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立体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08 17:1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锻炼立体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锻炼立体思维

篇1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教学探究

立体思维也叫做全方位思维,是指人对于事物的全方位思考能力以及立体看法,是学生多角度思维和平面、立体思维之间的转换能力的具体表现。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立体思维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对服装设计结构的全方位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立体思维教学的内容

1.立体思维的培养

立体思维的培养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有关立体思维部分的一个重点,并且随着人们对于学生立体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实际教学中,教师也更加重视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限制,一些教师采用的立体思维培养方式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普遍没有得到较为系统和专业的培养训练。立体思维的培养内容不仅是让学生凭空去想象,而应该一步步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能力,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后形成立体结构,同时还要能够通过立体结构拆解为平面设计,将立体想象通过对平面的服装结构设计体现出来。

2.立体思维的运用

除去立体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之外,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立体思维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怎样把脑中的立体想象抽象到平面中,用实际的工具将思维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体现出来就是立体思维的一种应用方式。立体思维的运用不能只凭想象,而需要更多的空间结构与平面结构知识,需要了解转换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就需要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涉及,并且使学生加以练习和运用。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立体思维增强方法

1.训练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立体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加入对学生立体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例如,通过一份平面的服装设计图纸,让学生还原其穿在人身上可能产生的立体空间效果,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立体想象能力才能完成这项任务。为了达到逐步加强的目的,一开始可以只体现部分立体效果,然后逐渐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能力的加强体现更完整的立体效果。

2.模型与动画结合训练

借助互联网工具,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人体模型制作成动画形式立体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模拟服装穿着效果,让学生了解立体想象与实际情况的差别,修正自己的立体思维模式,使自己的立体抽象能力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3.增加抽象和具象练习实践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立体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立体思维能力的运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还应该增加更多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转换练习,使学生了解如何将立体思维体现在平面的服装结构设计中,使结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结构特点。

立体思维能力是服装结构设计中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对学生立体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加强学生对于这种立体思维的灵活运用,使得服装结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结构特点,更好地利用立体特点提高服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舒适性和美观性。

篇2

只有在运动的状态中,对太极拳的这些规律有了感性的、逻辑的、体察的认识,才能说对太极拳有了了解。此外,太极拳并不是刻苦学练就能掌握的,老前辈们往往把练太极拳称之为“玩太极”,这样,就让太极拳的修养行为成为一个很放松、很自然、很个性化的生命的内在“游艺”。

本人所传承的太极游艺是以游戏和体育锻炼相结合的途径,通过神意(大脑)支配形体(肢体)的方式,按照方圆、松紧、螺旋、反向等肢体动作,来帮助理解太极拳哲理的一种锻炼方法。

刚开始做太极游艺,很多人不习惯,因为,所选编的招式招法,多为人们平时很少运动的部位――这些看起来一学就会,循法操持,大多数人却做不到位的游戏,是一种太极思维的建立过程。太极思维讲究有前必有后,有方必有圆,有心必有身,有内必有外。建立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太极文化、太极拳;才能更好的协调身心,使之更健康、更舒适、更快乐。

太极游艺,亦称之为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

第一式: 两手互搏

其一,主动去握的一只手要用力气(静静的用力,武学中的术语是静力),尽量不让另一只手抽出来;

其二,另一只手想办法,尽量通过扭动、蛹动、旋转等形式,从紧握的手中抽出来。

其三,抽出来之后,换另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往外抽。如次反复多次。

老辈人称练太极拳要练出“美人手”――手上的气血流通得好,皮肤很细腻。这是其中的一个锻炼方法。

第二式: 拳掌互换

拳掌变化的灵动与否,决定着招式招法的协调性和互孕性。这里介绍的拳掌互换,主要锻炼的是大脑支配拳掌的能力。

右手四指卷曲,拇指盖在食指、中指上,成握拳状,拳心朝下,拳眼对准左侧;左手五指伸直,掌心朝下,指尖对着右手握拳的拳眼。拳和掌均暗暗的使力气。随之,非常快的,左手变拳,右手变掌。右掌对着左拳。两手反复变换之。

一开始很多人做不协调,没有关系,反复锻炼,逐渐就熟练了――不用脑子的支配亦能很快捷的进行拳掌互换,使之成为下意识的活动。

第三式: 两臂返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向前就是向前,向后就是向后。但是,在传统太极拳的思维方式中,向前时,有要向后的意识,向后运动,要有向前的寓意。下面这个游戏,可以帮助理解太极拳的这个理念。

