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

篇1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篇2

让孩子知道怎么去思考

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在试验中发现新规律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

妈妈可以用袋子装满多种不同质地和形状的物体,比如缎子、 饰带,、天鹅绒等,让孩子触摸,鼓励孩子描述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同。妈妈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各式各样不同质地的材料,如不同质地的纸,、线等等,让孩子用胶水粘起来,并用不同的颜色对其进行染色。然后让孩子用红色、蓝色、绿色或两两混合,或三者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颜色。最后妈妈与孩子一起讨论完成的作品,妈妈可以告诉孩子红色、蓝色、黄色是三种基本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它的新颜色。

整个游戏下来,看似枯燥的东西变得五彩缤纷。类似的游戏可多做,在游戏中孩子能学会试验、分析、比较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做出杰出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和孩子做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孩子游戏活动中的一种,它可以将音乐活动内容融于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使孩子在情感上获得美的陶冶。当然,这些音乐游戏也能培养幼小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审美力、丰富孩子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

做音乐游戏时,孩子能够体验声音、运动和音乐的关系。妈妈可以主要集中在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方面, 当音乐响起,你可以让孩子按照他对音乐的理解翩翩起舞。在运动中,孩子想象音乐所描绘的意境,这就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每个孩子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培养了孩子的求异性,而求异性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样的游戏要多做。

让孩子大胆地去探索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促进孩子学习和发展,鼓励孩子大胆去探索去创造,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小故事。父母还可以和孩子谈他们的所见所闻,让孩子说说喜欢什么,嫌恶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让孩子创作时,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多种东西,如手提包、帽子和鞋子,电话、杂志和围巾等等,让孩子去应用。

篇3

关键词: 语言教学 六大解放 创造性教育

当前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多是“你教我学”,控制幼儿思维的倾向比较明显,传递固有知识和维持秩序多于情感交流,运用教学语言策略水平较低,有效性欠缺。因此造成孩子只能流利背诵故事、儿歌,缺乏对幼儿良好语言习惯的形成、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教学活动是一种师幼互动的双向交往过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使语言教学活动打破常规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点,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敢想、敢说、敢创造。

一、解放头脑,激活思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只有解放孩子的头脑,才能让孩子的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充满好奇、充满问题的。记得在主题活动《小问号》中,我们组织了“问题一箩筐”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提问,“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是怎样发射的?为什么人不能飞起来?为什么小蝌蚪在春天出来?……我和孩子一起认真寻找答案,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鼓励他们勤思考、爱动脑,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渐渐有了“飞行”的新发现和进一步探究“动物百科”的愿望,有了“由对宇宙飞船的好奇、探索延伸到对太空中其他飞行器的研究”的新一轮主题活动的生成,还有了“动物繁衍”的秘密。

二、解放双手,大胆创作,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有组织地进行集体活动是语言活动的主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幼儿整齐地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学习。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更加无法让幼儿有创造性思维的显现。

在故事教学中改编和续编故事。如《小猫钓鱼》、《小熊图书馆》、《小蝌蚪找妈妈》等,我尝试利用连环画教学,让孩子用连环画的形式将故事的结局表达出来。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讲述故事的精彩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身体,让孩子通过夸张的动作、有趣的语言进行即兴表演。

三、解放眼睛,学会观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让孩子们用心观察,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看图讲述活动《大象救小兔》,就是以图片作为凭借物给予幼儿形象的视觉刺激,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了老虎凶狠的形象、大象借助身体特点,如何为小兔架起一座大象桥救了三只可爱的小兔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水平;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思考和想象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行与情感。

四、解放嘴巴,勇于表达,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只有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有话就说,给孩子说的机会,才能不断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其受益终生。

1.通过复述教学内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复述是促进幼儿把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的有效手段。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幼儿语言,促进幼儿语言的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言课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故事让孩子承担不同角色,再加以丰富的想象进行表演,如《小猫钓鱼》、《桃树下的小白兔》等,在故事表演中幼儿通过模仿人物语言、表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情操。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们的朵儿点心店,服务员热情地招待客人:“请问你要吃点什么?”“请问你满意我们的点心吗?”“您可以留下宝贵的意见。”将这样的游戏融入语言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孩子在感兴趣的游戏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五、解放空间,不拘形式,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他呼吁:“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

