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决策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经济决策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经济决策能力

篇1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1概述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包含了建筑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不同内容[1],是一个内容繁杂的专业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既重技术,也抓管理,还要加强工程经济意识。

2《工程经济学》的重要性

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2]。土木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显著特点,为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发挥效益,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评价[3],项目决策者必须根据工程经济分析和评价的结论,以此做出是否能够投资的决策。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也应在项目的寿命期内进行工程经济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现场施工工作,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就需要考取一些必要的从业资格证书,如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注册工程师等,想要考取这些资格证书,考生不仅需要专业要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需掌握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工程师,经济上可行是技术方案能够实施的前提条件,技术经济效果的最佳匹配也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这些都要求高校培养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具备基础的工程技术方法的同时,也能运用基本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工程项目中的大量经济性问题予以决策。《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将工程与经济交叉起来的边缘学科,主要分析、评价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性问题[4,5],涉及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诸多学科的内容[6],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理解经济效益的实质,从而具备分析经济效果和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这门课程将工程、技术和经济三者结合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增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经济观念,则是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经济意识,以科学方法解决一些工程经济性问题[7]。

3《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过程中,工程经济相关课程开设不多,考核方式较多为考查,对工程经济的重视度不足,学生缺乏工程经济相关知识,还需进一步改进创新。2)工程经济学教材数目较多,各有各的侧重点,但章节之间联系性不足,知识点散乱,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把握重点内容,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3)教学过程多采用理论讲授方式,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密,无形中就削弱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

4《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问题,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提出以下解决方法:1)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要有志成为项目决策者的意识,养成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工程问题,掌握与其有关的技术、法律等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2)依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重新规划,将工程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为学生讲解,以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案例进行阐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工程经济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了解。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组织规划其余教学资源,让各章节内容联系更紧密,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新颖性,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有针对性,清晰明了各环节的关系,觉得学有所用,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达到教学真正的目的。3)教学过程不建议完全采用讲授的方式,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以讲授法为主,重点、关键的地方详加解释加以强调,结合讨论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工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卷面考试,但这种考核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主观性较强,不利于将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工程经济学》的考核方式可以结合学生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撰写能力,既考查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则让学生活学活用,直接将所学的技术方法处理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结合期末的试卷成绩,就可以较为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语

《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注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志成为项目决策者意识的培养,还着重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这种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详细讲解理论知识,还需与工程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寻春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7):1133-1134.

[2]邓寿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比较[J].惠州学院学报,2013(6):117-123.

[3]曹丽娜.浅谈《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2(13):196-197.

篇2

1大型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决策的特殊性

桥梁工程区别于建筑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如果在地震中桥梁工程遭到严重破坏,切断了震区交通生命线,将会造成救灾工作的巨大困难,使次生灾害加重,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现代化城市入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交通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一旦地震使交通线遭到破坏,可能导致的生命财产以及间接经济损失也将会越来越巨大。几次大地震一再说明了桥梁工程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也一再说明对桥梁工程进行抗震设防的重要性。作为生命线工程,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和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有所不同。大型桥梁工程投资浩大,在交通网络中所处的地位重要,一旦受损后修复的难度也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因此,大型桥梁工程所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高于一般规范所规定的最低抗震标准。目前,大型桥梁工程具体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一般由业主参考其它大型桥梁工程已采用的抗震设防标准,并根据工程的重要性、自身的经济能力以及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进行决策。

针对大型桥梁工程,由于其所处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社会经济状况和其在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性具有其个体的特殊性,其抗震设防标准需要进行单独的量化的研究。因此,大型桥梁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决策与一般建筑结构的最大不同在于地震损失的计算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桥梁工程的价值是通过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功能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地震造成的桥梁破坏损失包括两部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即桥梁本身的结构破坏损失,可通过修复成本进行计算;间接经济损失即因桥梁的破坏而导致的交通网络通行能力下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其计算非常复杂,主要涉及到两方面:(1)桥梁震害对交通网络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2)交通网络受桥梁震害影响导致通行能力下降所造成的地震间接损失研究。前者可通过评估桥梁在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性来实现:后者涉及的因素较复杂,因为交通网络通行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当地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尽管震后经济活动的活跃性下降,让位于救灾、消防、医疗、物资供应等震后应急救援活动,而这一切仍然依赖于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

2基于风险的大型桥梁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决策

谢礼立院士19J认为:决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因素有三个,即社会经济状况、地震危险性和工程结构的重要性。确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设防原则、设防目标、设防环境、设防参数、设防水准、设防等级。确定最佳设防标准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解决设防水准和设防原则及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抽象为一个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的动态最优决策问题。对一般结构和工程的设防标准建立决策模型时,模型中的基本变量应当是抗震设防标准,目标函数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设防原则和目标的要求,使为减灾目的而采用的防灾投入与采取措施后的潜在地震损失之和为最小。

首先,对大型桥梁工程所在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危险性是指某一场地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到的地震作用的大小和频次,可用烈度或其它地震动参数来表示。对未来某个地区中将要遭遇地震动强度的大小、或不同地震动强度水平的概率、或超过给定地震动强度水平的概率进行预测估计的工作,叫做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确定性方法(Deterministicmethod);一种是概率法(Probabilistic method)。在调查研究场址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资料的基础上,判定并划分出潜在震源区,确定了各项地震活动性参数,再结合桥址地区的基岩地震动水平向加速度衰减关系,采用中国地震局推荐的“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程序包”,对桥址工程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再经地震危险性不确定性校正,即可得到桥址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曲线图中,横轴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纵轴为加速度峰值年超越概率;曲线为桥址场地基岩地震加速度峰值年超越概率。年超越概率可对应于地震动重现期,至此,地震动重现期和基岩地震加速度峰值取得对应。

其次,明确桥梁工程在交通网络中重要度。可靠度指“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预定功能或目标的概率”(Bell and Iida,1997),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很多系统(电力系统、管道系统和通讯网络等)都把可靠度分析作为网络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大的动态系统,道路的实际容量和交通需求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是不断变化的,这使得道路网络的运营状态也是不断随机变化的。随着人们对于交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路网的可靠度分析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

最后,对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研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某种破坏程度的概率或可能性。易损性可采用从0(无破坏)到1(完全破坏)的标量形式来表达。地震易损性分析就是对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遭受各种破坏程度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地震危险性分析资料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资料是易损性分析所依据的基本资料。目前常用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经验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经验分析法是根据地震调查资料直接得到地震动参数与各类建筑结构破坏比例的关系。理论分析法是将不同结构理想化为数学模型(如非线性分析模型),以地震“安评报告”提供的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通过弹塑性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来计算结构反应,利用结构反应与震害程度的关系或结构的失效概率与震害程度的关系来判断结构的震害等级。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加快,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决策已经越来越重要。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运用电力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在可行性决策阶段和日常管理中对盈亏平衡的技术经济分析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 技术 经济分析

