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

篇1

1、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在建筑、房地产类企业、工程类企业从事工程审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施工组织等工作。

2、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工程管理系下设工程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未来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从事项目决策、项目投资与融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经营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统计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1.项目前期阶段。通过现场踏勘和走访,对已有工程资料的评审,分析相关数据,预估项目实施过程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充分考虑合同风险并测算项目预期收益,为是否承接该项目,以及制定投标报价提供依据。

2.项目建设阶段。一是根据生产经营管理需要,通过对项目施工安全、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掌握工程施工过程的项目产值、完成工程量、工程款收支、安全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工期等信息,对完成工程量和产值是否吻合、成本开支是否真实合理,从统计和项目施工专业角度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确保经济数据的准确可靠,为项目科学动态管理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二是通过项目当前的人员、技术、设备情况,以及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等方面的状况,预测未来统计周期内各项指标的变化,便于企业掌握和控制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为做好工作计划和准备提供依据。三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横向比较,反映出项目人员规模和组成、经济规模、项目结构、安全质量体系的合理性。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3.项目竣工阶段。通过对项目安全、质量、造价、工期等方面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掌握项目经营情况,将统计信息与工程管理相关部门共享,积极做好项目收尾工作。同时,对各类成本资料进行统计与审核,确定项目真实成本。通过对完工项目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发展积累管理经验。

二、统计工作现状

1.管理者对统计工作重视不足。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项目管理者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造经济效益、保证施工进度与安全上,放在与建设方、监理方以及上级公司等的协调上。因此,对直接产生效益、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工作重视程度高,对起到基础性作用,效果难以直接体现的统计工作重视不足。造成统计人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

2.统计数据资料准确性、及时性下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统计数据发挥效用的基本要求。部分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工程项目的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填报统计数据的随意性加大,一些统计指标没有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统计数据质量下降。

3.缺乏统计分析和监督。统计工作要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效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简单堆砌的基础上。目前,大部分统计工作缺乏对整个项目的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缺失。统计工作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由于统计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所以目前统计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决策参考作用有所减弱。统计工作陷入了“管理者不重视统计工作质量下降统计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管理者更加忽视”的恶性循环。

三、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全面了解正确认识项目统计工作重要性。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对统计中作十分重视。充分利用统计功能控制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费用支出,是管理者做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项目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统计知识外,还要懂得工程施工、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等知识,对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应组织统计专业人员系统学习统计知识、工程管理知识、法律制度和计算机技术,鼓励专业人员参加执业资格、业务水平及技术职称考试,提高专业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引导专业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和经营管理,促使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

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规范经济统计工作。一是设置综合统计部门或统计岗位,配备既懂统计专业知识又熟悉施工专业的人员,并明确其他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各部门按统一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和分析报告。二是建立健全项目统计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管理、参与市场竞争需要的基础上,结合上级主管单位的要求,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分解指标体系,落实统计工作相关责任人,强调统计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 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

水电工程其质量好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对整个工程施工项目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近年来,随着水电产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投身于水电业,致力于发展水电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如何能够利于不败之地,是每个水电业都面临的问题。水电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而质量是工程的核心,只有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让用户放心的使用,更是水电业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一)多方利益维护的重要举措。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不仅可以确保工程的使用寿命和经济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声望和信用,更关系到广大住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可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是维护多方利益的重要保证。

(二)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素。因为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每个施工项目质量的总和代表公司整体质量水平。因此,只有抓好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保证工程整理质量的必要保证。水电工程项目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也很多,例如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地形,地质,水文以及施工技术和施工的方法,技术管理和管理制度等都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采取合理措施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必要保证。

二、设计阶段的管理――质量管理的基础

对整个工程质量而言,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基础,只有将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它关系到符合质量和建设项目决策的标准水平。通过科学的工程设计和工程,使这些质量具体标准目标得以反映。设计项目将会对合理使用的设备和先进的工程技术,产品规格,型号,价格,质量等方面,同时也对建筑结构的更深远的影响是合理的,稳定的,在建水电,规模的许多方面投资等方面具有相关的关联水平。因此,在项目设计时,首先,设计应侧重于技术,技术能力,工艺水平的分析是项目的实际可行性分析。没有经济合理,配套设备的能力,坚持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原则。其次,在项目设计阶段是工程质量标准的形成阶段,项目设计科学合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建设项目,因此,要避免设计缺陷质量的“本质” 缺陷。最后,该单元的设计旨在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以认真负责的道德标准,严格的分析,设计,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和高品质。