当前的语言教育已由集中教学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它强调开拓开放的学习空间,建立互动的师幼关系,强调向区角、生活活动开放。在日常活动中尽量采取小组活动,利用三三两两活动、一对一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氛围中讨论、协商共同关注的话题,自由地交流,运用学习的语言。

六、解放时间,留有空间,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陶先生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创造。”

篇4

星期二下午,学校的阳春厅内暖意浓浓,四年级的家长们汇聚在一起,认真地聆听区家长学校校长、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李映本老师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注意孩子的创新启蒙》,家长们无不觉得受益匪浅,仿佛收获到一本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秘籍".

创新,意味着改变,意味着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李老师说:"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创新能力的". 创新能力,是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成才、成功必不可少的才能。创新精神,惟有从小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李老师生动详细地讲述了三点:

讲座3.jpg

1、启迪孩子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各种才华

3、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1

启迪孩子的创新意识

父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要素,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以家长自身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孩子,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应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去寻求答案。李老师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家长们应该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呵护好孩子的童心,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观察、多动手,鼓励孩子的创新意识。

讲座9.jpg

记下来回家再消化

讲座10.jpg

讲得有道理,赶紧做好笔记

2

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

李老师针对孩子的各种特点,将孩子分成7种智能型,即:语言智能型;数学逻辑智能型;音乐智能型;空间思维智能型;肢体动作智能型;交际智能型;自理智能型。这就要求身为家长的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的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父母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讲座11.jpg

会场专心听讲的家长们

— 2015 —

12.15

3

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

李老师说:"家长们应该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同时,他也将联想能力归为四类,即:归类联想;快速联想;多义联想;类别联想。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推理、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丰富的联想,可以提高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身为家长的我们,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我们还可以采用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一题多解的方法启发孩子思考,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孩子,则是父母生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让身为父母的我们一起,唤起创造的力量,心怀关爱、赏识、尊重、耐心,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吧!

篇5

尽管学龄前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好,但如果父母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那么即使孩子拥有出类拔萃的“背书才能”,他们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丧失表面上的智力优势。

所以,我们提倡年轻的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机械记忆以外的能力,其中除动手能力之外,还包括理解、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有效的首推有效交谈。

尽可能地和孩子谈话

一个人在与他人对话中反应速度的快慢,往往标志着他整体智力水平的高低。经常交谈不但可以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促进孩子的逻辑思维。孩子们听的、说的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扩展谈话内容

父母和孩子就某一问题交谈时,不妨把谈话内容由浅入深地稍稍扩展一下,除了可传授一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可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这一问题的全过程,如开始怎么想,后来想法怎么起了变化,以及为什么做出改变等等。从这种对前因后果深入分析中孩子获取的智力进步往往要比谈话内容本身大得多。因为孩子可以父母的思路为借鉴,逐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孩子的好奇进一步反问

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喜问为什么。对此有些父母颇感不耐烦,甚至批评孩子“钻牛角尖”。相反,一些聪明的父母会充分利用这一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大好机会。他们往往不马上给孩子答复,而向孩子反问几个“为什么”,争取孩子自己思考并找到合适的答案。

不局限时间

不要以为谈话该在特定时间进行,睡觉前、晚饭后、幼儿园来回接送孩子的路上,随时随地都可寻找到开阔眼界和心胸的话题。多揣摩孩子的心理与兴趣,把握时机,从而使亲子双方都能产生快乐的感觉。

不设定内容

有的父母在与孩子谈话过程中总教导孩子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久而久之孩子会放弃实话实说的勇气,对你关闭心灵之门。做个敏感的父母,倾听他的任何表达,才能帮助你充分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挖掘他的灵气。这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耐心和尊重是有效的前提

和孩子谈话时,耐心和尊重极其重要,有耐心的父母会引导孩子表达,缺乏耐心的父母则会将孩子推到沉默的边缘。请记住,你怎样跟你的同辈谈话,就该怎样跟你的孩子谈话。不要让谈话演变成对孩子的教导甚至训诫,更切忌对孩子大加斥责。