引言:传统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凭借的是决策者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然而,在现代电力建设中最优的技术方案都是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理论,针对性的所要决策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力工程的投资效益。

1.经济分析法在电力工程可行性决策阶段的应用

1.1技术经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特点

技术性经济分析在可行性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投资估算、比较参与方案、项目财务进行评价以及敏感性分析。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为:所采用的规范文件均为行业性文件和定额;工程复杂;专业技术性强,工程造价可比因素有限;方案在对比选择的过程中,将输变电工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经济评价比较;工程量粗略,大多参照过去类似规模工程指标设立;工程造价受外部因素影响非常大;项目投资回收期长。因此,项目财务分析需要与投资估算同时完成。

1.2技术经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内容

近些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典型设计、限额设计、通用造价等多项规定和相关文件,要求各省电网公司必须重视电网规划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对其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可行性研究的估算编制方法及深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新的规定文件中,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内容应要满足技术经济专业核查的要求。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工程规模简述、估算编制说明、估算造价分析、总估算表、专业汇总估算表、工程估算表、年价差计算表、调试费计算表、贷款利息计算表及勘测设计费计算表等。

可行性研究估算需要包括项目造价分析,满足限额设计控制指标,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 (1)测算编制说明需清晰地显示出工程规模和技术条件,包括估算编制的原则和依据,采用的定额、指标及设备、材料价格来源等;(2)土地征用和拆迁赔偿等应有费用计量依据;(3)分开计列工程本体和建设场地清理应;(4)工程进口设备或材料,应说明输变电工程所用外汇额度、汇率、用途,并制定相应的进口费用表;(5)提供推荐方案和对比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依据,将输变电工程投资估算与同类工程造价进行对比,列举构成造价的主要因素,并有相应的对比分析表。

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可行性决策阶段确定工程总投资的限额。由此,为避免给项目后期建设管理带来困难和风险,科学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工作是一项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系统工程。

2.电力企业盈亏平衡分析是技术经济分析在经营中的应用

2.1盈亏平衡分析的原理

盈亏平衡分析是对生产经营项目从经营保本的角度来预测投资风险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项目营运后的盈亏平衡点或保本点的预测分析,来判断该项目可承受多大的风险而不会发生亏损,并据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2.2 盈亏平衡分析在电力需求测算方面的应用

2.2.1测算电力企业的产销量或售电量达到多少企业才能做到收支平衡。这个指标是电力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任何电力企业为了实现盈利的必要前提。

2.2.2测算电力需求量或销售额达到多少时,企业才能实现目标利润或确保完成企业的盈利计划。

2.2.3测算企业固定成本或单位变动成本发生变化时,对供电成本和利润造成的影响。

2.2.4测算供电价格发生变化时,对电力销售量和利润造成的影响。

2.2.5测算电能质量、电力服务、供电可靠性等发生变化时,对企业成本、销售收入以及利润所造成的影响。

2.3盈亏平衡分析在编制计划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用较少的资源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事先制定好计划,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盈亏平衡分析法在制定计划工作中主要用于:

2.3.1根据测算已有的成本、产销量和资源拥有量等有关资料来制定企业盈利计划。

2.3.2依据企业目标利润计划以及测算的供电价格、电力销售数量来确定企业成本计划,制定目标成本。

2.3.3根据企业目标利润和资源状况明确运营成本、电网改造与维护及销售计划。

2.4盈亏平衡分析在决策方面的运用

2.4.1在电量销售方面的决策。运用盈亏分析法可以解决某一时期内电力商品供应的数量、质量、服务水平与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其得到最优化方案。

2.4.2在经营成本方面的决策。电力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突出规模效益。运用盈亏分析法能科学地解决成本投入与收益规模之间的关系。

2.4.3在电力销售价格方面的决策。由于电力行业市场化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常会遇到电价调整的相关情况。例如根据用电性质和实际使用量实行梯度电价,以平衡需求量与效益的关系。在实施电价营销策略时,需要企业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盈亏平衡分析法可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

3.结束语

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经济分析是提供企业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和以后的经营决策中,使用科学合理的决策与客观的评价办法,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决策水平的前提,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提出在可行性决策阶段和日常管理中对盈亏平衡的技术经济分析法,是两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西北电力设计院等合编.电力工程设计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篇4

关键词:造价控制,决策阶段,控制措施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1)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造价人员需要收集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2)必须做好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研究的结果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且可行性研究阶段形成的项目投资估算是确定限额设计总值的重要依据,并影响到设计总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为加强其精确性需要作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市场研究就是指对拟建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可能性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

(3)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决策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左右。在完成市场研究以后,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技术经济人员应该和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2.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决策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存在投资膨胀严重的现象,造成工期越拖越长,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建设前期决策不合理。

2.1对工程造价投资决策不够重视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投资决策是产生工程造价源头,这一阶段耗资约占总投资额的0.5%~3%,但能有效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对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的选择是对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项目投资效益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发达国家对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十分重视,不惜花大本钱,大力气进行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研究,出具相对比较准确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一直缺乏建设前期确定工程造价的有效依据,只能依据专家、决策者们借鉴已完成的项目工程造价进行估算,但又往往因为诸多因素影响,“三超”现象相当普遍。

2.2开展造价控制的基础性工作欠缺

根据我国现行的基本建设程序,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设计和编制工程概预算,以及按照管理权限提请有关单位审批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因时间紧迫,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下,例如在没有充分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了解、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未摸清的情况下,盲目地委托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编制投资估算。由于相关单位缺乏数据信息,或技术经济人员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信息不灵,无法进行可靠的市场预测分析,使得生产规模的确定缺乏足够的依据,加之基础资料不落实就急于开展工作,资金筹措和各种外部协作条件往往凭经验假定。所有这些都造成投资估算缺乏可信性。另外还有部分建设单位为了所报项目能被立项部门顺利批准,要求设计单位在投资估算时有意低估,搞“钓鱼工程”,增加了估算的不准确性。

3.投资决策阶段在工程造价中的控制措施

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材料的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建设单位作为投资的主体应积极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3.1收集资料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首先要做好投资决策阶段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做好工程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的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更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其次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布局、产业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应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

