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务处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务处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教务处计划

篇1

1.根据学校实情,作好部分教师的思想工作,配合学校完成岗位聘任,坚持初一实行双向选择;初二、初三保持相对稳定而略有调整。

2.配合总务处完成学生报名注册工作,完成好初一新生的录取分班工作,初二、初三按计划开学,正常开课。

3.配合政教处参考资料站。】安排好初一新生军训工作,召开开学典礼暨表彰大会,对前学期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配合政教处完成对各班级的量化考核,有利于调动和为以后评价班集提供依据。

4.积极配合各年级组完成各组计划,积极组织有关教师,对讲优质课的教师进行评定。

5.积极配合学校和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认真开好实验课,并做好“普实”验收的准备工作。

6.配合各处室完成学校督导评估自查工作,同时做好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并教育学生要有爱护环境的意识。

7.加强各年级学生的学籍管理,并查对各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今后各教师的考核提供依据。

8.负责完成好排课、代课、调课的临时性工作,为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转作好工作。

9.配合年级组订好本学期的考试资料,注重把教学放在平时来抓,积极参加各年级组的活动。

10.完成好教材征订工作,并对存书进行统计,以便以后利用,指导和配合图书室工作人员。完成好图书室的『nn40.com 开放,教材发放和各教师、学生征订服务工作。

11.配合微机室人员完成好期中、期未成绩统计和各项工作。

12.努力完成教务处日常事务工作,并完善期未考试制度和阅卷中存在的问题,争取改卷前做好评分标准,责任到人。配合学校对工作不认真的教师制定出处罚意见。

13.配合教研组做好本学期教研工作。

篇2

本学期,我校教学工作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与指导性文件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本着“实在、实干、实效、争先创优”的原则和温州市农村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中提出的“规范常规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思想,做好“教学规范达标”活动的攻坚克难阶段工作,力争本学期通过温州市验收。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稳步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按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2.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教学常规管理评估、课堂教学评估、教师考勤评估等制度建设等,逐步形成一套与绩效评估接轨的态绩效评估制度,客观、公正的进行教学评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3.加强教学常规流程管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教学常规检查方法,督促教师做好教学常规活动,圆满完成“教学规范达标”活动的攻坚克难阶段工作,力争本学期通过温州市验收。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储备我校教师人才资源,培养出一大批师德修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优秀教师队伍群体,骨干教师、中心组成员、教坛新秀、教坛新苗等学科带头人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雁作用。

5.强化质量意识,努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加强后20%学生的质量监控,提高优秀率、合格率,降低低分率。确保在瑞安市、质量监测、学区质量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6.加强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控,争取毕业班升学人数、上重点中学人数再创辉煌。

7.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让每一个学生学有专长。做好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8.努力打造书香型校园,加强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的开发建设工作,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开展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9.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义务教育档案建设,做好新生招生工作。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教学常规工作:

1.本学期我校继续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开齐、上足、教好”课程计划规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按课程计划安排好班级功课表和教师授课表并严格执行。不断完善《*镇中学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工作方案》、《*镇中教学工作常规》和《*镇中教学管理常规》,使常规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2.完善听课制度,采用“公开课与随堂听课相结合”的办法,相互探究、相互切磋。开展跨学科听课、家长进课堂、教研组教学调研、学校优质课评比、学校新秀评比等各种形式活动,形成“人人上讲台、个个下课堂”的良好氛围,向45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本学期,行政领导、新教师及其指导老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2节(外出听课除外),并认真做好评价。听课记录及评价将作为月评估和期末评估的重要依据。

3.做好温州市农村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的攻坚克难阶段工作,加强教学常规流程管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教学常规检查方法,督促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四个环节达到教学规范标准,确保本学期顺利通过温州市农村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验收,具体要求如下:

(1)备课要了解年级段、本单元课程的特点,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时教案,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要有感而发;

(2)上课要做到“带题上课”,要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明确课改的方向,加强课堂评价意识,有意识的运用激励行的课堂评价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评价,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有活力、有价值;

