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 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1 例,女21 例,年龄55~85 岁,所有患者均为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2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6 例,男34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61.92.4) 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9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 例,创伤性关节炎5 例,股骨头坏死11 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3 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35 例,骨水泥固定11 例;术前Harris 评分12~42 分,平均(31.092.15) 分;病灶位于左侧者29 例,右侧者27 例。对照组36 例,男27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0.62.8) 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7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 例,创伤性关节炎3 例,股骨头坏死8 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2 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29 例,骨水泥固定7 例;术前Harris 评分10~43 分,平均(30.842.38) 分;病灶位于左侧者19 例,右侧者17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围术期给予阶段式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1) 良肢位摆放干预,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其能够使术后关节相对稳固,从而预防预防术后关节出现病变模式,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
(2) 早期康复干预,早期康复主要在于恢复关节功能,在康复锻炼和治疗中预防髋关节内旋超过中立位等过大禁忌动作,锻炼方法包括踝泵部、臀肌收缩、足跟滑动、髋关节屈曲等,康复锻炼效果较好者可逐步练习高椅坐位。
(3) 巩固康复锻炼,根据患者切口愈合、肌力恢复及疼痛等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期间可增加柔韧性综合功能训练,期间指导患者避免双叉上楼等易导致人工关节受力过大动作,同时指导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蝶式牵引、提踵练习、哈壳式运动及坐位曲髋等训练。
(4) 术后晚期康复干预,患者在术后3 个月后可视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交替性上下楼梯,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可逐步增加至90,亦可进行单膝贴近胸壁练习,完成较好者可进行托马斯式牵引训练,在不引起疼痛前提下进行仰卧位直抬腿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髋部伸肌、外展肌肉等抗阻训练,逐步帮助患者恢复平衡感及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1) 术后12、24 周采用MX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测定,通过骨盆倾斜角度评价髋关节稳定性,倾斜角越大说明髋关节稳定性越高,通过运动弧度对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弧度越大说明关节活动度越高。
(2) 关节术后功能采用Harris 标准进行评价,该评分标准分别从疼痛、日常活动、步态、行走辅助、行走距离、畸形、活动范围共计7 个维度进行评价,各维度及总评分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恢复越佳,总分在0~100 分,90~100 分表示关节功能优,80~89 分表示关节功能良,70~79 分表示关节功能可,70 分以下者表示关节功能差。优良= 优+ 良。
(3) 康复锻炼依从性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康复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等,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三类。
(4) 生活质量采用GQOLI-74 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共计5 个维度及74 个单项,每个单项分为5 级,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__ (%) 表示,比较采用字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2.3 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观察组康复锻炼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4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GQOLI-74 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2
【关键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生活质量;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27-02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恢复慢,且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1].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据统计高达60%~80[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护理病人负担,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的责任,为此我们对脑卒中偏瘫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3],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男40例,女4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7岁;其中脑出血39例,脑梗死47例;右侧偏瘫42例,左侧偏瘫44例,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表示愿意接受此项护理活动。
1.2 分组: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护理组,对照组46例中,男2l例,女25例,年龄47~69岁。康复护理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0一70岁。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增加康复护理内容,在人院后立即接受康复护理,由责任护士认真评估后和医师共同商量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护士按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3.1 心理干预 首先要认真详细收集患者病史资料,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说,交谈要态度和蔼,有亲和力,避免简单生硬的语言。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产生抑郁、悲观、失望等情感障碍,要准确真实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1.3.2 认知干预 通过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到有依靠感,乐于与医生护士说知心话,此时护士要正确的引导患者,帮助患者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能够给自己定好位,对治疗和生活有信心。要多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正确的认识疾病的恢复过程,避免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1.3.3 自尊干预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社交也发生困难,尤其是女性患者不能化妆做美容等,面对亲朋好友时常感到不好意思,没有面子,因此要加强患者自尊的培养,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到疾病的暂时性,积极配合治疗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3.4 幸福感的培养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积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家属和亲友的关爱,每一次探视,每一句问候都是家人的爱护,虽然在住院但是要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另外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医疗条件感到幸福,优于以前太多;对医生护士的亲切照顾感到幸福,疾病治疗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要感到满足和幸福,这样非常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1.3.5 肢体功能锻炼包括床上翻身、变换、坐位的训练以及站立训练等。入院后早期和非稳定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要注意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保持患肢功能位,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全方位肢体功能运动,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减少和减轻异常行走模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协助患者活动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操作要点及运动幅度和运动量,要教会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方法,让家属积极协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要适当让患者自己动手,鼓励患者学会忽略症状,带症状生活、训练和学习,重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使患者逐渐的适应疾病恢复的慢性过程。
