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训练数学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训练数学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谈几点认识。
一、创新设计数学问题,发展灵活性思维能力
设计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如设计发散式问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的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地设计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如教学“女生相当于男生的7/8”这种具有发散性的应用题时,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8/7;②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7;③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8;④男生人数是男女生总数的8/15; ⑤女生人数是男女生总人数的3/15;⑥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总人数的1/15……等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这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 和分析,就能设计出许多发散式的问题,借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还可以改变问题条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训练思维灵活性。学校用笔经费添置课桌椅,可购40张单人课桌或60把课椅,现在要课桌椅配套添置,这笔钱可购置多少套?从表面上看是单价、总价、数量问题,学生在对它们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比较后,就可以概括抽象出它们之间的共同道理及其相互关系,并能以此解答和推及其它与之相关的其它数学问题。
二、引导创新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以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把这个三角分成两个小三角形,那么,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2=90°,正确吗?”有的学生就可能回答:是正确的,而忘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这一道理。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错例进行分析就可以加深他们对三角形内角和及其面积公式的正确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再如教师可让学生去思考:“有两根同样长的钢材,第一根用去它的2/5,第二根用2/5米,剩下的那一段长?为什么?”这道题按“常规”解,要求剩下的钢材哪一段长,必须先知道两根钢材原来有多长与分别用去多少米。但钢材原长不知道,这题似乎不能解了。这时教师就应设计探究式问题来启发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钢材会一样长?又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材不一样长?这种探究式问题的提出,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后找到了解答此问题的新颖方案。
三、实施反向思维训练,发展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与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相关联。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会很快地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在类此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顺向和反向的积极调度的过程之中,得到良好的逆向思维的训练。
四、创设相近问题,发展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与提高,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必须复习一下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引导他们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在讲新课时,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首先要怎样?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这种相近式的问题地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篇2
否则就会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放缓或中断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全程教学情景,把训练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持续性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明确各年级都必须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持之以恒。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能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接着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再教学数的组成就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循序渐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准确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这里,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得以并举,教与学得以相辅相成。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不断拓开思维之路,增强思维意识,那么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字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思维误区里。由此长往则将,难以纠正。
2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持续性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或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提出习题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我让他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我又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我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思路,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违背思维训练要求,收获不到应有效果。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中断思维训练或割裂思维空间代替教学全程持续发展思维的任务。
3把培养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持续性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篇3
【关键词】优化;教学;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思维脉络,教给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我们认为训练小学数学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二、教给思维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含义、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4.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理清思维脉络克服思维障碍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新的知识,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区别同异,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从而进行思维训练。
四、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聚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1.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解答后再纵向延伸: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怎样解答,如果改变题目中的问题,又怎样解答。
2.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此种方法多适应于练习课与复习课。
3.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逆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4.一题带一类,构建小系统。例如教完简单工程问题后,可以将工程问题与工作问题及相遇的行程问题三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用“同一知识统一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构建知识的小系统。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也才能落到实处。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个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概念教学,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概念,而概念可以说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可以从强化概念教学开始,结合数学学科逻辑性强、教学内容概念多的特点来引导学生通过掌握概念的本质内容,进而围绕概念诱发学生开展思维来逐渐掌握其全部知识,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数学思维方面的内容渗透到概念教学当中。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掌握“和”的概念,即:在上课时,笔者拿出3个苹果,并将苹果分别给2个同学,这样一个同学手里有一个苹果,另一个则有两个苹果;其次,引导学生开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数出一共有几个苹果,进而,趁势引出什么是“和”。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灵活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可以起到线索诱导和启发灵感的作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特点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开发右脑功能中,尤其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要教好数学课,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需要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形象性和逻辑性出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数形结合,展现数学美。
三、设计好练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由于思维与解题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①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④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指导性的课堂练习,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克服学生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其观察、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操作活动中,教师应要求他们动用各种器官,即用眼睛看、用手做、用脑子想,还要用口说。只有通过操作过程与智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学“小明家养了9只灰鹅,13只白鹅,白鹅比灰鹅多几只?”这道题时,可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产生动作思维,从操作中看出,白鹅比灰鹅多4只。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以后,思维就会被打开。把白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灰鹅同样多,一部分是比灰鹅多出来的。这样,学生的动作思维就过渡到了形象思维。小学数学的所有概念、定律、法则等都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教给学生比较分析、类比迁移、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丰富多采的创新气氛;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宋筱川.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
[2]黄小玲.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1.7.