两手松弛地握拳。随之,右臂按照上、前、下、内的方向,划立体的圆;左臂则按照上、内、下、前的方向,反向划立体的圆。

刚开始同时划这两个立体的圆,一般人会左臂干扰右臂,很不习惯、很不协调,甚至会左臂和右臂顺方向划圆了。没有关系,反复训练,练着练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会做了。

第四式: 圆伸循环

本式子主要是帮助大家体会太极拳圆伸一体理念的。

基本动作要求是两手均成伸手式,五指自然伸直,掌心微含。

动作运行的轨迹――左臂按照上、内、下、外的线路划圆弧的同时,右臂手心朝下,手指朝前,放松地伸出;然后,右臂按伸出的线路往收回,左臂稍稍往外划一点弧线,等一下返回的右臂。随之,右臂按照上、内、下、外的线路划圆弧的同时,左臂手心朝下,手指朝前,放松地抻出。两臂如是循环往复的同时做圆伸。

本动作,开始不习惯,可反复揣摩。

第五式: 立轴转肩

松肩的方法多种多样,身心协调健身法的松肩,要求两肩部能反向同时做立体的转肩运动。动作要领如下:

两臂向上举,在头顶上方,两掌指尖微微相接,掌心相对。随之,右臂以肩为轴承,按照前、后、下、上的轨迹划立圆;同时,左臂亦以肩为轴承,按照后、下、前、上的轨迹划立圆。两臂交错划立圆,不要相互影响,各自按各自的轨迹运行。转数圈后,两臂反向再做。反复多次。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开始两臂会相互干扰,做不到按各自的轨迹划立圆,需在反复揣摩的基础上逐渐习惯。

第六式: 肩臂通透

背部的肩胛骨一般人很少运动,日久天长,则气滞瘀堵,不利于养生。下面介绍如何锻炼之――肩胛骨和两臂交错做挤动转圆。

其一,两臂向两侧伸直,手心朝下,手指指向身体的两侧,成“一”字。

其二,两臂的肩胛骨处分别按照上、左、下、右的轨迹划立圆;或按照上、右、下、左的轨迹划立圆。此时,肩胛骨处好像在相互催促着、挤压着各自交互地划立圆。随着两肩胛骨交互地划立圆,两臂的肩、肘、腕、手也相互引促地做波浪式起伏运动――此谓行家所言的“大关节蛇形,小关节蛹动”。

反复做这样的运动,可帮助松透两肩胛骨、两臂、两手,从而为深入地习练太极拳奠定基础。

第七式: 肘胯旋转

太极拳对肘部的运动特别看重。“浑身是手手非手”、“空四梢”、“腕为秃肢”,这些论述都要求精神和注意力不能放在手上,而是“走肘”,以肘的运动来实现手的放松、手的空松。此外,腰胯部也需要松开,使之灵动,从而让气血上下畅通没有阻碍。松腰、松胯均有专门的训练内容,这里介绍的是走肘和松胯合练的方法。

首先把精神注意在肘部,使之左右各自(分别、同时、交错、反向)划立体的或扁平的“8”字。手随肘而动。划“8”字没有一定的规律,总之随心意而划。此方法可称之为“乱环肘”。

其次,随着肘划“8”字的逐渐熟练,胯部也需要配合着划平“8”字。划这个平“8”字,要以尾闾尖为笔,好像虚虚地指向地,在地上划平“8”。同时两胯部相互放松地递送,以使尾闾方便地划平“8”。熟练后,划“8”字可多种多样,如立体“8”、混合“8”等。

肘和胯划“8”字,可有效锻炼肘部和腰胯的灵活性。

第八式: 手脚划圆

现代社会罹患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所安排的手脚同时划圆,可强化大脑的运动神经支配肢体的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此类疾病发生的几率。此外,太极拳在盘拳走架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上下相随”,这个方法是提高这种能力的一种辅助锻炼法。