3.2重视工程造价投资决策并选择最优方案

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建设投资的前提,是确保投资方向正确性的基础。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正确,意味着对项目作出科学的决断,以及在建设的前提下,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地估计和计算建设投资,有效地进行投资控制。因此,要重视项目投资决策,在充分研究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投资控制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能够实现业主投资意图的最经济方案。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投资控制的因素一般包括:①首先是建设区位选择(包括建设地区和建设地点的选择)。建设地区选择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项目投资、质量目标,影响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状况。②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工艺装备、建筑标准、配套工程、劳动定员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建设标准的编制、评估、审批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建设投资是否合理及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③工艺和设备的评定选用。④融资模式的选择。⑤建设时机的选择。

3.3认真编制投资估算并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因为投资决策阶段进一步分为项目建议书阶段、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工作也相应分为三个阶段。随着决策由浅到深、不断深化,投资估算的准确度逐渐加强。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量细致,并力求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决策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行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保证投资估算打足,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此外,确保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必须保证估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我国使用的估算指标应进行较大改革,实行量价分离,指标中将“量”列全、列细,便于在使用指标时,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量”作必要的修正,进一步提高估算的准确度。

3.4重视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期和生产期内投入产出诸多经济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经过比较选择,推荐最佳决策项目的重要依据。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决定项目的上与下,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决策阶段必须做好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应遵循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等原则,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完成项目相关的市场供需预测,分析拟建规模、厂址、技术方案等内容。

(2)计算项目的投资估算,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分析,综合考虑资金筹措和平衡问题,预测投产后的获利能力、投资清偿能力等经济效益指标。

(3)选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并提出结论性意见或建议,作为投资决策的经济论证评价。

篇5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建筑工程项目是其主要的生产加工对象,而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性长、规模较大、投资金额较多等特点决定着其经营风险也必然不同于传统产品行业。周期长、规模大、金额多这些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难度加剧,且这些风险会伴随工程项目的存在而一直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企业采取何种措施及管理方法来有效的应对管理这些风险,便成为了企业施工经济收益能够得到保证的关键。为了确保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在工程实践中加强自身经营风险管理能力,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规范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企业各级领导要树立强烈的经营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做到风险分析要超前、风险决策要慎重、风险防范要科学;搞好基础工作,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建立严格的经营决策程序。

(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责任等制度

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的主要载体,企业风险管理不仅包括管理组织,同时还应包括与之对应的监理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完善之后,企业要为组织赋予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监督责任,实行企业经营决策责任制,积极发挥监事会在管理层在风险管理决策过程中的监控作用,确定异常收款项目风险监控责任人。

(三)选择先进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以及全过程管理是现阶段比较先进且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企业应当根据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工程质量目标管理,提高履约能力化解经营风险;对风险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对各个环节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加强部位结算和竣工结算管理,确保工程价款的顺利收回。

二、注重建筑工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

财务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基础工作,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确保工程施工活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支持管理层正确决策、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工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准确的信息数据支撑。鉴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自觉加强财务管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建设,采用现代化手段,以经济效益提升为主要目的指导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以成本、造价、效益为中心,努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机构,通过清晰的职责、系统的分工使财务核算、经济预测、资金调控和审计监督有效结合,认真强化财务制度、建账原则和财务控制原则,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实行财务会计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其独立性并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三、强化建筑工程企业经济审计监督工作

篇6

关键词 公路建设工程;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190-02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的初始之年,是交通运输加快建设、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按照科学发展、完善网络、建设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公路建设工程便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公路建设投资日益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对环境质量、生态的要求也迅速提高。由此,对建设项目的分析论证是否合理,对资源的配置是否优化得当,即进行公路建设工程的经济评价,尤显重要。

1公路建设工程经济评价概念

经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公路交通工程、经济学、数理统计及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技术经济政策的要求,在进行交通量的预测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比较建设项目的效益与费用,分析多方案的指标,对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为投资决策者进行项目决策和方案比选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方面,通常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2.1 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效益与费用,进而计算项目所在区投入与产出的影子价格。

2.1.1 经济费用计算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费用,是指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费用。建设期经济费用即公路建设费用,如设备器械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预留费用等;运营期间经济费用包括公路养护费用、大修费用、交通管理费用以及国外贷款利息等。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费用的测算是依据建设费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等的影子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

2.1.2 经济效益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间接效益是项目在运输领域外为经济带来的利益,通常很难量化,常作定性描述。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计算时,一般只计算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公路经济效益,货物、旅客在途节时的价值效益,减少交通事故的效益,以及效益动态流量等。以上这些效益可以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相关模型为依据进行计算得出。

2.1.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通过对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费用的计算,可以得出效益费用流量表,进而计算出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主要采用的评价指标有4种:

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

2)经济效益净现值ENPV: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期以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开工前一年末的现值之和,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

3)经济效益成本比EBCR:项目计算期内各年效益的现值总额与各年费用的现值总额之比;

4)经济投资回收期EN:当净现金流量折算值和为零时,该年距项目评价期的年数。

一般地,经济内部收益率越高,经济效益净现值越大,经济效益成本比也越大,方案就越优化;而经济投资回收期越短,资金回收的能力越强,因而抗风险能力越大。

2.2 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及价格体系下,从项目投资主体的收支效益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以此分析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一般来说,只有收费的公路项目才需进行财务评价。

2.2.1 财务费用估算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费用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间费用。建设期的费用估算要依据建没部、交通部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投资估算的规定和方法。运营期间的费用应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管理部门的配置,合理安排养护费用、大修费用,合理确定各年管理费用,从而提取一定的税金。

2.2.2 财务收入估算

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运营期的车辆通行收入费,还有小部分是开发性配套设施的营业收入及路边广告收入等。因此,确定合适的收费标准和合理估算项目运营间的交通量有着重要意义。在确定收费标准时,主要考虑道路使用所得的收益、公路建设费用的投资利率、道路使用者的负担能力以及最小回收期等因素。

2.2.3 财务评价指标

主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投资净现值FNPV和财务投资回收期FN,来确定项目财务评价是否可行。

2.3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找出敏感性因素,并确定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公路项目经济评价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预测及估算,而经济评估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这意味着决策者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因此需要投资者要在项目决策前进行敏感性分析,尽可能采取可行的对策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获得更大效益。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对某因素的敏感度,可表现在该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导致的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常常选择工程建设投资费用及交通量进行抗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3 结论

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评价作为项目决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深度也越来越高。合理有效地进行经济评价,增加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项目的效益,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蔡成祥.公路工程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工程造价控制;作用

