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政策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政策特征

篇1

关键词:高度成长期;新兴产业;成长产业;财政政策;产业构造的高度化

日本内阁府于2011年2月14日公布上一年度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9%,为54742亿美元,低于中国统计局当年1月公布的数据,58786亿美元。日本居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9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对于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时代的结束”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文章,以及诸如“此次新排名标志着作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开始崛起和衰落。”描述的报道不仅常见于报端,亦可在专业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在内的GDP并不能真正反映国国家之间富裕程度,国际上衡量国富国穷的指标是人均GDP,中国大陆的人口是13.35亿、而日本人口仅为1.2亿,很显然“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一分之一,中国还是一个‘穷国’的事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也不可能有质的改变。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速成长,但是从产业经济・经济开发的视点看,中国的三次产业构造状况以及产业发展水平都远未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而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战后东京尚为一片焦土的状况下以及长崎和广岛在遭到灭绝人寰的原子弹爆炸之后,仅花了十年的时间就达到了战前经济水平。日本在经济复兴之后,经历了长达18年的经济高度成长期,并于1969年,GDP就超越了当时的前苏联和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一排位直至2010年,长达41年之久。在这过程中,日本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特定产业法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到1973年间,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被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日本是加入西方富人俱乐部的唯一亚洲国家,而在学术界,日本又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切都源于它的经济实力和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

本论文试图以高度成长期时的日本财政政策为切入点,探讨日本财政政策如何为经济服务,又是如何促使日本产业政策展开的。日本经济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在战后复兴的高度成长期时,基本上是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并逐步对外开放的经济模式,同时它也是不同于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一种自由原则,但是一定程度又为国家所操控的“混合经济”。在资金供给、技术供给以及劳动力供给处于短缺状态的情况下,政府掌握着较多的政策手段,并可以通过资源的投入和分配,引导资源的使用途径,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日本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制订远景经济规划并予以行政指导外,已具有操作性的基本政策体系在经济复兴期已具其形,高度成长期时,政府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灵活有效的行政手段,诸如政策税制、政策金融、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政策,这些都使得财政政策发挥作用具备了可能性。本论文也正是以日本的财政政策为论述的焦点,以期其在高度成长期时,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又如何使得当时作为核心产业的重化学工业得以快速成长的机理得以解明。日本的财政政策是如何产业升级和产业构造的高度化的,这些都是被期待着得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现今同样处于高度成长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中国产业的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财政政策及其财政政策手段的涵义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作为财政政策的手段,它是指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它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

在这其中,税收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增减税种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来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它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不同之处。购买性支出从最终用途看,它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等财政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开支,政府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方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特别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的手段的另外两个重要方面是国债和政府投资。在这其中,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宏观调控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实施时,除了与其他财政政策手段协调外,还特别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政府的投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

三、高度成长期的日本财政政策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关于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划分方法可能因视角不同而有所区别,本文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视点出发,把从日本昭和二十年开始的战后经济复苏,直至今日平成二十三年之“3・11”大地震后的从“震啸核”后经济重建为止的六十六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复兴期(1945-1955年)、高度成长期(1955-1973年)、安定成长期(1973-1985年)、泡沫经济期(1985年-1991年)、低成长期(1991年-现在)。财政政策目标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所要实现的目的,它的确立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作为财政政策核心内容的财政政策目标,在日本高度成长期是如何实现的,围绕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总结对于现今尽管有着诸多不同,但同处于高度成长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十年就达到并超过了战前的生产能力。从1955年到1963年和从1964到1973年的日本实际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远远领先于其他先进发达国家,并于1969年以GNP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骄人业绩快速成长起来,这意味着在1955年,日本就开始了从战后复兴向高度成长的过度过渡。

(二)高度经济成长期的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政策

至1955年为止,日本在完成战后复兴的同时,也确立了它经济自立的基础。从那以后,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产业部门直接导入欧美最先进的技术,另外在石油化工,钢铁行业设备的现代化、大型化、生产的规模化也都在加速进行。本文中的生产的规模化主要是指生产的规模弹力性如果大于1,就称之为规模的经济性,即每单位的生产成本随着工厂或企业的规模的扩大而成比例地降低;如果小于1,就称之为规模的不经济性。钢铁和化工等的重化学工业部门,规模的经济性效果比较明显。日本政府也对冶金钢铁、石炭、电力、肥料等已经步入合理化轨道的产业,活用税收特别措施和财政投融资等财政政策手段予以支援。

由于外资法的实施,先进的外国技术得以顺利引进,这样战后日本经济自立的基础也逐渐趋于稳固。1955年以后,因为日本政府活用财政政策手段,使得随着技术革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新的需求创造,这是战后日本得以高度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财政政策的乘数效果的一个明显例证。另外伴随着技术革新的发展,各企业单位以及各经济自治体不仅使得设备投资得以大规模进行,亦通过乘数效果扩大了民众的消费需求,而由此又促成了投资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引起再投资的生产扩大的模型。但是这一模型并不意味着生产扩大可以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以池田内阁在1960年发表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为契机,以及以高度成长为前提的消费行动模式在日本国民的思维中逐渐形成定势,由内需的急剧扩大引起的输入激增使得国际收支恶化,为应对国际收支恶化而采取的金融紧缩政策,又造成了经济不景气。在高度成长期,这种由内需扩大到国际收支恶化再到金融紧缩从而引发经济不景气的现象不断出现。从1965年秋到1970年夏,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输出扩大和经济景气的回复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电子机械、汽车等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此以后,日本的国际收支也由于贸易收支的巨额赤字而赤字化了。民间的设备投资也变得活跃,除了钢铁部门的超大型高炉建设外,石油化学、重化学工业等行业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重化学工业使得日本的输出迅猛增长,避免了国际收支赤字,为日本经济整体的高度成长得以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政府通过提出适当的目标以及税制上的优惠政策,使日本产业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得以快速实现,在1970年日本的生产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率已达62%,同年的输出构造的重化学工业化率更是达到了76%。另外,日本政府为了培养新兴产业,发展成长产业,采取了包括财政手段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措施。如为发展当时的石油化学工业,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为确保该行业的运作资金,允许他们从日本开发银行融资;法人税的减少和进口机械的关税降低;设备折旧周期的缩短;鼓励引进外国技术等。

四、结束语

在高度成长期,日本政府对于重电机行业,汽车行业等,则较少采用减税和从财政投融资方面予以援助的手段来强化国际竞争力,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重电机行业、汽车行业已是处于良好发展状态之中的高收益产业。当然在高度成长期,为促使产业经济的发展,除了财政政策手段,还有其他原因,但财政政策手段在高度成长期对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无视的。对于同处于高度成长期的中国来说,尽管有着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不同的产业发展状况,但是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环的财政政策在推动日本产业构造的高度化、促使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时所起的作用却是多有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合.日本的产业政策[M].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小野五郎.实践的产业政策[M].通商产业调查会,1992.

3、福川伸次.产业政策[M].人事院公务员研修所,1998.

4、小滨裕久.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M].日本评论社,2001.

篇2

关键词:农林特产资源;财政政策;研究综述

一、引言

我国农林特产资源极为丰富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对农林特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用财政政策促进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路逐渐明朗,政策大方向上已有相关规定。然而,目前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财政政策较少,特别是农林特产资源方面,各项财政政策仍不完善。因此,应构建促进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政策体系。

二、农林特产资源的概念界定

目前,理论界对农林特产资源尚无明确定义。但普遍认为特产资源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地域性特点,这是形成特产资源的先决条件;其次是品质。本文将农林特产资源界定为生产要素,且农林特产资源为那些源于特定的地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特异的品质、较高的经济效益及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促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收入政策研究概况

我国对促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收入政策研究逐步深入,并将重点放在了与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税收研究上。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从当年起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征收资源税。1986年和1994年国家对资源税进行改革,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资源税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随着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不断增强,资源税的改革将更加深入。世界各国为了保护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均采取了有效的财政收入手段。通过对不利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行为征税,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1、资源税设计方面。美国现行为保护资源而设计的税种有:原料税、开采税、新鲜材料税等;日本为治理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建立了世界上最庞杂的税收体系;欧盟及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制定绿色税收政策;俄罗斯于2001年进行了税制改革,建立了新的资源税制系统。

2、资源税归属方面。国外资源税归属情况各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税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税;英国资源税由中央独享,给地方以财政补偿。

(二)促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概况

我国促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支出政策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我国已初步提出生态转移支付构想。2007年9月,浙江省出台《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成为第一个促进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制度。二是财政投资政策,目前大多数政府都采用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并提出绿色投资理念。三是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支出政策,科技进步有助于资源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实现资源替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世界各国对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均十分重视。美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投资占到了其政府科研投资的一半;日本、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积极采取政府投融资政策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一)存在的问题

1、资源税方面:主体税种缺失,当前我国缺少针对促进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资源税税种,弱化了税收对农林特产资源的保护作用,并且资源税征收范围狭窄,单位税额总体偏低,难以遏制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无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计税依据不合理,资源税以销售量作为计税依据,对已开采但未销售或使用的资源不征税,造成了资源的积压和浪费,税收增长缓慢;资源税的指导思想与促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想相悖;资源税征收管理环节存在问题。

2、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目前我国用于促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财政支出政策有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绿色投资及促进环境科技进步的财政支出政策。在实践过程中,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纵向转移支付的总量和标准普遍偏低,使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缺乏长期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渠道;绿色投资的资金总量较小、效果较差,资金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对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研究项目资金支持不足。