(3)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求作业量适当,难易搭配。课堂作业:按照学科特点及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涉及精当,针对性强,注意作业的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有错及时订正。作业设计既要避免过量,又要防止作业量少,该练不练的现象;家庭作业:注意研究布置的策略,提倡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提倡综合型、实践型、调查型、研究型等作业布置;作业的批改要认真、细致、规范(尤其是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做好作业批改登记工作,做好学生共性错例分析,不断进行分析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练习和帮教。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在日常的书写中,就要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在各项作业、语文英语等学科考卷批改中,学生的书写也要占一定的分值。

(4)质量测评要有针对性,测后要认真分析讲评,期末检测要与瑞安市教研室、*学区教学质量评估接轨。

篇3

关键词: 基础无机化学实验 小班化 优势

基础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对大学一年级化学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也是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开端,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无机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是后续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在中学所掌握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别,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很多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在实验中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利用这门实验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对今后的实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基础无机化学实验普遍是大班教学,即一位老师同时指导超过20位以上的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时也是2―3人一组,独立操作的机会较少,经常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基础差的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改用小班化教学后,有利于每个学生实验亲力亲为,并且具有许多优势。

1.小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小班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操作,从而可以一一规范学生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如取用试剂,使用试管、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掌握称量、滴定、提纯、分液、蒸馏、回流等基本操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实验室资源也可以被充分利用,每个学生可以单独操作一套实验设备。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增加了每个学生实验操作和练习的时间。小班化实验教学有助于教师督促学生在开始进实验室时便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些基本的操作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将陪伴学生今后的化学实验学习。

2.小班化实验能更好地及时对实验进行指导和纠正。

小班教学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懂就问,这样教师就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操作。同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降低,工作量减轻,能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并且给予及时的纠正与指导。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高考没有选考化学的学生,由于他们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化学,基础较差。小班化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适当地增加实验操作练习,多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赶上来。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实验难度,增加实验设计的内容,提高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3.小班化实验教学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单独完成实验操作,改变了以往实验课程不公平的现象。

大班实验时,老师往往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由于人数较多,加上2―3个学生合用一套实验设备,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流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也使得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分享同组同学的实验成果,这样难免就会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同组学生实验结果一样,实验报告内容相近,实验成绩几乎相当,造成学生的实验成绩不公平,不能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结果往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实验没有积极性,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可以“浑水摸鱼”,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实验技能得不到提高,甚至会让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改成小班后,与原来的大班教学比较,学生人数少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被老师关注,学生也有较多的机会与老师直接交流。因为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对实验课课程的态度变得认真,课前预习充分。小班化的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单独思考与动手的机会,促使学生养成了实验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改变了以往实验课大家一起来一起走的情况;实验成绩也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实验情况,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此外,学生无形中加强了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并养成了在实验中思考的习惯。

4.小班化实验有利于实验时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小班化的实验教学,班级人数少了,学生感觉不拘谨,敢于不懂就问,指导老师也有充分时间做到有问就答,师生关系融洽。在小班化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验,实验中遇到不会做或是解释不了的地方,必须与指导老师沟通,这样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直接进行交流,就连那些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得到了锻炼。对于目前大部分理论课还不能实现小班化授课的情况,实验课率先进行小班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课大班化教学的不足。实验指导老师很多时候也是理论课的授课老师,通过实验课构建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助于学生理论课的学习,从而形成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使实验课和理论课相得益彰。

5.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的实验模式,促使学生树立实验的积极态度。

传统实验教学中班级学生多,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听完指导教师的实验流程讲解后便开始分组做实验,没有太多提问发言的机会,思维处于消极状态。而几个学生同组合作的模式也会让很多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分析思考,不想自己动手解决。这就造成学生的实验主动性较差,实验能力的差异性也不能体现,学生对实验就会厌倦,觉得做实验没意思,更谈不上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实验中。而小班化实验中,每个学生单独做自己的实验,遇到问题,老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也参与到分析思考中,实验完成后,学生会有成就感,激发了做实验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良性循环,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继而愿意去思考,甚至有的学生要求尝试新的实验方法。

小班化的实验教学让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愿意在实验中思考,创造性能力有所提高,自信心也有所增强。小班化教学使得师生关系融洽,相关的理论教学课也受到了正面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针对当前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这一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重新定位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搭建一体化教学实施平台等建议, 并对技校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 技工院校

被称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的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据有关数据显示,未来5年,我国3100多万家中小企业将有超过半数企业涉足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更加紧缺。虽然每年各大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电子商务人才,但是目前企业电子商务职位空缺率仍超过50%。造成这一供需矛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岗位的要求,企业往往选择宁缺毋滥。为了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笔者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