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应用面广,适用范围大,可以和建筑项目相结合,高效率地贯穿整个建筑项目,包括设计、实施和维护过程。与此同时,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还能给建设单位、施工部门及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信息,帮助工程施工顺利开展。

1.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工程建设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投资周期较长,二是投资金额较大。各建筑企业在开展项目前都会进行相应的项目分析,为保证项目开展后得到的经济收益可观且满足预期,就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而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无疑是所有方法中较好的选择。工程技术经济分析,顾名思义,是对工程项目的造价开展一场计算和分析比较,利用已有数据,制作详细的财务报告和经济分析报告,以便于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合理、可靠性强的参考依据。对工程项目进行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优点颇多:(1)分析研究整个工程建设全阶段的造价是否合理,可以将其作为整个工程建设阶段的准绳;(2)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可以对整个工程各个阶段的稳步推进起到保证作用;(3)工程技术分析可以使得建筑过程效益最大化。

2.实施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建设行业作为第二产业中的一员,发展同样迅猛。然而,如何保持这种高质量的发展势头,是所有建筑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工程建设的特点显而易见,一是投入资金大,二是回报周期长。正因如此,建筑企业家们深感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因为工程建设的明显特点,使得在工程建设这一过程,必须进行分阶段制定、整体把握的工程整体造价。各个阶段共同构成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般来说,当施工开始建设时,由于各阶段的建造过程难度有差异,实际造价与预算造价不相符的现象时常会出现。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初期造价控制的难度最大,而且在现实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对造价控制的准确度有一定要求。采取使用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手段,能较综合地对各方面进行考量,从而选出最优解,以保障施工阶段的造价在合理且能调控的范围,以避免造价失控情况的发生[1]。

3.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探究

3.1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决策在建筑工程中起到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对项目的进度和收益进行指导,建筑企业想要让工程建设的收益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分析,以便保障项目决策顺利实施。项目决策阶段需要决策者有大局观,能在宏观上明确工程开展时每个阶段需要投入的资金,特别是在大型建筑类,项目初期需要修改的地方多,各类影响因素也多。项目决策阶段与资金的投放挂钩,也为将来项目的开展指明方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能够给决策者提供详细的资料数据,让其把工程造价与企业资金状况相联系,完成相应的预判。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可以帮助建筑企业做好总体规划,使企业得到高效益,且能保障建设流程按部就班。

3.2项目设计阶段

由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支出数据可得出,在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需要花费的资金在整体支出中并不算高,甚至可以说占比极低。虽然设计阶段所花费的资金不多,但其在工程建设质量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工程建设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份完整的项目设计,把控大局,指明之后项目实施的方向。因此,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可以分析工程中每个项目建设过程的特点,使项目建设与各阶段设计科学合理地融合,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同时动态调整施工规模,工程方案,以使项目高效进行[2]。

3.3项目承发包阶段

在工程项目中,招标书存在的作用是让建筑企业进行选择,选择要不要参与该工程建设。发包方可以使用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分析该工程的整体建设量以及困难等级,而后制定合理的招标价格。与此同时,承包方也可以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作为手段,根据已知的建设项目特点,衡量企业现有能力后,做出可行性高的招标方案。通过把技术经济分析与项目承发包过程相结合,可以让项目承发包双方,更自由地进行交流互动,做出令双方都满意的选择。

3.4工程施工阶段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阶段是最消耗资金的阶段,工程施工的特点不单单是资金消耗高、花费的时间也是所有环节中最长的。在实际工程施工阶段有着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整个资金的浪费,比如天气这种外部因素,再比如工程技术或者工作设备这种内部因素。如果能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运用到工程施工阶段,提前对施工阶段的各项风险进行预判分析,设立具体可行的施工方案,以及规定赔偿标准,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的出现,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3.5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能直观看到项目投资成果,该阶段不管是对工程质量还是对建筑企业的建设能力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竣工验收处于整个工程建设的收尾阶段,竣工验收会直截了当地将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存在的不足体现出来,因此该阶段十分重要。如果企业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作为工具,把竣工验收结果的好坏纳入评判标准,通过对项目建设其他阶段的综合分析考量,就能够更好地把控整个工程实际的建设过程,方便随时解决该过程出现的各项问题,将此作为经验,进一步完善此后工程建设中的施工设计,给予设计师真实可靠的数据及现实指导。

4.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在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4.1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对于整个工程建设而言,工程决策阶段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建筑企业想要尽量避免风险,得到高收益高回报,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就成为他们投资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各大建筑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从而对整个工程展开分析。(1)根据施工项目的情况,提出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重新对企业资金进行分配。利用技术经济分析,对建筑各阶段以及各种大概率会出现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可行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工程在方案预期内竣工。(2)通过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现实施工中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再对它们进行综合考量,得出准确有效的信息数据,以供决策者参考,进而在已经给出的施工方案中,得出最优解,并对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以维护企业利益,确保投资不受损失[3]。

4.2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项目招标是最可以直接反映招标方对工程预期的阶段。项目招标囊括了招标方对于工程质量、工程的工期,以及整体工程建设价格的预期。招标方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作为工作工具,可以得到高效可行的招标方案,对项目的建设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工程建设招标价格,这不单单可以省下整体资金的耗费,更重要的是,依据项目建设特点给出招标方案的建筑单位,往往具备着更强的建筑能力,更深的建筑资质,各项经验也更为丰富,这对发包方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不仅能保证项目如期完工,还能确保建筑质量。

4.3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倘若建筑企业想在建筑项目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就需要针对施工阶段造价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施工阶段是整个项目建设资金消耗最大的环节。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对建筑材料、人工等进行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而后根据综合分析考量后的结果,修改得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构建出科学的管理体系,健全造价管理工作系统,明确施工过程中企业成本的各项支出,使施工进度及资金用途更加公开透明。工程技术经济分析与施工阶段的结合,能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能有效地减少因各类可预见因素导致的工程进度慢、施工方案多变等情况。

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造价控制;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5 文献标识码:A

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是指建设项目经过分析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各个阶段完成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及其他相应的建筑工作,最后形成固定资产,在这其中投入的所有费用总和。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统一目标、各负其责的原则下,为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权益而对工程价格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符合政策和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

一、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投资决策阶段管理漏洞多。在我国,通常把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放在项目施工阶段以及项目的竣工结算阶段。这种管理模式没有把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纳入到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控制体系中来。因此,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预算超出概算、决算超出预算、概算超出估算等不合理的现象。

