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5:1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心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心理学论文

篇1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恶化的种种裂变,使人们不断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高品质、合理的风景园林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视觉、精神上的享受,它也是一个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实际上“生存”和“生态”的延续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最终为人们生活提供合理居住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改善环境同时,也是环境心理学科的基本任务。而观者具有的主观性、社会性、现实性、独特性遭到了无视、遗忘,一些与现实生活、心理相关的重要课程体系也被排斥在设计范畴之外。而环境是客观性、变化性、自然性的相对于观者主观性而言只能是被受限制的,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诠释,但这种理论并未给心理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便凸显了独立的理论教学方法论的弊端所在。因此,单纯地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的方法论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来没有变成环境心理学方法论的唯一选择。那么以环境心理学教学基本任务为中心,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特殊、固有地表现手法。最终打造未来的设计者目的、思想、理念和情感化转化;已经成为实际艺术形态的方法和过程,更好的加强在人际交往中人与环境之间的互通关系,强调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所处环境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在环境之间作用和联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环境和人们心理的相互关系,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人们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所处环境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人的心理在各种环境下发生发展的规律。实验证明,这门学科也是探索人类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断去诠释环境及自身,同时也不断整合环境,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当下,城市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问题不可回避,,协调并改善人、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势在必行。通过《环境心理学》这类课程,不仅需要提高未来的环境设计者—风景园林设计师,这是形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以及生活节奏和生活理念不断更新,应培养具有实践性环境设计和理论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理念,构建与城市环境日益变化的趋势相适应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单一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教学体系的束缚。

二、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在环境心理学中的应用初探

每当清晨看到洁净的露水,听到动人的鸟叫声。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人们通过五官的作用受到了客观对象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感觉”。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形态、属性。如物体的形状、色调、味道、质感、凹凸感等。而在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创建中,也会通过感觉反映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在具体的风景园林专项设计中,如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公园设计等,应考虑到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园林中的各个节点、道路、水体、植物、及坐憩设施等设计都应该根据人的感觉、知觉、认知的关系去创建。对园区的节点及各个要素位置及朝向进行考虑,例如:园中的水体弯曲、自如、收放有着规律可循,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人们向往诗情画意、波光粼粼的精致的美景—水面荷花,水里鱼儿游来游去,身在园景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鱼群,给人亲近宜人的感觉。同时水体与建筑、山石、设施、植物构成围合的边界,突显着物体的个别属性。深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园中的植物讲究高低错落有致,树的种类及色彩搭配合理,增添趣味感,重现生机昂然那一幕,更希望观者看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感受到曲线美、韵律感。与观者的路线、视觉方向设置有关,认知为“宛如天成”。仿佛沉静在大自然中一样,生动有趣、无限想象。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变化与环境心理学的要素是密不可分的。风景园林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应依托于环境心理学体系建立的,从而利用交叉领域的作用是一种必然。如何实现两个学科必然交叉与联系呢!在教学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打破了原有的理论式教学方式,将关键理论节点进行分类教学法,利用认知地图法、综合评估法、人类行为与环境体交互.体验法。根据方法的特点,进行重组穿插。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风景园林设计设计要素与环境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重要性。其次,分成不同小组对周边环境当中的设计要素进行感觉、知觉、认知体验的过程。然后,小组进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现场询问及调研,根据参数化的结论绘制出认知地图,加深对设计要素与人的行为、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的重要性。因此,合理运用两种学科的理论创建人们日益需求的景观环境。要对论述与之密切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结合两种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及探讨。

三、结语

篇2

环境设计中生态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立论基础、生态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心理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态、生态心理在室内外环境艺术中的表达与运用等,较系统地把人类发展历史中生态心理的存在形式、表现形态与审美伦理结合起来,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开拓性的设计思考与借鉴意义。生态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环境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学科,它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满足生态心理学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既要顺应环境,又要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环境,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例如,我国的一些公共设施,就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了人性化设计。那里到处都是开放式的城市公园;道路、建筑几乎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公共座椅、电话亭、书报亭等公共设施的构筑风格古色古香,体现着我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脉;道路标志设置醒口;景观雕塑雄伟壮观;各种形态、色彩与环境既协调又富有个性。这些设计不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而且也方便了人们使用。满足生态心理学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城市的公共设施应该不同。如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灰、蓝色,这些元素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人们容易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我国有些地方潮湿多雨,因此在公共设施的选材上便十分注意防潮防锈,多为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尽量使用一些明亮色调。

二、从上面的观念可以看出

一个符合生态心理学的环境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活动的完结,而是另外一个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开始。因为它存在于自然生态的开放空间中,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觉艺术展示,来激活它所存在的环境中的其他创意元素。一个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设计作品将是一个带动城市复兴的新举动。在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逐渐被植入到了应对城市环境缺失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当中,并己被许多环境规划和环境艺术工程项目所广泛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心理学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它追求社会的意义,它希望在社会公众的参与中进入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一切看似很重要的艺术技巧、手法和材料、样式等等问题,其实都是在为表达某种观念服务。设计师们在充分研究了公众的多种需求后,应该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背景作为基本的框架,以便从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创造性的发挥,然后再使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艺术表达方案去积极地影响公众。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教育博客网络教育论坛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

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学科网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 老年公寓 行为心理 环境设计

1 环境行为心理学基本理论

1.1 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老年公寓的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老年人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因此在设计适合老年人居住环境时尽可能多地考虑到老年人的休闲需求。景观设计师要运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满足老年人对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要求。

1.2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研究

1.2.1 环境知觉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周围的环境信息。研究老年人的知觉与老年公寓景观环境相互的作用与影响。老年人五官感觉逐渐退化,景观环境应该创造弥补性环境来增强老年人的环境认知。

