坎坷,贫困成了压在他们心底的沉重包袱。他们迫切追求平等,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宁可自己咬紧牙关期刊网,减衣缩食,也不愿意暴露隐私,去开具相关证明,申请各种资助。长此以往,这类学生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对个人和学校的发展都存在着隐患。

另外,也有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国家、学校的照顾。“等、靠、要”的心理在他们身上根深蒂固,即使家里能够提供部分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他们也要争取更多的学校资助,靠各种资助应付学习生活开支。

二、改进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策

为了使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规范地方基层组织的认证

为提高贫困证明的公信度,一方面,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期刊网,在地方设立专门认定机构,明确生源地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若出现不符,追究出具证明的相关人员责任。另一方面,证明材料及证明开具人的姓名等资料要留存备查。同时对于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的方式,如联名担保制等。

(二)完善贫困生认定流程

为了保证真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得到资助,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方法应满足标准科学、程序正当、操作可行、保护自尊四个方面的要求。从每个环节加强管理、监控,杜绝主观操作和人为因素,随时取消违反校规、弄虚作假的学生的资助资格,并给予相应纪律惩处,不断提高认定流程的规范性和公正性。认定的主要流程可设定为:

1.本人申请。每学年初,学生根据本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对照由学校出台的经济困难学生分类标准参考,以书面形式提出认定的申请并提交生源地所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及具体举证材料( 如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的需提供最近一年的病历和医疗费用收据复印件、家庭主要成员失业的需提供下岗证复印件、家庭主要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需提供残疾证复印件、家庭主要成员有2个以上学生在高中及以上学校就读的需提供在籍证明材料、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提供低保证明等)。

2.资格审查。对申请人所陈述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符合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条件;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在校学习、生活消费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审查方式包括:审阅申请、证明及其他相关材料;根据需要联系开据证明材料的相关机构、单位,对申请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内容进行核实;在同班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同学中以个别谈话方式等了解申请人日常生活消费情况。

3.班级民主评议。班级民主选举产生由学生干部、党员和普通学生组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小组,本着真挚坦诚、相互尊重的原则,确定接受班级民主评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名单。同时,民主评议应保证参加评议的学生人数,申请人采取回避制度。

4.年级(或专业)民主评议[4]。由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年级(或专业)评议小组,学生代表人数根据年级(或专业)总人数进行合理分配期刊网,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其中,非学生干部不少于50%,小组成员名单要在学院公示。评议小组统筹审查各个班级经过民主评议后推荐的名单,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步名单。

5. 学院认定。由院系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年级学生代表组成学院审核评定小组,通过开会、座谈或进行家庭实地调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年级的评议意见进行审核,确定本院“重点经济关注对象”与“一般经济关注对象”。

6. 公示认定名单。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认定后的学生进行公示,并接受学生提出的异议与申诉。如有异议,按照规定程序再次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核实的情况,确定是否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并将审查结果反馈给提出异议或提出申诉的学生。

7.学校认定。以吉林大学为例,在校本科生人数接近4万人期刊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生中平均比例在30%左右,贫困生人数在12000左右。由于人数众多,学校资助部门可以采取概率抽查方式,对学生提供的信息及材料进行调查,准确了解家庭人员基本情况、家庭劳动力资源状况、家庭学历和职业结构以及家庭负债、银行存贷款等情况;并根据学院之间“重点经济关注对象”与“一般经济关注对象”的认定标准进行比较,综合评估,确定经济关注对象认定等级。

(三)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1. 加强学生自尊自信教育,在思想上正视“贫困”现象。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自尊、自信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宣传自强自立学生的事迹,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立自强精神,正确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通过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树立自信心。

2、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加大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感恩,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监督工作中;逐步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对造假者的适度惩罚制度,如收回资助金额、记入学生诚信档案等等。

3、改变资助的模式,“资助”和“自助”相结合。

目前的资助模式只有获得没有付出,助长了很多学生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构建权利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在资助金额不变的情况下,设置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将享受贫困资助的权利与履行相应的义务挂钩。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使那些“假贫困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另一方面通过回报社会的资助方式,可以缓解享受贫困资助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认为这种资助是通过劳动换来的。如在校内开辟更多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资助与工作量相挂钩;实施贫困生能力提升资助项目等。

结语:

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要切实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期刊网,把各方资助力量整合起来。同时要多做经济困难的思想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和消费观,正确对待贫困问题,激励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鼓励他们用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总之,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确保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正确认识,采取适当的方法,探寻合理的途径,真正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促使高校助学工作中寻求突破、求得实效。

参考资料:

[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Z].

[2]唐海龙,刘俊霞.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

[3]杨晴.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路径[J].教育学术期刊,2009(8).

[4]李岩丽.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促进资助工作公平有效[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