3、财政政策影响评价方面: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影响评价机制,对影响评价的结果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政策影响评价的法制建设不完善、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方法单一,结果的准确性较差。

(二)启示

1、农林特产资源税设计。对农林特产资源征税的目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农林特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资源浪费,起到保护农林特产资源的作用。农林特产资源税征收的指导思想以“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思想为基础,本着资源可持续利用、公平公正、节约与效率及依法征税的原则。同时,农林特产资源税设计体现在以下方面:农林特产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约定为在我国境内,利用农林特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生产农林特产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及用于出口的农林特产资源,对农林特产资源出口企业征收农林特产资源税;农林特产资源税采取“从价计征”的计税依据;农林特产资源税税率可实行超率累进税率。

2、农林特产资源转移支付制度构想。目前,农林特产资源转移支付制度尚处于空白状态。农林特产资源转移支付制度应是“双重转移支付体系”,即为中央纵向转移支付与地方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体系。农林特产资源纵向转移支付的目标是激励农林特产资源经济效益低的地区增加农林特产资源投资积极性,补偿农林特产资源提供区政府因保护资源而丧失发展可能的机会成本。具体实施方法:中央政府通过农林特产资源纵向转移支付,以财政专项补贴形式,对农林特产资源经济效益较低的地区提供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使各地区间农林特产资源均能得到有效保护;农林特产资源横向转移支付的目标是使农林特产资源受益区政府向该资源提供区政府支付一定资金,使后者提供的农林特产资源成本与效益基本对等。具体实施方法: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区际资源转移支付基金,通过政府间的相互合作,由农林特产资源的受益区政府向该农林特产资源提供区的政府支付一定资金,补足后者在保护农林特产资源方面所花费的成本,促进其保护及经济的发展,构建农林特产资源转移支付体系(如图1所示)。

3、促进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绿色投资政策。建立用于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绿色投资体系构想如下:绿色投资主体方面,实行以政府投资为主,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人及外商投资为辅的政策,政府在促进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投资最多,但受到资金总量限制,需要实施联合投资方案;绿色投资方式方面,政府应采取直接投资、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的发展及实行投资补贴政策等绿色投资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减量化手段进行清洁生产;资金来源方面,实行投资单位自筹、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及利用外资等多种筹资渠道,使社会闲散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农林特产资源的绿色投资中;绿色投资制度方面,采用适当的激励制度,避免用于农林特产资源绿色投资的供给不足。制定有关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绿色投资的外部性,弥补市场不足;绿色投资运行机制方面,促进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绿色投资主体为政府和企业,因此其绿色投资机制应体现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如图2、图3所示。

4、促进资源节约型科技进步的财政支出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型科技进步的财政支出政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将部分财政科技拨款直接投入农林特产资源科技进步领域,推动促进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林特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突破农林特产资源节约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利用财政间接支出政策,将财政担保、政府补贴、激励政策用于促进资源科技进步。构建农林特产资源科技进步财政支出体系(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张卫明.我国特产资源产业化状况与发展战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1).

2、陈抗.国外财政政策实践及其启示[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07-30.

3、郑雪梅.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农业研究,2007(9).

篇3

财务公司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大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平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一方面对其传统经营业构成严峻挑战,在加速企业存款同业化的同时,还导致结算、贷款和投行业务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又危中有机,财务公司受制于监管政策及自身经营能力的局限性,需借助商业银行满足集团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本文分析了财务公司的运营特征及整体发展趋势,结合其差异化需求探讨了未来银财合作的4种策略。

【关键词】

财务公司;特征;策略

0 引言

从1987年第一家财务公司成立至今,监管机构对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多次调整。2004年出台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财务公司是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除了存款、贷款、结算、担保、票据等传统业务,还允许其开展融资租赁、保险、债券发行和承销、有价证券及金融机构股权投资等业务。

1 财务公司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开业经营或取得开业许可的财务公司近170家,较2004年增幅超过一倍。截至2012年末,全行业表内外资产规模约3.2万亿元,2012年实现利润总额461亿元,所服务的企业集团资产规模超过30万亿元,涉及电力、汽车、电子电器、钢铁、机械制造、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军工、煤炭、贸易、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多个行业。

2 财务公司的瓶颈

受功能定位所限,财务公司普遍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资金来源方面,财务公司的长期可用资金以资本金及成员单位存款为主,需向人民银行上缴大量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银行低5%),跨境资金、上市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存在制度;资金投放方面,自营和委托贷款限于成员单位,新设财务公司贷款投放规模要接受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长、短期投资规模分别不能超过净资产的30%和40%;除此之外,财务公司不能直接参与资金支付清算、不得开展离岸业务,新设财务公司初期的投资牌照限于国债等安全性较高的品种。诸此种种制度约束使得财务公司的经营发展一直面临突破监管的内在冲动。

3 财务公司运营模式的行业特征

3.1 盈利能力

与商业银行相似,财务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利息收入,但各行业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差距。煤炭、汽车和军工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钢铁、贸易等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最大可相差两倍。

相比于商业银行,财务公司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低,主要由监管机构对其功能定位的限定和业务范围的约束导致,其首要目标是在保障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降本增效的功能。同时,财务公司业务的开展受到集团所处行业经营特点的影响,例如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和机械制造等盈利能力较低的行业其财务公司利润率较低。在这些约束条件下,财务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一是通过提高资金归集率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放大杠杆;二是结合行业特点创新业务品种,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改善资产周转率;三是减少集团对财务公司资金投放的行政性干预,推进业务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增强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3.2 运营特点及发展趋势

3.2.1职能从资金管理向司库管理逐步转变

资金管理是财务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财务公司行业2011年平均资金归集率为49.3%(全口径),集团所属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均存在显著差异,未来财务公司资金集中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将有助于改善财务公司盈利能力。2012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京沪两地开展了跨境资金集中管理试点,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财务公司归集境内外成员的外汇资金,并实现集团境内外资金双向互通,给财务公司提高资金集中度和外汇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已有中粮、五矿、中化等13家贸易、交通运输、电子电器行业的跨国公司参与试点,未来跨境资金管理还将向更多财务公司敞开大门。

随着产融结合的不断深化,企业集团掌握的金融资源、资产趋于多元化,对财务公司的需求从单纯的资金管理衍生为统筹集团金融资源的司库管理。作为国内第一家提出司库建设的企业集团,中石油以财务公司为平台,通过制度设计、流程优化和系统集成,实现集团结算、融资、投资、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等5大模块的集中管理。为保持体制稳定性,中石油未将资金管理从财务部职能中剥离,采用的是财务部主导下的司库管理模式。然而,在GE、BP和Shell等跨国公司的管理实践中,司库可直接参与项目决策,并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确定资金成本、融资方式和投资结构,这将是未来我国企业集团司库管理的发展方向。

3.2.2业务范围从产权链向产业链延伸

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限于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其资金来源和投放均以产权链为纽带,但可以为成员单位产品销售的下游客户提供买方信贷、消费信贷和融资租赁,从而将融资服务延伸至集团外部。目前,这种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在汽车行业财务公司开展较为广泛,通过向经销商、购车人提供多元化融资方案,有力促进了汽车销量的提升。

3.2.3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

财务公司的资产结构以贷款和存放同业为主,这是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监管机构对投资规模与净资产挂钩的政策限制了财务公司投资占比的增长。除了长期应收租赁款外,随着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推广使用,财务公司通过全流程管理集团所有商业票据资源并有效控制整体风险,例如海尔财务公司已经实现全部1180家供应商的电子票据支付。因此,财务公司票据资产的规模仍将持续增加,转贴现、再贴现和卖出回购业务可以使其利用持有票据,及时融入外部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同时,信用证、参与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将进一步增加财务公司表外资产。

4 银财合作策略

4.1 资金短缺型

电力行业财务公司贷款投放压力较大,钢铁、贸易、有色金属、建筑建材和交通运输行业资金集中度不高,财务公司负债经营能力较低,资金较为短缺。同时,新设财务公司由于受到人民银行信贷投放额度的窗口指导限制,成员单位需要依赖财务公司以外的融资渠道。虽然集团可以通过高负债经营解决资金需求,但央企资产负债率在年底等关键时点面临国资委考核要求,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

针对这一类财务公司,可以尝试对接打包资产类业务帮助集团实现较低成本的高效融资作为合作切入点。例如,信贷投放、同业拆借、质押式回购、票据转贴现等常规产品向财务公司及集团提供即时融资,还可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等创立三方模式提供中长期资金。

4.2 投资偏好型

煤炭、石油化工和通信行业财务公司现金充裕,具有相对较强的投资冲动,但迫于自身功能定位及监管要求,除了提供系统内成员单位使用外,闲置资金主要投向安全性、流动性较高的资产。汽车行业具有明显的投资偏好,主要方式是通过参股或控股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深化集团产融结合。

商业银行可以与这一类财务公司开展合作,帮助财务公司在政策范围内实现资金由系统内向系统外投放的合理突破。除了提供理财产品、债券分销等传统的投资渠道,还可通过撮合交易的方式为财务公司寻找满足其风险收益要求的投资项目。例如,在房地产、建材等信贷规模受控的投向上,尝试采用银财信合作为项目提供“类银团”式结构化融资安排。