1.3.6 提高依从性教育加强病人的遵医行为,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接受医生护士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限制盐的摄入等。在病人住院后,由护士对病人进行第1次干预,发给病人《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护理指导手册》,并对手册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直至病人和家属理解为此。手册内容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以后随时进行指导。
对于出院的患者,要建立随访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法,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修改护理干预措施,及时与患者沟通联系,做好随访工作。
2 效果评价方法
2.1 知识掌握评价:分别在入院时与康复护理干预1周后由专职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卷包括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康复训练内容、饮食、用药等,设有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分,分数大于60为基本掌握。正式应用前选取10个病人进行预实验,测定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4,并请5位护理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估,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注意询问和观察病人的行为改善情况,以评价效果。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分析用X2检验。
2.2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4]。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l和2个月进行QOL测定。QOL测定采用会谈式问卷调查,就表中每个项目按6级水平进行评分,最差者记1分,最优者记6分。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
3 结果
3.1 2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入院时及康复护理后1周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2.2 2 组患者QOL改善情况结果见表2。
表2 2组患者QOL值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2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得到很大提高,QOL值与对照组比较提高的更快、更显著。说明康复护理能使患者熟悉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得到提高,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4 讨论
4.1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依从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病人知识的培养和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遵守康复锻炼计划,不要自己想当然的去创造计划,要尊重科学,改变不正确的想法和理念,并落实在实际训练中。使其能够理解和明白如何去面对疾病,怎样服药,怎样锻炼等,从而提高病人对医嘱和护嘱的依从性,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4.2 康复护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不能面对疾病造成的不便,加上心理、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严重负担,引起QOL的下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从患者的心理干预入手,培养患者的自尊和幸福感,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进行运动功能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QOL。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的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提高QOL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QOL。
参考文献
[1] 赵利芬,李付云.影响脑卒中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84
[2] 司惠芳,郑建琴,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2―13
篇3
关键词:骨科 护理 患者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4-01
1 骨科护理的职责定位
护理学是由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病人的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意味着护理工作还没有结束。康复的观念和基本技术应该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康复不仅仅是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的事,也应该是每个临床护士的事。临床护士的工作处在一个最有利、有效的康复阶段。帮助患者维持健侧肢体的功能、协助患者患侧肢体的康复训练、防范进一步残障的形成、预防并发症等是早期康复的重要内容。这既是患者亟需的,又是骨科护士可以做到的。因此,每一名骨科护士即是临床专科护理人员,也是专科康复护理人员,肩负着为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的重任。
2 当前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2.1 骨科护士对患者的功能锻炼介入越早越好。骨科康复不是等患者相关功能发生障碍或有心理负担之后才进行,而应是在患者进入病房时就开始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正如有学者所说的“虽然所有康复并不一定接触到骨科,但所有骨科问题与康复有关”[1]。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康复必须从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时间、经济和精力的耗费越少。但目前我国康复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强调的是连续性的照顾,在这种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担当起早期康复工作的也只有临床护理人员。护士24小时在患者身边,可以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骨科护士开展康复护理的工作内容多局限于术前指导病人在床上练习排便、有效咳嗽咳痰、术后的改变、使用助步器等,而关于康复护理评估、指导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心理护理方面很少开展。骨科康复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肌力、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而对这些问题的康复护理评估以及功能锻炼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骨科创伤或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功能,使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而目前骨科临床护理中,护士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护理上,很少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以至于延误了病人早期康复的好时机。因此,要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增加康复护理评估、指导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的开展,把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作为整体护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确实把康复护理落到实处。
2.3 骨科护士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早期康复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骨科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效果。康复护理总论知识是骨科护士开展康复护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护士适应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对患者进行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全方面的康复护理,同时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2]。骨科临床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护理技术以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是护士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骨科护士只有全面掌握早期康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的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创伤与疾病的致残率。因此,护理管理者要重视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缺乏的现状,认识到提高护士康复护理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2.4 建立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医院及病房分别建立质量控制委员会与质量控制小组,该病房的质量控制小组由以下一些成员组成:骨科医师是组长,组员有康复医师、高年资治疗师的代表、护士长等。每周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医疗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病人住院时及出院时的反馈意见、住院天数等。会后由组长整理成文,向院一级质量控制委员会汇报。院质量控制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各科室递交的质量控制小组的各种报告,针对报告中的重大医疗质量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