施工阶段的管理不合理。从我国的管理现状分析,我国造价工程师的项目管理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造价工程师往往注重安排设计,以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加重设计单位负担。上级领导对施工现场的安全以及工程实施进展情况有所了解,却对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缺少关注,特别是对于进行项目变更的问题。

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成本控制间联系不充分。业主委派的现场管理工程师对工程管理技术和造价管理业务不够精通,而工程投资控制主要依靠业主项目管理人员的正确把握。倘若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差、职业道德素质低,这就很容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联系单一和工程设计变更增加的现象。因而加大了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难度,导致工程结算额超出预期额度,这样会导致三者之间的联系不充分。

二、工程管理中不同阶段造价的控制分析

决策阶段。投资方为选定最具经济回报的实施方案,提前委托造价咨询单位对拟建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和投资测算、资金筹措、风险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偿还能力的分析,对决策项目的选定和各项经济指标的拟定提供多种方案进行选择。在经济上对项目做出合理准确的决策,这对建设工程的造价及建成后巨大的经济利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设计阶段。项目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设计总图、选择结构方案、加大设计深度等方面。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设计单位中的经济部门、经济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设计单位中的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重视不够。总之,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素质对造价的影响非常大。

施工阶段。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物价、工程量以及天气气候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该阶段的投资控制,对合理使用资金、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及时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核算,对工程进度款的给付严格执行审批手续。②合理完善现场签证手续,加强合同管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包括签证内容控制、合格施工人员的配备、材料设备的采购管理、工程进度拨款控制等,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合理控制工程造价。③加大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施工中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出现,业主应该会同设计方商讨对策,综合各个方面的要素提出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从而更好地控制因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所增加的费用。同时加大对工程项目造价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

竣工验收和结算阶段。该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总过程的最后一关,竣工结算需要忠实地反映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及发包方和承包方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竣工结算作为整个工程造价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在执行科学的管理流程下进行操作。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根据相关的竣工结算编制依据进行合理的结算编制。造价咨询方在竣工验收阶段应认真及时地进行审核结算工作,核定施工工程量,审核材料用量及价差,审查隐蔽验收记录,审查各项费用的计取等等。严格审查施工合同,审查现场签证的真实合理性,注意各项费用的计算,审查材料价格和调价系数,审查各种签证和施工日志,审查编制依据,审查变更资料等。在研究工程项目竣工结算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探讨合理科学的竣工结算方法并分析其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设计目的及成本控制,有利以后同类项目的投资控制分析。认真做好工程材料价款的结算审查,及时收集各种竣工资料,做好竣工结算;索赔工作不可忽视;及时收回拖欠款,加强资金周转。

三、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抓好机械、材料管理、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加强过程控制,抓好工程质量。正确处理工程造价与工期、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核。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选择相应的设备和技术。首先,对工程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其次,对工程参与的对象进行选择和优化,主要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优化;最后,选定最合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方案。

推行设计招标制度,实行设计质量的奖罚制度。提高设计单位概预算的地位,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专业设计人员的经济方面的水平,工程设计招标是解决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手段,限额设计是我国控制“预算超出概算、决算超出预算、概算超出估算”的主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在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控制不是单一的追求利益,而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合理的控制手段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对于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仍需要相关部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政利:《关于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09).

篇9

一、治理视角的村民自治

当前学术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包含着两种十分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主要从民主的方面来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状况及其后果,这种视角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当前村庄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其对村民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乃至民主技术的训练程度,这种视角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村民自治研究的主流;另一种视角是从治理的方面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状况及后果,特别是研究村民自治的实践可能性,其关注的焦点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具体过程、运作基础及其主要特征,这种视角的研究近年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村民自治研究由政策性解释学术研究向政策基础性学术研究过渡的重要标志。 从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就变成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这种制度既不同于传统的村庄自治,也不同于政权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用“村民自治”而不是“村自治”这一概念,表达了前一种治理的含义[1],村民自治是一种社会民主而非政治民主,则表达了后一种治理的含义。

从治理的角度来研究村民自治,正好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相关。村民自治制度在广西一些山区自发产生的时候,就是为了应对解体之后出现的社会失序现象[2],自发产生的村委会引起国家的重视,既与当时民主化的语境有关,也与当时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有关。而在实践中和《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来看,村民自治在村庄(行政村)秩序保持中可以起到的作用,应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要义。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关键即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庄内生秩序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四种民主办法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来达到的。从治理角度研究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研究以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内生秩序,这些秩序包括经济的合作(如公共工程建设),抵御上级过度的提取,抗御地痞对村庄的骚扰,以及监督村干部的行为等等,这样,治理视角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内生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及特征。而正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状况的不同,造成了用民主的办法来形成村庄秩序时的过程、可能、特征及其侧重点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我们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分配型和动员型类型。我们将以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决策过程及村民代表能力来展开讨论。

二、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理论过程

若理想化,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一个部分是用民主的办法来决策村务,其内容包括选举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村民会议表决,以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村务决策和监督;一个部分是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即由村干部这些具体的村民推选出来的人将村民决策的村务办理下去。

展开以上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实质就是形成村务决策和推选出执行这些村务决策的人员,从理想状态来讲,村民可以随时罢免自己选出来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实际上则因为罢免需要成本,就为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行为相对脱离村民意愿提供了可能。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这种相对脱离村民的状态,必然带来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第二个部分即用集中的办法来办理村务的后果。相对的脱离既为村干部创造了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也为村干部提供了谋求私利的机会。

村民代表也是相对脱离于村民的,但一般来讲,村民代表较村干部离村民更近,一是因为村民代表是更小范围村民推选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村民代表并不掌握着村干部一样办理村务的权力,而只是决策和监督村务的权力。因此,也可以将村民代表当作村民的一个部分,而单独将村干部作村务的办理人,即集中的主体。

从村务决策的形成即村民意愿的角度,村级治理面对的首要问题当然是村集体公益的维护,或说如何在村庄范围内获得公益,减少外部性,这种村民意愿的典型是修路架桥和维护治安等具有强烈外部性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在不能依靠外部的国家和村内个人提供的情况下,村集体办理这些事业成为最佳选择,这时候,村民都会有让村集体来兴建这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愿望和要求,村民也很容易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的形式形成具体的村务决策。

问题是,虽然每个村民都希望获得公益的好处,但每个村民也会尽可能减少自己为获益所付出的成本。每一项公共工程和每一件公益事业的受益者或受益者的受益程度都是不平衡的,一些人受益很多,一些人受益无多甚至反受其害,这样,虽然村民都期待村中公益,却因为受益不可能均衡,而鲜有在每一件具体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决策中一致同意的情况。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正是实践中运行的民主制度的规则,大多数村民或村民代表可以作出村务的决策,但村务的办理却难以跨越这些具体村务决策中的少数反对派。