1.2.2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方向、尺度、距离、位置和组织等。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空间的认知能力逐渐下降,为了使老年人对环境的空间认知,在道路的设计上力求形成统一的空间;运用植物、小品等元素建立和强调清晰的景观边界;在节点创造引人入胜的景观给老年人兴奋、明朗的感觉。

2 我国老龄人对老年公寓环境设计的需求

2.1 老年公寓的景观环境需求及活动特征:

2.1.1 健康环境及心理、生理需求:老年公寓里的老龄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各类慢性疾患,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也相对较差,平衡感降低。因此老年人们经常采取散步、锻炼等形式来缓解和预防疾患,良好老年公寓环境对老人能够起到较好的康复作用。

2.1.2 亲情环境及空间需求:老龄人从自己熟悉的环境搬到老年公寓,远离了亲人和朋友,失落感是强烈的。要求居住环境能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以满足老年人余暇实践,合理的户外交流空间能提高老龄人和家人团聚的质量。但老龄人对外界压力适应力比较差,休闲环境的选址应尽量避免噪音源,最好是在比较安静的区域。

2.1.3 交流空间的需求:老年公寓是一个长期与外界联系不紧密的场所,缺乏与社会其他年龄层人群的接触,容易闭塞,因此与外界有着强烈的交流愿望。老年公寓户外交流空间不仅包括公寓内老年人和工作人员的交流空间,还包括与外来人员交流空间的需求。

2.1.4 环境设施及其他因素需求:室外环境设施种类齐全和优质是老年公寓户外环境设施的基本要求;同时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特殊性对户外环境设施的设计和布置有着特殊要求,如无障碍设计、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要求的设施、标识等。户外休闲环境的好坏不仅决定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老年公寓市场开发的重要砝码。

3 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设计

3.1 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设计依据

老年公寓环境设计主要依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居住法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原则》的相关要求与规定、老年公寓本身的概况和现状特点。

3.2 老年公寓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老年公寓整体环境设计以老龄人对周边环境的感受、体验和评价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把老年人心理、对等各层次的需求综合体现在环境设计中,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老年人需要的人性化环境。

3.2.1 无障碍原则

中国传统民居中,安全性是首要条件。由于老龄人生理机能衰退,活动能力下降,在环境的布置上应尽量消除户外活动时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场地和设施等方面。在坡道、地面防滑、扶手、设施尺度使用材料等方面都要保障老年人安全。另外老年公寓环境必须做到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或残疾人设计增进性环境,在设计中必须始终贯彻安全易达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使用台阶。

3.2.2 功能性原则

老年公寓环境设计要考虑老龄人“坐、停、卧、留”的各种需求,应当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安排老龄人集体活动,安静休息、闲聊等不同的场所,做到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3.2.3 便捷性原则

老龄人活动空间范围一般较小,室外活动时间也不长。因此老龄人休闲环境的设置应尽量以便捷第一,过远的距离只能使老年人失去兴趣。在设计中还应考虑提高环境的可识别性。

3.3 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老年公寓环境的设计要点

3.3.1 坐息空间设计。老龄人休闲活动大多数时候是休息、晒太阳、观赏。因此,休闲环境中应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这些坐息空间可以设在大树下,老年公寓的廊檐下等,同时要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采光。

3.3.2 健身空间设计。健身锻炼也是老龄人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健身活动场地和设备种类的考虑不仅要为体弱的老人们提供方便和安全,还应使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3.3.3 交往空间设计。老龄人的生活中常伴有孤独感,因而渴望与人交流,通过见面或交谈的方式获得一种参与感,并且得到理解,能使自己感到并没有被社会遗弃。

3.3.4 绿化设计。在老年公寓环境绿化设计时,应尽可能平坦,避免种植带刺及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造成老年人行走的障碍。在植物季节景观的配置上,选用花色鲜艳,季节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让老龄人在视觉上、心理上感受到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

4 结语

随着设计的逐渐完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关注的加深,使得设计所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和系统。而环境心理学中对环境如何影响人、人如何影响环境的研究,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依据。本文从环境知觉、个人空间等几个方面对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挖掘其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室外环境的设计更符合人们居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芳.老年公寓庭院绿化与设施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王朝侠,徐从意. 从功能和人性出发——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OL].[1994].

[3] 孙桂琴,孙桂荣.田影.从行为心理之观点探讨老年住宅的无障碍设计[J]. 山西建筑,2009年,35卷3期:76页--77页;

[4] 章菁 罗志远. “人性化”交往空间——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设计[J]. 中华建筑,2008年,29卷:106页--109页;

篇5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模式既要重视游客体验,又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文章旨在整合体验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解决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产品错位与资源环境破坏问题。

一、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的开发经营理念

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

(一)经济增长主义阶段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

(二)资源保护主义阶段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Gunn,1994)。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联合国开发署指出社区发展的原则是经济自立、生态可持续、社区控制、满足工人需求与建设社区文化。这种方法强调应将整个社区呈现给旅游市场,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旅游产品。随着引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二、现代旅游具有重视“体验”的特点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时,记忆将会长久保存在对过程的“体验”上。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二)最优体验标准:畅

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难以获得快乐体验。

(三)游客需求的转变:快乐“三感”与“两求”

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游客旅游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的三要素是: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满足快乐时,人们通过休闲旅游的方式来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求补偿与求解脱。求补偿是寻求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缺乏的东西。求解脱是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东西。因此,一个旅游景区的使命是培养游客的“三感(亲切感、自豪感与新鲜感)”与满足游客的“两求”(求补偿与求解脱)。