2.5 加强对骨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各级人员要充分重视骨科早期康复的开展,医院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帮助骨科护士进行康复知识积累,开展更加有效的教育活动以提高整体水平,使骨科护士能够多方面、多渠道的获取信息,全面掌握早期康复知识和技能。可以将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列为考评骨科护士的重要指标,引导护士重视康复护理。针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士建立培养计划,详细制订护士在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对护士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将成绩纳入护士绩效考评中。
2.6 建立骨科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护理部应帮助每位护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护士成长的动力,使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提高护理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比例,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职称评定向临床一线倾斜。对护理岗位实行聘任制,业务能力强的护士可高聘;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干预
当代流行病学统计显示,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在很多地区,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是高居首位。国家科技部已经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病人实施有效的康复治疗干预,可以减轻社会、家庭的负担,减少医疗费用。合理分配和利用卫生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干预的模式及效果,我们对返回内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早期康复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同期发病的住院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出血或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通过筛选有12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67.8~89.3岁,平均年龄76.2岁;脑出血23例,脑梗死97例,随即分为两组,康复护理干预组(康复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肢体瘫痪和言语不清等残疾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均遵照出院医嘱服药。康复组护理干预:1)康复教育和干预:讲解脑卒中的病因、预防、遵医嘱服药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褥疮预防措施、肩关节、良肢位的摆放及转移方法、如何穿脱衣服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等;2) 运动疗法:采用运动再学习的方法;3)作业疗法:手足功能训练;4)物理因子治疗:生物反馈、脑循环、电脑低频、等速肌力训练、有氧训练等。对照组:服药和家庭自我康复,部分患者采用针灸治疗。
1.3疗效评定方法
1.3.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MI)[2]进行评定,分进食、入厕、梳饰、洗澡、更衣、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
1.3.2运动功能评定利用Fugl-Meyer 的方法[3]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该方法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P
2结果
2. 1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情况(BMI)。
2. 2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情况(Fugl- Meyer 评
2.3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相关知识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康复组的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由16.4%增加至100% ,而对照组由16.8%升高到23.6%。康复组患者中发生褥疮、肺部感染、肩手综合征、下肢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窒息、再发脑卒中1例(发生率1.67%),对照组有11例(发生率18.3%)。
3讨论
3.1康复护理干预的必要性传统的观点简单的认为康复就是针灸和按摩。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在前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恢复最快[4]。大力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水平,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要任务。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系统规范的康复中心尚不能普及,很多脑卒中患者大多在家庭中康复治疗,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遗留严重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原因首先是人群中康复知识和理念的缺乏,而康复资源相对比较充足,经过培训的康复护理工作者可以部分承担医生的康复工作,缓解医务人员的压力。由于和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可以充分和患者沟通,建立密切联系。实践证明:早期的功能训练对于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并减少残疾的发生率是十分有效的。
3.2康复护理干预的特点
3.2.1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卧位即抗痉挛模式卧位:①患侧卧位:患病侧肢体在下方,健侧肢体在上方,注意患侧肩关节的保护。此卧位称之首选卧位。当肌张力增高、屈肌痉挛明显时,手中不应放有任何东西。患侧下肢的髋、膝自然微屈在后,健侧下肢充分屈髋、膝,要注意患侧踝关节屈曲90°,以防足下垂。②健侧卧位:此卧位缺点是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③仰卧位:因其符合大多数人睡觉的习惯姿势,是患者及家属最喜欢采用的。但因其异常反射活动增强,尽量少用或安排在白天。④床上坐位;⑤桥式运动: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
3.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根据病人功能恢复的程度,设计简单易行的动作,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练习穿脱衣服、洗脸、沐浴、刷牙、使用餐具以及便后处理等,以逐渐提高病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3.2.3吞咽训练
训练之前护患之间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充分肯定患者的吞咽能力,进行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的练习,呼吸、咳嗽训练,选择安静环境,患者舒适,选择患者认可接受的食物。
3.2.4言语训练
发病后3~6 个月为最佳康复时间,一对一康复护理训练,也可进行家庭训练,首先进行发音器官的基本训练,每一动作重复10次左右,训练内容包括刺激法、对唱法、图片法、发音模仿法等。应坚持天天练习,不断提出新内容以增加言语对话的新鲜性和趣味性。
3.2.5心理康复
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常表现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成败,因此要把心理康复贯穿在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中。
3.2.6康复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护理及康复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患者从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传授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主动康复的意识和对康复的信心,在康复中变被动为主动。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营养易消化之品,多食植物蛋白及蔬果类食品、戒烟酒。合并糖尿病者,按糖尿病膳食进餐。
3.2.7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卧床的患者要保持1~2小时翻身一次并辅助皮肤按摩,保持床单干燥、平整,防止褥疮发生;房间注意通风,防止肺部感染。指导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患者正确进食,粘稠流质,必要时鼻饲。
本研究中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MBI 评分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但康复干预组改善更加明显,康复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 05) ,康复干预组康复知识的知晓率增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成功的康复治疗不仅取决于各种药物治疗,更取决于在治疗后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内,如何作好患者的康复治疗,使其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80.