两脚先自然站立,随之,重心右移提左脚,大脑支配左脚由前、右、内、外的方向划平圆;同时,大脑支配左手由前、左、外、内的方向划平圆。

划了几圈之后,重心左移提右脚,大脑支配右脚由前、右、外、内的方向划平圆;同时,大脑支配右手由前、左、内、外的方向划平圆。

初期练这个动作,绝大多数人只能勉强划出一个平圆(或腿或手),手和脚不协调。没有关系,多做、多想就逐渐地能做出来了。这个方法也是脑血栓后遗症的康复训练法。

第九式: 周身抖颤

松透周身、让身体的各个关节都灵动无碍――这是太极拳锻炼的必由之路。将来练水性太极拳时,“翻滚、扶摇、羊角” 等动作,才能如水之波浪般一动无不动。

步骤一:松抖膝部――两膝先前后动颤,随之左右动颤。

步骤二:松抖手部――两手仿佛面条般丝毫不用力,随便抖动之。

步骤三:松抖肩部――两肩部自由地上下、左右、前后抖动。

步骤四:松抖胯部――两胯前后交错地放松而动,幅度小而速度快捷,不用拙力。

步骤五:同时抖颤――同时抖颤腰胯、肩、手、膝部。抖的时候要自然,不用力。这是难度最大的抖颤,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做好(注意:有心脏病的人不宜练此步骤)。

以上抖颤的目的是松透周身,但是注意,不要勉强而为,要逐渐摸索着放松地实行之。

第十式: 提踵放松

经过以上由简单到复杂的锻炼之后,学练者会逐渐地由不习惯到习惯,由做得不协调逐渐过渡到很协调,这样,我们心灵(大脑)控制形体(相关动作)的能力会得到强化。此时,可通过提踵落身的锻炼,进一步放松身心。古人云:“圣人呼吸以踵”。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呼吸以踵,却可以做一做提踵放松的练习。动作要领如下:

两脚并拢,两手好像拉着丝线把各自对应的脚后跟给提起来,脚掌着地,两臂在体前伸平,与肩等宽,手心半握拳,仿佛真的握着丝线般。随之,手轻轻的把想象的丝线放下,两脚后跟也随之落地,如是轻轻地、自然而然地震动了一下周身。然后,再用手拉着丝线,把脚后跟给轻轻提起来,放松身心地落下脚后跟。反复做多次。

以上动作,两脚分开自然站立或并拢站立均可,总之以舒适自然为要。

篇3

关键词 创新思维;立体构成;废旧材料;应用

1.立体构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是设计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一直以来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关于材料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探索,从种类丰富、变化多端的材料中,根据各种材料的材质、性能、形状以及给人视觉心理上产生的不同感受上,训练学生选用适合的材料去进行立体构成形态的加工制作。将各种材料按线、面、块分类,然后开始制作。造型手段大致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对原型原材料的破坏与解构。也就是将原有的形体根据设计需要而进行拆分和打散。二是组合和重建。将简单形体或是破坏、拆散后的材料再重新按需要组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整体造型。三是变形与扭曲。主要是将规则的实体造型或原材料进行变形处理,使形体结构符合复杂、生动的设计需要形态,可以使平面形态变为曲面或是凹凸面的形态,使得立体造型感更为丰富。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2.把握材料的本质美感,发挥材料的个性

在立体构成教学的过程中,把材料应用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同时,材料又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肌理等视觉效果。比如纸类材料方便快捷,可塑性高,又价格便宜,工艺简单,可以使用裁切,折叠,粘贴等手法;泡塑材料有一定硬度,可以做基底和填充物,切割起来也很方便成型;布绳材料则柔软、灵活,可以编织、镂空、系结、缠绕,制作出“软雕塑”的造型效果;竹木材料是天然材料,加工容易,质量轻薄,外表一般都有很美的纹理,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加工时要注意适应材料特性,有必要的可做防腐处理;还有泥石材料应用也很普遍,比如一些石膏粉、水泥、沙、石等材料,除本身可以加工成型外也可以和其他材料配合使用,突出综合材料的表现力。另外,还有金属材料的使用,金属造型变化丰富,精致美观,种类也很多,一般常用的有钢、铁、铜、铝、铅为主。可以通过工具进行切割、弯曲、打造、组接、抛光等加工处理,经常能出现很强烈的视觉效果。现如今,废旧材料也加入进来,我们这里谈到的废旧材料主要是指现代工业中的各种垃圾,比如:各种包装盒袋、各种瓶盖,竹、木、布、绳、碎玻璃、塑料的边角料及废五金材料、废机器零件等等。除此之外,还指各种废弃的轻工业产品、生活用品和现成品。然而,就是这些垃圾,却成为了立体构成、雕塑装置中的“宝贝”,成为后现代艺术里的经典“垃圾文化”。因为,各种垃圾的形态结构、材料肌理和视觉语言都能触发我们创作的动机和灵感,所以,有时候,我们首先要到废品收购站或钢铁工厂去,寻找材料,寻找灵感。有了这些废旧材料,通过“相面法”创作构思也就随即而来。

