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精神 教学 培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我国实现飞跃的必经途径,而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在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各项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对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集逻辑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于一体,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逐步脱离了古板乏味的代名词,各种将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作为媒介的教学方法逐步出现在课堂上、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跃然黑板上,对小学生求知欲、想象力等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出了他们探索未来世界的兴趣,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培养与挖掘的途径
2.1 开放式、情景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逐步摒弃,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采用此种方式势必会气氛沉闷、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轻松愉悦的情景氛围,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实践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如在小学四则运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动画片片段来让学生在观看,看完之后让学生适当的表演,然后老师再结合动画片进行提问如"动画片中有三只老虎在玩耍,后来又过来四只,现在总共有几只老虎?"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学生的爱好特点来学习,并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意识,具有很高的学习效益。再比如,准备一些琉璃球和纸杯,可以让学生分组并自行设置题目来相互考核,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持平等立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并自主进行学习,不仅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指导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创新精神
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有限,生活经历和经验较少,对很多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创新精神难以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在一些简单图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拼图来让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自行拼制喜欢的图形并解释图形的含义,通过实际动手来自我创新。然后在自己拼出图形的基础上,告诉学生每一类单个图形的面积让他们计算拼出图形的面积,老师也可利用此种思想进行单一图形面积的教学过程,进而延伸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我家客厅面积40平方米,一块瓷砖面积8平方面,共需要几块?"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外,在课外作用的设置中以课程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亲自准备材料和动手实际操作为媒介的题目,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创新精神。
2.3 积累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任何创新能力的形成都是在知识积淀的基础上迸发出来的,具备了深厚的基础才会产生质的转变。在积累知识方面,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和新知识学习中就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从数学的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乘除法运算的学习中要融入加减法运算的复习,并引导学生寻找乘除法与加减法的关系、学会运算中的相互转换等,不仅掌握了前面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学过程中可以辅助使用一些直观的教学道具引入教学,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能力得到提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精神的形成。
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方面,固定思维模式的存在会造成学生的机械化学习过程,教师可以设置具有多种算法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在班级讨论每个人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如"36+8"的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先计算然后班级同学一起合作并讨论,发现可以采用"36+4=40,40+4=44"、"6+8=14,30+14=44"、"8+2=10,10+34=44"、"将36个琉璃球和8个琉璃球放在一起,通过数数得出总共有44个"、"6+4=10,10+30=40,40+4=44"等多种方法,然后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通过分析寻找最优的方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并进行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了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3.评价并反馈调节小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学生创新精神的挖掘,但是其效果的如何还需要自身根据实际的课堂效果进行评价,不断修正教学行为。一般而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以问题意识的形成为主要标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情景和自身的认知冲突去积极寻找新角度并提出新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标志着学生积极思考,在潜移默化下影响着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逐步迸发。第二,学生对于一些模棱两可或者教师设置的问题能够提出疑问,并针对此疑问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第三,在教学中小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好奇心和各种问题,对于一些个人意识中的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存在消极、焦虑、紧张等状况。第四,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向问题的实质内在,不再局限于感性认识中而是通过实践、想象等深入问题内涵和外延,这说明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已逐步达到较高的境界。如果还没有出现这种局面,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通过传达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行准备课题内容、自主想象等方式来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化学实验 主体性 主导性
新课标高考在全国已广泛推行,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标高考必考的内容,这对新形势下我们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课标高考怎么考,化学实验如何进行教学,这些成为摆在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顺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对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化学学习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旧教材相比,现行教材进行了很大的调整,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没有安排学生实验,但这并不等于忽视学生实验的重要性。一些教师对此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片面地认为让学生做实验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干脆将学生实验的环节省略,改为教师演示实验,甚至以讲实验、画实验来代替做实验,片面地认为只要将实验步骤、操作等讲清楚,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便可以应付高考。这与新课标精神相违背,新课标并不是要弱化实验,而是对学生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我们要将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因此广大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重视实验教学,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明确哪些实验需要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需要学生操作。
二、突出学生实验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重视实验是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只是让学生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机械地执行教师预定的实验,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只是披着新课标外衣的灌输式教学。要真正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将实验的权利完全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实验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个性得以释放,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下面从两种实验具体阐述。
(一)验证性实验
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此许多人提出要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认为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二者,我们应理性、客观地对待它们的不同作用。验证性实验结论在前,实验在后,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操作、积极思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因此在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不可一味地为探究性实验所代替,要让学生经历与体验实验的过程,这同样也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探索情境中,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探究的最佳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设计、验证、完善、归纳与总结中来。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Fe(OH)2的制取和性质”时,在讲解其颜色、状态与溶解性的基础上演示新制的FeSO4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发现二者反应并没有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而是灰绿色沉淀。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此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原因。这一探究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主动思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加强教师的主导性,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者。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教学是要建立在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既要突出学生主体性,诱发学生主动探究,也要加强教师的主导性。