三、实施阶段的管理――质量管理的关键

工程实施阶段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对此阶段进行质量管理则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命脉,因此一定要抓好实施阶段各个环节和施工人员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工程实施阶段的的管理按施工阶段工程实体形成过程中物质形态的转化可以划分为对投入的物质、资源质量的管理;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即在使投入的物质资源转化为工程产品的过程中,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因素、各环节及中间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对完成的工程产出品质量的控制与验收。

(一)树立质量控制意识。在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把关作用,所以一定要树立全员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意识,完善质量控制机制。第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问责质量,使责任分工明确。在施工过程中,各部门的各种细节的各个方面以及分项工程都应进行实时监控,所有施工过程全过程都要纳入到监督管理范围之内。第二,在整个过程中的管理中,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施工队伍的质量缺陷及项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质量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质量目标和研究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撰写质量保证计划和改善的措施,明确落实实施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质量检查的实施,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最后,要总结的经验教训,并记录下来,为之后的施工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体系的的制定奠定基上,继续研究各种工程问题,完善质量保证措施,并做好总结,分析原因,而这些问题在质量管理的未来露出作为预控制目标。

(二)对投入的物质、资源质量的管理。对投入的物资和资源进行质量管理,即要保证所购买的建筑材料首先一定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而且规格一定要和设计要求和规范相符合;其次,材料的质量、规格和实施的标准等必须保存完整,在其有效期内要对其进行抽样检查,抽样报告符合要求才可使用。

(三)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施工和安装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要做到交接过程要有检查,质量预控要有措施,建设项目要有技术措施和方案,图纸会审要有记录,准备的材料要进行测试,对隐蔽的工程要有验收,测量仪器的校准要进行复检,设计变更要有手续,钢筋代换要有制度,质量处理要有审查,成品保护要有措施,质量控制要有否决权,文档文件要存档。

四、竣工之后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补充

很多人认为工程完成后,就不需要在进行质量管理了。而实际上工程竣工后的质量管理则非常的重要,它是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补充环节。在这个阶段,施工单位可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工程质量规范对工程实施中国容易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查,如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的做出反馈予以修正,完成后验收工作,从而保证了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对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保护用户和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也是保证水电行业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整个工程管理中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较好的处理好方面的的关系,例如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人员组织等,并采取有效合理的质量控制监管机制,从而保证工程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美艳.刍议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管理技术;体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基本条件

1.1 技术管理体系

(1)管理机构的设置。工程开工以后,总承包部设立综合性技术管理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协助总工程师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较大的技术问题;宏观控制工程总进度,明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关键节点;参加单项工程完工验收;参与主体工程、临建工程及有关专项的立项技术评定和评(议)标工作;负责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成果的收集整理。技术委员会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决策机构,解决和决策工程重大技术问题;负责工程建设中重点、复杂的单项技术设计审查及与之相关的科研组织工作。

(2)技术管理措施。可以在工程技术问题上实行总承包商总工与设计总工联合负责制。针对技术活动特点,将技术管理设置成项目管理模式,并在管理层次和专业划分上加以区别,且随工程建设进展对机构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技术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管理需要。

1.2 技术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为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技术管理工作,总承包部技术处牵头制订了技术管理相关规定,对工程建设技术管理职责、技术保障体系、技术决策原则、技术决策程序、技术决策权限以及设计变更和设计修改、技术联络会议等均做出明确规定,这是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文件,是技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技术措施严格实施的保障。

(2)定期召开专题技术会议。定期召开专题技术会议,研究较大技术问题,由总承包商总工程师主持,业主、监理和设计三方参加。会前发出通知,各方备好汇报材料和有关资料,各方人员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经过认真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由总工程师归纳总结大家的意见,做出决定,会后整理成绩要下发。