3.化腐朽为神奇――废旧材料的创造与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材料还在不断出现,丰富的材料给立体构成带来了新的契机,使材料的构成具有了新的造型活力。设计者既可在构思计划后去寻找符合需求的材料,也可先有材料,采取“相面法”审视材料,在玩赏之中得到灵感的升华。尤其是对现成品和废品材料的使用上更是如此。

教学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为了使单一材料为主的课堂鲜活起来,将各种材料问题结合到立体空间的研究中,多种材料的引入将为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构想增加新的渠道,学生在运用多种材料解决空间、立体关系的问题中,也体会到了创意的无比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同时拓宽了想象的视野。在对材料的物理特征和心理特性的研究与比较中,可以使学生在创造形态的构成中更加主动、积极。

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废品再利用”的课题,促使学生积极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分析,并从材料中获得灵感,进而提升为有创意的行动。比如秦梦希同学的作品“孔雀开屏”,就是将生活中很多方便易得的废弃物品利用到自己的创造主题中加以制作和完善,孔雀的形体是铁丝缠的框架,然后再其上缠裹了一次性的白色桌布作为羽毛,最精彩的“开屏”,则是用金属条制作羽毛骨架,上面挂满了音乐光碟,显得美轮美奂。整个作品的最高艺术价值在于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每一张光碟都可以拿下来使用,也可重复挂上去供人欣赏,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平。还有一位同学的“蝶恋花”作品,作品中均是利用废旧的电线和铁丝进行制作的,形象生动、逼真,然后再加以彩灯,增添了装饰效果;也有同学用廉价的牛奶纸箱,剪成块、片,堆叠成万里长城的一段,从一个侧面透视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还有同学用最普通的矿泉水瓶和刷碗用的铁砂丝结合制作的灯具造型,既体现了环保的意识,又赋予这些生活中的废物以新的艺术生命,正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去探索和研究材料的独特魅力,用丰富的想象力去诠释自己的创意思维,同时也赋予材料以新的艺术生命。通过课程的实践,实现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利用材料的个性,也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大大加强了实践的创意能力。

随着我们教育过程的不断改革与探索,材料的应用和创新思维的结合将不断加强。因此,我们面临的是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将对立体构成造型能力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也正是我们喜而乐见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永. 进程迁移技术分析和研究[J]. 中国科技博览,2010(7):303.

篇4

一、注重提问语言的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方向,一切科学发现都始于问题。数学教师应注意提问语言的艺术,加强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制定有效的问题启发策略。新课标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其核心在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核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类比的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立体几何的知识。其次,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位思想,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还可以通过分层设置障碍的方式让学生面对难易适度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在教学函数y=f(?+x)与y=f(b-x)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个不同难度的问题:①函数y=f(?+x)与y=f(?-x)是什么关系?②函数y=f(1-x)与y=f(x-1)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内涵与本质。

二、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教师都在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无论是解答一元二次方程,还是分析证明立体几何图形,都离不开抽象的内容。高中数学知识容量较大,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强,如果无法理顺知识架构,就可能出现学生乱用知识点的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内容,教师应把它们以一种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展现出来,透彻把握概念的要点所在。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实施情景教学,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扮演角色,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他们从实际运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所在,提升数学水平与技能。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及其他学科与实际生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介绍尽可能多的实例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燃放烟花的视频片段。毋庸置疑,人们制作烟花都希望它们盛放得越大越好,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烟花升空的时间和距离地面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应该怎样确定呢?烟花腾空后,多长时间爆裂能达到最大值?这时烟花距地面高度是多少?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当属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教学设备的改善。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既可以省去板书的时间,又能用特定的软件把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如用几何画板画3D版的立体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全面剖析几何图形。这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中的圆柱体、圆锥体这部分知识时,如果只靠教师的语言讲述和学生的想象,根本无法把平面图形旋转后变成立体图形的这个动态化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但如果利用计算机,就能够把矩形沿着其中一边、直角三角形沿着其中一个直角边进行旋转,并最终形成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过程动态化地展现出来,学生很容易就会在脑中形成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的画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材知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质量 提高方法

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不仅是在日常的消费中,而且在处理问题时也有这一定的作用,数学思维是全方位、综合性的考虑,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事情。所以学好数学对学生来说是有意而无害的,尤其是高中数学。高中数学里渗透了许许多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所以高中生有必要学好这门学科。然而有不少高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所以本文提出了几点有关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一、高中数学的现状