三、“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契合

(一)快乐体验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关注游客的体验,游客到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获得快乐,就没有游客。许多主题公园失败的根源就是没有给游客带来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无法满足游客的求补偿、求解脱的心理。没有了游客,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是快乐体验的基础

游客是通过“两求”来实现快乐“三感”。新鲜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新鲜感来自于差异,差异来自于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就是要维护景区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是新鲜感的基本保证。亲切感来自于理解、赏识与交流,尤其是平等与相互尊重。这就要求顾客要尊重景区的居民、员工,尊重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习俗,与他们平等相待。社区居民也以友好的态度接待游客。自豪感产生在成就某项作为、征服某种困难后。高层次的自豪感来自于克服困难为他人造福,或克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游客通过自己的行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了社区文化、保护了社区的环境必然产生一种造福他人的自豪感。

(三)共赢是基本的游戏规则

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游客、社区与环境共赢,这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游戏规则。

四、旅游景区开发经营中对旅游者“环境心理烙印”的应用——留客留“心”

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的实质是一种体验,体验的满意度如何,基本取决于游客的主观意向,其情感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者的感性消费需求更为强烈,从而环境心理烙印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过程中克服其消极影响,科学的应用旅游者的“环境心理烙印”。

(一)旅游规划设计——总体与细节的联手“攻心”

1.总体旅游规划。特色地域“文化灵魂”的贯穿应用旅游地的规划设计是其旅游发展计划成败的关键,在进行规划时不仅要摸清“家底”,更要摸清自身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主流文化;对当地人和外域的人所造成的文化影响;其自身的现在、未来发展趋势与动态的市场需求之间最好的切入点等。

2.详细旅游规划:刺激因子的科学选用。(1)建筑——地方性、独特性。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形成对建筑物的表象主要是识别性、景观可见性、意义以及使用特点和频率这些因素起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筑规划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模仿,要充分体现当地的独特风格,应以有重大意义的建筑为重点;主体建筑应避免被遮盖,强调大可见度;对于使用频率大,且具有独特性的建筑,应以实用性、方便性为主,尤其是厕所,同时要与当地风格氛围互相融合。(2)色彩——对比、协调。相较于周围环境,主体景观如果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适当采用鲜亮明快的色彩会迅速吸引游客的注意,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此。因此,在涉及色彩的规划设计当中,既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且符合其功能特点,又要能满足游客视觉效果,起到烘托景观的作用。(3)游客容量——科学、舒适。游客容量涉及旅游者的个人空间及其是否令游客觉得被侵犯。旅游道路是否太过狭窄有拥挤感、游客休息处座位的设计是否令人觉得有隐私被侵犯之嫌、厕所是否有隔板等,这些细节都是会对游客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节。因此,在规划过程当中必须注重科学和舒适性的原则,形成并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良好心理烙印。

(二)旅游营销战略——唤起欲

1.市场细分。对旅游企业而言,针对旅游者的环境心理烙印,在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时,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市场状况以及对所在地未来旅游发展预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细化,明确自己的市场目标,做到高效、准确的定位,并随时密切注意市场最新的动态信息,随时调整营销战略。

2.营销手段。对于旅游业而言,环境心理烙印的存在,决定了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在以尽可能细的市场细分基础上,要结合多种营销手段,尤其是心理营销和情感营销,以攻心战术为主来制定营销战略的重要性。

3.对外宣传。既要充分发挥原有优势,使其烙印更加深刻;又要引导游客的消费需求,对游客环境心理烙印中的不利方面进行科学引导,并注重与时尚的动态结合;创立优势品牌、树立并强化旅游地形象。

(三)旅游服务——标准化、个性化

环境大背景的影响在服务方面体现在各地特色鲜明的旅游服务要求和服务供给上,游客的环境心理烙印也会对此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加强其有利方面,用新观念引导游客,使其产生新的良好印象。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档次来强化对游客的服务,消除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与游客在时空上的距离,使游客体验到融洽和亲切。

参考文献

[1]刘纯.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海鹰.感性消费下的商场服务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2002,(1).

[4]俞国良,等.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薛群慧.论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J].云南大学学报,2000,(4).

篇6

【论文摘要】城市导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一是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二要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三要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四要达到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体系。

随着现代城市设计的进步,人们对于设计城市文化内涵的要求愈加迫切,尤其是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日益重视。很多原来制作铭牌的公司也都改头换面为标识设计公司,似乎导视设计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事实并非如此。在目前,即使已经导入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城市,我们依然会发现要想顺利的去往一个目的地,要想快捷的寻找到距离最近的公共卫生间也非易事。与目前城市导视设计行业繁荣发展不相称的是:导视系统行业的专业人员平均比率偏低,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发展的最大瓶颈。即使已经从事或正在从事导视设计的人员也有很多是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导视设计教育。当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逐渐分离,人们比以往更需要城市环境趋向艺术化与人性化。公共环境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要素,其视觉形象已成为城市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城市导视系统含义

导视系统来自英文“Sign”,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痕迹、预示等含义,现在已开拓成为一门完整学科。导视系统是指整体的城市指示系统,包括行政交通导视系统、商业导视系统、文化旅游导视系统等。城市导视系统是塑造城市形象和体现城市人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性以及公共性基础之上的设计,要求注重设计伦理性、设计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功能更为合理的表达。城市形象和指示系统是基于城市文脉形成的一个城市特有的城市表情,在设计时还要特别关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满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以城市环境行为为基础,建立多个层级系统。如信息导视系统可分为一级、二级信息系统。