(3)技术信息共享。在工程建设期间,信息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业主、监理、设计三方分工不同,责任不同,但目标一致。有关试验、原型观测、质量检查、地质等资料应及时传递和交流,以便各方及时掌握工程安全、施工质量等信息资料,共同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或补救,也可进一步优化设计。

(4)编制紧急情况预案。在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就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编写紧急情况预案。如原有厂房上浮量偏大情况、桩打不下去等情况均给出了解决办法和紧急处理方案。

1.3 技术支持体系

建筑承包企业对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安装、以及试运营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可以主要由参建各方的技术力量组成,受建筑公司总承包部统一组织和领导。工程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由设计院负责该项目的设计总工、建筑公司总工程师、设备供应商代表、以及参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委员会;二是由设计、监理、供货商、承包商、土建施工项目部组成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

2.1 制订企业标准,逐步完善成套技术

要求施工企业制订企业标准,这是施工规范标准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落实规范标准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工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标准最高,国家标准最低,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标准的真正贯彻执行。企业标准有产品标准、补充标准、工艺半成品标准、方法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

企业标准的制订。通常施工企业制定施工工艺标准都按以下四种办法:一是选择企业最优的专业(专项)或特长,结合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订出该项的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再按该标准进行施工,把施工过程及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记录,检查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哪些条文是有效的,哪些条文是应改进的,使其再完善或进一步改进,直到用最简便可行的工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把其固定下来,经过企业的技术委员会或总工程师批准,就正式成为企业标准,贯彻执行。

二是抓住企业中最影响工程质量的项目,进行专项治理,制订出必要的措施和要求,在施工中实施,将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来研究改进措施和要求,到一定程度就制定成施工工艺、工法或企业标准。再经过实施和完善,使按其操作要求而能达到预期效果,形成企业标准,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

三是借用外企业的标准或国家工法,经过使用逐步改进,最后达到能满足本企业的施工要求,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

四是有的可按工程急需,抓几个工序经过上述程序,而形成企业标准,逐步扩大范围,完善配套,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要有计划地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是企业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但必须配套形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标准是企业从事施工的依据,是实现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向建设方做出承诺的保证。逐步完善成套工艺,创造企业特色。企业要想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单靠有了企业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一些企业标准和先进的施工机具,从小到大,优化组合,形成综合的企业标准一成套工艺。可以先从一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相配套完善起来,也可以以一定的结构形成为基础,先搞出一个小范围的配套的施工工艺,最后由几个小的配套工艺形成大的成套工艺,并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形成企业的工艺标准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企业特色。

2.2 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2.1 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一是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二是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三是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QC 活动,通过PDCA 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四是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2.2.2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2.2.3 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是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建筑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但遗憾的是运作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层层不负责任行政领导不按市场规律和科学办事,在决定工程监理和验收等关键环节上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使很多原本有效的机构被从中架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管理不严。使工程验收和监理流于形式,工程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发现。

二是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泽权.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研究[J].山西建筑,2009,(14).

[2]王文忠.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改进[J].消费导刊,2008,(15).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变革

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现代化工程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既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储存、修改和查询信息,也有助于在施工中跟踪预测由于多方面原因而导致的进度和质量问题。采用信息技术不但能使复杂的程序简单化,还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管理能力,加快工程建设的效率。

1.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变革的作用

1.1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通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将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详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经济人才。所以,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随着技术与经济的日益紧密联系,对于兼具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而也进一步加快了经济与技术的融合。

1.2方便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工程管理也改变了传统的运作方式,工程管理各部门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平台,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无距离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有着快速、准确、效率高的特点所有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上能够同时对项目进度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减少部门间的冗余工作。

1.3提高资金运作管理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资金运作和管理的水准关系到该公司甚至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程管理的资金运作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契机。通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对资金的流动做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并且将数据同步,能够有效降低运营风险,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资金管理的水平上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国内的竞争,同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力争赶上一些先进国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成为了国际化趋势,我们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能够保障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能够促使我们在工程管理中不断地借用国际上新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降低工程管理的成本。

2.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变革的表现

2.1在项目管理系统中的表现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对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同时,项目管理意在制定项目投资、规划和进度。而这些任务需要项目经理来完成,所以公司项目经理能够通过该系统对相关信息进行查阅。在项目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依据包括计划评审法及关键路径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的网络技术,将计划系统直接提交给公司项目经理并对关键路径报告进行整理。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系统中,所有关于该项目的决策、汇报等工作,项目经理都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来完成,因此更加及时有效,同时也相应地节省和成本。