4.3 供应链融资型

财务公司供应链融资业务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的同时存在合作机遇。制造业财务公司供应链融资主要面向下游经销商和终端用户,但目前在汽车行业以外的财务公司开展较少;大唐、国电等电力行业财务公司尝试以核心企业信用为基础为电煤供应、电力设备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融资对象限于成员单位。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集团主业对产业链的覆盖情况,与财务公司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首先,以财务公司同业授信为核心,可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票据、信用证等贸易融资类产品;其次,以产权关系为切入点,财务公司主要服务成员单位和下游终端,商业银行负责服务财务公司无法满足融资需求的非成员单位类优质链属企业(尤其是上游企业),为其量身定做供应链融资方案,并充分利用集团所属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以及集团与这些链属企业之间长期合作的交易数据支撑;再次,利用财务公司的融资租赁牌照,可以开展通道类业务,在形成应收租赁款的同时通过无追索保理买断,为资信较好、风险可控的成员单位提供间接融资。

4.4 跨境运作型

2012年底跨境资金集中管理试点是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财务公司无疑将成为未来集团跨境资本运作的资金池和信息港。今年以来,三星、华彬集团等在华外资企业开始探讨设立财务公司加强跨境资金管理的可行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会将北京和上海作为其全球资金运营管理中心。

这一类财务公司对全球现金管理和境内外联动服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应加快系统研发,推出适应财务公司跨境资金管理需求的产品功能,对资金跨境流动提供实时额度管理及信息监管,实现海外账户资金的可视性;另一方面,结合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需求,提供交易便利,并在外汇资金保值增值、跨境银团、跨境并购、境外发债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5 结语

受成立时间、风险偏好、集团管控能力和主业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行业财务公司个体存在差异,因此本文研究只能粗略说明不同行业之间财务公司运营模式的基本特点,由此提出的银财关系策略需要根据具体营销对象而加以调整,不断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银财合作共赢。

篇4

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的巨大的融资以及资产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操作便利,使我国众多的企业渴望通过上市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在上市额度这种稀有资源只能满足少数企业的条件下,许多企业把目光直接投向了资本市场中已经运作的上市公司,“买壳上市”成为进入资本市场的另一条有效途径。这就不难理解自1997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上以买壳为目的的购并行为为何异常活跃。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进入中国的国际企业还是我国的本地企业对“壳资源”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为此,我们认为,更进一步地探讨“壳资源”的财务特征以及可预测性显然是企业倍加关注的现实问题。

针对我国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买壳上市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舒缓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又可以通过上市树立企业形象;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股票市场波动性较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除了买壳上市的战略性动机以外,还有追求买壳过程中的短期投机收益,即通过二级市场炒作来降低收购成本、弥补收购时及收购后的资金短缺的财务动机。因此,买一个好壳上市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资本运作,它摆脱了单纯以生存为目的的壳资源转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壳资源的效能。

但是,由于受到市场条件、信息披露程度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在此之前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收购事件,尤其是与“壳资源”相关的收购事件的研究,大部分还仅限于基础数据的统计研究,即对于已发生事件的基本数据的统计和归纳,其分析也多属于定性分析。虽然这种基本面数据的分析对于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需要对于将来事件进行预测,仅仅靠这样的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预测的角度来看,早期的根据公开信息进行预测未来发生并购的模型有很多,而且大多都宣称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如simkowitz和monroe的多元离散模型,jensen和ruback、palepu也分别在1983年和1986年提出了更为严谨的预测模型。但是当这些模型应用于最近几年的数据时,预测的结果不是特别理想。例如,《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曾经刊登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勇和朱武祥老师写作的文章《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可预测性》。该篇文章采用了贝叶斯方法来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但是由于参照样本选择的非随机性影响了估计参数的条件概率,成为了该模型的一大缺陷,并导致概率阈值失真。因此在进行预测检验的时候,得到的预测结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

针对这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本文从被购并的壳公司的财务特征的角度出发,脱离定性分析的模式,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尽可能采用比较新的数据,同时在模型的估计方法上加以改进,从模型需求上来减少对样本随机性的要求,以期识别哪些财务特征会最终促使购并的发生,并且把这种关系数量化,更好地体现模型的预测功能。

二、概念的界定

1、收购与买壳上市

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统称。

兼并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兼并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且存续,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丧失法人资格。

收购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取该企业的控制权。收购在法律意义上是指购买被收购企业的股权和资产,其经济意义是指原来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易手。因此,收购的实质是取得控制权。

买壳上市是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我国对买壳上市尚无一致的定义。比较流行的定义是,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某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再由被收购的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的控股公司的有关业务和资产,从而实现非上市的控股公司间接上市的目的。

一般而言,相对于其他并购方式,买壳上市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购并公司为非上市公司,被购并公司为上市公司;二是“反向收购”,被收购的上市公司法律主体并不消失(名字可以更改),而收购公司往往通过资产注入、资产置换等方式将自己的资产和业务并入上市壳公司,就形成了上市公司对其控股股东的反向收购。

因此,一个典型的买壳上市一般由两个交易组成:一是买壳交易,非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或二级市场收购取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二是资产转让交易,即非上市公司将自己有发展潜力或有很强获利能力的资产和业务注入“壳”中。

买壳上市的行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本文将研究的买壳上市界定为非上市公司收购某一家上市公司控股权的行为。

2、壳公司

按国际惯例,壳公司一般指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拥有和保持上市资格,但相对而言,业务规模小或停业,业绩一般或无业绩,总股本与可流通股规模小或停牌终止交易,股价低或股价趋于零的上市公司。

在我国,国内经济学专家对壳公司也有许多种定义。广义上,壳公司泛指已经取得并继续拥有上市资格的股份公司,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具有从证券市场进一步融资的权利。国内狭义的定义和国际上的定义差别不是太大。

在本文中所指的壳公司,如无特别说明,专指被非上市公司已经收购或有明显收购表示的上市公司(以公告签定股权转让协议为准),即成为非上市公司买壳收购目标的上市公司。虽然这样的界定方法缩小了壳公司的选择范围,会造成数据缺损,但是在后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壳公司进行界定,可以更加清楚的展现这样的公司所共有的特征,这样的明确性对于定量分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3、我国买壳上市的特点

在我国,壳公司和买壳市场的形成有独特的体制原因。在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证券法》于1998年底正式出台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直接脱胎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级阶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产物,在确定上市企业的政策上比较谨慎,上市的大多为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的企业如商业企业、热点地区的房地产企业,或者一些规模及对当地经济影响都较小的企业。这些造成了当时的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发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机制不规范,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为“壳”资源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上市公司相对于非上市公司具有一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可以从资本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融资;二是上市公司可以获得一些政策上的优惠。这样,就使得我国的买壳上市市场变的越来越活跃。

从交易的方式上来说,我国的买壳上市一般都属于善意收购,协议转让和无偿划拨是主要的交易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且不规范,非流通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使得一般市场要约收购非常困难。而且仅就一项收购而言,要约收购的成本也会比协议转让的成本高很多。

另外,从转让定价的机制来看,我国的买壳上市也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财政部规定国有股权转让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因此净资产成为上市公司转让定价的普遍标尺。1996年以前,是有钱也买不到上市公司的年代,1997年随着资产重组的崛起,部分上市公司进入股权转让市场,但壳公司仍很稀缺,转让价格相对于每股净资产的平均溢价率为38.3%.到1998年,可供转让的壳资源进一步增多,买壳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倾斜,平均溢价率下降到17.6%.

4、对壳公司的基本财务特征的分析

由于非上市公司买壳上市的行为有其自身的战略或经营目的,并且为了取得买壳上市操作的成功,非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特点是有多方面的考虑的。我们认为,非上市公司对壳公司的期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收购的目标。在一般的兼并收购行为当中,收购方往往是以寻求整合效应为主要目标的。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收购方所寻求的收购对象常常是一个具有优良资产的企业,特别是具有主营业务突出并且具有良好收益的企业。非上市公司对壳公司的收购,也不排除通过并购壳公司以追求整合效应,因此,我们这里把追求整合效应也作为非上市公司对壳公司的一种期望值。在本次检验中,我们把壳公司中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例以及壳公司的净资产的收益率作为非上市收购公司对壳公司进行考察的一种指标。

(2)关于收购价值的考虑。当一家上市公司因为某种原因其市场价值低于其经济价值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被作为财务性收购的对象。托宾q就常常被作为考量上市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的指标。托宾q小于1的上市企业对于在寻求壳公司的非上市公司而言,必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3)关于购买壳公司的成本考虑。壳公司的收购成本,与前述的壳公司价值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壳公司是一个仍然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并且盈利的企业,托宾q小于1就意味着购买成本会比较低。除了公司的收益水平之外,影响收购成本的重要指标还有壳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水平。特别是,当壳公司自身的收益能力受到质疑的时候,或者已经处于亏损状态时,壳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对收购成本的影响就会更大。一般而言,在较低的每股净资产水平下,卖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就要弱的多,从而使得收购的成本不至过高。

(4)关于取得壳公司控制权的难易程度。影响非上市公司买壳操作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对壳公司自身质量、市场价值等方面的考虑以外,取得控制权的难易程度也是需要慎重考察的。在这方面,我们认为以下一些特点是试图购买壳公司的非上市公司主要考虑的。首先,是壳公司的规模。如果壳公司的规模很大,并且总股本数很多,对非上市公司的购买行为而言就会相对不易控制;其次,是股本结构。一般而言,如果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高,第一大股东的控制力就相对较高。因此这种状况下如果第一大股东对买壳行为是持抵触态度的,那么购买行为就难于实现。与此同时,壳公司流通股的比例是另一项重要要素。当流通股比例较高时,收购行为的成功率就可能相对较高。原因在于欲购买壳公司的非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市场操作来收购流通股;而对于非流通股,非上市公司则只能通过谈判来商议购买问题。这一过程往往会更加艰辛和复杂,从而增加购买的难度。因此,对于流通股较多的上市公司,很可能不需要进行与非流通股持有者的谈判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股份从而实现壳公司的收购。