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1、城市环境设计的繁荣与城市导视系统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会对城市导视系统认识过于简单化。在我国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众多学校中,没有进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相关课程,专业划分互不联系,系统观念人为割裂。学习平面设计的不懂市场调查与营销,学习环艺设计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导视系统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环境调查、人群细分、信息媒介、相关法规等必须考虑的因素,在专业的操作流程下进行导入设计。其次,学校无法真正提供给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机会,理论建设和项目执行比较少。由于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很短的时间,绝大部分教师在导视系统设计实践上显得商业行为掌握不足。最后,学生急功近利,缺乏团队精神,忽视设计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大部分学生缺乏与别人配合完成任务的心理准备,而完善的导视系统设计恰恰不是以个人力量能够独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

其一,单一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导视的系统设计。城市导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设计学、环境行为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学、心理学、传媒学以及电脑制作和相关制作工艺等,哪一样都不可或缺。然而从行业到设计院校的人为专业划分减少甚至割裂了专业间的互相联系;其二,城市导视系统的现有理论与项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一个十分强调实用性的行业,但国内有关该内容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比较薄弱。

3、改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学科,加强交流。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要突破作为短期阶段性课程的惯例,要建立整体思维观念与其他专业、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协作。例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课程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是由交叉学科专业老师带课,或者通过课题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交叉学科交流。第

二、重视师资理论更新。教师要不断的接受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最新讯息和一定的技术实践来完善知识体系,深化理论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三、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设计

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种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仅反映在功能齐全上,还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灵的愉悦程度。城市导视系统的误读性或不易读性会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建立。例如,欧洲的城市街道与社区大部分不是直线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够认知地图,就可以轻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这与当地城市导视系统的易读性和人性化设计不无关系。平面设计清晰、信息准确、方位设置合理的导视系统,从心理上给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确识别和认知,从而产生对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与之相比,国内部分城市规划布局中规中矩的,建筑单体设计也十分漂亮,但是导视系统却混乱不堪。且不说美感设计,即便是识别与指示功能都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场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费解,例如,同是车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间相距几站路。试想连本地人都晕头转向,更何况外地游客?所以经常会见到有游客拿着地图无所适从,也就见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该是属于放置明显路标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桥上赫然树立的巨大广告牌,路标指示牌被挤压到角落,被花花绿绿的产品广告所吞没。城市导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不应只是做做样子,为了看起来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

1、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要符合环境行为学特点,细节设计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以国家的标准为参照,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导视系统信息设计要能够被容易的、无误的认知。导视系统设计要体现人与城市之间的沟通,根据人群分布和流动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导视牌的尺度与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导视系统与人群行为模式的相配。

2、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导视系统的造型和颜色要与城市整体形象协调,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体现城市整体性认知。建立区域导向系统,延续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3、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

环境要素,如气候、光等客观物质环境对视觉有一定影响。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实地调查与模拟导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导视设计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人们的户外生活空间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体系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逐级层次表现要具有一致性,视觉表达与信息要相协调,并形成视觉系统规范、内容丰富的形象体系。符号文字要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区域划分,采用分级检索、图文的有机结合和实效美观的立体造型进行标识导向设计,以求建立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城市导视系统。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人性化;现代住宅;室内设计;健康性;舒适性;居住环境

一、现代住宅室内的健康性设计方法研究

(一)基于空气质量控制的室内设计

一般来说,家居室内最容易产生空气污染,它主要来源于烹饪油烟、煤气燃烧所释放出的有害气体,而另外一部分污染较重的是卫生间,多数家庭的卫生间内空气质量都存在问题。如果希望改善室内空间空气质量,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室内在平面布局方面最好采用独立空间,比如独立式的书房、客厅、卫生间和厨房。由于家居结构一般都是封闭一体式的,它在空间分割上并没有太严谨的设计规格,像客厅这样的大面积空间很难达到独立式标准,但厨房由于空间小且较为封闭,是可以采用独立式设计的。对于厨房设计及装饰材料应该尽量选择绿色环保材料,而避免放射性有害及有毒材料的选用,提高厨房装修材料的再循环、可循环回收利用意识。

(二)基于光环境控制的室内设计

家居室内设计要以自然采光模式为主,如果自然光不能满足室内照射需求才考虑利用人工光辅助方法。现代家居空间利用天窗和侧窗来吸引自然光。而如果没有天窗设置,也可以尽量在普通窗口下布置低矮家居,保证室内各处的自然光线照射覆盖率。在现代空间设计中,阳台落地窗结合玻璃门也是不错的选择,它更加利于自然光的采光,而且设计时尚大方,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风格。再者也可以利用平衡照明的采光方式,保持室内工作区与周围人工辅助灯光的光照平衡性,以保护室内住户的眼镜避免强光刺激作为基本原则。在一些日照较强的地区,室内设计可以安装透明度较低的窗帘或百叶窗,防止日光的直射入室,避免眩光效果的产生。而亚光材料的选用也可以利于对室内光环境的控制,相对而言,则要少用或不用光滑材料,防止反光现象。

(三)基于声环境控制的室内设计

在室内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平面规划的动静功能区分,它所遵循的目的是安静的室内空间不会受到相邻空间噪音的干扰。墙壁方面的设计则不宜过于光滑,因为过于光滑的墙壁会增加声音的回响率,进而提升噪音音量。