2.2在物资管理系统中的表现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资管理系统中,改变了传统的对物资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物资管理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库存量、流入和流出等信息做全面的汇总和登记,方便管理人员的查询和整理。而且,通过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对全球范围内的货物进行统计和归类,并对所有相关物资的价格和价值数据进行分析,这能给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对于货主与买主而言,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将货物的价格信息、购买分析信息及投标状况信息等进行梳理和归类,有利于实现买方和卖方良好的互动和合作。

2.3在管理系统中的表现

任何工程项目的科学施工,都必须依靠于事先制定好的施工方案来开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随着进程的推进,也会出现一些列情况,比如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关键活动表现等,对于这此情况,公司项目经理应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有效规避意外风险。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管理者将工程的一切信息一目了然,包括完整的施工方案,施工人员的工作进展等方面,并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预测,有效统计施工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3.信息技术推动工程管理的变革

3.1手段的革新

工程管理手段的变革需要巨大的动力和能量,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是一股促成工程管理手段变革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工程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工程项目管理是其工程管理专业人士的一大特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又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已经为大多数管理者所接受,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3.2组织的革新

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工程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也引起了传统工程管理组织的变革。传统的管理组织通过至上而下的层层分级管理,其系统运行效率相对而言是很低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工程管理组织中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组织内部更多地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方式来沟通、协调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纵向组织结构出现了向“扁平化”结构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融合不断深入,工程管理中组织的信息沟通能力也大幅度的提高,传统的组织管理中,过分地强调监督与控制的职能,而忽略了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在现代的工程管理组织系统中,更加强调通过积极的沟通、协调和知识的共享来解决工程管理中的问题。这也使得过往组织系统中由于缺乏沟通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减少,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率。同时工程管理的领导者也将由工程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者向着统一组织目标的设计者、组织的协调者和组织文化的营造教育者转变。

3.3思想方法的革新

以动态控制原理为基础的传统工程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方法,是一种过时的处理方法,因而,它不能预测事前的发展情况。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这一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程管理者借助先进的信息处理和沟通工具,可以实现对工程管理的事先预测和分析,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项目实施前的决策科学性。随着工程管理理论的发展,其思想方法也由以被动控制为主到以风险管理为主的方法转变,风险管理的理论和辅助工具将在工程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4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

现代工程管理的革新,首先发生在工程管理的基础领域和工程管理手段的变革。随着手段的变革,也同时带动了思想方法和组织的革新,从而改变了整个工程管理的系统。就像任何一项变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协调发展。尤其是理论的发展往往起着先导作用。新的工程管理理论的出现,必然会成为工程管理的新的指导。从而推动工程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结论

工程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变革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结合,必然会为工程管理的变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同时,光有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不够的,社会经济的这个大系统的合力,才能使工程管理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工程管理;电子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建筑行业也不断发展进步,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建筑行业必须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为人们建设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空间,为此建筑行业施工单位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升行业的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指的是企业利用科学手段收集、储存、加工、处理经营管理信息[1],对决策具有辅助功能。工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具有程序复杂繁琐、涉及范围广泛、包含多种不确定因素的特点。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时,需要的信息数量巨大。电子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2],在工程管理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更加高效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查找和分析,并对信息进行自动的筛选和处理,管理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工期、施工质量和成本,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控,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能力。

一、工程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虽然建筑行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相关经验,但是实际的应用时,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管理在某些方面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程序软件,特别是办公区域使用的自动化办公系统,在投招标阶段使用计算机计算工程量、制作标书、设计施工图纸、计算造价成本、建构建筑模型等,对日常信息的管理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应用的范围还比较窄,在工程管理前期和工程设计阶段应用比较集中,在项目施工阶段的应用并不到位,在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应用较少,不能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

2、工程管理对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的信息化系统重视不够,大部分建筑企业仅关注建筑工程在各个施工阶段和环节中相关软件的应用,缺乏对建筑工程整体的规划和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协调控制作用得不到有效利用,无法对由多个施工单位共同参与的大规模建筑工程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建筑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效率很低。