与孩子的“朋友悄悄话”

如果你能做到每星期至少有一次与孩子说“朋友悄悄话”,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游刃有余的父母,孩子轻易就可以与人沟通。

运用孩子的语言方式

能否让孩子热情愉快地参与交谈,与他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有关,运用孩子小社会的语言则是激发孩子积极性的一条佳径。运用孩子小社会中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谈,他自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即使当他谈兴不高的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被你吸引、带动。有了兴趣自然谈话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和孩子一起谈趣事

据有关专家大脑研究表明,每天坚持花半小时和孩子谈一些有趣的事情,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在智力上、感情上促进他的健康发展,并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纽带,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词汇和概念,激发他的思维能力。

重视他的问题

对孩子在谈话中提到问题或困惑予以高度重视,必要时可对孩子的谈话做简单笔记,帮孩子分析并整理自己的思路,以便能在下一次谈话时给孩子提出良性的建议。

提供线索和提示

较难解决的难题,可给孩子一些线索或提示作启发,时间长了,孩子便养成了爱动脑筋的习惯。

与孩子一起探讨

如果问题连父母也回答不了,千万不要胡编乱造或简单省力的用“我也不知道”来应付孩子。父母最好的应对方法应是:坐下来与孩子一起探讨。如遇见生字可一起查字典和百科全书;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请教老师或专家。从中孩子们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认真钻研的顽强精神。这些素质对孩子的成才是必不可少的。

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善于独立思考并爱钻研的孩子往往很具独创性,常显示出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或从同一事件延伸出多种联想的能力。要知道,思维方式的多元正是一个人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对于孩子做出的第一个正确答案,爸爸妈妈不妨在作了肯定后再问:还有没有更好的?研究显示,这种“逼问”可激活孩子的思维,促使他认真反复思考,并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件事。父母如能这样持之以恒,孩子会变得更聪明。

 

篇6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虚心求教的良好习惯,就会为其今后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常听有些家长谈起孩子做作业的习惯问题。不少家长抱怨:说他们的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爱拖拉,只几道题目也要做好半天。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牢记"三忌"

(1)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使孩子紧张,不利于学习。

(2)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作业有误,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3)忌"代劳"。有些家长怕低年级孩子做不好作业,常常代替孩子完成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代劳"会削弱这种根基。

2.做作业前指导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新知

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复习这一环节往往被孩子忽略了,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其实恰恰相反,它不但可以提高做作业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作业质量。因此,家长应指导孩子每天在做作业前要先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包括例题的分析过程和书写格式,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3.给孩子创设一个精心做作业的环境

不少家庭有好多地方可供孩子做作业,孩子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有的家庭虽然有可供做作业的桌椅,但是没有合适的灯光,或是桌椅的高度很不适宜,或是桌面上摆满了玩具、杂物等。这样的环境,孩子怎能安下心来做作业呢?作为父母,应根据住房条件,尽可能给孩子安排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直接影响孩子作业的情绪和效果。

4.培养孩子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很多孩子做作业时,总是想快点做完,拿题就做,不审题意。这时家长应首先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害处,还应指导孩子认真审题。例如,让孩子边读题边用笔划出重点字、句,还可以让孩子讲述题意。孩子在解题时如果遇到问题,家长切不可包办代替,要积极引导孩子自己独立分析、思考、找到答案。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后要细心检查、确认对错。对与错处家长应抓住不放,先让孩子说出为什么错,如何查出来的,再让孩子说出应该怎样改,以及今后学习中应注意什么。

孩子做作业时,有的家长常常坐在旁边手把手地教,总觉得孩子这一"点"太大,那一"竖"又歪了,致使孩子的积极性丧失,兴趣索然。其实,不管是书写、算题,还是手工制作等,只要是孩子独立完成的,他就会感到一种创作的成功和满足。作为父母,不要介意某件"创作"的好坏,更不能用大人的审美眼光来评判孩子的"习作",而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练习,尽量发挥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家长过分的指导甚至代替孩子完成作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思考和练习的机会,不但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思想,而且也不利于启迪孩子的思维,抑制了能力的发展。当然,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和督促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牢记"辅导不等于包办",做到"辅"而不"包","导"而不"办"。当孩子作业碰到困难时,首先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可说:"你再动动脑筋想想好吗?妈妈相信你马上就能想出。"对于有些疑难点,要从关键处循循善诱,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教给孩子思考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5.防止孩子拖拉作业