[2]燕铁斌 ,窦祖林 .实用瘫痪康复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9 :178.
[3]桑德春 ,纪树荣 ,张缨 . Fugl -Meyer量表在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3) :264 265.
篇5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
目前,降低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干预[1]。本次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以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卒中,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经患者同意,将患者纳入研究病例中。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1岁,平均(69.37±5.9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69.49±6.02)岁。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对比,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用5E康复护理模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并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
康复效果评价[2]: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低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高幅度超过18%。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主要包括肌力、手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状态等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值为0~100分,总分为800分。分值越高,说明康复效果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康复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脑卒中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脑卒中影响量表总分为(486.56±93.58)分,观察组患者的总分为(597.82±92.34)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就算患者有幸存活下来,也有较大的概率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4]。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必要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康复护理,采取5E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5]:①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病情、以及健康需求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发生原因、用药方法、注意事项、饮食控制要点、康复训练方法以及自我护理方法等。在讲解的同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发放健康宣教的手册,并为患者进行操作示范。在日常工作环节中,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掌握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练掌握为止。②鼓励: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动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聆听患者的倾诉,引用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③工作:患者可尝试自己完成一些基本动作,如洗手、洗脸、刷牙、摇动轮椅等,家属应积极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工作,使患者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④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正确姿势和的摆放、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平衡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⑤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如患者康复效果不佳,应对康复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2]张英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11-12.
[3]王兰英,满都拉.床边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16-4317.
[4]杨志宏,王彦丽,刘海萍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33(10):1594-1595.
篇6
[关键词]骨折;关节活动障碍;康复护理
老年骨折后活动障碍在临床上常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且骨折后愈合慢,又因活动不便,卧床时间长,常多病共存,易发生并发症或多脏器功能不全,从而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也易引起心理问题发生,制约伤后康复。因此,做好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骨科根据老年骨折后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的特点,制订了一套护理方案,经临床运用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87岁,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28例,以股骨颈骨折多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障碍。
2 康复护理
2.1心理康复护理
2.1.1心理疏导: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患者舒适及生活质量,而且同时也有碍于骨折的康复。老年人由于意外致伤,骨折后愈合较慢且活动也不方便必造成心理问题发生。因此护士应及时全面了解病人伤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我科采取的措施是采取问卷调查法,谈心法及临床观察法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了解,判断出患者现存的或以后预测的心理问题,制定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计划,并根据病情予以适当修改,补充完善。经验证明,只要耐心地加以疏导,患者均能以自然、安静的良好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1.2消除焦虑与抑郁心理:由于老年人生理特点,骨折后愈合较慢,从而产生焦虑与抑郁心理,患者主要表现为唉声叹气,不断触摸伤肢,锻炼不主动或放弃,严重者可导致失眠,不思饮食。为了消除患者焦虑与抑郁心理,我们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减少训练次数,调整锻炼方法。从而增加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与抑郁心理。
2.1.3增强自我护理能力:有些老年人过分依赖于医生护士的治疗与护理以及家属的照顾,对功能锻炼中所遇到的困难失去了自我护理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热情、耐心和细致的护理中,尽可能地启发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同时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另外,在护士的指导下,让患者本人与家属共同制定心理护理计划,进行相应的自我调适训练,让患者处于最佳的情绪状态。
2.2功能康复护理:功能康复是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我们主要按骨折愈合各期进行相应锻炼。
2.2.1骨折早期:伤后2周内,骨折部形成肉芽组织,骨痂尚未形成。锻炼的原则是关节不活动,主要是收缩或舒张肌肉,如屈伸指(趾),教会患者做股四头肌锻炼等。
2.2.2骨折中期:伤后3~8周,局部疼痛消失,骨痂已形成,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应鼓励积极活动,逐渐活动上、下关节。但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力量。
2.2.3骨折后期:伤后9周左右,骨折部已临床愈合。功能锻炼主要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要活动。如在医生与护士的指导下,弃掉外固定或支具锻炼,进行举物或下蹲活动,逐渐恢复肢体功能。另外,还要根据病情,拟定锻炼计划和程序,及时评价指标,进行定时复查和定期随访。