3、在工程管理中没有将电子信息技术技术的应用落到实处,虽然一些建筑企业引入了该项技术,但只是流于表面,工程管理仍然采取人为管理措施和手段,利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模式非常单一,现场管理十分混乱,无法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低。

二、提升工程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1、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方案和计划

目前,我国建设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升建设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尤其是要加强建筑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3]。建筑企业要根据工程管理的具体特点,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计划和目标,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将信息化管理贯彻落实到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使信息在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间的传递更加快速、高效、畅通,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健全信息数据工程管理流程

工程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建筑信息数据在工程建设的所有参与单位之间的传递和共享。在工程管理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作用就是对信息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合理利用。建筑企业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流程,以数据传递和利用为基础,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传统的工程管理方式主要依靠电话、传真、纸张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传递、统计、整理、处理和加工,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缓慢,时效性不强,会出现重复传递信息的情况,降低了信息传达的效率,无法实现信息数据的价值和经济效用。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传递的信息质量和传递速度,实现了一次传输多次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整合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整个项目工程中实现全面的信息共享,实现施工环节和管理流程的无缝链接,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

3、建立整体的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

工程管理包含的工作内容很多,需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的工程管理系统,将全部内容整合为一体。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立项和招标时,要遵循行业和国家的标准规范,其中涉及的专业信息庞杂,信息化的工程管理系统能够对所需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提高这个阶段的工程管理效率。立项之后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阶段,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并应用针对不同环节的专业软件,例如建材计价软件、施工进度自动化报告软件、工程造价软件等。信息化的工程管理系统会对这些分项独立的软件进行整合,提高了整体的管理效率。在建筑工程的实际工作开展中,建筑单位要对施工计划、设计图纸、建筑合同、工程成本、安全生产、工程质量、资源配置、施工进度、工程验收、工程财务多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能够将这些内容和环节纳入一体化的程序当中,各个环节相互协调合作,不仅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水平,也提升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

4、建设多层次信息化管理平台

工程管理不仅包含对内管理工作,还涉及对外协调工作。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单位包括建筑行业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环境监管部门、业主等,所有相关单位都与建筑工程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工程管理需要承担起与他们的协调沟通工作。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密切关注外部相关单位的需求,对他们提供的建议进行收集,对建筑施工提出有效意见,及时将跟踪信息反馈给相关单位,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程度比较低,建设单位需要加强对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信息化的工程管理系统,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建设单位发展。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仍需要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广成熟的应用手段,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健.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J].中国建筑信息.2010,05(16):58-60.

篇7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V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57

1 南水北调东线管理研究意义分析

南水北调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基于山东地区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统一管理和调度,这对保证山东省区域内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保障水资源供给,保护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资源配置与工程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为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预期调水目标奠定基础,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可以参考的科学依据。

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管理与研究,有利于宏观相关原则和要求,有利于研究其公益性和经营的协调,为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最终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总体规划目标起到指导作用。

研究东线工程管理的基础支撑和发展战略,有利于构建工程管理组织框架和运营模式,可为今后工程建成后管理运营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模式。

2 东线工程建设目标与现状简述

2.1 东线调水工程的目的是解决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的缺水问题

主要目标是提供沿线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 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山东半岛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农业和生态用水。

2.2 目前的供水管理体制中没有形成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以下问题成为制约供水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瓶颈

供用水资源运行管理机制不顺,权责不明;人员偏多且素质不高,分配与激励机制不尽合理;农业用水缺乏计量体系,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节约;水资源受自然条件限制,在供给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在生产经营上形成自然垄断。由于水资源的生产和销售具有范围大、战线长,管理难度较大,水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制度难以达成,种种因素导致市场机制下水产业生产和调度过程无法发挥作用。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管理办法

构建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特点和管理要求相适应,满足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管理模式,既是工程管理自身的需要,也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

3.1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单位

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体制管理,根本目标就应该是获得最大利润。因此,市场机制可通过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从而使供需双方自觉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对自己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