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缺乏制度上和组织上对付反对派的办法,虽然这些反对派只是村中的少数派甚至只是个别村民,这时候,村干部可以调用两种资源,一是村庄舆论压力,一是个人魅力。当反对大多数村民的少数村民在村庄中处处感受到来自乡邻以道德评价为特征的舆论压力时,他们不得不随大流,忍受自己的“苦难”。舆论压力正是传统社会的特征,涂尔干的“机械关联”就是这个意思。当前中国农村因为经受巨大变革,“机械关联”大都解体,村庄舆论压力难以阻止少数人对自身利益的寻求。个人魅力是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一个善于说理的人往往可以说服那些不能忍受暂时受到利益损害村民去期待不久的利益回报,一个道德高尚的村干部可以让村民提高对利益受损的忍受度,一个社会关系多的村干部可以带来反对者的压力,而一个性情暴燥、身体强健的村干部,则可以构成对反对者的身体威胁。总而言之,在村庄舆论不能对村中少数反对派构成压力时,办理村务的村干部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就成为一种可能的替代手段,现实中这种情况到处可见。

除以上两种办法以外,村集体经济成为村干部可以调用的另一种资源。拥有丰富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大多数村民可以不顾少数人的反对而决定资源如何分配与使用,村干部也可以利用村集体资源来建立对村民的奖罚机制,少数村民若反对大多数村民的愿望和决策,他们虽然可以不顾村庄的舆论压力,却不得不考虑经济利益上可能受到的损害,从而不得不照应多数人的愿望。况且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丰富,使得村干部可以不从村民那里抽取资源,就可以办理好村中公益事业。

麻烦出在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较少的村集体经济决定了办理村中公益事业,需要从村民手中抽取资源,所谓“村民事业村民办”这一可以套用在任何具体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上面标语所表达的。而这种提取因为缺乏强制手段(村级民主不是国家民主的一个部分,不具有暴力工具的后盾),而在少数反对派拒绝出钱出力时,村干部无计可施。较少的村集体资源也减少了村干部强制村民顺应村中大多数人意愿或村中公益事业的能力。这样一来,在一些村集体资源较少的村庄,在既缺乏村庄舆论压力,又缺少村庄能人的情况下,村庄中公益事业就可能成为每个村民都期待,但每一件公共工程或公益事业都因为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而办不下去的状况,这种状况会大大损害村民本来可能得到的好处,或为了得到这种好处,而不得不让每个村民花费更大代价(比如集体建供水设施和每户打井)。办理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村民意愿是不成问题,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形成村务决策也不成问题,但在办理村务时,村干部却往往面对着无法逾越的少数反对者的反对,最终致使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效果不佳。

这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民主化村级治理状况的关键是村中可能出现的少数反对派能否被说服成为合作者,或直接说被压服。如前所述,这取决于村干部的个人能力,村庄舆论压力以及集体经济资源的多少。

村干部个人能力和村庄舆论与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的互动关系,我们已分别讨论[3],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村集体经济资源对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影响。

三、集体资源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类型

如前所述,村集体经济资源在两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丰富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增加了村干部说服或压服少数反对派的能力,同时,丰富的村集体资源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经济资源的提取,而是集体资源的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化村级治理可以依据村集体资源的多少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动员型村级治理和分配型村级治理。

在村集体经济贫乏的村庄,民主化村级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具体过程,一是相对容易达成的关于村庄秩序的决策,特别是修路架桥等公共工程和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的决策。而在这些决策达成以后,村干部就必须说服村中的少数反对派以顺利完成决策。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的贫乏,村中举办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所需要的人、财、物资源必须从村民中提取出来,这个从村民中提取人财物资源的过程,往往是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能否办成的关键,若村中有少数村民拒绝这种人财物的提取,村干部缺乏对这些村民的强制手段,而只要村中有少数人可以拒绝这种提取,村中的其他村民必然起而效仿。一件于所有村民有益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因为村干部无法说服少数反对者而最终流产,这种一再流产的好事,反过来会打击村民对村集体的信心和合作办理公益事业的信心,村民不再指望有公共的集体利益,而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去追求自我的秩序。

村民不会满足于每个人自己为政的状况,而会越来越感受到集体合作的好处。河上架桥方便了每个村民的出行,泥泞的小路为每个村民带来了麻烦,治安不良则造成了每个村民的不安全感。而因为公共工程等事业的外部性,没有哪一个单个的村民有能力提供这些每个村民都需要的秩序,村民怀念起时期的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来,村庄秩序成为村民的追求目标。村庄公共秩序受到的破坏越严重,村民对公共工程的需要就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村庄公共舆论要求村干部为村民办些实事,会有越多的村民愿意为获得村庄公共秩序而牺牲一些个人暂时的利益,会有越多的对少数反对派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村庄中若有强人出来担任村干部,他便可以借助这种舆论上的强势,以自己的说理能力或身体暴力来说服或压服村中少数反对派,村中公共工程最终建得越来越多,村庄秩序反过来以远远超过村民个人付出的程度回报每个村民,这个强人村干部因此威信更高,为村民提供公共秩序的能力更强,他达成了村集体经济贫乏村庄中汲取村中经济资源以维持村庄秩序这一村庄自治的目标。

村庄自治不同于村民自治,以强人治村为特色的村庄自治,容易出现两个引起村民不满的问题,一是强人治村时,他选择的治理目标可能会过于脱离村民愿望的实际,这种对实际的脱离,既可以包括上级安排下来的超出村庄实际需要的种种达标升级活动,也可以包括他因为个人眼界的局限乃至私利考虑而决定下来的公共工程目标。二是强人治村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尤其是在办理公共工程等公益事业中,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导致好的公共工程目标成为村民支出的恶梦,村民手中的资源是提取上去了,公共工程却遥遥无期。村民因此而失望和愤怒。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办法,正是要解决以上村庄自治中可能存在的弱点。一方面,民主化的村级治理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达成公共工程的决策,这就从理论上排除了村庄公共工程脱离村民意愿实际的可能。而在村干部办理公共工程的过程中,村民不仅有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监督村干部的制度,而且村民理论上可以通过选举或罢免村干部来约束村干部的不良行为。正是通过以上两个过程,民主化村级治理为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的村民提供了获得村庄秩序的信心、渠道和能力,村民因此有更多筹办公共工程的积极性,村干部也因此有更多举办公共工程的雄心和能力。