二、基于人机工程学及舒适性原则的室内设计研究

人在舒适的空间环境下其心跳、脉搏、血液、肌肉等生理机能才能运行舒畅,更加利于身心健康。住宅室内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各方面设计对于人的舒适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室内设计理论,它主要以人的视觉、行为和触感等重要日常生理需要为核心,探讨了人在生理与心理变化中相对于室内环境设计的最适宜舒适感适配。可以说,这种理论所探讨的正是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其辅助的研究理论则包括了环境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等多个方面。人体行为的舒适度原则就是指室内空间规模与功能对于人体活动要求的适应度。在家居室内装修中除了书房、卧室等私密封闭空间,其他空间都属于相对的公共环境,它要为群体使用需求舒适度考虑,所以它的基本设计原则是能够满足群体间行为活动的最低功能使用区域空间。在人机工程学中,室内空间的制约因素无外乎两点:建筑构件的尺寸与建筑空间使用功能构造,而它们所影响的最终制约因素就是人体尺寸。介绍了人在几种动作环境下的合理空间尺寸范围。其中人体直立于某一空间的合理尺寸应该在500~700mm之间范围内,而女子的行走步幅约为620mm左右、男子的行走步幅为680mm,所以正常讲一间房间的最小空间范围应该在步幅的7~8倍以上长度,也就是人在室内可以走7到8步才不会由于空间小而感觉压抑。因此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对室内空间的合理布局就是对使用者心理的合理布局。它涉及了人生活的舒适度、工作效率甚至室内的电能能耗等等。

三、结语

“人性化”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关键探索元素,它改变了设计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基于人们生活理念和对生活质量的不断需求所带来的结果。以相对客观的标准并融入室内居住者所希望的风格和设计思维,才是现代住宅室内设计应有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邓过皇.现代住宅厨房空间环境与整体设计[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自习教室;环境;行为模式;行为心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招,高校规模和学生人数迅速扩张。随之而来地,高校的各项配套设施都面临着需要扩大规模和升级改造的机遇和挑战。在众多类别的配套服务设施中,自习教室是与广大学生日常学习息息相关的一项,在大学主要靠自觉主动学习,自习教室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原有的自习教室,尤其是建设年代比较久远的,在建造时没有预见到今天学校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学生数量如此之大,自习教室使用频率如此之高,讲座、报告等如此之多……所以在硬件设施上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习教室的设置在规划布局中不尽合理、自习教室的数量、安静的环境、硬件设施等;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需求,如自习教室设计对人性关怀等细节的考虑和把握。

环境行为学是将人和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强调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使设计迈向真正的人性化方向。如果能将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高校自习室的规划和设计中来,会散发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精神力量。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

1、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辅以访谈、实地观察的研究方法。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53份,回收率为85.5%。全部为有效问卷。其中,在男女性别构成上,男生24分,女生29份;在年龄构成上,以25岁为分界线,25岁以下的占39份,25岁以上的占14份。调查问卷的发放地点也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六教,另外还有三教、一教和二教。

2、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校的自习教室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方面是自习教室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到学生对自习室的现状存在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发现大家的意见主要反映在规划布局、数量、设施、细节处理等方面。同时,笔者通过平日的观察和自己的亲身体验,将以上问题进行梳理。然后在问卷中,调查这些目前存在的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对使用者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自习教室的规划及设计要点。

针对自习教室功能方面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

1)自习教室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应调查问卷的题目1。

2)自习教室的供应数量是否充足:是否存在人少或座位不足的现象,如果座位严重不足的话,你是否会占座。

3)自习教室的设施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能否满足学生们的需要。针对使用者行为及心理方面的设计要点主要针对三个方面:

1)关于自习室占座问题的探讨。

笔者在与多名学生访谈时发现,当然平时上自习时也感觉到很多人去自习教室学习遇到的比较头痛的问题是:经常爬了几层楼都找不到上自习的合适位置。本课题将这一现象作为使用者行为及心理方面的研究重点,通过问卷来调查这种状况发生的地点、原因以及对使用者的心理方面的影响。

2)关于自习教室设施落后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方面的影响。

3)以清华大学第六自习教室为例,调查使用者的选择自习教室位置的倾向,并分析原因。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使用者对自习教室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要有教室可以自习;二是要有学习氛围;三是要安全便利。

第一层次:有教室可以自习。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自习教室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和数量是否充足的问题。

(1)自习教室的规划布局

自习教室是学生们上课、自学的场所。调研报告统计显示,清华大学的自习教室在规划布局上是基本合理的,主要分布在校园的中心位置。问卷显示:只有17.7%的人认为不合理。

(2)自习教室的数量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45.2%的学生认为自习教室不够。通过访谈得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以后会占座,其中占座的80.3%是考研、考托福、考博等为考试做准备的学生,他们长期固定在某个教室,甚至固定在某个座位学习。剩余的19.7%学生是为了上自习方便,上课或者有事情可以带着随身的物品走,其他的书本放在座位上。显然,会影响那些在这期间找座位自习的同学。

第二层次:有学习氛围

(1)自习教室的功能分区

就第六自习教室而言,A区中部的阶梯教室,由于教室空间大,麦克的音响效果非常响亮,常常影响到南侧和东侧部分小教室里上自习的同学。笔者认为,这是在建筑方案设计前期,没有考虑到环境行为的重要性,虽然空间变化丰富,但是功能分区不尽合理,相互干扰,不能满足教室同时使用的要求。

(2)自习教室的使用安排

调查发现,晚自习时间底层阶梯教室常常被占用,进行外文电影放映、京剧演练等活动。众所周知,声音向上传播,整个楼内四层的所有教室都深受影响。这明显是管理人员安排不当,当然,不仅要考虑参加活动的大量人员出入方便,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自习教室最根本的是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学习氛围。