篇7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早期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有效提升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进而实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标[2]。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28例,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疗效进行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X卒中偏瘫患者128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试验组男32例,女32例;年龄33-78岁,平均(55.50±17.27)岁;发病时间7-72h,平均(39.50±19.04)h。对照组男33例,女31例;年龄33-78岁,平均(55.52±17.97)岁;发病时间7-72 h,平均(39.53±20.01)h。两组在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和日常生活护理等。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详细内容如下。①患者患病期间比较容易出现烦躁、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在患者出现上述情绪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开导,将脑卒中偏瘫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主要治疗方法等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让其对此种疾病产生更多的认识,进而提升其自信心,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后续治疗;与此同时在患者病情较为稳定且心情愉悦时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同其进行沟通,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更多的信任。②在患者人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对其患侧肢体进行合理摆放,避免因摆放位置不当导致患者患侧肢体出现麻木或者患侧病情加重的情况,为后期康复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护理人员需要对机体整体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述,让患者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相应的运动,提升康复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需要根据其病情制定相应的肢体康复训练方案,在制定完成后逐项进行讲述,让患者有所了解。如果患者发生任何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尽快做出解释,避免其产生不信任的心理,之后便可展开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人员需要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屈伸,内旋以及外展等,2次/d,每次时间0.5h左右。并且需要告知家属每天用温水给患者泡脚,在训练一定时间后根据患者病情加大训练强度,让其下床拄拐进行走动,在此期间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需要全程进行陪同,避免患者出现摔倒的情况。③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护理,当患者患病位置在下方侧卧位时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头部和颈椎位置进行调整,使头部和颈椎上部处于弯曲的状态,对下颌进行内收处理;将患者患侧的肢体向前方伸出,使肩关节弯曲度
评价标准:使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给力进行评估,内容涵盖吃饭、洗澡、穿衣服和行走等,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强;使用Harris评分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疼痛,活动度和畸形等,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恢复的越好;使用HAMA和HAMD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高代表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结果
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的Barthel指数、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前后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患者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篇8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54-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患者可出现肢体偏瘫,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2]。本文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诊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3.0~86.0岁,平均(70.0±5.0)岁,病程2.0~12.0 d,平均(8.0±2.0)d,其中33例脑梗死,7例脑出血;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4.0~85.0岁,平均(71.0±5.5)岁,病程1.0~11.0 d,平均(7.0±2.0)d,其中34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指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做好病房管理,维持适宜温湿度,确保空气清新,每日定时清扫消毒,而观察组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内心压力,使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同时,将成功救治病例告知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认知护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详细讲述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建立主动认知模式,促进患者记忆的恢复,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给予相应的回复;③康复护理:针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肌力大小,以及认知功能,通过强化记忆方法,提高患者的各项功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3]、韦氏记忆量表(WMS)[4]、临床痴呆(CDR)评定标准[5],比较两组MMSE评分、WMS评分、CDR评分。根据脑卒中量表,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情况,判定临床疗效[6]。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0级;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病残1~3级;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WMS评分均明显升高,而CDR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P < 0.05)(表2)。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率为50%~75%,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脑卒中后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脑细胞变性、坏死有关[7]。
MMSE评分和WMS评分是目前评估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的常用指标,CDR评分是认知功能评定的辅心理指标。脑卒中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抑制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8]。
本研究结果证实,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提高MMSE评分、WMS评分,降低CDR评分,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更毅,史岩.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81-82.
