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篇1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创造性;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0-01

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的急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逐渐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呢?现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含义

所谓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联想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是多种思维形式,是辩证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深度结合。通俗讲,“创”即打破常规,“造”即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结果包括理论、方法、事物、产品等。创造前提是“创”,没有“创”就谈不上“造”。

二、现实中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因素

1、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第一因素。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保守、惰性思维、迷信权威。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所以,考试助长了学生的思维保守。正是考试的长期训练让学生把本属于进行时态的知识当成了完成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过度重视标准答案,不考虑知识的获取过程。结果当然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接近一致,越来越淡化的就是想象力了。也就是说,僵化的应试教育是思维保守的原因。

2、发散思维受到阻碍。心理学认为,逻辑思维为聚合思维的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模式,追求答案的唯一正确;而发散思维则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它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例如,在聚合思维中,1与1相加只能等于2;但在发散思维中1与1的和可以是多种答案,比如等于0(两只雁往相反的方向拉车,车原地没动),等于1(兄弟两个感情好得像一个人),等于3(夫妻结婚后有了孩子)。在我们的汉语中,它也可以等于十、二、王等,这些都是发散思维也就是想象力的表现。实际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往往受到阻碍。

3、创造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向受到“非凡论”观点的影响,也就是将创造力与发明和重大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创造力是少数人的特长,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才具备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非凡论”的误区,倡导创造力即“平凡论”的观点,把创造力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只要利用和开发即可。实际上,创造力本来就是生活化的、多方面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餐馆有一道菜,叫做“棒打猪八戒”。它其实就是蒜苔炒猪肉,这就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帮学生摆脱对学术权威的崇拜,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现学生的创造力。

三、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和谐、向上的班风,营造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建立融洽、平等、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既利于情感交流,又能促进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的十多年里,我深刻的感受到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就是一个生命的互动过程,应该是教学相长,彼此成为一个思维碰撞的共同体,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在生命的互动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对方的思维、知识和见解,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和理念,同时也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爱好,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本来就蕴藏着创新意识的一株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发扬。

四、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兴趣。比如用直观天平的平衡导入学习等式性质,由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导入数轴的教学等等。事实上,兴趣激发创造性的例子非常多,从我国的陈景润、华罗庚等数学家到国外的欧拉、牛顿、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都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相关。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也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首先要“疑”,没有“疑”就谈不上“创造”。而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则是迈出“质疑”的第一步。如在学了锐角函数后,有学生提问:“正弦、余弦只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有吗?”“边长与锐角的余弦、正弦有关吗?”教师首先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解疑交流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教师总结。学生融入这样大胆猜想的氛围中,不仅会养成敢问敢想的习惯,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挑战性及创新的解题都得到了培养。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拥有创造才能的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我们从数学课堂作起,从引导每个学生作起,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一起创造。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篇2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条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启发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象,教师应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引导讨(争)论。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于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讨(争)论。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或读写结合的需要,让学生分角色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从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能结合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教《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3

一、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有丝分裂”时,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总结如下表:细胞周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个数2N2N2N4N2NDNA分子数2N4N4N4N4N2N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量关系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

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又如,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二、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连续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引导学生观察“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和“中心法则”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2)为什么基因中存在着遗传信息?(3)遗传信息如何从基因传到蛋白质的?(4)在什么情况下,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差错?其后果如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篇4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基本途径与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5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卫国家的领土,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促进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高,并显著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由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梯度较大,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感觉较为困难,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丧失兴趣,最终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学困生。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的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敏锐的观察力是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对事物细心观察、仔细分析的习惯,促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内涵,使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地分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极大地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定式思维的限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时教师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其思路得到创新,扩展分析问题的路径,使其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数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出一道习题,“2,4,6,8,10;3,7,11,15,19;10,16,22,28,34”,然后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最后引入课程内容。虽然高考题目并不是这样简单,但学习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着手,进而更加深入地学习。

二、增强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其想象思维

高中学生的猜想能力非常重要,它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只有大胆猜想才能打破定式思维的局限,促使自己的思路得到显著扩展,进而更好地处理问题。例如,在“直线M的一侧具有两个点,分别为A和B,试问直线M上是否具有一个点C使得A、C两点的连线与B、C两点的连线形成的夹角最大。”这道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假设直线M上具有一点C能够使其与A、B两点分别连线后呈现的夹角最大,然后让学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对这个假设进行推理,如果推理后得到的结果与题意存在矛盾,那么就说明直线M上并不存在这个点C,若是推理后得出的结果与题意不存在矛盾,那么教师可以保留这个结果,在后续的课程中对其讲解,使学生在课程或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明确答案是错误的。在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其质疑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供重要前提。在学生进行理论推断时,若是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且缺乏质疑能力,那么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盲目性和依赖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适度引导,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和分析问题,进一步拓展解题思路,促进质疑能力的显著提升。在质疑思维的推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显著增强。