(一)理清知识点
化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总结新课标高考实验型题目的类型,加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常见问题主要有:实验装置、试剂保存、物质的分离、物质的鉴别、定量实验等。理清了这些知识点,我们就可以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分门别类,逐个击破。
(二)引导学生探究
在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问题时,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而是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积极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独立自主地展开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更便于日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从新的视角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突显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化学创造性思维。
总之,新课标高考在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考查。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仔细研读新课标高考大纲,分析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将这些融入到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应付新课标高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怀义.挖掘验证性实验内涵,提升验证性实验功能.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
[2] 张保定.关注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题.高中数理化,2011(5).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 创业教育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大量的集技能型、知识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在创业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但现在刚毕业大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经验少、设计与市场脱轨,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自主创业被提到了日程。然而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在创业过程中,教育部专家就高校大力推进创业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在“创业”的前面加上“创新”二字,可谓用心良苦,所以现在通用的叫法是“创新创业”。教育部提倡“创新创业”的性质是什么呢?就是在创业中不提倡传统型的创业,而是进行机会型的创业,即不是简单模仿现有的商业项目,而是在原有商业项目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等手段进行改造、创新,开发出新的商业项目,在此发现商业商机,达到创业的目的。学生怎样才能在创业中把握创新、如何进行创新是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也考验着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者们,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本文就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探讨,使其在创业中能够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一、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其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全面提高设计能力、提升设计理念。在课堂训练中,通过作业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训练中去体会、感悟、探索、了解生活,通过作业把学生的潜能、个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整体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仅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保持学习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是通过围绕一个问题向不同的方向、角度,全面扩散思维方法,是对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途径的思维。其交叉创意点越多,创意越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通过对问题发散,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的训练,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突破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多探索。长此以往进行这样的训练,必然使学生在今后的创业中遇到问题可以灵活多变地去解决。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线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发现学生的探索精神,注重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通过课程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既要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创造,以在以后的创业中发挥更大的才能。
二、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优秀的设计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了解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还需要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这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从社会上反馈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表明,艺术设计本科毕业生设计能力较弱,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都比较欠缺。而且各企业对设计师不安于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频繁跳槽、好高骛远、不善于合作倍感头疼,这已经是行业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对设计师的形象也大打折扣。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不仅要教授专业的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应以创业知识为基础,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就业和创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培养创新精神,注重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的培养,应当制定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和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设计与创作能力的人才。这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掌握相关艺术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技术性,毕业后能够在出版公司从事排版印刷,媒体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广告公司从事设计、策划,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师、教学管理等工作。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应制定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设置应有针对性,设置要详实。目前,一些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来说,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培养。第一,重视课内的创新创业培养,一方面,增设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开设创业基础、财经类、管理类的课程;另一方面,增加课内创新内容,增加专业课内的创新的训练,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创意设计的内涵建设。在课程内进行创新尝试,加强部分专业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的建设力度,增加学时、学分,重视课堂内的实践课程。第二,重视校外实训。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即把校外实习作为整个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和校外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四年的学习,至少一年或一年半在校外实习,让学生了解真正的设计形式以及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校外实习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未来的就业形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设计师所需要的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的培养在于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与学生应共同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式的严峻。在自主创业中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总体的环境变化,努力完善自己,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并检验化学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掌握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人们对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实验在培养学生德育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教育价值逐渐彰显出来,在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领域的教育功能也逐渐得到了体现。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结合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实验观,从而促进其观察、理解、创造等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倡导人文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设计恰当与否决定着实验教育功能的成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到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长期以来实验只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教学手段,只注意强化实验的验证作用,而忽视了实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能力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因此,目标设计要力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重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效。可将化学实验目标归纳为:
1.1 帮助学生获取、验证和拓展化学知识。
1.2 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的能力。
1.3 通过探究实验、合作实验等实验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1.4 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1.5 树立绿色实验思想、环保意识,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2 化学实验教学过程---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文精神,在不同的领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内涵和理念,中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指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高尚人文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一旦形成必将影响学生的科学观、世界观。中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变化各异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解决意想不到的实验问题,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和勇于探索、刚毅顽强的实验精神。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实验以及化学实验史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科学探究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从课题确定到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到最终成果的呈现,都需要学生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这不仅充分考验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中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辛酸和喜悦,收获比实验成功更有价值的人生哲理。例如,某高二学生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中,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并查阅各种资料以后,精心设计了实验室以氧化亚铁为原料制取三氯化铁的方案,如下:
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完成滴定、过滤、洗涤、蒸馏每一步操作,当他满怀期待的心情收获三氯化铁黄色晶体时,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红色氧化铁粉末。他百思不得其解,仔细检查每一步操作觉得都没有问题,实验探究的热情一度低落。小组交流讨论后,他得知实验最后一步忽视了氯化铁的水解,原来加热氯化铁溶液时由于盐酸的挥发促进了它的水解,最后得到氢氧化铁,分解后变成红色氧化铁。此次实验中该同学经历了成功的期待、失败的疑惑到最后的豁然开朗,这不仅提高了他科学探究的能力,更培养了他面对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宝贵品质。
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实验的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露自己的想法,分享实验结果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
3 化学实验结果评价---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性化方式评价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3.1 表现评价
表现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分析后,给出恰当及时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这种评价在实验中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情感评价
篇5
【关键词】:化学教师 学生主体 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转眼间已经教学十年了,作为一个已有十余年教龄的教师,现在经常一些高三毕业已考入大学的学生回学校来看我。在闲谈之中,他们告诉我:他们班当初最喜欢的上的课是化学课。现在几个同学聚到了一起上还经常谈起我,怀念一起相处的岁月。听了这些的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是何尝不是对我最好的评价?也正是我作为一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啊!我感到要成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怀念的高中化学教师,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教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旧的课程教学既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也可能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力都抹杀了。如今的社会需要充分发挥的人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参与者。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既不能适应当代的学生,也不能为创新型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并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开放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说理,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发挥和展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我想,其实学生对学校的排斥感不仅仅是因为学校的错,教师的错。沉重的课业负担、对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厌倦,或者是兼而有之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能得到教与学的快乐。其实这并不难做到,只是教师已经习惯于在学生中的主导地位,而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并且不断地适应新的角色。
二、要有新的教学方法
回顾以前的教学方式,那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布置作业。正如芦咏莉博士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一条传输带而已。没错,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败毅力的人才是很难的。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为此,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而这就得靠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每一项学习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原型,然后总结出所要的知识;也可以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学不再是单独地课堂上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从枯燥地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其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究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中。当学生学习了胶体的性质后,我又设计这样的问题:胶体与溶液如何进行鉴别?胶体与溶液混在一起如何才能得到较纯的胶体呢?又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
通过多年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自创的方法。实验时各小组间相互交流,使学生不断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及语言的组织能力。这一堂课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如:在教学中我经常精确的设计问题,40分钟内问题不少于10个,这成为了我上课的特色。提问可以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这时来讲授内容,教学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三、要有新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往往对学习彻底丧失了信心,自暴自弃,甚至行为规范也出现了偏差。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对自己都放弃了呢?我想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家庭来承担。我们传统的教学的评价就是看这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通过每次考试的分数来排定名次。分数高的什么都好,成绩不理想的自然低人一等。长此以往,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始终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努力后成效也不大,在自卑心作用下,索性破罐子破摔。但是任何人身上总有闪光点,他们也希望获得成功。单一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作出完整的评价。
篇6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非常多,它也是我们平时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下面,我就如何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1.1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组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作学习必须先创设一种民主化、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合理组织,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法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乐意接受的过程,真正做到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有所好,学有所得。
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把课设计为情景教学,通过设置一些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快,更容易进入课堂的氛围,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等手段渗透教学,给了学生一种新异、真切的感觉。所以,只有在课前精心的组织,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的形式,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堂上的地位、作用就能使课堂变的更具有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
1.2合与分的尺度。
首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和锻炼就可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但若教师满场包办,就和过去的教学没两样。在这里就学要教师把握好课堂“合”与“分”的尺度问题?