(5)关于对壳公司“包袱”的考虑。上市公司有两类常见的包袱,一是债务,二是重大的法律诉讼。为了保证买壳的质量,避免在买壳后使自己陷入财务方面的困境或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负债少、无法律诉讼的上市公司是非上市公司较为理想的壳公司的选择。

(6)关于对壳公司进一步融资的能力的考虑。非上市公司进行买壳操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的能力。因此,有配股资格的壳公司会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收购对象。

三、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1、变量的选择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选择以下变量来解释上市公司的壳资源特征是否明显。

x1: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此变量所考虑的主要是被并购公司是进行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一般来说,如果是专业化经营的公司,将更加符合收购公司追求整合效应的经营目标,因此,这个值越高,越容易成为被收购的对象。

x2:净资产收益率。此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壳公司的资产质量。因此,该指标越高,被作为壳资源的可能性越大。

x3:价值低估程度,采用托宾q值(非流通股的价值定为a股股价的1/3)或q1=股东权益市值/股东权益帐面价值或q2=股价/每股净资产。如果q的值比较大,说明公司价值被高估,将会增加收购方的成本,所以较低的q值应该是壳公司的一个特征。

x4:每股净资产。采用每股净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收购成本的高低。一般每股净资产越高,收购的成本也会相应的提高。

x5:企业的规模指数,采用公司的总股本数。壳公司的规模越大,收购成功的难度也越大,因此预计检验结果的符号是负的。

x6:反映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指标,采用的是壳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的比例/流通股所占的比例。如前所述,这个比例越大,收购越难以完成,因此期望检验结果的符号为负。

x7:资产负债率,采用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壳公司的可能的“包袱”。因此,如果公司的负债率比较高,会给收购方带来更多的负担,这样的公司不会被选择作为收购目标。

x8:配股资格,这是一个0-1变量,用来衡量被收购公司是否会给收购方带来更多的融资渠道。有配股资格的公司为1,无配股资格的公司为0,经努力可在2000年恢复配股资格的个股的值定为0.5.

2、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择采用probit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模型具有以下基本形式:

y=f(x)

其中,为0-1变量,用于描述某个公司在选定的样本期间内是否属于本文所界定的壳公司范围,即如果该公司在样本期间内成为非上市公司买壳收购目标,则y取值为1,否则为0.x是描述公司主要财务特征的多元向量,包括上文分析的x1-x8总共8个变量。

3、样本选择

将1999年以前于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a股)分为两类:

(1)壳公司——有偿收购的目标公司

1999年被非上市公司以有偿方式(现金及实物资产、股权、债务)取得该上市公司控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共57家,其中深市29家,沪市28家(除去1999年上市的“锦州港”)。

(2)非壳公司

在被有偿收购的壳公司以外,样本中还去掉了以下两类公司:

一是1999年以其他方式控制权发生了变化的公司。包括被上市公司收购、股权无偿划转等的上市公司。原因在于,我们上述所呈述的壳公司的特征在一些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或者股权无偿划转的上市公司当中也会有一定的体现,但是他们又不属于我们所界定的非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收购的概念,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干扰,故而考虑去除该部分样本。

二是在以前年份控股权发生过变化的公司。由于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出壳公司的财务特征,由于一些壳公司在被收购后仍处于调整时期,可能还具有相应的财务特征,但实际上短期内被再次收购的可能性很低(如我国《证券法》规定,收购人对所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六个月内不得转让),为去除它们对模型的干扰,将之排除在外。

这样剩下586家非壳公司,其中深市264家,沪市586家。

从非壳公司中随机抽取深市41家、沪市42家与壳公司组成样本,样本容量为140家。

四、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1、模型的参数估计

对于上述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参数估计,在大多数的统计分析软件包里都有直接的估计方法。在这里采用tsp软件的probit估计方法,经过多次回归和检验之后,得到的参数估计结果见下表。模型的最大似然函数lnl=71.474615,因此在1%的水平下模型是显著的。

──┬──────────────┬──────┬──────┬──────

│变量│

含义

系数 │

标准差 │

t检验值 │

├──┼──────────────┼──────┼──────┼──────┤

│c  │常数项

│ 1.9022784 │ 0.4527375 │  4.2017250│

├──┼──────────────┼──────┼──────┼──────┤

│x4 │总股本

│-2.702e-05 │ 1.432e-05 │ -1.8866108│

├──┼──────────────┼──────┼──────┼──────┤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所 │

│x5 │

│-0.1816903 │ 0.1092470 │ -1.6631145│

│占的比例

├──┼──────────────┼──────┼──────┼──────┤

│x6 │每股净资产

│-o.6146230 │ 0.1484640 │ -4.1398800│

├──┼──────────────┼──────┼──────┼──────┤

│x8 │配股资格

│ o.6085789 │ 0.2647904 │  2.2983418│

──┴──────────────┴──────┴──────┴──────

从检验结果来看,显著的变量包括反映公司规模的公司总股本变量x4、反映股权结构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流通股的比例的变量x5、反映收购成本的变量每股净资产x6以及反映公司未来进一步融资能力的变量配股资格x8,而且他们的符号也与前文所做分析的期望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总股本越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小或流通股在股权结构中所占比例越高、每股净资产越小同时具有配股资格的公司最容易成为被收购的壳公司的目标。另外,正的常数项说明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有很大的可能成为被收购的对象,这也是和我国市场上目前壳资源稀缺这一客观情况相一致的。

其余的变量经检验之后,都不显著,故舍去。从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x1)、净资产收益率(x2)、价值低估程度(托宾q的值)(x3)和资产负债率(x7)。相对于显著的变量而言,我们发现,所有显著的变量都是试图买壳的非上市公司考虑最多的、最直接的因素;而不显著的四项解释变量,则都是在解释一般的企业兼并收购时所用到的。由此看来,在我国发生的、以取得融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壳资源收购的交易中,这些因素并不是必需的壳公司的特征。比如,追求并购的整合效应和追求资产升值的财务效应在买壳行为中都是不重要的,并且,即使壳公司负债累累,相对于获得壳资源这一目的而言,急于取得壳资源的非上市公司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包容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上的收购行为还是以收购壳资源为主要目标的相对单一和目标明确的行为。

2、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

根据模型估计得到的参数,我们随机从沪深两市抽取了150家公司(包括20家被买壳的上市公司)计算其y值,进行模型检验。有12家公司的y值大于0,模型判断为壳公司(发生收购),实际上其中有7家发生了收购。另外138家的y值小于0,模型判断不发生收购,实际上有13家发生了收购。因此,模型犯第一类错误(弃真)的概率为65%,犯第二类错误(取伪)的概率为3.84%.

同以前类似的研究相比较,本模型的预测能力显然有较大的提高。由于模型的取伪概率较小,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模型的弃真率仍然较大,说明单纯依靠公开的财务信息,还不能完全解释买壳上市行为的发生。因此,模型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赵勇,朱武祥:《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的可预测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2、张:“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及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

3、邵建云:《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实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4、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1999中国上市公司基本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胡继之、王文立:“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研究”,《证券时报》,1997年12月15、17日。

篇5

关键词:

垃圾网页检测;集成学习;免疫克隆算法;特征选择;欠采样;随机森林

中图分类号: TP391.1; TP393.098; TP181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垃圾网页指的是那些在搜索引擎查询结果中具有良好的排名而实际价值却较差的网站和网页。垃圾网页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搜索引擎用户倾向于只点击那些排名靠前的链接。为了取得靠前的排名,各网站便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优化网站。而通过正当手段提高网站排名,成本极其高昂,于是各种网页作弊手段轮番上阵。据估计,整个互联网的垃圾网页占到15%左右[1]。垃圾网页削弱了搜索引擎的权威性,浪费了大量计算与存储资源,剥夺损害了合法网站的正当利益,降低了搜索结果的质量[1]。垃圾网页检测已成为搜索引擎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般可将垃圾网页分为3种类型:内容垃圾(content spam)、链接垃圾(link spam)和使用垃圾(usage spam)。相应地,搜索引擎也可以从网页的内容、链接以及搜索引擎使用情况3个方面提取特征以识别垃圾网页[2]。然而作弊手段变化多端,一旦针对某种特征设计出特定的算法以检测某种特定种类的垃圾网页,一种绕过该检测算法的新作弊手段又会出现,使得该特定的检测算法失效。机器学习技术可充分利用各种已提取的特征训练出检测模型以应对作弊手段的无穷变化。

研究人员已提取出大量的特征用于检测垃圾网页。当使用这些特征训练传统的分类器比如决策树分类器时,极易陷入“维数灾难”问题,如果特征数较少分类性能尚佳,当特征数增加时,分类器性能反而下降。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休斯现象”[3],那么该如何组合众多的特征以训练出性能更好的分类器呢?一种可行的办法是使用特征选择遴选出最优的特征子集,将该特征子集用于训练分类器可能提高分类器性能。根据特征子集评价方法的不同,特征选择方法可分为两种:过滤式(filter)方法[4]和封装式(wrapper)方法[5]。找出最优的特征子集是一种NP难(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hard)问题。模拟退火[6]、蚁群优化[7]、遗传算法[8]、人工免疫系统算法[9-10]等诸多启发式智能算法常用来寻找最优特征子集。