[2] 姜敏,刘斌.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89-292.
[3] 路微波,胡永善,吴毅,等.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622-624
[4] 陈秀琼,阳初玉,庞国防,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11.
[5] 王文云.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2(9):923-924.
[6] 曾燕,刘文伟,奉献珠. 早期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20):4239-4240.
[7] 卢菊青,沈群芳,夏荷秀,等.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372-1373.
篇9
方法:将在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分别在试验前后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记录统计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试验结束时Fugl-meyer评分较试验前均有所提高,但试验组评分(36.88±4.72)明显高于对照组(30.26±4.67)(P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期接受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33-02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而急性脑梗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所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精神、经济负担。研究显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缺损等,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1],为此,本文选取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试验选取了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不合并其他肢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Fugl-meyer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期必要的的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专业系统的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特点,耐心解决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向其交待肢体功能障碍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是能够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的,缓解其精神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1.2.2肢体功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其变换,及时给予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即对患肢肌肉、关节做按摩、拉伸、屈伸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对患肢进行适当的感觉刺激,促进其感觉功能的恢复;要求患者运用健肢进行日常的饮食、穿衣等活动;先让患者主动用患肢做简单的床上伸缩、曲展、移动及关节旋转等活动,再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持、抓取物品,并进行行走、蹲起等活动,鼓励其尽早进行的自主饮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活动。
1.3评价指标。于训练1个月时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该方法总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样本数(n)或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由其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却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均提出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而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3],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结果表明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明显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这与邓敏玲[4]的研究是相似的。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康复护理重要性的认识,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以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瑞,严隽陶,张云云,汪涛,钱义明,张玲.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08.30(1):36-38
[2]桑德春,纪树荣,张缨,金萍.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2007.22(3):264-265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b)-014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underwent surgery. Methods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90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who received surger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ed activity time, eating time,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the hospital costs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s of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can improve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speed up the recovery and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Hepatolith;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肝胆管结石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胆道疾病,病情复杂,病变范围较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治疗起来较为困难,同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与死亡率[1]。若肝胆管结石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在,则易引起反复发作的胆管发炎、肝脏纤维化、梗阻性黄疸等疾病,诱发门脉高压,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该病至关重要,同时配合可靠的术后护理以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快速康复护理作为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护理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3]。现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快速康复护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患者。纳入标准:均在我院经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纤维胆道镜、术中胆道造影及术后病理检查手段确诊。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肿瘤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及血液性疾病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快速康复护理组,每组各45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24~72岁,平均(56.4±3.2)岁,既往胆管手术史1~3次,平均(1.9±0.3)次;手术类型为:左肝结石行左半肝切除13例,右肝结石行右半肝切除14例,胆肠吻合8例,胆管取石T管引流10例。快速康复护理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25~70岁,平均(57.3±3.9)岁,既往胆管手术史2~4次,平均(2.3±0.2)次;手术类型为:左肝结石行左半肝切除15例,右肝结石行右半肝切除12例,胆肠吻合9例,胆管取石T管引流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试验通过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方法:给予常规术前禁食、禁水、术后给予静脉滴注、用药指导等。