高中数学通常被老师和同学们认为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自己没有在初中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在高一时学习数学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学生扛不住压力就在思想上放弃了这门学科;第二个原因是初高中的数学教师没有做好教学上的衔接,中间存在知识点的遗漏现象,而且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很难提起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高中生的数学成绩肯定会有所下降。

二、改进数学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标准,让课堂上的教学不在仅仅是理论传授,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观念的改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应该更加贴近于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的数学的影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它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一个学生的潜力。所以培养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提高高中数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高中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分给每个学科的时间也比较少,然而高中数学知识点又比较多而且难理解,所以有不少的高中数学教师抓紧课堂的分分秒秒来传授知识,大部分都是课下学生自己理解,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半点的放松,这样的课堂十分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所以教师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氛围,争取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尽量拿出立体几何的模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立体几何的形状,而不是单纯的靠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应该通过模型来引导学生如何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几何的模型。

四、借助现代技术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不断加强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基A设施,那么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就会有一定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不仅有益于教师的备课,而且还能减少课堂上的板书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教师的备课也能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的时间情况,教师还可以用形象生动的PPT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比较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表格,把三者的特点突出表现出来,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准确的记忆它们之间的差别。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不同的人多同一个新事物的消化吸收理解应用所需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安排教师进度时应该以大多数人的速度为标准。对于那些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教师应该给他们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借此来锻炼他们的思考理解能力;对于那些接受新事物能力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只需根据正常的教学进度来安排他们的任务即可;对于那些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教师应该给他们安排一些较为简单的任务即可,让他们先熟练掌握应用基础知识后在提高他们的答题能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减轻他们学习的压力。

六、加强数学思想的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问题的总结。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那么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新学的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想问题,如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如何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等等。如果学生能够学会这些数学思想,那么将会减少他么在数学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结语

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找到导致教师质量下降的原因并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还需要高中生自己从思想上重视数学的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一起努力,共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玉娥. 实施素质教育更需调动学生积极性[J]. 甘肃科技,2008.

篇6

关键词:导入法;英语教学;技巧

导入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必须注重导入技巧。在开始上课时,调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主动张口吃而不是被动灌输。导入亦不能过长,应控制在5~8分钟内。本文结合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浅议新课标中常见的导入方法及如何有效实施这些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论语里讲到温故而知新,这一方法亦适用于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衔接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从而找准导入点,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教师在引导复习时既检验了学生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觉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迅速,越全面。

二、故事导入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生词不多的故事,故事内容紧扣课堂主题。学生一旦被惟妙惟肖、声情并茂的精彩故事吸引,很快便能投入到学习中。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英语教学中较常用、较重要的导入方法,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情境,把认知活动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英语教材中的对话和课文大多出现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新课起始阶段,借助动作、手势和表情等体态语,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师生的一系列活动将教学内容的情境生动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体情境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著名教育家杜威说:“ 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直观情境导入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习得。

四、联想猜测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通常能体现文章的主旨,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利用标题,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对将要阅读的课文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引起阅读兴趣。

五、问题导入法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在听课中抓不住问题,思维是渺茫的。准确、巧妙的问题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积极思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讲授的内容整合成一两个中心问题,以此为中心,联系与之相关的问题,按照一定线索,提出相关问题,给学生脑子里埋下问号,然后,或层层深入或迂回到问题的中心,一点即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导入法又称悬念导入法,随着学生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心情。问题导入法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开门见山,节省导入时间。

六、情感导入法

用“情感”来组织教学,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情感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充满人情味的做法也会刺激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地上好这节课,教师渊博的知识加上富有人情味的讲授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有学习,从而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七、歌曲导入法

利用多种感官,智能教学。呈现新课前组织学生演唱英语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心境。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辅相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活跃听者的思维、丰富听者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欢快的乐声中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唱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习更为轻松。

八、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信息量大、节奏快,活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刺激多种感官,让教学活动从平面纸质教学走向全面立体多方面教学,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与问题面对面立体接触,从而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英语新课的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新奇、多变、多样、热烈。英语新课导入应按照: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明确目的—进入学习的顺序推进。导语设计要有针对性,贴近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特点,从而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求知。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应准确把握导入时间,过短或过长均不能体现导入的地位。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便是开头,“头”的问题如何做好是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刘佳.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张锁占.英语课堂导入的设计[J].衡水师专学报,1999.