(3)自习教室的内部环境

调查发现,零层的自习教室A004-A014整天都没有课,这里的学生主要是为考试做准备的,他们不用为寻找教室而到处奔波。自习室内学习气氛浓厚,来回走动的人很少,仅占6.3%,基本上没有吃零食、玩手机和电脑的,但是占座现象严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层到四层有时安排有课的教室,来自习的学生不固定,往往是没课的时候找个地方学习,时间也许会很短,所以要求不多。而且人来人往,走动不断,吃零食的少,但是接电话频率较高,用电脑上网看电影、玩游戏的占30.8%。

第三层次:安全便利

(1)自习教室的安全问题

通过访谈和长期观察发现,43%的同学已经习惯了把书包、手机甚至是电脑、ipad等贵重物品放在桌子上就离开。于是就给那些校外人员可乘之机。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不严有关,但是笔者认为受害者自己粗心大意是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关键。

(2)自习教室的便利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64.4%的学生认为六教的服务设施基本完善,23.6%的学生认为一般,12%的学生认为不完善。在公共空间设有自动售货机、自动提款机、校园自动查询系统、公用电话、休息座椅等,在走廊的一端还设有开水房,这些服务设施可以满足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需求。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六教在服务设施的设置方面的考虑是比较周全的,具有一系列配套措施。首先在每个对外出入口都设有各个教室的借用课表;其次在各层都设有楼层平面示意图;再次是每个自习教室的门上都放置课程表。

四、结语

通过这次关于校园内自习教室的行为模式调查及环境行为的互动分析,我认为自习教室的设计、管理及引导的好坏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甚至对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某些平日里不被关注的细节会与学生的心情、感觉以及行为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

如果自习教室的设计、设施及管理得到改善,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效率,缓解压力,改善消极心态,甚至可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但是单个自习教室的改变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小,只有将其与校内其他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自习教室作为校园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作用,才能对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器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循证设计;护理教育;护理教学空间

1国内外循证设计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1.1循证设计的历史溯源

循证设计是一种基于环境心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设计思想,通过严谨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环境和建筑对患者产生的影响[1-2]。循证设计由循证医学发展而来,最早是以美国建筑学者Roger在80年表的《窗外景观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论文为典型代表[3],而此后Roger本人也被视为循证设计的鼻祖和奠基人,由此,相关的循证设计论文相继出现,发展迅速。90年代,美国健康设计中心成立,随后与多家卫生机构发起名为“卵石工程”的研究项目,为在此领域有丰富实践与理论经验的专家推出了循证设计认证。2009年,《循证设计理论指导下的多种建筑》一书的出版将循证设计由医疗卫生建筑设计理论扩大到教育领域。

1.2循证设计的核心观点

循证设计定义:“为达到最优结果的设计结果而制订的遵循证据的建筑环境的有根据的决策过程。”其最初的核心内容是经循证设计保障患者住院安全,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2在高校护理教育中进行循证设计研究

依据循证设计理论,循证设计过程:(1)明确循证目标与目的;(2)查找有关证据的来源,有选择地解读研究证据;(3)提出概念及假设;(4)收集基线数据;(5)督导循证设计过程;(6)在高校护理教育中进行循证设计后开展效果评价。要求高校教师对其他高校相关循证设计案例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选择后,提出准确的循证设计概念和有关假设。护理教学空间的设计旨在突破基于传统经验和感觉以及传统主观臆断设计。其目的是为护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管理者和护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最优的工作环境,组成一个交叉学科的团队,应用仿真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实物模型来了解高校护理教学的真实情况。研究分为简单模型、仿真模型及功能性模型3个阶段。

2.1简单模型阶段

在建立简单模型之前,护理教师就已经花费了一定时间做前期准备与研究,简单模型是用简单材料组成,以方便随时调整。这一阶段由护理教师、教学办人员、高校管理者和专案经理共同参与研究,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征求其对于模型护理教学空间内相关活动的有关意见,如:护生对病房功能区的使用、病房空间、相关护理记录、患者转诊、病房病床的可达性、药物配给、护理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以及护理设备的使用和配置等。征求被调查者对于护理教学空间的效率、安全性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被调查者对护理教学空间进行亲临体会,对护理教学病房模型进行深入体验与思考[4-5]。

2.2仿真模型阶段

在第一阶段简单模型建立以后,护理教师根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负责督导第二阶段仿真模型的建造,进行护理教学实验室场景测试。行动小组对前一阶段得出的成果进行归纳,用于指导仿真模型在护理病房各种常见场景的测试。这些病房场景包括:对患者进行抢救、患者移动、各项基础护理操作与药物配制等。经过模拟这些不同的病房情景以评测护生在真实病房环境的反应,这样可以评价护理设备的使用以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2.3功能性模型阶段

这一阶段在医院病房中完成,由护理带教教师和护生共同参与完成。带教教师将随机抽取的护生安排在相邻的真实病房中,同时让同一组护理人员护理同一组护生,以方便进行对比研究。带教教师对护生进行定期调查,包括护生对护理教学空间的环境以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6-7]。

3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实证研究及其证据分级

本研究采取规范实证研究,步骤如下: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形成计划、计划的实施、评价结果。