互联网中的垃圾网页虽然数量巨大,但与正常网页相比,依然是少数。由此可知,垃圾网页检测是一个不平衡分类问题。然而,大多数传统分类器,包括决策树分类器,不太适用于不平衡分类。重采样[11](包括欠采样和过采样)、代价敏感分析[12]、核分类器[13]等方法常用于解决不平衡分类问题。

卢晓勇等[14]采用一种将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与欠采样(UnderSampling, US)技术相结合的算法解决垃圾网页检测中的“维数灾难”和不平衡分类问题,但其分类性能仍有待改善。本文首先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克隆增殖、高频变异以及免疫耐受等思想,设计了一种免疫克隆算法用于特征选择,并结合随机森林和欠采样技术用于垃圾网页检测,取得了更好的分类性能。

1本文方法

本文提出的用于检测垃圾网页的集成分类器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训练阶段包括3个过程3、这里改为:4个步骤4个步骤:首先使用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多个平衡数据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选取多个最优特征子集对每个平衡数据集进行投影操作,产生多个平衡数据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个平衡数据集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并按投票法简单集成。

首先使用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多个平衡数据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得到多个最优特征子集;然后基于这些最优特征子集对每个平衡数据集进行投影操作,产生多个平衡数据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个平衡数据集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并按投票法简单集成。

4、这整句话改为:

首先使用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多个平衡数据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得到多个最优特征子集;然后基于这些最优特征子集对每个平衡数据集进行投影操作,产生多个平衡数据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个平衡数据集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并按投票法简单集成。

本文将此集成分类器命名为免疫克隆特征选择和欠采样集成随机森林(Immune Clonal Feature Selection and UnderSampling Ensemble Random Forests, ICFSUSERF)分类器。在测试阶段,使用ICFSUSERF分类器估计测试样本的分类,确定其是否为垃圾网页。

1.1欠采样

假设小类样本集S和大类样本集N,欠采样从大类样本集N中随机地抽取出样本子集N′,使得N′的样本数n′远远小于N的样本数n,即n′n,但约等于小类样本集S的样本数s,即n′≈s。将大类样本子集N′与小类样本集S合并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平衡样本集D。使用此平衡的样本集D训练分类器模型要比原来不平衡的样本集无论是在运行性能还是分类准确率上都要更好。然而D只利用了大类样本集的小部分样本,其他样本未得到使用,白白浪费。为充分利用所有大类样本,将大类样本采用不放回抽样平均分成k等份可得到k个样本子集,N1′,N2′,…,Nk′,其中k=round(n/s)。这样得到每份大类样本子集N′的样本数n′也约等于小类样本集S的样本数s,即n′=round(n/k)≈s。分别组合N′与S,得到k个均衡的样本子集Di={S,Ni},i=1,2,…,k。每个平衡的样本集D均可用于训练一个分类器。算法1列出了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平衡数据集的伪代码。

算法1欠采样算法。

输入:不平衡数据集,内含小类样本集S和大类样本集N。

输出:多个平衡的样本子集Di(i=1,2,…,k)。

1)s=小类样本个数;

2)n=大类样本个数;

3)k=round(n/s);

4)将大类样本平均分成k个样本子集N1′,N2′,…,Nk′,其中Ni′的样本个数ni′约等于小类样本集S的样本个数s;

5)分别组合样本子集Ni′和小类样本集S构成新的平衡样本子集Di;

6)返回Di{D1,D2,…,Dk}(i=1,2,…,k)。此处的书写不太妥当?是否应该改为“6)返回Di(i=1,2,…,k)。”,请明确。

1.2免疫克隆特征选择

在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算法中,B细胞和抗体对应最优特征子集,抗原对应搜索最优特征子集问题本身。抗体由二进制位串表示。位串长度是总的特征个数。某位值为1表示相应特征被选中,为0则表示相应特征不被选中。例如抗体[1 0 1 0 0]表示仅第1个和第3个特征被选中。该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算法流程如图32所示。首先产生初始抗体群,抗体群包含若干抗体。若未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则进入迭代。每次迭代时首先计算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亲和度,根据亲和度大小不同克隆出不同数量的抗体,再对克隆抗体进行高频变异操作。最后进行抑制操作,产生新抗体补充到抗体群中,保证抗体的多样性。下面详细描述每个步骤。

步骤1产生初始抗体群。

首先,随机产生一个抗体群,产生方式如式(1)所示:

P=round(rand(p, f))(1)

其中:P表示抗体群;p表示抗体的个数; f表示特征的个数;

rand(p, f)将返回p行f列的值为0至1的实数矩阵rand(p, f)是一个数值,还是实数矩阵?请明确一下;round为四舍五入操作,使得所有的实数取整为0或1。

rand(p, f)将返回一个p行f列的实数矩阵,其中每个元素的取值范围在[0,1]区间;round为四舍五入操作,使得矩阵中的所有元素取整为0或1。

这样便返回p个抗体,每个抗体由f位二进制位串组成。

步骤2计算亲和度。

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度对应最优特征子集用来分类的准确性。在垃圾网页检测中,使用AUC(Area Under ROC Curve)指标衡量分类准确性。其中封装的分类器算法即为基于欠采样集成的随机森林算法。抗体与抗原之间亲和度计算的伪代码如算法2所示。该算法体现了交叉验证和欠采样集成的结合使用。

算法2亲和度计算算法。

输入:训练集D,二进制位串S,表示选中的特征子集,整数n,表示n折交叉验证。

输出:AUC值。

1)根据二进制位串S表示的特征子集对训练样本集D进行投影操作,得到新的训练样本子集D′。

2)将新训练样本子集D′划分为小类样本集DS和大类样本集DN两部分。

3)将小类样本集DS平均分成n等份DSi{DS1,DS2,…,DSn},同样将大类样本集DN平均分成n等份DNi{DN1,DN2,…,DNn}。

4)分别合并DSi和DNi构成新的数据集DMi{DM1,DM2,…,DMn}。

5)针对DMi中的每一个平衡数据集执行如下操作:

①将DMi视为测试集DMte,DM中的其他所有样本视为训练集DMtr。

②对DMtr进行欠采样抽样,得到k个平衡的样本子集DBi{DB1,DB2,…,DBk}。

③初始化DMte中每个样本的spamicity值:spamicity=0。

④针对每一个平衡样本子集执行如下操作:

a)使用DBi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

b)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DMte中的样本进行分类,如果为正常网页,则分类结果值result为-1,否则为1。

c)将分类结果累加到spamicity:spamicity=spamicity+result。

6)计算spmicity的均值:spamicity=spamicity/k。

7)根据每个样本的spamicity值计算AUC。

步骤3克隆选择。

将所有抗体按亲和度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最优的前l个抗体L进行克隆以产生新的抗体。其他未被选中用于克隆的抗体由于亲和度值不好直接被删除。每个抗体克隆出的新抗体个数与其适应度值成正向关系此处的书写是否正确?是正比吗?请明确。答:是正向关系,并非正比关系。即新抗体个数与适应度值的排序正相关。非常感谢!。所有被选中抗体克隆的抗体个数如式(2)所示:

lc=∑li=1round(βl/i)(2)

其中: β为乘数因子;l为被选中的用于克隆的抗体个数;i为前l个抗体的序号;lc是克隆产生的抗体总数。例如,如果l为7, β为2,则第1个抗体将产生lc1=round((2×7)/1)=14个抗体,第2个抗体将克隆产生lc2=round((2×7)/2)=7个抗体,依此类推。

步骤4高频变异。

每一个克隆产生的抗体在进入下一次迭代之前都要经历一次高频变异操作。本算法的高频变异操作通过改变二进制串的位值而实现。某位值由0改变为1表示某个未被选中的特征被选中;反之,若由1改变为0表示被选中的特征不再被选中。本算法按以下启发式规则实行变异:

1)新增少量新特征可能比原有特征子集获得更好的分类性能。

2)删减少量特征可能比原有特征子集获得更好的分类性能。

为保持抗体的多样性,应避免抗体种类的重复,因此每次变异抗体时,应保证新抗体尚未出现在候选抗体群中。

步骤5抑制操作。

抑制操作的目的是保持抗体群的多样化。抑制操作与初始化类似,只是随机产生一定数量的抗体加入候选抗体群。同样,新产生的抗体必须保证尚未出现在候选抗体群中。

1.3集成随机森林分类器

使用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算法获得n个最优的特征子集以及使用欠采样技术获得k个平衡的训练样本集之后,每个平衡的训练样本集可根据不同的最优特征子集采用投影操作获得n个不同的训练样本子集,这样,共可以获得n×k个平衡的训练样本子集。基于此n×k个平衡的训练样本子集,可训练出n×k个随机森林分类器,采用简单投票机制将n×k个随机森林分类器集成起来,即为集成随机森林分类器。

1.4测试阶段

可将集成分类器的每个随机森林分类器用于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得到一个分类结果。分类结果不同其返回结果值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如式(3)所示:

Score(x,C)=1,分类为垃圾网页-1,分类为正常网页 (3)

其中:x为测试样本;C为一个随机森林分类器;Score(x,C)为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返回值。将所有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返回值进行累加后再取平均值,即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值,该值范围在[-1,1]区间。在垃圾网页检测中,此值被称为spamicity。测试样本中所有样本的spamicity值可直接用于计算AUC值以评估集成分类器的分类效果。测试样本的最终分类结果可通过式(4)得到:

ClassificationResult=1,spamicity>0-1,spamicity≤0 (4)

如果ClassificationResult值为1,则为垃圾网站,否则为正常网站。

ICFSUSERF算法采用欠采样集成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平衡数据集,并充分利用所有样本,提高了分类效果;用克隆选择算法遴选最优特征子集用于构建集成分类器,充分发挥了最优特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维度灾难”问题。