篇5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与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培养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2)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篇7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言语训练为主线,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呢?我浅谈一下近年来,在实施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比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 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 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呢? 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铺设语言的阶梯,引导学生会“说”。
小学数学课要把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之中,巧妙地铺设语言阶梯,让学生学得深,记得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在教学“32 个同学做纸飞机,平均分成4 组,每组有几个同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这道题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先告诉了我们什么?再告诉了我们什么? 要我算什么? 只要说清了这几句话,学生就从应用题的生活语言中找出了条件和问题,抓住了理解应用题的关键。接着再让学生口述解题的思路;要求每组有几个同学,就是把32 个平均分成4 份,求每份是几个? 这是把“数学语言”32 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 根据“要分的总数写在前面作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后面作除数”,引出“32+4”,转化为“数学式子”,使学生会用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两个“转化”的数学语言阶梯,来发展数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数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于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 个正方体木块( 各表示1 立方厘米) 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出来。
四、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过程。
篇8
Abstract: Mathematics classroom is the main pla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mathematics innovation thinking ability. The cultivation of mathematics innovation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need of moder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is also the need of new course reform. Therefore, in teaching, through students'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knowledge, the mathematics thinking process is reveal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innovation thinking.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innovation thinking; cultivation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08-01
1创新思维及其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思维活动过程中,通过直觉、美感、猜想、类比、联想、推广和推理去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探索新问题,发现新的东西,对事物的发展趋向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四大特征: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独特的想象力、活跃的创造灵感、开放性的思维空间。
培养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生提高自己数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通过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数学创新精神;开展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运用反思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方法,开阔学生的思路,学活知识,从而达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中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和蔼可亲的态度,精心设计的提问,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有趣的教具,科学新颖的教法等,都有助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精心创造能调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到既生动有趣,又如身临其境,马上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使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2.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励学生数学创新精神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建筑在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不可能有新思想和新方法。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在定理或例题的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的是分析、证明和了解解题的思路,尽量挖掘前人发现或创造这些结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形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在学校教学的条件下,独立并且创造性的掌握数学,独立地对不太复杂的数学题目找到解决办法和途径,发现定理的不同证法,以及对非标准题目独立建立数学模型、探索独特解法等表现也都属于创造性思维活动。
2.3 开展变式训练,激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其思维过程具有多向性、直觉性、变通性、批判性等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一般来说,一道数学题由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构成,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已知条件有所改变,结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把已知条件中的某个(或某些)条件去掉能否还能得到这一结论,能得到或得不到的原因何在?把这样的题型移到别的内容中行不行?会是怎样的效果?特别要注意寻找题目的简捷解法、反常解法、巧妙解法,从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揭示事物的本质,消除严密推理中带来的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4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拓性、创新性的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发散思维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发散对象,二是发散方式。数学中的发散对象是多方面的,如对数学概念的拓展,对数学公式、法则的变形与派生等。发散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命题而言,可以是替换命题的条件或结论;也可以减弱条件,加强结论。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将解决的途径、思想、方法等作为发散点进行发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抓住时机,以研究的数学对象作为发散点进行多种方式发散,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5 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往往会偏离教师的原定教案。此时教师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批评指责,而要点拨启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能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的解法时,要多加鼓励,让其保持愉悦心情,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他们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说敢做,不断创新。
3结语
培养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教师应当做的是进一步将所提出的数学创新能力具体化,落实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上,落实到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实践与深入,数学教学结构体系定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国刚,胡桂荣.例说提出新问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通讯,2001(13).
[2]徐广华.加强开放性问题的数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J].数学通讯,2001(7).
[3]李伟.关于新课程中重视数学阅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4]山丽娜.数学教育中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4).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基础教育要立足于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开发大脑功能,提高人的智力有重要作用。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这说明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又要训练,而且“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教学,更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做为素质教育的一项教学目标去实施。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解应用题中经常用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的教给学生这些思维的方法。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借助插图和思考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1.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在教学中使知识内容的组成体现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再引导学生把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组成网络。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起到知识的迁移作用。
2.教师必须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努力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发展思维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使教材成为学生智慧的能源。要研究一例多变,多解,多用,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还要研究练习题,要把封闭式习题变成开放式习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交替训练中实现的。所以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做保障。
二、从发展思维的一般规律出发,由直观到抽象
利用直观进行教学,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因为教学既要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出发,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的要求,促进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如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以“93”为例。一是利用学具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先摆9个三角代表9,再摆出不同颜色的3个三角表示3;接下去引导学生回忆思索:怎样的两个数相加的又对又快?学生回答说:10加几的加法最快,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求93得多少?怎样才能变成10加几的加法?指导学生操作学具帮助思考。学生们操作讨论后发现:9个三角再添一个三角就是10个三角,这1个三角要从另3个三角中取得。3个三角取走1个,还剩2个,这样学生们一眼就看出93得12。二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凑十加的思维方法。三是进行尝试练习,引导学生计算95,96……这时就不必让学生每题都摆弄学具了。这样进行教学既不致于使学生忙于操作无暇思索,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形式,达到了 “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效果。
三、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发展水平与教师逻辑思维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素质,达到能用逻辑知识发现和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思维错误。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教学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用逻辑知识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们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分以下几步:①画图表示2的4倍和4个2。②引导学生对图进行观察、比较,推理出2的4倍和4个2都是8。③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填空练习。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正确地体现了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形式,教师以自己的逻辑示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指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对每个部分进行研究;综合就是把所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成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掌握这个方法先从低级开始,逐步提高。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过程是指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是其具体表现。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
思维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浓厚的兴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成为学习的极大动力。学生学习任何事情的最佳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本人教风的特长,做到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剧烈思维的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教师可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教师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试题以后,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得数,而且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不应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应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能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
总的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发展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四、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培养,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解题练习,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教师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设计练习题时要有针对性,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例如:为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教师可以考虑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要弄清这一点,学生就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而后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自身,联想到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确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适当地调整“教”与“学”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杜得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科技信息,2007.5.
- 上一篇:小学篮球兴趣班教学总结
- 下一篇: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