平时,总有些父母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干,孩子的实践机会被剥夺了,生活自理能力低了,以致于做什么事都成了"慢吞吞",这种习惯自然影响到学习。还有些父母在学习上不断给孩子加码,本来孩子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给布置了一堆,让孩子感到反正做得快也不让玩,于是就磨磨蹭蹭起来。当发现孩子做作业打野、拖拉,家长感到必需制止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用手边抚摸他的头,边说:"是不是遇到了难题,做不下去了,要不要妈妈帮你一下?"这样首先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通常情况下,孩子会说没有难题会做,这时大人要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神情:"你很聪明,马上会做完的,妈妈等着你好吗?"这种方法,实际上首先是中止了孩子打野、拖拉的行为,然后使孩子明白:大人在关注他,希望他快一点完成作业。

其实,作为父母应该明确告诉孩子,做作业要按时、讲究效率,并且教给孩子做作业的方法,如先复习后作业,做作业要全神贯注等等。

6.对孩子进行自查作业的训练

篇7

【关键词】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长期以来,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为师生所苦恼。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成了一直困扰广大中学教师的老大难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谈一谈粗浅的看法。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真实情感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兴趣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力求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才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注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文章内容也会丰富充实。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注意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底。一方面,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录像、录音机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了教者的智慧——学生毕竟是孩子,对学生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学生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章出来。

三、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写作有感而发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有当学生自己有了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事物的独立思考,有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 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之所以有的人认为很平淡,而有的人却认为很精彩,是因为心灵的感悟能力不同。在学生的写作中,学生最常说的是没什么可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对社会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见解。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认识生活,而不是一再地由我们告诉学生生活是什么。尽管他们可能不会有太高深的见解,也不可能有太广博的见识,但只要是他们的所思所悟,是他们自己的发现,那就是有意义的。而这些就是学生要表达的,要倾诉的。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要鼓励的。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富多彩。

四、正确对待学生作品,做到善意的评价

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成熟程度及个体差异的不同,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不同,教师要从尊重学生个性的角度来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从教师自己个人喜好的角度来轻易否定学生的写作,更不能搞一刀切,对待学生的作品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写作,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造作灵感的写作激情。更不要一味地指责学生所写作文的内容,不要用成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去衡量学生的写作,更不要用所谓的“意义”去大加挞伐,从而让学生违心地去说一些假话空话套话,这些都会损害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中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生理上和思想上都不成熟,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要加以理解,随着学生人生阅历和知识的完善,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逐步地成熟起来,认识事物的深度也就不同了。教师只有正视个性差异的存在,把个性和兴趣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文章能写出一两点可肯定之处,就可以大加赞赏,如:赞取材新,赞立意深,见解新,构思新等。遇到写得较好的学生习作,教师不妨在班上进行阅读、评析,贴到班上让其他同学学习,或者经过认真修改后投递到报社去。在这种赞赏下,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并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评价,可以放大学生作文的优点,让他们乐此不疲,喜欢上写作。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写作中提高了信心,才能真正的激发起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做到上述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对文章要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同时还要学生之间相互评议,相互修改。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亲身体验感受、揣摩品味,欣赏辨析,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9).

[2]语文写作“立体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延伸[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8).

篇8

玩泥巴

玩泥巴是玩具馈乏时代最受孩子欢迎的一种游戏。现在的孩子玩的是橡皮泥,色彩鲜艳了,触感却完全相同。玩泥巴,能够锻炼孩子的触觉,体会黄泥与黑泥,土和水两种物质,不同比例组合的变化有何不同。

采集青蛙卵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难看到真正的青蛙卵。有时间,带孩子到郊外水塘边,让他亲手采集些青蛙卵,带回家里养殖,见证自然界里动物生命的变化,这对城市里的孩子,是种最贴近的自然教育。