[3]田萱.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4.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手操作;思维拓展;作用

0引言

初中生智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尚不成熟,而数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初中生接受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已不再将理论知识教学作为重点,而更多的关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将使得数学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大大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感知能力,以此改善初中数学学习效果。

1 关于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

1.1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参与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将以初中数学中立体几何的教学为例加以分析和说明。初中数学中关于立体几何的数学知识较为庞杂,图形种类繁多,图形变换复杂,对学生的抽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初中生恰好欠缺该方面的能力,以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影响了实际的数学学习效果[1]。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其中,平面图形主要包括三角形、矩形、梯形、菱形、圆形等,立体图形主要包括椎体、圆柱体、球体及其他不规则几何图形。例如,在对三角形全等问题进行求解时,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给出的图形制作出来,用铅笔标示边的长度及角的度数,对制作好的图形进行旋转、平移等操作,以此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满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将更加形象直观的观察到图形的形状及位置关系,从而对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的条件获得较为深刻的理解。此外,在对椎体、柱体、球体或不规则立体图形进行表面积或体积的求解时,如果学生难以较好的掌握求解方法,可以将图形模型制作出来,通过实际的测量得出问题的答案,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而学生也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模式

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而动手操作将使得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大脑的发育,使大脑发育更为健全,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模式[2]。下面将以三角形中“三线合一”性质加以说明,初中数学教材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加以证明,那么如何将该问题的求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呢?首先准备若干张白纸并剪出几个三角形形状的模型,将三角形模型分别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进行问题的解决。下面介绍一种较为有效的操作方法:将三角形三点进行固定,测量出底边的长度,找出底边的中点并做出标记;用量角器沿三角形顶点与底边相连做出角度为90度的直角边;使用量角器测量顶角的度数,将顶角分为两部分并在半角处做出标记,将该标记点与底边相连;此时,三角形的垂线、角平分线、高皆已作出,观察三线是否重合,如果重合,这说明结论成立,如果不重合,则结论不成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误差,因此三线可能不完全重合,此时需要反复进行操作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1.3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拓展的过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操作方法以及思路可能不尽相同,此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谈论,以此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多多借鉴他人的创新方法,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调动学生建模及分析问题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研究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将书本结论教授给学生,但深层次的数学原理学生并不了解,以致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缺乏灵活性与变通性。此时,学生可将函数图像画在纸上,而后对图像进行平移、旋转、对称等变化并画出变化后的图形,再对变化前后的图形加以比较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此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

2 结语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动手操作和思维拓展教学方法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的配合与努力,大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动手实践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知识系统化、模块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科学自主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陶艺课程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既结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形式之一,在各类学校开设现代陶艺课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现代陶艺的创作不拘泥于形式,提倡个人观念的张扬。在这样的审美条件下,个人的艺术观念在陶艺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在制陶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凝聚了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不知不觉中个人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升华。现代陶艺的造型是提高艺术修养的基础,陶艺的釉色经过烧制会出现万紫千红令人惊叹的窑变色彩。

(二)丰富课余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尽管现代陶艺以表现艺术观念为主要表现内容,但也有一些以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品位,增加艺术情调,展现个人审美观点为目的的现代陶艺装饰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例如极具个性的餐饮器具、灯具、花器以及观赏类陈设用陶艺,我们一般称之为生活陶艺。在创作生活陶艺时,首先要对生活进行再研究、再发现才能找到灵感,只有感受才能有感悟,只有感悟才是不竭的创作源泉。在生活陶艺创作过程中,学生们会重新发现生活之美,对生活的热爱由此而生,对生活的观察也变得越来越细致,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三)锻炼思维创造力

可以说,陶艺创作最能反映作者的性格和爱好,流露心中的情绪,发挥创作天赋,传达艺术观念。现代陶艺源于传统陶瓷艺术,在充分利用传统技艺与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新时期的艺术观念,充分发挥陶瓷艺术深邃的艺术语言,发掘陶瓷艺术的潜力,拓展陶瓷艺术的表现领域。制陶是通过泥土材料利用双手表达个人的精神情感的过程,因此,制陶实际上是锻炼思考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是提高艺术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粘土的可塑性尽管比较强,但要将湿湿的粘土做成空间立体艺术作品还是比较难的。这就需要创作者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办法,将脑海中的设计稿演变成现实的三维立体形态。有时在创作过程中会有惊人的偶然效果,激发了创作灵感,使作品进一步完善,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现力。