2实验

2.1数据集及评价指标

本文实验所用数据集为WEBSPAMUK2006[12],它是网络对抗信息检索研讨会2007年用于垃圾网页检测竞赛使用的数据集,现已成为垃圾网页检测研究的公开数据集。数据集本身已按保留法(HoldOut)的要求,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个部分。数据集特征众多,本文采纳其中四种类型的特征,分别是:基于内容的特征96个,基于链接的特征41个,基于链接转换的特征135个,基于邻接图的特征2个。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样本数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训练集中正常网站与垃圾网站的比例约为7∶1,这表明训练集是不平衡的,与真实情况较为一致。

本文使用3种指标评估分类模型,分别是准确率(Accuracy)、F1测度(F1Measure)和AUC值。本文将垃圾网页检测视为二元分类问题。对于二元分类问题,其表达测试样本集分类结果的混淆矩阵由TP(True Positive)、TN(True Negative)、FP(False Positive)和FN(False Negative)四个值构成,其中:TP为被正确分类的正例,TN为正确分类的负例,FP为错误分类的正例,FN为错误分类的负例。于是准确率和F1测度值可分别用式(5)和式(6)计算得到:

Accuracy=TP+FNTP+FP+FN+TN(5)

F1Measure=2TP2TP+FN+FP(6)

对于二元分类而言,随机挑选一个正样本以及一个负样本,分类算法根据计算得到的分数(Score)值将正样本排在负样本前面的概率即为AUC值[15]。在垃圾网页检测中,最终得到的spamicity值即可作为Score值。AUC值越大表明当前的分类算法越有可能将正样本排在负样本前面,即能够更好地分类。AUC值相比较准确率和F1测度而言,更适合于不平衡数据集的分类性能评价[16]。

2.2参数设置

最早的克隆选择算法是De Castro等提出的CLONALG(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算法[17]。本文提出的ICFSUSERF算法基本流程与其他克隆选择算法类似,只是针对特征子集选择应用设计了一些初始化抗体种群、亲和度计算、克隆选择、高频变异、抑制操作等算子。另外,ICFSUSERF算法需要得若干个而非一个最优抗体个数(最优特征子集)。每个最终生成的抗体将用于生成二元分类子分类器。对于集成二元分类,子分类器的个数为奇数更合适。如果个数太少,集成效果不明显;如果个数太多,算法耗时明显增加,而集成效果并不显著增加。本实验依次选用3至13个最优抗体,发现当最优抗体数为7时,分类准确率、F1测度以及AUC等值处于全面较优的状态,因此,最终选择7作为最优抗体个数。在进行最优特征子集选择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对训练集进行n折交叉验证。交叉折数的设定与数据集的样本个数是紧密相关的。在样本个数确定的情况下,如果交叉折数太多,则每个训练样本子集的样本数太少,无法训练出足够好的分类器;如果交叉折数太少,则分类器集成的性能将下降。本实验将交叉折数设为5,实验结果较为理想。一般而言,克隆选择算法需要设置的参数有:初始化抗体种群中抗体的个数、克隆选择抗体的比率、高频变异抗体的比率、抑制操作的比率以及迭代次数等。为简化算法设计,ICFSUSERF算法将克隆选择抗体的比率、抑制操作的比率等参数设计为克隆选择抗体个数、抑制操作抗体个数等数量值,将高频变异抗体比率设置为100%,即所有克隆产生抗体都要进行变异。初始化抗体种群中抗体的个数、克隆选择抗体个数和抑制操作抗体个数一般要大于最优抗体个数,但如果个数太多,每次迭代耗时又将急剧增长,应设在20以内为宜,本实验分别设为20,7,20。迭代次数是根据具体问题的收敛情况确定的。从多次实验结果看,本文实验一般会在400次左右收敛,故选择迭代次数为500。

2.3不同方法的比较

将ICFSUSERF对WEBSPAM UK2006数据集进行分类,将其结果与随机森林及其他相关的分类器比较。这些分类器包括随机森林、Bagging集成随机森林(RF+Bagging)、AdaBoost集成随机森林(RF+AdaBoost)以及文献[14]提出的欠采样集成随机森林(RF+US)等。不同方法的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看出,ICFSUSERF与RF+US分类器的分类效果远远优于其他分类器,无论在准确率、F1测度还是AUC指标方面,都要比其他方法更优,均提升11%左右,而本文提出的ICFSUSERF方法比RF+US方法又有所提升。

表3列出了本文所提算法的结果与2007年垃圾网页挑战竞赛各优胜团队分类结果的比较情况。由表可知,ICFSUSERF分类器的分类性能在F1测度这个指标上,其值为0.93,表现得比所有优势团队都好;而在AUC这个指标上,其值为0.94此处为0.95,与表3中的0.94不一一致?是否书写错误?请明确。,仅次于Cormack团队的结果0.96。然而,Cormack团队的F1测度值仅为0.67,表明其分类准确率并不高。

Scarselli等[18]5.将[15]改为:[18]提出一种包含概率映射图自组织映射(Probabilistic Mapping Graph selforganizing map, PMG)和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 GNN)的图层叠架构用于垃圾网页检测,同样基于WEBSPAM UK2006数据集进行实验。表4显示其所提方法的实验结果,其中的FNN(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PMG+GNN(3)+GNN(1)算法表现出最好的检测效果。本文提出的ICFSUSERF分类器与其相比,除了准确率更低外,F1测度和AUC两个指标上则更优,特别是F1测度提升显著。

2.4讨论

虽然实验结果并不表明,本文方法在所有的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方法,但在F1测度和AUC两个指标上表现出来的优良分类结果,依然表明ICFSUSERF算法用于垃圾网页检测效果良好。其良好效果的获得,主要得益于以下3点:1)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平衡数据集,解决了不平衡分类问题;2)基于欠采样的集成充分发挥所有训练样本的作用;3)基于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的算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维数灾难问题,并充分发挥了所有特征子集的作用。

3结语

垃圾网页检测是对抗信息检索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用于训练分类器的垃圾网页检测数据集往往是特征众多且正负类极其不平衡的,为解决其维数灾难和不平衡分类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欠采样和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的集成随机森林分类器ICFSUSERF用于垃圾网页检测。在WEBSPAMUK2006上的实验结果表明,ICFSUSERF的分类性能优良。与其他最优秀的分类器比较,虽然ICFSUSERF在准确率指标并不占优;但在AUC和F1测度两个指标上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垃圾网页检测依然是对抗信息检索领域中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探索一些优秀的机器学习算法在垃圾网页检测中的应用外,从网页内容、链接以及搜索引擎使用信息方面提取特征以检测垃圾网页也是一个通常的研究领域。另外,将本文提出的ICFSUSERF方法应用于其他领域,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PIRIN N, HAN J. Survey on Web spam detection: principles and algorithms [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12, 13(2): 50-64.

[2]

CHANDRA A, SUAIB M. A survey on Web spam and spam 2.0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er Research, 2014, 4(2): 634-644.

[3]

TAHIR M A, BOURIDANE A, KURUGOLLU F. Simultaneous feature selection and feature weighting using hybrid tabu search/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 [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7, 28(4): 438-446.

[4]

BONEV B, ESCOLANO F, CAZORLA M. Feature selection, mutual informa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ghdimensional patterns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08, 11(3/4): 309-319.

[5]

MOUSTAKIDIS S P, THEOCHARIS J B. A fast SVMbased wrapper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driven by a fuzzy complementary criterion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2, 15(4): 379-397.

[6]

LIN S, LEE Z, CHEN S, et al.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feature selection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J].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08, 8(4): 1505-1512.

[7]

AHMED A. Feature subset selection using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 2005, 2(1): 53-58.

[8]

AHMAD F, ISA N A M, HUSSAIN Z, et al. A GA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n ANN in diagnosing breast cancer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4, 18(4): 861-870.

[9]

MARINAKI M, MARINAKIS Y. A hybridization of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with iterated local search and variable neighborhood search for the feature selection problem [J]. Memetic Computing, 2015, 7(3): 181-201.

[10]

SAMADZADEGAN F, NAMIN S R, RAJABI M A.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clonal selec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o hyperspectral image feature selection [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2, 500(1): 799-805.

[11]

YEN S, LEE Y. Clusterbased undersampling approaches for imbalanced data distribution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 36(3): 5718-5727.

[12]

SUN Y, KAMEL M S, WONG A K, et al. Costsensitive boosting for classification of imbalanced data [J]. Pattern Recognition, 2007, 40(12): 3358-3378.

[13]

HONG X, CHEN S, HARRIS C J. A kernelbased twoclass classifier for imbalanced data se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2007, 18(1): 28-41.

[14]

卢晓勇,陈木生.基于随机森林和欠采样集成的垃圾网页检测[J].计算机应用,2016,36(3):731-734.(LU X Y, CHEN M S. Web spam detection based on random forest and undersampling ensemble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6, 36(3): 731-734.)

[15]

FAWCETT T. An introduction to ROC analysis [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6, 27(8): 861-874.

[16]

DAVIS J, GOADRICH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sionrecall and ROC curves [C]// ICML 2006: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New York: ACM, 2006: 233-240.

[17]

DE CASTRO L N, VON ZUBEN F J. Learning and optimization using the clonal selection principl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02, 6(3): 239-251.