3.2 加强计量设施建设

构筑市界、县界和重要取水口的计量体系,为计划供水、定量供水、计量收费建立工程基础。在有关市的边界处设置测流水量量测装置,实现连续、及时计量。在供用水双方监督下,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市界断面进行供水量的不间断测定,实现供水计量的准确、及时,加强计量方面保证供水计划的准确执行。

3.3 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质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管理的关键是治污。东线工程能否实现工程供水目标,达到预期效果,加强治污、保证水质显得尤为重要。

3.4 强化管理

提高工程沿线用水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山东省的防洪、灌溉、排涝、供水问题,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用水管理的政策、法规,管理部门在执行用水管理时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5 运河沿线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大力推广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农业积极研究引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探讨

一、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现状与意义

(一)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基本处于人工管理模式,即:根据人们长期工作的实践经验,借助常规的工具、机电设施和普通的通信手段,采取人工观测、手工操作等工作方式,处理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计算和文字编辑,进行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等控制,水情、工情调度指令和启闭调节各类工程建筑物。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信、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开始得到初步应用,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辅助工具,主要用于网络通讯、文字编辑、图表绘制和打印输出,最多作些简单的编程计算,通信、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其技术特性和系统效益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意义

1.保障水务安全

水利工程现代化作为保障水务安全的重点措施,以大力创建优美环境、促进良性生态,保障环境与生态安全为目标。水利现代化,在水利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工艺手段、新型机器设备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不同于以往的水利观念,水利现代化管理以现代思维来研究水利、装备水利、管理水利,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高效保护水体环境,严格控制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目的;以建立因供定需、供需协调的供给机制,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水利产业可持续发展。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可行性和社会性。由此,水利工程现代化将有利于促进水务安全,从而保障食物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

2.协调经济发展

以保障水务安全为基础,可以引申出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这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水利现代化有利于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实现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化,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国民经济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美化。所以,当前治水任务艰巨背景下,切实实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独立都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

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途径

(一)转变水利工程管理观念

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水利工程现代化对国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改善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项事关社会整体的重要事业。转变过去“重建轻管”的思想,把工程管理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管理上。其次,现代水利观念的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应当明确这一点,建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只有明确这一点,管理者在进行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时才会自己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考量,努力实现四个效益的协调发展。再次,水工程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服务。管理者当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供水系统和防洪保障。

(二)明确水利现代化管理目标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基本目标是:安全、可持续,即保证水利工程设施完好,保证水利工程长期运行安全,保证水利工程可持续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具体来说,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程有以下具体目标:首先,实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加快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符合水利工程管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良好健康运行。其次,保证水利工程长期安全运行。最大限度地延长工程使用期限,使其能在长期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和职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向人民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向社会提供能供其可持续的水资源,强化水务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为水生态的修复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健全水利现代化管理体制

我国工业现代化起步较他国晚,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模式上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影响着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我国要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制度,需要改变现有管理体系的种种弊端,遵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水利管理制度改革。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要求其既要符合水利管理的规律,又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实现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健全水利管理体制还是要回到水利工程的实际,按照已有的有效的现代水利管理要求进行补充改善。将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和强化外部考核机制相结合,内外兼修才能全面实习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要实施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认真落实相关考核制度、技术标准和条例,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务实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并实施合理的目标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以激发管理者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水利工程管理的具体工作要具体落实到个人,权责明确,以确保问责的实现。另外还要构建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应对紧急情况发生。这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四项效益的有力保障。健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实现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全面强化。

(四)培养现代化水利管理人才

第一,提供条件使其获得当前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如成本管理、目标管理等等,鼓励其借鉴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将理论模式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检验,不断的自我更新知识库和经验库以寻求更加能适应管理要求和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只有在合理的激励下,才能调动管理人才的创造性,自觉主动更新知识和培养自身管理能力,寻求新知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第三,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水利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可以将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是管理人员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避免由于知识单一造成的管理不符合实际,效率低下等问题出现,同时管理人员还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总之,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是知识体系完善,懂得管理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通信,精通信息系统,熟悉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论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应当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健全水利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现代化的进程,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张道均.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6).