一、对症下药,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大多数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合理,偏离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欠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较差;实践教学比较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学校决定进行电子商务一体化教学改革。

要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首先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有准确的定位。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学校电子商务毕业和就业反馈调查统计,走访同类兄弟院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情况和企业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的很少,绝大部分直接选择就业,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有:营销(占34.6%)、客服(占22.5%)、网站编辑(占13.7%)、网店美工(占11.8%)、仓储物流(占7.9%),其他仅占9.5%。从中不难看出,技工院校毕业生,他们所要从事的是生产和服务实践一线的工作。因此,在电子商务一体化教学改革中,首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为面向电子商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的电子化部门培养从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网站策划与推广、现代办公的中级商务应用型人才。

二、借助校企合作,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但是对大多数技工院校而言,师资的紧缺和资金的有限,很难做到像高职院校那样通过企业调研、进行专家访谈、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等全套做完课程体系的重构工作。笔者学校也是如此。如何突破这一难题,笔者学校的做法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快速有效地解决。与笔者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合作的企业是广西见贤思齐公司——一家以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为基础,创业项目选择推荐与跟踪扶持为主导的电子商务创业、网络技术开发服务、实体经营与创业服务为一体的投资与专业服务型公司。合作企业利用资源优势,完成课程体系构建的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和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等前期准备工作。学校则将重心放在编制专业计划、课程方案与教学任务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上。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快速地完成了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借助校企合作,搭建实施一体化教学平台

1.加大投资,完善软硬件设施

一体化教学的实现,对软硬件设施要求比较高。首先是要搭建能够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工作站。2013年7月,笔者学校投入40多万元建立了广西玉林商贸网上商城电子商务实训工作站。该工作站主要分为教学区和工作区两部分。教学区配备了多媒体投影、实物展示台、白板等多种现代教学工具,主要用于教师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区是模拟公司的经营环境,按公司岗位划分区域,挂上部门指示牌和企业文化标语,并配上可联网的计算机,主要用于学生实施工作任务的地方。工作站的建立,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是和广西见贤思齐公司一起开发广西玉林商贸网上商城实训平台,真实的运营环境,有效解决了以往学生在虚拟仿真软件中练习的弊端。

2.齐心合力,开发一体化学材

除了配备的硬件设施外,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还要配套合适的一体化教材。学校选择了和企业共同开发一体化学材,这样既兼顾了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岗位技能实践,又能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合性比较高。目前在电子商务一体化教学的6门核心课程中,我们与广西见贤思齐公司共同开发完成了《电子商务入门体验》《网络营销》两本一体化教材,其余4门正在开发中。

3.注重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合格的一体化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规范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的需求,并将其融合在一起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笔者学校依然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采取“聘、培、下、带”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聘”即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客座讲师,“培”是参加各类培训,“下”是让骨干教师下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他们对电子商务岗位能力的认识和动手实践技能力。“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另一方面采取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多方并举,开展一体化教学

1.灵活运用参与性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软件应用、实战演练、实物展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真正实现“边学边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2.开展多样化的拓展教学

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全国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考试的训练,完成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借助和企业共同开发的广西玉林商贸技工学校网上商城进行真实运作,亲历创业的过程。在综合实训方面学校还配套建立了一个实训超市,该实训超市让学生自主经营,从而真实体验电子商务行业岗位中常见的商品采购、财务管理、客服、仓库管理和物流等岗位的真实工作,积累工作经验。除此之外还借助企业方的力量加大实践力度。如利用广西电子商务协会为学生提供到企业挂职实践的机会。平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逛批发市场、参观商品展销会和查阅电子商务新闻资讯,从而了解商品和市场信息和行业发展动态等。总之就是不局限书本知识,重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3.注重能力,多方位评价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培养外贸人才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工作角色后的工作能力和发展空间。然而,目前国内部分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却相对滞后。笔者担任《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已有数年,在对历年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实况的调查中发现,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吻合度不高;就业层次、薪资水平比较低;工作初期较难适应工作环境,不能胜任公司交付的工作,综合能力低,发展空间有限。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学校、专业和学生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障碍。究其原因,就在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已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已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贸易人才,是我们每个专职从事国际贸易教学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一、改变教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绝对权威、定论式的形式直接灌输给学生,重复着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的过程,其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培养方式,深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和综合性。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注重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1.及时、广泛摄取专业知识,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与教师之间是共生、共建、彼升此长的关系。我们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二次开发者,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深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业知识不断地变化更替,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知识!《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综合型学科,其中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商品学、经济法、报关、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本学科知识的更新,更要能够有意识的广泛摄取相关的跨学科综合知识,注意相关学科间的沟通与综合,加强学科整合,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把全面的知识奉献给我们的学生,以丰富、生动的知识本身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与时俱进,追踪国际贸易最新发展动态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但其教材内容更新有时会相对滞后。因此,作为新型教师,应不断了解和追踪国际贸易最新发展动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并充分体现前沿性,使教师有能力将学科最新知识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并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觉地关注学科动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与学习、探讨的热情。