换句话说,在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村级治理或村庄公共秩序获得的关键,是村干部提取经济资源的能力,民主化村级治理因为解决了强人治村中容易引起村民不满的因素,而提高了村民对公共工程的信心和支持力度,从而提高了村干部在办理村庄公共工程时说服少数反对者和动员村庄资源的能力。显然,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庄的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核心,正是这种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将这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称之为动员型村级治理。

与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不同,掌握着大量村集体经济资源村庄的治理,因为拥有大量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而具有很强的提供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的能力,村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成问题的。但这并不是说掌握有大量集体资源村庄的秩序不会遇到挑战,这种挑战同样来自于村中的少数反对派。

既然掌握有大量经济资源,村干部便有使用这些经济资源的理由,而正是村集体经济资源的使用上面,不受监督的村干部可能会谋取自己的私人好处,集体资源越多,村干部谋取私人好处的危险性就越大。他们名义上是在建一座桥,但事实上这种桥只是方便了村中少数人的出行,而大多数村民获益不多,甚至他们建桥之初,就是为了将工程承包到自己亲友,以捞取个人好处。这样,在拥有大量集体经济资源的村庄,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可以监督村干部的不良行为,防止村干部滥用村集体资源。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批准的决策,是违反制度的决策,作出违反制度决策的村干部,不仅可能受到村民的责难,而且在决策出现失误引起争执时,村干部要承担程序不合法的责任。

因此,集体资源丰富村庄的村干部们也乐于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来讨论如何使用村集体的资源。这时的村干部在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时,他们完全不同于集体经济贫乏村庄村干部召集村民开会以提高对村庄资源动员能力的动机,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名义上合法的程序,这样在使用村集体经济的资源时,可以减少责任的承担。这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便构成一种分配型的村级治理。

四、动员型村级治理与分配型村级治理的比较

如上所述,因为村庄集体经济资源的不同,带来村级治理具体过程和功能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构成了动员型和分配型这样两种类型的民主化村级治理机制。通过比较,可以增加对民主化村级治理类型区分的认识。

对于动员型村级治理而言,既然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村集体举办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就需要从每个个体村民手中汲取人财物资源,在村级民主缺乏暴力强制的情况下,村干部缺乏强制提取村民资源的能力,他们便可以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这种形式来讨论村务,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动员村民,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与村庄精英人物的个人关系来寻求村中的诸种支持。从民主的形式来看,动员型村级治理关注的焦点不是规范的民主形式,而是这种民主办法是否真正具有动员村民的能力,或者说动员型的民主化村级治理,更侧重于实质民主的层面,若村中有若干具有权威影响的精英人物,村干部将这些精英人物请过来开一个并不规范的村民议事会,这个议事会即可以作出一个有助于建设村庄公共工程和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的决策,这个决策可以减少村干部在办理具体村务中受到反对的阻力,反过来,既然民主化村级治理侧重于实质民主的方面,有些时候,通过规范的民主形式比如召开村民大会或由村民选举的村民代表作出的决策,虽然具有多数人通过的结果,少数反对者却并不一定认可这个决策,他们具有足够让这个大多数人通过的决策搁置下来的能力,他们拒绝为诸如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投资提供他们应该分摊的份额。他们拒绝分摊,便足以造成动员型村级治理的困境,这就引出动员型村级治理的第二个特点,即其民主更多强调一致通过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重大的村务决策多是妥协的结果,而不是表决的结果,举凡表决,大都不会有好的治理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讲,动员型村级治理是一种少数人决定的民主治理制度,以村民代表会议决策重大村务的过程为例,动员型村级治理一般较少采取表决的形式来通过决策,而较多充分讨论以达成妥协,参加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不仅有正式选举出来的村民代表,而且有受邀请而来的与决策村务有关的各方面头面人物。

若在村民代表会议的讨论中遇到坚定的反对者,哪怕这些反对者只是极少数,且其反对的理由并不充分,这些极少数的反对派也往往有能力使村务决策半途而废。这就构成了动员型村级治理中的少数人决定的后果。不仅如此,动员型村级治理中的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策,还需要村民代表具有代表能力,即村民代表有足够影响村民接受决策的能力,若村民代表的代表能力或代表性不够,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村务决策,同样会在村干部具体办理村务时,受到少数村民的反对,这种反对也有致使通过的村务决策流产的可能。

在动员型村级治理中,若有一次诸如公共工程建设的决策被一致通过且顺利实施,村民可以从中获得好处,村民下一次就有通过更多如此决策的理由与可能,这样一来,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在村集体经济资源贫乏的村庄也可以得到有效运作,村庄动员能力日渐增强,而村庄秩序日渐获得,在民主与村庄秩序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构成了一种增强型的动员型村级治理类型。不过,并非所有动员型村级治理制度都具有增强型的特征。若有多次对全村公益十分重要却因为少数村民的反对而不能达成决策的事情发生,就会影响村民对集体合作的信心,少数村民也更加敢于声明个人利益而不顾村庄利益。这样的少数总是存在,在每一件具体的村务中都会存在,这样造成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困境:村庄动员能力下降,村庄日渐失序,在民主与村庄秩序之间形成了负反馈,这构成了减弱型村级治理类型。

对于分配型村级治理而言,因为村集体掌握着丰富的经济资源,其运作特点便与动员型村级治理十分不同。在民主的形式上看,分配型村级治理因为关注的焦点不是从村民那里汲取资源,而是如何合法地使用村集体占有的资源,因此,这种民主更加注重其形式的层面,村务决策一般会有规范的程序,关注程序合法性,决策过程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参与决策人应具有合法的参与身份,非正式参与者没有表决的资格等。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例,在作出重大村务决策时,大多强调参加会议人员的合法身份,要有较为规范的会议记录,参加会议的人员需要签名以示自己对重大村务决策负担责任,倾向于用表决的形式通过决策,村民代表的代表能力并不如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那么重要,只要是通过合法程序产生的,什么样的人当村民代表关系都不很大。与此相关,村民代表会议在决策村务时,少数反对者的声音往往被大多数人所掩盖,而显得过于弱小,而通过的村务决策在村中即使遇到反对者,也不大会中途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说,分配型村级治理是一种多数人决定的民主治理制度,在某些时候,多数人可能过于忽视村中少数派的声音,而构成实质上的多数人专制。