3.1行动小组及研究现场

本次行动研究是护理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一起参与的合作式研究。因此,首先要建立稳定的行动小组。本次研究中,行动小组中的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分析护理教学中的问题,以此共同规划、监测方案。在此期间,他们学习参观高校护理实验室,成立行动小组,通过问卷反馈信息,资料收集方法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资料收集方法有:(1)访谈法:使用目的抽样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前期文献循证研究,准备好访谈提纲,通过追问访谈者的方式收集数据及资料。(2)观察法:采用参与式观察,对护理带教教师、校领导以及教学办人员等进行观察,收集资料。(3)专家论证:德尔菲法专家意见咨询,针对系统建模及流程设计等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咨询,为真实了解各领域专家对基于循证设计理论护理教学空间的建议与意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计算机专家2名、心理学专家1名、护理学专家3名、人居建筑学专家2名、社会学专家2名共10人,设计专家咨询表,对循证设计理论护理教学空间方案进行论证。专家论证分4轮进行,第一轮:向专家提供研究内容的背景资料;第二轮:专家将对咨询表中所列的问题做出判断并提出意见;第三轮:根据第二轮专家对咨询表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判断;第四轮:基于第三轮,各专家反复论证,或仍保留第三轮意见或提出意见。

3.2实证研究

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的介入,开启了护理领域的实证研究。护理教学空间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影响护理教学效果的因素,先假设结果后探寻原因;(2)研究自然体验产生的护理教育效果,先假设原因后探寻结果;(3)研究护理教育与自然体验之间的因果机制。

3.3研究证据的分级

陈耀龙等[8]提出,将信息预先分类,再根据标准将同类信息进行分级,这是遴选大量信息的技巧。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实证证据来源于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因为研究的质量存在差异,应该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和证据分级[9],再结合护理教学空间特点,将其研究证据分为4级。

3.4护理教学空间的循证设计过程

护理教学空间的循证设计过程为“寻找教学证据—使用教学证据—总结教学成果”。在分析护理教学空间循证设计优劣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制作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证据分级流程图

3.5教学证据的探寻

首先,行动小组对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重点进行研讨,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例如,有关大学生教育需求的假设等。其次,通过系统文献回顾的方法,收集针对研究假设的资料,若收集的文献不能解决问题,行动小组及时召开专家论证会展开相关研究对研究假设进行证明。文献查找的步骤一是计算机的初步检索,应使用较多的有关词汇和词汇的组合在几个权威的数据库检索,保证检索到全面的数据;步骤二是对预检结果通过查看文章题目、关键词、摘要等进行人工手动筛选,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一步是通读文献和根据证据分级的标准归类文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循证设计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学建筑和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一大趋势,其以最佳证据为中心的理性设计思路的优势,给我国护理教学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可使我国高校护理教学空间和建筑向更舒适、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我国对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护理教学空间投资较少,因此在高校教学空间建设设计最初阶段,采用循证科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针对大学生特殊的教学环境需求和个体行为特点,较好地发挥其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护理教学空间设计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值得高校相关院、系参考。

参考文献:

[1]格伦,罗璇.基于循证设计理念的护理单元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4(22):25-27.

[2]孙振宁,杨传贵,贾梅.美国痴呆症康复花园设计综述[J].中国园林,2015,31(9):75-79.

[3]吕志鹏,朱雪梅.循证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3(10):24-29.

[4]史蒂芬,魏德勃,葛一,等.当今美国医疗建筑发展的十大趋势[J].城市建筑,2012(5):66-73.

[5]舒平,张晓頔,汪丽君.基于循证理念的建筑设计过程解析[J].城市建筑,2014(18):45-46.

[6]龙灏,况毅.基于循证设计理论的住院病房设计新趋势———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为例[J].城市建筑,2014(22):28-31.

[7]鲁本•M.雷尼,罗曼.花园重归美国高科技医疗场所[J].中国园林,2015,31(1):6-11.

[8]陈耀龙,李幼平,杜亮,等.医学研究中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的演进[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2):127-133.

篇10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129)

摘要院基于环境心理学拥挤感基本理论和当代高校寝室拥挤现象的研究,分析了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探究,针对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女生寝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改造设计。

关键词 院大学宿舍;环境心理学;拥挤感;家具改造

中图分类号院TU24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56-02

0 引言

高校宿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宿舍空间的质量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综合价值观念的取向和确定。我们在调研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的宿舍时,发现宿舍拥挤及室内空间环境较差,分区混淆,学生缺乏个人领域感和私密性。因此需要亟待解决寝室的拥挤问题,优化室内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1 宿舍拥挤的原因分析

造成寝室拥挤感的原因有多方面,通过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生宿舍星天苑G 座与女生宿舍云天苑B 座的实地调研,对拥挤的原因进行概括:

1.1 寝室平面尺寸我们调研的两座公寓,都采用竖向分开式布局形式,即睡眠空间和活动空间上下分开,上层床铺,下层为书桌、衣柜等家具。寝室4 人间,室内空间分为四个领域,将床位两两分开,寝室中间为交通空间。寝室的开间为3.3m,除去家具所占的空间,中间留下的交通、交流空间只有800mm 左右,尚且能够满通需求,但调研时我们发现物品占用了走道空间,使原本不宽敞的走道显得拥堵,不利于相互的交流沟通。

1.2 阳台疏于整理、利用率低寝室阳台为开敞式,除晾晒衣物外,利用率低。尤其是冬天不利于在阳台的活动,阳台不能放置贵重物品,自然地成为了堆放杂物的场所,加之疏于整理,部分阳台的物品混乱拥挤。