7、增加参考文献:

[18] Scarselli F, Tsoi A C, Hagenbuchner M, et al. Solving graph data issues using a layered architecture approach with applications to web spam detection[J]. Neural Networks, 2013, 48: 78-90.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效应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被人们认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危机的中心是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避免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变得十分困难,尽管中国以过去30年成功的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具备了一定的应对这场危机的能力。但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是非常严重的,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这成为我国当下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目前我们采取的最大的行动就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手段,来缓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2008年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总额达4万亿元;时间到2010年的投资计划,这一财政政策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何规划财政政策的取向?具体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手段和对财政政策作出怎样的结构安排?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的研究涉及如下几个内容: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超预期的恶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基于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出现更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出现较大的下滑,同时还会出现。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等现象。甚至还会伴随社会动荡或政治危机。然而,这些特征在不同的金融危机下表现得不尽相同,正是由于各次危机不同的具体特征。决定了应对金融危机时总是难以照搬其他的经验。本次金融危机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特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转移对我国的影响。这是指我国金融机构购买美国金融创新产品遭受的损失。对此,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大规模开放,这形成了一道较好的“防火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金融危机向我国扩散。当然,在这场危机中,我们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其次,金融危机通过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外贸易。

二、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发挥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政府想达到某种宏观经济目标时,就可以采取财政政策,有时是将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一起加以使用,有时则需要在两种政策中加以选择,或者加以组合。因此,对财政政策的使用不在于要不要采取财政政策,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某种财政政策或科学地组合各种财政政策。

在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最有利的举措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笔总额达4万亿元并将在两年内完成的财政投资计划,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具有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力。

在财政政策的两种手段中,财政支出是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并列构成国内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支出政策就是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来达到刺激经济或抑制经济增长的目的。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为避免受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关键是想尽办法扩大内需。因为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最大的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对此,设法保持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增速自然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面。但是,以扩大内需来补充出口的降低更是需要我们考虑的。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对外贸的较大依赖严重地抑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扩大内需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一般的逻辑来讲,扩大内需必须要增加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就增加居民的消费来说,除了增长居民的收入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以及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本身是一个需要综合和系统解决的问题,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政府的作用,或者政府借助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达到,一个是通过减税和扩大转移支付水平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金融危机不可替代的政策工具。因为在人们的信心遭受打击而一时难以恢复时,政府站出来施以积极的经济行为不仅是对人们信心不足的弥补,而且也是恢复人们信心的保障。因此,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是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效应,而是如何正确地选择实施财政政策的手段。从财政政策本身来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此,进行财政政策的选择就是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到底该实行财政支出政策,还是实行税收政策,或者是二者的某种组合。从财政政策调控的对象来看,财政政策通过调控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施以影响,还会对就业、通货膨胀、社会保障等产生作用。因此,财政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这些调控对象的特点进行,或单独采取财政支出政策或税收政策,或进行这些政策手段的某种组合。

参考文献:

[1]许成钢.解释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和中国的应对建议[J].比较,2009,(39).

篇7

一 问题的提出

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面对欧债危机、世界实体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面对如何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的难题,有必要从全局着眼,从政府政策手段综合平衡协调的角度去考虑财政支出扩张性。财政支出扩张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考虑货币政策手段运用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认识货币手段的主观目标和客观效应对财政支出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基于此,来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

二 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应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

由于我国本轮经济的收缩期与世界经济的收缩期叠加在一起,又由于金融危机的作用导致了收缩的时间延长和幅度加大。使得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既有短期性的,又有中长期性的;既有总量方面的,又有结构方面的。面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及政策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很显然,只采用一项经济政策绝不可能实现目的,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难以独立承担起推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不同的经济政策,其目标和实施的措施、手段以及工具又是不同的,其政策效果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可能存在着某些矛盾。在综合运用各项经济政策时,需要处理好这些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各项政策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够治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使中国经济运行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储蓄资源,都有可能引起基础货币供给扩张。在增发货币方面,理论上讲,两者可以同等程度放大,但问题是谁也无法承受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给的扩张会对财政支出扩张客观上起到限制作用。贷款增长幅度反映的是间接融资的储蓄动员效应的放大程度。现在我国的储蓄动员由于股票市场低迷、严控企业债券发行,起主导作用且操作简便的就是银行信用扩张。对财政来说,贷款增长会压缩国债发行空间。对高利润追求的本性使得机构投资者不会过多持有国债,银行当然也乐于放款。所以,不能认为财政扩张支出时发行国债没有硬障碍。而且,货币供给扩张时,资本市场会被激活,大量资金会流入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另外,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资金来源结构已发生变化,消费信贷成为居民重大支出的资金来源。从今后趋势看,房价如果下调,购房者会借低利率之机介入房市,此时,房贷规模自然膨胀。这些因素,实际上都是储蓄动员,当然会压缩国债发行的空间,也会抬高国债发行成本。

因此,在全面启动增长上,货币政策显然有作用空间。货币政策的切入点是直接刺激市场投资需求,而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强化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货币供给扩张过程中,调低利率、放松贷款限制的直接效应是限制财政支出扩张。

2.财政政策具有结构特征,货币政策具有总量特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只有财政和货币两种手段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把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做到在有效刺激需求的同时兼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目标的实现。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收入和支出来调节经济结构。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因此,财政赤字或结余都不能太大,这使得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财政政策对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整作用要大得多。市场机制可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减少资源浪费,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干预。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主要表现在:通过扩大或减少对某行业的财政投入,来“鼓励”或“抑制”该行业的发展。即使在支出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政府也可通过差别税率和收入政策,直接对某行业进行“扶持”或“限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结构的效果。

货币政策扩张的优势在于既可充分调动存量货币,又可直接增发基础货币,这对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具有无可比拟的诱惑性。其本质上是把更多的储蓄吸收过来注入到实体经济,反过来又使货币供应量按乘数效应增加。从总需求扩张诱导的角度看,利率下调对投资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吸引力最强。我国现行制度基本不允许实施财政贷款,财政对投资的支持,要么是无偿拨款,要么是贴息,但这两者资金额都比较小,而且不可能大幅扩张,因为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公共产品供给。货币供给扩张恰好打消了人们对财政资金的期望。现在刺激总需求,从引导全社会投资和消费角度看,冲击力最大的还是货币供给扩张。但货币政策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可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是追求盈利的,其在带动资源配置方面要体现市场原则的基本要求,政府不能指望信贷资金能直接按照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投入预期收益率低的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产业。如果真有银行信贷资金做到了这一点,则其背后往往有财政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和总量矛盾,必须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

从财政政策调节看,对总供给的调节首先反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调节,如财政运用税收、贴息和投资政策,引导货币流向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对总需求的调节主要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以结构调节为前提,以刺激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投放货币和再贷款等手段控制基础货币量,通过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控制基础货币乘数,以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在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基础上也会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运用财政政策启动经济较为直接、迅速,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往往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适用于公共性和难以取得直接回报的项目。货币政策需要通过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体系间接作用于社会,其效果的显现通常存在着一定的时滞,适用于那些在比较短时间内能够得到直接回报的项目。同时,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所需的技术改造和为解决就业所需的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主要不能靠财政手段,而要更多地依靠信贷手段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视其回报情况的不同,有的可用财政手段来启动,有的也可吸收非财政性的资金,包括信贷资金来实施。正因为财政手段与货币手段各有长短,所以两者必须紧密配合,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样才能相互扬长避短,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稳定发展。

三 结论

篇8

[摘 要]CPI和PPI均是反映一国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出现一正一负的状态。面对“二率背离”出现的“剪刀差”现象,不应再仅仅抓住CPI不放,应同时兼顾近年来PPI持续紧缩的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结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增长,同时警惕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由CPI、PPI的分化现象导致的我国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CPI;PPI;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87

[中图分类号]F424;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价格波动通常从由PPI所衡量的上游价格指数,向CPI所衡量的下游价格指数传导,然而我国的价格传导关系在近10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PPIq跌幅度远远大于CPI涨跌幅度,CPI和PPI的背离越来越大,PPI的波动不能及时向CPI传导。鉴于此,本文从CPI和PPI的含义入手,一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我国CPI和PPI的波动特征,同时解释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并对如何适应未来经济改革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1 CPI指数和PPI指数

1.1 消费者价格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反映一定时期内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组固定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购买的食品、衣服、住宿、燃料、交通、医疗、学费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基础上的,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生活成本。

1.2 生产者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又称批发价格指数。它是衡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产品的价格变动的相对数。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建立在产成品和原材料的价格基础上的,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本。

1.3 CPI与PPI的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3.1 CPI和PPI的关系

PPI作为CPI的先行指标,对CPI产生传导作用,当前的PPI走势会决定以后CPI的大致走向,但从2008年5月份开始,我国的CPI走势和PPI走势出现了相反的变动,甚至自2012年3月,PPI与CPI便开始出现了一正一负的变动,且这一变动持续了近50个月。

1.3.2 CPI和PPI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CPI与PPI两者一般呈同向趋势,只有当经济走势发生变化时才会先后发生变化。变化蕴含的一般经济含义是:CPI和PPI上涨,意味着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增速加快;CPI和PPI下跌,意味着经济放缓,下跌幅度过大,导致通货紧缩,经济陷入衰退;CPI上涨,PPI下跌,意味着企业利润增大,经济将进入一个扩张期;CPI下跌和PPI上涨,意味着企业利润减少,经济有衰退的危险。

2 CPI、PPI变化趋势分析

2.1 分析变化趋势

CPI和PPI在2011年10月份左右出现了交叉后,PPI出现明显的下滑,形成走势分化的局面。且在PPI走势低迷的情况下,CPI也逐渐形成了下行的趋势,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形成了“剪刀差”的现象。