快速康复护理组,方法为:①术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利用讲座、健康教育手册等向患者降解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的相关知识,交代术后常见并发症,并向其重点讲述术后常见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4]。倾听患者对护理方法的疑问并解答,鼓励其提出合理的意见,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评估,尽可能满足其内心所需,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及时的排解和疏导,必要时可借助影音、报刊、书籍等外界事物或患者感兴趣的事物帮助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保障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院内条件组织患者参与护理知识讲座,讲座重点围绕术后康复展开,包括饮食、活动等。根据患者的术前实际情况,术前晚可不强调禁食,但应注意保障患者术前当晚的睡眠质量和休息质量,注意避免术前当晚过度劳累,以免以后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康复进程。②术中采用温暖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如何配合护理人员完成静脉滴注、麻醉等工作,同时向患者讲解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如何配合麻醉科医生拔管等。加强术中保暖,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0~25℃,预先对输注的液体给予加温处理,合理调节术中液体的输注速度和输注剂量。必要时应注意为患者加盖铺巾,保障患者正常的体温状态[5]。手术操作应注意轻柔,开腹动作及腹腔内操作应避免粗暴,进行腹腔内冲洗时应尽量采用温水,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待手术结束后返回至病房后,护理人员注意对房间进行定期消毒与清洁,嘱咐患者做好保暖、会阴护理等工作,并注意固定尿袋的位置,并对尿袋及时更换。注意及时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引流管流出物的量和性状,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应注意及时上报给主管医生,并遵医嘱进行护理干预。同时应留意观察患者的伤口有无出血、渗液及红肿现象,并注意评估患者术后有无腹痛、腹胀、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等。④术后并发症护理,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维持患者体内的水盐及电解质平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如何翻身,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在其帮助下指导患者早期下床运动,包括上下肢的伸展运动、散步、太极拳等,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帮助早期进行心肺负荷的锻炼。应叮嘱患者合理作息,避免术后短期内进行过度活动。对于出现出血、胆瘘、肝功能衰竭以及切口感染的患者,应酌情行适当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在术后早期给予对应的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⑤饮食护理,术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为其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6]。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①围术期指标包括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②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30)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项目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各个项目满分均为1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7]。③常见并发症包括压疮、腹胀、恶心呕吐、疼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椴钜煊型臣蒲б庖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快速康复护理组下床活动时间较短、进食时间较短、首次排便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快速康复护理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快速康复护理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与长期机械梗阻及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炎症相关,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相关:第一,在发生肝胆管结石后,肝胆管结石出现反复发作、狭窄以及感染导致肝实质发生损伤;第二,患者因反复发作多次的胆管炎症以及机械性梗阻等改变,使得肝汇管处的纤维组织明显增厚,导致了炎症细胞浸润,逐渐形成纤维分割,使得肝静脉支受到新生肝组织小结节压迫,导致门静脉管腔明显缩小,门静脉回流量也明显减少,从而引起门脉高压;第三,肝胆管呈现出广泛狭窄,同时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以及胆汁淤滞的症状,导致干细胞受损并不断再生,从而引起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8-9]。
有研究报道指出,肝硬化患者合并出现胆道结石的概率为23%~59%,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证实由于肝胆管结石的病情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在治疗期间对临床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易导致患者死亡,在肝胆管结石发生门静脉高压后则已说明疾病进入到后期,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原因是此次手术操作需同时对肝胆管结石以及门脉高压共同处理,由于病情轻重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此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至关重要[10]。手术作为目前用于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的首选方法,其目的在于尽早地将结石去除,使得肝胆管减压,从而有效地终止并扭转肝脏病理方面的改变,但在实施手术时需严格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并对病情做统一的分析与考虑,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同期处理或分期处理均引起重视,除此之外,在此期间配合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样至关重要[11]。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护理仅可满足患者的基础需求,但在促进患者康复及预后方面的效果一般。
在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排气及排便的时间通常在2~5 d,伤口愈合时间也较长,在此期间若患者的营养需求跟不上,体内水盐电解质代谢可出现明显的紊乱,机体免疫功能较低,则会出现康复时间较长,术后易发生并发症,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12]。另外,由于手术本身即为一种应激原,能够快速解除患者的疼痛,缓解其不良情绪,从而帮助患者的机体效能及生理功能恢复至最佳状态[13-14]。快速康复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将以人为本作为护理核心内容,以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作为终极的护理目标,不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理念和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快速康复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于术前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健康宣教,旨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护理相关事项,提前做好铺垫工作,提高患者对术后护理的认知,从而帮助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消除患者的不良的心理情绪,同时也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均具有重要意义[15-16]。快速康复护理强调在术中加强对患者各项指标的观察与保温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感,能够放松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不仅要求从手术操作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暴力损伤,同时也不断强调体温维护的重要性,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患者的预后恢复以及生活质量提供良好保障。与此同时,快速康复护理还强调要在术后加强患者饮食护理以及早期功能锻炼,在保障患者正常营养供给的基础上,促进其功能状态的早期恢复,以便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耐受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免疫力,有效改善预后[17-18]。快速康复护理不仅强调对患者的心理、生理进行整体化的关怀护理干预,同时也注重围术期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因此其不但能有效帮助舒缓和排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还能有效关注患者预后的恢复进程,对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