3.注重业务实践,提升自身综合专业技能

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除了平时注意通过报刊书籍、电视媒体、互联网、参加研讨会等多种渠道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外,还要积极地利用寒暑假定期到外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会进一步升华,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也会大幅度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企业实习,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破教材的局限,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们的学生,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师课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将国际贸易的实务、活动现场及过程向学生展示,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们对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讲到报关环节时,先给学生播放海关作业现场的录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进行报关环节的模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会有一个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把一些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一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综合性案例教学还可以将前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互融合,达到知识整合、系统化的效果,并可通过案例教学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3.情景模拟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们如果没有实际模拟操作,亲身体验工作流程的经历,对所学的知识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利用情景模拟教学能有效地弥补纯粹课堂教学的这种缺陷。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学中利用外贸实训平台软件,学生们在网上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操作, 让学生们轮流扮演进出口商、生产商、承运人、质检部门、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体验整个贸易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要领,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国际贸易实务中各流程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等等,为将来步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大大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4.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就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要求,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交易磋商环节”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先给出必要的买卖双方及供求信息,让学生自己完成某产品的交易磋商设计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驱动下,就会认真查阅交易磋商的含义、流程、各流程的构成要素、表现方式、注意事项等知识,通过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完成交易磋商的设计任务。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地教学法

有些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校安排就业实习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种机会,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倍感压力、力不从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贸易人才,学校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开展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再深造”。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和学习, 使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进出口业务。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提倡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屏弃传统教学,而是在继承传统教学某些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和新需求,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完善自己,把最新最实用的知识用较好的教学方式奉献给我们的学生。师生间相互合作,相辅相成,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成长为新形势下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更合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快速提升,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实现师生“双赢“。

参考文献:

[1]黄鲁成.国际贸易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08

[2]韩新.对《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思考[J].综合研究.2005.11.9

篇6

关键词:分类教学;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4-03

分类教学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研究表明[1,11],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可使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尽量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强调,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因此,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正是落实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要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从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基本素质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

一、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

要建设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优良师资队伍,首先应该明确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既然是为了实施分类教学,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探索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分类教学模式。所谓分类教学,是相对于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目标需求、岗位取向、个体特性与差异、发展潜能等,分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分类实施教学[1]。如今,在中专教育或高职教育中,为较好解决招生难、教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积极探索“分类教学”的新模式[1,3]。大学本科教育中,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4,5]、计算机基础课[6,7]、高等数学[8]、大学英语[9]等课程的分类教学探索较多;蒋晓玲对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和研究[2,10]。目前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表明,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分类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某农业院校《分析化学》教学以下现状可以证明这一点。

1.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生源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逐渐拉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各不相同,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但现行的《分析化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是统一的,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

2.该校蚕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等20多个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不同的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显然不同,侧重也不相同。但目前西南大学对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都是一样的,即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均相同。这种不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一刀切”及“一锅煮”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为顺应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该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已改革为按环境生态大类招生。为此,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分析化学》已不再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部分专业已将其定为选修课,开课时间也从大一下学期移至大三上学期。同样,该校的《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也存在和《分析化学》课程相似的情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现实表明,目前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新形势下学生的需要仍然有明显的差距。为解决这一难题,克服化学基础课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考核要求整齐划一与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十分有必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已有研究表明[11],分类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符合生源现状的需求。因此,在探索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时,可将其借鉴到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这既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