(四)提高动手能力

陶艺制作是手和心的结合,是最能提高动手能力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作者通过揉泥、搓制泥条、手拉坯、泥塑、卷泥片、上釉、烧成等工艺的训练,使双手得到了极大锻炼,使身心得到完美的统一。现代陶艺的制作方法体现了作者对泥料性质、成型技法和艺术形态的掌握程度,是艺术设计能力的集中体现。完整的创作思路需要适当而熟练的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来体现,因此,双手在这里就是创作者的思想和灵魂、个人艺术观念能否完整表现的关键。

(五)提高立体造型能力

与传统陶瓷造型相比,现代陶艺的造型丰富多彩,个性魅力突出。现代陶艺的造型在保持传统陶瓷艺术古典韵味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造型领域的表现力。现代陶艺减弱了理性的思维,造型因感性而变,随观念而生。古典造型也会在现代陶艺中经常出现,但已经基本丧失了传统语言,被作者赋予了不同的艺术内涵。现代陶艺的造型无奇不有,生活中能见到的物品都是创作的素材。于是你能在现代陶艺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的感情流露,寻找到自己的内心独白。现代陶艺的造型也有诙谐的一面,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有一个放松心情的途径。

(六)易于传达艺术观念

现代陶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寓所,是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现代陶艺以陶泥作为它的物质载体,体现的是一种现代的文化艺术精神。它主张自由创造和个性发挥,既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着容器的形态,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瓶瓶罐罐”,而是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因此,陶艺成了创作者艺术观念直接表露的平台,而陶艺手工制作的特点和边做边修改的形式可将艺术灵感火花及时地展现出来,是名符其实的“偶发艺术”,这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

(七)开拓艺术设计的多种途径

在远古时期,陶瓷物品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作为日用品或者是明器使用,在其他领域很难看到它的影子。现代艺术将陶瓷这一材料推到了公众面前,使其焕发出了生机。粘土的优越性使其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许多艺术创作者的首选材料。例如,首饰设计、工业设计、公共设施设计、装饰绘画、装置艺术、公共艺术、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已经开始充分利用陶瓷的性能和特点进行创作与装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拓展了陶瓷艺术的表现领域,又开拓了艺术设计的多种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陶瓷材料会在更多的领域表现出它的勃勃生机。

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手段的现代陶艺推广途径

现代陶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广泛的认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同,而且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陶艺的设计与制作中,才能真正使现代陶艺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一)将现代陶艺列入大、中、小学的公共选修课

在大、中、小学开设独立的陶艺选修课程是提高素质教育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普通中、小学的学生来讲陶艺课程开设对于提高动手能力和开发思维极为有益。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可以将陶艺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或者是在非陶艺专业的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开设选修课,这样,广大学生就有机会受到陶艺教育的熏陶,掌握一种艺术表现的新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举办专题讲座,普及陶艺知识

到目前为止,很多学生对现代陶艺还不是十分了解,认为那是艺术家的专利。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欣赏优秀的陶艺作品。我们可以经常在学校举办一些关于陶艺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陶艺就在他们身边。也可以经常举办陶艺讲座、学术研讨会、组织陶艺家现场表演等活动扩大陶艺的影响。只要同学们对现代陶艺有了充分的认识,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产生陶艺创作的愿望。

(三)举行陶艺制作展览或比赛活动

吸引众多学生参与陶艺设计与制作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举行主题性的生活陶艺创作小展览或赛事。上过陶艺课程之后,学生们都基本掌握了陶艺创作的步骤与技巧,为了让他们有发挥艺术潜能的机会,经常组织一些生活陶艺小制作比赛或展览,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从而锻炼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对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同样有很大帮助。

(四)网络传播陶艺设计知识

篇9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团队;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24-02

国际经济的活动规律表明,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催化着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活动量的大量增加,必然引发大量的对外业务,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自中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来,齐鲁大地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蓝色经济发展浪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给我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对我省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技能,和社会接轨。基于以上需求,我们对于高职院校的韩语教学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立体化教学内容的制定

语言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纯粹的语言教学本身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高职韩语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包括对整个韩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介绍。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真正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用的教材并不多。教师应在认真钻研和掌握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客观环境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做一些灵活变通处理,根据现实生活充实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立体化。

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还能通过技能的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着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韩语语言知识的同时,穿插对韩国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对外政策等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文化差异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使文化渗透于语言,语言融合于文化,通过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进一步加深对韩语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虽然是一个相对机械而又枯燥的过程,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所教授的学生的韩语学习是“零”起点的,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最大的不足却是“有决心,少恒心”。那么如何让这样的学生的新鲜感持续而长久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韩语充满神秘感和新鲜感,让他们感觉到语言的学习也可以是活的,立体的。