四、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其辩证性思维

辩证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十分重要,学生辩证性地看待数学问题是其思维高速运转的重要体现。在辩证思维的作用下,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数学课程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重建知识架构,促进学生更为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每个小知识点,进而使其明确其中的规律,形成一套独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数学学科较为严谨和抽象,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然而,数学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促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

篇7

一、合理提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内容的契机。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处于思维的应急状态,并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材中的想一想、试一试等有趣的问题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如在探索矩形判别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我问学生:“假如我想检查一下教室的门是不是矩形,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纷纷举起手来:“可以测量一下其中是否有三个角为直角。”“可以先确定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再看对角线是否相等。”……“大家的想法不错,可怎样才能确定门是平行四边形呢?”我追问道。“可以量一组对边是否相等。”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可是平行是否能量出来?”“不可以,但可以量一组内错角,看是否相等来判断。”……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我又限制了一下条件,紧接着问:“假如我手中只有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又该怎样办?”教室里静了下来,学生苦苦思考。“可以先测量一下对角线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再看两次测量对角线的绳长的中点在门上标出的对应点是否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是否相等且互相平分。”“可是没说有笔,怎么做标记?”一位学生立刻反驳道。又是一阵沉默。“可以先测量一下门的两组对边是否对应相等,因为两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再量一下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一位学生站起来,完整地叙述完整个过程,教室里响起一片赞许的掌声。这一连串追问,在教师的教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之间形成了纽带,使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思维创新活动中去,想方设法寻找突破口,以求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和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当然,日常的提问方式还需注意几点策略:问题难度需适宜,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重点放在叙理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上;提问的范围尽量广泛,教师应努力将“一对一”的提问形式发展为“一对多”的教学行为。我在向一位学生提问时,别的学生可随时作补充说明,讲解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积极、全面的反馈,多给予鼓励,在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密切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的状态下获得的。假如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问题毫无兴趣,甚至拿起问题就感到索然无味,他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维,也不可能入迷,当然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我们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遇到一个问题,认真研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但偶尔有一点灵感的触动,便豁然开朗,兴奋不已。其中乐趣,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这就是数学教学本身焕发出来的魅力。新教材在课程设置中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如在课题学习“视力表的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显示出极大的学习兴趣。我布置了预习后,学生便积极地投入其中。当天下午,就有一名学生拿着一张新买来的视力表问这问那。第二天上课时有一位学生竟从视角的原理(视力值一定,视角不变)向大家介绍视力表的制作过程,并讲解了书本上怎样运用了位似的知识来求测试距离为3米的视力表的视标“E”,说起来头头是道,令我惊讶万分。我一打听才知道他昨晚回家查资料时,把他爸爸的积极性也给调动了起来,父子俩上网查找,翻阅书籍,探讨了将近两个小时。在分组制作视力表时,8人小组配合很协调,准备充分。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把美术学具带来了,每个人分工画出其中的一组,个个认认真真。有的学生把自己制作出来的视标“E”粘在指头上,到处展示比较,兴奋不已。重复制作多个“E”时,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不时有新方案出台。如大“E”采用剪纸法(即同样大小的“E”一折好几个,用剪刀剪下来),小“E”采用橡皮盖章法(把“E”画到橡皮上,描一遍,盖一个),有效地简化了制作过程。在完整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同时,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整个课堂都充满了轻松、愉快活跃的学习气氛。

三、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8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形式和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规律所构成的物理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即所谓的本源性知识。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构思、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者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并能理解测量过程及原理,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能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索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要想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结构方案,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获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三、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要善于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者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者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的抛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这样,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好的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导入新课开始具有如此的突出作用,而在课中、课后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教者对问题抓得准,问的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质量的高低,发问时机把握得如何,往往能反映教者的知识水平,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提出具有高质量的问题,且能问到“点”上,这要求教者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仅应接近学生最近思考区,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人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3、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阶梯型问题就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前所述的大气压测定中的系列问题,就是这类的阶梯问题。发散型问题,则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如前“大气压测定”的教学中,实验测得大气压值后,可继续创设如下深入探索的问题情境。(1)若将托里拆利管倾斜,水银柱的长度、高度是否发生变化?(2)将管向上提一些(管口不露出水银面)或向槽里一些,会产生什么现象?(3)如果换用粗管来做实验,实验结果又将如何?(4)设想如果在管的顶部或侧壁打一孔,将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这样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实验情境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都还有七、八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者如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则学生就能充分发胜主观能动性,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的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者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同样,在胡克定律的教学中,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也是一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如若把握不好,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途径。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学习密度的测量后;让学生设计测某种粮食作物密度的实验(如高粱、谷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写出选择的仪器、实验步骤及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学习继电器后,让学生设计恒温控制器、报警器等,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亦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者在传授上的不足,能有效的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创设议论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议论激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四、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创造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的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篇9