二、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建设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优良师资队伍,必须明确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1.身心素质。(1)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分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分类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在备课时间、上课时间等方面都会有所增加,尤其是目前不少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教师相对欠缺的现状下,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无法适应分类教学的需要。(2)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实施分类教学更是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分类教学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健康的心理,可能会对实行分类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分类教学要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心理,要有对任何学生都不抛弃、不放弃的健康心态。

2.知识素质。(1)专业理论知识。要对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普通化学》(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一直是农业院校学生的化学基础课。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化学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原理条件、仪器技术和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实验态度、优秀的实验素养及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化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作为农业院校实施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上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将上述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其教学对象对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化学知识,而不是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传授同样的知识。(2)相关理论知识。要对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进行分类教学,教师除具备上述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分类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包括以下一些相关理论。①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便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分类教学就是依据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崭新命题。②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依据专业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对不同类别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不但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差异性,避免不同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正是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具体体现。③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教学最佳区”。而分类教学正是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等更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教学与各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④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提出: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就是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在自己的智力起点上,按照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得到最理想、最充分的发展。分类教学就是让教师“区别对待”学生,力求将相同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实施差异教学。

以上教育理论表明:实施分类教学,结合不同专业优、中、困各类学生的实际,分类提出教学目标,分类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动机,解决教学中的“齐步走”问题,能充分发掘各类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因此,上述教育理论也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3.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必备素质,因为分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具体来说,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时,主要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1)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这是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实行分类教学主要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区别处理。(2)知识体系创新。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然要求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传授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改变过去对所有专业都传授同样知识的现状,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传授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求化学基础课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体系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大纲等方面改变原有体系。(3)教材创新。为更好地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然要有适合分类教学的教材,而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中,教材基本上是通识性的教材,针对性的教材很少。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结合实际需要在教材方面进行创新,编写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教材。

三、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前面已经明确了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素质,在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时必须围绕如何实现基本任务和达到素质要求来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选拔,选择符合分类教学标准的新教师。招录适合工作需要的人员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样,在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时也必然会选拔招录教师。为满足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现实需要,在教师选拔时,除了要求其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之外,其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是选拔的重要因素。

2.加强培养,使现有教师资符合分类教学的要求。除在招录新教师时重点选拔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人员外,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也是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师资队伍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新进教师数量有限,绝大部分农业院校非化学专业化学基础分类教学课师资来源于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多年都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工作,要使他们满足分类教学的需要,必然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根据分类教学的需要,重点是在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理论、创新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3.保障经费,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分类教学探索。要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在教学场地、课时酬金、教材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增加投入,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分类教学探索和实践,学校必须在经费方面给予保障,采取教改项目、教研创新奖励等方式加大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李银霞.高职英语实施分类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5-96.

[2]张铁军,赵峻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教学分组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8-40.

[3]苏中滨,孙红敏,赵洁.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39-41.

[4]贺莉,闫厉,李慧玲.工科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8):24-25.

[5]王瑶.英语分类教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128-131.

[6]蒋晓玲.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203-205.

[7]陈时洪,梁大明,王冬梅等.大类招生下《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3):151-156.

篇7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学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电子商务的需求的增大,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商务发展到今日,已经在现代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电子商务也一度成为非常热门的专业,这一专业的学生也成为了“热饽饽”。我们的电子商务教学要想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则教学必须要跟得上时代步伐,这样才能教育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现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经在社会各行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电子商务怎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广阔联系以及我们传统信息技术系统的海量的资源多方面相结合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的一种有密切关联的商务活动,而这种活动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所以,我们在高职院校开展电子商务教学课程,不是等同于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怎么样将商务活动引进来,也不等同于让学生明白怎么样在商务活动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开展电子商务教学,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学生掌握这一门学科理论教学解释的电子商务的特点、作用以及优势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一门学科的内涵。

电子商务和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两者问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开展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一方面要进行理论课程教学,这是基础。但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实践教学,这是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亲身实验以及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知晓电子商务的每一个流程,理解电子商务的课程理论以及相关的操作方式,明白其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运行的模拟训练,以及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的模拟训练,获得一定的组织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所以,信息化手段方面的教育对于电子商务教学有重要意义。