合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集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分时,化为小的团体,是“合作”学习的表现。在教学中既要多给学生合作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若是完全放弃“合”的时间,就容易形成“放羊式”的教学,从而背离我们的初衷,把“分”的意义和目的变相抛弃。所以,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我自己的方法:精讲多引。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一个主题,课堂是学生的。我们教师的话要讲,示范要做,不然还要我们体育教师干吗?让学生自己练就好了。重要的是应该强调对学生的引导,“精讲多引”。我认为教师应该下到学生中去,通过个别辅导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小群体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之一:学会学习。有了好的措施和方法,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学生的热情参与。
1.3分与合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分”与“合”是两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宣布本课学习内容、确定目标、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组织分工、整理恢复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最好运用“合”的形式。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在学生自主协作探究过程中,则需要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同伴合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交流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潜在优势和特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并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发展。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用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交性语言的引导和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
2.2重视学生情感意识的互动。
情感态度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内容之一,积极的情感态度能促使人奋发,促进人的成功的动力。我们应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潜在的优势、特点,多用正面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成功。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有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可能。“教学的本质是信息交互,是认识交换,是学生人际交往”。这些都与个体的参与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难以体现教学的本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3.1培养教师创新的态度。
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3.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四、结束语
篇7
高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们已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取得了一点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如果在教学中不善于发挥和利用这些有利因素,那么它未必能够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便得不到很好地培养.那么,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考虑,认为要解决这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教学创新,其理由如下:
一、进行教学创新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提法反映了中学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新的数学课程和实践体系”.也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新课程理念是为 “素质教育”需要而设计的,它的本身就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成果.教学一线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是“新理念要求”的落实者、实践者、体现者,不符合新理念要求的旧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数学教学创新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它要求突出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倡导数学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讲求开放思维,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乐学好学、善思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等.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爱因斯坦说,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而不能只是“好胜心”,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说:“我们要学生做‘学问’,而不仅是‘学答’”.这些名言,无疑都说明了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作用.
三、进行教学创新是教学实践的本质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迎接教育发展的新挑战,顺应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学的创新.教学创新代表着教学实践的方向和先进性.教学实践是教师与学生间多维度的信息交往活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应用性、创造性等特征,其中创造性是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有生机和动力的本质属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的东西是解决事物发展问题的“牛鼻子”.所以,没有教学创新就没有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也将难以落到实处.
四、进行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精神去体验和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创新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就要打破传统的“玻璃罩”教学方式,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扬弃,在创新的教学中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借鉴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做法,笔者提出如下思路,以供参考.
1.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教学创新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新思想,领会新理念,并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丰富的知识是创新能力首要的智力资源.学习教育新思想和教学新方法,以及教学的新经验,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理论指导.
2.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触点,激励创新教学的热情
培养数学兴趣,为“培养创新意识”做好情感准备和内因铺垫,必将能使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创新活动,同时在活动中诱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形成“欲思乐思善思”的学习劲头.