种株植物

大米长在超市里,面也长在超市里。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个谜。让孩子养一株植物,见证水、肥、土壤、阳光对植物的重要性,懂得自然界的生长都不是孤立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缺一而不可,其中也包括孩子的责任心。

用硬纸板做面具

用硬纸板做面具,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是过去的孩子常常做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也会玩这种游戏,只是面具已是精美的批量产品。让孩子自己做个面具,不仅可以锻炼他的手脑协调能力,也可以锻炼其手部小肌肉的发育。自己完成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精美的商品都无法替代的。

用沙子堆城堡

孩子在海边用沙子堆过城堡吗?用沙子堆城堡,重要的是建造的过程,从无到有,考验着孩子的耐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有到无,又让孩子学会了得失之间的关系。

爬树

在城市里爬树,是种不文明的举动。所以,要爬树,还是要到郊区去。从树下爬到树上,这一过程锻炼了孩子的身体素质,体力,勇气,手脚配合能力。完成这一过程,孩子才能体会到征服的快乐,看到在地面上看不到的风景。上树艰难,下树也不轻松。由下到上,由上到下,让孩子自己体会其中的深意。

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

幽默感是每个人都应俱备的。让孩子画个鬼脸,自娱娱人,体会那份因幽默而造就的快乐。快乐是培养孩子的重要一课,孩子具备了幽默感,快乐自然也就会常伴其左右。家长们都很注重孩子的成功,认为成功和快乐是划等号的。其实不然,快乐的人,成功才是快乐的,不然,成功也难免会感到痛苦。

创作一个泥雕

泥雕、泥塑自助工作室,现在的城市中并不少见。让孩子亲手做个泥雕留存,并不仅仅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纪念。泥雕创作,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立体空间思维,考验着孩子对空间比例的认识。

参加一次“探险”

“探险”是孩子锻炼胆量、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存能力的捷径。“探险”前的准备工作,由孩子独立来完成,如果他忘记了什么,不必提醒他,让他自己体验考虑不周造成的不便;“探险”过程中,除了安全问题,不要干涉孩子的自主决定,让他自己体验“探险”的乐趣与苦痛;“探险”结束后,和孩子聊聊,让他总结其中的经验。

养小动物

孩子和小动物之间没有任何障碍,而且,似乎有种天然的交流感应。孩子在养护小动物的过程中,爱心有的放矢,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责任心和辛劳,可以培养他的爱心和耐心。在孩子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不妨让他为家长准备一次早餐,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教给孩子注意事项,准备早餐时,要注意安全;照顾小动物时,要避免被小动物抓伤、咬伤。

篇9

然而,为狮子慨叹的同时,我们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孩子。

其实,在幼儿园里就不乏此类现象:小班幼儿手执鸡蛋不知如何下口,准备囫囵吞者有之;左手拿酸奶,右手拿吸管,面露难色者有之;中班的幼儿不会自剥小食品包装袋;也有非糊状食品不进者;更有因家中老人照料精细,鲜与外人接触,导致孩子入园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不会表达自己所想,更不愿与其他幼儿及老师进行正常的交流,整日生活在自我真空中的疑似孤独症儿童。

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方位地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正是他们的精心安排、无微不至的关怀,包办代替了孩子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剥夺了他们基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以及大脑的思维能力等等。长期的、事无巨细的“关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带来什么呢?是生理、心理功能的退化,是自私、依赖、索取、毫无责任感的滋生,是毅力、果敢、进取心、创造力的尽失。如此孩子与丧失捕食能力的非洲狮有何不同呢?美国康乃尔大学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投入沸水锅里,青蛙竟出人意料地猛跳出来,随即将这只青蛙放入冷水锅里,再慢慢加温,青蛙来回游动并不挣扎而出,最后煮熟于锅中。鉴于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建议应当从三方面做起:

首先,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空间和充满鼓励的生活环境

幼儿天生好奇,他们拆开玩具是为了看见里面的发条,摔坏万花筒是为了看见其中的景象,抠掉电脑键是想知道下面究竟藏的是什么。幼儿喜欢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成人的劳动:一把扫帚在手,他们既扫地又扫餐桌;毛巾为洗脸所用,他们也会用做擦桌凳;手中挥舞的玩具钣子、钳子都是他们用来修理拆卸的最爱……他们在摸索中找到乐趣,在尝试中感到快乐,在无数的失败中总结出成功。但与一些父母和养育者本末倒置,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对待孩子,事事包办代替,结果剥夺了孩子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压制了孩子自动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造成孩子的成熟落后于年龄,适应社会困难。