3信息化手段对职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教学应用的重要作用

3.1专业特点,实践教学

不同于传统的商务形式,电子商务的主要实战基地不是实体的市场,而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失声开展实践操作的平台就是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当代,我们已经拥有了比较理想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很多学校的网络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并且建立了设备比较完善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这就有了对电子商务进行推广的条件。若是缺乏一个有效的网络渠道,就很难发展电子商务。而且现在数据通讯的网络化非常发达,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商务实习条件,软件硬件都已经具备,学生有了开展模拟训练和实战学习的条件。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专业特点促进老师通过发挥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通过身心投入的时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更高了,主动性也更强了。

3.2整体印象,专项教学

有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学生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获得对电子商务更加直观和深刻的整体印象。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整体印象,我们的老师就能够通过分块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各个模块的掌握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但是一开始就对理论知识进行分块教学的话,很可能会让学生只懂其一,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但是有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就能够将不同的电子商务资源进行综合性整合,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再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分割,开展某一块内容的专项教学。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全面提高自己的认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信息化手段在职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4.1电子商务网站为学生提供更直观形象的学科体验

电子商务和传统的商务活动之间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在计算机互联网上做到商品电子化,不管是什么样的知识点都能够借助于网络中的实际案例来体现。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让学生了解中国电子交易市场的情况;通过学习一些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知识,让学生懂得了电子政务具体都有哪些运作流程;老师向学生传授中国万网的情况,使得学生明白了域名注册以及保o域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我国一些公司案例的探究,增强学生在企业管理现状、业务流程、行业竞争等方面的认知。

每一类案例网站都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特别的电子商务情境,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的实际运行模式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这比老师在讲台上照课本的描述。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电子商务是一种不受空间以及时间限制的活动,不管我们什么时间、处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开展交易、购物等活动,或者获得电子商务类的服务。有了这些基础,就能够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以及网络营销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研究。

4.2电子商务网站为学生提供独立分析的机会

我们高职院校开展电子商务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做到后者,不仅需要有相关的教学内容,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其实影响更大。若是老师能够在开展案例教学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的网站进行教学,就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如果老师能够制定讨论方案,就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实际上,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环节就是案例讨论环节,这个环节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更强调电子商务的个案和整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衔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但是在开展案例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设计好步骤,老师要进行及时总结,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3电子商务网站能够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在电脑机房安装相应的模拟系统软件平台,学生可以在系统中开展电子商务的模拟训练和学习。现在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有很多相关的课程模拟软件可以使用,比如网上支付、商贸网以及网上商城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模拟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在线交易等场景模拟,可以让几个学生甚至十几个学生一起进行一个系统的运行整理操作,还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站,甚至是进行整个系列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操作。通过进行模拟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也更好。比如我们在进行网上零售课程教学的时候,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淘宝购物,然后交流学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在开展课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还更方便开展教学。除此之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比如可以自己申请建立一个小小的免费网店,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篇8

2005-2006年教务处工作计划

本学期是新一学年的开始,各方面的工作都很繁杂,因此要多方面的考虑和配合学校各方面才能把工作正常开展起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1.根据学校实情,作好部分教师的思想工作,配合学校完成岗位聘任,坚持初一实行双向选择;初二、初三保持相对稳定而略有调整。

2.配合总务处完成学生报名注册工作,完成好初一新生的录取分班工作,初二、初三按计划开学,正常开课。

3.配合政教处安排好初一新生军训工作,召开开学典礼暨表彰大会,对前学期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配合政教处完成对各班级的量化考核,有利于调动和为以后评价班集提供依据。

4.积极配合各年级组完成各组计划,积极组织有关教师,对讲优质课的教师进行评定。

5.积极配合学校和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认真开好实验课,并做好“普实”验收的准备工作。

6.配合各处室完成学校督导评估自查工作,同时做好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并教育学生要有爱护环境的意识。

7.加强各年级学生的学籍管理,并查对各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今后各教师的考核提供依据。

8.负责完成好排课、代课、调课的临时性工作,为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转作好工作。

9.配合年级组订好本学期的考试资料,注重把教学放在平时来抓,积极参加各年级组的活动。

10.完成好教材征订工作,并对存书进行统计,以便以后利用,指导和配合图书室工作人员。完成好图书室的开放,教材发放和各教师、学生征订服务工作。

11.配合微机室人员完成好期中、期未成绩统计和各项工作。

12.努力完成教务处日常事务工作,并完善期未考试制度和阅卷中存在的问题,争取改卷前做好评分标准,责任到人。配合学校对工作不认真的教师制定出处罚意见。

13.配合教研组做好本学期教研工作。

14.完成各教师计划、总结、教案和作业的检查工作。

总之,教务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繁多的工作,要求工作上要认真、细心才能完成好。因此,要求教务处每个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配合。只有每个人积极主动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9