2.2 从变化趋势分析我国目前经济形势

CPI和PPI均可以作为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指标,一般而言,CPI更为广泛使用一些。然而在PPI长期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只研究CPI指数的变化显然不合理。尽管CPI仍维持在2%左右,但依据众多其他指标及跨国经验,基本表明我国经济状况已进入轻微通货紧缩阶段。

3 针对CPI和PPI分化的政策及建议

3.1 财政政策

3.1.1 财政政策的建议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变动调节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某些经济总量的政策。在我国出现经济轻微通货紧缩,国内出口受到抑制、国内消费不足、投资需求带动不了的情况下,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3.1.2 财政政策的优势与不足

凯恩斯曾指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过剩的产能和不足的需求,然而供给不会自发的创造需求,只有需求才能继续生成需求。财政政策工具有较强的填充需求缺口的能力,这是货币政策望尘莫及的。财政政策不仅能有效带动消费和投资,且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可直接成倍增加就业和产出,而后者则是以利率为中介向市场传递信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

然而,财政政策并不能取得理想中的好效果,原因在于它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差;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好。

3.2 货币政策

3.2.1 货币政策的建议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在我国目前轻微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下,应采取适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刺激总需求的效果。

3.2.2 货币政策的优势与不足

货币主义论者认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会导致“滞胀”问题,而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利率渠道引导经济,还能直接作用于信贷量等变量,进而刺激需求。且与财量相比,货币供应量与消费水平的相关性更高。

货币政策存在的不足是当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会被货币流通的速度所抵消,且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3.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由文中两种政策的局限性可知,单方面使用一种政策来调节经济并不足够,为了使政策更好的达到预期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从根本上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使供给与需求在变动中保持一个最优的结构,进而使社会经济维持在一个长期稳定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时,可能会损害各自的独立性。且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预防扩张性财政政策与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

4 结 语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将构成我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真正基础,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市场化改革“阵痛”加剧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等多重背景下,摒弃原有的思维模式,彻底告别非常规刺激政策的时代,对经济增速的减缓持包容与克制的态度,且政府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缩小CPI指数与PPI指数之间的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康.PPI、CPI传导机制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5).

[2]向悦月,周昭雄.我国PPI与CPI走势“背离”的成因及协整检验[J].中国林业经济,2016(4).

[3]邹静娴.中国CPI、PPI的分化与通缩[J].国际经济评论,2016(4).

[4]姚兴财.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6(11).

[5]燕雄.10月份CPI重返“2”时代[N].中国信息报,2016-11-30.

[6]刘金全,解瑶姝,龙威.“新常态”下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的新视角[J].经济问题,2016(3).

[7]尹岁.新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法[J].时代金融,2016(11).

[8]何代欣.中国财政政策取向[J].中国经济报告,2016(10).

篇9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这次财政政策调整柔性的色彩比较明显。他解释税,稳健的财政,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总量上既不扩张也不收缩,松紧适度。其基本政策含义在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简单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按科学发展观实施公共财政职能,既有不少越位的需要退出,又有许多缺位和不到位的需要填补和加强。总之,“稳健”强调的是总量控制、松紧适度下的结构优化调整,即对有些项目降低支持、放缓支持或者不支持,而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流向与流量,达到总量中性和结构优化的效果,应当是当前最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增长、可以有效配合制度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选择。

贾康说,稳健的主基调已经非常明晰,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建设国债将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酌情调减其绝对数量。同时,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原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建设项目将继续投入资金来完成续建和收尾,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通过创新做大经济与财源蛋糕,不断改进、完善税制与税收征管,使得税收政策的调整和长期建设国债的相关政策调整相互呼应、协同配合。三是在调减总量扩张力度的同时,要把握好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摘自2004年12月3日《上海证券报》)

“稳健”不是“消极”

“虽然中央的财政政策由积极变为稳健,但这并不能单纯理解为消极财政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倪红日解释说:“国家正在用财政这个杠杆,优化结构性调整。”(摘自2004年12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说:我理解,稳健的财政政策体现了对宏观经济有保有压、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原则。它既不同于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那样扩张,也不同于紧缩性财政政策那样收缩,而是从过去积极财政政策的轨道上逐步退下来,也就是说逐步减少它的扩张力度。经济保持一种稳定发展的格局,既不过快也不过慢,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据2004年12月6日CCTV经济信息联播)

“稳健”的深层含义

国资委研究院宏观经济部部长赵晓认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三层含义:一是总量的控制。2005年的国债发行已经基本确定为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新的国债投资项目会减少。二是结构的调整。政府应当从一些大型的工程建设中退出来,让民间资本进入,政府转而投向电网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第三层含义是,一些增税的政策会出来,比如增加燃油税等项目。他特别强调,一些在积极财政政策时期酝酿的税收政策,比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等,应当重新考量,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摘自2004年12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研究生程实撰文说,稳健的财政政策蕴含着三重内涵,即适度、避险和公平。

稳健的第一重内涵是适度。一方面是指财政政策力度不大也不小,政府财政支出在保证对经济增长有效刺激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在保证微观主体消费、投资需求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将财政赤字缩减到合理边界。另一方面,稳健财政政策的适度性来源于“渐进式”改革的轻微震荡性。稳健意味着财政政策的转型是不温不火的,运用的是“目标明确,小步微调”的高超宏观调控手法,将政策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化为最小,避免了经济“一刹就死”的尴尬。因此,稳健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对财政政策刺激作用的瞬时放弃,而是在长期中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赤字财政的依赖程度,将中国经济增长引领到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

稳健的第二重内涵是避险。即规避经济过热和赤字激增双方面的风险。应该说,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也是规避通缩风险的政策选择。但时移事异,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新带来了经济过热的通货膨胀风险,稳健财政政策通过对政府支出的抑制避免了通胀风险的集中。此外,七年间发行的9100亿元国债直接带来了高额财政赤字,财政赤字长期居高不下将使国民储蓄下降,长期利率上升,进而导致国内资本存量较少,经济缺乏长久增长的动力。也就是说,长期的赤字财政不可避免地会变成一种厄运,而稳健财政政策的适时推出则可以避免中国经济陷入赤字漩涡的风险,保障中国经济增长的安全性。

稳健的第三重内涵是公平。也就是促进财富在代际之间的合理分配。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可能刺激一代人的消费,但如果这种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将使得为这一代人过多消费而埋单的将是下一代人,也就是造成财富在代际间的不公平转移。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政府在上一代人身上多花的钱总是要靠税收来弥补,而承担这一税收义务的很可能是下一代人,这种财富跨代再分配造成福利天平的不公平倾斜。稳健财政政策及时终止了赤字财政政策长期化的趋势,重新将国债负担交回受益的一代人,从而促进长期中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摘自2004年12月8日《证券时报》)

稳健财策非临时性选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研究员认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将会为2005年及今后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一个很好的宏观环境。他说,1998年以来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毕竟是一个短期政策,不能长期实施,在适当的时候就要作出调整。

谈到稳健的财政政策,陈东琪说,“稳健”就是稳重、稳定,健康、科学、健而有力,它具有“中性”的特征,相对处于比较平稳的轨道上。陈东琪回顾说,过去的财政政策,要么是“扩张”,要么是“紧缩”,而这一次就有了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选择――“稳健”。他认为,相对于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的时间可能长一些,因为它不是一个暂时的、临时性的选择。它要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还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把总量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篇10

一、关于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分析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预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宏观政策工具。前几年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抑制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二、关于调整我国财政政策导向的必然性分析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应随着客观条件和作用对象的变化而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导向调整的必然性:

4.依靠大规模发行国债来拉动经济" 增长可能导致投资效率低下,产生财政依赖现象。我们知道,在经济衰退期,通过发行国债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经济增长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促进经济复苏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然而如果长期实施这一政策,将会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第一,如果长期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公共投资,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可能导致投资结构不合理,边际投资效益降低;第二,大量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在经济运行中会强化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样可能导致旧体制的复归。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上通常认为,货币政策偏重于市场调节,财政政策特别是国债投资政策,则偏重于政府的计划调节。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市场化转型时期,若国债投资规模不加以控制,就会产生挤出效应,抑制民间投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关于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导向调整的建议

此,必须及时调整财政政策的导向。今后财政政策导向重点应放在解决那些长期性、战略性和体制性问题上来,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尽快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要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建立弥补市场缺陷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即收入调节、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和要求(即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社会化)来看,只有开征社会保障税才能使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使国民收入的一部分从高收入阶层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开征社会保障税,这使得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都缺乏正式规范的途径,社会保障制度支离破碎,实施范围较小,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差别较大,使企业的破产和人员的流动很难实现,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当前应尽快将社会保险统筹基金规范为社会保障税,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首先,费改税后,其征收工作将由分散在多部门集中到税务部门,减少征收成本。同时,税比费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可以降低征收难度。其次,社会保障税的使用由财政部门编制统一的预算,既可将原来分散的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又切实做到了收支两条线,杜绝了管理、使用中的坐支、滥用现象。而且,这也促进了税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尤其是地方税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控,尤其是有利于地方政府职能的履行和地方的中观调控。

2.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日趋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全面、持续、快速的发展,而且也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政府提出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就是为了在一段时间内尽快缩小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今后,我国的财政政策导向应继续向这方面倾斜。第一,要有效地利用国债资金,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从而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2]刘建芳。试析我国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经济前沿,2004,(6)。

[3]张 馨。公共支出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步骤[J].财政研究,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