其次,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及服务于人的能力

家庭教育中,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培养,由小到大、由近及远,逐步养成。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必须鼓励孩子从力所能及的点滴小事做起。例如:自己的饭自己吃,自己的手绢自己洗,自己的书包自己收拾,自己的计划自己制订。而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不妨“偷懒”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活以此培养孩子服务于大家的能力。比如请孩子帮助取物来(安全物品)、送物去、剥葱、捣蒜、穿线、洗碗等。其实,大多孩子在服务大家得到肯定之后是异常高兴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也是多以当值日生服务于小朋友为荣的。

再次,成人应不断提醒,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完成各种能力的学习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独立性

虽然孩子们对环境的变化认识受到他们经验的限制,但是他们的情感易受感染,行为习惯容易养成。在这一时期从“幼儿与自然”、“幼儿与社会”、“幼儿与自我”等三方面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其中“幼儿与自我”着重是让孩子在感知人成长过程中了解自己不断学习做事的成就感,形成一定的自理、安全、卫生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诸方面的能力,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也就是让他们从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开始,从而从小树立自信心。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在《纲要》的阶段目标中,托班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应达到以下标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如:会自己用勺子吃饭,尽量少撒饭粒;学会自己穿简单的衣裤、鞋子;大小便会自理;自己的玩具会自己收拾;会搬放自己的小椅子等。那么,如何来培养托班幼儿的独立性,让他们初步尝试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呢?下面谈谈我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幼儿园人、文环境是锻炼幼儿独立性的重要场所

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家”的气氛,这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能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这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必要的外部条件。

1.1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初步体验成就感

首先,要尊重孩子,以新的眼光认识孩子,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2岁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迅速发展,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慢慢的扩大。而到了3岁,孩子已进入“第一反抗期”阶段,会有一些自己的愿望,渴望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进行各种活动。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搀着大人的手走路。他们已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做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做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可是,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家长做,不用自己动手做的。

例如: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利用“老师喂”与“自己吃”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介绍菜肴、吃饭比赛以及餐后小红花和家园表扬信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吃饭。慢慢地再引申到学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裤、鞋子;有便意时会告诉成人,不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样幼儿的独立意识逐步在实践中培养起来了,他们在初步的自我服务中,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也慢慢的体验到了自己做事情的成就感。

1.2在游戏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体验学做事情的乐趣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巩固与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而对托班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将游戏与技能学习相结合,游戏就能发挥特有的趣味性,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更便于孩子掌握自理能力的技巧。

1.3在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体验面对困惑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的独立自主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我们更要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幼儿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

我认为,培养托班幼儿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放手”什么时候该放手,什么时候该帮一把,老师的心里时刻要有一个度,而对这个度的把握则解决了是在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还是限制了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在我组织的活动很少帮助幼儿做什么,凡事他们能做的一定不帮,不会做的也鼓励他们尝试做一下,在这种氛围的培养下,现在我班的幼儿独立性都很强,动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自我服务也明显增强。

1.4在分层指导中促进幼儿的发展,初步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年龄越小差异性越大。因此对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探索周围世界,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孩子在鼓励中克服困难的方法,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快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动手做,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例如:平时让孩子自己动手搬放小椅子,自己收拾玩具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初步感受自己动手做事情的乐趣。

1.5在鼓励中增进幼儿的信心和勇气,构建具有挑战生命的空间

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时,我们应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他们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孩子自主成长的要求,让幼儿有较多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自由玩耍,从而在其中学会协调自己的感知,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行为的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现代儿童。

二、家园配合有效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孩子上幼儿园后生活在两种环境里,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包办代替,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就很差,这也对我们开展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束语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是要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我们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生活的机会,从小培养幼儿做一个独立的“人”,使幼儿具有良好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初步的自我责任感。另外在培养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