教务处是负责学校教学和教学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通过一年在教务处的工作经历,尤其近半年的工作体会,感觉到教务处有如下特点:

1.责任重大:教务处肩负着学校教育目标和专业教学工作计划实施的重任,平时还要接受来自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布置的临时的和阶段性的工作,只有慎密地组织、切实地安排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2.事务繁杂:教务处的工作包括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实施、合理科学地安排和使用教师,日常教学的管理,教师工作量的统计和调整,教育教学情况的检查,调课安排,教研活动安排,各种考试的组织,课程设置的研讨,运动会的安排,技术比武训练活动的组织检查,实习活动,审核学生补考、升留级、休学、退学、毕业、结业,协助校长安排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岗位培训。这些工作无不包含着巨大的劳动。

3.矛盾众多:有来自于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来自于上级临时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的矛盾,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实习工作中遇到急待解决困难的矛盾,对教师教学情况检查,考核和管理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贯穿着整个学年,种种棘手的矛盾均需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解决。

4.批评集中:由于工作繁多,难以周全,加上生源素质差的影响,学风和教风均有待提高,招致“管理难,难管理”等方面的批评。

篇10

关键词: 排课工作 协调 管理 学分制 高等学校

排课工作是高校教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上课,甚至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整个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一个学校排课的信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动向。

目前,很多高校实行了学分制收费的相关政策和二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学分制的核心是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利,让学生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课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二级管理体制也对排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体现了二级管理的要求,明确教务处和学院(部)的工作职责。所以教务工作者必须将排课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之中,还要了解影响排课的相关资源,把握排课的细节,同时还要熟练运用排课系统。

一、排课整体流程

高校排课主要特点是科目多,教师多,课程有特色等特点,导致排课工作较为复杂,排课时更需要仔细对待各个流程,把握每个流程的重要因素,以提高工作效率。虽然各高校排课时细节流程安排等不完全一致,但总体目标却是殊途同归的。目前我校的排课有如下几个步骤:

1.在学生入校之前,学校和学院(部)结合当前各专业的发展形势及学科建设等需要制订出各专业的与时俱进的培养计划,由学校最终审核定稿。

2.根据学生培养计划,学校和学院(部)统筹安排制定新学期教学进程安排表,由学校下发各学院(部),可在排课时作为参照依据。

3.结合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下发新学期教学计划至各学院(部)进行复核,并要求学院(部)进行排课的初步准备并作出反馈。

4.教务处和学院(部)分别在教务系统中排课。学院(部)负责大三大四的课表编排,而教务处负责大一大二年级课表的编排,最终由教务处统一核查大三大四课表编排是否符合原则。

5.课表编排完成之后,下发新学期的教学任务,其中包含了课程的时间地点等信息,需要学院(部)将任务书中任课教师一栏填好,同时做出反馈,并将各学院(部)所报任选课等信息入库。

6.待学院(部)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教学任务将任课教师落实完成后,学校教务处将制定学生课表,完成课表初稿的制定,然后学生进行第一次选课。

7.待学生第一次选课结束之后,排课人员按照必修课必开,限选课选开的原则,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院(部),学院(部)根据本学院(部)要求将有关课程是否停开反馈至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反馈信息处理课表。

8.制定最终课表,然后学生进行补改选,此时会对教室所能容纳的学生有所限制,让大家在一定时间内有选择的空间。

我校整个制定课表的流程与学生选课息息相关,学生选课页贯穿在整个课表制定的过程中,所以在排课时要合理地编排较为科学的课表,让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提高排课的工作效率。

二、排课的制约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已经是现今排课不可或缺的排课工具,但是排课的三大主体——教师、学生和教室依然是排课的三大制约因素,并一直对排课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学分制政策实行之后,学生的选课难以预测,除必修课程必开之外,限选课和任选课难以预测学生是否会选课,所以在排课的时候要避免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的冲突;同时各高校现大多有多校区办学的现象,要避免任课教师同一天在不同的校区上课;并且各个高校也有学校本身对学校教师上课的一些原则限制,如一天不能超过几节课,以免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招生规模的扩大也是对教师资源的一个影响。