课程改革目标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阅读教学中大胆质疑、自由解疑、合理存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只重知识,轻视能力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的。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敢于质疑是创造的起步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有一本书,叫《怀疑论集》,主旨是先要敢于怀疑,然后才能获得真知。他说,能够使学生不信,才能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样教育就成功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敢让学生质疑,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必害怕质疑会打乱自已的教学安排,会使课堂难以调控,而扼制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珍珠鸟》时,学生提出了怎样才能做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教师首先要肯定并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随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由于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因此在汇报交流时,其他同学都会注意倾听,尝试分析别人的观点,并随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交流,他们的思维成熟了,语言也变得丰富了。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又能点评他人的意见,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有破才有立,敢疑斯有信。”有深度的“疑”,是学生动了脑筋、思而不解的表现,它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起步。

二、学会质疑是创造的入门

培根说得好:“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明白:“发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有这些论述都足以说明会质疑对于学习研究的重要作用。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我是这样做的:拿到新课文,先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文,寻找疑问。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提问的水平提高了。起先,他们觉得没什么可问,往往局限于问书上词语的意思。慢慢地,当有人再问词语的意思时,就有学生说:“这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渐渐地,爱“出风头”的学生马上又寻找另外质疑的方法了,“书上这个词我认为用得不妥,应该是……”他们会挑刺了。在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学会了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创新的火花也就被点燃了。实践证明:只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有目的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才会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从“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也可以在学生的提问中,抓住一点,或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反问,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和学生的互相讨论、启发,将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向纵深。当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判断、分析能力,让其懂得如何提问题,怎样提高问题的质量,及时鼓励别出心裁的质疑。一个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在全篇课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在学会高质量质疑的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三、善于解疑是创造的精髓

小学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发现新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解疑,即具有善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善于解疑,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让学生仔细、深入地阅读课文,尽可能从课文里,或与之有关的课外读物里,找到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在解疑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解疑方式,演一演,画一画,议一议;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应相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我在教《鲸》时,师:很多同学对鲸的呼吸很感兴趣,请大家先认真读读这一段,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生: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

生: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生: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生: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师: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根据课文描述,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介绍鲸呼吸的特点吗?(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当然,在解疑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调控,防止偏离教学目标,出现无效信息。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灵活组织应用不同的解疑方式。如:对一般的、简单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对没有多大讨论价值,学生也难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用简单明了的事理直接解答,以免因无价值的滞留而浪费教学时间。对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涉及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师要小题大作:或正面引导,推理想像;或反向诘问,合理引导;或变换角度,不与直说;或暂时搁置,蓄势再发。对在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但不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问题,可作弹性处理,合理存疑。

四、合理存疑是创造的源泉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内涵;对策

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调整,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多体育教师过度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和技巧掌握,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1.质疑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质疑精神是关键的前提之一。试想学生在整个小学体育教学中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育,从来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不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学生不仅不会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互动,而且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浅尝辄止,并不了解体育精神和内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缺乏土壤,难以获得有效培养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备质疑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知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需要重视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2.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有效透彻地理解知识,及时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都需要通过好奇心和观察能力的激发来实现。故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对体育技能和动作要领进行掌握。向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分析每个动作要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衔接性,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对这一动作形成整体印象,掌握这一动作要领,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强烈的好奇心作为动机,一旦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好奇,便能积极主动地自行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琢磨,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对策

1.教师带头示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频繁,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各个动作要领进行亲自示范,使学生意识到动作规范的重要性,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进行仔细观察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记忆和模仿示范动作。另外,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不能只是沉默地进行身体示范,还需要通过幽默形象的表达来详细描述动作的每个细节,让学生初步构建动作的整个基本流程,规范学生的体育动作,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必须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和优化,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思考,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管理,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受到主人翁地位,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学习中,积极大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系统全面地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构建完善的教学平台,提供思考和学习空间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平台,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想象。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逐渐转变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多个层面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勇于表达自身观念和想法。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制订阶梯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周 静.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