五、结语

以上简略地疏理了民主化村级治理两种类型的不同,这种疏理对于深化村级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当前展开实证研究的村级治理来讲,学术界大多忽视了村级治理类型不同所具有的不同意涵,而将动员型村级治理与分配型村级治理混为一谈。一般来讲,在城郊农村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土地的增值,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使得村集体往往可以从升值的土地中获益甚多,村集体不仅掌握着大量升值的土地资源,而且掌握着土地征用款的使用权,这些集体拥有的资源,就为分配型村级治理提供了村庄前提。此外,那些村办企业发展较好的富强村庄,也具有分配型村级治理类型所具有的一应特征。从当前这些村集体占有大量经济资源的村庄数量来看,这类村庄的数量无疑只是农村的极少数,10%左右,但从学术界现有实际研究来看,只占少数的分配型村庄却受到了多数学者的关怀,而占中国农村90%的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却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这显然不是很正常的现象。换句话说,通过民主化村级治理类型区分,可以凸现分配型村级治理和动员型村级治理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及它们所代表村庄的实践意义。

其次,作以上治理类型的区分,有助于让村级治理研究者特别是实证研究者明确自己研究村庄的类型,从而避免以偏概念,防此在提出理论观点,特别是政策建议时,有意无意忽略自己调查的个案背景,而作出一统中国农村自己的研究结论。 再次,以上治理类型的区分,还有助于理解学术界在乡村研究领域的学术和政策争论。当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之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且都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往往是争论双方缺乏对乡村治理类型的把握,动员型村级治理村庄的调查当然把握不住分配型村级治理制度的特片,反之亦然。

我们以上所作的关于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分,是关于村级治理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相关成果出现。

[1] 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5页。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和管理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controlled to the fabrication cost of the project, since investment decision stage, should carry on the project to make strictly the price is controll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roject cost, rais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social benefi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work; investment decision stage; fabrication cost; control and manage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造价体系改革,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为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对其形成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控制,以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本文从工程决策阶段,提出如何提高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1投资决策阶段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1.1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前提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正确,意味着对项目建设做出了科学的决断,优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实施最优投资方案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失误,主要体现在不该建设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地点的错误选择,或者投资方案的确定不合理等,诸如此类的决策失误,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将毫无意义。因此,工程造价管理的前提是事先保证项目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决策失误。

1.2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工作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

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但投资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分析与判断,对该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技术工艺的评选、生产设备的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达到70 %~80 %。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投资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

1.3工程造价的高低也影响项目的最终决策

投资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估算即投资估算结果的高低,是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决定投资项目是否可行及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审批的参考依据。所以建设工程项目,工程在建的高低对项目决策产生影响。

1.4项目投资决策的深度影响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依次分为若干工作阶段,不同阶段接触的深度不同,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也不同。如投资机会及项目建议书阶段,是初步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误差率在±30 %左右,而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是最终决策阶段,投资估算的误差率在±10 %以内。

另外,由于在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即决策阶段、初步决策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招标投标及承包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通过工程造价的确定于控制,相应形成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造价。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按照前者控制后者是制约关系,意味着投资估算对其后面的各种形式的造价起着制约作用,是限额目标。由此可见,只有加强项目投资决策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进行投资估算,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使投资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标准、项目建设地点、项目生产工艺和设备方案等四个方面。

2.1项目的建设规模

要使建设工程项目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实现项目的投资目的,就必须考察其合理的生产规模,并力求取得规模经济的收效。建设项目的生产规模是指生产要素与产品在一个经济实体中的集中程度。通俗的说,也是解决生产多少的问题,往往以该建设工程项目的年生产能力来表示。而规模经济则是指伴随生产规模扩大引起的单位成本下降而带来的经济效益。规模经济亦称规模效益,当项目单位产品的报酬为一定时,项目的经济效益与项目的生产规模成正比,也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出现单位成本下降和收益递增的现象。规模经济的客观存在对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有重大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2项目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是指包括项目建设规模、占地面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和指标。建设标准能否起到控制工程造价、指导建设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定得是否合理。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大多数工业交通项目应采用中等使用为好,对于少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项目、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以及高新技术项目,标准可适当提高。

2.3项目建设地点

建设地点选择包括建设地区和具体厂址的选择。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一种递进关系。建设地点的选择是指几个不同地区之间对拟建项目相宜建设在哪个区域范围的选择,厂址的选择是指对项目具体坐落位置的选择。这些因素也制约着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2.4项目生产工艺和设备方案

选用设备时要选用满足工艺要求和性能好的设备。尽可能选用标准化设备,以便配套和更新零部件。

3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投资,分析确定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影响因素,编制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经济财务分析,考察建设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等。具体内容如下:

3.1分析确定影响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3.1.1确定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一般从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两大渠道来筹集。国内资金来源一般包括国内贷款、国内证券市场筹集、国内外汇资金和其他投资等。国外资金来源一般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国外贷款、融资性贸易、国外证券市场筹集等。不同的资金来源其筹集资金的成本也不同,应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环境选择恰当的资金来源。

3.1.2选择资料筹集的方法

从社会来看,筹集方法主要有利用财政预算投资、利用自筹资金安排投资、利用银行贷款安排投资、利用外资、利用债券和股票等资金筹集方法。各种筹集方法的筹集成本不尽相同,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均有影响,应选择适当的几种筹集方法进行组合,使得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筹集不仅可行,而且经济。

3.1.3 合理处理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项目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在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应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地区和厂址,科学地选定项目的建设标准并适当地选择项目生产工艺和设备,这些都直接地影响到项目的工程造价和全寿命成本。

3.2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一个项目决策阶段的主要造价文件,它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的组成部分,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策及投资的成败十分重要。编制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时,应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国家有关规定和估算指标等,以估算编制时的价格进行编制,并应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地预测估算编制后至竣工期间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动态因素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打足建设投资,确保投资估算的编制质量。

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认真收集整理各种建设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的实际造价资料,不能生搬硬套工程造价数据,要结合时间、物价及现场条件和装备水平等因素做出充分的调查研究;提高造价专业人员和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合理估算工程预备费,对引进设备和技术项目要考虑每年的价格浮动和外汇折算变化等。

3.3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经济分析

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目的经济分析是指以建设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为对象的经济方面的研究。它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建设工程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内容是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和投资效益进行分析。进行项目经济评价就是在项目决策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价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经济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计算期内投入产出等诸多经济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作出全面的经济评价,提出投资决策的经济依据,确定最佳投资方案。

4结论

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建设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审计单位等要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共同努力、恪守职责,尤其是加强前期阶段的主动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项目建设的总投资,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 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04:23~24

2 成 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