2.教室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黄金时间段的上课时间,教室使用率较高,使得教室资源较为紧张;同时考虑到教学效果,在排课时需要将课程排在学生人数和教室容量相当的教室,以增强教学效果,以免一些教室座位数紧张。一些学校的新校区的初步建立,也在一段范围之内使得教室资源较为紧张。教室结构的合理与否同时也影响着排课。

3.学生对排课的限制:一是选课对选课认识的不足,有的学生盲目选课,希望早些将毕业所需的课程学完,但是同时忽略了一些课程是以某些课程为基础的或者某一些学期选课较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一些学生对选课缺乏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只要随堂听课即可参加考试获得成绩,不需要选课;选课的随意性较大,对难的课程选课人数较少,对于相对简单的课程却是人满为患。

4.在排课时还要做到统筹安排。一个班级的课表不能某一天课程很多,另外一天没有课程,这样安排也是影响了学生的上课效率;或者不能让学生在某一学期课程特别多且难,而某一学期课程相对很少且容易,要做到难易结合,统筹安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学生和教室资源紧张的问题。

三、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各大高校在推行二级管理的过程中,学院(部)在排课的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仍然遇到一些问题:

1.学院(部)对排课信息掌握不全面。例如对排课规则和教学进程的安排等不甚了解;同时对本学院(部)的一些专业的重要课程等信息把握度不够(有一些课程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另一门课程基础之上),使得排课受到影响。

2.我校在实行二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务处负责大一大二年级课表的编排,而学院(部)负责各自大三大四年级课表的编排。教务处将对教室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但是分配时教室资源相对分开使用,使得教室资源较为紧张,且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3.一些学院的教师既上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又上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院和学校教务处安排时会出现初排课表时教师上课时间冲突,在处理课表时有时难以调整,不得不重新处理。特殊情况的发生也是影响课表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出国、生病等特殊情况会对排课造成影响。

4.我校的课表最终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第一次的选课结果进行微调,将停开的课程去除,同时优化微调课表。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难以预计学生的选课动向,可能以前不开的课程现在却选课人数较多,也有可能以前开课的现在却没有学生选课。最后一次的补改选有时候也会出现变数较大的时候,所以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对排课的冲击。

四、解决问题的途径

1.充分认识到一切以学生为本。一是加强教务处和教学秘书的沟通联系,教学秘书是教务处和各学院(部)之间的桥梁,及时沟通关于排课等信息可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传达了更多的关于排课等的重要信息,以便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二是任课教师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上课时间,同时要考虑到课表的协调安排,考虑到学生的上课效果等,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三是学生应加强对选课、学分制等相关信息的培训,目前我校每年均会给新报到入校的学生进行学籍宣讲,主要讲解关于学生学籍、学分制、选课、考试、毕业等相关信息,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这些信息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学生对这些信息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在选课等方面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2.建立健全高校排课管理机制。一是要完善教务管理系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愈发人性化,让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所以编排课表时应本着人性化、资源合理有效应用的原则,以保证学生的良性的、可协调发展。目前,各高校虽然已使用了教务系统软件进行排课,但由于学校自身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只靠计算机排课难以将课表合理编排,所以还需要使用者结合计算机合理编排课表,即“人机交互排课”。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开发更强大的教务管理系统,使得排课的效率得以提高,课表的编排更为合理。二是健全信息反馈制度,教务处应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或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同时教务处需树立一切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理念,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的相关反馈意见,使教师和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建设中来。

高校的排课工作涉及面范围较广,不仅涉及教师和教室等资源,还受到学生选课和课表均衡的影响,所以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注重一切以学生为本,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因素,从而积极探讨出一条更为高效、科学、合理的排课模式,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莉.对高职院校排课工作的若干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86-88.

[2]鲁井兰.高校课表编排的原则与要点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5-17.

[3]曾云燕.高校教务管理改革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61-163.

[4]韩梅,牛建刚.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高校教务管理[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6-77.

[5]冯晓燕,顾鸿.运用教学管理软件进行教学排课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2(34):23-24.

[6]魏星梅,阮霞,王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