3.努力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
篇8
关键词: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他以小组为单位,从形式上改变了面向教师而坐,改为学生面对面,更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意识。黄骅市第二中学,自2012年开始了以小组学习为形式,利用导学案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现将个人的一些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培养方面的心得体会作一总结。
一、学习目标的设立
对于中学历史尤其是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每一节课设立一个言简意赅、难度适当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应试模式,内容僵化,枯燥乏味,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年降低,本来生动有趣的历史课散发出陈腐的味道。例如,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三单元《改革开放》,我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我国的改革是怎么开始的?2.我国的开放是如何进行的?降低了目标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课堂效果不错,学生的目标达成率达到85%。在小组教学中注意将目标分解,根据目标的难度,分配给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做事,都能做好事,充分做到了全员兼顾。不过不是每一课都能很好地将目标分解,由于课时安排的原因,历史课有时被安排到“差课时”,比如上午第四节、下午第四节,或者体育课后,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精力都大打折扣,这时他们更喜欢听,或者更难以投入讨论中,这也是班级教学难以克服的顽疾。
二、成果展示
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小组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既要有序展开又要充满竞争意识,可采用以下方法原则:(1)轮流制,这种方法在小组加分的刺激下,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表现的机会。(2)抢答制,在提前准备的情况下,采取抢答加分,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3)问难的方式,组与组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问难的方式,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提问者有效的问题也可以加分,回答正确的也可以加分,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模式,有利于多角度开展讨论,培养创造型思维。
三、评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阶段,采取师评、学生互评、组组互评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以历史问题研究为平台,达到锻炼思维,提高兴趣,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目的。经过一年多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幅增加。考试成绩及格率达到80%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
篇9
一、 转变老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创新的课堂教学格局。
我们的老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几千年的延续,他的宝贵经验固然重要,但是他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那种教师教学生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教学上的要求,那些严肃认真、死气沉沉得教学模式,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得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和老师一讲到底的过程,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在首要位置,处理好与学的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主发展的课堂,要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促进者,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我们要把机会交给学生,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办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
二、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即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学生学习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但学法有优异之分,科学与不科学之分,要学生掌握和运用较好,较科学的学法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古人强调授以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时,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知名教学家陶知行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灵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国外有位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两种论断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意思。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至少可以抓住如下几个方: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作业、如何复习、如何进行课外学习、如何进行观察、如何有效地思考等等。
三、 加强能力培养,主义思想方法的教学。
智力、知识、能力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智力是获得知识的基础,能力又是在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弄清了智力、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知道,在数学教学中强智能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能力,还应包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尽管能力不等于素质,但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离不开智力的培养。
篇10
一、要善于创设创新思维的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生对事物和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生怕出错而招来同学和教师的嘲笑。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正确对待,以免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要满腔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共同分析出错原因,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害怕出错,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去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才会主动创新,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新思维的氛围,还应主动抓住时机进行诱导。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学生在解决某些问题出现共性错误;个别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同一问题学生的理解和解决方案的不同;同学对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答案而发生争议等等。这时就形成了一个创新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因势利导逐一解决,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类比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和集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
二、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是一种由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亲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的情绪,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模式,能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注意到、接触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时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来源于生物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对生物史的考察和介绍,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讲述科学家开展研究的生动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信息的传递”一节时,首先从巴普洛夫进行科学实验讲起,使学生从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中受到启发,认识到这是巴普洛夫成功的关键。学习“生长素发现”时,按照科学家的思路一步步引导,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结论,又教给了学生获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科学家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生物进化学说”时,不仅讲述现在普遍接受的现代进化理论,而且还向学生介绍目前尚有争议的“中性学说”,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内容还不算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所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才是首要的。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发现问题,通过已有知识来解决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只有学会学习,学生才能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才能独立完成各个生物题目。学会学习不仅在学习生物学科时让学生事半功倍,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学生学会学习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是强大的。只有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遇到未知问题时才能从容不迫地进行分析、思考、解决。学会学习也是学生的一个优秀本质,具有了这个本领,不管将来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能让自己快速顺利地适应环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四、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 上一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
- 下一篇:财务部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