篇9

关键词:技改大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不足;措施

电力企业加强技改大修项目的技术经济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能够遏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各部门正确运用权力,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提高项目的公信度和透明度;能够促进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履行各自职责,在施工过程中良好的衔接配合,保证工期,保障质量;能够在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中不断督促各参与单位加强管理,提高责任意识,健全制度,科学管理以及规范运作;能够提高企业实施技改大修工作的经济效益。

一、技改大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和计划编制及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资本性收支预算编制全面性不足,不能充分考虑非常规资本性之处,当年预算和计划的完成率较低;技改大修项目资金跨年使用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二级机构对主管部门指令性技改大修项目的履行不够严格,存在自行改变资金投向以及增加施工项目的问题。

(2)工程管理执行不到位。虽然技改大修项目的管理制度严格,但执行效果不好。技改大修项目存在应集中招投标而未实行招标的行为;“工程监理制”、“工程合同制”等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条款内容表述不清晰,合同执行不到位;工程造价管理不严,甚至一些技改大修项目概(预)算管理环节缺失。

(3)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不严谨。技改工程中设备停用期间,折旧未停止,虚增企业成本。技改工程的财务竣工决算办理不及时,资产入账手续不全;大修工程存在先办理结算,后施工情况;结算成本存在施工成本发票缺失,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电力企业技改大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

对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应该贯穿项目的全过程,包括从项目立项开始,到接下来的下达计划、设计、招投标、办理合同、施工组织、验收、结算、决算一系列具体阶段,通过对以上结算的过程控制来实现技改大修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1)项目规划与立项阶段:应该合理对实施技改大修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综合以上三方面的结果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进行考虑;确定立项之后要合理地评测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之上详细测算项目总体投资规模,通过科学的方法判断项目的规划和立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项目的规划和立项阶段的技术经济管理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项目是否具有开展的必要性,明确了投资规模和未来要达到的目标。

(2)设计阶段: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进行技术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因此,设计阶段必须全面贯彻并执行国家和省公司执行的标准、规范以及技术条例,在此基础之上要结合电力系统设计要求、运行规程、公司技改工作要求并充分考虑事故预防措施,确保在设计阶段严格执行电力建设的预算管理以及定额和单价管理,此外,还必须考虑具有科学性和经济性的先进技术的使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体现设计阶段工作的重要性,保障项目的科学性和经济性,使企业的投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招投标阶段:招投标阶段进行技术经济管理主要的目标是确保招投标各个环节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杜绝在招投标环节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招投标各个阶段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企业利益不受损失,确保符合设计阶段对于设备技术以及经济指标的要求得以实现,确保最终中标的厂家为项目提供优质的设备,为项目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保障项目的经济效益。

(4)材料及设备的管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设备及材料的有效管理制度,通过技术经济指标检验到场的材料及设备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是否与招标文件要求相一致,同时对材料及设备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控制材料和设备的领用和使用情况,确保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材料及设备管理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实现账物相符。同时,材料和设备的管理还涉及到废弃材料以及施工中拆除物资的回收工作,以及监督材料和设备的有效使用,通过以上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了材料和设备的有效节约使用,为项目创造经济效益。

(5)工程竣工:在工程竣工阶段进行技术经济管理主要是检查施工中建设的各个环节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满足电力系统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评价完成项目运行的可靠性以及是否对现有设备运行造成影响。竣工阶段的技术经济管理是评价项目实施是否达到立项要求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此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具备提高建设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减低施工成本等先进指标的唯一方法,通过指标评价也能够反映出施工过程中是否做好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等施工要求,也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一定程度上监督施工单位在竣工阶段做好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归档工作。

三、结束语

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经济管理,电力企业能够严格把控技改大修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得项目实施从立项开始直至竣工投入运行都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最大程度上确保企业投资不受损失,提高了投资的回报率,有助于企业不断打造精品工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作者详细地梳理了技改大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希望对公司技术经济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韩天柱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对策新思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让我国有关工程建筑施工管理规范得到逐步完善,现代工程项目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规范度和复杂度较之以往呈指数级倍增, 这就对施工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现场施工管理的工作体会, 对当前如何提高大型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提出一些看法和具体的措施, 与各位同行一起学习提高。