立体化的教学方法要求高职韩语教学要立足于高职教育这个特点,以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韩语专业课程要求老师注重“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的同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创设典型工作情境或设置典型工作任务,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在“做”中运用。如《商务韩语》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模拟软件,创设工作情境,以具体案例开展模拟现场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贸易客户,进行贸易函电往来、制单、跟单等,掌握相关外贸知识、提高韩语运用技能。再如《导游韩语》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宣传、组团、带团、酒店住宿、食宿安排及景点介绍各大任务版块中,掌握导游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立体化教学方法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要实现教学层次的立体化,倡导人性化和愉快的教学方式。与其让学生被动学习,不如我们让学生做主导,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轻松的杂志、笑话、形象生动的漫画、言简意赅的广告,这既能让学生了解韩语,又能无形中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另外,教师可以在讲解原文的同时,给学生从影音资料中剪辑出一些与教授内容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这些视频资料都是从电影和电视剧中节选的,语言浅显易懂又生动贴近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了解韩国的风俗和民情,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三、立体化教学团队的建立

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从而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鉴于目前我们高职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基本素质较低,思维比较有局限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相应的发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立体化教学团队。

立体化教学团队的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即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智能强项。在课程开发及日常的教学中,每位教师负责一种或几种智能,且具有不同特长或智能强项的教师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同时,教学团队还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的教学团队。

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参加生产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增强他们的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抓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同时,可从企业聘请高素质的兼职教师,把企业文化、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引进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立体化考核体系的完善

长期以来,韩语教学中存在“以考试为导向”的现象,将考试成绩作为韩语学习终极目标的评价方法,违背了高职院校的韩语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立体化考核体系的完善,要求进行以考核学生的韩语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式的改革,由过去的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转变为获得能力的自我评定和教师认定,强调过程性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卷面考试+语言技能考核”的方式。

考核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课常表现如课堂提问、情景对话、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分组讨论、韩语辩论都应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再结合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韩国语等级能力考试和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以及普通话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考核有机结合在技能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任何一名外语教师,都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去探索优化自己的课堂,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春敏,金英子.高职韩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57-87.

[2]徐亮.探究高职韩语教学的创新之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6):177-178.

篇10

[关键词] 学生活动 设计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19

我校近期正在开展“师徒同研一节课”活动,由徒弟先备课,师父磨课,教研活动时再由徒弟展示,师父阐述磨课过程.笔者和徒弟共同研究的是“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这节课.本文主要以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设计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设计比较

活动一原设计:你会将下列几何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吗?先想一想,再做一做.

教师在课前已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一个圆锥体和五个正方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剪刀沿侧面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观察并回答是什么图形,课堂气氛热烈.

新设计:你会画出下列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吗?先想一想,再画一画.

学生在教师课前准备的课堂练习纸上尝试画出这四种几何体的展开图,教师巡视.等学生画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根据巡视的情况,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

【说明】从活动一看,原设计中采用动手操作,剪开圆柱、圆锥得到它们的展开图.虽然课堂上有声有色,气氛活跃,但对于学生的想象力缺乏锻炼,缺乏思考过程.本节课的重点是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如果学生已经会画了,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活动.新设计中要求学生直接观察立体图形,先想后画.其实对于圆柱、圆锥的展开图,在小学教材中已经出现,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基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它们的展开图.现在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活动的设计以热闹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提升.

活动二原设计:如何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尝试剪一剪.

新设计:你能画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吗?先想一想,再画一画.有困难时,能否借助你手中的正方体画出更多的展开图.

无需动手操作,学生便可在练习纸上画出正方体的部分展开图.当学生想画出更多的展开图而感觉困难时,就可借助手中的正方体通过操作想象得到更多的结果.

【说明】本课时的第二个重点是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活动,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丰富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原设计中学生是直接拿出正方体并剪出它的展开图,这也是本节课很多教师采用的方式,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参与度高,也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看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设计中采用让学生先想后画的方法,学生凭着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能画出部分展开图,当感觉困难画不出更多的展开图时,可借助自己手中的正方体研究想象.课堂上很安静,学生都在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并对个别的学生进行指导.

二、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所改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加.那么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何设计,是每位教师需要提升的教学能力.笔者认为一个基本的活动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准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兴奋点.学生思维、情绪的兴奋点应该落在主要教学内容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时间安排上看,学生的主要兴奋点应该在上课后5~15分之间,这段时间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