1.3 家具设计不合理淤衣柜:宿舍衣柜是一个宽73cm,高133cm,深60cm 的立方体储藏空间。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男生的衣柜几乎又满又乱,相对于男生不善整理,女生的衣物则摆放整齐,对衣物较少的女生可基本满足需求,但还是普遍反映衣柜无法满足需求。部分男生表示,衣柜不能放下一个学生四季常穿的衣物、被褥。其次,行李箱放在衣柜外面会给原本就小的宿舍造成更大压力,放在里面会打乱衣柜原有的布置方案,很多女生还把一些衣物放在了行李箱里,取用十分不便。于脸盆与鞋架:衣柜下边的架子上可放鞋子、脸盆,但空间不足。在调查时发现,女生基本选择在衣柜下面放鞋子,但不够四季的储藏,需要鞋架。尤其在高年级女生宿舍中,放置鞋架很常见,使原本拥挤的宿舍空间就越发糟糕。盂书桌:在男生宿舍中,调查时发现一些男生配备了台式电脑。书桌被显示器,书本、零碎物件占用空间后所剩无几,学习空间太少。因此男生宿舍玩游戏的情况下就大大影响学习效率。在女生宿舍,这种现象相对缓解一些,女生大多使用笔记本电脑,使用时所占空间相对较少,可以满足学习需求。但所使用的书桌设置了放主机和键盘的地方,这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同学是不适用的。另外女生喜欢的各种装饰品和需要使用的日常卫生、护肤品占据了书架很大一部分空间。

2 不同的学生对宿舍使用的需求差异分析

寝室的拥挤现状,使同学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需求也随着性别、专业、年龄的差异而有不同,了解这种差异,有利于我们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和家具,减少寝室拥挤。

2.1 对储物空间需求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与质量也有质的变化。了解大学生对储藏空间的需求,对我们研究大学宿舍的储藏空间,以及预测大学生宿舍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物品上,女生普遍要比男生多一倍的衣物,尤其是鞋子的储存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宿舍都有鞋架。另外还有各种饰物摆设,比如护肤品等瓶瓶罐罐,这些物品在视觉上容易造成拥挤感。因此女生宿舍需要更多的个人储藏空间。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不同于十年前的现象。即使衣柜有足够放衣物的空间,仍然有不少衣物挂在宿舍里学生自行粘的挂钩和绳子上。这一现象在女生宿舍十分普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女生更注重搭配,而不是由于气候变化或者衣物脏乱而更换。根据场合变化或温度变化换下的衣物不需要清洗,但又不能将其放置在衣柜中,所以,女生宿舍对衣柜之外的置物空间需求较大。

2.2 专业差异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宿舍使用中需求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宿舍设计时进行区别化和特殊化。以建筑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对制图工作空间有特殊需求。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晚上在宿舍里,需要图版和纸张的徒手作业中,最大的问题是灯光太暗和桌面太小。晚上熄灯后用来照明的应急灯光照的范围和亮度都很欠缺。另外桌面除了图纸,还有工具,需要能适合制图工作的工作台。此外,熬夜期间对宿舍他人干扰也是问题。因此,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置物空间的需求及个人空间的需求更强烈。

2.3 年龄阶段差异调查发现, 高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宿舍使用的需求存在差异。交往方式上,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倾向群聚,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趋向个体。随着年级增高,这两种倾向在同一人身上出现不同的比重。一、二年级有密集课程与社团活动,群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宿舍的使用上体现为对小聚会空间的需求。到了高年级独立倾向逐渐增强。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明显的独立倾向。考研、写论文、求职等因素,使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宿舍使用上集体活动的需求减少,生活上独来独往的情况增多,并要求更多的私人空间。

3 寝室改造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以及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从人体工学角度出发,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宿舍为例,对家具设计中(床、书架、储物柜、衣柜、书桌等)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提出以下改造建议:

3.1 阳台的改进设计西安在气候分区中属于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利用率极低。因此改为封闭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阳台活动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其储物能力。物品可以在阳台上进行分类储存,例如鞋柜、吊柜的设置能够大大减少室内物品的堆积,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室内的拥挤感。

3.2 床铺空间的改进设计针对学生常在床头看书和在床上放置书、小物件的习惯,可在两床头之间设置一斜靠靠背及简易壁橱,以便于学生依靠和放置物品,靠背设为活动式,睡觉或不用时可取下,以不影响睡觉时长度空间尺寸。当然,为了简便和节约成本,此靠背也可不设,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买靠垫倚靠。靠背高约0.35m,与床面大概成110-115毅。靠背弧形弯曲符合人体脊椎自然曲线,材料可使用简易的框架结构,既经济合理又渗透着时尚感。简易小壁橱可为与床体相连、由床部提供支撑的直立双层结构,可放置手机、眼镜等常用物品。壁橱高度设计可参考标准中的男性18-25 岁和女性18-25 岁第50 百分位坐姿肩高,设为60-75cm 可调;两层搁板之间的高度,可参考一般书本的高度20-26cm,设为28-30cm 可调;壁橱宽度参考一般书本宽度15-19cm,取20cm。

3.3 书桌及储物空间的改进设计目前的电脑桌即是书桌,桌上既放电脑又放书籍等物品,因此可采用“L”型设计,将电脑桌和书桌分隔开,较小的一边放置电脑,较长一侧用于学习,转角处设置成弧形。将L 型书桌的用于放置电脑的一侧设置为可活动性可以增强书桌的适应性。在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时,可将电脑桌部分收起来。反之,则可以将其展开。在储物空间方面,可以去除放置键盘的抽屉,在书架处增加部分隔断,在书桌下方增加两排鞋架。这样更有利于物品的分类收纳。(如图1、图2)

3.4 衣柜改进设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大学生审美需求的变化,大家喜欢频繁地更换外出着装,加之当下服饰材料的变化,大家对隔断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在衣柜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地去除一部分隔断,加大晾挂衣服的空间。尤其是女生的衣柜,可以适当得增加井字形分割的抽屉来收纳小件衣物。(如图3、图4)

4 寝室改造设计后的效果

寝室环境改造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宿舍空间的拥挤感,完善并优化了室内环境,利于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创造出合适的个人空间,促进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进而推动学生宿舍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推动校园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