1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走进建筑行业,建筑企业的效益好坏和管理的总体水平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高低,并且也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与赞同。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有利于畅通生产领域间的交流。众所周知,不同领域之间都有很大的互补作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要充分体现时代化。广泛地和经济领域及生产领域间搞好互通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谐发展。其二,有利于完善以及解决建筑工程管理的问题。由于很多建筑企业都是私营模式,加之不断的改革使得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不够完整充分,导致工程管理工作深陷困难,有时会出现违法乱纪、管理不到位、低劣工程以及常发事故等现象,因此要充分加强并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问题。

2 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管理的内容包括:第一,质量管理,这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质量好坏不仅影响社会活动各个方面,而且能综合衡量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控制工程质量要进行质量管理,进而确保工程产品质量满足规范要求。由于建筑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能反应工程的质量,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保障工程质量,一旦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就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第二,进度管理,通过管理工程进度能有效保证工程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进而确保工程按期完成。若不加强工程进度管理,各个环节的工程人员就没有紧迫感,他们不会主动积极地完成工作,就容易出现进度拖延现象,进而导致不能按期完工或应赶工期造成的工程质量下降。因此科学合理的进度管理能有效地指导具体进度计划及实施;第三,投资控制。每个建筑工程较敏感内容都是资金,因此需科学规划及统计工程设计预算,必须重视资金涉及的每个环节,统一归纳和统一决策涉及的预算问题。施工中不鞥对设计规划随意修改,避免变更预算成本。还有在投招标活动时要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实力。

3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长期影响着建筑企业,使得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层面,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管理,不科学的组织,落后的管理方式,经济效益较低以及人员素质较低等很多方面。本文重点分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最突出的现状就是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当前的工程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很强计划经济的色彩,管理方法主要是行政与硬性指令,这点明显地体现在我国大型建筑企业中。其一,制定工期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够重视工程的总体规划,制定的很多计划不符合实际且不科学,通常是依靠积累经验确定工期。一旦遇到的工程项目是新结构形式的,有关人员往往会不知所措,也仅仅依靠依靠主观臆断来制定措施,导致措施的不得当。其二。采购材料方面,现在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采购方式是大批量的集中采购。在工程项目到手后才联系供应商,建设单位和供应商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一种合作关系,使得采购方式比较僵硬,缺乏灵活性。一次购入大量的材料,不仅占用资金而且又占场地,还有对于零星材料需频繁地采购,从而增加工程采购的成本,最终导致资金浪费。其三,控制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未足够重视工程控制,同时缺乏完善的工程控制体系,仅仅依靠主观臆断和经验积累。一般检查工作代替了大部分控制的控制内容。而只有等结束任务后才能进行检查,只是事后控制,没有统计分析及量化计算,未足够重视事前和事中控制。第二,人员素质的现状。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队伍整体普遍素质较低,且结构层次不合理。首先是缺乏高学历人员,大多数人员学历较低;其次是较重视工程的技术人员,而轻视专业的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合格的工程管理人员。尤其目前我国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一个行业,其一线操作工的技能水平低,尤其是农民工素质需要提高,这也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很多的操作工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进而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而且易发生安全事故。

4 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新思

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就是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方面,管理理念也是重要元素之一。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比较多,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忽略掉,这也就是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这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利影响。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从新发明出一种理念,而是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对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进行不断地填充,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得到彻底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准确的发展方向,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而是要始终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并且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第一,深入改革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其一是改革管理观念,目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与传统的工程管理观念不同,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盈利,特点是科学地决策管理,同时追求创新发展。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经营观念,只有转变经营观念才能顺应新经济形式要求,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具体包括分离总承包人施工管理和作业职能,弹性的用工制度,设置总公司的组织结构要符合市场要求,有效地结合集权和分权,组织机构要机动灵活等。其三是改革管理技术。要采用科学、量化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如借助网络技术管理工程,确保工期进度,借助数据统计技术利用工程资金,建立绩效的考核制度等,有效地指导工作。第二,提高工程人员的素质。工程管理人员要进行专业化配备,需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且专业培训后方能上岗等。有关的管理人员要科学控制工程质量和进度,确保工程顺利完成。鉴于一线操作工的素质低现象,企业可设置专门人员素质的培训部,进行安全及技能等工作培训,并采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分明,促进基层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5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管理要高度重视,目前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观,发挥创新精神,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涛,王慧.浅析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